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堂電影院》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天堂電影院)影評
三十載的光陰在很多電影中或許僅是一個服務劇情的引索,但《天堂電影院》卻將時間賦予了電影院這個電影不可或缺的載體以滄海桑田的人間百態,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已的美好,但這份美好卻無以化作永恆終會成為記憶,誰的人生又能是完美無瑕的呢?其實我們心中都有自已的一家天堂影院。——夢里詩書
❷ 天堂電影院里,這個女的是誰好像多多的母親。。。
這不是多多的母親。他只是一個小角色。出現在影院裡面,是做妓@#女的。
其實含義應該不多。個人認為,應該是突出電影院的平民化,深入人心,當時的電影院應該會有這種服務。
或許和多多的青春期愛情有鋪墊的作用。
❸ 我在線看<天堂電影院>
著名電影導演薩爾瓦多·迪·維塔,在羅馬接到母親從故鄉西西里打來的電話,得知老放映員阿爾夫萊多謝世了。他回憶起逝去的歲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一個名叫姜卡爾多的小村莊里,8歲的托托因父親失蹤不得不到教堂去幹活。教堂里,放映員阿爾夫多經常為當地電影審查官阿代爾費奧父放映即將公映的影片。每當銀幕上出現了「色情鏡頭」時,神父就在觀眾席上搖鈴。阿爾夫多就把紙條作為記號塞進本來轉動著的膠片里。托托總是饒有興趣地邊看邊觀察片過程。他請求老放映員將剪下的膠片送給他。一夜,托托珍藏的膠片起了火,險些將他的小妹妹燒死。
後來,阿爾夫多安排了托托跟隨自己放映影片。
為了讓更多的觀眾看到電影,阿爾夫多搞了一次露天放映,結果膠片起火,燒瞎了他的雙眼,也燒毀了天堂電影院。從火中救出阿爾夫多的托托,長大後當上了新建影院的放映員。他開始拍一部紀錄本鎮生活的影片。出現在鏡頭前的少女艾列娜引發了托托的愛情。後來,托托去軍隊服役,艾列娜離開小鎮去上大學,他們的愛情便就此結束。托托聽從了阿爾夫多的勸告,離開了故鄉,成為一名電影工作者……
20年後,托托回到了闊別的故鄉參加阿爾夫多的葬禮。他看到,天堂電影院已成廢墟,他收到阿爾夫多留給他的一包遺物,那是一盤由被剪下來的雷諾阿、維斯康蒂、弗立茨·朗、約翰·福特以及卓別林、基頓、老瑞、哈代、斯特老亨、麗達·還沃思等人的電影中接吻鏡頭組接起來的影片。
❹ 《天堂電影院》電影里有沒有天堂
有些東西很簡單,簡單的你會以為已經忘記,遠遠地被時光丟在不在意的地方,可是當有人突然提起,塵封的記憶之門就會緩緩推開,你依舊會為那久違的震撼感動不已,《星光伴我心》(又名《天堂電影院》)無疑就是這樣一部在記憶里不裉色的電影。如果只是講述《星光伴我心》的故事情節,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對於50年代中期戰後的義大利一個貧瘠落後小鎮里的人們來說,在一個殘舊不堪叫做天堂電影院的地方看電影是唯一的樂趣,放電影的男人粗魯卻熱心,他根據神父的搖鈴聲將電影中所謂色情鏡頭也就是愛情場面加以剪切,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小男孩經常逃學跑到電影院的小放映屋裡找這個放電影的男人玩,看他怎麼擺弄那些膠片,後來這個喜歡電影的男孩子成了男人的好幫手。
在一次火災中男人的眼睛被燒瞎了,從此小男孩真正擔當起了放映電影的任務。後來,男孩長大成了英俊少年,他繼續為小鎮的人放那些剪過的電影,象所有會懷春的少年一樣,他愛上了一個美麗的女孩,夜夜等在她的窗下,向她傾訴情腸。在兵役結束後,回到小鎮的少年約女孩到天堂電影院見面,可是女孩沒有來,在放電影的男人勸告下,少年告別了母親和妹妹,踏上了離鄉的路,直到他為了參加男人的葬禮,才回到闊別30年的故鄉,此時,少年已經成為功成名就的大導演,是一個中年人了,葬禮後,大導演在小鎮人的簇擁中和老朋友寒喧,他也看見了當年的戀人,當年美麗的女孩已經成了一個中年婦人,並且有了丈夫和兩個孩子。
