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九世紀是什麼樂派的代表時間
十九世紀是浪漫主義樂派的代表時間。
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
浪漫主義樂派強調音樂要與詩歌、戲劇、繪畫等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相結合,提倡一種綜合藝術;提倡標題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覺的表現,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
作品富於幻想性,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為大自然很平靜,是理想的境界;重視戲劇,研究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學,從中吸取營養,作品具有民族特色。
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
浪漫主義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如果貝多芬的音樂只是黑白電影或版畫的話,那麼浪漫樂派作品則像水彩畫和五顏六色的油畫。這一時期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浪漫主義音樂流派。
一種是以勃拉姆斯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義,另一種是積極浪漫主義。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也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上成果最為豐富的時期,它極大豐富和發展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優良傳統,並有大膽的創新,這一時期的許多音樂珍品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B. 聯想樂派需要充電多長時間可以充滿
鋰電池.每次充滿即可.不過充電時間很長.今天剛測試過.足足充了快7個小時.....估計隨著充電的次數越多.充電時間也會變長. 哦.順便說一下使用時間吧.普通上網+在線視頻,6-7小時.高清電影播放.看2部加勒比海盜不成問題.
C. 樂派直板手機怎麼下載電影
下相應的格式,然後拷貝進去
D. 重慶影視頻道晚上十點30分鍾渝樂派播放的祛除濕氣廋身節目效果是真的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E. 舒曼是哪個樂派的代表人
舒曼_浪漫樂派的
01_赫爾曼與多蘿西序曲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02_曼佛烈德序曲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03_4號交響曲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04_4號交響曲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05_4號交響曲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06_4號交響曲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07_4號交響曲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08_兒時情景_在異國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09_兒時情景_滿足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10_兒時情景_大事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11_兒時情景_騎木馬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12_兒時情景_假正經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13_兒時情景_妖怪來了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14_兒時情景_孩子睡著了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15_兒時情景_詩人說的話 古典音樂 舒曼_浪漫樂...
F. 重慶影視頻道 某節目的女主持人是誰啊
是不是張瑋瑋嘛 重慶電視台 長得漂亮的沒幾個哦
姓 名(Name):張瑋瑋
藝名(Stage Name):瑋瑋
英文名(English Name):Wendy
學歷(Ecation):碩士學位
出生日期(BirthDay):1983.8.20
籍貫(Native Place):浙江省溫州市
身 高(Height):167cm
體 重(Weight):44kg
星 座(Constellation):獅子座
特 長(Speciality):音樂.表演
現任職務(Present Occupation):重慶電視台著名娛樂節目主持人
電視作品(TV Sveries)
李泉MV《劃火柴的小女孩》(飾女主角)
《快樂大本營》之閃亮新主播全國總決賽第四名
湖南衛視2006年跨年演唱會
重慶電視台時尚頻道《歪歌橫行》
