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堂的顏色》電影觀後感
伊朗的電影《天堂的顏色》,講訴的是一個盲童的故事。下面是《天堂的顏色》電影觀後感,歡迎閱讀。
篇一:《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盲童,墨曼,在城裡的盲人學校里上學。在學校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努力的爬樹把摔落的幼鳥放回鳥巢,很小的一件事情卻讓我感動很久,放假的時候他父親是最後一個來接他,他坐在凳子上充滿著期待,回鄉下奶奶家的時候,一路上,他把手一直伸在窗外,想抓住什麼……耳邊一直伴著各種鳥鳴聲。他在河邊用手摸著河底的石頭的時候,在田野上撫摸著花瓣,麥穗的時候,他聽說啄木鳥叫的時候……他的嘴裡念叨的就是學的文字了。他把城裡人認為的垃圾收集起來,帶回家當禮物送給奶奶,妹妹們的時候,他的心情,給他們所帶來的喜悅……送給奶奶的發卡,妹妹的項鏈和梳子。看到這我再一次感到鼻子酸酸的。後來,父親把他送到了一個盲人木匠那。整個畫面的鵝毛飛舞與奶奶的傷心融為一體。
在木匠開始教他任木料的時候,他哭了。
木匠:「為什麼哭啊?想家了阿?」
墨曼:「不是的。」
「沒有人愛我了,奶奶也不要我。他們都不要我了,因為我瞎了。如果我沒有瞎,就可以跟大家一樣,上家鄉的小學,而我現在只能上盲人學校,到很遠的地方。老師說,神更愛盲人,因為盲人看不見。但我跟老師說,如果是那樣,神不會讓我們瞎,看不到它。老師回答說,神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只能感覺他。你可以用『手指'』看到『』他『。如今我伸手到處找神,直到我的手——摸到他,我要告訴他所有的事,甚至我心底全部的秘密。」
之後,墨曼就跟著木匠學手藝。而奶奶因為思念憂郁而死。兩個妹妹也沒有了往日的歡笑。父親想把墨曼領回來。回來的路上,由於漲潮,在過一座木橋的時候,橋的坍塌使墨曼和他騎的馬一起掉進洶涌而下的潮水……看到這我的眼眶濕潤了——
狼狽不堪的父親,抱著不省人事的墨曼失聲痛哭……
陽光照在墨曼的手上,他的指尖動了,我想他是他感覺到上帝的存在,是真正的感覺到他,是真的把他心裡的秘密全部都告訴了上帝——
篇二:《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可以說我是含淚看完《天堂的顏色》這部電影的。孩子的心靈猶如春季的花香,融化了冰凍的冬雪,那是一種與世隔絕的純凈之美,孑孑然於世獨立。
《天堂的顏色》講述了盲人兒童**的故事,被寄養在盲人學校的**僅有的幸福應該就是與奶奶和妹妹重逢,在親情溫暖的撫慰下,感受大自然的那一段美好時光了,**跟著奶奶在田野中撫摸著每種植物,感受著植物帶給他的生命的語言,雖然他的世界是黑色的,可是親情以及自然卻帶給了**心靈的色彩,他聆聽鳥的話語,觸摸風的存在,撫摸妹妹臉上的笑容,感受奶奶手掌的溫暖。可惜幸福是短暫的,身為盲人的他卻成了父親的絆腳石而一度被父親拋棄,電影中時不時的透露出**的悲慘命運,在影片剛開始,孩子們在黑暗的教室中聽寫,而聽寫的內容卻是「太陽照亮了大地,大地溫暖了。白天,陽光普照,大地溫暖又明亮。陽光帶來溫暖明亮。」聽寫的內容與現實恰恰相反,因為孩子都是看不見的。他們又怎能感受到陽光帶來的溫暖和明亮。
殘酷的現實,依然無法避免。當木匠問他:「你為什麼哭?是不是想家了?」墨曼說:「沒有人愛我,奶奶也不愛我,他們都不要我,因為我瞎了。如果我沒瞎,就能跟大家一樣,上家鄉的學校,但現在我必須上盲人學校,到很遠的地方。老師說神更愛盲人,因為盲人看不見。但我跟老師說,如果真是這樣,神不會讓我們瞎,看不到他。老師回答說』神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只能感覺他,你可以用手指看到他!『如今我伸手到處找神,直到我的手觸到他了,我要告訴他所有的事。甚至我心底全部的秘密。」最後,墨曼確實能觸摸到神了,雖然他死了,他爸爸的愛終於被喚醒了。
我們的生活周圍也都往往存在著缺少父愛母愛的孩子們,他們因為父母的原因,往往不像正常的孩子一般可以得到完整的愛,有時,甚至得到的是拋棄與毒打。如今我們身邊外來子弟的孩子越來越多,在外闖盪的壓力使得父母們對待孩子也殘酷不堪。在平常教學中,身為班主任的我們也常常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家庭有問題的孩子在學校也會因為被影響而導致心理不健全,犯下錯誤。因此,對於開導父母,讓父母如何學會平等耐心對待孩子們也是我們老師的必修課之一。就像《天堂的顏色》所說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以死為代價的喚醒的父愛。
篇三:《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天堂是什麼顏色的?我看到片名就有一個疑問。天空是水晶般的透明,是天空般的湛藍,還是像彩虹那樣的斑斕?我無法判斷。《天空的顏色》這本書讓我吃驚才地發現主人公**想要知道天空的顏色的願望。因為他是個是個盲童!
