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舉一部看過的心理電影,用心理學理論知識分析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看點:ADHD Ritalin,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點評:名叫Justin的男孩,17歲了還在像嬰兒一樣吮吸大拇指,戒不掉。
2、《記憶碎片》memento
心理看點:短時記憶障礙,海馬體損傷
點評:就不重復細節了,不是因為太經典而在這里設懸念,而是完全無法重復。
3、《水果硬糖》Hard Candy
心理看點:戀童癖、犯罪心理學
點評:看完這部電影後:基本上男人都覺得一陣寒意飄過,女人則覺得大快人心。
4、《大象》elephant
心理看點:校園暴力,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
點評:這是一部關於校園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為什麼名叫「大象」?——原來青春期的大象才是最危險的。
5、《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看點:Abnormal的心理學,潛意識,人格分析。變態心理學,異性癖、食人狂
點評:經典中的經典,強烈推薦!就算再多看上幾遍,依然回味無窮啊。
6、《心理游戲》the game
心理看點:人格/性格測試,應用,設計情景
點評:一部標準的好萊塢電影,值得一提的是,情節的接宕起伏會讓你愛不釋「眼」。
7、《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
心理看點:夢的解析、失憶、強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經典
點評:希區柯克的名作,也是心理電影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
8、《夢旅人》picnic
心理看點: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
點評:影片並沒有過多地表現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病人的單純和可愛;岩井俊二的巔峰作之一。
9、《約書亞》Joshua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亂倫
點評:九歲男孩Joshua,因為妹妹出生而失寵;在此之後,發生了一連串不幸的事。
10、《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看點:精神分裂症
點評:一部讓人深深迷戀的片子,喜歡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時血液沸騰的感覺。
11、《雨人》rain man
心理看點:孤獨症(通俗點叫自閉症) 高功能孤獨症
點評:驚覺於它如此細膩而又震撼人心。
12、《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心理看點:戀愛心理,失戀治癒
點評:繼《暖暖內含光》之後又一治癒大片;不同的是前者是做夢大片,後者是醒夢大片。
13、《象人》The Elephant Man
心理看點:精神救贖、社會心理學
點評:大衛·林奇1980年的處女作,黑白膠片,看完會哭的。
14、《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看點:潔癖、強迫性人格
點評:火柴人——美國俚語,說的是那種讓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錢的騙徒……內容挺有意思的,結局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15、《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
點評:影史上只有四部驚悚片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這部片子便是其中之一。
16、《庸人哈爾》Shallow Hal
心理看點:教育心理學
點評:庸人哈爾和一個胖妞談戀愛的故事,一部有明顯教育傾向,能深切滿足各位有受教育痞的人們願望的片子。
17、《蘇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
心理看點: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學
點評:把一部哲學名著改編成電影,還讓那麼多人喜歡,不容易啊。
18、《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理看點:心理咨詢,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點評:看完後我的感受是:我想找個像Sean一樣懂愛的人。
