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薦幾部有關孩子們的電影
有一部伊朗的《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看了特別感動。
在追求中缺失——談《小鞋子》
從阿巴斯那裡,我們了解了一個全新的伊朗電影。那種簡單樸素的畫面,波瀾不驚的情節,卻又不時的折射出深邃的哲思,然而又那麼的不著痕跡,透露出伊朗電影獨具一格的藝術氣質。
《小鞋子》是這樣一部能潔凈人靈魂的電影,看了太多的青春電影,生猛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殘酷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以及冷烈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回過頭想想發現自己原來沒看過多少兒童電影,如果非要說出幾部的話,也只能擺出諸如《小兵張嘎》之類的來湊湊數了。早就已經過了要相信童話的年代,只能捧著畿米、朱德庸的手繪本當童話看,讓自己再美美的傻B一次。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好玩的事實。
「小朋友,這雙漂亮的鞋子是誰送給你的?」
畫面中,一雙微微有些破舊的紅色女童鞋正在被修補,一針又一針,大概持續了兩分鍾,終於補好了,小男孩高興得提著它去買菜了,就在小男孩阿里挑土豆的那會兒,那雙鞋子卻被鹽販當垃圾收走了,阿里幾乎帶著哭腔懇求妹妹不要告訴爸爸。於是整部影片中「小鞋子」對於兄妹兩人講都處於一個「缺失」的狀態,於是故事便這樣的找尋中展開了。
它的確是一雙「小鞋子」,它太小了,以至於我懷疑這么小的一個題材到底能引發多大的波瀾,懷疑導演是否真的具備那樣的功力可以讓它在歐洲各大電影節上風光無限,可以為伊朗電影書寫一個「第一部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歷史。不過最後,我折服了,我被這部影片的細膩真實的細節描寫震撼了,被導演捕捉純真的功力無語了。
其實在「小鞋子」的這一空缺中,兄妹兩個又三個機會可以讓「小鞋子」失而復得或是擁有一雙更好的鞋子,只是都陰差陽錯地失之交臂,或許失上帝一時的童心未泯與兄妹二人的一個小小的玩笑吧,卻讓他們感受了撕心裂肺的無奈。
機會一:
妹妹在學校操場上不經意間看到有人穿著一雙和自己丟的一模一樣的鞋子,於是偷偷得跟著她記下了她得地址,第二次與哥哥一起躲在牆角看到了這樣一幕:小女孩得父親是一個盲人,女孩深愛著自己的父親,兩個人手牽手一起出門了。兄妹二人相視了一會兒,低下頭,默默地回家了,他們已經放棄了這雙本該屬於他們的鞋子,一個人不管在什麼境地,什麼時間都不應該失去自己的同情心,自己的悲憫心,許多成年人早已忘記的高尚的人生信條,卻在兩個不諳世事的兄妹當中閃閃發光,忽然想了那個激發拉斯·馮·提爾創作的童話《金心》,或許兄妹兩懷著的也正是那樣一種在困境下的犧牲精神吧,假如您不嫌我「矯情」的話。
機會二:
父子二人到靠近德黑蘭的小城去尋求一份園丁的工作,他們是第一次進城,城裡的繁華與興盛令阿里震驚,在那裡父親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他掙到了第一筆城裡人的錢。
「以後可以給你媽媽買電熨斗,買大雪櫃,甚至租一所大房子。」父親說。
「再給妹妹買雙」
「先給妹妹買吧。」
父子兩個再暢想著美好的未來,話音未落,上帝卻不知再什麼時候讓自行車的剎車失靈了,阿里的夢想也一起隨著自行車撞到了路邊的大樹上,摔個粉碎,「小鞋子」再一次飛走了。
機會三:
到了故事的高潮,阿里得知賽跑季軍得獎品是一雙球鞋之後,用他得眼淚和速度說服了體育老師讓他參賽,5000米對於一個九歲的孩子來說並不是一個輕松得長度,如今學校運動會上也基本上是屬於勇敢者得游戲,鮮有問津者,然而一開場就把我給嚇住了,百來號人來爭一個前三名,與咱們校運會上十幾個人不可同日而語,搞什麼,太殘酷了,又不是馬拉松,阿里在一群明顯比他壯實得多的孩子里奔跑著,故事到這里,本來可以又三種結局:
一:阿里得了冠軍,如願得到了球鞋,皆大歡喜。
二:阿里跑了第四名,與球鞋擦身而過,黯然神傷。