2007年重慶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曾代言品牌(Commercial Spokesman)
2004--2005年江北北城天街形象代言人
2007年北京嘉隆科技有限公司(電動車電視廣告、平面廣告形象代言人)
曾出席商業演出(Business Performance)
2005年12月江門演唱會(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
2006年5月18日「好靚星光」張靚穎大型演唱會
2006年重慶天友乳業巡迴演出
2006年重慶市花博會大型演出
2006年第三屆武隆國際山地戶外公開賽開幕式、閉幕式
2006年重慶第四屆服裝文化節時裝模特大賽總決賽及服裝設計大賽總決賽
2006年重慶電視台「都市麗人行」重慶時尚小姐大賽
2006年重慶健康100開業慶典
2006年重慶天江 鼎城形象代言人—汪涵 現場剪綵儀式
2006年—2007年曲美之星廣告人全國半決賽、總決賽
2007年央視「動畫城」重慶巡展現場評委
獲獎情況(Prize of History)
2005年8月「舒蕾之星」全國總決賽柔美組冠軍
2006年1月湖南衛視「閃亮新主播」全國總決賽第四名
還有就是吳潔 但是 吳潔很胖撒 算不上漂亮吧
姓名:吳潔
血型:B
身高:1.60米 體重:45公斤
星座:天平座
籍貫:山城重慶
家庭成員:幸福四人組
業余愛好:閑讀書、空登山
座右銘:待人要平和而有原則,處事要明確果斷,認識道理要正值而通達。
最喜歡的顏色:淺紫色
最喜歡的人:吳儀,本家女強人
最喜歡的運動:跑馬
最開心的事:圓滿
最喜歡的歌:一首老歌,歌詞牢記在心但歌名卻忘了
最喜歡的服飾:休閑舒適
最喜歡的書:《簡愛》
最喜歡的食物:葡萄
最想去的地方:敦煌 莫高窟
最喜歡看的電影:《緣分的天空》
其他:主持節目《家人有約》、《緣分天空》、《重視情報站》
幼年時曾志向成為一名外交官,並夢想有一天能代表自己國家侃侃而談,長大以後,雖然沒有成為一國的代言人,但卻有幸成為了重慶電視台《重慶情報站》的主持人。
哈哈 你看看吧 對了 我還有個給你介紹
106698815,立刻投5票十星,人氣增加5000)
目前人氣:512,350
三月平均排名:1229
G. 古典音樂流派及代表人物
1、巴洛克流派: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發展為古典時期音樂產生重要影響,這個時期的音樂以復調音樂為主,華麗且復雜。雖然巴洛克音樂已經突破了宗教音樂完全的秩序和純真的表現,變得更加豐富了,但是在整個古典音樂的發展中,這個時期的音樂仍然受著很多宗教音樂的影響,透露出一種嚴謹的氣息。
如果說文藝復興時代(以及後來的古典時代)代表著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現,那麼巴洛克時代(及後來的浪漫時代)就是代表著騷動、不安和疑慮。
代表人物:亨德爾、維瓦爾第、巴赫、浦賽爾、斯卡拉蒂、塔替尼、裴高賴西等。
2、古典主義流派:這個時期的音樂繼承了歐洲傳統的復調音樂和主調音樂成就,確立了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等重要的音樂形式,並且室內樂也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對之後音樂的發展起到很重要的影響。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嚴謹的,繼承了巴洛克時代的理性,但是卻更多的融入了人們的情感,在兩者之中達到了統一。
代表人物: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
3、浪漫主義流派:這一時期的音樂形式更為豐富,是古典藝術巔峰時期中離現代最近的,現在最能夠被接受的古典音樂大多出自於這個時期。浪漫主義音樂已經更加註重人的精神境界和主觀的情感表達,對於自然景物的表現更加突出了,對於民族和民間的音樂利用也更加頻繁,可以說是真正趨向大眾化,創作上對民族和民間音樂的利用更加重視與頻繁。
代表人物:帕格尼尼、羅西尼、多尼采蒂、威爾第、韋伯、麥亞白爾、肖邦、李斯特等。
(7)神馬電影樂派擴展閱讀:
古典音樂 (音樂類型):
古典音樂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是指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西方古典音樂,主要因其復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
狹義指古典主義時期,1750年(J·S·巴赫去世)至1827年(貝多芬去世),這一時期為古典主義音樂時期,它包含了兩大時間段:「前古典時期」和「維也納古典時期」。「最為著名的維也納樂派也是在「維也納古典時期」興起,其代表作曲家有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被後世稱為「維也納三傑」。
H. 哪些電影中出現過文藝復興時期音樂
摘要 :
I. 1820年開始浪漫主義樂派包涵有哪些分支,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作品舉例並分析。
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
