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找一部電影的名字,講的是德國人在法國一農場抓猶太人,一家猶太人藏下地下室,德國人殺了他們,一個女孩跑了,
無恥混蛋
該電影講述的是二戰中期,在被納粹佔領的法國中部,一個本來很普通的法國女孩索莎娜·德萊弗斯,因為戰爭而改變了一切。索莎娜親眼目睹了她的家人被德軍上校漢斯屠殺,而她自己卻倖免於難,逃往巴黎。
失去了至親的索莎娜懷著強烈的悲痛,在巴黎偽造了自己的新身份,作為一家戲院的老闆娘安頓下來。在她的心裡,如此苟活,完全是為了替被害的親人報仇,而她的復仇目標,就是漢斯上校。
同時間,美國陸軍中尉奧爾多·雷恩因為嚴重違反軍紀而被押上了軍事法庭。本來以為自己徹底玩完的他,卻被上級告知,如果戴罪立功,則可以把他過去乾的壞事一筆勾消。
而交給奧爾多的任務極其特殊:他必須帶領一群跟他差不多經歷的軍事罪犯潛入德軍佔領區的腹地,執行一系列暗殺任務,而目標則是第三帝國的高級軍事將領。而在法國與奧爾多接頭的,則是當時風靡德國的電影明星布麗奇特,事實上布麗奇特則是專門負責給盟軍提供情報的雙面間諜。
率領著號稱「混蛋」的雜牌部隊,奧爾多與隊員成功潛入法國。他們的計劃是在德軍高級將領在電影院看戲的時候執行暗殺任務,正巧那家電影院就是索莎娜所經營的,而索莎娜也准備在這時候替親人報仇。兩幫素不相識的人,因為同一個目標而走到一起 。
(1)戰爭女孩逃生電影擴展閱讀:
《無恥混蛋》是一部由昆汀·塔倫蒂諾和伊萊·羅斯共同執導的戰爭電影,布拉德·皮特、克里斯托弗·瓦爾茲、邁克爾·法斯賓德、伊萊·羅斯、黛安·克魯格、梅拉尼·羅蘭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9年5月20日在法國戛納電影節率先放映,2009年8月21日在美國上映。
昆汀·塔倫蒂諾花了十餘年的時間來寫該片的劇本。《無恥混蛋》是昆汀第一次涉足歷史戰爭題材作品。《無恥混蛋》是一部戰爭群戲,它的片名和部分劇情模仿了義大利1978年的電影《戴罪立功》。
2. 一部國外電影,講的是一個少女到遠方親戚家住,然後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少女活下來的故事。
1. 電影《我的生存之道》是一部2013年的英國作品,由凱文·麥克唐納執導,傑瑞米·布魯克編劇,主演包括西爾莎·羅南、喬治·麥凱等。
2. 故事講述了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一名少女離開家鄉到遠方親戚家生活的經歷。
3. 在這個動盪的時代背景下,少女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度過了戰亂中的艱難時光,並最終倖存下來。
4. 影片通過少女的視角,展現了戰爭對人性的考驗以及對生活的執著追求。
5. 《我的生存之道》於2013年10月4日在英國上映,片長101分鍾,是一部融合了劇情、戰爭元素的電影。
3. 求經典好看的二戰電影(要幽默的,感動的,有大量的戰爭場面的)
最震撼
《兵臨城下》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主演:約瑟夫·費因斯 裘德·洛 瑞切爾·薇茲
瓦西里·澤索夫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10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兵臨城下》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實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戰中共斃敵400餘名,是前蘇聯著名的狙擊英雄。和好萊塢的戰爭大片相比,這部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影片不遑多讓,影片中,瓦西里和德軍狙擊手鬥法的鏡頭讓觀眾不由窒息,新兵們乘船渡河的場面扣人心弦,而蘇聯全線反攻的震撼場景,又使人欣賞到一道視覺盛宴。
《兵臨城下》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000萬美元,這其中德國資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擁有了反省德國歷史的特別含義。
最難忘
《橋》南斯拉夫
主演:瓦·濟沃耶諾維奇 斯·派羅維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影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最傷感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義大利
導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貝魯奇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二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里島仍是一片寧和,這里正是男孩雷納托的家鄉。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一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改變他生活的女人——瑪蓮娜。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人著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戰爭在繼續。傳來了瑪蓮娜丈夫的噩耗。瑪蓮娜為了生存,開始了出賣肉體的生涯。
