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天堂電影院中聖母像象徵含義

天堂電影院中聖母像象徵含義

發布時間:2022-07-28 05:47:00

1. 【蒙娜麗莎】【西斯廷聖母】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的原因

公元十四世紀,處於萌芽狀態的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義大利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現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登上了歷史舞台。他們和人民大眾在一起,展開了政治,文化上的反封建的斗爭,歐洲歷史上就出現了稱之為文藝復興的文化運動。

復興即「再生」的意思,文藝復興目的稱號在於恢復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藝術。但其實質是資產階級要建立新的上層建築,為了借用前人文藝這個武器來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在美術上,當時的「復興」指的是兩個方面。一是人性的復興,此前的美術家無法表現自己的藝術追求,只能千篇一律地表現神——基督和他的門徒。世間的人是匍匐於神腳下的芸芸眾生,在美術中得不到應有的位置。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家意識到人的尊嚴,敢於面向活躍的現實社會,敢於描繪生活中的人和事,使美術的內容有了巨大的變化。二是古典藝術的復興。義大利的故地是古代羅馬,它遍地有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遺跡。經千年沉睡之後,許多遺跡被發現。在藝術家面前煥發出嶄新的光輝。於是,美術造型有了楷模,要重歸,「復興」古典藝術的風格。

《蒙娜麗莎》描繪了一位端莊秀美的西方婦女肖像,她面龐秀麗,形象逼真,似乎是真人的存在。坦然自信的神態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帶有神秘的微笑,呈現出一種高貴而不可侵犯的尊嚴,看的人彷彿也隨之自尊、自重起來,這是對人的一種贊頌。《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紀宗教統治的時代,是對人類壓抑的時代,其作品都是以神為題材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一反傳統,畫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為表現內容,此可以領悟到其思想意義的內涵,這是代表新興資產階級打碎教會精神枷鎖的革命。 《西斯廷聖母》是拉斐爾最傑出的聖母像之一,它原本為一幅祭壇畫,是教皇尤利烏斯二世送給西斯廷教堂一所女子修道院的獻禮。如今,這幅作品被擺放在德國的一家博物館里,盡管失去了它從前的環境,但是它本身神聖的魅力足以讓人無法抗拒。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把它安置在一間單獨的大廳,凡是進到這里的人都會寂靜無語,這些與真人等大的人像一定讓他們感受到了某種來自天國的氣息。
畫面像一個舞台,當帷幕拉開時,聖母懷抱聖嬰,腳踩祥雲,徐徐而來。長裙的紅色象徵她是「聖家族」的一員,斗篷的深藍色意味著她是人間最聖潔的女子,這兩種顏色是聖母程式化的代表色。帷幕左邊身穿金色錦袍的男性長者正是西斯廷教堂的創建者聖西斯圖,他脫下教皇的寶冠,虔誠地躬候聖母聖子的到來。右邊的年輕女子乃聖母的信徒芭芭拉,她恭敬地扭轉身來,將手捧於胸前。他們二人的姿勢會給人帶來這樣的視覺印象:聖母正在從天堂進入到教堂的空間里來。拉斐爾適當地運用了那個時代最出效果的短縮透視法。你看,在教皇的手指尖和聖母的衣裙之間,留出了多有縱深感的空間。畫面底部有一根深色的欄桿,這就是教堂的入口吧,虛與實的界線,教皇將他的寶冠放在上面。扒在欄桿上的兩個小天使睜著大眼仰望聖母的降臨,他們是在聆聽聖誕節時教堂里奏起的管風琴音樂嗎?一片稚氣童心躍然畫上,他們的形象多次被單獨印成暢銷的明信片。
畫面對美麗與神聖,愛慕與敬仰,都把握得恰到好處,顯示出拉斐爾所特有的和諧、圓融、高雅、明快的格調,但同時也蘊含著揮之不去的哀愁。聖嬰依偎在母親的懷中,他對自己未來的命運尚未知曉,卻已然流露出一絲驚恐。聖母的表情也是矛盾的,她知道,這個孩子不僅屬於自己,他是被上帝選中的,必將通過走向十字架的犧牲來拯救苦難深重的世界。盡管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傷,但她還是來了,來為人間送上她唯一的愛子。詩人但丁曾對這位天神降臨人間的女王唱出了如下贊歌,放在此處依然恰當:她走著,聆聽充溢在四周的頌揚,身上放射著福祉的溫和之光,彷彿天上的精靈,化身出現於塵世的土壤。