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浪漫主義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所不同的是,它承襲古典樂派作曲家的傳統,在此基礎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強調音樂要與詩歌、戲劇、繪畫等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相結合,提倡一種綜合藝術;提倡標題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覺的表現,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作品富於幻想性,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為大自然很平靜,沒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視戲劇,研究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學,從中吸取營養,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是繼承古典樂派,但內容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誇張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別多。在音樂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樂均衡完整的形式結構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單樂章題材的器樂曲繁多,主要是器樂小品,如即興曲、夜曲、練習曲、敘事曲、幻想曲、前奏曲、無詞曲以及各種舞曲——瑪祖卡、圓舞曲、波爾卡等。在眾多的器樂小品中,鋼琴小品居多。聲樂的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藝術歌曲,並將諸多的聲樂小品串聯起來形成套曲,如舒柏特《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樂派創新的藝術題材。和聲是表現浪漫主義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諧和音的擴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轉調在樂曲里的經常出現,擴大了和聲范圍及表現功,增強了和聲的色彩。作曲家創立了多樂章的標題交想曲和單樂章的標題交響詩,這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的形式。
浪漫注意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如果貝多芬的音樂只是黑白電影或版畫的話,那麼浪漫樂派作品則像水彩畫和五顏六色的油畫。這一時期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浪漫主義音樂流派。一種是以勃拉姆斯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義,另一種是積極浪漫主義。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也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上成果最為豐富的時期,它極大豐富和發展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優良傳統,並有大膽的創新,這一時期的許多音樂珍品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早期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舒柏特的創作中心是藝術歌曲,藝術歌劇是詩歌和音樂的結合,這是浪漫樂派作曲家抒發詩情畫意的理想領域。舒柏特選用的詩歌范圍很廣,有歌德、席勒等大詩人的詩,也有它的朋友朔貝爾的作品。他歌劇中的鋼琴伴奏,不僅起了陪襯旋律的作用,也是創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舒柏特的歌曲被稱為「藝術歌曲」,但許多歌劇中淳樸的音樂語言,常常接近於民歌,他的《野玫瑰》、《鱒魚》、《菩提樹》等歌曲,後來都成為廣泛流傳的民歌。民歌常用的分節歌的形式也是舒柏特歌曲創作的主要形式。
李斯特是中期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對音樂突出的貢獻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豐富了鋼琴技巧的表現力。
他的鋼琴音樂不僅有詩情畫意的小品,也有宏偉、輝煌的藝術效果和具有交響性的樂曲,他使鋼琴音樂獲得了管弦樂隊般的效果,氣勢宏偉,熱情磅礴。二是他首創了單樂章標題交響詩體裁。一生中他寫了十三首交響詩,以《前奏曲》和《塔索》最為著名,這些交響詩具有敘事性、抒情性、描寫性和戲劇性的特點。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鮮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體現得尤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間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經典之作。
