A. 對於美國電影《最後的武士》你最深的感觸是什麼
電影故事的主要矛盾,以最尖銳的方式--戰爭展現出來,就是新舊勢力的沖突。舊勢力,是「頑固不化」的,是「冥頑不靈」的,但是,卻是魅力四射的。當工業革命帶著政治進步機械的無情的碾壓著武士道的時候,當洋槍大炮帶著分皇權訂法律驅逐武士道的時候,一個徹頭徹尾的「新」人,來自美國的上尉,卻被「苟延殘喘」的武士道所吸引。武士道,那是土著的信仰,就像印第安人要割下敵人的頭皮--Algren深深懺悔敬仰的印第安文化。這也提醒著我們,這是部徹頭徹尾的美國片兒。
似乎所有人都忽略一樣舊的東西,在各種各樣的斗爭它被磨滅了,被消損了,只能苟延殘喘於學者的研究里,殘喘於應試用的課本里...那就是傳統文化,就是儒家,或者道家法家佛家,任何曾經支撐著華夏民族昌盛了千年的精神力量。影片里武士刀傳承了武士道,我們的論語呢?那是用來考試填空的!儒學在韓國昌盛發展的時候,新加坡以儒以法立國的時候,孔子學院在海外聲名鵲起的時候,我們的國人在瘋狂的經濟建設,在瘋狂的追求GDP,在瘋狂的為了考試為了出國學習英語...
B. 獲多個大獎的主旋律電影《龍之戰》,哪些地方最打動人
電影《龍之戰》作為一部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的歷史題材電影,並沒有因為帶著主旋律就變成一曲簡單粗暴的英雄贊歌。從電影本身來看,故事情節曲折,人物鮮明立體,完成度很高,本身就是值得一看的。
其實主旋律電影是每個國家電影市場裡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國內卻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很多年輕人寧願去電影院去追美國的超級英雄,去網站追日本的歷史動漫這樣的別人的主旋律,對我們自己的主旋律,往往帶著爛片的先入之見。我們的主旋律電影數量上其實並不多,質量上也不乏良品,像是同題材的《紅河谷》,以及反映戰爭對人性摧殘的《紫日》都是非常不錯的。《龍之戰》的豆瓣評分畸低,也要反思一下是我們對於自己的主旋律電影過於苛刻了。
C. 有一部清朝末年清軍排隊沖鋒外國洋槍軍隊!清軍死了一批又沖一批死的的很慘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題主說的應該是八十年代的著名電影《火燒圓明園》吧,這是大導演李翰祥來到內地執導的歷史大片,主演是劉曉慶、梁家輝等人。此片中的這個場面是描述歷史上有名的「八里橋之戰」,對陣的一方是入侵的英法聯軍,另一方是滿清最後一支精銳騎兵--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最後的結果是清軍慘敗,而敵人幾乎沒受到什麼損失。
D. 有誰知道有關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雪岩、等人的電影或電視劇
1、《魂斷太平》這部大型歷史劇集,以備受爭議的曾國藩為原型人物,以風起雲涌的太平天國起義為背景,一方面盡顯石達開,李秀成等英雄本色,展示了農民起義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另一方面客觀地刻劃了曾國藩為人處世,齊家治軍的嚴謹求實的風格,突顯他在歷史中的命運和功過。堪稱另一角度的太平天國史。
2、《走向共和》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後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30年間的中國近代歷史。慈禧太後要修頤和園風光地過她六十歲生日,李鴻章擔心日本擴充海軍漸成威脅,想加強北洋水師的實力,設"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錢,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只得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習。中國與日本進行了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受命簽定《馬關條約》,在日本遇刺大難不死,雖然為國力爭,但從此背著漢奸惡名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3、《台灣1895》該劇講述了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清廷在1895年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馬關條約》前後宮廷和社會演變的歷史故事。
4、《八月桂花香》是台灣台視出品的電視劇,由楊佩佩擔任製作人,鞠覺亮導演,劉松仁、蘇明明、沈孟生、李立群、米雪等主演。該劇講述了胡雪岩雖富可敵國,卻一生無法與真愛相守的愛情故事。
5、《胡雪岩》是1996年由金韜導演的電視劇,由陳道明、茹萍等主演。該劇講述了清末著名徽商「胡雪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