**在盲人學校上學,寄宿制的學校,只有放假才回家。很快到了暑假,所有的孩子都被父母接走,只有小**始終在等待,他的爸爸還沒有來接她。大概過了一兩天吧,他的爸爸才來到學校。
**伸出小手摸索著攙著父親的手,抽噎著說:「我以為你不會來了。」我們永遠不知道,對於一個孩子,我們可以輕易地填滿他們的世界,而又可以輕易地毀滅整個世界。**需要的是爸爸的手,僅此而已。
相聚的歡樂令人動容,但在山林空谷中傳來如讖語般的迴音中,**幾乎本能地預知父親要把他遺棄。他對著同樣是盲人的木匠,哭了。
木匠問:「你為什麼哭呢?」
**說:「你知道,沒有人喜歡我。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我們的老師說上帝更愛盲人,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告訴他,如果上帝真的愛我們的話,就不會讓我們成為瞎子,讓我們看不見他。」老師說:「上帝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可以用你的手指來感受到他。現在我回去尋找上帝直到我的手可以感覺到他,然後告訴他我心中所有的秘密……」
他爸爸是個可憐的人,他悲訴上帝的不公讓他承擔不幸的命運,他的內心在煎熬著。他帶**去了危險的工作地點,卻設置了他活動的范圍,他愛**,卻因為生活所逼想拋棄他。這個慈愛的奶奶辛勞一生,**說奶奶的手很美,像貴婦人的手一樣,又白又軟。他沒有明亮的雙眼,可是他的心,明亮過一切為世俗污濁的雙眼。也許在他心裡,只有在他奶奶那兒,和妹妹一起玩耍才是最快樂的吧。
影片結尾,可憐的小**向著金色的陽光伸出手。那抹金黃是天堂的顏色嗎?他的爸爸跪在身旁,似乎在請求寬恕,是誰拯救了誰?**用他純真的心拯救了他的爸爸?不!是**拯救了所有人。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幸,幸福的人看不到他人的不幸,就像不幸的人看不到他人的幸福。我想像著上帝站在高高的雲端看著人類,是該嘲笑還是心酸?可上帝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但又從來不在……
篇四:《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這是一部伊朗的電影,質朴的人物,簡單的畫面,平時的故事,卻喚起了我心靈最深處的感動。天堂是什麼顏色?或許,我從來就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即使想了,也無從知道答案。直到看了電影《天堂的顏色》,我明白了,在盲童內心世界裡,天堂的顏色是五彩斑斕的顏色,是可以用耳朵傾聽的顏色,是可以用手觸摸的顏色。
八歲的墨曼對自己的那個黑暗世界有著特別的感觸。雖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似乎他比看得見的人看到的更多。因為他把世界縮小到自己的手裡,用雙手去感知世界。丁冬的溪流,細膩的沙石,掠過的微風,只比他高一片葉子的小樹,充滿知識的特殊課本,奶奶潔白而美麗的手,妹妹微笑的臉龐……他用雙手感知著所有的一切。
「上帝是最愛盲人的。因為上帝自己也看不見」,所以上帝才讓墨曼和他一樣用手去感受世界。雖然墨曼看不見,但他對對整個世界充滿了渴望、熱愛與眷戀。美麗的心靈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孤獨的,因為他們用愛在為這個世界塗上顏色——天堂的顏色。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想想自己的生活,感到慚愧與不安。我們眼睛能看,耳朵能聞,但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究竟發現了多少、感受了多少呢?可能連墨曼也不如。他用自己敏感的手指去觸摸上帝的印記、天堂的顏色。而我們卻是如此的忙碌和漠然,以至於忽略了身邊世界的絢麗色彩、美妙聲音和那無數的感動細節。墨曼的眼睛雖然瞎了,但他的心靈是明亮的。