理查施特勞斯是晚期浪漫樂派作曲家。作為一位作曲家,施特勞斯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交響詩方面,他完善了交響詩的結構形式,精心創作主導動機以及專門描寫人物、地點、情景的音樂片斷。他的管弦樂配器方面同樣顯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線條思緒極盡各種樂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個極平常的動機或主題也能發出最迷人的光彩。施特勞斯的歌劇創作主要受瓦格那的「樂劇」的影響,作曲技巧雖然高超,但內容比較蒼白,與瓦格那的作品相比較要單薄得多。他的作品有時象一篇充滿絢麗辭藻的散文,但卻在復述一個空洞無聊的內容。施特勞斯是由古典創作和浪漫主義音樂的傑出綜合者,莫扎特的明澈,貝多芬的動盪,勃拉姆斯的結構感,瓦格那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標題音樂,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望。他對管弦樂隊的熟練把握使他的作品發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紀末的文化特徵,也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義和頹廢主義的傾向。他的創作和瓦格那一道預示了二十世紀音樂的來臨。
早期浪漫主義音樂
「浪漫歌劇的創始人」——韋伯
德國作曲家韋伯(1786—1826)出生在一個旅行劇團領班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熱心的戲劇和音樂愛好者,有一副漂亮的歌喉,母親是一位德國女高音歌唱家。
韋伯從小常常隨著父親率領的小劇團,沿著德、奧兩國的小城鎮流浪演出,受到劇院、舞台氣氛的熏陶。這種流浪生活使他廣泛地接觸到了社會和民間音樂, 他的歌劇《自由射手》被公認為德國第一部民族歌劇。歌劇上演後,很快地傳遍每個偏僻角落。著名詩人海涅在給友人的信中饒有風趣地描寫了《自由射手》在群眾中流傳的盛況:清早從他窗戶下走過的小學生用口哨吹著《出嫁時的花環》;理發師上樓時也唱這首歌;在他外出作客時,一位姑娘在鋼琴上彈的也是這支歌。德國甚至還出現了「自由射手」牌啤酒,「自由射手」式女裝。它也為歐洲浪漫主義的歌劇奠定了基礎。
「歌曲之王」—— 舒柏特
舒柏特(1797—1828)出生於維也納近郊一個小學教員家庭。他8歲開始學習音樂;16歲擔任助理教師,教授私人鋼琴,以此謀生。1813年,當他毅然離家去維也納作一個「自由藝術家」的時候,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但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失敗,歐洲處於反動王朝復辟的時期。
他一生共寫下了1500首作品。包括14部歌劇、9部交響曲、100多首合唱曲及600多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交響曲《未完成》、鋼琴五重奏《鱒魚》、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等。
他創作的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稱,他的歌曲優美、質朴而深刻,充分體現了詩歌的意境。作品中折射出那個時代小知識分子的苦悶與壓抑、歡樂與痛苦,成為浪漫主義藝術的典範。
「標題交響樂奠基人」——柏遼茲
柏遼茲(1803——1869)是法國浪漫樂派音樂的創始人。1803年12月11日,出生在法國里昂近郊的一個醫生家庭。童年時學習過長笛和吉他,182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830年,獲羅馬大獎赴義大利留學,一年後回國進入創作的全盛時期。於1869年3月8日病逝於巴黎。
他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推《幻想交響曲》,還有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羅馬狂歡節》序曲、《拉科奇進行曲 》等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作品。此外,他撰寫了著名論著《配器法》,還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評論,對高尚音樂的鑒賞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他的音樂熱情奔放,富於幻想。他開創了浪漫主義標題音樂的先河。他首創了「固定樂思」的手法,在配器方面他是管弦樂大師,他大膽創新,探索各種樂器組合的可能性,使管弦樂隊的色彩煥然一新。
「最幸福的音樂家」——門德爾松
德國著名作曲家、浪漫樂派的傑出代表。1809年2月3日,生於漢堡,父親是大銀行家。4歲隨母親學習鋼琴,12歲開始作曲,17歲成名,20歲時開始以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的身份游歷了歐洲各國,從此名聲大振。1843年,創辦了萊比錫音樂學院,由於常年過度勞累,損害了他的健康,加上親人逝世的打擊,使他心力交瘁,不幸於1847年11月11日逝世,年僅38歲。
他的作品旋律流暢、結構完整、溫柔舒適、極少矛盾沖突、富於詩意幻想。由於生活經歷所限,音樂難免缺乏深刻的思想表達,但其幽雅、寧靜、精緻、詩意的音樂境界卻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他的交響曲《蘇格蘭》、《義大利》,序曲《芬格爾山洞》、《仲夏夜之夢》及《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都是著名作品。除此之外,由於他的發掘、推崇和親自指揮,巴赫的作品才受到重視。他還獨創了「無詞歌」的器樂體裁,他也是早期標題音樂的代表。以他為代表的萊比錫樂派對19世紀德國音樂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德國浪漫樂派領袖」——舒曼
