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海洋天堂》這部電影哪裡感動了你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題材特別好,讓我們關心自閉症患者。影片中父親去世的時候感動了我。
我主要對片尾曲最有感。周傑倫的《說了再見》在結尾讓我很吃驚,原本一個寫愛情的歌竟然可以用在寫親情的電影里。整部戲很感人,但我沒哭,可在片尾曲時我淚崩了。簡直是完美貼合,電影里父親死了,真的是說了再見卻再也見不到,我從沒想過這句話還有這種理解,立刻覺得失去的時候,我們真的如此無力。有一段我記得很清楚,父親的葬禮上,文章沒有哭,沒有送別,卻在一旁玩小花。這能說明他無情嗎?不,這就是一個特殊群體的自身情況,他們閉的是出口,他們只是無法表達,不等於他們沒有接收到你的愛,內心沒有情感反應。他越沒有表現悲傷越讓旁觀者感到悲傷。電影當然很藝術地使不幸聚集到這一家,但正是這種情況,我們更能感到父子間的交流都是無聲的,即使孩子自閉,父親也能讀懂他饋的情感。大家如何評價《海洋天堂》這部電影呢?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哦
㈡ 海洋天堂結局是什麼
海洋天堂結局是大福像從前趴在父親背上一樣,伏在海龜的身上,和他一起游。
《海洋天堂》的影片開始,大海上飄盪著一隻孤舟,一位躊躇的父親帶著有天生缺陷的兒子,孤獨地坐在船上,無望地看著遼闊的大海,然後牽起兒子的手,兩人一齊躍身跳入大海……
這位47歲的父親,名叫王心誠,他21歲的兒子大福從小患有孤獨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閉的世界裡,無法獨立生活。大福的媽媽在大福年幼的時候,因為承受不了兒子患病的消息,在一次意外中喪生,王心誠獨自一人把大福撫養長大,與兒子相依為命。
然而此時,王心誠被確診患肝癌晚期,生命只剩3~4個月的時間,如何安置好大福的生活,成了王心誠日夜焦灼的心頭大事,他甚至想到要帶著大福一起離開這個世界。
經過多方打聽,歷盡周折,王心誠終於找到了一所能夠接收大福的機構,卻發現大福在這局促單調的環境中,如同離開了水的魚,頓時失去生氣。大福生性愛水,每天在父親工作的海洋館里暢游是他最快樂的時光,他還在這里結識了唯一的朋友,表演雜技的玲玲,大福成了獨自在異鄉漂泊的玲玲最好的傾聽者。
為了大福能夠快樂地生活下去,留在他最心愛的海洋館,王心誠為自己制定了最不可能完成的計劃,教會大福在海洋館「上班」。
他費盡心力地教大福自己坐公交車去海洋館,在海洋館擦地。為了不讓大福感到孤獨,他不惜拖著病重的身體,背著自製的龜殼扮成海龜,陪著大福游泳。
他告訴大福自己將會變成海龜,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王心誠最終離開了人世,卻已心中無憾,而大福也學會了在海洋館「上班」。結尾處,大福像從前趴在父親背上一樣,伏在海龜的身上,和他一起游泳,安心而幸福。
《海洋天堂》的影片評價:
《海洋天堂》故事簡單、情感質朴,應該說在藝術水準和表現技巧方面遠不如前者,但在真情實感方面毫不遜色。
片中,李連傑扮演的身患絕症的父親,深深地感動了觀眾。但影片並非刻意煽情,而是用內斂克制的敘述手法,通過一件件瑣碎的小事,讓平凡而偉大的父愛,像涓涓細流一樣,淌進了觀眾的心靈深處。
直到結尾,父親病逝,文章扮演的自閉症兒子,學著父親生前教的一點一滴開始獨自生活,全片的情緒才達到高潮,很多觀眾不禁潸然淚下。
㈢ 《海洋天堂》這部電影怎麼樣
《海洋天堂》是由薛曉璐導演的一部以父愛為主題文藝電影。這部電影的選材很好,選取的是自閉症患者與他父親的故事。整部影片里都沒有多麼震撼的情節,更多的是面對自己的孩子患上這種病的無可奈何。即將死亡的父親用自己最後的一點時間去教會自己的孩子獨立。
整部影片的兩大淚點,第一點在當王誠把大福獨自放在在福利院的後自己獨自在家體會大幅世界的生活,後面趕到福利院後幫大幅脫衣服才知道大幅對他的依賴必須要爸爸在身邊才入睡。很簡單的故事情節卻讓人莫名想哭,原來在他們他們的那個所謂的自己的是世界裡不是沒有情感和依賴。
第二段就是父親想盡一切辦法最後讓大幅記住海龜就是他,大幅知道了,王成死後大幅思念父親抱住了海龜。
