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孔子觀後感500字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關於電影孔子觀後感5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看完了老師一直推薦的周潤發主演的《孔子》,電影講述了,孔子在魯國開始改革之後的一系列處境。看完之後不勝唏噓,不知道到底應該如何去評判這位人物。
他是一直對天下抱著禮樂仁和的夢想,在魯國的改革中,他也是這樣做的,縱使遭到三桓的抵制,也終以智慧與決心勢如破竹的進行下去,王公貴侯的抵制不算什麼,唯獨最初一貫支持著他的魯國國君,默認的與之決裂。悲慟之下,踏上周遊列國的道路,那段路上也是那段惶惶如喪家之犬的日子。
孔丘師從老子,臨別前,他向他的老師說著他的理想,老子的道在天上,而他的道在人間。對於如此堅定的弟子,老子也只說了那就不要在乎天下人的誤解吧。可他還是在乎的,在乎世人的理解,而這世上能真正理解他的竟是名聲不好的衛國國君夫人。遠在魯國,衛國君夫人南子就從天下大勢,看出孔子的才幹,她說世人大多知道夫子的痛苦,卻不知道夫子在這痛苦中所體會到的境界 什麼是知音?或許這就是吧。
看他在擊鼓進攻時的一臉沉痛,看他應付自如的用五百輛牛車智退齊國五百乘的戰車,看他一言一語間收回了魯國失去幾十年的三座城池只可惜文韜武略的孔丘生不逢時,又想但凡思想的偉人又何嘗不是領先於他所處的時代?如蘇格拉底,如孔丘
孔子的課堂豐富多彩,與現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業,不考試,不懲罰學生,而是與同學們交流知識,周遊列國,讓同學們只是面更廣,學到更多知識。
在《孔子學堂》這一本書里,我們不僅可以知道孔子言行的原文與翻譯,它給我們呈現出孔子上課時的情景,讓我們更加地了解到孔子是一個講理、禮讓、謙虛的人。
孔子從不寫書,而他和他的弟子討論的話題都是常見的,也是從古書上總結的。可他們卻可以「溫故而知新」,從舊的知識中找到新的理解和體會。有時一個話題可以聊上幾節課,孔子老師也會有時被同學們問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卻不會為學生的問題而惱怒。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可見禮讓多麼重要,只要禮讓治國,還有什麼事辦不到呢?人們就要學會禮讓,別人就會尊敬您;國與國之間互相禮讓,戰爭也不會發生;君臣民之間互相禮讓,這一個國家民心不會動搖,將會堅不可摧。孔子對他人禮讓相待,他人也就以禮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師。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要學會謙虛,要相互學習。孔子老師在談論「君子」時,子貢誇他而孔子卻說這是給他戴高帽子。以及談論其他問題時,孔子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見孔子是個多麼謙虛的人。
走進《孔子學堂》,讓我們一起重新認識到一個不同的老師——孔子,他在課堂上與學生們討論,讓學生們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怎樣才算有君子風范,讓學生們在社會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個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麼世界不再有戰爭,各地都有您的朋友,那是多麼美好!
今天下班後,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影片《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裡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於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里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著,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影片《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歷史,題材不缺,有故事著呢。可是俺沒撈著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影片,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影片里,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候他能化腐朽為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影片,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么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裡可能還不服捏。
影片中,孔子駕著馬車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的行走,最後還被摔倒在地上,倒在地上的孔子對天大笑的情節讓人看了心發酸,那中失意,那種痛楚,表現的都淋漓盡致。
還有一碗馬湯的故事情節。孔子那不是做作,那是一個真實的孔子所表現出的信念戰勝一切的心理。也表現出了孔子在周遊列國遇到的困境與窘迫。用孔子自己的話說,我更像喪家之犬哦。
讓我動容的一段是孔子的大弟子顏回的死去。那一刻我落淚了。我見網上有人評論,說顏回在搶救孔子的書時,運用的拍攝技術沒有一點科技含量,根本沒法和>像比。什麼理論啊,從人的感情來說,我認為也是不可比的。孔子跪在冰面上,悲傷的喊:"顏回,我的回。你在哪裡?"也許女人看電影和男人看電影角度不一樣,整部電影最打動我心的就是這一段。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對孔子不離不棄,相伴身邊。在冰冷的河水中一次又 一次的搶救那厚重的竹簡,他知道那記載著老師孔子的全部思想,也是留給我們後人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觀看孔子,我真的是感覺自己太不了解孔子了。網上有人說沉悶無味,說什麼的都有。我不苟同別人的意見,孔子,我看了,無論從思想上還是教育的意義來說,都給自己的心靈來了一場洗化,還是值得看!