三:阿里得了冠軍,終究成了勝利的失敗者。
最後導演選擇了第三種結局。
「你的鞋子太大了,我穿不穩。」 「我想再穿你的鞋子了。」「我一定會拿季軍的。」妹妹的對話不斷的浮現在阿里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畫面在阿里和妹妹之間不斷閃回,當發現自己前面沒人時,阿里放慢了前進得腳步,頻頻回頭等待有兩個人來超過他,讓他保持季軍得位置,阿里被人推倒了,他又不顧一切得站起來了,導演故意放慢了鏡頭,阿里每一步的前進都被看的清清楚楚,艱辛與堅定一起寫在了阿里那張童稚而又成熟的臉上,在前三名難以分清的情況下,阿里閉上了眼睛,第一個沖過終點線。在終點。阿里躺在了地上。
「我是季軍嗎?」阿里疲倦地問道。
「開什麼玩笑阿里,你是冠軍。」
阿里沮喪地低下了頭,當他望著領獎台上那雙球鞋地時候,他低下了頭,他知道,又一次的失去了本該屬於他們的「小鞋子」。
阿里帶著沮喪與無奈回家了,看著妹妹滿懷期望的雙眼,他不知如何解釋,妹妹最後失望地默默回房了,阿里脫下了那雙已經跑爛的球鞋,也許連兄妹兩人僅有的一雙鞋都已經沒有了,陽光下,阿里磨破的雙腳與血泡顯得觸目驚心,他將雙腳泡入了家裡得水池中,畫面平靜,他太累了,讓他休息一下吧。水池中,紅色得魚兒在阿里的雙腳周圍游盪,象是在撫慰阿里的傷口,阿里的無奈與失望,這是片中我最喜歡的鏡頭。
而另一邊,父親為兄妹兩人各買了一雙新鞋,兄妹兩人不斷擔驚受怕,魂牽夢繞的鞋子,卻在父親的一時興起之下,全都come ture 了,有一個鏡頭我印象很深:當妹妹不小心把鞋子掉入水溝中時,她有著撕心裂肺的痛苦,卻被一位老伯很輕松地撈起,我一下明白,其實對於大人而言很輕松的事,對一個孩子來講真的很難很難。而一個孩子的無奈又怎麼會被人了解呢?
一個人純真的狀態總是最容易受傷害,受傷之後總都要懷疑,《黑暗中的舞者》中比約克是純真的,《巴黎野玫瑰》中的貝蒂是純真的,卻不免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在懷疑之後才慢慢變得睿智起來,兄妹二人應該變得更成熟了,更清楚一雙鞋的意義,明白「缺失」的代價,對於一部兒童電影而言,這樣的想法可能顯得有些做作,只是突然想起了楊德昌《一一》中洋洋對他外婆說的一段話:
「外婆,我今年七歲,我覺得我已經老了。」
我今年十三歲了,我覺得我也已經老了。
2. 請問誰有小鞋子(天堂的孩子)的電影嗎 有的話請用百度雲給我
鏈接: https://pan..com/s/1c8G6TucK6CDaDmmSxBHsJQ
作品相關簡介:
《天堂的孩子》是馬基德·馬基迪執導的伊朗劇情電影,AmirFarrokhHashemian,BahareSeddiqi等主演。講述一對兄妹與一雙小鞋子的故事,是獻給成人的童話,喚醒人們對童年遙遠的記憶,進而想到貧窮生活與單純、天真、善良、快樂之間的關系。
3. 《天堂的孩子》的感想,張潔
《天堂的孩子》
——童真無鞋,笑中帶淚
聽過這部影片的另一個名字,朴實又簡單--《小鞋子》;看過這部影片的那張別致的海報,湛藍的天空,漂游的金魚,手拉手的兩個孩子的背影。讓我想起了一個詞:簡約主義。對,簡單的,脈脈的,但可能是直指人心的感動。再沒有看之前,這部影片給我了這樣的第一印象。
影片講述的是貧民區里的一家,母親生病,父親為生計憂,兩個孩子,哥哥和妹妹都小學。某日,妹妹唯一的鞋子破了,從此,哥哥和妹妹同穿一雙小鞋子——哥哥等妹妹放學趕緊換上鞋子飛奔向學校,無心插柳柳成蔭,哥哥練就了跑步的特長,後為了贏得一雙新鞋而去參加了長跑大賽。故事簡單,通俗易懂,卻被導演拍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作為一部敘事性較強的電影,音樂出現的次數相對較少,但也不容小覷。本片採用的音樂大多數都是純音樂,帶有歡快節奏的。如,兄妹兩人洗鞋吹泡泡的過程配上輕快的音樂,