舒曼(1810——1856)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德國浪漫樂派的領袖。他出生於一個書商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7歲學習鋼琴,1834年他創辦了音樂雜志《音樂時報》,1840年與他鋼琴老師車爾尼的女兒克拉拉結婚,幸福的生活給他帶來了一系列創作上的靈感。在創作的同時他開始寫音樂評論,他是第一個肯定柏遼茲、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的音樂才華的人。1854年資產階級革命失敗,他由於只看到革命的敗局,看不到未來的革命曙光,內心非常痛苦,以致精神失常,自投萊茵河。他雖然被救起來,但最後還是在精神病院中悲慘地死去。
他的主要作品有:鋼琴曲《狂歡節》、鋼琴套曲《童年情景》、交響曲四首、協奏曲及歌曲集等等。他的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激情,他大量深刻生動、尖銳潑辣的評論,對引導社會音樂思潮的健康發展,抨擊庸俗落後的音樂觀念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鋼琴詩人」——肖邦
肖邦(1810——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生於華沙附近的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是僑居波蘭的法國人,並是一位長笛演奏家,母親是波蘭貴族世家的女兒,鋼琴彈得很好。他從小喜歡音樂,6歲接受嚴格的鋼琴教育,9歲就在音樂會上公開演出。16歲時進入華沙音樂學院,跟隨院長艾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30年,20歲的肖邦出國作旅行演出。他來到了巴黎,當時的巴黎是群星薈翠的藝術之都。他在這里以作曲家、鋼琴家的身份獲得了盛譽。1849年10月17日,他在巴黎病逝。
他的音樂瀟灑、飄逸、含蓄、柔情,而這一切又都是在濃郁、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熱烈、深沉的富愛國熱情中表現出來的。,人們稱他為「鋼琴詩人」。他為後世留下了二百餘首鋼琴珍品,有以《c小調革命練習曲》為代表的27首練習曲,有富於民族風格的51首瑪祖卡舞曲,有著陽剛之美的《降A大調波蘭舞曲》(也叫波羅涅茲舞曲),而他的21首《夜曲》更是鋼琴音樂中的精品,另外還創作了許多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等。
「鋼琴魔王」——李斯特
李斯特(1811——1886)是19世紀歐洲樂壇上聲名顯赫的匈牙利鋼琴家和作曲家。1811年生於匈牙利的雷丁,父親是貴族庄園的管家,業餘音樂家。他6歲起學習鋼琴。8歲開始作曲。9歲已成功地舉辦了鋼琴獨奏會。10歲時,全家遷往維也納,他跟車爾尼學習鋼琴,跟薩列埃里學習作曲。13歲創作了歌劇。40年代末,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1886年7月31日逝世。
他在作曲方面,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這一體裁(註:一種單樂章的表現詩情畫意和文學性內容的管弦樂曲)。他一生創作了許多交響樂作品,如《浮士德》、《但丁》等等,此外,還創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級鋼琴練習曲、13部前奏曲等作品。
做為一代鋼琴巨匠,他將鋼琴的演奏技巧發展到了頂峰。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被稱為鋼琴上的帕格尼尼,因此獲得了「鋼琴魔王」的美稱。
「新古典主義者」——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19世紀新古典主義最傑出的代表人物。1833年5月7日,生於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是業余樂師,母親是裁縫,家境非常貧困。自幼隨父親學習小提琴,7歲學習鋼琴,10歲開始學習作曲。20歲時,舒曼發現了他,並在《音樂時報》上發表了一篇引人矚目的文章《新的道路》,熱情贊揚了這位青年音樂家。
當時德國音樂界有兩種流派,一派是魏瑪樂派,他們主張標題音樂,提倡綜合藝術,代表人物有李斯特等人。另一派是以門德爾松、舒曼組成的萊比錫樂派,他們搞無標題的純音樂,不寫歌劇,只寫器樂作品。因為勃拉姆斯固守傳統,有人說他是生活在浪漫主義盛行時期的一個「古典主義者」 。
他的代表作品中以《c 小調第一交響曲》(1876年)最引人注目(曾被稱作貝十),還有《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78年)、《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1881年)和管弦樂曲《匈牙利舞曲》21首等,都是廣大音樂愛好者喜歡的作品。
「俄羅斯音樂巨匠」——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1840—1893)生於烏拉爾一個采礦工程師的家庭。自幼學習鋼琴,10歲考入法律學校學習,畢業後在司法部工作。1862年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赴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後與他的學生米留科娃結婚,這不幸的婚姻使他極度失望,從而陷於絕望。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富孀馮-梅克夫人給予了他精神和物質的支援。1893年,柴科夫斯基染上霍亂,同年11月6日在彼得堡去世,終年53歲。