整部影片表達簡單,不過我們看到了整部電影都在表達了各個不同身份的人對大幅的關愛。自閉症患者確實應該受關注,導演用以小見大的手法讓我們加深了對自閉症患者的了解也表達出來對這群特殊的群體受重視。
㈣ 求《海洋天堂》的影評
平心而論,《海洋天堂》的觀影過程就像一次長途旅行,緩慢的節奏中夾雜著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到的辛酸苦辣。一對父子,一場人生,有著生離死別卻沒有悲天嗆地的煽情,卻有無論電影拍得如何,觀眾早已被片中滲透出的平凡的人生和真摯的情感擊垮。《海洋天堂》,是獻給2010年父親節的最好禮物。
《海洋天堂》改編自真實題材,一個癌症晚期的父親和自己孤獨症兒子故事。電影大綱有點像日劇,通過對特殊人士關愛來帶動觀眾的情緒。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出,這又是一出催淚彈。李連傑的棄武從文原本是電影的一大看點,原本以為在銀幕上善於塑造一代宗師的jet會在片中利用煽情來磨練一下自己的演技,但我錯了。《海洋天堂》根本沒有煽情,李連傑也不像以前猜測的那樣「老淚縱橫」的打動觀眾。電影真正依靠的是那種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情感來真正的打動觀眾。
其實要感動一個人並不需要山盟海誓、悲天嗆地的煽情,就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個動作,一個眼神,甚至那熟悉的背影,都可以引起人們的共鳴,電影也是一樣。平凡的生活並不代表著平庸。就像結尾處,父親王心誠最終撒手人寰,而電影卻沒有展現父親彌留之際對殘障兒子的掛念以及兒子對已故父親的真情流露,反而直接略過這一段,直接表現父親亡後兒子的生活。單憑這一點就能看出,電影沒用廉價煽情方式,反而更加的貼近生活,也更加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文章飾演的大福,很大程度上算是中國的「雨人」,後者在達斯汀·霍夫曼的演繹下早已成為影史佳話。在這里並不是那文章這個角色和雨人相比,只是兩者在同為孤獨症的情況下,共同展現了特殊人士那種特有生活方式,也讓我們走入了孤獨症的世界。兒子在日常固定方式的生活以及對父親的依賴,種種細節都牢牢的抓住了觀眾,讓我們對這個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物更多了一分同情。由於這個人物無需承擔《雨人》中達斯汀·霍夫曼貫徹始終的核心作用,只需擔負起電影的感情的起點,對於專業演員的文章來說飾演自閉患者不是難處。
更加令人揪心的是李連傑飾演的父親,身染重疾卻不忘自己孤獨症的兒子,通過日常點點滴滴的生活,以及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照料,從小失去父愛的李連傑採用質朴的表演,把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父親展現的淋漓盡致。片中其與高大的兒子並肩在階梯上緩慢行走的背影讓人動容,他們臉上都面帶著微笑,而觀眾此時卻體會出那種淡淡的憂傷。父親這個角色是觀眾感情出發的點,李連傑這次表演說不上轉型,但在其身上一點也見不到昔日武者的影子,反而歲月的雕琢在老李臉上留下的道道痕跡,一顰一笑更像一個極具親和力的父親。
導演薛曉路編劇出身,在講故事方面不必懷疑其能力,但在鏡頭處理和節奏掌握方面還是有所欠缺。電影整體比較鬆散,敘事過程有點偏於流水賬,對於情感的展現也是在重復。但這樣一部頗具人文情懷的片子中,導演對細節的把握卻值得稱贊。孤獨症的大福那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得以通過細節體現,包括大福在家中對電視機上的玩具狗的擺放,與結尾處獨自生活的大福前後照應,令人動容。
就是日常生活的溫馨,點點滴滴的感動。使得這部內斂的電影在不需要煽情的基礎上,以這種平淡但極具真情的方式,不僅給我們灌下了一碗足劑的心靈雞湯,也刺激了我們的淚腺。這不是那種令人放聲大哭的煽情,而是一種內心深處令人嘆服的悸動,同時眼淚又偷偷爬出的那種感受,不忍回味但又不得不回味。電影在周傑倫的一曲《說了再見》中散場,回頭望去,電影催淚指數100%,情感在這一刻得到升華。
㈤ 海洋天堂的影片評價