既能表現兩人對孩子的珍惜,又能體現屬於他們這個年齡孩子的童真。再如妹妹在操場上看每個人的鞋子,一個個主觀鏡頭的運用配上舒緩的音樂,能使觀者直接體會到鞋子對這個小女孩的重要性。片中也有略帶傷感無奈的抒情樂,如父子兩人園丁做活回來的路上,因剎車失靈撞在樹上後被貨車拉著回家,鏡頭先是一個全景隨後拉成大遠景,在高速路上這對父子顯得是那麼的格格不入,從父親的眼神我們讀出的是深深的無奈。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能讓人笑中帶淚,感動中帶有欣慰。首先是偉大的親情彌漫全片。親情是人最不能割捨,也是最偉大的情感。還有孩子百折不撓的追求,永不放棄的信念。更重要的是,導演對社會底層人們的人文關懷,還原了社會本身的面貌。一直以來認為看一部電影,撤了能了解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風俗民情外,更多的是使自己的內心得到感悟,情感得到升華。很疑惑為什麼導演的立意要放在對我們來說不起眼的鞋子上。看完全片從兄妹倆奔跑的畫面中得出,在那樣一個不發達,不開放的國家,學校是男女生分開上課,女生不從頭到腳要裹得嚴嚴實實的,還必須帶頭巾。在統一全身後也只有鞋子供自己選擇,是主權,
也是自由的象徵。其中還有一個感人的片段,能夠體現人性本善。爸爸在做糖,媽媽問咱家還有嗎?沒有,但不取一粒,因為是祭祀用的……
也許正是導演對這些人文的關懷,對人性本善的贊譽,使該片名譽雙收。
影片最後的神來之筆,鏡頭再次變成了特寫,而這次是在柔和的暈藍的池水裡一雙小腳,
柔和的音樂中,一抹亮色突然映入眼簾。一群金黃的金魚游到了周圍,在徘徊,在嬉戲,在靈動的搖擺著精緻的身軀。其實,生活的美好本不抽象,就像那憂郁的藍色中突然躍入的抹亮色,讓人驚喜,讓人久久不能平靜,讓人浮想聯翩......
於是我開始琢磨《天堂的孩子》的含義。天堂或許就是這個樣子,並不是因為你貧窮而遠離你。天堂就是你面對困難或貧窮時所表現出的那種從容心態。內心的快樂並不取決於你所擁有的財富,而是在於你採取的生活態度。快樂其實很簡單,當用一顆從容的心去面對生活,我們就是生活在天堂!
天堂從來沒有遠離過我們,只不過我們沒有用心去體會而已!
4. 《天堂的孩子(1945)》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阿萊蒂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O2BHcmu_lL_nxLhBvoa89A
5. 誰有小鞋子(天堂的孩子)的百度雲電影資源
《天堂的孩子》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cyBCfxAU-dOpZbTBQg_reA
《天堂的孩子》是馬基德·馬基迪執導的伊朗劇情電影,Amir Farrokh Hashemian,Bahare Seddiqi等主演。講述一對兄妹與一雙小鞋子的故事,是獻給成人的童話,喚醒人們對童年遙遠的記憶,進而想到貧窮生活與單純、天真、善良、快樂之間的關系。
6. 天堂的孩子電影觀後感5篇
天堂的孩子觀後感
這天我和母親一齊觀看了《天堂的孩子》這部電影,影片中講述了小阿里為給妹妹尋求一雙小鞋子的感人故事。
阿里他們家很貧窮,連買鞋子的錢也沒有。妹妹的鞋子破了拿去鞋店修補了,這一天阿里取過妹妹被補好的鞋後又去買馬鈴薯,在買馬鈴薯的時候,一個收破爛的人沒看見黑兜兜里裝的是一雙小鞋子,以為是垃圾把它拿走了。阿里買過馬鈴薯後發現妹妹的鞋子不見了,著急的找來找去,但還是沒找到,阿里失望急了。回家後,阿里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妹妹,阿里和妹妹決定輪流穿哥哥阿里的球鞋。他們兩個就一向這樣換穿著鞋跑著接力賽。為了掙錢,阿里和父親去當園丁,最後也沒有成功。小阿里決定去參加學校的長跑比賽,正因第三名有一雙球鞋。比賽開始了,阿里用盡力氣跑啊跑,不留意摔了一跤,但一想到妹妹丟失的小鞋子,就鼓起勇氣繼續向前跑,最後得了第一名。阿里的鞋底也磨破了,腳也磨出了泡但還是沒有得到一雙鞋子。但是,影片的最後在回家的路上父親給阿里和妹妹都買了一雙新鞋子。
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不論我們是富或窮,只要一家人在一齊過得開心快樂,就是真正的幸福。(lz13)阿里和妹妹莎拉都是個懂事的孩子,他們雖然生活在貧困的家庭里,但他們一家人相親相愛的生活在一齊就是幸福的。這是我看這部電影最大的收獲,以後我也必須和我的弟弟好好相處,照顧好弟弟,保護比我更弱小的,做一個和阿里一樣懂事的小孩子!
