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電影孤島天堂評價

電影孤島天堂評價

發布時間:2022-08-11 18:56:07

① 大後方的抗戰電影在創作上有哪些突出的品格特徵

在1937年到1945年的8年抗戰中,電影也形成「全民抗戰」之勢。在武漢、重慶、成都形成了以中國電影製片廠、中央電影攝影廠和西北製片廠為主體的「大後方電影」,如「中制」的《保衛我們的土地》、《熱血忠魂》、《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塞上風雲》、《民族萬歲》;「中電」的《英雄的中華兒女》、《中華兒女》、《長空萬里》;「西北」的《風雪太行山》等,都成為激勵民眾奮起抗戰的戰斗號角和反映軍民英勇抗敵的英勇的交響曲。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也有著一支艱苦奮斗的電影隊伍,以袁牧之、吳印咸為首的延安電影團拍攝了《延安與八路軍》、《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等記錄片,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記錄。抗日電影(1937-1945),1937年以後,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時期,電影創作主要圍繞民族戰爭這一主題展開。其中有宣傳軍民團結的《好丈夫》,描寫附逆分子覺醒的《火的洗禮》,揭露日軍在東北滔天罪行的《日本間諜》。香港電影也注入了時代血液,拍攝了《血濺寶山城》《民族的吼聲》《孤島天堂》等影片。 馮小寧的中國抗日戰爭三部曲其中的《黃河絕戀》,《紫日》也是抗日戰爭的代表作之一!
40年代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
電影內容: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婚後一年,抗戰爆發,孩子呱呱墜地,取名抗生。忠良參加救護隊,奉命隨軍轉移。忠良在南京險遭敵人槍殺,後來又被敵人俘虜,備嘗艱辛。家鄉淪陷後,忠良的弟弟忠民及其在鄉村小學的同事婉華加入了游擊隊;他們的父親被敵人活活弔死;素芬帶著孩子和婆婆被迫逃回上海。素芬進了難民收容所,悉心照管孤兒。
八千里路雲和月(1947年)
電影內容:女學生江玲玉在上海某大學就讀。抗日戰爭爆發後,玲玉不顧姨母和表兄周家榮的阻止,毅然參加救亡演劇隊,沿京滬線宣傳抗日。不久,她與同隊青年音樂家高禮彬相愛。抗戰勝利後,玲玉與禮彬成婚。是抗戰中難得的喜劇片。
地道戰(1965年)
電影內容:1942年,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盪」。當地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及時應變,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幾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風口據點的日軍偷襲高家莊,高老忠為敲鍾報警獻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壞,幸虧區長趙平原帶領游擊隊和民兵及時趕到,群眾倖免於難。次年初夏,日偽特務冒充武工隊混進庄內刺探情報。
250年代鐵道游擊隊(1956年)
電影內容:抗日戰爭時期,一支由劉洪為大隊長、李正為政委的鐵道游擊隊,活躍於山東臨城、棗庄一帶鐵路線上。日本侵略軍小林部隊及其特務隊長岡村視他們為心腹之患,千方百計進行圍剿。不久,抗戰勝利,李正傷愈歸隊,率隊赴臨城阻遏國民黨北上,救出了芳林嫂,並迫使小林殘部投降。
平原游擊隊(1955年)
電影內容:1943年秋,為粉碎日本侵略軍「掃盪」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陰謀,游擊隊隊長李向陽奉命牽制日軍駐守縣城的松井部隊,阻敵進山增援,同時保住李庄的糧食。松井恐老窩有失,被迫撤出李庄急返。最終李向陽終於全殲松井部隊。
地雷戰(1962年)
電影內容: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根據地邊緣村莊趙家莊等,經常遭日偽軍的襲擊和「掃盪」,損失慘重。為此,區武委會雷主任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和群眾想出了對策。他們一方面把幾個村莊的民兵組成聯防,壯大了武裝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鎖了附近的日偽據點,從而有力地打擊了日軍。
380年代血戰台兒庄(1986年)
電影內容: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慘案」後,改編了華中方面軍戰斗序列,新任司令官一到任,即打算與華北方面軍南北夾攻,合圍徐州,一舉打通津浦線。與此同時,國民軍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也飛抵徐州,部署這一重大戰役。中國守軍堅守二十餘日,傷亡慘重。最終幾百名日軍傷殘士兵絕望地剖腹自殺,引火自焚。
紅高粱(1987年)
電影內容:抗戰初期,「我」奶奶——山東高密縣某村一個美麗的姑娘九兒,被貪財的父親嫁給有麻風病的燒酒坊主李大頭。當花轎經過一片高粱地時,遇上了劫路的土匪,危急時刻,「我」爺爺轎夫余占鰲率眾殺了土匪,救了九兒,經過一番波折,兩人終於成為夫妻。不久,日本侵略軍進了村,激起了村民們強烈的仇恨和反抗情緒。在九兒和余占鰲的帶領下,燒酒坊的伙計們用自製的土槍土炮在高粱地里伏擊日軍的軍車。
490年代國歌(1999年)
電影內容: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佔領了東三省,大批學生流亡關內。田漢、聶耳正在籌備一部抗日題材的話劇《亂鍾》,此間,他們結識並邀請流亡在滬的東北學生參加演出,不料《亂鍾》的正式開演被「一·二八」淞滬抗戰的炮火聲打斷,東北學生齊白山、林雪麗積極投身前線,田漢、聶耳等藝術家在中國的指揮下也奔赴戰場,用電影記錄下抗日軍民的感人畫面。目睹了戰斗的慘烈與悲壯,田漢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他與聶耳決心以創作藝術作品來鼓舞人民抗戰。一部新創作的抗日電影《風雲兒女》誕生了,這時突然傳來齊白山和林雪麗犧牲的消息,田漢等人心情悲痛、五內俱焚,激情之下田漢寫下了《風雲兒女》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
黃河絕戀(1999年)
電影內容:黃河絕戀》是馮小寧繼《紅河谷》之後創作的又一部以戰爭和愛情為主題的影片。同他以往的許多作品一樣,馮小寧在片中貫穿對戰爭與人性的思索,把主人公置於生死絕地,在冷酷無情的環境中突出了他們心中燃燒著的生命火焰。影片圍繞驚險的護送過程展開,充分展示了人物之間的個性沖突和心靈溝通,在洶涌澎湃的黃河壺口瀑布邊演繹了一曲雄渾壯烈的贊歌。全片以回憶為線索,創意獨到、場面壯觀、風光瑰麗,強烈激昂地謳歌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來侵略者所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和對國際友人的真摯關愛,是一部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優秀影視作品。
紫日(2001年)
電影內容:故事發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蘇聯紅軍偶然從日軍屠殺中救下一名中國老百姓--楊玉福。在將楊玉福和傷員一起往後方轉移的途中,軍車誤入日軍軍營,發生了一場激戰。楊玉福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僥幸逃進了林區。中途他們遇見了在混戰中與大隊失散的日本少女秋葉子。他們讓秋葉子帶路,可是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秋葉子卻一心要將他們置於死地,帶著他們走進了險境…… 娜佳痛恨秋葉子的行為,讓楊玉福殺了她,忠厚老實的楊玉福雖然懷著殺母之仇卻也不忍心殺害眼前這個年少無知的女孩,於是,為了能從茫茫林區活著走出去,三個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看不見戰火硝煙的美麗林區里,三人一路上經歷了山林大火、沼澤、猛獸等一系列磨難,患難之中漸漸產生了友情,秋葉子也被娜佳和楊玉福的善良所感染,對自己長期以來所接受的「教誨」產生了懷疑。雖然語言不通,三個年輕人卻幾乎忘記了戰爭的存在,互相露出了善意的笑容。 然而,就在他們即將獲得新生的時候,秋葉子卻被瘋狂的法西斯所殺害。悲忿的楊玉福和娜佳憤怒地沖向殘余的日本"法西斯"部分,為純真的少女秋葉子報仇雪恨
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白瑞雪 劉昕 梅世雄
八女投江:戰爭未讓女人走開/白瑞雪 張寶印 徐壯志
地道戰:埋伏神兵千百萬/白瑞雪 陳輝 黃明 吳登峰
地雷戰:炸得鬼子無處藏/白瑞雪 張玉清 顏菁 陸洪根
回民支隊:威震冀中馬司令/陳萬軍 孫茂慶 吳登峰 白瑞雪
雞毛信:烽火中的童年/梅世雄 黃明 白瑞雪
苦菜花:悲情的母親/吳登峰 白瑞雪
柳堡的故事:這一去革命勝利再相見/白瑞雪 吳登峰 梅世雄
平原游擊隊:青紗帳里出奇兵/白瑞雪 吳登峰 張玉清
鐵道游擊隊:鋼刀插進敵胸膛/白瑞雪 梅世雄 張玉清
小兵張嘎:一身「嘎氣」的小英雄/黃明 吳登峰 白瑞雪
血戰台兒庄:一寸山河一寸血/白瑞雪 孫彥新 劉昕 張玉清 吳登峰
野火春風斗古城:就這樣與敵人較量/白瑞雪 吳登峰 黃明 徐壯志 趙勝軍
趙一曼:去留肝膽兩昆侖/白瑞雪 劉昕 徐壯志 劉永華 周飛 楊永康