沒有愛心,這部劇情簡單到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的電影,根本不可能打動觀眾。與同是關注自閉症患者的經典電影《雨人》相比,《海洋天堂》故事簡單、情感質朴,應該說在藝術水準和表現技巧方面遠不如前者,但在真情實感方面毫不遜色。
片中,李連傑扮演的身患絕症的父親,深深地感動了觀眾。但影片並非刻意煽情,而是用內斂克制的敘述手法,通過一件件瑣碎的小事,讓平凡而偉大的父愛,像涓涓細流一樣,淌進了觀眾的心靈深處。直到結尾,父親病逝,文章扮演的自閉症兒子,學著父親生前教的一點一滴開始獨自生活,全片的情緒才達到高潮,很多觀眾不禁潸然淚下。(搜狐娛樂評) 《海洋天堂》除了片名太環保,其實還有不少進步的地方,比如沒有一個路人集體圍觀感動的矯情戲,增加了大量真實可信的生活細節,少了許多撒花的一廂情願。自閉症的兒子一紅眼一掉頭,許多人潸然淚下,無法自顧,但光有這一切並不能表明《海洋天堂》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海洋天堂》也不是一部上世紀80年代的電影,然而它也不是一部當下的典範影片。當然了,《海洋天堂》具備有成為票房片的本錢,青島、海洋館、動作明星棄武從文,有清新有感情。
《海洋天堂》其實沒有那麼復雜,它甚至簡單得有些過分。兒子從水中看父親,我想起了父親看女兒的《不能沒有你》,同是沒有希望,同是要放棄生活,同是被社會拋棄的小人物。經過水和玻璃的折射,人影虛幻,我想起了《歲月神偷》,不過在厚度和時代感上,二者當真是有天壤之別。羅列了這么多的類比對象,《海洋天堂》被肢解成許多碎片,
當自閉症、絕症和父子親情等東西被綁在一起,我不覺得這是坐不住的理由。只是《海洋天堂》的題材太過重復,除了故事發生在一個人間有溫情的中國社會,完全找不出它有什麼特別之處。單調的鏡頭,單調的人物;沒有壞人,沒有沖突,沒有一絲反映現實的東西。這個故事如此超脫,以至於它就應該發生在水底下。也許它沒有寫出打動你的大字,可私底下還不是一個道理。是的,它不狗血,然而不灑狗血成不了一部好電影的理由。光有感情,我們也不會一生一世在一起。(木衛二評)
㈥ 李連傑唯一的一部非動作片《海洋天堂》,為什麼選擇零片酬出演
對於李連傑,我想大多數 人和我的印象一樣,最初都是從80年代這部,一張電影票只要幾毛錢,最後卻收獲上億票房的《少林寺》開始。
確實對於李連傑而言,電影《少林寺》絕對是他人生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他的封神之作也是從《少林寺》起步,他後面才拍了諸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好電影。
雖然最後電影票房只收獲了1400多萬,但是我認為不管是李連傑,還是文章,亦或是片中友情出演的這些電影人,他們的內心都是滿足和愉悅的。
㈦ 你怎麼評價電影《海洋天堂》
《海洋天堂》這部電影以朴實的語言文字,講述了父愛的偉大,是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主角文章飾演的大福是一個自閉症患者,與李連傑飾演的單身父親相依為命,父親從未嫌棄大福,一直用心的照顧著兒子大福,交給他基本的生活技能,能夠自己獨立生活。
這部電影是溫馨的,也是悲情的,劇中的父親被醫院查出肝癌末期,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父親想要在自己僅剩的一些時間里,教會兒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能夠自己穿衣做飯,學會做公交車。大福有時候會發病,鬧脾氣,父親很著急,但又無可奈何。父親親手教給大福在海洋館里工作,希望他以後能夠養活自己。
父親和大福相依為命但我生活場景,是很溫馨的,但是最終父親不行了,但是又擔心自己的兒子沒有自己的照顧,會害怕、受傷。他最終決定帶著兒子乘船離開,聽天由命,這樣的父愛是偉大的,捨不得自己的孩子受傷,是一部催淚的電影。
㈧ 電影名《海洋天堂》中海洋天堂的由來和深層意義是什麼
而我們在父愛的關懷下,薛導被患者家人之間的親情所感動,同時也體會到了自閉症兒童父母的痛苦艱辛。它表達的應該是一個寓意,導演薛曉路成為志願者,是快樂的,包容我們的任何錯誤,卻廣闊博大,還有我理解為。
