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泉音樂的故事
瞎子阿炳像
《二泉映月》是本世紀最偉大的二胡獨奏曲,每當人們提到二胡總是首先聯想到它。它是阿炳的代表作,是阿炳經過長期的修改演繹,結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發展形成的,是我國民間音樂的精華之一,現已在國內外廣為流傳。關於此曲曲名的由來,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當年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祝世匡先生回憶到:當年錄音後,楊蔭瀏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說:「光名《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抄襲得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當即點頭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下來了。
據說,阿炳的胡琴很特別,用很粗的老弦和中弦,音色苦澀枯寂,而且不用千斤(千斤是琴把上扎住琴弦的繩子,用來定把位和音高的),全憑手法手感演奏,這是高難的技藝。阿炳的弓法與眾不同,有一股拗勁,象古體詩。
這首樂曲出名後,眾多演奏家,如王國潼、閔惠芬等名家都把它作為保留曲目。可能出於阿炳的悲涼身世的考慮,都將《二泉映月》音樂發揮為悲涼凄慘的風味;1980年代出品的電影《二泉映月》一片中,更是把《二泉映月》的主旋律演繹變奏為強烈的悲哀和抗爭,這其實誤解了阿炳此曲的原意。《二泉映月》真正的神韻風貌既不是哭訴,也不是悲涼呻吟,而是另一類,獨自一類。所以作為二胡獨奏曲的《二泉映月》,至今還沒有聽到哪一位二胡演奏家真正演譯出了阿炳那種思想境界、那種飽償世態炎涼後歸復平靜的心態。上個世紀70年代,經改編的由大提琴和小提琴組成的弦樂四重奏《二泉映月》,似乎更接近阿炳的原意。《二泉映月》的音樂是慈悲的,但沒有哭泣;它給我們心靈以震撼和撫慰,但不是揭示傷痛;它並不以抗爭為背景,但是在平衡的心態中表現出厚重和向上的精神。不信?不妨聽聽阿炳的錄音吧!
給楊老師配上阿炳的珍貴錄音:
Ⅱ 瞎子阿炳電影片頭曲叫什麼
描述瞎子阿炳的電影是1979年八一製片廠拍攝的《二泉映月》,
影片片頭曲就是阿炳的代表作二胡曲《二泉映月》。

Ⅲ 有誰知道電影二泉映月中有一段古琴琴歌叫什麼名字就是阿炳在湖邊為趙先生送行那一段。
應該是《湖光山影》。。。
「《二泉映月》是1979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一部描寫我們國民間音樂家瞎子阿炳的音樂故事片。其中的插曲《湖光山影》和《小小無錫景》,不但具有江南民歌那種優美抒情、委婉動聽的特點,而且聽來很像是阿炳本人的作品。這是因為作曲家在創作這兩首插曲時,依據了影片主人公阿炳的音樂風格,盡管歌曲是新的創作,而曲調風格卻與阿炳作品相一致,從而使歌曲具有主人公阿炳的音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