影片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但是戰爭留給女人的傷痕,永遠無法癒合。
最悲情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前蘇聯
導演:斯·羅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只是表現了一場局部戰斗,幾位女兵在准尉的帶領下展開與德軍的戰斗。影片結尾處,准尉在女兵們的墳墓前憑吊,觀眾們也都不由自主地為德國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憤慨並為女兵們的犧牲流下熱淚。
這部出品於1972年的戰爭影片,曾經獲得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以及1975年列寧獎金等多項大獎。在中國,《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享有極高的知名度。這不僅是因為片中有一幕在當時算是驚世駭俗的「裸戲」,更因為它將女性在戰爭面前的抉擇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戰爭,往往應該讓女人走開,而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中,女人卻大膽地走入了戰爭。影片中,女兵們曾擁有的夢幻般愛情生活和戰爭的慘烈殘酷相交織。當這群充滿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女孩子最終相繼戰死沙場時,影片控訴法西斯暴行的主題得到了完全的展現。
最經典
《辛德勒的名單》美國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爾夫·費因斯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個國社黨黨員。他好女色,會享受,善於利用關系攫取最大的利潤。在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
然而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從那時起,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戰爭結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贈送給辛德勒,戒指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他的義舉將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
《辛德勒的名單》讓全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最真實
《最長的一天》美國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羅·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的諾曼底登陸戰。這也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顯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
影片的演員陣容也屬空前,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最長的一天》被影迷奉為二戰電影蓋棺之作。
最幽默
《虎口脫險》法國、英國
導演:傑拉爾·奧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飛機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迫於形勢,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在浴室碰頭。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在熱情的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這部影片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當年曾創下法國歷史最高票房紀錄,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奈斯與演技派明星布爾維爾配合傑拉爾·奧利天才的編導手法,使影片成為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