提及過去,大導演象回到少年時,不禁問起戀人:當年為什麼你沒有來?這么多年來我無時無刻不在想著你……只有你,令我---心碎。戀人流著淚告訴他,自己那天去赴了約會,但是只遇到了放電影的男人,男人告訴她說他已經決定放棄她遠走高飛,實現自己的夢想去了……她說,你應該最了解他為何這么做。是的,他應該了解,如果當年他們結婚了,他還能走出這個小鎮嗎?大導演從小鎮回到了羅馬,坐在自己舒適的放映廳里,他開始看男人留給他的紀念物,那是一卷膠片,一卷當年所有被剪掉的老電影的鏡頭,這些愛情鏡頭被拼在了一個膠卷中,全部都是熱戀中的男女擁抱、親吻……每一個鏡頭都那麼熱烈、甜蜜,再現當年。
情節雖然平淡,但《星光伴我心》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經典,經久不衰。影片中的放映員看似一個普普通通,對自己的命運和電影被審查後刪剪的命運一樣,有些漠不關心,然而通過影院這個特定的場景和觀影這一動作的反復出現,他與小男孩以及電影中觀眾一起,把我們帶回到電影的「黃金時代」,那種純朴、純粹電影文化,不無傷感地讓我們看到那些似水流年,那個具有含蓄雋永的品格和古老的淳樸的時代:而影片中的小男孩離開了西西里以後,從一個觀眾、一個放映員變成了電影的作者,成為了導演,這種身份變化的背後,少年的戀情象一根線,將現實中的愛情與銀幕上的愛情串在一起,交相輝映,纏綿悱惻的愛情動人魂魄,象最美的花吐著芬芳般開放,他遇上了她迷上了她製造無數的機會接近她擁抱她——幸福開始了,隨之相伴痛苦也開始了:女孩的父母不同意,親情與愛情出現了對抗,在這兩種不相同卻都無比重要的感情里,內心的掙扎最厲害也最痛苦,後來,美夢終於成真(少年與戀人終於牽手),可是,美夢又難免成幻(少年與戀人錯過,分開),而母親的愛情,上一代人的愛情,則是以等待著孩子的爸爸從戰場上回來,表現出那種含而不露,看似放棄卻一直隱忍的堅持等待,表達貌似無望和絕望卻一直沒有放棄的愛情;電影帶給人們的快樂和解脫,孩子對老人的崇拜和看到這樣的電影的興奮,老人由衷地滿足感。
這一切構成一種平衡,生命里必需的平衡和寧靜。在戰爭和貧困帶給人們無限的傷痛和空虛的時候,電影成為他們生命的寄託。盡管老艾弗萊多告訴多多,放映電影可不是什麼好職業,然而他卻對這份工作充滿了熱愛,因為它能帶給很多人心靈的安慰在回憶中,戰後貧瘠的苦難被淡化了,成了彌足珍貴的歡樂和愛情布景,現實被虛化了,藝術或近似於藝術的生活感覺突現在藍色的記憶蒼穹之上,電影作為一種奇特的文化啟蒙心智、熏陶心靈。新年夜裡,少年在戀人的窗下等著她的出現,在街燈投影中我們看到少年充滿期待的眼神由明到暗,新年夜裡那燦爛絢麗的火樹銀花、新年夜裡快樂慶祝的街道、新年夜裡人們互道平安的歡笑反襯少年黯然離去的背影,象是明艷的花結出了苦澀的果。
30年未見的母子重逢時,母親正在織毛衣,門鈴響了,媽媽說:兒子回來了。放下正在編的毛衣,下樓去開門,毛衣針落在地上、毛線卷還在身上、剛剛織的毛衣被一點點拆開、毛衣逐漸變短、母子緊緊的擁抱在一起,這一組鏡頭的特寫,彷彿預示著昔日重現,一切都沒改變,然而織過的毛線打著卷,不復未織前的平整,不動聲色地告訴我們:一切已經似是而非,物是人非了。一部真正的好作品,總是習慣於運用一種不那麼直接的、隱忍的表達,而輕而易舉地擊潰我們身體中的軟肋,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滲透而不是表面化的宣洩甚至強勢插入。不是一種販賣,不同於國內的某些電影因為生怕觀眾不懂而露骨地表態。《天堂電影院》用渺渺幾個鏡頭,幾個貌似平靜但卻深藏暗涌地表情和符號揭示出時光的不可逆和其恢弘性。我們都是被歲月所捉弄的棋子,生老病死,愛別離,庸常世事罷了。但我們人生中獨有的經歷,卻是不可復制的最珍貴的財富,雖然不可追回,但是它活在那些講述故事的人的口中,活在那些已經泛黃老舊的照片中,那是我們的舊時光,那是我們不可追回的美人。我們只能朝著她的殘影,對她一遍遍想念,為她而畫眉。