19、《美國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心理看點:雙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點評:Christina Bale的表演得真好。再沒有比他更有魅力的變態殺人狂了。
20、《死亡實驗》das experiment
心理看點:服從心理,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點評:這是一部通過設定極端環境表現人性陰暗面的電影,非常有震撼人心的沖擊性。
❷ 電影中有哪些大家不知道的心理學
許多人對心理學的認識存在偏差,聽說我學心理學,好多朋友就會問我:「學心理的,好厲害,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許多人把心理學和讀心術等同起來,這其實是不科學的誤解。單純地介紹心理學,做個科普或多或少會有些乏味,由於個人比較喜歡看電影,下面我就介紹一些涉及心理學知識的電影,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心理學。
1.《愛德華大夫》 涉及的心理學知識:精神分析治療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還是在大學課上老師推薦的。這是1945年上映的美國好萊塢早期黑白影片,由希區柯克執導,講述了女心理醫生與一位假冒「愛德華大夫」的英俊精神障礙患者相愛的故事。這部影片是對精神分析治療的一個經典的詮釋,喜歡懷舊風格的人會看得津津有味。
2.《記憶碎片》 涉及的心理學知識:記憶障礙、順行性遺忘(確切的說應該是短時記憶無法轉變為長時記憶)
這是一部由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有關記憶的故事,極其漂亮巧妙的敘事和剪輯手法,情節的跌宕起伏、峰迴路轉,到現在還能回憶起初次看這部影片的震撼,喜歡懸疑推理,劇情反轉的人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好電影。
3.《致命ID》 涉及的心理學知識: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
多重人格?人格分裂?傻傻分不清。一開始看這個感覺就是一部懸疑推理破案的電影,但隨著劇情的深入,卻是一部心理學的電影,為避免劇透,介紹就到此為止了,想弄清這個病的人可以看一看,不過國內這個病很少見的哦。(P.S.這個病最著名的例子是《24個比利》,是根據真實事例改編的書,同時電影也將要推出,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也許將會是他沖擊奧斯卡獎的一部力作)
4.《沉默的羔羊》 涉及的心理學知識:心理咨詢、反社會人格
其實推薦這部電影我是十分糾結的,但還是決定寫上。這部電影的主角就是個心理咨詢師,高超的技巧和智商,卻是個冷靜的罪犯。實際上,心理咨詢師們都是積極陽光的,各位千萬不要有誤解,也不要對號入座。另外友情提示,這部電影比較血腥,不推薦承受能力差的人觀看。
5.《丈夫得了抑鬱症》 涉及的心理學知識:抑鬱症
之前推薦的電影大多是懸疑的,這不是說心理學就是懸疑的,我想應該是懸疑題材更適合拍電影,更容易吸引觀眾吧。接下來這部影片風格將大不相同,是一個溫馨的家庭愛情故事。這部電影是由日本朝日電視台、東映映畫聯合製作,講述妻子在照顧患有抑鬱症的丈夫期間發生的生活瑣事。隨著社會壓力不斷增大,「抑鬱症」這個詞越來越多得被提起,很多人自稱自己有抑鬱症,但抑鬱症並不是大家想的那麼簡單哦。
這次介紹的電影就是以上5部了,如果有時間的話不妨看一看,相信看完後對心理學會有不一樣的認識。如果能夠有好的反響的話,還會繼續推出下一期。
文/壹點靈心理咨詢師 李揚
❸ 電影《心靈捕手》主人公性格分析(心理學)的問題
通過性格心理學來分析《心靈捕手》這部電影,在一個具有保護殼下的主人公有以下2方面:
1、人物的防禦機制(保護殼)
在一部擁有著積極變化主人公的故事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有著明顯的「創傷」的主人公(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在電影的一開頭,主人公們認為他們的生活並不存在著任何的問題,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被生活困住的他們必須克服他們原本相信的謊言。
通過改變和正視自己的缺點,才能邁向新的人生旅程。主人公的「創傷」通常源於過去的一些經歷,在《心靈捕手》中男主角威爾的創傷來源於童年時虐待自己的父親。這一過去的傷口引發了威爾的自我防禦,他認為對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會導致情感上的痛苦,他怕受到傷害。
作為一名電影的編劇,有時用這種方式思考電影中的人物會讓人覺得抽象,但將軟弱轉化為行為的一種方法是使用防禦機制。那麼什麼是電影人物的防禦機制呢?其實,自我防衛機制是角色們戴著的面具,用來隱藏他們的內在自我。
而他們所迴避的,所害怕面對的這些東西,往往都阻止著他們變得更好。就如同之前所說的旁觀者清,我們在為電影主人公們加油打氣的同時,也是給我們自己鼓勁,因為在電影中,我們或許也看到了自己不願意在生活中面對的真相。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和主人公取得心靈上的溝通,因為我們和他們一樣,都需要改變,都需要宣洩。