周三晚上,學校組織五、六年級觀看《孔子》這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從而我感悟至深。
孔子很仁和,救過一個小奴隸。有一年,大司馬死了,很多人要陪葬,那個小奴隸也包括在內。為了能逃過此劫,小奴隸逃到了孔子的住處。可和孔子對著乾的公山狃卻說孔子私藏「人犯」,要治孔子的罪。孔子不但處事不驚,而且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迫使強勢的公山狃打消了處死小奴隸、治孔子罪的念頭。瞧!孔子是不是非常聰明。
孔子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傳承,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髓。
孔子很愛自己的弟子,弟子們也愛老師。有一回,孔子一行人在冷得結了厚冰的湖面上行走,不一會兒,只聽「嚓、嚓」幾聲,冰碎了,孔子的書一部分掉進了冰涼的湖水裡,顏回縱身跳入水裡,卻被冰涼無情的湖水凍僵了,命喪湖中。孔子痛不欲生,痛失了一名可傳他大道之人。
看到這,我不禁想起學校里同學們的表現:有些人為了自己利益而傷害別人;有些人因為其他同學挑唆而攻擊別人;有些人則是為了自己獲取勝利,而向老師、同學說他(她)的壞話??,每當做這些事前,請大家想一想對方,想一想孔子,他們師兄是多麼團結友愛呀!大家如果多一點寬容,就不會有這么多的是非。
這部影片令悲傷而又感動,被孔子的仁和打動,被他們師兄弟間的真情打動!
他,生當「禮崩樂壞」的奴隸制末期;他,周遊列國,想用自我的一套學說挽救天下的危亡;他,主張「仁」,「仁者,人也」是他的思想境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他的崇高品質。他的智慧與才能相融,總能使自我化險為夷,但他的認識與主張卻因觸動三桓利益而使自我流浪與他國。
他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用心態度,上演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對弟子嚴厲卻不失親切,總能在他們散落時重建他們的心靈之柱,總能在他們努力時及其萬丈浪花,凝聚起他們前進的動力。他的弟子們也忠於他,當他被魯哀公趕出楚國後,他們誓死跟隨。他們用了十幾年來一同斬破了路途中的荊棘,最終回到了自我的國土——魯國。
我回顧著那些感人至深的鏡頭,腦海中將他們生活的畫卷翻到了充滿溫情的一頁。
那一天,他們已精疲力盡,他的弟子送來了最後一碗馬肉湯,這時的孔子已在弦聲中挺過了幾天,但他並沒有一個人喝完湯,而是同弟子們一齊分享那溫情四溢的湯,他的情誼如此之深,到最後一刻,仍不忘為他人著想。
翻開另一頁,雪白的冬景覆蓋了我的視野。一個寬闊的冰面上,幾輛馬車在行駛,突然冰面裂開了一條縫隙,致使他們紛紛摔倒在地,他的弟子和竹簡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顏回掉入冰中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自救,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撈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簡,最終不幸溺死在冰冷的水中。孔夫子一遍又一遍地呼喊著:"回.....回......回啊!",聲聲悲痛與期望在這冰天雪地中慢慢飄盪,最終,卻無法挽回這悲壯的結局。
孔子的智慧,顏回的無私,個個人物將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化為人們心靈的歸宿。我們要學會感知,學會選取,學會進取。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因此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了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因此,得到魯國王的稱贊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徒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徒弟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還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還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因此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了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可是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因此,得到魯國王的稱贊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還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還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上天給了中國抗日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開國大典,改革開放從此中國又譜寫了新的一頁。同學之間也是最有感情的是最深厚的?媽媽知道,這一生,你一定記住,不僅心裡還在血里。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一生極為坎坷,曾風塵僕僕地奔走於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宣傳「仁」之思想,可亂世將孔子的時代改變了,沒有一個國家聽他的思想。十四年後回到魯國從事教育活動,七十三歲病逝。
《孔子》電影中有一個片段我至今記憶猶新。陪葬的一個小男孩漆思公為了保住性命拚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後,在孔子的強力辯說下,漆思公重得自由,並拜孔子為師。這個事例說明了孔子宣傳「仁」道的重要性,在這個戰爭的世界,宣傳仁愛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傳的不僅僅是「仁」,還有「義、禮、和」,這四點綜合在一起,就是治國之本。在孔子離家出去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時,也曾大力倡導過這四點,可結果是處處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實現。
