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一戰或二戰觀後感!!!
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周年時,人們常用的一個假設就是,在紀念這些往事的同時,一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清現在,二來還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關於未來的啟示。
60年前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毫無疑問地屬於這樣的歷史事件。簡單地說,紀念二戰,可以讓人們知道人類可能瘋狂可能殘忍,也讓人們理解:暴政、侵略最終會被正義的力量打敗。此外,人們還可以感受到現在的相對和平局面非常寶貴。
二戰結束是人類歷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事件之一。說它是最值得紀念的事件,不僅因為它離我們時間並不久遠,很多親歷這場戰爭的老兵依然能親身參加活動講述故事,讓人們對歷史教訓有更直觀的感受,還因為正是二戰的結束,才產生了很多今天仍然有效的世界政治經濟體系,而二戰以後由於意識形態之爭而產生的冷戰,也是人類歷史上重要一頁,對當今世界的走向也有一定啟示意義。
在這次規模盛大的紀念活動中,除了二戰親歷者的講述和普通民眾的鮮花與哀悼,幾十個國家首腦還要聚集在一起,談及法西斯的殘暴,談及歐洲猶太人的血淚,還有全人類在法西斯的殘暴面前團結起來的可貴場景。這些首腦和來自各個領域的人物也還要談及殘酷的二戰如何催生了人們的合作,如何催生了聯合國,如何在戰後重建中進行經濟合作,如何讓德國這樣的國家洗心革面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
當然,在共同談論這些具體的話題之外,來自一些不同國家的元首還可以對二戰結束做出不同方面的強調:發動戰爭的國家是強調吸取教訓,表達和平決心;一些西方國家則強調這是自由對暴政的勝利;而諸多飽受侵略的國家則更把它看成是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的勝利。
比如,美國總統布希在去莫斯科參加紀念活動的途中,就一直在談自由的力量,並且不時地把自由概念和他自己政府的行為緊密掛鉤;不僅少談二戰多談伊拉克選舉,而且不顧俄羅斯情緒堅持要去拉脫維亞和喬治亞訪問。而俄羅斯則一心強調這是前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解放了很多處在納粹鐵蹄下的歐洲國家。
實際上,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既是自由對暴政的勝利,也是被侵略民族反抗侵略保衛祖國的戰爭的勝利。但不同的國家做出不同的片面強調,無非是要利用歷史事件,提高自己的歷史地位,並為目前的政治利益服務。而在這些片面分歧中,我們已經能隱隱看到充滿意識形態色彩的宣傳和冷戰思維的復活。
因此,這種片面解釋提醒人們,在慶祝反抗法西斯政權發動侵略戰爭、反思戰爭根源和行為、避免悲劇再發生的同時,也要避免片面理解戰爭,利用60年前戰爭的勝利走私自己的意識形態,從而導致新的冷戰產生。
目前,紀念歐洲反法西斯勝利日已經拉開帷幕,八月份還將隆重紀念亞太戰場反日本法西斯的勝利。在這些重大的紀念活動中,在反思德國、義大利、日本等法西斯暴行,慶祝反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時候,人們還不應該忽視,二戰結束之日,正是冷戰開始之時。只有各國全面看待戰爭,放棄充滿意識形態色彩的冷戰思維,世界才能真正從慶祝活動中吸取教訓,彼此合作對付世界面臨的恐怖主義、局部戰爭、環境污染等新問題
Ⅱ 求二戰影片觀後感
日本二戰電影《吾為君亡》觀後感
1,首先我是名中國人,我承諾一生忠誠於我的祖國,也願意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為國家獻出生命。
我不是軍人,也不是鼓吹歷史充滿仇恨的憤青,更不是崇尚戰爭敬拜戰爭的右翼傾向分子。
下面我將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後,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2,毫不誇張的說,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曾數次流淚。我強制著試圖不讓我的淚水滑落,但是這些抑制不住的淚水卻在頑強地為那些青春年少,剛毅勇猛的戰士,為那些溫柔善良,和美堅韌的女人毫不吝嗇的涌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日本民族的精神與民族靈魂通過這部電影完整的展現出來,看了之後讓我肅然起敬,同時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為什麼日本在戰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能夠從戰敗國的陰影中脫影而出,並由一片廢墟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一躍發展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也懂得為什麼大多數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素質及其他們的產品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尊重與好評。
這些輝煌的成績體現了一個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們這種堅韌,忘我,百折不饒,視死如歸,凝聚團結的民族精神與魂魄才托起了當今世界上一個繁榮強大的大和民族。
3,我們中國人在稱呼日本的時候總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著。日本的確小,國土面積小,個頭相對也小。但是他們的民族精神與國民信仰卻齊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寶貴!但影片中,近乎每個士兵卻無畏自己年輕的生命,無懼自己胸膛里的熱血,為了國家的榮譽與興亡毫不猶豫的去戰場赴死。
這種精神信仰比天還要大,這種民族氣節比天還要高。偉大的信仰與氣節是無邊無盡的。那些神風戰隊的成員,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生命,在他們每一顆鮮活跳動的心臟里誰又沒有親情,愛情,友情?