(3)電影中的心理分析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在他繫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傑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威爾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並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
威爾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並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數學教授有心提撥這個性不羈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數學和接受心理輔導。數學難題難不倒他,但卻對於心理輔導,威爾卻特別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業不太成功的心理輔導專家桑恩教授。
在桑恩的努力下,兩人由最初的對峙轉化成互相啟發的友誼,從而使威爾打開心扉,走出了孤獨的陰影,實現自我。
❹ 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心理學分析
摘要 《三傻大鬧寶萊塢》之心理學分析
❺ 電影 愛德華大夫 中涉及到哪些心理學理論
男主因為弟弟的死亡導致自己內心充滿愧疚與罪惡感,認為是自己殺死了弟弟,為了躲避這些,他選擇將事情壓抑到潛意識里,在見證愛德華從山崖落下去時,又一次受到了精神刺激,盡管他可能對於愛德華的死因有所察覺,但因為童年時殺弟的罪惡感湧上心頭,引發了自我與本我的矛盾,自我想要將罪名落到自己身上,以此懲罰自己,而本我不滿意,於是自我進行調節,將自己扮成愛德華醫生,以此造就愛德華還沒死的假象來寬慰自己,而真實的自己被壓抑到潛意識並遺忘。
在女主與其老師對男主夢的解析中又體現了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的觀點。
在女主為男主治療時又體現了心理治療手段,讓患者全身心的相信醫生,找出病源。
❻ 電影《心靈捕手》的心理學分析 復制黏貼時請注意從心理學的方面來評述~
主角第一次和心理學家(第6個)見面時,卻是後者的心靈率先被觸動了。一個經常打架的天才,意味著其不按常理出牌。整部電影中的主要人物,他們都有博學的特點,粗製濫造的觀點無法打動他們,就像哈佛酒吧里那場一邊倒的交鋒一樣,註定一般電影中的常識背景與本影片不在一個層次和范圍。
心理學家的強大就在於當自身的情緒傷痕被觸動時,能回以同樣強大的反擊……河邊的對話,心理學家一針見血地指明主角的弱點——缺乏情感體驗的深度。對於沒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財富去征服他們;對於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名望去誘惑他們;但對於恃才傲物的傢伙們,不會捲入常人小小的虛榮所依附的邏輯。一旦情感產生認同,人就像撲火的蛾子,心理學家則繼續鎮靜地控制著主動。他首先把對話控制在一個較為嚴肅的背景中(針對主角所評論的那幅畫),指明主角只是個傷心、狂妄的小屁孩,然後繼續講那些笑裡藏刀的小故事。主角的生活邏輯有問題,重要的不是天賦(威爾和他的朋友大部分時間所談論的都是一些滑稽的小玩意),而是「大部分的他」並未被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所發現,當其他人按照常識在跟威爾談條件時,心理學家就只是讓威爾「看到他」(告訴他他所看到的只是膚淺的文字面)而已。
第4次會面之前,威爾的現實已經發生了呃許多變故,他繼續貶低他人的情感(還有與其自尊不配的待遇,因為他本身有低自尊的問題),只是因為他本來擁有的內在是如此之少,他已經輸不起了(接受意味著付出和責任)。心理學家指出威爾的問題在於不敢一搏人生,他不是選擇低賤而是因為恐懼的驅使而不斷做出自我破壞的行為。
第5次會面之前,威爾的好友一番真話震撼了威爾。教授和心理學家正在為往日積習爭吵,自大、嫉妒和失意,都是人之常情。這次會面,心理學家終於抓住威爾的脆弱,引導他原諒了自己的懦弱。一開始他們談到兩人都有的受虐經歷,最後威爾說到分手的事,心理學家立即洞察到威爾沉默之中的傷感,知道這就是其一直等待的時機。一句句「這不是你的錯」不斷地撞擊威爾最後的心理防線,寒冰終於從內部融化。
影片的最有意思的是,威爾的固步自封正是他周圍人的苦惱,但當他走向自由之路,也讓他人感到了幸福。我們的生活不只是我們自己的,也關繫到周圍人的夢想。
❼ 用心理學的分析電影《黑天鵝》
《黑天鵝》觀感:成長的蛻變