② 孤島天堂的電影劇情

該片根據趙英才原著小說改編。上海淪為孤島後,一群愛國青年冒死跟漢奸斗爭。最後,這群青年憑機智把漢奸一網打盡,並加入游擊隊,為國家殺敵。

③ 孤島電影的「孤島」之後

「孤島」時期結束後,上海的電影業全部為日寇所侵佔。一些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退出了影壇。在香港的電影界中,左翼電影力量原來是比較弱的,但到抗戰爆發以後,形勢有所改觀。這其間,大陸內地的進步電影力量兩次向香港轉移,第一次是上海淪陷後,有少部分人如蔡楚生、司徒慧敏、譚六友等來到香港,從事抗戰電影活動。再加上後來從重慶來的吳蔚雲、黎莉莉、鳳子等拍攝了《孤島天堂》、《白雲故鄉》、《前程萬里》等片子。第二次是在1941年皖南事變後,在中共安排下,一批進步電影工作者轉移來香港。夏衍在香港創刊了《華商報》;韜奮主編的《大眾生活》復刊;茅盾主編的《筆談》等以及《光明報》等使香港文化界頓時呈現出一番新氣象。在此其間,粵語片《血濺寶山城》、《游擊進行曲》、《小老虎》、《民族的吼聲》等的出品發揚了抗日正氣。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香港就淪陷了,結束了抗戰時期南中國電影的歷史。

④ 抗日電影的介紹

抗日戰爭電影(1937-1945),1937年以後,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時期,電影創作主要圍繞民族戰爭這一主題展開。其中有宣傳軍民團結的《好丈夫》,描寫附逆分子覺醒的《火的洗禮》,揭露日軍在東北滔天罪行的《日本間諜》。香港電影也注入了時代血液,拍攝了《血濺寶山城》《民族的吼聲》《孤島天堂》等影片。 馮小寧的中國抗日戰爭三部曲其中的《黃河絕戀》,《紫日》也是抗日戰爭的代表作之一。

⑤ 鄧麗君是哪的人

河北省大名縣人。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雲林縣,祖籍河北省大名縣,本名鄧麗筠,是台灣至亞洲地區均有廣大影響力的指標性音樂人物。1967年發行第一張個人唱片專輯,1970至80年代在華語地區達事業高峰,之後又在日本樂壇發展並大獲成功,影響力遍及台灣、日本、中國大陸、香港、泰國、馬來西亞、朝鮮半島等。1990年代初淡出樂壇。

鄧麗君生於外省家庭,因父親是中華民國國軍軍人,鄧麗君畢生致力慰問國軍官兵,故又有「軍中情人」之稱。1995年氣喘發作猝逝於泰國清邁;身後台灣與香港歌壇分別頒發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及金針獎以紀念「一代巨星」的光榮成就。