面對所有珍貴的情感,卻沒有人選擇逃避。每個人都在義無返顧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將失敗的結果,卻仍然赴死,這不是愚昧,更不是無知。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國家精神在激勵他們要這樣做,必須去做。
生命之大,親情之大,愛情之大,友情之大,這些看起來最大的意識形態卻在國家,民族面前顯現的如此渺小,甚至無法比擬。
4,影片逐一為我們展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的珍貴,但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珍貴的情感來揭示戰爭的殘酷與反思。
人類永不停息的競爭社會里,國家和平的前提與保障是民族的強大與繁榮。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興盛,靠安逸封閉與努力創造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和平的保證靠的是強大堅實的武力基礎,甚至靠的是強悍的侵略與擴張。
這種和平保障的侵略與擴張體現在一個國家民族的信仰上與這個國家的精神本質原動力基礎上。
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我們簡單回顧下美國的歷史就會不難發現,美國幾乎所有發達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與擴張的前提下繁榮起來的。
美國建國2百多年,卻有1百多年在戰爭。現在的美國人都在說要和平要和平,實質上卻在骨子裡考慮著戰爭,考慮著如何在戰爭中繁榮。
5,1776年的美國,從那一年開始註定要與戰爭結盟。從墨西哥灣到菲律賓海沿線,從一戰二戰的肆虐到越戰伊戰的屠殺,從歐洲到亞洲,從美洲到非洲,從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國式的侵略擴張幾乎橫跨了整個世界,就是這樣無數次的「正義自由」的戰爭,使美利堅人確立並堅信了他們的民族信仰與民族精神,繼而造就出一個在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有著豐厚碩果的戰略美國與霸主美國。
一位美麗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將開著殘舊飛機去捨身赴死的飛行兵腳下,嘶聲的求著:「請帶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
Ⅲ 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是一場空前的浩劫。下面是我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在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鬥中,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二十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戰區域面積為兩千兩百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一點一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五千五百萬,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一點三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四萬億美元。
戰爭把世界分為兩大陣線:參加反法西斯同盟國家方面的有中、蘇、美、英、法等五十國,參加法西斯國家集團的有德、意、日等七國。在亞洲,中國戰場擔負著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務。在歐洲,蘇德戰場為主要戰場。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死傷人數達三千五百萬,佔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數達兩千一百萬,僅南京大屠殺就死亡三十萬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衛國戰爭期間,因戰爭死亡兩千七百萬人,其中蘇聯紅軍犧牲八百六十六點八四萬人;物質損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價格計算達六千七百九十億盧布。
美國和英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它們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重大代價。據戰史材料,美國共有四十多萬人在二戰中喪生,英國有二十七萬軍人在戰爭中死亡。
德國、日本和義大利是發動二次大戰的元兇,遭到了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嚴厲懲罰。據統計,德國在戰爭中死亡和被俘人數為一千三百六十萬人。僅在蘇德戰場,德軍與其盟軍死亡人數為六百多萬。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損失一百五十萬人,有一百二十八萬人向中國投降,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一百二十四點七萬人。義大利損失十六萬多人。
