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忐忑》
核心提示龔琳娜在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上的一首《忐忑》,如今火「瘋」了——網友瘋狂傳播,明星們積極模仿,黃百鳴賀歲電影《最強喜事》中刻意引用,連天後王菲也在翻唱……《忐忑》為何一夜爆紅成「神曲」?有人說它是「創新」,也有人批它只是迎合了網路時代人們的獵奇心理——這支連歌詞都沒有的「神曲」,究竟為什麼走紅?神奇是因為聽不懂在《忐忑》之後,由龔琳娜與六位「聲靈合唱團」成員表演的無伴奏合唱《丟丟銅》登陸湖南衛視「元宵喜樂會」,在網上也再度颳起「龔氏旋風」。有人說,《忐忑》系列歌曲為中國民樂找到了發展新方向,也有人說它只是「好玩又好奇」,音樂生命其實並無可延續性……演唱者龔琳娜本人倒是充滿信心,她認為歌曲要傳達的就是「中國風的感覺」。《忐忑》的走紅連帶著讓龔琳娜也變得「神乎其神」了,這首沒有歌詞的歌曲一夜之間掀起了一股翻唱熱潮。網路上紛紛出現各種各樣版本的《忐忑》,這個神是什麼意思?也許有人會覺得是因為很神奇,也有人可能是因為聽不懂,所以覺得它很神。龔琳娜解釋說:「一個人聽一個東西你懂不懂,最重要的是你感覺到什麼。如果你的心理有反應了,你就是懂了,因為你進入它了」。 《忐忑》的由來2005年,龔琳娜隨丈夫老鑼旅居德國,展開艱難的中國新藝術聲樂之旅。從被排斥到被真心喜歡,從台下只有9個聽眾到有上千人聆聽,這個唱歌的過程或許就像《忐忑》這個歌名一樣。《忐忑》最開始創作的時候,老鑼把曲子寫完了,還沒有名字,然後是龔琳娜在唱這個歌的時候就覺得自己的心一會兒在上面,一會兒在下面,特別不安定,因而把這首歌取了名叫《忐忑》。這首歌的歌詞很像戲曲鑼鼓經,其中融合了戲曲中老旦、老生、黑頭、花旦等多種音色的急速變換。這首作品唱了幾年,2009年還榮獲了歐洲舉辦的「聆聽世界音樂作家作品演唱大獎」。去年9月,龔琳娜從一位朋友口中才得知,這首歌已被冠名為「網路神曲」,正瘋狂走紅。龔琳娜第一次看自己唱《忐忑》的視頻時甚至嚇了一跳,她說「我自己也嚇暈了,我覺得太誇張了」,原以為唱《忐忑》時的誇張樣子是龔琳娜要的效果,可她卻說:「我在唱歌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什麼是漂亮,或者我要什麼,我就是一唱自己就會跟著那個情緒走了。」此外,此曲還被不少明星大腕關注並翻唱,其中杜汶澤的翻唱版本被太太錄下放上網,成為最經典的一個「斗雞眼」版本;梁靜茹錄制新年賀詞時聲情並茂學唱《忐忑》,成為最斯文的一個「忐忑賀歲」版本;而電影《最強喜事》則順利拿到版權,在片中使用了這首「神曲」。緣何走紅「《忐忑》走紅是有原因的。」有網友分析總結,《忐忑》之所以能走紅,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歌詞神秘,3分45秒的歌沒一句完整歌詞,所以網友只能根據唱腔發音推測出不同版本。其次是表情太投入,如果說歌詞究竟是「斗」還是「呆」令人糾結,那麼演唱者表演時的表情也讓網友難以忘懷。還有網友仔細聽了兩遍,他認為「若非要聽出點意思,我覺得像個火急火燎的婦女在敘事」。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認為,《忐忑》爆紅應從美學價值上認識「怪文化」。他認為,這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是中國社會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社會允許有標新立異的東西出來。現在不僅允許特立獨行,而且還希望能夠出創意,這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二是經過這么多年美學創意的開放,公眾已經開始習慣甚至追求某種怪誕風格。因為公眾希望自己與眾不同,於是接受不一樣的文化也成為個人特質的體現。三是在今天這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網路社會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吸引眼球的重要性。所以,「怪文化」的流行是「內外夾攻」的產物,使得每個人都銳意求新、求怪。想像空間龔琳娜本人說:「沒想到我的演唱給大家帶來那麼多想像的空間。」而面對天後王菲對《忐忑》的「從一開始嘮嘮叨叨、疑神疑鬼,到後來瘋瘋癲癲,直至最後仰天長嘆」的分析,龔琳娜表示這些後來的推測揣摩都是很主觀的。這首歌在創作之初,純粹就是為了想挑戰一下聲音技巧的極限,由自己的作曲家老公寫下旋律,也沒有任何的文字歌詞,全是用拼音寫的「啊咦」等襯詞,而自己在演唱時完全沒有任何的層次和設計,只是隨著音樂走,詮釋出曲調中那些上竄下跳的「忐忑」感。專家褒貶不一著名音樂人、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陳小奇對《忐忑》一曲也有關注。