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鴉片戰爭簡介130字以下
1839年初春的一天,廣州珠江邊英國商館前,突然豎起一排絞架,一個個犯人被押上去絞死。這是按照欽差大臣林則徐的命令,處決罪大惡極的鴉片販子。廣場上擠著成千上萬的百姓,他們和商館里的英國商人都明白,在清朝皇帝道光的支持下,林則徐徹底禁絕鴉片的行動開始了。
1839年6月,林則徐在虎門焚毀了兩萬多箱鴉片。但是,他並不知道,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早巳把這些鴉片從英商手裡買了下來,這樣,義律就以清政府燒毀了英政府的財產為由,要求英政府出兵中國。在維多利亞女王的支持下,英國議會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多數通過了侵華戰爭撥款。英國艦隊開到了天津大沽口,直逼北京。不知所措的道光立刻遷怒林則徐,怪他輕啟邊釁,撤了他的職,並命琦善為欽差大臣,以安撫英人。面對英人的堅船利炮,琦善斷定戰必敗。但是談判中,英人要價又太高,不僅要賠款,要五口通商,還要割讓香港島。琦善鬆口,願意稟明皇帝,但英人察覺琦善態度明朗,便迫不及待地不等道光帝迴音,立即佔領了香港全島。
道光知道琦善私讓香港,大為震怒,將他撤職並押解進京候斬。反復無常的道光又改撫為剿,然而太晚了,虎門已經失守,關天培壯烈殉國。雖有民眾抗敵,重創英軍,但最後仍不敵英人的堅船利炮。發配新疆的林則徐與押解進京的琦善狹路相逢。琦善悲哀地說:我們兩個都失敗了,但是,你名垂千古,我遺臭萬年。林則徐說:我沒想過身後名聲,我只想,何時我中華也有堅船利炮,也能揚眉吐氣!遠遠又傳來英軍進攻廣州的炮聲。
⑵ 如何評價謝晉導演的電影《**戰爭》
評價謝晉導演的電影《鴉片戰爭》時,我們可將其與海燕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林則徐》進行對比。《鴉片戰爭》的開場選擇了林則徐出場,這與《林則徐》中正義的主人公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一種更為復雜的歷史背景。影片通過林則徐在決定銷毀鴉片前的猶豫與道光皇帝的交鋒,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復雜性,為觀眾呈現了一段悲壯的歷史。《鴉片戰爭》不僅僅關注個體,更著重描繪了歷史中的人,特別是英雄人物的塑造。影片中的角色,無論是英雄還是普通民眾,都承載著各自的社會烙印和時代的影子,展現了個體在歷史洪流中的無力與悲劇。《鴉片戰爭》以林則徐的視角展開敘事,通過他將地球儀送給道光皇帝的舉動,象徵著科學、知識與現代意識的傳遞,以及無數個像林則徐一樣心系國家與民族的個體努力,最終帶領中華民族走出了危機。
⑶ 鴉片戰爭電影簡介100字
本片故事發生在清代道光年間。
英國商人每年向中國輸入近兩千噸鴉片,清政府每年流失三千萬兩白銀……鴉片,在嚴重威脅著大清帝國。為此,道光皇帝被迫下詔,命湖廣總督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
英商顛地帶著滿船鴉片到達珠江港面。負責驗貨的水師總兵韓肇慶與顛地里通外應,使顛地的鴉片得以順利進關。加上益和行老闆何敬容對內賄賂守關總督,對外為英商販賣鴉片,使得林則徐禁煙步步維艱……
林則徐一到廣州,立即處死了一批煙販,將何敬容關進監獄,這使以顛地為首的英商大肆驚慌。林則徐派兵圍住了洋商館,英商們以絕食抗議,拒不交出販運到中國的鴉片。
英駐華商務總監義律來到商館,英商們以為救星已到,熱烈歡呼。一面策劃回英國四處游說,要求英政府以此為借口向中國開戰……
英商們向大清國政府交出了兩萬多箱鴉片,道光興奮異常,以為鴉片之害已除,命林則徐在虎門將所有收繳的鴉片全部銷毀。
道光十九年六月三日,廣州虎門海灘,一群群袒胸赤腳的工人、兵勇將一個個黑色鴉片球切成四瓣,倒入碩大的化煙池。化煙池邊緣圍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人山人海。一筐筐鴉片、鹽巴、石灰被倒入化煙池中,最後被化成黑色的濁流,流入大海之中……