德、日、意發動的侵略戰爭也使這些國家國內的民眾深受其害。在德國本土上,有四百萬平民死於戰火,一千四百萬人無家可歸。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遭到美國原子彈轟炸,當時死傷二十餘萬人,並且給當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創傷。
世界人民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每當我望向那整齊的書櫃時,那套《第二次世界大戰》總是那樣平靜地立在上面。它雖不及傳統國粹哲理深刻,雖不及經典名著意蘊無窮。然而,每一次翻開書卷,一場場驚天動地的關鍵戰爭,一次次鬥智斗勇的戰場博弈,一位位奠定勝利的偉大人物,共同繪成一幅驚心動魄、風雲涌動的歷史畫卷,激盪在我的心中。
談及孰是孰非,我想所有人心中都有定數。策動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所以瘋狂地對鄰國進行侵略,皆因統治者的野心擊敗了良心,而軸心國憑借他們的狼子野心,一度將法西斯的旗幟插滿了各地,一度將侵略軍的戰火燒遍了全球;然而,野心正在把軸心國漸漸推向不歸路:德國人的野心驅使他們進攻蘇聯,而莫斯科的失利扭轉了整個戰局;日本人的野心使他們盯上了太平洋,而偷襲珍珠港招來了他們最大的勁敵;義大利人更是被野心硬生生地推向了戰場,而他們在各大戰場均無建樹。讀這本書,我懂得了貪心會使人走向滅亡。
在戰爭的'最前線,正是指揮官用兵得當,從而確保了勝利的果實。而那些傑出將帥的英名定會永遠的刻在歷史的功勛冊上。然而,我們可曾想過,艾森豪威爾身為盟軍總司令,任命於敗軍之際、危難之間,能率領百萬大軍連戰連捷;朱可夫於國難當頭之時,從莫斯科保衛戰一路攻至柏林,親手粉碎了納粹的侵略夢想。諸如此類的將領數不勝數。既然他們在戰場上能夠臨危不亂、破敵制勝,而我們在面對學習上的挫折時,一味地懷疑自己的能力,消磨自己的意志,殊不知通往成功的道路就在自己腳下。擁有戰勝挫折的信心,掌握走向勝利的方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那麼,成功的曙光就在不遠處向我們招手。讀這本書,我懂得了如何不懼困難的挑戰。
眾所周知,二戰是人類史上一個罪惡深重的歷史事件,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心得。然而,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苦難和巨大的損失,還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源頭之一可以說是經濟危機。正如實際情況,正是美國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諸如企業、銀行的破產,工業、金融業的後退以及人民的失業,更甚的是它的范圍之廣。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德國,日本,義大利。而這其中也有兩種不同情況。義大利是一戰戰勝國,但由於未能使自身要求被滿足便留下隱患。而德國本身就已經作為戰敗國,民族復仇情緒強烈,此時的經濟危機就如火上澆油。伴隨著社會的動盪以及危機帶起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浪潮,也客觀上促成了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此外,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及統一後的德國也保留了大量封建、軍事殘余,更是隱隱暗示著戰爭之火的燃起。由此看來,戰爭的導火索可能是一件事,但導致戰爭的間接原因確實有很多因素。其中經濟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這也提醒了我們。在一切看上去很美好的時候(柯立芝繁榮),可能會有暗藏的危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而另一個因素則是過度的打壓,前文中所提到的民族主義復仇情緒為什麼會出現並變得越來越強烈呢?這便是一戰時的後續結果。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使德國失去了大量土地和人口,殖民地也被瓜分,軍事力量更是受到重創,經濟上由於巨額賠款發展舉步維艱。這一切在經濟危機這個放大鏡下被進一步放大,人民自然會變的群情激奮。正是在這樣一種一定程度的不理智之中,法西斯政權一步步被建立了起來並不斷壯大。物極必反,當初法國主張最大限度肢解德國,幸虧沒有完全實施,若是這樣,真是不敢想像那樣狀況下的德國人民會具有如何強烈的仇恨,會帶來多麼深重的罪惡。做事一定要考慮後果,最後不要做得太絕對,二戰即是教訓。
因素之三,則是當年蘇美英的自以為是和自欺欺人。美國提議建立的國聯無甚用處,而後簽訂的《慕尼黑協定》和綏靖政策的實行更好似沒有正確估計形勢就盲目行事,認為萬事大吉。想來我們更應該思考清楚,不要欺騙自己;要學會信任,學會合作,踏實認真的做事。
以上便是我對於二戰的心得收獲。二戰的整個過程固然值得深究,但他的誘因也很值得回味與探索。畢竟面對戰爭,我們首先要做的還是要去避免它,正如做人要懂得未雨綢繆。