❺ 天堂電影院 NUOVO CINEMA PARADISO怎麼樣
鏈接:https://pan..com/s/1vy0SvJwaNFBlxTJWc2K1WA
《天堂電影院》由義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執導,菲利浦·諾瓦雷、薩瓦特利·卡西歐等主演的的劇情片,於1988年11月17日在義大利上映。該片講述了主人公多多,喜歡看放映師艾佛特放電影,在膠片中找到了童年生活的樂趣,後來多多遠離故鄉成為了一名電影導演。該片獲1990年第62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1989年第42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❻ 深度剖析《天堂電影院》這部電影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上帝說要有影,於是便有了影。當影院的燈暗下來的那一刻,我覺得在光影之間我實現了全部的夢想。曾經的滴滴點點,似一種執念縈繞心頭。
而當驀然回首,一格格往事重現,溫柔而明朗,疼痛且清晰,那些曾讓我們哭過笑過的往事流年,清晰如昨。於是知道,那些我們最美好的年華終可以小心拿起,而後輕輕放下……
這是一段屬於主人公多多的人生歷程,一幅西西里小鎮的濃縮風情畫;一部關於電影和影人的至高禮贊、一份對於愛與曾經的深遠回憶。
劇本的設置和演員的表演都很棒,感動之餘會有吸一口涼氣的感覺,老放映員把不適合小朋友觀看的片段剪輯下來,並且做成了一個合集,多年以後孩子已經長大了,老人把這部合集給做導演的孩子看,這一幕非常感動。
《天堂電影院》以充滿懷舊的意味和自傳性的色彩,為觀眾帶來了惆悵而高遠的溫婉氣息,感人而溫暖。它展現了一個關於愛和執著,關於得到而追求不到,為了獲得成功而又必須付出沉痛代價的唯美傷感故事。
成長、夢想、愛情、親情和友情這一主題的內涵和特質,使《天堂電影院》這部影片充滿悲喜交加的情懷,哀而不傷,既有恍然如夢的美感,又有充滿感人溫馨的魅力和力量。
劇情簡介
在義大利南部小鎮姜卡爾多,童年的小多多不僅喜歡看電影,還喜歡看放映師艾弗達「剪」電影:在40年代的義大利小鎮上,電影在放映之前都要經由牧師檢查,把認為觀眾不宜的鏡頭(比如接吻戲)嚴格地剪掉之後,才可以放映。
所以,觀眾每當發現接吻鏡頭又被刪去了的時候,就會全場起鬨、甚至吐口水;而放到煽情的段落,觀眾們又會集體嚎啕大哭,總之電影院里總是熱鬧非凡。
小多多把那些在轉動中帶來神奇影像的膠片視若珍寶,他的理想就是成為像艾費多那樣的電影放映師。不過艾費多看到了小多多的聰慧伶俐,他認為小多多將來一定會有更遠大的前程,他勸小多多離開小鎮:「不要在這里呆著,時間久了你會認為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小多多還很難理解艾費多的話,他每天來放映室跟艾費多學習電影放映。好心的艾費多為了讓更多的觀眾看到電影,搞了一次露天電影,結果膠片著火了,小多多把艾費多從火海中救了出來,但艾費多雙目失明了,不能繼續放電影。
小多多成了小鎮唯一會放電影的人,他接替艾費多成了小鎮的電影放映師。
多多漸漸長大,他愛上了銀行家的女兒艾蓮娜。初戀的純潔情愫美如天堂,但是一對小情侶的海誓山盟被艾蓮娜父親的阻撓給隔斷了,多多去服兵役,而艾蓮娜去念大學。在艾弗多的勸說下,傷心的多多從此離開小鎮,追尋自己生命中的夢想。
三十年後,成名的多多回來向他的老朋友做最後的告別。艾費多留給他一份禮物,原來是當初被鎮上的檢查員勒令剪掉的吻戲膠片。看著這些鏡頭,多多突然發現自己已經理解了生命中的一切。
❼ 《天堂電影院》為什麼評價這么高