拉斐爾《西斯廷聖母》說明(02):
在拉斐爾留下的無數傑作之中,最著名的當數《西斯廷聖母》,這幅被繪制於梵蒂岡著名的西斯廷大教堂內的聖母像,幾乎可以被認為是聖母畫中的絕品,畫中的聖母一掃中世紀以來的聖母像中那種冰冷、僵硬,不可親近的模樣,將聖母描繪成一個美麗、溫柔、充滿母性的義大利平民婦女,她的臉上洋溢著坦然的驕傲;為自己手中懷抱著的基督,她的臉上又洋溢著深厚的帶有犧牲精神的母愛,因為她將要把心愛的兒子奉獻給人世。這種偉大的母愛,顯現於這個身著簡朴衣裙,赤足的年青的婦女身上。她緩步從雲端走來,雙手抱住緊挨著自己胸前的幼小的基督,微風吹拂起瑪利亞的頭巾與裙邊,側身站著隨同前往人間報信的大天使聖芭芭拉,畫面的左端站立著前去歡迎聖母子的降臨的教皇西斯托斯。
畫面上,帷幔向兩邊緩緩拉開,聖母馬麗亞懷抱嬰兒基督從雲中冉冉降落。她的腳邊,跪著年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年輕美麗的聖徒瓦爾瓦拉,前者穿著沉重的法衣,用手指著聖母應該去的大地,後者目光下垂,虔敬里略帶羞怯,似在為母子倆祈禱。聖母面容秀麗而沉靜,眉宇之間似有隱憂,為了拯救全人類,她將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愛子。小基督依偎在母親懷里,他睜著大眼睛望著我們,目光里有一種不尋常的嚴肅感,似乎他已明白這里所發生的一切。
《西斯廷聖母》在拉斐爾過去創造的聖母中,總是極力追求美麗、幸福、完好無缺、更多地具有母親和情人的精神氣質和形象。而這幅《西斯廷聖母》是在更高的起點上塑造了一位人類的救世主形象:她決心以犧牲自己的孩子,來拯救苦難深重的世界。13世紀義大利偉大詩人但丁對這位天神降臨人間的女王唱出了至尊至敬的贊歌:她走著,一邊在傾聽頌揚,身上放射著福祉的溫和之光;彷彿天上的精靈,化身出現於塵壤。這幅畫沒有絲毫藝術上的虛偽和造作,只有驚人的樸素,單純中見深奧。畫面像一個舞台,當帷幕拉開時,聖母腳踩雲端,神風徐徐送她而來。代表人間權威的統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華貴的教皇聖袍,取下桂冠,虔誠地歡迎聖母駕臨人間。聖母的另一側是聖女渥瓦拉,她代表著平民百姓來迎駕,她的形象嫵媚動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轉過頭,懷著母性的仁慈俯視著小天使,彷彿同他們分享著思想的隱秘,這是拉斐爾的畫中最美的一部分。人們忍不住追隨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終與聖母相遇,這是目光和心靈的匯合。聖母的塑造是全畫的中心。從天而降的聖母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初看絲毫不覺其動,但是當我們注目深視時,彷彿她正向你走來,她年輕美麗的面孔莊重、平和,細看那顫動的雙唇,彷彿聽到聖母的祝福。

拉斐爾《西斯廷聖母》說明(03):
《西斯廷聖母》為拉斐爾「聖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風格而聞名遐邇。這幅畫是教皇朱理亞二世送給皮亞琴察西斯廷教堂黑衣修士的作品,拉斐爾受託而為這一教堂的祭壇作畫,故有《西斯廷聖母》之名。畫面表現聖母抱著聖子從雲端降下,兩邊帷幕旁畫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錦袍的男性長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聖母聖子做出歡迎的姿態。
而稍作跪狀的年輕女子乃聖母的信徒渥娃拉,她虔心垂目,側臉低頭,微露羞怯,表示了對聖母聖子的崇敬和恭順。位於中心的聖母體態豐滿優美,面部表情端莊安詳,秀麗文靜,扒在下方的兩個小天使睜著大眼仰望聖母的降臨,稚氣童心躍然畫上。拉斐爾的這幅名畫對美麗與神聖、愛慕與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處,顯示出高雅、柔媚、和諧、明快的格調,因而使人獲得一種清新、純潔、高尚、升華的精神享受。
拉斐爾賦予了古代美以新的生命。在他的畫中,古代藝術獲得了再生,並發展成一種新的不同的完美形式,拉斐爾的成就,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最高水平。
在這幅作於1505年的題為《母與子》的聖母像中,我們看到聖母子坐在凳子上,背後是一片溫柔和景色。這天,風和日麗,我們可以看到遠處的山巒融進淺藍色的天空。
右邊的幾簇矮樹叢,把我們的目光引向了山上的那座小教堂。這使我們想到年輕的母親與她的嬰兒屬於宗教的世界。母親與孩子頭上環繞的兩道光環,是他們聖潔的標志。拉斐爾無需用這種標志來展現他所要表達的東西。他把年輕的母親繪得那樣甜蜜,夢幻般的臉畫得如此溫柔,當我們看著她時,我們想到的只能是聖母。
她那雙大大的眼睛根本沒看任何東西,因為它們追隨著她的思緒。她正在沉思,似乎沒有注意到嬰兒耶穌把他的小腳放在她那隻擱在膝蓋的手上。她的另一隻手抱著嬰兒。
當我們把她的雙手與臉放在一起理解的時候,我們感到她似乎已經忘記了嬰兒的存在,她在想著耶穌與他的未來前程。與他的母親相比,小耶穌畫得比他那個年齡的男孩大是自然的。拉斐爾創作這個孩子的肖像的方式,確立了耶穌在畫中的重要位置。
看聖母子的臉,我們可以發現,那柔和的輪廓、大大的眼睛、挺拔的鼻子和小嘴,與希臘傑出的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創作的維納斯頭像有著驚人的相似,這是因為,拉斐爾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藝術家,他一直在對古代藝術進行研究。但也有不同,拉斐爾把聖母的臉畫得更加溫柔,他把古代女神的神態畫得更精緻、更柔和,賦予了一件古代異教徒的藝術作品以新的基督教的含義。