(5)電影孤島天堂評價擴展閱讀:

早年生活——

1953年1月29日的清晨,鄧麗君在中華民國台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出生。父親鄧樞是河北省大名縣大街鄉鄧台村人,因第二次國共內戰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的國軍軍官,母親趙素桂則是山東省東平縣人。

父母以「丫頭」作為鄧麗君滿月前的諢名,鄧樞其後請部隊中頗有學問的楊姓軍官,為她取名麗筠,雖然本字應念「雲」音,但家人與鄰居把「筠」字發「均」字音(與「君」亦同音),故鄧麗君就成為她日後投身歌唱事業的藝名。她在家中排第四,有三兄一弟。

及至兩三歲,鄧麗君隨家人先後遷居台東縣池上鄉及屏東市。1959年,父親退役,舉家遷往台北縣蘆洲鄉(今新北市蘆洲區)眷村,而鄧麗君入讀蘆洲國小。

⑥ 孤島電影的奇觀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這個? 看不懂題目?
孤島電影是日軍侵華背景下,特殊時期、特殊地區出品的電影。
從1937年11月上海的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上海租界形如孤島。戰局動盪,各種勢力林立是孤島時期的特色。一方面,雖有許多電影工作者轉移到內地和香港,但仍有留下的電影工作者堅持斗爭,他們排除困難,拍出了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影片,如1932年2月由歐陽予倩編劇、卜萬蒼導演的《木蘭從軍》就是號召國民抗戰的佳作。此外,於伶的《花濺淚》、柯靈的《亂世風光》等,都在暴露現實的同時,反映出抗日救亡的時代心聲。
但同時,因為電影界在租界相對獨立,電影製作受到其他力量的控制較少,電影公司老闆可以相對自由的控制資本,所以這一時期的商業片發展繁榮。在孤島上海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先後成立了20家左右的電影公司,製作了近200部電影。歌唱片、古裝片等商業類型片在「孤島」時期達到發展的新高潮。電影投資商張善琨長袖善舞,他的新華影業公司在「孤島」時期資本最為雄厚,半數以上的「孤島」時期影片都是這個公司出品的。
「孤島」時期結束後,上海的電影業全部為日寇所侵佔。一些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退出了影壇。在香港的電影界中,左翼電影力量原來是比較弱的,但到抗戰爆發以後,形勢有所改觀。這其間,大陸內地的進步電影力量兩次向香港轉移,第一次是上海淪陷後,有少部分人如蔡楚生、司徒慧敏、譚六友等來到香港,從事抗戰電影活動。再加上後來從重慶來的吳蔚雲、黎莉莉、鳳子等拍攝了《孤島天堂》、《白雲故鄉》、《前程萬里》等片子。第二次是在1941年皖南事變後,在中共安排下,一批進步電影工作者轉移來香港。夏衍在香港創刊了《華商報》;韜奮主編的《大眾生活》復刊;茅盾主編的《筆談》等以及《光明報》等使香港文化界頓時呈現出一番新氣象。在此其間,粵語片《血濺寶山城》、《游擊進行曲》、《小老虎》、《民族的吼聲》等的出品發揚了抗日正氣。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香港就淪陷了,結束了抗戰時期南中國電影的歷史。

⑦ 經典國產電影抗日戰爭舊片有哪些

《狼牙山五壯士》: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秋,為了阻止日軍對晉察冀邊區進行大掃盪,八路軍某部班長馬寶玉(李長華)和戰士葛振林(高保成)、宋學義(李力)、胡福才(霍德集)、胡德林(張懷志)五人接受任務登上狼牙山棋盤陀主峰。 日軍以三千兵力猛攻狼牙山,五位戰士不畏勢單力薄,憑借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與擁有飛機、大炮的日軍展開頑強的戰斗:日軍連續發起三次猛烈的沖鋒,均被他們擊退,勝利地完成了牽制日軍的任務。彈盡糧絕之時,五位戰士也沒放棄與日軍進行搏殺,戰斗到最後一刻。

還有《黃河三部曲 》《絕境逢生》《巧奔妙逃》 《上饒集中營》《鬼子來了》《南京 南京》《夜襲》《打擊侵略者》《地雷戰 》等等。

拓展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⑧ 現代名人的故事(有題目)