他認為,《忐忑》的走紅就是因為創新的表現手法讓觀眾覺得新鮮,雖然有獵奇的成分在內,但龔琳娜的做法本身已為傳統音樂賦予了新時代的時尚元素,而任何形式的創新都是值得鼓勵的。 「我們不能固守傳統,一成不變,有創新才會有進步。 」廣州作曲家鄧偉標近年與本地四位民樂演奏家一起成立了一個 「五行元素樂團」。談起《忐忑》,他卻不以為然:「我承認龔琳娜的表演有殺傷力,但這首《忐忑》走紅,說白了就是『命』,並無創新。三百年前中國已有無詞歌,網民喜歡這首作品也是因為她誇大了一些戲曲演唱技巧,讓人產生了足夠的好奇。但從技術上說,它不值得去挖掘探討,也不具備延續性。」而他本人更欣賞龔琳娜所在的五行樂隊原來的那種「輕搖滾」表演形式,「那起碼是健康的,不是靠獵奇取勝」。能讓年輕人重新關注民樂是《忐忑》存在的價值「我從未想過會有如此多的朋友喜歡《忐忑》,我覺得太好玩了,也很開心。唱歌本來就不用那麼嚴肅,我覺得,唱歌能唱得人身心愉悅,筋脈疏通,還能有鍛煉身體的作用。 」龔琳娜近來每天最少要接受十個不同媒體的采訪,她覺得是好事,「能讓年輕人重新開始關注民樂,這就是我所做的事存在的價值。 」不過,龔琳娜現在最遺憾的是大眾還只是關注一首 《忐忑》,「我更希望大家能關注我更多的作品,畢竟《忐忑》只表現了陽剛、活力的一面,我還想展示柔情和韻味。」最近,龔琳娜的舊作《孔雀飛來》、《相思染》開始被人關注並傳播,這讓她略感安慰。她建議大家:「聽我的歌不能光聽旋律,要聽整體。我的音色變化很多,老鑼的作曲也是在傳統音樂的根基上發展創新的。 」音樂不是飛升的途徑無論《忐忑》怎樣被惡搞,龔琳娜都不會介意。她不認為網上那麼多翻唱版是惡搞,「大家的耳朵和感覺都被激活了,這才是民歌應有的存在狀態。我覺得中國民樂要發展就必須放開去做,不能局限於一種模式,只要你在台上能站得住腳就行」。這首歌給她帶來了回國的機會,經過考察,她發現全國都有輝煌華麗的音樂廳,缺少的只是適當的節目。 《忐忑》是一塊敲門磚,先是為她敲開了武漢琴台音樂廳的大門,然後是天津音樂廳的「世外桃源」獨唱音樂會,緊接著是北京的新春音樂會。龔琳娜利用博客組織了30位從各地趕來的音樂愛好者,其中也包括專業音樂老師,到長城去喊山歌,她把其稱為 「聲音行動」,就像和100人合唱《忐忑》一樣,把音樂當成理想,而不是飛升的途徑.
B. 正常一點,專業一點的《忐忑》的賞析。
欣賞最近網路上廣為流行的神曲《忐忑》,心靈如電擊一般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它可以媲美韋伯的曠世音樂劇《貓鬼》。
那奇幻變化的色彩,那絲絲入扣的緊張節奏,那忽上忽下、高低跌宕的旋律,那激動忐忑、翻騰起落的音符,讓人有一種靈魂出竅的感覺,最生動傳神地表達了一種惴惴不安、激動忐忑、無所適從、無法把握的心理狀態,是音樂主題《忐忑》最完美的詮釋和表現。
在欣賞過程中,心情跟著《忐忑》的節奏一上一下,起伏不定。時而緊張、時而激烈、時而快速、時而放慢;稍感喘息,又起驚瀾,小雨初停,雷聲炸響;忽上忽下、忽高忽低,亦真亦幻,飄忽不定,稍縱即逝。讓人彷彿看到了一幅幅最真切的現實畫卷。
那是有了心儀女友的小夥子,熱切地帶著她回老家面見父母和親友時,既幸福興奮,又緊張不安,擔心戀人是否會被大家完全接受的心理刻畫;
那是熱戀的情郎手持玫瑰和戒指,雙腿跪地向女友求婚時既緊張激動、又擔心是否會被她馬上答應的心情描繪;
那是獲得大獎後,上台領獎時,既開心激動,又緊張萬分,擔心這是否在做夢,掐掐自己手臂才當真的心緒呈現;
那是參加公務員考試時,既興奮緊張、又擔心是否能被順利錄取,達成心願的忐忑不安的心理寫照;
那是與買家談判時,擔心產品是否會被接受,一旦接受後價格又是否理想的心理展示;
那是007在進入戒備森嚴的機要室獲取絕密情報後,心情激動又擔心能否順利逃出魔窟的心理描寫;
那是我們小時候為觀看一部多次看過的老電影,激烈奔跑十餘里,既擔心看不到電影開始部分,又擔心無法搶占最好的前排空位時的心理回憶;
那是《地道戰》電影中,敲鍾的高老漢在發現鬼子進村時,急忙回奔,擔心被鬼子抓住不能及時通知鄉親們轉移,避免遭受屠殺時的緊張心理表現。
說到此,我突然想起了高老漢奔跑時的電影情景配樂,與我們今天所聽到的《忐忑》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我記得當時的我們和著樂曲,編成了十分貼切的情景歌詞:「老高!日本鬼子趕來了。趕來了,趕來了,趕來——了;快跑!!日本鬼子趕來了。趕來了,趕來了,趕來——了。」緊張的情景感覺,栩栩如生。
生活中,我們隨處可以見到《忐忑》所描述的身影:在辦理移民簽證時、在參加高考時、在參加畢業論文答辯時、在與情人人幽會時、在走私通關時,在某地某事某刻。。。。。。忐忑不安的鏡像會隨時在心中出現或重放,使我們感覺一切彷彿歷歷在目。
聆聽《忐忑》,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油然而生,給予我們強烈的震撼,引起了我們內心的深深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