丘吉爾在《第二世界大戰回憶錄》中講到,一個有自尊的民族,假如在戰爭中被擊敗,不會屈從於被壓迫接受的城下之盟。只要有可能,它一定會嘗試一切可能快速整頓軍備。這個近乎預見性地見解,在今天看來,也非常有道理。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與者,第二次世界戰的指揮者。丘吉爾親歷了兩場人類近代史上最殘酷的戰爭。他以歷史見證者沉痛地描述,一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數次易手的法國小鎮,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了廢墟。在書中,他用大量的事實和數字說明,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是以大量的傷亡作為慘痛代價。因為戰爭中波及的每個家庭、每間農社,都無法避免被傷殘或失去親人。從大量的傷亡數據,以及戰後各國經濟癱瘓,民眾不得不忍受通貨膨脹帶來的災難。這無異是一場由人類自己主導,走向自我滅亡的災難。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於穩定和和平的強烈渴望。
通過丘吉爾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解析,戰爭是可以被阻止的。並且指出了第一次大戰哪些不足,哪些工作沒有徹底執行,才導致了更為致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本書中,還收錄了大量二戰時期珍貴的照片和資料。通過這些戰爭的影像記錄,更能真實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以及人類必須避免戰爭的迫切性。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不得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希特勒在這本書中,丘吉爾詳細地記錄希特勒偏執狹隘的推測出來戰爭背後的禍因,和對上層富人的仇恨心理,以及他領導納粹分子如何成長、發展掌權,以及他和他的擁護者在這場大戰中所犯下的罪行。
戰爭從來不是目的,和平才是我們最終的答案。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本書,對我有記憶猶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戰起因,終究是德國、日本、義大利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採取的「自救」行為。為了自己「發展」下去,他們不惜一切地發動戰爭。
戰爭,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那麼殘酷:淚水、飢餓、鮮血、犧牲,我們對戰爭充滿恐懼。無論是希特勒的鐵蹄,還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戰爭帶來的都是巨大損失。
不可否認,戰爭對於科學的某個方面的發展,的確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原子彈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明出來,二戰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們不能因此對戰爭持有肯定的態度。大量青壯年走向了戰場,從事生產活動的人越來越少;科學家們正忙於研究殺人武器,平時為生產服務的各種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廠在生產軍事用品,日用品日漸缺乏。戰爭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後面,眾多的不良因素日積月累,必然導致人民的不滿,就演算法西斯政府還想繼續打下去,廣大受害群眾勢必會奮起反抗。
二戰過後,人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戰爭結束的六十多年間,中國的崛起,歐洲的飛速發展與日本經濟的騰飛,都漸漸讓人們明白:只有擁有和平,才能持續的發展。
的確,在抹去戰爭的陰影後,人們的生活漸漸步入正軌,在和平環境中,我們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來;大家放下了高懸者得心,又重新到生產當中,軍隊開始大規模的裁軍,不僅為生產活動增加了新的勞動力,還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軍事開支;科學家重新開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課題,加快了新技術、新材料的發明與應用;就連國與國之間也不再是敵對關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夥伴」與「戰略夥伴」。於是這個世界有了一個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時期也會有一些阻礙發展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和平對於發展的決定性意義。可以這樣說:戰爭也許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而和平卻可以讓社會全面發展。