天堂的孩子觀後感
這天上課老師讓我們觀看了伊朗電影《小鞋子》。觀看的過程中,心中充滿了感動,感覺到我們的確有太多的細節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被忽略了。
電影的資料大致是:小哈里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時,不慎把這雙妹妹僅有的鞋子丟失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一天妹妹上學時穿他的鞋子,然後下學後再換給他去上學。於是兄妹僅有的這雙鞋子每一天就在兩個人的腳上交換著,能夠找回丟失的鞋子或者再擁有一雙鞋子的渴望在兩個稚嫩的心中與日俱增地堆積著,正因他們既要逃避父母以及遲到可能帶來的懲罰,又要承受換鞋帶來的種.種不便,還要躲避對於他人鞋子的羨慕所帶來的折磨。
哈里看到全市長跑比賽的通知時,最後哀求老師批准他參加比賽,正因比賽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在比賽中,哈里奔跑著,他的眼前晃動著妹妹放學後奔回來與他換鞋以及他換好鞋後奔向學校的腳步,他要取勝,他要獲得那雙鞋子,他在奔跑,在極度疲勞中奔跑,之後他跌倒了,為了勝利,他又不顧一切地爬起跑向終點並在混亂中率先撞線。當人們向小冠軍表示祝賀時,哈里抬起的卻是一雙充滿失望的淚眼。回到家中,妹妹難過地走開了,哈里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經徹底地磨爛了,哈里把打滿水皰的腳泡在院內的池中,一群魚向他游來。
天堂的孩子觀後感
一向不喜愛看這類反映社會底層類似悲慘世界的電影,在我的影響中,這種電影的基調只有灰暗,對貧窮的抱怨和心靈的扭曲,因此,我喜愛好萊塢的那些動作,科幻,冒險之類的電影,深深的沉迷於華麗的視覺沖擊,這是其他類型的電影所無法超越的。看完《小鞋子》後,我發現,原來,並不是所有反映貧窮生活的電影都是灰暗的。這部電影用最簡單的語言,最真實的畫面,觸動了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部分,給人以人性的反思。這是好萊塢令人炫目的特技,耀眼的明星所無法比擬的。
相比「小鞋子」而言,我更喜愛這部電影另一個名字——「天堂的孩子」(ChildrenofHeaven),這個名字似乎更能表現洋溢在影片中溫暖和感動。
阿里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時,不慎把這雙妹妹僅有的鞋子丟失了,貧窮的家境,生病的母親,嗷嗷待哺的小妹妹,這對小兄妹的眼中過早地出現了對生活的無奈。只有9歲的阿里在丟失了鞋之後,清醒的告訴妹妹:「我不是怕挨打,只是父親要到月底才有錢,此刻買鞋只能去借,你要懂事點。」妹妹只能難過地低下頭。於是兩人瞞著父母達成協議,共用一雙鞋。於是一雙破舊的球鞋每一天在兩兄妹的腳上輪流交換著。為了安慰妹妹,阿里送她新的鉛筆和圓珠筆,看到妹妹欣喜的笑容,阿里也真心的笑了。看到這兒,我頓時覺得他們眼裡散發出的光芒讓全世界都失色了。小小的阿里對妹妹的關心,對家庭的關心,對於一個9歲的小孩子似乎來的不可思議,回想我9歲的時候,生活好像還充滿著幻想,被一大群人寵愛著,玩具多得房間里放不下,只有像阿里這樣家庭出身的孩子才會早早得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早早得為家裡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們從整部影片中看到的,只是一些善良的人在做著善良的事,這些事在平常只是一些很容易讓人忽略的生活細節。但就是這些「生活細節」表現出貧困區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家人朋友的關懷,讓人不得不感動。