《天堂電影院》由義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執導,獲1990年第62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1989年第42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除了榮獲各種獎項之外,在大多數影迷心中都是自己的No.1。
影片以多多的一生為主線,描述了從小到老的一路歷程。其中有他兒時在天堂電影院受到夢想啟蒙的時候,有他青年時代青澀的戀情,有他的至交好友推了他一把讓他離開小鎮,有他最終回到家鄉獲得的感悟。我們跟隨著多多,似乎在影片的長度中也品味了一種別樣的人生。這其中有歡喜有遺憾,有夢想達成的喜悅也有孤寂的落寞。但最終,當看到影片最後那一次次曾經被迫剪下的接吻鏡頭一遍遍出現在大屏幕上的時候,情不自禁會潸然淚下。原來曾經的一切美好都不曾離開,而離開是為了更好的回歸。
這部電影就是這么神奇,它看似平淡卻包羅了人生的主要經歷。那一次次的抉擇和堅守,那一次次的熱淚盈眶的感動,那永遠不曾忘懷的對夢想的追尋,讓我們在觀影時感同身受。而且,不僅僅是簡單的共鳴和心靈的慰藉,看到最後,會升騰出一種難以遏制的力量和溫暖,我想這就是電影的神奇力量吧。
❽ 義大利影片〈天堂電影院〉有人看過么急需影評一篇
<天堂電影院>屬於新現實主義導演朱塞佩*托爾納托雷回家三部曲(<瑪蓮娜>,<海上鋼琴師>)之一.這部義大利90年代的電影,無論是在片長還是獲得獎項都是創舉.三個小時的展示和多個獎項的獲得,證明了歐洲電影的非凡能力.
影片從輕柔舒緩的主題音樂開始,倒敘的方式,從義大利人不得不面對的那段歷史開始.二戰的結束,電影這一學派竟然突起於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面臨全面崩潰的法西斯國家中.
當多多與母親走過廢墟的街道,斷壁殘牆上依然還有著破爛的電影海報.當每次小鎮上的天堂電影院放映電影時,都是坐無虛席.只有古板的教父因為不看所謂的」色情片」而命令老放映員艾佛特剪去影片中的吻戲,所以隨之而來的還有人們看到剪輯後的影片的憤怒.電影所帶給小鎮的不只是快樂,人們在精神上需要得到撫慰與滿足.
片中的蒙太奇技術運用得十分到位,當中年多多躺在床上開始回憶,海風輕輕吹入屋內,屋內風鈴叮當做響,鏡頭轉換,閃回到童年多多身穿白色教服,在教堂里睡覺,手裡拿著祭祀用的搖鈴.當艾佛特手輕撫在多多臉上,再展開時,童年多多已經變成了少年多多.
影片同時還具有許多象徵意義.老放映員艾佛特就像是老電影的發展歷程;小鎮的海邊銹跡斑斑的鐵錨,像是展示小鎮生活的枯燥;當古板的神父趕到車站送外出闖世界的多多,又像是一個時代已經結束;正如坐在電影院二樓的一位戴眼鏡的觀眾,喜歡往樓下吐痰,而最終被人用垃圾擊中.其中還有新舊天堂電影院中的聖女塑像.
伴隨影片的還有多多的愛情故事.年少時的迷茫,在電影院中與妓女作愛,當遇到他命中所愛的女孩,他可以天天晚上去姑娘家門口,等待那扇窗開,連新年也不例外.可是由於姑娘父親--一個銀行家的極力阻撓.美好初戀的破滅,出去闖盪的多多由懵懂少年變成了一名知名的導演.
影片中有許多精彩鏡頭,對不同時代同一時石獅子頭的特寫.當門鈴響起,正在織毛衣的母親起身去開門」我知道一定是多多回來了」鏡頭切換,多多與母親相擁,毛線從樓上繞到了院子.還有一位在電影院中逝去的觀眾,當再去拍到那排座位時,上面有一支花,代表著那位觀眾還在全神貫注地欣賞電影.還有一位總在電影中主角之前准確無誤地說出台詞,連」FINE」(結束)都不放過.這些鏡頭或讓人捧腹大笑,或讓人深思感動.而這些更多的是一種真情的流露,真實與藝術的高度結合.
s在故事的最後,曾經無比輝煌的天堂電影院被迫轟然倒下,愛湊熱鬧的年輕人在嬉戲,奔跑,成年人更多的是凝視沉沒.到底是天堂被人們拋棄,還是人們拋棄了天堂.美好的東西沒有被保留,或許有更美好的東西會被創造.結尾以艾佛特送給多多的禮物--老電影中的吻戲剪輯展示為結束,這不僅僅是艾佛特對多多的愛,還有那些讓人們重溫的老電影讓*雷諾阿的<底層>,維斯康蒂<大地在波動>,約翰*福特<關山飛渡>.這些戲中之戲,影中之影,構成了」天堂」之夢的獨特夢境.讓人沉思,懷想,感慨.