和平與發展,是兩個永恆不變的話題。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發展,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們就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Ⅳ 《一戰二戰經典戰役全紀錄》讀後感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不可」治癒的創傷,身體的災難給予了那個時代,而心靈的創傷如遺傳一樣,時代相傳下去。所以對待歷史,我們要以求知者的身份來傾聽,來汲取教訓。
前些天看了《珍珠港》這部反應戰爭的影片。一般我們會慣用「欣賞」這樣的字眼來形容電影,的確,電影是給人看的。但是對於這部影片(推而廣之所有反映戰爭的影片)我真的想不出用什麼來形容。在觀看的同時也揭開了人類的傷疤,就好像自己親身經歷戰爭災難一樣。彷彿自己是身處亂世的人,對戰爭的恐懼,對和平的期盼......讓我熔入歷史之中,那一刻歷史就像是滄桑老人,像我們講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對於珍珠港事件,是由日本帝國主義精心策劃的,美國方面未給與充分重視的侵襲戰爭。對於珍珠港基地的重要性和日本進攻的可能性,美國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以輕敵姿勢來對待這場無法規避的戰爭。結果這場戰爭幾乎是在美軍的睡夢中打響的,正猶如當頭一棒,驚醒了沉睡中的美國。居安思危的潛危險意識在任何時候都是必須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的問題上,毛主席態度鮮明的指出了「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話不會過時。一種潛危險意識,就這樣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強大。正所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增加民族凝聚力,國家榮譽感是每個人應承擔的責任,是每個人歷史使命之所在。在任何情況下,擁有這種信仰的國家將無往而不勝!國家的災難每個人都是實際的承擔著,國家與個人的命運是相連的,就如珍珠港事件傳到本土之後,美國各界紛紛動員,士兵,物資,源源不斷的輸往前線,民族凝聚力,責任感油然而生。在去年的汶川地震時,我國軍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無不凸顯了新時期的民族精神,和責任感!
戰爭的爆發是利益沖突所導致的,在利益沖突不斷升級,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發生。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戰爭也是出於協調利益矛盾。正義戰爭的目的在於不再戰爭。日本帝國主義出於自身的考慮發動了這場不義戰爭,是違歷史之潮流,人類之期望。所以窮兵黷武的極端分子下場,註定要自己埋葬自己!
二戰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階段性產物,以日本為首的法西斯千方百計的轉嫁國內經濟危機,以求對內欺騙鞏固統治,對外侵略擴大統治。戰爭成為他們「理想」的工具。然而,事實告訴我們和平發展才能實現富強與尊重,「力可以的天下,而不可得民心",但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誰也不希望戰爭的爆發。當今世界正處於變革之中,在變化中充滿宇多不確定因素,其最終也不乏戰爭因素,但是時代的主流是求和平,謀發展,基於此應該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戰爭。縱觀歷史戰爭不是解決矛盾的唯一手段,許多戰爭反而適得其反。時下更為微妙的是協商解決利益的沖突。「在戰爭中能取得的,談判桌上也可以」和平應該成為人類之共同信仰!
雖然我們反對不義戰爭,但是我們可以犧牲一切可以犧牲的來維護,國家的榮譽,民族的尊嚴,就像美國人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亂後,美國人民開始了為自由而戰
正如前文所說的「戰爭的創傷是遺傳的」但是有好多人基因變異了,有的變異結果是隱瞞,有的淡化,更有甚者美化!「在對待歷史問題上,中國的態度是'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我們從來不認為歷史上的日本人能軍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要日本人民承擔,我們從不這樣認為」,朱鎔基的話不應該成為日本黨政忘卻歷史的資本,而應該是中日世代友好的根本。針對日本否認侵略,偷襲珍珠港,南京大屠殺......無疑是鐵的血證!
美國軍隊在收到命令之後,迅速集結,快速行動,體現了軍人的使命和天職。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忠誠於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當代軍人的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建軍之路的有益探索。我軍是文明之師,威武之師,文明之師,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靠這支鐵騎,歷盡艱難困苦終於建立了華族江山,彪炳千古。和平時期,這支雄獅為捍衛國家獨立與主權,維護世界和平建立了卓越功勛。新時期,新變化,中國軍隊更是彰顯了核心價值體系!