導演胡玫最巧妙的一點在於她把南子這個妖嬈的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更從側面烘託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對南子,孔子沒有心動,而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棄了對他的誘惑。
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對後人的影響力很大。我們也永遠記住了這位推廣「禮、義、仁、和」、心靜如水的先師——孔子。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所以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了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所以,得到魯國王的稱贊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看電影之前,我對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這樣的認識上,直到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從電影的結構來看,這部電影就是一部人物的傳記。傳記很容易流於平庸,因為對人物一生的描寫如果平鋪直敘就無法突出亮點。而這部電影通過幾個吸引人的小故事來展開敘述:比如說服別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過一些炫麗的戰爭場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場面來抓住觀眾的心;這樣的安排無疑使電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飽滿豐富。
從電影的內容來看,孔子的一生無疑是偉大的;他追求仁義,並希望把仁政運用於治國理念中;他傳道授業,哪怕顛沛流離,忍飢挨餓。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終老。電影里,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與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動容,與魯君談論政治,鏗鏘有力,與季氏比賽射箭也是旁徵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離鄉,流浪他鄉,卻為他的英雄形象塗上了悲情主義的色彩。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從人物塑造來看,雖然選用巨星周潤發來演孔子,但周高大偉岸的身軀明顯顯得用力過猛了,一個懷才不遇、滿腹經綸的孔子在劇中顯得文武雙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樣子;而演員滿口論語與人物性格顯得疏離,周迅飾演的衛國夫人南子表現輕佻,與當時那個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遠。從史實角度來看,顏回下冰水冒死救書簡的行為也有點脫離實際,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總之,不管怎樣,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光輝燦爛的,他到老年的時候專心致志在魯國傳道授課,編著了《春秋》等經書。他的思想也為後來統治者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據。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看電影 之前,我 對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這樣的認識上,直到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從電影的結構來看,這部電影就是一部人物的傳記。傳記非常容易流於平庸,因為對人物一生的描寫如果 平鋪直敘就無法突出亮點。而這部電影通過幾個吸引人的小故事來展開敘述:比如說服別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過一些炫麗的戰爭 場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場面來抓住觀眾的心。這樣的安排無疑使電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飽滿豐富。
從電影的內容來看,孔子的一生無疑是偉大的。他追求 仁義,並希望把仁政運用於治國理念中。他傳道授業,哪怕顛沛流離,忍飢挨餓。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終老。電影里,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與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動容,與魯君談論政治,鏗鏘有力,與季氏比賽射箭也是旁徵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離鄉,流浪他鄉,卻為他的英雄形象塗上了悲情主義的色彩。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非常多不足之處。從人物塑造來看,雖然選用巨星周潤發來演孔子,但是周高大偉岸的身軀明顯顯得用力過猛了,一個懷才不遇、滿腹經綸的孔子在劇中顯得文武雙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樣子。而演員滿口論語與人物性格顯得疏離,周迅飾演的衛國夫人南子表現輕佻,與當時那個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遠。從史實角度來看,顏回下冰水冒死救書簡的行為也有點脫離實際,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總之,不管怎樣,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光輝燦爛的,他到老年的時候專心致志在魯國傳道授課,編著了《春秋》等經書。他的思想也為後來統治者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據。
看完《孔子》電影後,心情非常激動,同時也被孔子的「仁」「禮」思想和他以及他的弟子們的治學精神感動著……其中,最讓我震撼的就是孔子的弟子——顏回!