《比爾蓋茲的生平》
如今,如果你的辦公桌上有一台個人電腦、裡面幾乎都裝有微軟的操作系統。比爾·蓋茨使個人計算機成了日常生活用品,並因而改變了每一個現代人的工作、生活乃至交往的方式。因此有人說,比爾·蓋茨對軟體的貢獻,就像愛迪生之於燈泡。
比爾·蓋茨的童年是在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度過的,西雅圖是美國波音公司的的基地,全市職工近半數在這家公司工作,所以人們也把西雅圖稱為波音城。它和舊金山、洛杉磯並列為美國西海岸的三大門戶之一。
長著一頭沙色頭發的7歲男孩蓋茨最喜歡反復看個沒完的是那套《世界圖書網路全書》。他經常幾個小時地連續閱讀這本幾乎有他體重1/3的大書,一字一句地從頭到尾地看。他常常陷入沉思,冥冥之中似乎強烈地感覺到,小小的文字和巨大的書本,裡面蘊藏著多麼神奇和魔幻般的一個世界啊!文字的符號竟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人們的我數有趣的事情,記錄下來,又傳播出去。他又想,人類歷史將越來越長,那麼以後的網路全書不是越來越大而更重了嗎!能有什麼好辦法造出一個魔盒那麼大,就能包羅萬象地把一大本網路全書都收進去,該有多方便。這個奇妙的思想火花,後來竟給他實現了,而且比香煙盒還要小,只要一塊小小的晶元就行了。
蓋茨看的書越來越多,想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一次他忽然對他四年級的同學卡爾·愛德蒙德說:與其做一棵草坪里的小草,還不如成為一株聳立於禿丘上的橡樹。因為小草千篇一律,毫無個性,而橡樹則高大挺拔,昂首蒼穹。他堅持寫日記,隨時記下自己的想法,小小的年紀常常如大人般的深思熟慮。他很早就感悟到人的生命來之不易,要十分珍惜這不到人世的寶貴機會。他在日記里這樣寫道: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約,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信守由人類積累起來的理智所提出的至高無上的諾言……那麼諾言是什麼呢?就是要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在另一篇日記里又寫道:也許,人的生命是一場正在焚燒的火災,一個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盡全力要從這場火災中去搶救點什麼東西出來。這?追趕生命的意識,在同齡的孩子中是極少有的。
蓋茨所想的諾言也好,追趕生命中要搶救的東西也好,表現在蓋茨的日常行動中,就是學校的任何功課和老師布置的作業,無論是演奏樂器,還是寫作文,或者體育競賽,他都會傾其全力,花上所有的時間去最出色地完成。
老師給他所在的四年級學生布置了一篇有關人體物殊作用的作文,要求四五頁的篇幅。結果蓋茨利用他爸爸書房裡的網路全書和其他醫學、生理、心理方面的書籍,洋洋灑灑地一口氣寫了30多頁。又有一次老師布置同學寫篇不超過20頁的故事,蓋茨浮想聯翩,竟寫出長達100頁的神奇而又曲折無比的故事,使老師和同學都十分驚訝!大家說他:不管蓋茨做什麼事,他總喜歡來個登峰造極,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然他是不會甘心的。
蓋茨在體育和社會活動方面也表現出這種不落人後的精神。有一次暑假童子軍的80公里徒步行軍,時間是一個星期,他穿了一雙嶄新的高筒靴,顯然新鞋不大合腳,每天13公里的徒步行軍,又是爬山,又是穿越森林,使他吃盡苦頭,第一天晚上,他的腳後跟磨破了皮,腳趾上起了許多水泡。他咬緊牙關,堅持走下去。第二天晚上,他的腳紅腫得非常厲害,開裂的皮膚還流了血。同伴們都勸他停止前進,他卻搖搖頭,只是向隨隊醫生要點葯棉和紗布包紮一下,又要了些止痛片服用,繼續上路了。就這樣他一直堅持到一個途中檢查站,當領隊發現他的腳發炎嚴重,下令醫冶,才中止了這次行軍。蓋茨的母親從西雅圖趕來,看到他雙腳潰爛的樣子時,難過地哭了,直埋怨兒子為什麼不早點停止行軍。蓋茨卻淡淡地說:「可惜我這次沒有到達目的地。」
1969年,蓋茨所在的西雅圖湖濱中學中美國是最早開設電腦課程的學校。當時還沒有PC機,學校只搞到一台終端機,還是從社會和家長那裡集了大批資金才買來的。這台終端機連接其他單位所擁有的小型電子計算機PDP--10,每天只能使用很短時間,每小時的費用也很高。蓋茨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只要一有時間,便鑽進計算機房去操作那台終端機,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13歲時,他便獨立編出了第一個電腦程序,可以在電腦屏幕上玩月球軟著陸的游戲。這一年的7月20日正好是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物朗和奧爾德林乘登月艙,代表人類第一次踏上了月球表面的日子。蓋茨心裡想,我不能坐宇宙飛船去月球,那麼讓我用電腦來實現我的登月夢吧!
可是好景不長,只過了半年,湖濱中學就再也沒有錢支付昂貴的PDP--10小型計算機的使用租金了。這件事使蓋茨像失去了上學機會那麼痛苦,因為這時候他對電腦已經入迷到神魂顛倒的地步。於是他和同學四處奔走,終於找到一個機會,就是幫助一家名為CCC的電腦公司抓臭蟲,用除蟲的報酬來支付他們操作電腦的費用。什麼叫臭蟲,這是電腦行業里人們稱呼軟體中的錯誤的代名詞,即討厭的臭蟲(Bug)。因為一旦有了這種臭蟲,就會使電腦導出錯誤結果或死機,美國發往金星的水手號火箭和法國職權利亞娜火箭,就曾因為電腦軟體的故障(臭蟲)而使發射失敗,損失幾億美元。蓋茨興沖沖地約了同學中的幾個電腦愛好者,每天晚上6點左右,CCC公司員工下班之後,他們便騎自行車來到那裡上班了。那裡有許多台電傳打字終端機可用,有各種電腦軟體可盡情研究,真是如魚得水。蓋茨對電腦軟體太著迷了,幾乎整晚都呆在那裡,就像他在小學時就立志要搞出新名堂一樣地執著,每個晚上,他都要在CCC公司的記錄本上寫滿了他和夥伴們發現的一個電腦臭蟲。通過這一段時間的抓臭蟲,蓋茨使自己在電腦硬體和軟體方面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和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為日後的研究開發,打下了精深的功底。