他廣泛地吸收義大利的歌劇、法國的芭蕾舞、德國的交響樂和歌曲的精華,他的音樂著重刻畫人的內心世界,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溫暖的抒情性,旋律和配器都極富表現力。 他的代表作品是交響曲:第四、五、六(1878、1888、1893年);管弦樂:《羅米歐與朱麗葉》(1869年);歌劇:《奧涅金》(1878年)、《黑桃皇後》(1890年);芭蕾舞劇:《天鵝湖》(1876年)、《睡美人》(1889年)、《胡桃夾子》(1892年);協奏曲:《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1875年)、《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78年)等。此外,還有序曲、室內樂、歌曲等大量優秀作品。
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馬勒
馬勒 (1860——1911)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生於波西米亞(捷克)的一個猶太小商人家庭。6歲時參加鋼琴比賽,被譽為「鋼琴天才」。15歲考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鋼琴、作曲、指揮,成績優異。19歲時開始了他的指揮和創作生涯,他受聘於維也納皇家歌劇院。1907年他僑居美國繼續他的指揮和創作活動,但每年都回到維也納度假。1911年5月18日,因心臟病死於維也納。
他開創了音樂的新形式——聲樂交響曲(註:藝術歌曲與交響樂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他的代表作品有10部規模宏大交響曲,晚年根據中國唐詩譜寫的《大地之歌》(註:馬勒稱它是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樂隊的交響曲)等。 作為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音樂家,馬勒在創作手法上進一步強化了浪漫音樂的發展方向,如在音樂語言上更加個性化,感情表現更加激烈誇張,和聲方面極度半音化,這些對20世紀的現代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老的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
——拉赫瑪尼諾夫
謝爾蓋·瓦西利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v SergeiVasilyevich)1873年4月1日生於俄國斯塔羅魯斯基的謝苗諾沃;1943年3月28日,卒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貝弗利山。他出生於俄國貴族家庭,父親和祖父都是傑出的業餘音樂家。謝爾蓋5歲開始學習鋼琴,1882年(9歲)時獲得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獎學金而入校就讀。1885年轉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先後跟尼古拉·茲韋列夫學習鋼琴,跟謝爾蓋·塔涅耶夫學對位法,跟安東·阿連斯基學和聲學。1891年畢業作品根據普希金的長詩《茨岡》而改編的獨幕歌劇《阿列科》獲得作曲大金質獎。然而1897年他的《第一交響曲》在聖彼得堡演出時卻慘遭失敗,創作陷入低潮。1906-1908年移居德國德累斯頓,在這段時間里他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1917年,蘇維埃革命政權建立以後,由於他對無產階級革命政權的不理解,永久的離開了俄國,定居美國。此後他主要從事演奏活動,晚期作品較少。在他死前數周宣誓成為美國公民。
作有三部歌劇、三首交響曲、音詩《死島》及其他管弦樂曲、四首協奏曲、一首鋼琴與樂隊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鋼琴音樂(包括一系列重要的前奏曲和圖畫練習曲)、合唱曲、室內樂和歌曲。
一、繼承民族傳統,走向世界舞台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風格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他一貫沿著俄羅斯音樂傳統及音樂史上的莫斯科樂派前進。他的作品深深植根於柴科夫斯基、穆索爾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音樂中,並具有肖邦的詩情畫意和李斯特的強烈效果。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在他身上相溶相通。在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中,俄羅斯的大自然、俄羅斯的心理、俄羅斯的生活、俄羅斯民歌的韻味和鍾聲的情調,充滿了俄羅斯的赤子心腸和雄渾力量。柔美的旋律、深邃的內涵又貫通於俄羅斯獨特的音樂語言,悠長寬廣、氣宇軒昂,處處映射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精神。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很強的俄羅斯音樂特性,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令成千上萬的人們為之感動,為之折服,征服了整個世界!
