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女性電影,怎麼擺脫性別歧視
首先電影圈裡面得先樹立正確的輿論方向,以及正是在這個行業中所存在的性別問題。因為如今中國的電影業里正是缺乏從女性角度來創造的優秀作品,即便是有這種作品,也因為不符合市場的需要而得不到投資的機會。因為這種觸及到社會問題的電影是很少的,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同樣都是如此。
其實在中國電影中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因為作者只在乎劇情上的沖突,導致角色是扁平的,應該要豐富人物自身的形象才能夠讓故事生動起來。並且很多的影片中還存在醜化中老年女性,會將一些勞動婦女的價值貶低甚至妖魔化。更加推崇青春貌美的女性形象,這些都是如今需要進行變革的思想觀念,這才是擺脫女性歧視的一個重要步驟。
『貳』 電影《堅不可摧》好看嗎為何電影在日本以種族歧視為由被禁
電影《堅不可摧》在日本遭遇了禁映的命運,這一決定引發了廣泛討論。電影中的情節包含了二戰期間日本官兵對戰俘的虐待場景。日本方面認為這些鏡頭過於誇大,缺乏真實性,甚至被解讀為對日本的污衊。這一決定使得電影在日本的上映變得不可能。
電影製片方則堅持認為,他們的創作是基於真實的歷史記錄。他們聲稱,電影中的情節雖然基於真實事件,但並非完全按照原樣復制,而是經過了藝術加工,旨在傳達更深刻的歷史教訓和社會意義。製片方還強調,電影的目的是通過藝術手法,讓觀眾思考歷史、人性和道德問題。
這一事件引發了關於歷史真實性和藝術創作界限的討論。一方面,歷史的真實記錄至關重要,它幫助人們了解過去,吸取教訓。另一方面,藝術創作需要一定的自由度,以傳達更廣泛的意義。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點碰撞顯得尤為突出。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不容忽視。《堅不可摧》在日本被禁映,不僅反映了日本社會對歷史記憶的態度,也展示了不同文化對於歷史認知的差異。
此外,該事件還引發了關於電影審查制度的討論。一些人認為,過於嚴格的審查制度會限制創作自由,影響文化交流。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電影作為文化產品,其內容必須經過審查,以避免對特定群體造成傷害。
總之,《堅不可摧》在日本被禁映這一事件,不僅僅是關於一部電影的爭議,更是關於歷史、文化、審查制度等多個層面的復雜議題。它提醒我們,面對歷史和文化差異時,需要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同時也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的觀點和立場。
『叄』 急需《紫色》這部電影的故事梗概和簡單的評論。
劇情:希麗是個喜歡紫色的鄉村少婦,從童年起便在逆境中掙扎,固無力擺脫困境,便天天給上帝寫信,希冀上帝能拯救她。後在好友的幫助下,希麗漸漸明白世界上還有另一種生活。她從開始的麻木而甘於被束縛,變得懂得正視自己的內心,這一點可以從兩次為「先生」刮鬍子的細節上明顯看出。她不僅救贖了自己,同時點醒了索菲亞。終於在影片的結尾,重歸
那片紫色花海。
幕後/花絮·斯蒂芬·斯皮爾博格第一部沒有帶上約翰·威廉音樂標記的電影。
影片獲11奧斯卡提名,卻沒有得到任何獎項的一部電影。
烏比·戈登堡和奧普拉·維弗雷在電影中初次展示富有特色的演技,同時獲得了奧斯卡大獎提名。
《The Color Purple》 影評
The Color Purple——斯皮爾伯格的女權電影
沒想到斯皮爾伯格在《辛德勒名單》之前拍過這樣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電影,完全以黑人為主角,展示本世紀初美國農村黑人的生活狀態。從《殺死一隻知更鳥》、《為戴茜小姐開車》到《撞車》,美國電影一談到黑人總要涉及種族問題,充分說明這一問題在美國社會的普遍和尖銳。不過本片的特點是對種族歧視進行了淡化處理,更多的是關注黑人底層婦女的覺醒和對男權的挑戰。
「紫色」這個意象比較模糊,很難明確其具體所指,影片只是在首尾互為照應地展現綠野紫花的鄉村場景,開始是塞莉和南蒂拍手歌唱,結束是塞莉和薩格攜手漫步,充滿單純溫柔的女性之愛。淹沒在綠野中的紫花卑微稚嫩易受摧殘,但最終還是堅強地存活下來,向天空輕輕吐蕊綻放。又或者可以代表他們醬紫色的皮膚,有一種未開化的原始粗糙,也有一種接近生命本質的朴實溫厚。相對於文字來說,影像的表現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許在原著中會有更明了的細節表述。
在影片大部分的篇幅里,塞莉都是懦弱卑怯的,特別是積年累月被丈夫奴役之後,從忍氣吞聲到麻木不仁到安之若素,內心早已奴性深種,甚至習非成是,建議兒子也以父親為榜樣對待妻子。最後的爆發令人刮目相看,但以電影情節鋪排的慣例思路來並沒有出意料之外。影片中另外三個性格與其迥異的女子應都是促使其覺醒的因素,南蒂用出走來反抗,索非亞用武力來反抗,薩格用才華來反抗,每個人都對塞莉形成了強大的鼓舞力。特別是當她打開南蒂的一封封塵封已久的信件,血緣牽系的親情給了她新生的希望,內心的堤防再也擋不住滔天巨浪。
女權的覺醒與反抗應是影片最明確的主題,但斯皮爾伯格似乎並不滿足於此,他還有意地將這一主題廣義化處理。一方面是索非亞所遭受白人的壓迫摧殘,一方面使非洲大陸面臨殖民統治的危機,范圍如圈圈漣漪般擴大,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暴力獨裁和不寬容無處不在,反壓迫反奴役和追求個性解放依然任重道遠。對非洲大陸那一段的描述與塞莉讀信的現實進行了蒙太奇剪接處理,十分流暢自然,令人眼前一亮。
斯皮爾伯格的毛病是總喜歡給故事加上一個煽情結尾,就算是在幾近完美的《辛德勒名單》里,也不忘記讓男主角在結束時發表激情演講。最後那一段教堂的歌唱的意圖是想把觀眾的情感推向高潮,但我絲毫沒有心潮澎湃的感覺,反而覺得有些刻意和做作。另外,好萊塢電影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在挑戰禁忌、展現殘酷方面放不開手腳,不象歐洲電影那樣敢於作近距離的逼視。影片一開始告訴了我們塞莉一家父女亂倫的事實,但最後卻有意地進行圓轉的處理,告訴我們父親並非是親生的父親。這樣的處理令我想起《天龍八部》,看似設置巧妙,卻反映出是通俗藝術的弱點,即為了迎合受眾而不敢將殘忍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