或
《布穀鳥》\(俄羅斯\、《安妮日記》\(美國\、《狙擊手》\(蘇聯\、《老槍》\(法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南斯拉夫\、《橋》\(南斯拉夫\、《虎口脫險》\(法國\、《六月六日登陸日》\(美國\共8部精彩的二戰電影在每晚10時播出。 這其中《老槍》、《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虎口脫險》
好萊塢在過去50年拍過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起碼有好幾十部,本文主要將重點鎖定在描寫戰爭場面的正統戰爭片,稍為邊緣化的二戰電影,像《辛德勒名單》、《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愛。
或
1。《西線平魔》1949年出品,描寫二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發生遭遇戰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講述德軍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本片敢於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國老兵爭議。
3。《桂河大橋》1957年出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7項大獎。
4。《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演員陣容空前,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
5。《坦克大決戰》1965年出品,敘事手法流暢,加上亨利方達等演員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6。《大布列顛之戰》1969年出品,由英國精英群起出動拍攝而成,片中戰機遮天蔽日的空襲場面拍得壯觀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頓將軍》1970年出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
8。《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9。《中途島》1976年出品,二戰影片多以西線為背景,這部是極少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使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情有獨鍾,此前曾拍過《1941》、《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等。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它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長達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4. 求打仗的電影一個小女孩餓得說星星最後死了
戰爭子午線(餓死的孩子叫做小草)
1942年11月,就在這長城上,13名愛國青年在一場無望的石塊對機槍的搏鬥中倒下,僅一個護士生還。12個軍隊的孩子在轉移途中見到九連最後一名倖存者。他已失去了雙腿,卻要執行一個讓九連西進的殘缺不全的命令。12個孩子義不容辭地抬著他西進。剛剛逃生的女護士也走進了這個隊伍。
孩子中,參加過三次反掃盪的大孩子擔當起指揮員的責任。他們身上壓著沉重的擔架,睜著飢餓的眼睛。向著媽媽的方向爬著,爬著。為了大家的生存,「小號」去挖自己埋的地雷。他那「上學讀書」的理想隨著一聲爆炸而消失;在死亡的威脅中,「文工團」思念著媽媽,但當她看到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換得大家的生命時,她毫不猶豫地投出了唯一的手榴彈,在這世界下:留下一聲對媽媽的呼喚;「小草」的眼睛被鬼子的毒氣彈熏瞎她住極度飢餓中把最後半個窩頭留給了傷員,自己在幻夢中離開了這個世界。
5. 有電影《紫日》的介紹嗎
影片概況
[編輯本段]
片名:《紫日》Purple Sunset
語言:國語/中文字幕
導演:馮小寧
編劇:馮小寧
主演:富大龍 前田知惠
安娜·捷尼拉洛娃 王學偉
出品人:楊玉冰 周溥雄
製片主任:馮小寧 張曉寧
類型:戰爭片/劇情片
片長:120分鍾
上映日期:2001年
《紫日》獲得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劇情簡介
[編輯本段]
故事發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蘇聯紅軍偶然從日軍屠殺中救下一名中國老百姓--楊玉福。在將楊玉福和傷員一起往後方轉移的途中,軍車誤入日軍軍營,發生了一場激戰。楊玉福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僥幸逃進了林區。中途他們遇見了在混戰中與大隊失散的日本少女秋葉子。他們讓秋葉子帶路,可是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秋葉子卻一心要將他們置於死地,帶著他們走進了險境……