有一個場景讓我記憶猶新,阿里和莎拉在天井邊一齊洗鞋子,一齊吹肥皂泡玩,五顏六色的泡泡好像是孩子們編織的美麗的夢。阿里之後跟隨父親去富人區打工,那個住在豪宅里的孩子熱切地叫著阿里,想找他一齊玩。看著富人孩子和阿里盪鞦韆,父親在一旁給花施肥,這樣的畫面讓我突然想到一句話:豪宅,天堂一樣花園,成堆的玩具,上等的衣物,都比不上跟同伴一齊爽朗的開懷大笑,和一家人聚在一齊時的天倫之樂。這樣想,我就覺得,阿里看似貧窮,其實他很富有,正因他能夠跟妹妹在陽光下放肆的笑,跟親人擠在同一間屋子裡,共同構成一個家,相比較那個看似富有實際貧窮的孩子,他才是真正生活在天堂里的那個。
還有一些場景都讓人印象深刻。土豆店老闆看到阿里在打翻了他的貨物筐子後,並沒有責打阿里或者讓他把東西都收拾好,只是把他罵走而已;雖然父親脾氣火爆,但他仍然盡心盡責得履行一個作為一家之主的職責,賺錢養家;阿里一家人都不貪圖別人的東西,即使面前放著一大袋糖,但他們不拿,「正因這是清真寺的東西,他們堅信我才交給我保管」,即使在祭祀時負責看管大家的鞋子,但他們從不拿走一雙,正因這是別人的東西;莎拉看到自己的鞋子穿在別的小女孩腳上時,想要跟哥哥一齊把鞋子要回來,但看到小姑娘的盲人父親時,跟哥哥對視一眼,一齊轉身走了,正因他們認為別人比自己更需要這雙鞋;那個小女孩在撿到莎拉一不留意丟掉的筆時,盡管愛不釋手,但仍然將筆還給了莎拉,兩人也因此成為好朋友;路邊的好心人替莎拉追回掉在河裡的鞋子……跟這些場景構成鮮明比較的是在富人區時,盡管四周是成片的綠蔭和華麗的豪宅,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唯一工具只有冷冰冰的對講機。其實,在此刻的社會,尤其是繁華的城市裡,人情的溫暖早已在鋼筋水泥的高樓中消逝,在一幢小高樓中住了好幾年而不知道鄰居是誰的現象比比皆是,人文關懷更是被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來娛樂大眾而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永遠都帶著功利性,這樣純
真的情感早就不存在了。對生活失望的人越來越多,自殺率不斷升高,正因他們心中已無所愛,相比這些雖然貧困但始終對生活滿懷期望的社會底層人民,那些輕生的人很可憐很可悲。
回到影片中,阿里看到長跑比賽的海報之後,苦苦哀求老師准許他參賽,正因第三名會得到一雙球鞋。看著那雙大大的充滿淚水的眼睛,是誰也拒絕不了的吧。在比賽中,阿里奔跑著,他的眼前晃動著妹妹放學後奔回來與他換鞋以及他換好鞋後奔向學校的腳步,他要取勝,他要獲得那雙鞋子,他在奔跑,在極度疲勞中奔跑,之後他跌倒了,為了勝利,他又不顧一切地爬起跑向終點並在混亂中「不幸」得了冠軍。當所有人都在為這位小冠軍喝彩時,阿里看著那雙嶄新的球鞋,難過地哭了,別人當他是喜極而泣,誰知道,這個小男孩抽泣的悲傷是他心中的期望的破滅。看到這兒,我突然覺得很難過,心裡堵得想用眼淚來釋放,曾幾何時我以為自己已經遺忘了這樣的感覺,不是正因什麼所謂的精神什麼所謂的浮誇的感動。僅僅是他那份純真的堅持,就為了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心中的期望,不管怎樣樣就算累趴下也要堅持的向它靠近。這份堅持,難道只有在孩提時才那麼強烈那麼無畏那麼不可抗拒嗎?慢慢長大的我們卻在長大中迷失了我們最就應堅持的東西!