2. 文藝復興以來畫家們為什麼熱衷於畫聖母像

發生在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其核心精神就是「以人為本位」「強調人的自身價值」的人文主義。這種思想自然會反映在藝術領域。其突出的表現,就是中世紀聖母像的傳統繪畫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母像,無論是從聖母的原型上,還是從構成要素以及表現內容上,越來越趨於生活化,凸顯出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



通過這種方式繪制出來的聖母像,存在著嚴重的「程式化痕跡」。由於模式是固定的,所以各種聖母像作品也缺乏個性,看起來區別大不。因此,當時繪制聖母像的畫家,地位大多等同於工匠。

3. 通過拉斐爾的聖母像我們能感受到什麼

拉斐爾是我最喜歡的一位畫家之一,他的藝術語言如詩一般的浪漫而又寧靜,追求一種古典的理想之美,優雅、和諧與溫馨相統一的藝術之美。拉斐爾的藝術精神直接反應了古希臘藝術的思想和氣質,體現了文藝復習對古典藝術的理想追求。特別是他所確立的美的形式與精神,與古希臘羅馬藝術一樣,直接影響了歐洲學院派藝術與古典主義藝術的追求。
在拉斐爾的藝術創作中,似乎始終沒有離開過對聖母形象的刻畫與表現。他大約創作了數十件有關聖母的作品。《西斯廷聖母》、《大公爵聖母》、《椅中聖母》等。拉斐爾筆下的聖母,盡管刻畫的是一位宗教人物,但卻賦予她以溫柔親切的感覺。或者像一位雍容華貴的貴婦,莊重中有著些許的超逸;或者像一位賢惠慈祥的民婦,朴實中透出許多人間純情,不像中世紀的聖母那樣具有冷峻孤傲、遠離塵世的感覺。《西斯廷聖母》是拉斐爾聖母中最理想型的作品,首先,其聖母形象是理想情感的化身。聖母瑪利亞懷抱聖嬰款款而來,那端莊自然的體態,親切溫馨的表情,輕松大方的步履,既顯示了母性精神的崇高和偉大,也再現了母愛情感的平易與純真。其次,聖母形象也是精神世界的象徵。這幅畫完成於1514年,當時義大利社會動盪不安,人們祈求著能有一位救世主的出現,拯救人們於水深火熱。拉斐爾筆下的聖母形象,除了以母愛精神和韌性意識引起人們關注外,更容易使人將那種脫卻苦難的脆弱神經寄託於這個形象。這幅畫代表了拉斐爾較為成熟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對美好
協和的理想世界的追求。
除了像《西斯廷聖母》所表現出的崇高、莊重、頗富嚴肅性的形象外,拉斐爾筆下的聖母還流溢著濃郁的民間情感,如田園間的平民婦女那樣質朴可親,真實的呈現了世俗母子親情。聖母凝視聖嬰的 眼神與撫愛聖嬰的動作,都充滿了民間婦女那種真摯的愛憐與溫存撫慰。此外,拉斐爾筆下的聖母都年輕、美麗、聖嬰也非常可愛,他完全是以世俗家庭的天倫之樂在處理聖母聖子之間的關系和情感的,從而使宗教題材的繪畫洋溢著美滿和諧的世俗氣氛。