1970年,當蓋茨15歲時,他的電腦才能已遠近聞名了。一家名叫信息科學的公司找到蓋茨,希望用提供使用PDP-10的電腦時間來交換蓋茨和他的同學保羅的軟體技術。因為按美國法律規定,不能給未成年人支付工資,所以該公司決定,以價值一萬美元的電腦時間作為酬勞,要求他們為公司設計工資管理軟體。這樣就使他倆獲得了足夠使用一學年的電腦時間,他們不禁高興萬分。1971年,湖濱中學又讓蓋茨幫學校設計一套排課用的電腦軟體。當時的排課表全靠人工,由於學生人數多,課程又復雜多樣,人排課常常分配不均,造成某些課程學生過度擁擠的現象。蓋茨圓滿地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又使他延長了使用電腦的寶貴時間。
1973年,美國國防項目承包商TRW公司要開發一套用於管理水庫的電腦監督控制系統,可是老是消滅不了各種電腦臭蟲,進度緩慢,眼看要遭到違約處罰了。在這緊急關頭,TRW公司得知蓋茨和保羅·艾倫兩個小電腦天才的事情後,便向他倆求援,兩個男孩高興地答應了。這是一件很專業化又很艱難的工作,而且按規定,中學生只能拿工讀生的低工資。但是蓋茨並不計較,他主要目的是通過這種工作來提高和鍛煉自己的軟體設計能力。湖濱中學也很開明,允許高年級學生在完成規定課程後去企業實習和工作。由於蓋茨和保羅的加入,終於使TRW公司按時完成了項目,免受巨額罰款。而蓋茨和保羅則得到了該公司一位電腦專家的具體指導,使兩人的軟體技巧得到了提高。
青年蓋茨在1970年代早期,蓋茨寫了一封著名的《致愛好者的公開信》,震驚了計算機界。蓋茨宣稱計算機軟體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商業市場,計算機愛好者們不應該在不獲得原作者同意的情況下隨意復制電腦程序。當時的計算機界受到黑客文化影響,認為創意與知識應該被共享。蓋茨隨後離開校園,一手創辦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之一——微軟公司,並逐漸將軟體產業化。
1975年,年僅19歲的蓋茨預言:「我們意識到軟體時代到來了,並且對於晶元的長期潛能我們有足夠的洞察力,這意味著什麼?我現在不去抓住機會反而去完成我的哈佛學業,軟體工業絕對不會原地踏步等著我。」
但是蓋茨的商業手法往往召至非議,其中之一就是MS-DOS的來源。在1970年代末,IBM正在計劃進入個人電腦市場,並在1981年正式推出了IBM個人電腦(PC)。IBM需要為自己的產品尋找合適的、基於英特爾x86系列處理器的操作系統。IBM在與另一家公司簡短談判後找到了微軟。而微軟則又在未告之自己正在與IBM談判的情況下找到了西雅圖電腦公司,以據說是5萬美元的價格向該公司購買他們所開發的操作系統(微軟的支持者稱,當時微軟與IBM有協議,規定微軟不得向外界透露談判事宜)。微軟之後再授權IBM使用該操作系統(已經更名為PC-DOS)。微軟還與其他電腦生產商談判,將經過更改後的MS-DOS系統安裝到每一台新電腦上。事後西雅圖電腦控告微軟在未告之事實的情況下以極低的價格購買該公司的產品,但是雙方最終達成庭外和解。蓋茨的聲譽因1990年代末美國政府一系列控告微軟壟斷的案件而再度受損。
1980年代中期蓋茨對光碟作為數據儲存媒介的前景感到樂觀,因此積極推廣CD-ROM。但就在去年,他宣布DVD將被淘汰。
當1983年,蘋果的在其新產品Lisa時,將滑鼠應用到用戶界面上,這是個人計算機業的一場革命。蓋茨立即意識到友好的圖形界面的重要性。
1990年,微軟推出WINDOWS 3.0。
1995年,微軟推出了Windows 95操作系統,這是一款真正意義上劃時代軟體。讓用戶擺脫了煩瑣枯燥的DOS命令,從而使個人計算機變的極其簡單易用。
1995年出版的《The Road Ahead》(《未來之路》),曾經連續七周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書中的一些預言已經成為現實。
蓋茨也被指控商業行為不檢點。蓋茨多次被控告在他的領導下,微軟公司的很多商業行為違反了美國的法律(反壟斷法)。並受到諸多訴訟,面臨著被拆分的危險。頗為有趣的是,在20世紀末,兩個比爾(比爾·柯林頓和比爾·蓋茨)幾乎同時遇到了官司與麻煩。
1998年,微軟推出了Windows 98,受到廣泛的歡迎,微軟鞏固了計算機軟體業的霸主地位。
1999年,蓋茨撰寫了《未來時速》一書,向人們展示了計算機技術是如何以嶄新的方式來解決商業問題的。這本書在超過60個國家以25種語言出版。《未來時速》贏得了廣泛的贊譽,並被《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和Amazon.com列為暢銷書。
2000年,蓋茨任命他長期的好友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為微軟首席執行官,而自己則為「首席軟體設計師」(Chief Software Architect)。
2001年底,微軟推出了Windows XP。蓋茨親自來到時代廣場推銷Win XP。
2006年3月10日,2006年美國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揭曉,微軟的比爾·蓋茨連續第12年成為世界最富有人士,他的凈資產由465億美元增至500億美元。
2006年4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了微軟的總部——西雅圖附近的雷德蒙德市。蓋茨和史蒂夫·鮑爾默會見了胡錦濤,並帶領胡錦濤主席參觀了微軟的「未來之家」。下午18點30分左右,胡錦濤出席了蓋茨在家中設的晚宴。(詳見:http://hi..com/wmr2007/blog/item/d0870759e1e3fd292934f01b.html)