忽視過去的人,在未來的行程中,將是一個缺乏准備的思想准備de匆匆過客,忽視過去的國家,面對世界變局將不會有成熟的選擇,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風險。 和平年代,回首那段滄桑歲月,使我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歷史留下了許多。讓那些滄桑歲月來激勵我們向前吧!
評論 | 17 1
舉報| 2012-11-28 18:50熱心網友
看了被稱為是《泰坦尼克號》之戰爭版的《珍珠港》之後我真有再看一遍的沖動,盡管淚水還掛在腮邊。是的,珍珠港的確好看,不僅僅因為有美麗的女主角,帥氣的男主角,珍珠港那美麗迷人的風景,還因為影片製作精細且手法較好,所以有看頭。
從整體來看,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而且氣氛渲染比較好,二者的完美結合於是有了這部作品的精彩效果。
Ⅳ 二戰電影狂怒觀後感1500字
電影《狂怒》觀後感
今天是感恩節,難得天氣晴好,上午工作完成後與老婆在萬達廣場碰頭,隨便吃點雞肉漢堡喝點可樂便一頭扎入影城。
二戰片是我們共同的愛好,老婆最愛《兵臨城下》里裘德洛飾演的狙擊手瓦西里,經常要我推薦二戰大片給她。這次看坦克大戰也是預謀很久了。之前看過一些影評,吐槽這部所謂美帝主旋律作品裡五個坦克兵大戰德軍一個營的場面,和我們的手撕鬼子片有一拼。但是也有一些介紹說這部電影採用了現今存世的唯一一輛能開動的德國虎式坦克,作為軍迷也甚是期待在大屏幕上看到它的再世。
周四的中午影城裡人影寥寥無幾,選個中央的皇帝位,有一種包場的感覺。首先就排除了周圍人山人海議論紛紛的干擾,得以靜下心來慢慢體驗。不得不說電影一開始的氣氛就營造得很到位,巨大的炮彈轟炸聲足以讓午餐後昏昏欲睡的我毫無倦意。硝煙彌漫的戰場,血肉模糊的屍體,支離破碎的房屋和死氣沉沉的戰車具有難得的代入感,腦子里飛快的在將這些布景和道具與之前的《拯救大兵雷恩》等大片做對比。
皮特扮演的車長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和鬼子叫陣,也能將聖經倒背如流,恩威並重博得下屬尊重,也能隨機應變在關鍵時刻扭轉乾坤(尤其是在和虎式坦克交手那一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個文武雙全高大上的老帥哥英雄自然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最後被德軍狙擊手的步槍打中三下也不會立刻掛掉,還有精力說一堆廢話並秒殺一個鬼子簡直是超人附身。二戰後期德軍的虎式坦克皮粗肉厚,88毫米炮確實無人能擋,但是片頭導演的字幕其實忽略了盟軍強大的後勤能力以及絕對的制空權,那個OUTGUNNED和OUTNUMBERED用得有些矯情,無非是為了後面的坦克大戰做些鋪墊罷了。而且為了凸顯狂怒的厲害,另外三輛謝爾曼坦克居然都沒有裝備口徑大點兒的坦克炮,打在老虎的身上就一個疤,純粹打醬油來凸顯主角的。
這樣看來,我們的戰爭片里帶上主角光環的英雄們也不寂寞。我突然理解了守著電視不停換頻道在神劇間切換的老爸,我們對英雄的期待其實並無差別,只是美國人的電影里道具更真實(不會出現日本人開捷達,游擊隊用AK47的笑話)罷了,所有正面人物都能中槍不死,所有敵人都是一槍N個,所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都是好人才能體會的專利。沒法,老百姓就是愛看,只要別手撕就行。
然後是羅根飾演的諾曼,從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打字員成長為殺敵不眨眼的勇士,電影的鋪墊雖略嫌生硬,但是還是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在戰爭中的變化。當然你要說被扭曲了我也同意。殺掉一個投降的俘虜似乎算不得好漢,但是考慮到那德國兵穿著美軍大衣,排除是間諜的可能性(盟軍吃了不少冒充美軍的德軍的苦頭,在《聖戰士》里有非常精確的描寫,此文不贅述),也至少說明此人殺過不少美國大兵。這點和他們美國人打完仗都要搜刮一下德國兵屍體同理。戰爭中沒有情面可講,所以不能說對錯。
其實不管是《拯救大兵》還是《狂怒》,美帝主旋律電影要想展現G.I.JOE大兵的最終勝利,背景都得設置在戰爭即將結束,敵人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時候。我想是沒人願意去拍攝敦刻爾克大撤退或者麥克阿瑟逃亡菲律賓的故事的,太丟人了是不?這樣看來,全是娃娃兵的納粹面對幾個美國老爺們兒被秒殺得丟盔棄甲也是情理之中了。最後電影謝幕時,以狂怒為中心,周圍成片的德軍屍體實在是讓導演和觀眾都大大的YY了一把,過癮!