顏回在電影中出現的鏡頭很少,共有五次出現,而且每次的鏡頭不到五秒鍾,只有在他臨死前的鏡頭拍的最詳細。
他的死是因孔子的書而死。當時,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正在趕路,冰天雪地。地上、湖裡全是冰,當他們要穿過湖時,突然湖上有塊冰裂了,車子和書卷都掉進了湖裡,這些書卷可都是老師一生的心血啊!顏回不顧一切的一頭扎進湖裡,奮力搶撈那些書,他一次又一次的把撈上來的書送到冰岸上,然後又一次次的返回湖底去撈那些書。顏回本可以游上岸來的,可以不用去撈那些書,可是他做不到,他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那些書落到湖底……當他再一次扎進水裡時,他太累了,最後筋疲力盡,再也沒有上來…看到這里,我感動得哭了,我相信同學們也流淚了。
在顏回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無畏的精神,由此也體會到了兩點。
第一,他十分尊敬他的老師,因為他可以不顧惜自己的生命而去保護老師的書,他認為老師的那些心血比他的生命都重要。第二,顏回是個有信仰的人。一個有信仰的人,當信仰和生命兩者只可取一時,他就會把生命置之度外。而顏回的信仰就是要發揚孔子的思想,而這些信仰都在他的老師孔子的書中。
顏回保護的不是簡單的幾卷書,而是他的偉大的——信仰。
孔子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一想到國學就會想起論語;一想到論語就會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聖人。
有德是:他會去救助窮人。比如說在《孔子》這部電影里講了。孔子解救了一個要給季氏陪葬的小奴,那個小奴為了感謝孔子,最後還當了孔子的學生。這個事情還說明了,只要願意去幫助別人,別人也會感謝你的。
而有才是:他會通過觀察一個國家,來知道這個國家的未來。比如說,在《孔子》這部電影里說了。孔子受到衛國的邀請去了衛國,他通過觀察衛國就知道衛國馬上會有內亂,所以馬上離開了衛國。這個事情還說明了,只要你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許多事情。
孔子雖然很有才華,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沒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學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鄉魯國,繼續教育他的學生學習,直到七十二歲死去。
今天下班後,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裡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於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里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著,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我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歷史,題材不缺,有故事著呢。可是我沒撈著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電影,就算您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我看過的電影里,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您們幫忙想想?興許有,我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候他能化腐朽為神奇,您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我這么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裡可能還不服捏。