❾ 看完《天堂電影院》有哪些感受可以分享
一個好人,一個小鎮,一台放映機。成長的收獲和付出都是時間的索取和代價。當故鄉成為一種情結,過去的一切都已經變得美好,無論是廣場上的瘋子,破舊不堪的影院還是消失的情人。原來騎士99天等待公主的故事從這里開始,而在這里發生的故事有完美的開始卻還是以百分之九十九的遺憾結束。
❿ 有人看過《天堂電影院》嗎請大家幫忙呀
在這里,請允許我套用詩人於堅的一句話:《天堂電影院》是一個故鄉!它是那種在所有人的故鄉都消失之後,可以把關於故鄉的記憶一次次復活的電影。
在我們這個鎮上,也有那樣的一個電影院,在幼年時代,我也曾是個多多那樣的小男孩,無比地熱愛電影,實際上,在我的身邊,有好多個多多,我們甚至把電影作為一個最大的歡樂源泉,我們模仿電影中的人物動作,重復電影中的台詞,在數不清多少個晚上,我們能想起來最好的事情,就是去電影院看電影,在《天堂電影院》中,一些場景使我恍若做夢一般,那些總是坐在前排的晃著小腿的兒童,那些瞪大了的雙眼,人們一同哭一同笑,電影院門口擁擠的人群,電影院里賣吃食的小販……
這部電影如同記憶本身,而電影中的那些電影,無疑就是開啟記憶之門的鑰匙,當這扇光影之門被打開之後,我們一同回到了故鄉,回到了那個寧靜的小鎮。
多多就是你我
這個長著一對招風耳,有一雙聰明大眼睛的小男孩多多,的確很能討大家的喜歡,電影開場不久,我們幾乎就愛上了這個沒有父親的小男孩,他總是仰起頭和大人說話,總是弄一些小把戲使大人們又好氣又好笑,拿他無可奈何,因為他那麼小,那麼聰明,如果我是艾爾弗雷德我也會佯裝生氣地把他抱在桌子上,並一本正經地說:「在我踢你屁股之前,快點跑回家去,別再找麻煩了!」可是我不是艾爾費雷德,我是多多,我在小提琴溫暖的曲調里,在故鄉的橄欖樹下,早已回到童年,我想我應該有權利得到庇護,我會再次央求艾爾弗雷德留我在放映室多玩一會兒,因為我早就對放映廳後牆上的那個小洞裡面感興趣了,神奇的電影是怎麼放出來的呢?艾爾弗雷德是怎樣使那五彩的光束從小洞里射出來,最後又投到銀幕上,放成一部電影的呢,我著迷地看著那個小洞,此時銀幕上的人對我說:「喂!多多,查理卓別林來了。」
在銀幕上清澈明亮的光影中,在放映廳溫暖的黑暗中,你我重又變成了坐在第一排的小多多,所有坐在身邊的人都望著大銀幕,所有人的情緒都隨電影情節潮漲潮落,在這樣休戚與共的場所里,我們將不再感到害怕和孤獨。
艾爾弗雷德與電影
在影片中,多多的父親在前線陣亡了,電影放映員艾爾弗雷德就成了替代性的角色,實際上,艾爾弗雷德就是電影的化身,當記憶與一種事物緊緊相聯,這種事物(電影)就會被主觀化,變成了成長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就像父親一樣,在多多的各個年齡段給予指導和撫慰。
那個上唇有厚厚鬍子,笑起來很慈祥很可愛的老艾爾弗雷德,符合我們對於父親的想像,我們就希望自己的父親也像他一樣和藹,有幽默感,和我們有共同語言,能給我們感興趣事物的專業性指導,必要時還得變得深刻,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其實我想說的是,艾爾弗雷德和電影是一回事兒,艾爾弗雷德就是電影,我們就好似坐在第一排的幼小的觀眾多多,滿懷期待著等待著電影開場,等待他親切的光輝灑滿我們的全身,每晚如此,所以在電影中,多多的親生父親必將缺席,給記憶,也給電影中的成長另外的一個空間,那個成長空間,就是艾爾弗雷德和電影組成的。