自幼便深受母親藝術熏陶的妮娜,在出落成美貌動人的大姑娘時,也已然成為紐約一個著名的芭蕾舞團的當家演員之一。而母親的固執與特立獨行似乎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女兒的成長。眼下,年輕上勁的妮娜正迎來自己事業上的第一個機會,就是參演並競爭著名的芭蕾舞劇《天鵝湖》中的女一號。導演托馬斯也早已看出妮娜的潛質,並對她進行了適時的提點。然而,托馬斯所要求的這個女一號不但要求擁有舞劇中白天鵝的高尚、純潔與善良,還要兼具黑天鵝的邪惡、狡詐、激情與淫盪。在競爭中,妮娜不出意外地展現出了她天賦異稟的白天鵝的美貌與品質,而她有力的競爭對手莉莉也在對黑天鵝的演繹中精彩迭出,雙雙贏得了導演與同行的贊嘆。結果是,妮娜與莉莉的競爭不可避免,甚至從藝術表現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到了精神扭曲攻擊與糾纏的局面。鉤心斗角、自殘甚至同性戀接連上演。妮娜也步步踏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
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激烈的競爭,妮娜出現了幻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幻覺中殺死了競爭對手,其實傷害的是自己,為了完美像白天鵝一樣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撇開藝術欣賞,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去看,影片中無處不存在精神分析的味道:
女主角妮娜有一個強權、控制慾望極強、期望值極高的母親。丈夫的缺失、事業的失利,母親把女兒視為精神支柱,視為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為了生下你,我犧牲了自己的事業」 像一句咒語 ,禁錮著妮娜,只能做一個「貼心的女兒」,任憑媽媽控制著,包括從被迫小彈鋼琴、吃多少蛋糕、穿衣服、脫衣服、剪指甲,用愛控制著女兒,干涉著女兒的隱私。從小被迫去學芭蕾舞(劇中母親說:「如果不是我跟著你學芭蕾,你早就放棄了」),長大後成為紐約一個著名的芭蕾舞團的當家演員之一。母親的願望、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妮娜,並且內化成自己追求的目標。妮娜和母親的關系便是母親用壓力和期許來引導或者是糾正妮娜的前行方向,不能走岔路,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緒,否則,便會如同在妮娜得到領舞的資格後她讓妮娜吃蛋糕一樣堅持執拗。粉紅色的睡衣、外套、床單、滿屋子的毛絨玩具都喻示著妮娜這個28歲的小女孩。
隨著內在的潛意識里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導演,假想敵lily的啟發,妮娜對控制、束縛的代表媽媽發出怒吼:滾 ,並告訴她:「你的乖女兒死了」。 當母親發覺「黑天鵝」這個角色吞噬了女兒,為時已晚,母親的價值觀人生觀已深深的植入女兒內心,對成功的嚮往、好勝心、追求完美比自己更勝一籌。成長的過程不只有快樂,更多的是痛苦、迷茫、恐懼,就像蛇的蛻變,自己找一塊礪石硬生生的剝掉一層皮,很痛;還有有很多的慾望、誘惑,該何去何從,該怎樣去尋找自我——嗑葯,去酒吧放縱,交同性戀朋友,很迷茫;恐懼自己內心一些不被媽媽認可和被自己壓抑的慾望。所有這些方面都形成妮娜內心的沖突。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都可看作是妮娜的不同人格類型:1)母親,象徵著被內化了的超道德感、權威;2)導演,又是權威、又是內心的智慧老人,引導著妮娜的成長,「戰勝自己才能鳳凰涅槃,化繭成蝶。」「自己才是自己表演的羈絆」;3)假想敵lily,是妮娜壓抑了的本能願望:性、自由。
為了將妮娜內心的成長視覺化,電影里用了大量的隱喻性鏡頭:
1. 母親作畫——是在畫自己希望成為的女兒,在現實生活中,母親也是在按照自己的願望雕刻自己的女兒。
2.一次次被自己抓破的脊背,指頭流血——成長的覺醒,隱喻著妮娜決心破殼而出的自我,需要付出代價;
3.一次次被媽媽剪掉指甲——隱喻著媽媽再次失去的恐懼心理(失去了丈夫和事業),阻撓妮娜自我的發展成長;
4.粉紅色的睡衣、外套、床單、滿屋子的毛絨玩具都喻示著28歲的妮娜被媽媽當小女孩一樣教養;
5.撕掉手指的皮膚——妮娜嘗試著去蛻變,但是很痛,就淺嘗輒止了,但是自主、自由的慾望不時的沖撞著自己(抓破脊背,破繭而出);
6.黑天鵝的翅膀——象徵著超越,從壓抑情形中解放出來。
7.手指流血——意味著內心的沖突,對母親背叛的罪惡感。
8.和莉莉的同性愛——人格的整合願望:單純、可愛 、脆弱 、順從 無主見的「白天鵝」與反抗、自主、桀驁不羈 、敢愛敢恨的「黑天鵝」的整合。黑白天鵝的互換與成長正貼合妮娜由壓抑控制中的人格,向開放自由的個性的轉變。它代表的是慾望、掙扎、不懦弱,和不掩飾、不壓抑一切渴求。
9.妮娜的自殺死亡——喻示著有著追求完美人格特質的最終結果,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部影片的劇情中有心理學的背景,特別是一些潛意識的東西,是比其他類型的電影更高一個境界、更受人們歡迎的緣故吧,雖然故事讓人們心情很沉重,但是留給人們無盡的思考,特別是對那些做了父母親的人們。
感覺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不只是一個導演,還是一個精神分析大師,否則不會拍出這么專業的心理電影。很欣賞他!