② 哪些影視作品裡出現過讓人震撼或驚艷的老虎形象
以「老虎「為真正主角的電影並不多,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法國影片《虎兄虎弟》。該片正是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2004年的作品。
《虎兄虎弟》講述聲名狼藉的獵手以獵取象牙為生,但卻在一次獵殺行動中發現了老虎一家,在捕殺了幼虎戈莫和桑哈的父親後,盡管幼虎的媽媽曾經兩次試圖救回她的孩子,但是殘酷的命運還是將這對雙胞胎虎兄弟分開了。戈莫和桑哈,一個羞怯而溫和,一個粗暴而兇猛。兇猛的哥哥戈莫被賣到了馬戲團,思鄉病和被圈養在籠子中的生活擄走了戈莫的銳氣。溫和的弟弟桑哈也沒能擺脫被人類抓捕的命運。長大後的虎兄弟,在一次斗獸場上相遇,它們沒有自相殘殺,反而攜手逃出牢籠,最終回到了叢林。
③ 電影《300斯巴達勇士》中所描述的300勇士抵禦外敵的事情在歷史中是否真實存在
歷史上確有其事~... 這個故事是根據歷史改編...
300斯巴達勇士——血戰塞莫皮萊
勇猛頑強、視死如歸的戰斗精神永遠是軍人的靈魂。在鐵血拚爭的冷兵器時代,用300人抵抗百萬大軍並殲敵2萬,把戰斗精神詮釋得如此輝煌而悲壯,也許只有斯巴達戰士能夠做到,是他們創造了塞莫皮萊戰役的神話。
百萬大軍征希臘
公元前545年,新興的波斯帝國在居魯士大帝率領下,北疆域擴張到小亞細亞沿岸,直逼希臘各城邦。因為東北方向的外敵威脅,居魯士在位期間並未發動對希臘的戰爭。公元前529年,居魯士在征服馬薩格泰人的戰斗中陣亡,波斯帝國對希臘的威脅暫時消除了。
真正的威脅是從公元前499年開始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巨著《歷史》中記載,波斯皇帝大流士得知希臘城邦雅典一直在資助波斯的反對者後,暴怒不已。他將一支箭射向空中,仰天大喊:「我要好好懲罰一下雅典人!」當時,大流士每餐飯前,他的僕人都會提醒道:「主人,記住可惡的雅典人!」然而,盡管大流士將波斯帝國推向鼎盛,但他針對希臘的兩場戰爭均告失敗。公元前486年,大流士病死,他的兒子薛西斯繼承了父親征服希臘的遺願。
薛西斯精心准備了四年。他在波斯的每一個角落徵集士兵、囤積裝備和糧草,組織起了一隻數量龐大、但成分復雜的軍隊。在這支軍隊里,有頭戴軟帽、身著束腰衣甲,使用短矛、柳條盾牌和復合弓的波斯人、米底人、西卡尼亞人頭戴青銅頭盔,手持長矛、盾牌、短刀和兒兒狼牙棒的亞述人;有以弓箭和短矛見長的大夏人、帕提亞人、克蘭斯米亞人;有頭戴高尖角帽,擅使戰斧的斯基泰人;有身穿棉布長袍,裝備鐵箭簇弓箭的印度人;此外這支波斯大軍還有來自46個臣服國、100多個民族的士兵。由於人員龐雜、服裝和武器裝備五花八門,這支波斯大軍很像一次各族軍隊和軍備的大展覽。據希羅多德估計,這支軍隊規模空前——總人數高達260萬(包括90萬海軍和其它歐洲盟軍在內)。若再算上僕人、工匠以及其他似追隨者,人數更超過500萬。
在薛西斯的軍隊里,波斯人享有特權——他們有滿載著婦女和奴僕的大車伴隨行軍。波斯軍隊中,又以一支號稱「不朽軍團」的部隊最為精銳,該軍團由一萬名最有戰鬥力的波斯士兵組成,傷亡和病弱者會被立即替換。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大軍在小亞細亞薩爾迪斯完成集結,分為陸、海兩路開始各希臘進發。
希臘聯盟的迎戰
薛西斯可能根本沒有想過要與希臘戰斗,因為他的軍隊太強大了,薛西斯認為出征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接受投降。出發前,薛西斯派出信使,要求希臘人送出傳統的投降標志——泥土和水,否則將被消滅。
而對潮水般涌來的波斯大軍,大多數希臘城邦選擇了退讓,但有兩個希臘城邦——雅典和斯巴達對波斯人的最後通牒堅決予以回絕。派往雅典的信使被扔進一個深坑,而斯巴達人則將信使推進一口井裡——那是能夠找到泥土和水的地方。