電影中,有幾個畫面深深觸動了我:
1、盲童學校放暑假了,所有的孩子都被家長接回家了,除了墨曼。兩天後,父親終於來了,墨曼哭著用自己的小手微微顫抖地撫摸著父親的手說:「我還以為你不來了呢……」,雖然等來了父親,可就像老師說的那樣,兩天的等待讓他受的苦比他一年受的苦還多。
2、在回家的公交車上,所有看得見的人都昏昏欲睡,對眼前的美景熟視無睹。唯獨墨曼,喜悅而激動地伸出小手去捕捉微風「我終於抓到你了。」並用期待的心情指著窗外問爸爸:「那是什麼?」 「樹木、森林。」 爸爸漫不經心的回答,但卻遮不住墨曼的好奇。「再遠方呢?」「還是森林。」……
3、回到家,墨曼用自己的小手撫摸著親人的臉龐,他撫摸到了妹妹的笑容和奶奶的`慈愛。
4、父親將墨曼視為尋找幸福的絆腳石而將他送去了木匠家,無奈而絕望的墨曼向盲人木匠說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
「沒有人愛我了,連我的奶奶也不愛我;他們都不要我了,因為我瞎了;如果我沒瞎,我就會跟其他人一樣,上家鄉的學校,但現在我必須到很遠的地方上盲人學校;老師說過上帝更愛盲人,因為盲人看不見;但我問老師,如果是這樣,上帝就不會讓我們瞎,讓我們看不到他;老師說上帝是看不到的,但他無處不在,你只能感覺他,如今我伸手到處找他,我要告訴他所有的事,甚至是我心底的全部秘密。」
篇五:《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電影的開始,是一片長達一兩分鍾漆黑的屏幕,和右上角幾行變換的伊朗字母:「以上帝之名,你既是可見又是不可見的,我只需要您,我只呼喚您的名……」
主人公**是一個盲童,在一家盲人學校里接受教育。學校放暑假了,同學的父母陸陸續續地來接自己的孩子回家,可是**等了好久,依然獨自一人。他的父親其實已經站在十米開外的地方注視著他,面容疲憊,表情陰沉,眼神復雜。這個不幸的中年喪妻的挖煤男人,為了能再娶一個女人,為了能讓自己的晚年有個依靠,不得不考慮如何安置自己的這個盲兒子。然而學校不是慈善機構,無法答應他的請求,於是他帶著**來到了奶奶家。在車子上,**把手伸出車窗,這時鏡頭給了他的手一個特寫,一片羽毛隨風而逝,他的手變幻著各種姿勢,「我想抓住風。」他說。而背景,是一片快速移動的綠色森林。在沉悶得令人昏昏欲睡的車子上,這個鏡頭無疑有點發人深思,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在另一些人心目中,也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鄉間的景色的確非常優美怡人,蒼翠的群山,碧綠的麥田,色彩繽紛的花海,清澈的溪流……這些,雖然**看不見,但我們相信,他的心感受到了。他用手觸摸到了奶奶和妹妹的臉,親手種下的小樹,尖銳的麥芒,植物的葉片,以及清涼的海水,細膩的沙子……而他的耳朵,也聽到了許多微妙的聲響。在這里,**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值得一提的是,這里出現了一個慢鏡頭,飛躍的母雞,揮灑的稻穀,飛舞的鵝毛,看似平常的鄉間生活此刻卻充滿了無限詩意。尤其是傳遞雞蛋的那一幕,讓人感嘆拍攝手法細膩的同時也讓人感覺到,他們傳遞的不只是雞蛋,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或許,不僅是盲人,大自然,應該也是所有人的天堂。
與**相反,他的父親,自始至終一臉愁苦的男人,為了甩掉這個包袱,強行把他送到了一個盲人雕刻家處。**的眼淚滴落在了雕刻家的手背上,「你知道沒有人愛我,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老師說上帝比較疼愛瞎子,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說若真的如此,上帝不會讓我們瞎掉,所以我們見不到上帝。老師回答說,上帝是不可見的,他無所不在,你能感受到他,你用指尖了解他。