其實走出影城看到外面的好天氣,總要為自己生活在和平的時代而松一口氣。戰爭如此毀人不倦,是萬萬不要發生在我的時代才好的。今年已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紀念了,從這個意義上看,《狂怒》或許在軍迷眼裡有這樣那樣疏漏,仍然不失為一部好的反戰電影。反戰電影以戰爭形式體現,如同坦克是對付坦克的最好武器一般。
Ⅵ 電影《1917》觀後感
奧斯卡的《1917》這部電影不得不說讓人是又愛又恨,最好的調度,最好的攝影,這絕對是一場兩小時的視聽盛宴,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兩刷,甚至是三刷的戰爭巨作。但是相比一邊倒的「吹爆」聲,對於一個沉迷游戲的御宅,1917所帶來的震激冊咐撼要打上不少折扣了。通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展現戰爭,而且是相對比較陌生的一戰題材,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只是在看過之後,我最直觀的感受卻是:戰地1真牛逼。
戰地1是一款以一戰為背景的fps游戲,有多人對戰模式,也有故事模式。那些耳熟能詳的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在游戲中都有著精彩絕倫的展示,而且,也是一鏡到底。
相比之下,無論是沉浸感、參與感,游戲都要更勝一籌。甚至連電影的強項,敘事上,游戲處理得也更加巧妙。
現在娛樂圈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游戲越來越像電影,電影越來越像游戲。只是在同化的道路上,游戲一路絕塵而去,電影卻處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目前主流的戰爭題材電影無非兩個論點,最常見的就是一直被人詬病的主旋律戰爭片。謳歌軍隊,抨擊侵略者。這種片子並非國內獨有,無論哪裡,都是一抓一大把。另一種則是反戰,批判戰爭,謳歌和平。
有趣的是,通常來說關於二戰的主旋律影片比較多,如《無恥混蛋》《帝國的毀滅》《辛德勒名單》《紫日》等。在這些片子里,都有一個明確的「惡人」符號,他們的作用就是給主角找不痛快,所有觀眾都會痛恨他們。
因為二戰是一場正邪非常明確的戰爭,無論怎麼解構,納粹和皇軍是侵略者,也許其中有好人,但人們不關心,在影視作品中他們就是邪惡的。這一點在所有國家的電影里都高度一致。
而關於一戰的片子就比較微妙了,它們大多都明純是反戰題材的影片,如《戰馬》《戰壕》《聖誕快樂》等。這一類影片並沒有特別明確的邪惡符號,也許有幾個壞人,但並沒有那個群體被貼上邪惡的標簽。甚至主角可能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士兵,德國也好、英國也好、土耳其也好。
究其原因,一戰本身就沒有對錯。一戰中的協約國和同盟國並沒有明確的侵略者與被侵略者,雙方都是施暴者,也都是受害者。無非是帝國主義在工業革命中膨脹到了極致之後因為分贓不均而展開的內訌。在一戰中,屠殺平民這種見不得人的事情,比比皆是。
然而1917的立場則顯得非常曖昧,門德斯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英國人想當然地認為大英帝國是輝煌正確的,德意志則是邪惡的……事實上,在大英帝國眼中,所有的歐洲大陸國家都是邪惡的。所以他的主角自然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英雄——團結、有愛、勇敢……而且有愛。
