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戰爭與和平電影故事梗概
1. 電影《戰爭與和平》是一部製作精良、構思嚴謹的巨作,場面宏大,氣勢磅礴。
2. 該片繼承了前蘇聯在歷史題材影片拍攝方面的傳統,完美融合了托爾斯泰原著的精神,再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的歷史畫卷。
3. 影片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
4. 通過描繪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5. 1968年前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是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其投資至今仍讓許多美國大片望塵莫及。
6. 好萊塢版的《戰爭與和平》試圖將托爾斯泰的名著拍成一部愛情電影,但難以深刻體現俄羅斯歷史的深度。
7. 前蘇聯版以宏大的場面和史詩般的鏡頭語言,讓觀者清晰地感受到俄國人對本國歷史的切膚感受。
8. 女主角柳德米拉·米哈伊諾芙娜·薩維里耶娃的演技出色,因其與奧黛麗·赫本相似的外貌而受到關注。
9. 在那個年代,前蘇聯電影得到美國奧斯卡評委的認可,證明了其製作的卓越。
10. 四部影片總共時長約六個多小時,宏大史詩的呈現讓觀者深刻感受到19世紀俄羅斯的那段悲壯史詩。
11. 影片的戰爭場面壯觀宏大,特別是19世紀初的博羅迪諾戰役和莫斯科大火的再現,展示了戰爭場面的悲壯和城市的毀滅。
12. 演員選角成功,展現了俄羅斯民族的高貴冷俊氣質,特別是飾演娜塔莎的演員,其清新脫俗的優雅氣質和美麗外貌,為影片增色不少。
B. 戰爭與和平電影故事梗概
1968年前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是一部製作精良、構思嚴謹的大片。其場面壯闊、氣勢磅礴,繼承了前蘇聯在拍攝歷史題材影片方面的傳統,完美地融合了托爾斯泰原著的精神,再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歷史畫卷。影片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間的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影片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1968年前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是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投資高達5億6000萬美元,即使到了今天,許多美國大片還是望塵莫及。相比之下,好萊塢版的《戰爭與和平》似乎更傾向於將其拍成一部愛情電影,奧黛麗·赫本飾演的角色幾乎只剩下一條愛情主線。然而,這種做法並不能讓美國人深刻地感受俄羅斯的歷史。而前蘇聯版則以其宏大的場面和史詩般的鏡頭語言,讓觀者清晰地感受到俄國人對本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切膚感受。
前蘇聯版的女主角柳德米拉·米哈伊諾芙娜·薩維里耶娃被描述為奧黛麗·赫本的翻版,除了帶點本民族氣質,身材更豐滿一些,但她的表演依然出色。《戰爭與和平》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後,薩維里耶娃成為了一名世界知名的蘇聯演員。在那個年代,前蘇聯電影竟然得到了那些充滿傲慢與偏見的美國奧斯卡評委們的青睞,這實在令人驚嘆。
四部影片總計時長達六個多小時,看完後不禁長舒一口氣。《戰爭與和平》是一部非常宏大的史詩巨片,真實地還原了列夫.托爾斯泰原著的精髓,以恢宏的氣勢、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復雜的人性刻畫,再現了那段關於國家、戰爭、愛情、命運的盪氣回腸的19世紀俄羅斯悲壯史詩。影片的戰爭場面非常壯觀宏大,特別是在沒有電腦特技的年代,拿破崙侵俄的博羅迪諾戰役需要調動大量的臨時群眾演員和使用大量的拍攝設備才能完成。最後的莫斯科大火也表現得相當不錯,鏡頭調度得非常出色,令人對戰爭的殘酷報以切齒地痛恨。演員選得真不錯,他們展現了那種俄羅斯民族的高貴冷俊氣質,尤其是飾演娜塔莎的演員,簡直就是城堡里的公主小天使,像一股春風拂過整部影片,盡現其清新脫俗的優雅氣質。更重要的是,她長得比奧黛麗赫本還像奧黛麗赫本。
C. 電影《鐵血》的故事梗概
鐵血 (2005)
導 演:楊光遠
編 劇:汪天雲 李建琛
主 演:劉穎濤 張詠 譚峰 劉大為 高強
上 映:2005年09月
地 區:中國大陸
語 言:國語
顏 色:彩色
類 型:戰爭片
鐵血 (2005)故事梗概
一九三九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頭。在日寇的鐵蹄的踐踏下,大半個中
國淪陷了。這年秋冬,趁二次大戰在歐洲爆發,侵華日軍派出號稱「鋼軍」的精銳部
隊——第五師團,在華南北部灣突襲登陸,攻佔南寧,長驅直入,妄圖切斷當時我唯
一暢通的西南國際交通線,而威脅陪都重慶。
剛剛裝備起來的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陸軍第五軍奉命南下抗敵於古戰場昆侖關
下。該軍軍長杜聿明、所屬第二00師師長戴安瀾、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邱清泉及榮譽
一師師長鄭洞國,皆為傑出的黃埔系青年將領。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結集各路兵馬十
五萬人,發動了以昆侖關戰役為核心的桂南會戰。
第五軍的先頭部隊第二00師六00團在南寧市郊二塘與日軍遭遇發生激戰。從南寧
潰退下來的桂系新兵田十圓與李阿牛被激起了滿腔的愛國熱情,投入第五軍的部隊奮
勇殺敵。第六00團團長邵一之血戰陣亡,光頭連長率領倖存的士兵撤退。日軍遂搶先
佔領了地處西南國際交通線上咽喉地帶的古戰場昆侖關。昆侖關下的青樓女子桂花因
獨生愛女被日機炸死而滿懷憤恨不願離鄉後撤,榮一師的董鹽官排長向她發誓要親手
殺死一打十二個日本鬼子為她女兒報仇。在向昆侖關日軍發起進攻前,第二00師師長
戴安瀾忍痛處決了強奸民女而又剛立戰功的光頭連長。當地百姓們用祖墳的墓碑鋪平
了被日機炸毀的公路,讓第五軍的裝甲部隊開赴戰場。
敵我雙方在昆侖關及其四周展開了殊死的爭奪戰,多處高地數次易手,雙方傷亡
都很大,日軍第十二旅團團長中村正雄率部隊在增援昆侖關途中,被邱清泉的新編二
十二師故意放過了五塘阻擊線,杜聿明立即部署包圍中村正雄於九塘鎮街並將其擊斃。
董鹽官排長奮勇殺敵為桂花報仇的凜然氣概,觸動了桂花心中的愛情。決戰前夕,負
了傷的董鹽官知道自己將會戰死沙場,便挑選了憨厚朴實的新兵田十圓替自己為桂花
送去信物。桂花深為感動,這個受盡凌辱的女性從內心發出對董排長的真摯的愛。對
昆侖關的總攻開始了!激烈的炮戰,群山振顫。
杜聿明將軍為中國士兵視死如歸、前赴後繼的精神所震驚和自豪。敵人施放毒氣,
中國士兵沒有一個後退的,敢死隊把手榴彈困在胸前,沖向敵群。戴安瀾師長被炮彈
炸傷倒在血泊中,董鹽官、楊瘸子、李阿牛等一個個壯烈的犧牲......