現在我不停地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為止,告訴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內心的秘密。」**的哭訴讓我們體會到了心痛的感覺,這是一個無辜的孩子的內心絕望而無奈的申訴和質問,而對此,我們卻無能為力,什麼也做不了,我們無法減輕他們的痛苦,甚至我們也不能避免類似痛苦的發生。我們責問上帝為什麼不公,我們甚至懷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有上帝,為什麼他會允許生活中充滿了丑惡與暴行,欺騙與謊言,侵略與戰爭,飢餓與死亡?然而就如某部電影中說的那樣:「生活不是電影,生活遠比電影辛苦得多。」真實的生活中,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即使面對殘酷的現實,我們也要直面人生,勇敢地活下去。
**的父親,這個同樣背負了生活的不幸的男人,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貧困潦倒,甚至還要用他的餘生來照顧一個盲童,他的不滿終於爆發了,他與母親的爭吵終於發生,導致了後者的離家出走。祖母去世了,父親也被退了親,希望破滅,他決定帶**回家。途經一座木橋,木橋不堪重荷,馬匹與人同時落水。就在那一剎那,父親眼中閃過一絲僥幸,他有那麼片刻的猶豫。然而終於他的父性與人性佔了上風,他跳入水中,被湍急的水流沖到了下游。風平浪靜之時,父親從沙灘上醒過來,連滾帶爬地沖向昏迷中的**,把他緊緊抱在懷中,痛哭流涕。天空有鳥群飛過,鏡頭慢慢推到了**的手上,這只手發出了金色的光芒,並且開始慢慢轉動。故事到此為止,音樂響起,字母浮現。
我們無法預知接下來的故事,它可能是一部悲劇,也可能是一部勵志片,不同的人寫下去,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可是,我們無法不為這部影片感動,為它情節簡單卻手法細膩的敘事風格所打動。盡管這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世,但每個人,都有他追求幸福的權利。即使是一個盲童,也能感受到天堂的幸福;他的心,也可以比那些麻木冷漠的正常人,更豐富而健全。
篇六:《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終於一口氣看完了《天堂的顏色》,電影拍得很真實,很感人,墨曼的單純刺痛了我的眼睛。看完後,電影的情節還復現的腦海。下面我就講一下我感觸比較深的鏡頭。
鏡頭一:
墨曼和爸爸坐在回家鄉的車上,墨曼把手伸向車外,問道:「爸爸,外面是什麼?」爸爸說:「樹,森林」。「那前面呢?」「還是森林。」車里的人們在沉睡,孩子面向窗外,風劃過手指的時候他笑了。
在幼小的墨曼心裡,和爸爸一起回家是那麼的開心,那麼興奮,他完全不知道爸爸嫌他是個「拖油瓶」,正想把他送走。在他眼裡,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渴望嚮往大自然,雖然看不見,但他並不悲觀,他用自己的雙手去觸摸世界,感受世界。他把手伸向窗外,去感受自然。雖然眼睛看不見,但他心中是明亮的,與父親形成強烈對比。
鏡頭二:
墨曼回到了家,見到了慈祥的奶奶。「奶奶你過來,閉上眼睛,伸開手,我有東西送給你!」奶奶閉上眼睛,伸開她張滿老繭的手。墨曼在懷里摸索著,掏出一件漂亮的蝴蝶紋的發卡,小心翼翼的放在奶奶的手裡。「喔,它太漂亮了,更適合送給你的姐妹!」「不,這就是送給你的,奶奶,我有別的東西給她們。」奶奶笑著,把發卡別在了衣襟上。兩個漂亮的小女孩跑過來坐在奶奶的身邊,孩子從懷里掏一個瓶蓋做的項鏈送給其中一個,拿出一把塑料梳子送給另一個,她們笑得燦爛如花。墨曼接著摸出兩張皺的照片……
很溫馨的畫面,體現了親人相聚的喜悅,和親情的溫暖。雖然看不見,但墨曼卻收集了十分漂亮的禮物,因為,他在用心感受美。墨曼的心靈是美好的,他會記得給奶奶和自己的姐妹們帶禮物,但他卻沒有給爸爸帶禮物,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應了爸爸的冷酷。