娜佳痛恨秋葉子的行為,讓楊玉福殺了她,忠厚老實的楊玉福雖然懷著殺母之仇卻也不忍心殺害眼前這個年少無知的女孩,於是,為了能從茫茫林區活著走出去,三個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看不見戰火硝煙的美麗林區里,三人一路上經歷了山林大火、沼澤、猛獸等一系列磨難,患難之中漸漸產生了友情,秋葉子也被娜佳和楊玉福的善良所感染,對自己長期以來所接受的「教誨」產生了懷疑。雖然語言不通,三個年輕人卻幾乎忘記了戰爭的存在,互相露出了善意的笑容。
然而,就在他們即將獲得新生的時候,秋葉子卻被瘋狂的法西斯所殺害。悲忿的楊玉福和娜佳憤怒地沖向殘余的日本法西斯部分,為純真的少女秋葉子報仇雪恨……
影片分析
[編輯本段]
《紫日》的故事講述1945年抗日戰爭即將結束時,蘇聯紅軍從日軍手中救下中國人楊玉福,轉戰途中,蘇軍與日軍發生遭遇戰,楊與蘇聯女軍醫娜佳逃進森林。路上,他們遇到日本女學生秋葉子,三人共同走上逃生之路……
三個不同社會背景的人走到一起,這本身就是一種「奇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所在就是三人之間的關系,彼此陌生甚至完全對立的人最終相互扶持、萌生友情--這一過程中必將有太多可閱讀的人性沖突以及人性美,在好萊塢編劇筆下,這種題材可謂潛力無限,每隔20分鍾引爆一顆「催淚彈」絕無問題。但顯然馮小寧的最大野心就是混個國內電影獎以更好地在體制內生存,拍攝中他不僅沒有丟下國產片導演的慣性思維,反而將國產片病變一面「發揚光大」,加上有《紅河谷》式「視覺效果」作偽裝,《紫日》很快博得了官方認可並收獲「主旋律大片」的贊譽--實際上該片和以小學生為輸灌對象的政治教材一樣面目可憎,電影作者的思想意識基本停留在70年代國產片水平。「日兵刺殺老太太」這枚「催淚彈」在中、小學生眼裡變成「笑彈」就是明證:馮小寧的失敗以及被歷史淘汰已成定局。
其實《紫日》很有可能拍成大師級作品,三個主人公社會、語言、文化背景不同,促使他們進行溝通的是三人共同面對的生存環境,所以,就算將對白精簡到「無聲片」地步也不過分,因為,靠畫面「說話」可以給導演更加廣闊的表現空間,將電影敘事的神奇功能發揮到極致--只有做到這一點,影片才可能在敘事形式上同國際接軌從而實現與世界觀眾進行心靈溝通。馮小寧並沒有表現出國際大導演氣魄,《紫日》與只能在內地「暢銷」的「主旋律大片」《黃河絕戀》一樣,根本不具備進軍奧斯卡的實力,更無法與《拯救大兵瑞恩》、《太極旗飄揚》等名作相比。
嘲笑與鄙視馮小寧作品甚至成為批判「國產主旋律大片」時不可或缺的步驟。
也許因為積累了太多的失望,看到《舉起手來》居然有大喜過望的感覺。這部電影首先出了音像製品,口碑不俗,在特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舉辦的「馮小寧作品電影周」上,該片還以「開場大戲」身份亮相,可見在馮小寧創作的戰爭題材作品中,《舉起手來》位置相當重要。
不過,《舉起手來》被吹捧成「中國版《虎口脫險》」確實有點名不符實。影片看起來很像《紫日》「淚彈」變「笑彈」之後馮小寧的負氣之作:既然抗日題材產生了喜劇效果,乾脆就坡下驢將喜劇路線走到底!影片講述一位農民為了保護國寶金菩薩與日本兵巧妙周旋鬥智斗勇,而日本鬼子則洋相百出,殘酷血腥的戰爭在馮小寧筆下猶如「貓和老鼠」的游戲,笑彈頻頻引爆,觀眾在欣賞敵人愚蠢的過程中獲得「勝利感」和審美愉悅。看得出導演大量學習借鑒好萊塢商業影片經驗,表現技巧不再受到沉重主題壓迫,開始恢復《戰爭子午線》時代的灑脫自然。像這樣「卡通化」的抗日題材影片並不多見,《三毛從軍記》、《絕境逢生》注重喜劇效果,但這兩部影片在橋段設計、場面調度方面花費的心計明顯不如《舉起手來》。
這說明老薑馮小寧只要丟掉虛偽,還是有可能拍出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佳作的。
影片簡評
[編輯本段]
馮小寧1990年執導的《戰爭子午線》頗有靈氣,時空剪輯手法也較為灑脫,甚至不乏神來之筆。該片曾榮獲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第4屆東京國際兒童電影節日本電影評論家獎、第二屆日本京都國際兒童電影節金獎。故事講述,在戰爭年代,一支革命隊伍沿長城西進,小戰士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考驗,跨越時空來到現代……張揚的形式感使《戰爭子午線》成為有史以來最好看的馮氏作品。此後,馮小寧突然染上了張藝謀式景觀癖,開始在《紅河谷》(1996)、《黃河絕戀》(1999)中大搞「視覺效果」,但山河美景無法掩蓋劇情缺陷和特效粗糙,注重外觀的馮小寧作品具有了更大的欺騙性,也屢屢暴露特技野心與特技水平發展嚴重不同步造成的尷尬。所以,在一連串國內政府獎項賜予的「花環」背後,表面風光的馮小寧已經和被過度贊美包圍的張藝謀一樣到了苦苦支撐乏人喝彩的地步,他們硬傷累累、低級弱智的作品往往讓人無法接受,每有新片問世,必將招來一片罵聲。