用咱們比較熟悉的話說,就是個聖母白蓮。
這兩個主角的所作所為讓我甚至有種在看樣板戲的錯覺,除了戰鬥力不太夠以外,這不就是兩個抗戰英雄么?怎麼炸都不死,和法國老百姓同仇敵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心系身在前線的親人,面對受傷的敵人還苦心救治,甚至面臨暴露的危險也不願在第一時間下殺手。
相比之下,德國佬簡直就是抗戰電影里悍不畏死萬歲沖鋒的「鬼子」。明知必死也要和主角拚命,對著自己的救命恩人刀劍相向,著實可憐又可恨。
若是戰爭剛爆發的1914年也就罷了,但是很難想像在經歷過人類史上最殘酷的戰役之一——索姆河戰役後,這兩個主角居然還如此天真。
一戰不是正邪大戰,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雖然死亡人數相近,但一戰的殘酷程度遠遠勝過二戰。前線是不折不扣的絞肉機,在短短五個月的時間里,參戰雙方在六十公里長的戰線上丟下了一百五十萬具屍體。
人們稱其為「索姆河地獄」。
幾乎所有經歷過索姆河戰役的士兵都得了創傷後應激障礙。
然而門德斯卻非常巧妙地將1917處理成了一部主旋律影片,他已經試圖通過批判戰爭的殘酷來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反戰者,但是所有反戰電影必然存在的要素就是自我批判。在這一點上,1917卻是非常平淡地一語帶過。
「只有一種方法結束這場戰爭——最後一個人站著」。
這是一沒有任何意義的哀嘆,甚至讓人覺得說出這句話的上校是個明白事理的好人。但這並不是戰爭的真相,也沒有展現戰爭的可怕。
為數不多直接描述「地獄」的片段里,兩個通訊兵穿過彈坑遍布的陣地,他們看到了許多屍體,膽小的布雷克被嚇了一跳。斯科菲爾姿侍德從瀑布落下之後,越過十幾具屍體爬上岸。
花瓣飄落在漂浮屍體的河流上實在是驚艷的設計,但放在這里又頗令人費解:這強烈的批判,其對象到底是怪罪你的敵人,還是參戰的雙方?
縱然屍山血海,觀眾最直觀的感覺卻不是對戰爭的厭惡,而是對於那些破壞美好田園的德國佬的憤恨。
這是主旋律戰爭片和反戰戰爭片的根本區別。前者讓人痛恨侵略者,後者讓人痛恨戰爭。
我個人並不反感主旋律電影,事實上,很多主旋律電影拍得熱血沸騰,香的很。可是將一場雙方愚蠢而造成的悲劇處理成單方面的過失,就頗有些甩鍋的意味了。
網上對於1917的咱們聲大抵和《鳥人》、《俄羅斯方舟》相同,都是對其一鏡到底的表現手法贊美有加。
一鏡到底的電影就吹爆,爆什麼呢?吹就完了。
可是在1917中的長久頭又顯現出了一些奇怪的弊端。
寫實又過分寫意,唯美的鏡頭和殘酷的戰爭本應產生的強烈撞擊卻因為一鏡到底所扭曲的空間而被扭曲。電影本身就在玩弄時間和空間,剪輯更是重要的電影手段之一。但是為了達到「一鏡」這一形式,不得不舍棄幾乎所有的剪輯手段,與之相對的,精湛的調度和鏡頭的連續性被發揮到了極致。
似乎從阿方索開始,好萊塢就開了個奇怪的頭,許多導演開始迷信一鏡到底,當電影的內核無法企及那些經典,當導演無力通過影片闡述自己的思想,那麼能夠體現自己價值的手段就只剩下演技和調度了。
相比在其他各類獎項上的優異表現,奧斯卡給《1917》的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音響效果彷彿是一種無聲的諷刺。
不過說了這么多,並能不能否認這仍舊是一部相當優秀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