二、堅持走「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道路
拉赫瑪尼諾夫的藝術生涯雖然跨入了20世紀上半葉,但是他卻基本保持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藝術觀,沒有去追隨瓦格納、德彪西及更新的潮流。這也許是因為他出生在崩潰了的帝俄時代的沒落地主家庭,堅持繼承貴族文化的幻夢所致吧!浪漫主義音樂的現象在好像反浪漫主義的時代繼續存在和發展說明在他的精神和音樂語言內部還保有適合的土壤。拉赫瑪尼諾夫無疑是俄羅斯浪漫主義音樂僅存的一位代表人物,沒有他很難想像20世紀的音樂生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創作雖然實質上仍是浪漫主義的,卻經受了20世紀氣息的熏陶形成了拉赫瑪尼諾夫獨特的創作風格:他作品的許多片斷即使把屬於近現代和聲技法的部分去掉,也很難用傳統和聲理論來分析。這說明他的和聲技法屬於「傳統」與「近現代」之間的「探索階段」。和聲語言仍以功能性和聲為基礎,卻在擴大和豐富和聲色彩方面使用了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手法。拉赫瑪尼諾夫的旋律特點清新自然、純凈質朴,直接繼承了從安東魯賓斯坦到柴科夫斯基的音樂體系,具有鮮明的俄羅斯氣質。另外,他本人特有的那具有「階梯狀」的迂迴音調又形成了其固有的「拉赫瑪尼諾夫式風格」特點。
三、「淚盈滿眶」的悲劇性藝術風格
拉赫瑪尼諾夫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曾說過:「在傷感和快樂兩種主題中,我更偏愛前者。」「光明、歡快的色彩不是我所樂見的。」的確,不論就調式的意義上來說,或就心理刻畫的意義上來說,拉赫瑪尼諾夫特別傾向於小調,傾向於小調性的主題以及悲歌性或悲劇性的形象領域。在他的藝術作品中,總有一些主題不斷出現在他的創作中。例如:
死亡的主題,貫穿於他的早期的第一交響曲,成熟時期的《死島》及晚期的科列里主題變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三交響曲以及他的絕筆之作《交響舞曲》等作品裡。
拉赫瑪尼諾夫的「命運」形象是柴科夫斯基「命運」形象的直接繼承者,他對命運總有一種不可言喻的恐懼感。如《升C小調前奏曲》中命運的腳步聲。
「魔鬼」形象在拉赫瑪尼諾夫的戲劇性音樂構思中也起著顯著作用。因而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總讓人感受到一種籠罩在潛在悲劇性之中的輝煌氣勢和巨大感染力。
四、矛盾的性格特徵,頑強的生命信念
拉赫瑪尼諾夫在生活中給人的印象是性情憂郁,懼怕一切,但是在這一層灰暗的薄膜下隱藏的是另一個拉赫瑪尼諾夫:一個善良開朗,堅韌勇敢的人。這種矛盾會互不相容的貫穿在拉赫瑪尼諾夫的同一件作品裡。G小調前奏曲中,拉赫瑪尼諾夫現實主義的鮮明語言,火熱的力度,富有生命信念的堅定節奏,戰勝了標題中「來世」的命意。使聽眾感受到的並不是恐懼而是一種堅定的力量。
他的一切作品中都不斷暗涌著另一個拉赫瑪尼諾夫響亮的、堅定的、熱愛生活的聲音。突破了「裝腔作勢的悲泣」「故作驚人的音響」,換之於或慷慨激昂或詼諧愉快或如「潺潺流水聲」般的低語。尤其對大自然的熱愛更使拉赫瑪尼諾夫豪情勃發。俄羅斯一望無垠的大平原,麥浪滾滾的田野,冰雪融化的春潮……他在用心聆聽、感受、譜寫著這迷人的一切。
五、集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於一身的偉大音樂家
作為音樂家拉赫瑪尼諾夫集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三職於一身。以鋼琴家而言,他是「鋼琴音樂的建築師」。他對作品的詮釋往往透射出一個作曲家的豐富想像力和對音樂色彩的極度敏感。同時具有精湛的演奏技藝,尤以堅強有力與悠長寬廣的音響見長。但他最為人樂道的是他能將敲擊的鋼琴音響化成優美的吟唱。
以作曲家而言,他寫作了許多體裁的大量作品。包括他的鋼琴曲《前奏曲集》、四首協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三首交響曲、一首帶合唱的交響曲《鍾》、一首交響詩《死島》、一套交響詩曲、79首歌曲及許多零星的鋼琴小品,另外還有大量改編曲等。
同時在指揮方面他的成就也較為可觀。1904-1906,他被聘為莫斯科布爾希歌劇院之指揮,演出了一系列俄羅斯經典歌劇。1911-1913在莫斯科愛樂協會音樂會上指揮交響樂演出。幾年後,他開始在義大利、德國、巴黎游歷,以鋼琴家和指揮家的身份演奏及指揮自己的作品。同時,他那充滿活力又精細入微的指揮也在唱片中永久的保存下來。
在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生涯中,這種多元化的音樂生活雖然也曾給他帶來工作上的矛盾,但更重要的則是由於它們之間的互補所帶來的理解、創作和演繹作品的巨大優勢。
拉赫瑪尼諾夫,19世紀後期多彩多姿的俄羅斯音樂大師中最後一位晚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就是在表面簡單平靜,單調平凡的語言中揭示著豐富的生活,多彩的人生。
J. 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民族樂派,印象主義的含義
古典音樂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是指西洋古典音樂,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音樂,主要因其復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狹義指古典主義音樂,是175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 