阿里不安地回到家後,應對妹妹信任和期盼的眼神,他低下了頭,妹妹失望地離開,剩下阿里獨自一人舔舐著悲傷。鞋子已經磨破了,小腳上也長滿了水泡,阿里忍著劇痛,默默地脫下鞋襪,將腳浸在水中。留給阿里的最後一個場景是,在暈藍的池水裡的一雙小腳,一群金黃的金魚游到了周圍,在徘徊,在嬉戲,在靈動的搖擺著精緻的身軀。
影片的最後,他們父親的車後座有一紅一白兩雙新鞋子,被壓在蔬菜的下方,暗示著,他們的生活仍在繼續,或者還會更好。
天堂的孩子觀後感
懂事的兄妹為了不給已經十分貧窮的家庭帶來負擔,就輪流穿阿里的球鞋,阿里為了再給妹妹買一雙鞋於是,懂事的阿里就和父親一齊去郊區當園丁。賺到錢後阿里暗示父親給妹妹買一雙漂亮的球鞋,但是,失敗了。之後學校里舉行了一個長跑比賽,阿里懇求老師能讓他參加比賽,原因是第三名能夠獲得一雙球鞋,但是,阿里一不留神就獲得了第一名。阿里雖然獲得了第一名。可他怎樣也不開心。失望的阿里脫掉了那雙球鞋,把自己的腳浸泡到了水池裡……
同樣是一雙普通的鞋,可它卻能給人們不一樣的命運。我真為阿里和他的妹妹感到同情,我們的生活可能比他們的生活好上10倍,100倍。可那一雙鞋或許有些人體會不到其中的辛酸,但這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妹妹的鞋子是美麗的,但我們能感受到貧困生活中用金錢買不到的期望與溫暖。
天堂的孩子觀後感
出生於一個平困家庭的孩子。弱不禁風的母親;考給別人端茶遞水,來養家糊口;瘦小的妹妹。但小阿里從不埋怨,正因他「人窮志不窮」,就圍繞著一個簡單,而又深邃的字「愛」。
我們就應以小阿里為榜,好好學習,不好做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了」而是要做家人的避風港,讓辛苦了一輩子的他們好好休息。做子女的總應向父母盡一份孝心。人活著總要懂得感恩。
阿里在買菜的時候,不易丟了妹妹僅有上學的鞋。他焦急萬分,但也無事於補。就為了一雙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起眼的鞋,而東奔西走地尋找。我們可謂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還不知滿足,你覺得慚愧嗎!當我看到阿里妹妹對鞋的渴望時,讓人倍感憐憫,有些引咎自責。平常生活中買對我們沒有絲毫聯系的東西,就能夠把這些錢捐獻給他們買鞋了。他們就會高興的一夜睡不著覺。我們要珍惜此刻的生活,人壽幾何?逝如朝霞。時無重至,華不在陽。
但在費勁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後,獲得長跑參賽權,不禁歡天喜地,只要跑到第三名,就能夠給妹妹一雙新鞋了。但在比賽中,滿腦都是妹妹渴望鞋的時刻,使他沖昏了頭腦,一不留意跑了第一名。
7. 電影《小鞋子》為什麼又名《天堂的孩子》
《天堂的孩子》是馬基德·馬基迪執導的伊朗電影,由Majid Majidi執導,Amir Farrokh Hashemian,Bahare Seddiqi等主演。
講述一對兄妹與一雙小鞋子的故事,是獻給成人的童話,喚醒人們對童年遙遠的記憶,進而想到貧窮生活與單純、天真、善良、快樂之間的關系。[1]
中文名
天堂的孩子
外文名
بچههای آسمان
其它譯名
天堂的孩子 / 小童鞋 / Children of Heaven / Bacheha-Ye aseman
出品時間
1997年
發行公司
Mars Distribution
製片地區
伊朗
製片成本
18萬美元
拍攝日期
伊朗
導 演
Majid Majidi
編 劇
Majid Majidi
製片人
Amir Esfandiari
類 型
劇情、家庭、兒童
主 演
Amir Farrokh Hashemian,默罕默德·阿米爾·納吉,Bahare Seddiqi,Nafise Jafar-Mohammadi,Fereshte Sarabandi
片 長
89分鍾
上映時間
1999-01-22(美國)
分 級
USA:PG
對白語言
波斯語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0118849
主要獎項
1999年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