心理驚悚片《黑天鵝》:潛藏在心中的黑天鵝
影片《2012》等一系列災難片在講述人類或地球滅亡的背後,反應的是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而心理驚悚片《黑天鵝》講述了一位舞蹈演員為追求一個角色,不堪承受過重壓力,精神崩潰乃至死亡的故事,其背後反應的則是人類對於虛無的恐懼。
2010年,導演阿倫諾夫斯基的新作《黑天鵝》,作為第67屆威尼斯影節的首映影片,並入圍該屆電影節金獅獎。這是一部關於芭蕾舞歌劇《天鵝湖》的心理驚悚片,影片展現了女主人公妮娜出演歌劇中白天鵝與黑天鵝兩個角色,前前後後其內心出現的種種恐怖幻象。
原來,在歌劇《天鵝湖》中有兩個重要的角色——白天鵝和和黑天鵝。白天鵝善良、美麗;黑天鵝卻邪惡,極具誘惑力。白天鵝本是一位美麗的公主,因中了魔王的咒語,被變成了一隻天鵝,只有在午夜之後她才能恢復人形。有一天,白天鵝在湖邊偶遇打獵的王子,她向王子傾訴了自己的身世,王子深深的憐惜轉變為愛情,他決定要救出天鵝公主。白天鵝告訴他,只有一個真心愛她願意為她死的人,才能解除咒語。於是,王子准備舉辦晚宴,請白天鵝赴宴,並真誠地向她求婚。但是,魔王讓自己的女兒扮演成了天鵝公主的樣子,只不過穿了黑色的衣服,去參加宴會,誘惑王子。王子以為這只黑天鵝就是天鵝公主,於是跟她雙雙起舞,並宣布訂婚。白天鵝在窗外一聲絕望的悲鳴,振翅飛去……影片《黑天鵝》講述的不是《天鵝湖》中的神話故事,而是關於芭蕾舞演員妮娜的故事。妮娜是紐約劇團中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員,她自幼練習芭蕾舞,技藝出眾,並且乖巧、漂亮,很討人喜歡。這很大程度上應該得益於她嚴厲而冷酷的母親,在母親的管教下,妮娜從小就是個特別聽話、刻苦的乖女兒。但是也正因此,妮娜的身上少了一種奔放的激情,青春及性的活力在她身上得不到體現。妮娜更多是以小心翼翼地跳好每一步來追求完美,自我壓抑而缺少情感的釋放。因此,在劇團要重拍歌劇《天鵝湖》時,妮娜是擔任白天鵝角色的不二人選;但是黑天鵝的角色,其帶有邪惡、誘惑的特徵,妮娜一時無法完成角色的轉換。
而歌劇總監托馬斯要求新演員能夠同時飾演黑白天鵝兩個角色。眾所周知,在《天鵝湖》中,黑白天鵝是極其重要的角色,出演該角色的演員不但會事業會更上一個台階,而且還可能會一舉成名。妮娜心中極度渴望飾演這兩個角色。於是,妮娜一個人找到歌劇總監托馬斯,向她表明自己希望爭取到這個機會。托馬斯最終答應了讓她來演這兩個角色,但要求妮娜要學會釋放情感、展現誘惑,並在這方面一直誘導她。而劇團中還有位舞蹈演員莉莉,天性大膽活潑,充滿活力,她所表演的黑天鵝不但獲得眾人的贊賞,也得到了托馬斯的認可。雖然,莉莉是作為黑天鵝的替補人選,但這也給妮娜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妮娜一方面刻苦練習,一方面卻始終心存恐懼,怕有人與她爭奪這個角色。整天拚命的練習,精神的高度緊張,使妮娜感到身心俱疲。一開始她練習黑天鵝的舞段時,就不小心扭傷了腳;後來因長期的練習,她的腳趾也因鞋子綁得過緊,腳趾都都快粘到一起了。更恐怖的是,妮娜的背部不斷地出現傷痕,應該是壓力過大時自己用手抓撓的;她還在洗手或洗澡時,看到自己的指甲里不停地滲出鮮血——當然這是妮娜出現的幻覺。後來妮娜不斷出現幻覺,有一天晚上莉莉拉她出去玩,回來後妮娜感覺自己愉快地和莉莉在一起偷換——但是莉莉那晚並沒有跟她回家;還有一次她獨自練習的時候,聽到響動,跑過去卻看到了總監托馬斯正在和莉莉做愛——其實也沒有這回事。這個時候,妮娜身上已經出現了黑白天鵝並存的雙重人格。