如果你也是從那個電影時代走過來的話,是可以理解這種情感的,對某個時間段的回憶和某一部電影相連,兒童對電影幾乎是不加選擇的觀看,使得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電影牢牢地紮根在腦際,多多的腦際就被這些電影填滿:維斯康蒂與西部片,卓別林和讓雷諾阿,克拉克蓋博與基頓,安東尼奧尼與《關山飛渡》,而這些遠在亞平寧半島的電影回憶使我微笑著想起我們黑白時代的上海電影製片廠,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和大量講述紅色革命的戰爭片,在那些觀看電影的日子裡,我們的的成長經歷幾乎可以用那些電影指代。
老艾爾弗雷德就是那個放電影的人,就是天堂電影院小小放映室里孤獨的父親,他的死亡通知驚醒了我們後來在城市中做的那些夢,一瞬間,家園和鄉土占據腦際。
鄉土面孔
在《天堂電影院》中,令我動容的還有那些鄉土面孔。據說同樣是來自義大利的導演貝托魯奇來到中國拍攝《末代皇帝》,事後人們問他對中國的感受,他說最讓他感動的就是人們的面孔,那是前消費時代的朴實面孔。
《天堂影院》採用了倒敘手法,影片開始時,已經成為大導演的中年多多開車在羅馬街頭,疲憊麻木的神色溢滿了他的面孔,在交通燈閃爍的時候他瞥見旁邊車里的一對打扮怪異嬉皮士,對方對他的驚異嗤之以鼻,當晚,多多就接到電話,電話里說,艾爾弗雷德去世了。
記憶又回到童年時代的天堂電影院,在當地「電影審查官」—教區牧師眼中,吻戲等同於色情,所以永遠應該剪掉,那是老派的道德家,記憶原諒了一切,在記憶的眼中,來到天堂影院的幾乎每一個人都可愛,總是來遲到的老頭,愚蠢而善良的領票員,愛在後排呼呼大睡的中年漢子,當然,除了那個坐在樓上包廂,充滿惡意與鄙視向下吐痰的「紳士」,最後,他終於被來自下面的一包大便擊中面孔……吵吵嚷嚷的義大利鄉村居民,就如那波利民歌般浪漫開朗,在放映基頓的電影時,所有的人都在笑,鏡頭一個個緩緩移過在那些開懷大笑的面孔,此時,攝影機後面的那個人,看著銀幕上的笑容的你我,內心又作何感想。
多多回到故鄉
孫甘露在一篇叫《亞平寧半島的陽光》的隨筆中寫道:「與《天堂影院》一樣,義大利的鄉村使義大利電影在自然風光的映襯下用閉塞蘊含了永恆,在一個小宇宙中成長,詩意地幻想著遙遠的外部世界,最終猶如回到家鄉一般回到自己的內心。」而孫甘露這樣的文字,也讓我們回到內心,回到故鄉。
故鄉有時也會深深地傷害我們,但是多年後我們發現,故鄉就和老艾爾弗雷德一樣,對那個關於傷害的秘密守口如瓶,他們促使我們出走,他們對我們說:「多多,不準回來,永遠不要妥協,不準給我們寫信。」
於是我們掙扎在異鄉,我們學習長大,我們永遠得適應新環境,我們成為了一個頑強的成人,但是疲憊與麻木也爬上了我們的面孔,那些愛呢?那些在故鄉的陽光下玩耍的日子和心情呢?老艾爾弗雷德死了,我們背負著故鄉的死訊歸來,到處是遺跡,到處是記憶的點滴見證,但是另一些人和事已經占據了主流,天堂影院成了被廢棄多年的破敗建築,沒有人再進電影院看電影了,電視,錄像帶,碟片,每個人都躲在家中獨自觀看,彷彿大家遺棄了大家,人們同時成了遺棄者和被遺棄者,城市化轉眼就替代了鄉土。
多多在舊日的遺跡中尋找著,他自己發現了傷害的秘密,就在一堆廢棄物之中,初戀被埋葬了,多年前,老艾爾弗雷德對多多的愛人說:多多要我轉告你,你們之間是不可能的,這一深深的傷痛被埋在心裡,故鄉也被塵封在愛恨交織中。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原諒一切吧,當我們回到故鄉時,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勇氣和力量翻動那些往事,我們將會看到所有的吻戲被重新串聯起來,愛的主題又占據了一切,要回到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