鏡頭三:
「奶奶,我要跟她們去上學!我要去,你讓我去吧,求求你了……」墨曼知道姐妹們都去上學了,而自己卻不能去,哭得傷心極了。奶奶無奈的看著他:「寶貝,別哭了,看見你哭我也會難過的,你就留下來陪奶奶吧,寶貝孩子。」他仍然哭鬧不休,奶奶的眼睛也滲出晶亮的淚水。最後他終於滿足了心願,用他在盲童學校抄寫的課本念出了大段大段的課文。
幼小的墨曼十分渴望能夠走進學校,接受教育,當知道自己不能上學是那麼的傷心,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爭取到了上學的機會,並且流利的念出了大段的課文。但是,他卻看不到別人詫異敬佩的眼神。墨曼用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雖然看不見,可是一樣可以很出色地學習。墨曼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許多像墨曼一樣身殘志堅的任務。像張海迪,像保爾,像鄭振鐸,像桑蘭……也許他們身體殘疾,但他們心靈並不殘疾,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證明自己一樣能為社會做出貢獻。
相反,現實中,更多的人他們擁有健全的四肢,健康的身體,但是,他們卻沒有健全的心靈和意志。在困難面前他們,他們變成了逃兵,變成了縮頭烏龜,這種人應該被社會唾棄。
鏡頭四:
「沒有人愛我,連奶奶也一樣。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我就可以跟別人一樣上學。但現在我必須上盲人學校,就像在世界的另一端一樣。老師說上帝比較疼愛瞎子,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說若真的如此,上帝不會讓我們瞎掉。所以我們見不到上帝。老師回答說,上帝是不可見得,它無所不在,你能感受到它,你用指尖了解他。現在我不停的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為止,告訴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內心的秘密。」
我覺得這是整部電影最感人的鏡頭,墨曼被爸爸送走,他十分傷心,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喪失信息,他仍然相信真主。他沒有喪失信心,仍然用心去尋找希望。多麼堅強與單純的小男孩,相信他一定能得到上帝的垂愛。這幾句話,聽的令人心痛。
❷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通用5篇)
看完某一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天堂的顏色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看完了這斷片子後,我才知道對於一個孩子眼睛看不見,是多麼痛苦及殘忍的事啊!其中有幾個片段在我感受最深。
第一個是默罕默得在等自已父親到來的時候,他聽到一隻小鳥落在了地上。雖然默罕默得是一個眼睛看不見的小男孩,介他用耳朵就可以知道小鳥身在何處,同時拿起石頭把貓給趕跑,再爬上樹把小鳥送回了家,既使他眼睛看不見,但他也要把小鳥送回了家。他是一個熱愛大自然動物的人。
第二個是父親把默罕默得送去一個盲人木學習,默罕默得忍不住他想對盲人木匠說說他的心裡話,告訴他一直以來藏在他心中的話說了出來,從中我也明白了:他渴望向別人一樣能看見世上的一切事物。
第三個是讓我感受最深的,在回來的路上默罕默得連人帶馬掉下河中,我在想:他的父親不會救他,後來他父親跑過橋,我以為他不要默罕默得了。結果他父親撲下水中極力地挽救兒子,他們父子倆被沖上了岸,父親才知道兒子的重要性。
除有這些以外,還有許多讓我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讓我認識到自已的幸福!