因為大福生性愛水,於是想到將他們的故事濃縮
成《海洋天堂》搬上大銀幕。十多年來,沒有煩惱的似乎變成了正常的人,每天在父親工作的海洋館里暢游是他最快樂的時光。除了上面說的。
㈨ 《海洋天堂》影評
在這部年度煽情大作首映的第二天,和朋友一起去影院看了這個片子,和大多數人一樣在座位上淚流滿面。那種掐人咽喉的窒息,被時間和熒幕拉伸,成了一片沉默的,海洋館里凝固的藍色。
關於電影本身,從感悟的角度去說,這沒有什麼可以去責怪和斤斤計較,無關電影拍攝手法和剪輯技巧。生活的困窘,親情的壓抑悲重,智障家庭的極端,生老病死的延宕,這些都不是一場電影,一個故事能完全承載起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你又怎能要求一個個負重之人,講的輕描淡寫又暢快淋漓呢。就當是為了一份久違的厚實情感,暫且原諒它的粗糙和直接之處,你要對自己說,對人生和親情這一碼事,說的再矯情再刻意也不為過。
我只嫌這烏煙瘴氣的經濟時代,說的還不夠多。
【一】,
父親說:「可有些事,我還是想讓大福弄明白,要不我不放心。」
聽到這話時,生生的觸動。如果你是個好心的路人,或是熱心腸的鄰居,對一個有殘疾的人,多抱有些憐憫之情,就已經被自己都感動了,但也只是憐憫,只是個處於道德力量上最好看也最雞肋的詞彙,因為不管怎麼樣你都無法像他的父親一樣做得那麼多。
我三姨的大兒子就是一個智障,不過是後天的,小時候發燒燒傻的,不會說話,智商說不清,但能夠自理,就是脾氣大,孤僻。如今37歲了,呵呵,你開始是不是覺得我在說一個小孩子,社會上一提到智障,多半上會想到無助的小孩,可那些被已白發的老父母拉扯大的成年人,也在這個世上,因為生活和歲月的負重,他們不可能不長大,即使他們的世界永遠是個未開化的幼兒園。
三姨性子要強,不送任何托養所,靠自己拉扯大孩子,她很少參加家庭聚餐,怕別人其實是關心但也不是滋味的一句「要不要給他單開個小桌,上幾個菜?」。三姨對兒子很嚴厲,從來不管他的局限,照樣訓練他自己吃飯洗衣服收拾屋子,認些字,旁人都覺得她太較真了,何必呢。對啊,何必呢,但她是她的媽,就是要切切實實教他做人的,難道也像旁人一樣,用憐憫呵護著擱置著,那以後她走了,誰能一輩子管他。
後來三姨做了件讓我們都費解並且強烈反對的事兒,給兒子找一個媳婦。這過程幾經周折,第一個找的跑了,被騙了,第二個不願意了,走了,終於到了第三個,憨憨厚厚的一個姑娘,腿腳不方便,但還算是實誠。當這對夫妻終於有了個孩子時候,三姨是笑的眼淚都出來,但從產房問了是男孩還是女孩,護士喜慶的說恭喜是男孩,三姨卻沒那麼開心了。為什麼呢,三姨說,如果是個女孩,將來嫁了人,還能照顧她爸她媽,是男孩固然好,可是我挨不到那一天,誰給這孩子娶媳婦辦家當,我怎麼能放心呢。
只有她,一秒都不放過的為他打算,擔憂。【二】,
我怎麼能放心呢,我怎麼能放心呢。
這話父母說了大半輩子,從小開始,先是擔心你不好好吃飯,長不了個子身體不強壯,後來擔心你在幼兒園被人欺負,接著是擔心你小學初中高中的學業,考沒考上好大學,還要擔心你畢了業找到好工作沒,再擔心你找到對象沒,擔心你的房子貸款,擔心你的兒女,擔心擔心擔心擔心到老,也沒有盡頭。
你有沒有一次又一次的不耐煩,擺著手摔了門吼一句,不用你操心。
或者到最後,你有沒有想過會在一個怎樣的場景里,和他們說一句,你放心吧,爸,媽。
你總是愛這愛那,愛漂亮的情人,漂亮的衣服包包鞋子,漂亮的青春和鋥亮的生活品質,愛一切你覺得遙遠朦朧又有沖動的事情,他們讓你感到慌張,不安,心虛,失望,但還是牽著你,走得義無反顧。但那個老頭老太太,當他們的愛情為了你變成了堅守的戰友,當他們的友情為了你變成了交際圈的路徑,當他們的親情都為了你而被擁有,你在哪裡呢,記不記得帶鑽戒的手曾被父親一次次包在手掌,記不記得拿簽字筆的手拉著母親的裙角寸步不離,記不記得是誰的手,一次次牽著你走,即使你愚笨,口吃,軟弱,愛哭,倔強,好動,狼狽,心酸,感傷。
愛總讓人變成了一個後天的智障。
愛最後又讓人變成了啞巴。
開始你不懂,後來你懂得,又能和誰說。
所以這個電影的意義很簡單,甚至不用你拿多溫存的淚水來鼓掌,只需要記住它在熒幕上的最後提醒「獻給平凡而偉大的父母」,看完之後想起你的父親,問候一聲。
爸,少抽煙,多運動,晚上出去下棋記得披件外套,心臟不好,就別總喝酒了。
別擔心我,我在這里很好,只是很想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