1940年元旦,隨著火紅的日出在山頭冉冉升起,中國軍隊像潮水一樣的湧向敵
軍。日軍守關頭目三木大佐見大勢已去,隨後拋腹自殺,中國軍旗終於飄揚在了昆侖
關的山顛。被毒氣熏瞎眼睛的田十圓憑著感覺向軍長和軍旗敬禮……
杜聿明悄悄抹去眼角的淚水,為讓子孫後代記住這場英勇壯烈的戰爭,他命令在
昆侖關山頂建立烈士陵園,石碑上刻著第五軍陣亡的一萬多名士兵的姓名!
昆侖關之戰殲滅日軍五千餘人,是中國抗戰攻堅戰取得的首次勝利。中華民族抗
日戰爭從這年春由防禦階段轉入相持階段。
鐵血 (2005)幕後花絮與評論
為紀念抗日戰爭60周年而推出的戰爭巨片《鐵血》,是著名愛國主義影片《血戰台兒庄》的姐妹篇。1985年前,廣西著名作家陳敦德作為策劃人在著名電影大師伊文思親自指導下,為伊文思所實地拍攝李宗仁將軍指揮台兒庄戰役紀錄片所感染,鼎立特邀八一廠軍事片導演楊光遠到廣西電影製片廠合作,推出了轟動海內外的故事片《血戰台兒庄》。20年後,已在電影體制改革中成為製片人的陳敦德與楊光遠導演再度合作,將抗戰初期桂南戰役之昆侖關爭奪戰搬上銀幕。 1939年冬,侵華日軍派出號稱「鋼軍」的精銳部隊第五師團與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第十八師團,在華南北部灣沿海欽州一帶突襲登陸,攻佔南寧,妄圖切斷當時唯一暢通的國際交通線,威脅陪都重慶。剛剛裝備起來的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陸軍第五軍,在杜聿明將軍的指揮下冒雨請戰,然後奉命南下抗敵於昆侖關,與侵華日軍王牌第五師團的機械化部隊激戰近月,終於奪回了昆侖關。在這場戰役中,中國軍隊以一萬五千將士陣亡之生命的代價,奪回昆侖雄關,擊斃日軍五千餘人及日軍少將中村正雄。昆侖關攻堅戰,是中國八年抗戰歷程上的轉折點,此戰結束後,中國軍隊從防禦階段轉為相持階段。 為拍攝這部大血戰影片,攝制組動用了120個演員、120個景點,無數飛機、坦克、裝甲車以及兩萬多人次的野戰軍部隊,近一萬多群眾投入拍攝,戰爭場面十分壯觀。為使影片有血有肉、有情有理。影片即刻畫了杜聿明、戴安瀾、鄭洞國等高級愛國抗日名將內心波瀾,也表現了下層官兵的喜怒哀樂、視死如歸,將戰爭的宏觀與戰壕的微觀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由著名演員高強扮演的董排長、劉穎濤扮演的軍長杜聿明、馬紹信扮演的日軍司令官中村正雄等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將給廣大觀眾留下深刻。青樓煙花女子桂花為了給被鬼子殺死的女兒報仇,與董排長產生了感情糾葛,這條線的穿插運用,在表現軍人剛強一面的同時,也細膩刻畫了他們的內心感情世界。影片通過感人的故事與「以鋼鐵撞擊鋼鐵,以血肉拼搏血肉」戰爭場面,真實地反映了中國軍民氣勢磅礴、盪氣回腸的民族聖戰!整部影片充滿著難能可貴的陽剛之氣。 杜聿明將軍、戴安瀾將軍、鄭洞國將軍、鄭庭笈將軍後裔等對本片中這些抗戰愛國名將的塑造皆十分滿意。杜聿明將軍的原女婿楊振寧博士曾與杜將軍的女兒杜致禮翻箱倒櫃。為影片尋找提供珍貴的歷史照片,還千里迢迢到攝制組與烈士陵園現場觀望。 這部影片是由廣西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南寧鐵血昆侖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製片人兼出品人陳敦德,導演楊光遠,編劇汪天雲、李建琛,攝影劉寶貴、美工陳耀功、雷小蘭,錄音林臨、馬挺等;該片動人至深的音樂為著名音樂家趙季平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