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浪漫主義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所不同的是,它承襲古典樂派作曲家的傳統,在此基礎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強調音樂要與詩歌、戲劇、繪畫等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相結合,提倡一種綜合藝術;提倡標題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覺的表現,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作品富於幻想性,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為大自然很平靜,沒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視戲劇,研究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學,從中吸取營養,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是繼承古典樂派,但內容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誇張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別多。在音樂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樂均衡完整的形式結構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單樂章題材的器樂曲繁多,主要是器樂小品,如即興曲、夜曲、練習曲、敘事曲、幻想曲、前奏曲、無詞曲以及各種舞曲——瑪祖卡、圓舞曲、波爾卡等。在眾多的器樂小品中,鋼琴小品居多。聲樂的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藝術歌曲,並將諸多的聲樂小品串聯起來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義音樂派創新的藝術題材。和聲是表現浪漫主義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諧和音的擴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轉調在樂曲里的經常出現,擴大了和聲范圍及表現功,增強了和聲的色彩。作曲家創立了多樂章的標題交想曲和單樂章的標題交響詩,這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的形式。浪漫主義這一詞的含義,原來是指用羅曼語(Roman)書寫的故事,進而專指長篇小說或騎士故事,後來也包括傳奇小說等。浪漫主義在藝術上的興起,首先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文學中。在作品裡,將一切個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現出來。就是說,作曲家強烈地表現出自己的癖好。這與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義在理論上相對立。古典主義的音樂是線條式的而且是鮮明的,浪漫主義的音樂富於色彩和感情,含有許多主觀、空想的因素。然而,這只是原則上的區別,實際上在古典主義音樂中,已含有浪漫主義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內容。 民族樂派是指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活躍於歐洲樂壇,與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文化運動密切聯系的一批音樂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政治上是激進的,同情或參加本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在藝術上他們主張創造出具有鮮明民族特性的新音樂。民族樂派的音樂家經常採用本國優秀的民間音樂素材去表現具有愛國主義的英雄主題,藉以激發本國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統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終是他們藝術活動的鮮明標志。代表作,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國》、西貝柳斯的《芬蘭頌交響詩》等。 產生於十九世紀末,是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而出現的 一種音樂流派。印象主義音樂帶有一種完全抽象的、超越現實的色彩,是音樂進入現代主義的開端。 它的音樂形式、織體、表現手法、基本美學觀點以及所追求的藝術目的和藝術效果都與古典和浪漫主義有著很大的分歧與差別。由法國作曲家C.德彪西首創。印象主義一詞借用自美術。1874年巴黎「落選者沙龍」展出畫家C.莫奈一幅題為《日出印象》的繪畫,引起嘲笑和議論,此後人們把藝術理想與表現手法大致與之相似的畫家,如E.德加、C.畢沙羅、A.西斯萊、P.A.雷諾阿稱為「印象派」。他們反對學院派的保守思想,熱愛大自然,面向現代生活,採取在戶外的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的方法,在光與色的變化中表現對象的整體感與周圍的氣氛,對繪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印象主義一詞在音樂中首次出現於1887年,法蘭西美術研究院的評委指責德彪西在羅馬進修時的第 2部「交卷作品」交響組曲《春天》結構不明確,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義」。1894年其《弦樂四重奏》在布魯塞爾首演時,評論家開始用「印象主義」加以贊揚;1905年以後,此詞常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風格與他接近的音樂,不再帶有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