2006年6月15日,蓋茨宣布2008年7月將隱退,屆時將辭去首席軟體設計師一職,並不再參與微軟的管理事務。在宣布這一消息的時候,蓋茨顯得相對鎮定,但是卻掩蓋不了某些哀傷的氣氛,一些員工甚至熱淚盈眶。隱退後的蓋茨將專心於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蓋茨將幾百億的家財捐獻給這個慈善基金會,並表示將只留幾百萬美元給他的三個孩子。微軟的一名員工說:「毫無疑問,他的慷慨使得數十萬人重獲生命。」隨後不久,股神巴菲特宣布,將捐款300億美元給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前提是蓋茨夫婦還活著!
2007年1月30日,Windows Vista已如約而至。蓋茨現在正忙著他作為首席軟體設計師的最後一件大事,2008年7月之後,這個微軟最為神聖的職位將交給雷·奧茨。之後,他將投身於他的基金會,但這並不表示他將對微軟不聞不問——他表示,隱退後仍然會關注微軟的發展,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建設性意見。
以後蓋茨將投身於他的基金會,除了對計算機和軟體的熱愛之外,蓋茨對生物技術也很有興趣。他是ICOS公司董事會的一員,這是一家專注於蛋白質基體及小分子療法的公司。他也是很多其它生物技術公司的投資人。蓋茨還成立了Corbis公司,它正在研究開發世界最大的可視信息資源之一–來自於全球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的藝術及攝影作品綜合數字檔案。此外,蓋茨還和行動電話先鋒Craig McCaw一起投資於Teledesic。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計劃使用幾百個低軌道衛星來提供覆蓋全世界的雙向寬頻電訊服務。
有消息稱,蓋茨和沙特王子等將收購著名的四季酒店。
2008年1月7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全球CES2008大展, 微軟展區比爾蓋茨發表了退職演講!他准備在2008年7月辭去一切職務,2008年6月26日韓國總統全球顧問團正式成立,匯集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等15名全球各界名流為總統李明博出謀劃策。
生平給我們的道理:
比爾·蓋茨,出生於美國西北角的西雅圖市。他先後就讀於西雅圖的里奇景小學、湖濱中學。
比爾從小就精力過人,早在嬰兒時期自己就能讓搖籃晃動起來,從小就極愛思考,一迷上某事便能全身心投入。從外祖母循循善誘的啟蒙教育到父母不辭辛苦地為比爾·蓋茨尋找適合他天分發展的社團與學校,無不為他天賦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氣。
外祖母特別喜歡和聰明的小比爾一起做游戲,尤其是涉及一些智力的游戲。她教少年比爾下跳棋、玩籌碼,還有打橋牌等她所喜歡玩的東西。玩游紅時,外祖母總愛對小比爾說:「使勁想!使勁想!」她也常常為比爾下一步好棋、打一張好牌而拍手叫好,外祖母還常常讓比爾·蓋茨讀書,給他講故事,比爾·蓋茨從中受益匪淺。他在外祖母的幫助與指導下,成了興趣廣泛、廢寢忘食的讀者——讀書成了他打發精力的好方式。他十分喜歡他家附近一個圖書館舉行的夏季閱讀比賽,他總得男孩中的第一,偶爾也會勇奪總冠軍。外祖母意識到比爾·蓋茨在思維與記憶上的潛力,她總是不失時機地激活比爾這方面的潛能,有時祖孫倆到公園散步,外祖母常會與比爾·蓋茨交流下棋的技術或看某篇佳作,讓比爾尋找更新下法或表達更獨到精闢的見解。
比爾·蓋茨的父母也十分關注孩子的成長。他們在質朴的處世方式中,更多地關心孩子的成長與教育,他們在工作之餘總是盡可能地與孩子們呆在一起。一家人不斷地進行各種游戲,從棋類到拼圖比賽,幾乎所有的益智游戲。
隨著兒子年齡的增長,家庭中的環境已無法滿足比爾·蓋茨天賦的進一步發揮。小比爾有時會責備母親智力不足呢!於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會,積極為比爾尋找屬於他的空間。在一次活動中,比爾·蓋茨給班上准備一份報告,叫《為蓋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這篇報告幾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幫著弄封皮,連父親也插手幫忙,氣氛很活躍。
小學畢業後,父母在徵求比爾·蓋茨意見後,送他進了湖濱中學。在湖濱中學,比爾痴迷上令他今後傾注畢生精力的計算機。
比爾·蓋茨在湖濱中學讀書時,常按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安排學習。比爾·蓋茨在喜歡的課程上下功夫,學得非常棒,如數學和閱讀方面。每次父母看到比爾拿回來的成績單,盡管他們知道比爾在一些課程上會學得更好,但他們並沒有拉下臉來責備比爾·蓋茨。
中學畢業後,比爾·蓋茨很想到哈佛大學去讀書,這也正是父母們最大的心願。幸好,比爾·蓋茨的父母並沒有像其他父母那樣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產,必須讓孩子們來完成父母喜歡的事。經過冷靜思考後,父母放棄了讓兒子當律師的想法,讓比爾·蓋茨在大學領域里自由發展。這一點幫了比爾·蓋茨的大忙。
但一年後,更大的難題擺在了比爾·蓋茨的父母面前:比爾·蓋茨要離開哈佛,放棄錦秀學業,與別人一起創辦計算機公司!
比爾與父母多次交談,平靜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了解兒子秉性和志向的父母又能說什麼呢!或許兒子的天賦與計算機事業是最佳的切合點吧!比爾·蓋茨便毅然離開了令億萬學子嚮往的哈佛大學,開始在軟體領域大展鴻圖。