在最後的演出中,妮娜一開始不小心動作失誤,使得托馬斯大為光火。後來妮娜來到化妝間,又發現莉莉在化妝間里,並諷刺地說不如把黑天鵝的角色讓給她,於是兩人激烈地爭吵起來,妮娜失手用玻璃碎片刺死了莉莉——當然,這個莉莉也是妮娜自己。妮娜把莉莉的「屍體」拖進了洗手間,當她再次進入化妝間,鮮血從門縫下流出來,妮娜用毛巾堵住了門縫。就在這時,莉莉卻敲門前來向妮娜祝賀,稱贊她演得很好。妮娜驚訝得一句話也說不出,當她再去檢查毛巾時,下面根本沒有鮮血,洗手間里也根本沒有屍體。這時她發現她刺的是自己,玻璃還留在自己的腹中。妮娜悲傷地留下了眼淚……
就在妮娜悲傷地流淚的同時,我的心頭也在不停震顫——一個人就這樣殺死了自己,而她不過是追求飾演一個角色而已,值得嗎?再細細思考,妮娜的這種舉動,反應的恐怕是人類對於虛無的恐懼——死亡有什麼可怕——正如北歐神話關於奧丁的傳說寫道:「富人會死,親人會死,而且你也會死,但我知道一樣東西不會死,那就是每個人對死去的人的評價。」不朽的名聲成了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在現實生活中為追求成名而「殺死自己」的不在少數,影片不過是以誇張的藝術手法展現了這一現象而已。看看,我們人多少人一天在電腦前坐十幾個小時,辛勤工作;又有多少人在深夜喝咖啡提神、抽煙刺激神經,加班加點。現代社會慢性疲勞和過勞死的人數正在不斷增加,他們不過是無法抵抗生命中的那點虛無。
生命固然需要工作和努力,不然生活會空洞,沒有意義。但是,生命的本質卻不是工作,更不是通過工作獲取成功或者成名。生命是一種自然的歷程,是活完自己的命,其他的都是輔助。我們可以追求成功,也可以有目標,也可以挑戰自己,但是要記住,這些都是為了使生命更有意義,而不是抹殺生命,獲取聲名。正如《莊子·養生主》中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理解莊子的這一段話千萬不能截取前兩句,莊子的真正觀點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危險啊!知道了還這樣,真是危險極了!
看來,莊子的對生命的了解還是最透徹的。莊子認為,生命是人生的大事,對此人們要有理性的思考。在思考生命的問題時,人類要把思維的方向轉向自身,不要將生命的過程當成是社會目標的附屬物,不要汲汲去追求世俗的東西,要保守生命本身的需求。莊子那段話的後半部分是,「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就是莊子的生存哲學,所謂「保身」是指社會生活中讓自己不受社會非理性的傷害;「全生」是指以生命本身為生命活動的目標,人生存就應該要維護一個完整的生命;「養親」是指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關注和照顧;「盡年」是指「全壽而歸」。這才是對生命本質的理解——並不是所有的白天鵝都要能飾演黑天鵝才行,做好自己的白天鵝也很好!
一旦我們理解了生命是自然的,我們便不會再那麼恐懼虛無。因為人生本來就是虛無的。話說莊子妻死,他鼓盆而歌,就是領悟了這個道理。莊子說:「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莊子的妻子死時,一開始他也傷心至極,但後來想想,人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連形體、最原始的氣也沒有,一切都是從混沌中開始,最後才有了生命。人的生死,就跟春夏秋冬的更替一樣。因此,人死了並沒有什麼好悲傷的,虛無也沒什麼好恐懼的。因為我們都是從虛無里來,並且最好都要到虛無里去。
希望妮娜的死是走進了虛無,也是走出了虛無;希望人類都能夠進出虛無而毫無畏懼。
❽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電影早間主播
摘要 心靈捕手,相信這是一部學心理咨詢的人都會看的影片!