⑷ 求介紹影片《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劃重點:謝晉模式
謝晉導演一生拍過36部電影,以豐富的鏡語、詩意的畫面、講究的構圖、緊湊的情節,以及深見於敘事情景的哲思,同時又具有現代意識,被電影理論家稱為「謝晉模式」。以《鴉片戰爭》(1996年)為例,簡單聊聊。
擺脫類型化。以林則徐為代表的正面人物與琦善為代表的反面人,在語言和體態等方面展現出的差異,不是一眼判斷好壞,而是通過人物的心理動機(簡單理解是慾念與人性的糾葛)與外化行為之間的互動來塑造人物(畢竟壞人往往更擅長偽裝,比好人更像好人)。擺脫了類型化的人物塑造,不但在敘事情景中更真實,讓人信服,還有利於製造懸念。
潛台詞。本片對白的潛台詞特別精彩,既生動又頗為精妙,話里有話,畫外之音,製造出餘音繚繞的聲畫效果。在有些影視劇作品中,經常會把琦善這類人塑造得一無是處;但據史書中的記載,古代官員,尤其是中央高層文官,差不多都是經倫滿腹。
琦善的擅辯展現了他的學識,而色厲內荏的奴性則展現出他修為不夠。在被貶的路上,琦善感慨林則徐「流芳千古」,而自己是「遺臭萬年」,其潛台詞暗含著對自己的清醒判斷,話里話外合情合理,這確實很需要功力,難怪本片有四個編劇。
現代意識。與「意識流」所秉持的悲觀的、虛無的、荒誕的現代意識不同,謝晉的現代意識用現代人的視角觀察和解構歷史。比如開戰前,林則徐覺得刀叉沒有筷子千變萬化;當英國的堅船利炮勢如破竹之時,他不禁感慨,用「武器」吃飯的民族不該被小視,通過兩次對餐具的評說來展現林則徐是天朝上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本片採用線性敘事,以虎門銷煙為引子,以內部(主戰派與主和派的爭辯)和外部(中英談判)角力為架構,全景展現煙片戰爭的前因和後果,總體來看很傳統,但其以宏觀視角理性剖析,加上活靈活現的潛台詞,呈現出深邃又深刻的思想內涵。
⑸ 電影《鴉片戰爭》歷史感悟200字左右
又重溫了這部電影,感覺還是很揪心。小的時候看不懂,只記得課本中經常說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在鴉片戰爭下,當時的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到列強的欺壓。想到這兒,電影中的一幅幅畫面就會出現在眼前,不論是從我國的官員和百姓身上,還是從英國的議員和商販那裡,都或多或少的解了一點鴉片戰爭——一場讓我們永不能遺忘的戰爭。
這部電影,其實大快人心的地方也就是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特別是當成噸的鴉片倒入石灰池,隨煙覆滅的時候,我們揪住的心會有一些釋放,畢竟我們看到了鴉片的結果,這在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厄運的東西在一百多年後得到了應有的懲罰;還有一點值得贊揚的是此次戰爭雖然激烈,但是在整個過程中,清朝的文官武將無一人投降。
這場戰爭源於鴉片,有人說它的引發是因洋人的利益受損,殊不知,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就連英國女王最後都說「誰能擁有中國,誰就擁有十九世紀。」可見她的慾望是有多大。所以發動戰爭只是時間問題,首先得找個借口,這樣才好下手。所以這么看,他們無疑是狡猾的狐狸,算盤打的還是挺精的。但我從他們議會成員口中發現,其實他們中的一些人對中國的了解還是很廣泛的,讓人深思的地方很多。有人稱中國泱泱大國,一個皇帝,一種語言,四億多的人口,實在是難以捉摸,還有人稱寧願游過大海,也不願坐軍艦前去。這些人他們不主張戰爭,貿易則是最佳方式,但最終,英國議會以271贊成打仗票數擊敗了262票反對票數,懸殊不是很大,這一點我們也看出有時候我們不了解對方,反而被這一點絆倒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