《紫日》的引起轟動,倒並非因為「中、日、俄演員聯袂」的國際陣容,而是劇中「日本兵刺殺老太太」的畫面引起學生觀眾笑場,據說這個完全違背作者初衷的結果讓馮小寧憤怒已極,他一邊申請電影管理部門和教育部門的紅頭文件做護身符,一邊指責青少年心理素質有問題,一邊對當前的教育現狀表示痛心疾首。其實孩子們笑這個情節的同時也在笑馮小寧,笑他代表的國產片電影導演特有的愚蠢。該段落並非有意製造喜劇氣氛,相反,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以日本兵不敢殺人的怯懦表演突出反戰主題,但導演並沒有真正從人性角度塑造人物而是按照國產片慣例刻意醜化了日本兵的形象,再加上嚴重誇張的表演,產生反效果並不出人意料。
影片開頭的「大型戰爭場面」體現出好大喜功的國產片導演與生俱來的「廋驢拉硬屎」精神,拼湊式鏡頭比比皆是,完全沒有場面調度、多機拍攝的空間美感,幾乎每個鏡頭都讓人懷疑影片的製作成本並沒有傳說中那麼大,寒酸的爆破與音效更使人啼笑皆非。影片結尾的海空大戰特效製作同當年的電視劇《北洋水師》一樣「狂妄自大」,以為觀眾不辨真偽很好蒙騙,破綻百出的鏡頭再三重復之後就構成一種對觀眾智商的非禮--這類「走過場」式的戰爭圖景既缺乏觀賞性,又難帶來心靈震撼。技術方面處處敗筆、乏善可陳,猶如「電視新聞攝影」的推拉鏡頭也證明馮小寧導演技藝已經全面倒退。尤其令人無法容忍的是,曾在《戰爭子午線》中讓人眼前一亮的「時空閃回」、「時空交錯」手法在《紫日》中運用的極其機械、生硬,幾乎沒有一個段落能夠超越觀眾的想像力。
馮小寧的「戰爭與和平」系列拍到第六部,革命浪漫主義、愛國主義、人道主義的旗幟越舉越高,按說如此重視思想性的作品理應得到觀眾的尊重,但觀眾很難為《紫日》興奮起來,因為電影的表現形式實在令人垂頭喪氣。
動態追蹤
[編輯本段]
【《紫日》獲得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第21屆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11月9日落下帷幕,馮小寧導演的中國影片《紫日》獲得由觀眾評出的「最佳影片」大獎。這個獎是由美國觀眾在170部各國影片中投票選出的。參評影片中有不少參加過今年戛納電影節,侯孝賢的新片《千喜曼波》也在其中。電影節主席查克-鮑勒先生曾在開幕式上說:「《紫日》是本屆電影節中我最喜愛的電影。我非常驚訝的是中國導演居然用了這么少的錢拍出了如此精美的電影。請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去看這部電影。」當電影節最後一天評選揭曉前,鮑勒先生仍笑著說:「我相信中國的《紫日》是最有競爭力的。」結果,《紫日》獲最高分,許多選票上都打出了「10分」的滿分。
當地報紙以「中國導演馮小寧用小成本完成大製作」、「《紫日》提醒世人應該友愛,停止相互屠殺」為題作了專門報道。當地一位美國記者乘計程車時聽到司機說今天晚上他不再出車,要去看電影《紫日》。首映之時影院門前排起購票長隊,容納上千人的影院座無虛席。甚至一些看過馮小寧《紅河谷》和《黃河絕戀》的人聞訊而來。美國著名影評人傑妮-海倫女士說:「這部影片具有極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使人看後久久回味,影片語言極少,大都是用電影語言在講述,這使美國觀眾在觀看時減少了語言障礙。」
【馮小寧談《紫日》:戰爭片要表現美麗與殘酷】
電影《紫日》是導演馮小寧「戰爭與和平交響詩」的最後樂章。片中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蘇聯紅軍偶然從日軍屠殺中救下一名中國老百姓:楊玉福。在將楊和傷員一起往後方轉移的途中,軍車誤入日軍軍營發生了一場激戰。楊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僥幸逃進了林區。中途他們遇見了在混戰中與大隊失散的日本少女秋葉子。為了能從茫茫林區活著走出去,三個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然而,就在他們即將獲得新生的時候,秋葉子卻被瘋狂的法西斯所殺害……影片即將放映前,記者就一些影片中的問題采訪了該片導演馮小寧。
表達最大多數人對於歷史共有的感覺是我的創作動機
記者:您認為《紫日》比您以前的戰爭題材作品有什麼突破?
馮小寧:突破真談不上,人們通常習慣做橫向對比,我倒覺得縱向的對比更有意義,我比較相信「上台階」的說法,就是把一個導演不同時期的所有作品做一個比較。《紫日》是我關於戰爭與和平這個命題的第六部作品,可以說它是對我前面這些作品的一個總結——為什麼會有戰爭?戰爭帶給人什麼?法西斯主義對於人性到底會產生什麼作用?是通過電影語言的運用,來表達我對於戰爭與和平這一主題的理解。
記者:您的影片總是在思考、探討一些重大命題,作為導演您是不是肩負責任?
馮小寧:多年以來,戰爭與和平,人類與環境,文明的命運,困擾著我的始終是這些大命題,我一直都以鋒芒畢露、危言聳聽的姿態在作品中大聲疾呼,口吻嚴峻讓人感覺每一個明天似乎都可能是世界末日,現在回頭看自己早年的一些作品,真有些……不堪回首。這么多年過去,首先感覺叫囂是沒有作用的,在整個的創作與思考的過程中,倒是越來越強烈感覺到人性和精神的不可戰勝,好比「北洋水師」,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的過程中100年前的一次失敗經驗嘛,所謂「人可以被消滅,但精神不會被打敗」,表達最大多數人對於歷史共有的感覺正是我的創作動機。
《紫日》是我關於「戰爭與和平」思考的一個總結
記者:目前在國內,始終以影片探討戰爭與人性的導演恐怕只有您一人,您會繼續地堅持下去嗎?