❾ 請問什麼是電影心理學理論謝謝
就電影來說,使觀眾產生心理活動的手段是光波和聲波,而心理學表現在電影里就是立體幻覺和運動幻覺。電影銀幕上出現的光影和聲音正是在摹擬的人感覺。電影給予觀眾的光波聲波的刺激不是對當前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而是訴諸於觀眾記憶儲備中的經驗,也就是通過刺激觀眾的視聽感覺來調動在他記憶中由平在生活中通過感覺而積累和歸納出來的知覺、認識和思想,從而達到理解。可見心理過程包括同直接的認識活動聯系著的現象——感覺、知覺、思維、記憶和想像。
心理學告訴我們,感覺、知覺、思維、記憶、想像都是屬於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活動,就是為了弄清客觀事物的性質和規律而產生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在心理學了統稱認識過程。感覺是人認識外部世界的最初始的一步,通過感覺我們知道事物的個別屬性。這些個別的屬性是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通過這些記憶積累我們對事物漸漸有一個完整的映象,從而知道事物的意義,知道它是什麼,這就是知覺。知覺是對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各種屬性和各個部分的整體反映,它是以感覺為基礎的。而這些感知經驗都儲存在記憶之中。記憶是人腦中過去的感覺、知覺經驗的儲備。沒有記憶就沒有認識,也不會有思維。這也就是說,記憶是積累知識經驗的過程,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
❿ 電影死亡實驗體現了那些心理學原理
一、 社會學的原因論
1. 社會異常論,又稱壓力論、緊張狀態論或激發論,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提出的一種犯罪原因論。該理論認為犯罪是行為人由於不能通過合法手段取得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而產生的沮喪和氣憤的產物。影片中作為「獄警」的伯瑞斯,當他拿不出女兒照片,同伴就嘲笑他是個不稱職的父親並且還拿他的狐臭嘲笑他。在現實中,很可能他是個沒有地位、沒有親人子女的人,他不斷的在現實中受到刺激,此時他的自卑心理再次被刺激,進而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爆發出來。他用作為「獄警」擁有的權力來懲罰那些不遵守規則的「囚犯」,甚至把不合作的同伴貶為「囚犯」,自己逐漸成為獄警的領導者,以此來彌補他在現實世界中得不到滿足的地位和自尊心。
2.標簽理論,這是20世紀60年代產生於美國的一種理論。代表人物是貝克爾和利莫特。該理論認為,個體變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給其貼上了某種標簽,將貼標簽看成是個體犯罪的原因。影片中,社會(具體的說,應該是杜恩教授和助手等研究者)冠以被試或「獄警」或「罪犯」的標簽後,他們便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當作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以影片中的「獄警」和「囚犯」很快就進入角色,「囚犯」不敢反抗,認為自己就是真正的囚犯,應該服從獄警的管理,「囚犯」們無意識中形成了服從意識。
二、 學習理論的原因論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攻擊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獲得的。獲得的途徑有觀察學習和直接經驗的強化學習等。影片中「獄警」的暴力行為和舉動是怎樣獲得的?無疑是根據在社會學習過程中習得的,否則, 「獄警」們利用槍和警棍攻擊囚犯,命令「囚犯」必須服從的行為難道是先天獲得的?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三、 群體壓力和從眾心理
當個體發現其他人都在做同一件事而只有他一個人不做時,個體往往擔心被孤立或者被認為在反對同伴,為了得到同伴的認可,個體會加入同伴,和他們一起做一些即使正常情況下認為是錯誤的事。影片中有些「獄警」無疑沒有擺脫這種心理,在伯瑞斯的領導下,每個「獄警」都以懲罰「囚犯」為樂,還積極發明新的方法來折磨「囚犯」,當有人懷有仁慈之心的「獄警」不合作時,他就被同伴貶為「囚犯」。
另外,影片最終釀成不可挽回的惡果,杜恩教授有著部分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有「囚犯」提出退出實驗時,他為了他的研究而不顧被試的身心利益要求其繼續參加實驗,他的女助理要求終止試驗時他卻置之不理,最終,他自己也深受其害,中槍倒下。作為研究者,他沒有為被試利益考慮,只是一味的想得到自己的研究結果,不可避免得受到了道德譴責。
「囚犯」77號在矛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他多次故意惹怒伯瑞斯,事情也許就不會壞到這種不可收拾的地步。他自己總是不斷製造矛盾,為了出去後得到更多的報酬,這對其他人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他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有幽閉恐懼症的他被關在黑屋子裡、被罰擦廁所、穿很臟的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