4. 求這張拉斐爾的聖母像名稱和介紹

在這幅作於1505年的題為《母與子》的聖母像中,我們看到聖母子坐在凳子上,背後是一片溫柔和景色。這天,風和日麗,我們可以看到遠處的山巒融進淺藍色的天空。

右邊的幾簇矮樹叢,把我們的目光引向了山上的那座小教堂。這使我們想到年輕的母親與她的嬰兒屬於宗教的世界。母親與孩子頭上環繞的兩道光環,是他們聖潔的標志。拉斐爾無需用這種標志來展現他所要表達的東西。他把年輕的母親繪得那樣甜蜜,夢幻般的臉畫得如此溫柔,當我們看著她時,我們想到的只能是聖母。

她那雙大大的眼睛根本沒看任何東西,因為它們追隨著她的思緒。她正在沉思,似乎沒有注意到嬰兒耶穌把他的小腳放在她那隻擱在膝蓋的手上。她的另一隻手抱著嬰兒。

當我們把她的雙手與臉放在一起理解的時候,我們感到她似乎已經忘記了嬰兒的存在,她在想著耶穌與他的未來前程。

5. 聖母像前點蠟燭是什麼意思

神聖的標記——蠟燭

●加辣

在人們眼中看似一支小小的蠟燭,既無稱奇之處,而且在市場上價格低廉,特別是在當今時代,家家戶戶都用電燈照明,更不將它放在眼中,即使在人們家中存放,也是將它放在櫃子里或桌子底下,甚至有時被摔在地上也熟視無睹,總之,處處遭受人們的冷落,輕視。但當你冷靜下來,仔細觀察蠟燭還是很漂亮的,特別是它在燃燒的時候,頭上的小火苗雖不那麼耀眼,尤其是夜間停電,室內漆黑的那一剎那,它給你帶來光明,重新燃起希望的一種感覺。記得我小時候經常停電,家中只用泡燈(一種煤油燈)照明,用蠟燭照明似乎有些奢侈,只有大年三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時才點燃蠟燭,確實從中覺出一些喜慶、歡樂、幸福的氣氛。這是就其蠟燭本身而言。

復活期用白色蠟燭

求恩、謝恩用杯蠟

追思亡者混用紅白兩色蠟燭

聖神降臨或殉道者紀念日用紅色蠟燭

追思亡者混用紅白兩色蠟燭

復活期用白色蠟燭

團體祈禱

然而,當教會以「聖儀」(聖儀是模仿聖事而制定的,它與聖事的差別在於聖事是人而天主的耶穌所建立,借聖事將天主的恩寵賦予領受的人;而聖儀是聖教會所制定,教友因教會的轉禱而獲得天主的恩寵)的方式予以祝福後,就不只限於蠟燭本身所帶給人們的意義,這時蠟燭就成為一種神聖的標記,含有一定的意義了。只要是一位基督徒就不難明白,聖教會常以一種有形可見的標記或記號象徵不可見的神聖功效,如:「水」這一平常之物,一經被祝福後,凡是領受這「水」的人就可以獲得恩寵,並能潔凈自己的心靈,安然地度天主子女的生活,這也是每主日彌撒前灑聖水的原因。

蠟燭的標記非常清楚,蠟燭之光象徵基督之光,不但可以驅除世俗的黑暗,引領人出離迷津,步入正途。如復活前夕點燃一支大型蠟燭(五傷聖蠟),每一位教友手持一支小蠟燭從大型蠟燭(五傷聖蠟)取火點燃,象徵每個人是由基督而來的。因為此時的大蠟燭(五傷聖蠟)象徵基督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在黑暗中照亮應走的道路。此外,象徵基督的蠟燭比喻在曠野里引導以色列人的雲或火柱(參見出13:21)。最初這種迎光禮只是以點燃燭光開始守夜禮,以後逐漸納入祝福和祝聖蠟燭的禮節,以及在蠟燭上刻劃十字「開始」與「終結」以及插乳香釘的禮節等,使人透過具體的圖像、標記,認識耶穌基督和他為人類所做的一切,尤其是他被釘在十字架上,為我們做的犧牲,這支蠟燭可以象徵基督的身份以及他所完成的救贖工程。

知道了蠟燭本義以及象徵的意義後,當你臨睡前單獨個人或全家人一起祈禱時,不妨點上一根或兩根蠟燭,祈禱的氣氛就和電燈照明的感覺有所不同,這也是我親身體驗過的。在我未做修女之前,每天晚上獨自一個人借著蠟燭頭上閃耀著的小小火苗向上主獻上我的祈禱時,感覺天主就在我面前,傾聽我向他的傾訴。假如你有閱讀的習慣,偶爾點上一根蠟燭,感覺一下在蠟燭與電燈下的閱讀有什麼不同。