鄧麗君:
《何日君再來》
五十年歲月,不過浮生一掠。浪花淘盡英雄,何況秋風秋雨。歷史長河中,能銘記於中流砥柱的名字少之又少,但若論華人歌者,鄧麗君當之無愧站在二十世紀歌壇之巔,論唱功論才藝論影響,試問神州大地,誰與爭鋒? 如果不是1995年暮春的一次恍惚,鄧麗君今天已屆50。紅顏總遭天妒。
1953年1月29日,台灣省雲林縣褒忠鄉龍岩村的三合院中,鄧麗君出世。「麗君」此名,是鄧爸爸軍中的袍澤提議仿效宋朝那位當上宰相的奇女子「孟麗君」而取,一個古代的傳奇名字,在現代得到不讓古人的延續。
在20世紀最後一年,香港電台綜合專業推介與民意選出的「20世紀十大中文歌曲」,鄧麗君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昂首入選。而在當年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及日本紛紛舉行的20世紀不朽名曲選舉活動中,鄧麗君是唯一一位在三地都有歌曲獲選的歌者。20世紀的歌壇燦爛星光,幾乎被她一人獨占。
但我對鄧麗君另一首名曲《何日君再來》,懷有更深的情意結。那是在16年前,父母從香港旅遊回來,帶了一盒《鄧麗君NHK演唱會》的錄像帶,入境時卻被審查,並抹掉了其中一首歌曲,就是《何日君再來》。這首美麗的歌曲不幸香消玉殞,只留下長達五分鍾的屏幕雪花,和老式電視機前的一個無知少年的疑惑。這樣凄美的歌曲,難道從它出生那天起,就註定了這種悲劇的結局?《何日君再來》的命途多舛,也可算是華語歌曲的經典冤案。這首帶有濃重探戈味道的歌曲,出生於1936年,是由創作過無數愛國抗戰歌曲的作曲家劉雪庵為一部廣告宣傳歌舞片《三星伴月》所寫,而導演方沛霖未經劉雪庵同意,就讓編導黃嘉謨填寫了歌詞,對此劉雪庵極為不滿,但礙於朋友情面未公開抗議,卻為他將來的坎坷命運埋下伏筆。
1939年香港一部抗戰電影《孤島天堂》將《何日君再來》選為插曲(黎莉莉演唱),描述青年男子參軍前與女友依依不捨的情景,歌曲韻味恰到好處。此後這首歌被李香蘭翻唱並收入唱片,很快就家喻戶曉,所以至今許多人仍認為《何日君再來》是李香蘭首唱的經典歌曲。
轉眼到了文革期間,這首流傳極廣《何日君再來》被別有用心的人配上有政治意味的歌詞,一時風行。當時更有人指這首由李香蘭唱紅的歌曲是劉雪庵為漢奸所作。劉雪庵就因這首移花接木的《何日君再來》被錯劃為右派,關進「牛棚」22年,受盡折磨導致雙目失明,文革結束9年後才獲平反,冤案因此產生。
《何日君再來》在上世紀80年代初因鄧麗君的翻唱進入大陸而再度走紅,卻被錯誤認為是「精神污染」、「漢奸歌曲」因此被禁,同樣是一樁歷史冤案。如今劉雪庵被平反,《何日君再來》已解禁,其中體現出的開放與包容,值得人民歡欣鼓舞,改變使人進步。
但事過境遷後回頭一看,《何日君再來》太過冤枉。作曲家劉雪庵創作了包括《流亡三部曲》在內的大量愛國歌曲,獲得全國人民一致贊譽;演唱者黎莉莉,不僅是當時的著名影星,更是被譽為「龍潭三傑」的優秀共產黨員錢壯飛的女兒;電影《孤島天堂》更是一部以抗戰為題材愛國電影,雖然《何日君再來》歌詞略為輕佻,不算根正苗紅,但也確實不應該被禁。
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在泰國清邁結束了她美麗而短暫的一生,當我從電視上看到這則新聞,耳畔響起的第一首歌,就是《何日君再來》。這首歌確實可作為鄧麗君一生的微雕,對愛情的嚮往,對時光的悲嘆,做平凡人的夢想,和做歌女的哀傷,都蘊涵在這短短的三分鍾里,最惹人憐的是,這首歌與鄧麗君一樣,雖然都紅遍了整個華人地區,卻不得其正門而入。紅顏薄命,歌亦然。
漫步人生路
十多年前,還是少年的俺生活在延邊地區的一個小縣城裡。那時候家裡借了別人的一台磚塊三洋收錄機,放學的俺沒有任何娛樂就搗鼓的聽收音機,那個年代才開始流行台灣校園歌曲,俺知道了蘇小明,王潔石、謝莉斯什麼的。除了聽翻錄了不知道幾十遍的劣質磁帶外就沒有歌曲來源了,於是俺開始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收聽當時禁止收聽的台灣廣播,當然俺對政治是沒有興趣滴,就是想聽歌。在中廣流行網里,俺第一次知道了鄧麗君,聽到的第一首歌曲是《小村之戀》,後來是《何日君再來》和《空港》、《再見我的愛人》等。那是一種從未聽過的娓娓如訴的輕柔女聲,它忽遠忽近,忽高忽低,一波又一波的沖擊著俺,糾纏著俺,讓俺欲罷不能,幾乎每晚都是在鄧麗君美妙的聲音在俺的小屋中彌漫飄散中沉醉中睡去。
俺就此朦朧的不由自主的喜歡上了被稱之為靡靡之音的島國情歌和鄧麗君,後來領潮的同心人會從廣州進走私貨了,在別人都渴望各種奇形怪狀的電子表的時候,俺請人買了一些屬於禁品的鄧麗君的磁帶,有彩色封面印了歌詞的,雖然也是劣質盜版,但總算能聽到更多了。那個年代沒有互聯網,從廣州帶磁帶是唯一的渠道。幾次後俺就已經收集了很多鄧麗君的磁帶了,以至於鄧麗君的歌曲俺90%以上都會唱。那是俺少年時代第一次如醉如痴的迷戀偶像,鄧麗君是第一個,直到現在也是。無論俺的電腦硬碟空間多緊張,俺收集的鄧麗君歌曲是萬萬捨不得刪的。
俺還佩服鄧麗君的原因是她通曉多種方言外語,俺聽過她的歌曲和演唱會版的講話中有粵語、閩南語、國語、英語、日語、法語和東南亞也不知道是什麼的語言。
成龍的評價『鄧麗君的美,天真之中又有幾分雍容,永遠的不可救葯的溫柔,蘭花一樣的氣質,使她的歌與她的人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她永遠是那樣的毫無瑕疵,你甚至難以在她的CD中尋找到換氣的聲音,除了花的香氣花的姿態花的倩影,她什麼都不想給我們留下。對於這個時代來說,鄧麗君是最後的古典。古典是一種意境,是一種靈魂深處的氣質,非人工斧鑿而能為。自她以後,再無人能唱出在水一方的空靈,能讓人在荻花飛舞中感受秋霜的迷離。
有道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在很多人心目中鄧麗君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女歌手,她將永遠擁有這一地位。
1995年5月8日下午,這個天才的歌手因氣喘病發猝逝泰國清邁,享年四十二歲,在生命的美好時光遽然離去,永遠離開了喜愛她的人們。一個歌手,逝去在藝術和生命的頂峰,如一首柔美動人的旋律在高潮處嘎然而止,留給人們無盡的懷想之情。
新一代的人們有自己的審美趣味,自己的偶像,他們有很多奇裝異服和頭發花里胡哨的偶像。而俺們這代終將老去的人是喜歡不起來這些的,就讓鄧麗君的歌聲,長伴著我們,在她的歌聲里,找回那屬於自己的青春夢想和追求。再次聆聽她甜美的歌,讓心裡充滿感激與懷念,懷念鄧麗君,懷念她的歌聲,懷念那個逝去的年代、遠去的青春,懷念那充滿活力充滿幻想的歲月。
鄧麗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永遠的絕唱!