強敵面前,希臘城邦暫時結束了內部紛爭,召開大會,試圖組織一個泛希臘聰明來共同防禦波斯大軍。會議上,斯巴達人倡議修建一道橫越科林斯地峽的城牆(斯巴達人自己的城邦是唯一沒有城牆的,他們依靠勇敢的公民進行防禦),以保護希臘最南部。而笠林斯以北的城邦則認為薛西斯可調動愛琴海周圍的部隊以北部攻擊希臘,因此應該在那裡建立早期防禦。會議採納了他們的戰略,並將戰線選擇在塞莫皮萊(也譯為溫泉關)。希臘人的意圖是通過在該處進行先期防禦,爭取時間使他們組成聯合艦隊與波斯船隊進行海上決戰。
從地形上看,希臘人將戰場選擇在塞莫皮萊是非常關鍵的決策,因為塞莫皮萊山口特別狹窄,又是波斯陸軍必經之地。這樣一來,從山谷另一邊突進的波斯軍隊在作戰時無法展開,數量優勢將無從發揮作用;波斯人不得不與希臘人進行後者擅長的近身格鬥。
然而,在薛西斯眼裡,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他的步伐。當暴風雨撕碎了波斯工匠們在赫勒斯滂海峽(連接馬拉馬拉海和愛琴海)建造的第一座索橋後,薛西斯下令將工匠們全部處死,大罵阻擋他前進的暴雨和大海,還命人鞭撻大海300下,之後,新調集的波斯工匠們又在赫勒斯滂海峽上架好了一座浮橋,共用了近700艘甲板船。這些船都用粗繩索相連,船上鋪設了兩條道,一條走人,另一條走騾馬。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波斯工匠能夠在不長的時間趕時里搭建好這樣一座浮橋,堪稱軍事工程學上的奇跡。當新的浮橋架好後,波斯大軍踏上希臘的土地。
與波斯軍隊龐大的數量相比,向塞莫皮萊山谷急行軍的希臘聯軍人數省得可憐,包括300名斯巴達人、80名邁錫尼人、500名泰基人、700名泰斯庇斯人在內,總兵力只有4900左右。當這支希臘聯軍出發後,雅典人開始為後面可能的作戰做著認真准備:適齡男子都上了戰船,婦女和兒童則被疏散到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安全地帶,負責保衛雅典衛城的財產和神廟。
對希臘來說,承擔最危險任務的是斯巴達國一利奧尼達斯。雖然每個城邦都指定了自己軍隊的將領,但利奧尼達斯卻被推舉為希臘聯軍的統帥,他要為保衛希臘流盡最後一滴血。當時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利奧尼達斯和他的300斯巴武士之所以慷慨赴死,是因為接到了一個神諭:斯巴達要麼推動一位國一,要麼看著自己的城邦被毀。
奇兵據險守邊關
塞莫皮萊地形險要,山口只有15米寬,可謂天險。希臘人重新修好了山口處損毀的城牆,不過在勘察地形時,他們發現山口雖然難以逾越,但整條防線上還隱藏著一個致使弱點:有一條羊腸小道能夠通過山脈,直通後山。如果波斯軍隊得知這條小道的情況,那麼就能從這里繞過塞莫皮萊山口,對希臘聯軍的後方實施包圍。意識到這個危險,利奧尼達斯國一迅速派遣1000名豐塞安人守衛小道,以防波斯軍隊發現後由此進行迂迴。不幸的是,豐塞安人覺得這條小道兩邊的山嶺上無險可守,防守任務太過艱巨,竟未做認真准備,而是寄希望於波斯人永遠發現不了這條山間小道。
薛西斯的大軍越來越近,一位執行偵察任務的波斯騎兵最先發現了希臘人的營地。但令波斯偵察兵驚訝的是,許多斯巴大人裸體進行訓練,而休息者則在平靜的梳著頭發。其實,對斯巴達人來說,戰前梳頭意味著在戰斗中將以死相拼。對這點,無論是波斯偵察兵還是薛西斯都是無法理解的。
這時,希臘人也收到了後主傳來的關於波斯軍隊規模的情報。在戰役開始前,波斯人對他們取勝充滿信心,並四處放言說光是他們弓箭手身出的密集箭雨就能遮住太陽。斯巴達將領迪埃尼斯聽後則風趣地回答:「如果波斯人放的箭遮住了太陽,那正好讓我們在蔭涼下作戰。」盡管迪埃尼斯和其他斯巴達武士有著無緣的勇氣和信心,但當波斯大軍越來越近的時候,其他希臘城邦部隊卻開始動搖。由各個城邦效仿組成的軍事委員會激烈地討論著是否撤退,最後利奧尼達斯說道:斯巴達人將履行他們的職責。見及於此,那些有動搖情緒的希臘城邦將領只好停止了爭論,同意在此堅決抗擊波斯人,直到援軍到來。
塞莫皮萊大血戰
波斯軍隊在距塞莫皮萊非常近的特拉齊斯城邦的平坦地帶扎營。在這里,薛西斯讓他的軍隊停留4天,謀求以強勢軍力震懾希臘人,使他們自動撤離。但等到第5天,即公元前480年8月17日,仍未見到希臘人有撤離的跡象,這位波斯國王就再也沒有耐心了——「放肆」的希臘人竟敢像赫勒斯滂海峽的暴風雨一樣公然挑戰他的意志。於是,他命令由米底人和西斯塞人組成的前衛部隊向希臘人發起第一波攻擊。
米底人和西斯塞人被希臘人擊退了,而且傷亡慘重。為了懲罰抵抗者,薛西斯再次命令發起強大的進攻。波斯軍隊潮湧般向前沖擊,但斬獲不大。