蠟燭的顏色是根據禮儀年中不同的節期與不同的禮儀而更換的:將臨期和四旬期用紫色;復活期用白色;常年期用綠色;聖神降臨瞻禮日及宗徒和殉道者紀念日用紅色;精修聖人紀念日用白色;紀念亡者可紅白混用。為了滿足教會在禮儀年中不同節期、不同禮儀的需要,蠟廠新進了兩台機器,開發出花色及規格多樣的品種,以滿足教會內不同團體、不同祈禱意向的需要。

大家也許還不知道,在北京郊區後桑峪這個小小的山村裡,有一小型的製作蠟燭的工廠,負責製作蠟燭的就是北京教區若瑟修女會的修女,她們所製作的蠟燭一方面是為整個教區在禮儀方面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作為修會生活的來源(因為現在修女的一切生活來源都是靠修女自己),她們所從事的這項工作正像她們修道的初衷,將自己的一切完全奉獻給了天主,為了教會的事業像蠟燭一樣在燃燒自己,從不計較個人利益的得失,也從不追求名利得失,不分酷夏寒冬,在既單調又枯燥的環境里默默地從事著這項工作,更不用說有什麼節假日,再苦再累,為了榮主益人,也在所不辭,她們這種奉獻、犧牲的精神正像經由她們雙手所製作的蠟燭,蠟炬成灰淚始干。

6. 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母像和中世紀的聖母像有何不同藝術家們這樣設計的用意是什麼

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母像和中世紀的聖母像的區別如下:

(1)形象不同:

中世紀是基督教盛行時期,聖母的形象偏向於宗教的神性,多是將聖母作為神明崇拜,文藝復興時期強調了聖母的母性,形象也更偏向於普通人類的母親形象。也就是說,前者是用於供人們崇拜,磕頭的形象,而後者是用於體現母愛,表達關愛的形象。

(2)模式不同:

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母像,無論是從聖母的原型上,還是從構成要素以及表現內容上,越來越趨於生活化,凸顯出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在文藝復興運動的晚期,畫家更加註重「忠實地描摹自然」,聖母像也更加顯得「平民化」。

(3)技巧和畫法不同:

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突破了傳統的限制,畫家們敢於進行大膽的嘗試,因此不斷出現了革新的繪畫技巧和畫法。透視法的運用,使畫家可以在平面畫布上表現三維的空間;畫家們積極探索繪畫材料的運用,讓畫面更加具有感染力。

所有這些創新的技巧也同樣運用在聖母像的繪制中,因此也極大提高了聖母像的藝術表現力。

7. 巴黎聖母院的眾多小雕像(指上面有很多不同形態的小人),這些雕像有什麼意思,為什麼會有這些雕像啊

你指的是門面中層上的一排雕像吧,那些28位古代猶太和以色列君王的雕像。
出自聖經的舊約。比較大的天主教堂一般都會有列王的雕像的。
給你點聖母院正面的一些更全面的介紹:

教堂正門分三層。下層是三個哥特式的拱門。中間門是末日審判門,上雕有「最後的審判」。表現聖經中世界末日上帝進行最後的審判的故事。下層是地獄,上層是天堂。左面的門是聖母門,雕刻有精美的聖母和聖嬰。右面的門是聖安娜門。聖安娜是聖母的母親。

閱讀全文

與天堂電影院中聖母像象徵含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送朋友的電影票怎麼買 瀏覽:872
上帝也瘋狂下載電影天堂 瀏覽:234
電影院求婚氣球布置圖片 瀏覽:531
電影天堂app可以下載離線 瀏覽:351
電影薄霧講的什麼意思 瀏覽:439
絲襪電影西瓜影音在線觀看影片 瀏覽:548
電影里拿槍的圖片 瀏覽:411
喪的圖片帶字電影截圖 瀏覽:224
免費教父2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675
fbi電影網站 瀏覽:79
文案怎麼寫看電影 瀏覽:885
交通阻塞微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889
免費提供電影的網站 瀏覽:727
電影小猴子圖片大全 瀏覽:132
電影守護神拍攝進度如何 瀏覽:475
免費海綿寶寶電影 瀏覽:588
上海電影藝術學院進修班 瀏覽:438
資源好的小電影網推薦 瀏覽:814
樂高大電影系列加長白色轎車 瀏覽:370
一路被追殺驚險題材的電影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