馮小寧:如果非要這么講,恐怕我也只有承認。前面說過《紫日》將是我關於戰爭與和平思考的一個總結,對於這一主題的思考階段到此結束。實際上,在同一題材下創作的不同作品,是不斷苛求自我、尋求滿足感的一個過程。這總讓我想起早幾年要拍《嘎達梅林》去爬雪山的經歷——在山腳下仰望雪山,看到山頂就在那裡,等爬上去才知道只上了一個小坡,看見的那個頂還在上面很遠。爬呀爬,等到真爬上了自己看見的頂,才發現那隻是高高隆起的山的鞍部,真正的頂隱沒在雲中根本看不見。
記者:從《紅河谷》、《黃河絕戀》到《紫日》,都無一例外地選取了荒涼壯觀的自然景緻,從西藏雪域到黃土高坡,現在又是一望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把故事放置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馮小寧:我是學美術出身,我始終相信電影應當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除了歷史背景和故事情節本身的需要,我首先考慮的就是要拍得美麗,實際上我是個唯美主義者。
記者:您的「戰爭三部曲」的前兩部,每次都有很慘烈殘酷的戰爭描寫,這次《紫日》會是一樣嗎?
馮小寧:會的。戰爭殘酷,而人在戰爭中掙扎求生,個人的命運幾乎完全被戰爭主宰,同時每個人又在內心交戰,充滿了敵我矛盾和人性的斗爭。美麗與殘酷在觀眾心中產生強烈反差,這就有了美學上的意義。
記者:在這部影片中蘇軍的形象是怎麼樣的?角色娜佳的意義又是什麼?
馮小寧:蘇軍的形象首先就是盟友。當然,蘇軍的進入,包括這裡面抗日戰爭的背景,都只是敘述故事所需要的背景,並不是故事的主線,真正的故事是在三個人之間展開的,是關於他們三個人如何從敵人變成朋友,如何最終都成為反法西斯的戰士。娜佳的意義代表多民族的參與,實際上在宏揚主題——反法西斯無國界,世界各民族應當相互團結,彼此都應該是朋友,是兄弟姐妹。
我不在乎參賽,更關注世界和平
記者:中國人楊玉福在片中的身份為什麼是農民,而不是一個戰士,您在創作方面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楊玉福的角色是被拯救、被解放者,還是其他什麼?
馮小寧:還是從當時中國人的大多數考慮。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大多數人是農民,而楊玉福就可以做他們的代表。他是侵略戰爭的直接受害者,不明不白地被殺害全家、從自家的地里被擄走,本能地為了生存掙扎,心中充滿破家血仇,同時又因為人性本能不能殺害無辜,而內心飽受折磨。
記者:《黃河絕戀》去年曾經參賽角逐奧斯卡,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作為一部反對戰爭、呼喚和平的影片,其所具有的現實意義決不遜色於影片在藝術觀賞及商業娛樂方面的貢獻,那麼這一次的《紫日》是否也有在國際電影節送展參賽的打算?
馮小寧:很多人以為我喜歡送去國外參賽評獎,實際上恰恰不是這樣,從來就沒有一次是我本人要求或親自送去評獎,國際電影節獎項的復雜性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認為一個心態成熟的導演不必過分看中國際獎項。參展是另一回事。廣泛地參展可以讓更多的民族和世界范圍內的人民了解我們的影片和我們的主張,所以我當然希望這部影片可以盡可能多地去參展,去讓更多的人關注世界和平問題。
6. 有關一個女人帶著一群孤兒在戰爭中逃亡的國內電影!有點小黃的!!
《黃石的孩子》是由中國、澳大利亞、德國聯合拍攝的一部抗戰期間的影片。它的背景是1930年末飽受戰爭蹂躪的中國。電影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講述了一個英國人喬治,帶領60個孤兒踏上不平凡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