薛西斯並沒有意識到希臘人在塞莫皮萊的優勢。狹窄的戰場使波斯軍隊難以展開,也使他們平常訓練的戰法無從發揮。據說波斯男子只被教授三件事:騎馬、射箭和說實施。但在塞莫皮萊山谷,騎兵沒有充裕的地方發揮沖擊力;更要命的是,在狹窄的山谷里根本沒有地方組織數量眾多的弓箭手放出密集的箭雨。而希臘人則躲在山口他們修好的城牆後面,極難被發現又難以攻擊。
波斯軍隊即沒有受過肉搏的訓練,也沒有進行肉搏戰的裝備。他們更喜歡採取的戰術是在山谷里與希臘人拉開一定距離,由躲在柳條盾圍後面的射手放箭。他們幾乎沒有盔甲,進行肉搏戰的武器也只有短劍和短矛。希臘人則特別注重防護,他們全身掛甲,手勢3米長矛。在肉搏戰中,希臘重甲步兵可以有效抵禦波斯人的矛、劍攻擊,在那樣的戰場上,鎧甲防護對士兵的心理產生極大的慰藉。另一方面希臘長矛能在波斯人短劍、矛名夠著他們之前先刺中對手。此外,希臘人還有一個無形的優勢:他們是為保衛家園而戰,同仇敵愾;而且紀律嚴明,忠於職守。
在嚴重的人員傷亡面前,希臘人在塞莫皮萊山口抵擋住了波斯軍隊的攻擊。作戰中,經驗豐富、訓練有素的斯巴達武士從城牆後面躍出,勇猛地同波斯人戰斗,然後又假裝撤退,引誘波斯人進入陷阱後予以重大殺傷。據說薛西斯當天因為他的軍隊傷亡慘重、畏縮不前而3次跳腳。
對希臘人說,雖然他們的傷亡遠少於對手,但畢竟無法改變兵力劣勢的情況,他們的唯一希望就是在塞莫皮萊盡量將時間拖的久一點。然而,就在雙方軍隊僵持的時候,一個令希臘人絕對沒有想到的意外情況發生了:一個名叫埃菲阿爾泰斯的希臘叛國者告訴了薛西斯那條秘密小道。
得到這個情報後,薛西斯大喜過望,立即派出一支波斯軍隊在夜間通過這條小道。接近山頂的時,疏於防備的豐塞安人才被驚醒。但一切都太晚了!就在豐塞安人瘋狂地聚攏隊伍的時候,波斯人已經箭如雨下。遭此突然攻擊,豐塞安人未做頑強抵抗就節節後退。而波斯人並沒有興趣追擊他們,而是快速折下,從後方奔向塞莫皮萊山口。
勇士備戰魂歸兮
當瞭望哨報警的時候,守衛塞莫皮萊山口的希臘聯軍已經沒有時間撤離了。眼見大勢已去,利奧尼達斯同意希臘其他軍隊撤回各自的城邦,但他和斯巴達武士斷續堅守。同他在一起留下的,還有忠誠的泰斯庇斯人。
後人對利奧尼達斯的決定常常感到不解,認為他過分迷信那個要他必須犧牲自己的所謂神諭了。實際上,當時的形勢讓利奧尼達斯無從選擇。假如在塞莫皮萊的希臘聯軍都撤退的話,那麼他們將全部被後面追來的波斯騎兵屠殺。利奧尼達斯的堅守,正是為了給希臘軍隊贏得時間。
薛西斯命令完成合圍後立即投入進攻。許多波斯士兵被他們的同伴踩踏而死,還有一些被推在一邊,掉進海里淹死了。自始至終,斯巴達人和泰斯庇斯人與波斯人進行著拚死戰斗,將越來越多的恐懼和死亡帶給波斯士兵。希羅多德齊心記載道:「沒有人能夠知道波斯人到底死了多少。」
在最後的決戰中,斯巴達武士戰斗到長矛的矛桿全部折斷,然後他們用劍戰斗。劍折斷了,他們就用拳打、用牙咬……利奧尼達斯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和諾言,在兵力極為懸殊的情況下,他率領斯巴達人打退了波斯人的4次圍攻,直到全部倒下。
利奧尼達斯和300名斯巴達武士全部戰死,另外還有700名泰斯庇斯人,而波斯人則總共戰死約2萬。為了隱藏這個可怕的損失,薛西斯下令將絕大多數戰死者秘密埋葬,只將1000具戰死者的屍體帶走。
在斯巴達,人們為利奧尼達斯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薛西斯下令將利奧尼達斯的頭割下來綁在樹樁上示眾。而斯余戰死的希臘人則被埋葬,目的是為了掩蓋為什麼如此少的人卻能擋住他的軍隊那麼長時間。
塞莫皮萊戰役幾乎沒有延緩薛西斯的進軍步伐,但波斯軍隊無疑受到了沉重打擊,軍心士氣受到很大影響。塞莫皮萊戰役對希臘人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當希臘人最張擊幾波斯人贏得第三次波希戰爭時,他們確定了塞莫皮萊紀念日,並且在昔日的戰場上豎立了紀念碑,其中一座碑文是「4000人抵抗曾經站在這里的300萬人」;而另一座紀念利奧尼達斯和300斯巴達武士的著名碑文這樣寫道:「過客啊,請帶話給斯巴達人,說我們忠實地履行了諾言,長眠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