⑨ 蔡楚生、來楚生是誰﹖

蔡楚生,電影導演,是"中國進步電影的先驅者"、"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人",他編導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控訴舊中國的社會、統治階級的腐敗,傾吐人民大眾的心聲,呼喚黎明解放的到來。他導演的影片藝術特色鮮明,故事曲折動人,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刻劃細膩入微,內涵豐富,從多側面表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

浙江蕭山人。書法拙中寓巧,草書和隸篆最為人稱道。篆刻遠師秦漢,近踵吳熙載趙之謙吳俊卿齊璜等大家,而能不落前人窠臼,自出新生意,開創了一代印風。

⑩ 名詞解釋 蔡楚生

蔡楚生
出自Cine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蔡楚生

姓名 蔡楚生

出生日 1906年1月12日
出生地 上海
逝世日 1968年7月15日
逝世地 北京
國家/地區 中國
{{}}
{{}}
職業 導演
[[]]
[[]]
[[]]

蔡楚生(1906年1月12日 — 1968年7月15日)中國電影編劇、導演。廣東潮陽人,生於上海。

[編輯] 生平
蔡楚生讀過4年私塾,後以各種舊報紙作為課本,刻苦自學。1925年,在汕頭參加店員工會,組織進業白話劇社,擔任戲劇演出的編劇、導演、演員,並試寫文章和繪畫。1926年,和進業劇社的同人協助上海華劇影片公司在汕頭拍攝外景,與人合作編寫了滑稽短片《呆運》,這是其對電影最初的嘗試。1929年到上海,曾在幾家影片公司當臨時演員、劇務、美工、宣傳、場記、置景、副導演、編劇,學習電影藝術的各門知識。1929年,入明星影片公司,任鄭正秋的助理導演和副導演,協助拍攝了《戰地小同胞》(1929)、《碎琴樓》(1930)、《桃花湖》(1930)、《紅淚影》(1931)等6部影片。

1931年夏,加入聯華影業公司,正式擔任編劇、導演。先後創作了《南國之春》(1932)和《粉紅色的夢》(1932)。這兩部作品反映出濃厚的感傷情調,脫離了當時的嚴酷現實。受到了左翼電影工作者的批評。在此期間,蔡楚生與他人聯合編導了反映「一二八」抗日的故事影片《共赴國難》(1932)。1933年,蔡楚生參加了中國電影文化協會,被選為執行委員,接著導演了影片《都會的早晨》,標志著他創作思想上的重大轉變。1934年,編導影片《漁光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轟動影壇,創造了當時中國影片賣座的最高紀錄。影片在1935年2月舉行的莫斯科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1935年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他先後導演了《新女性》、《迷途的羔羊》(見彩圖 《新女性》(1934,蔡楚生導演) 、 《迷途的羔羊》(1936,蔡楚生導演) )和《王老五》等影片。同時,還創作了《飛花村》、《兩毛錢》和《歌舞班》3個電影劇本。抗日戰爭爆發後,蔡楚生由上海到香港,團結一部分粵語電影工作者,積極籌劃拍攝抗戰影片,於1938年連續編寫了《血濺寶山城》和《游擊進行曲》兩部粵語影片的劇本。後又編導了表現上海人民在淪陷區進行不屈斗爭的影片《孤島天堂》(1939)和歌頌香港工人熱情支持抗戰的影片《前程萬里》(1940)。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蔡楚生回到上海,參加聯華影藝社和昆侖影業公司的創建,並任昆侖的編導。1947年,與鄭君里合作編導《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部影片,再次創造了國產影片賣座的最高紀錄,當時被譽為「中國電影發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標」。同年冬,去香港,參加了推進華南電影的改進工作。1949年到北平,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和電影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和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58年,他在珠江電影製片廠編導了影片《南海潮》(只完成上集,1963)。影片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和地方色彩,上映後,受到觀眾的歡迎。

從30年代到60年代,蔡楚生的電影創作,緊扣時代的脈搏,吸取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結構特點,影片的故事內容豐富、情節曲折、結構完整、層次分明,引人入勝。同時,他善於運用對比、呼應的藝術手法,把貧與富、美與丑、善與惡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和生活場景組接成有鮮明對照意義的鏡頭,使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以及細膩的細節刻畫,又都使他的電影創作顯出獨特的風格。

蔡楚生除編導、拍攝影片、擔任電影領導工作外,還發表過散文、雜文、電影理論、電影評論和回憶錄文章多篇。其中,《對分鏡頭劇本和文學劇本的一些看法》及《創作四題》等,闡述了他的實踐體會和對電影藝術的精闢見解,具有重要意義。

閱讀全文

與電影孤島天堂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如何下載湯姆影院里的電影 瀏覽:839
穿越的時間電影百度雲資源 瀏覽:189
蘇菲的世界電影存在哲學 瀏覽:191
世界電影top2 瀏覽:95
石頭電影網站 瀏覽:300
白血病韓國電影最新 瀏覽:887
媽媽咪呀電影精彩片段 瀏覽:91
求好看科幻懸疑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77
森瑩電影下載網站 瀏覽:110
災難片免費大全完整版電影 瀏覽:948
怪獸被召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0
電影intheroom哪裡可以看 瀏覽:491
驚天賊王電影完整版 瀏覽:810
分析任意一部電影的景別 瀏覽:366
電腦用什麼軟體下手機電影 瀏覽:211
微電影片段吻戲 瀏覽:386
電影院待遇哪個城市最好 瀏覽:478
女大學生宿舍電影全集 瀏覽:619
上海迪士尼風景電影 瀏覽:447
網路盒子哪個電影多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