看《天堂的顏色》這部電影時,我不知哭了多少次,是為父親一次又一次的猶豫而流下難過的淚水,但更多的卻是感動的淚水。
感動之一是盲童穆 罕默德雖然看不到世界的顏色,但卻能看到天堂的顏色,體會生命的顏色。
穆罕默 德沒有一雙能看見世間萬物的眼睛,但他卻有一顆透亮的心,他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這多彩的世界。他張開雙臂,擁抱每一束麥穗、每一棵綠草、每一朵紅花。他攤開雙手,想要感受小溪的心跳,想要點數每一塊光滑的鵝卵石。穆 罕默德用自己的語言去解讀野花遍布、鳥語呢喃的大自然。他似乎能聽懂小鳥的歌聲,讀懂花草的心事。生命中每一個被我們忽略掉的微小瞬間,他都能觸摸的到,而且都能沉醉其中,這對身心健康的我們來說,真的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
同時他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通過自己在學習上的認真與刻苦,可以讓同齡的正常人自愧不如,讓老師大加贊賞。
感動之二是生活雖然艱苦,但奶奶仍然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她用離開家的作法來反對父親送走盲童,因為她堅信穆 罕默德一定能自力更生,學會生活的本領。奶奶是理解和真正愛穆 罕默德的,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教育孩子,如在見到日思夜想的孫子時她沒有跑過去擁抱孩子而是讓小男孩靠判斷來到自己身旁,還有讓妹妹和小男孩共同和自己遞雞蛋,這一系列的舉動都是在無聲的教孩子適應生活,她相信通過學習小男孩一定可以獨立生活。這就是一個偉大的親人,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教育者。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我一定會對學生充滿愛和信心,而不能因為學生暫時的缺陷、錯誤或失敗就否定學生。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在我們和家長的辛勤哺育下都會綻放成美麗的花朵。
今天我觀看了老師推薦的伊朗電影《天堂的顏色》,我被電影里的故事情節和優美的畫面深深的感動了。
電影里描述了一個八歲的盲童墨曼是盲人學校里學習最用功的孩子。他樂觀善良樂於助人,雖然眼睛看不見,但他不是用心心感受這美麗的世界。然而他的'命運又是悲慘的。學校放假了,父親不願照顧他,父親就請求讓小墨曼留在學校學校,學校不同意,父親只好送小墨曼到鄉下奶奶家。小墨曼達奶奶家過的十分的快樂。但是快樂總是那麼的短暫,因為小墨曼的媽媽去世很多年了同,父親准備再娶一位妻子,想甩掉小墨曼這個拖油瓶,就送他去盲人木匠那裡去學雕刻。奶奶因為這件事十分傷心去世了。他父親的婚事最後也沒成,他父親只好把小墨曼接回來。在回家的路上橋斷小墨曼掉進了奔騰的江河裡……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感動的想哭。電影里的小主人公雖然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但他還是那麼的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善良樂於幫助別人。電影里有一個畫面讓我十分感動。當他在學樣等他父親來接他時,聽到小鳥的叫聲,他知道小鳥肯定從樹下掉下來了,他摸索著往小鳥叫聲的方向走去。又聽到小貓不懷好意的叫聲,知道小貓也發現了掉下不的小鳥,想吃掉它,他撿起地上的果子向小貓叫聲的方向扔去,把小貓嚇跑了。他輕輕地在草地下摸索,找到了剛出生不久的小鳥,放在口袋裡,費力的爬到樹上,把小鳥安全的送回了家。這個平常的動作,小墨曼做起來多麼的困難。他卻去做了。多麼善良的孩子啊!
最後的結尾小墨曼沖到了岸邊,小墨曼好像動了一下,一束金光照了下來,我想這就是小墨曼想知道的天堂的顏色。
八歲的穆罕墨德是盲人學校里最用功的孩子,視障也沒有能妨礙他對美妙的自然萬物的獨特感受力,他時常真誠地用雙手去尋找心中的真主安拉。然而,命運卻總喜歡跟他開玩笑,母親離去多年後,父親為了再娶,決定甩掉他這個拖油瓶。父親先把穆罕墨德從盲人學校接回家,在家鄉,穆罕墨德從奶奶與兩個妹妹那裡,得到了對他真摯的愛,感受到了秀美風景里所藏得快樂,快樂總暫時的,他著就被父親連拖帶送到了一個盲人木匠處當學徒。後來,他的父親明白了,把穆罕墨德給接了回來,可在小橋那裡,橋後面突然斷了,穆罕墨德被水沖走了,他父親也跳下水去救他。後面,他們被沖到了一座小島上。他父親趕緊跑過去,抱住他,後來,一道金光照到了穆罕墨德身上。
我看了《天堂的顏色》以後,有很多的感觸。穆罕墨德他是一個堅強、對生活充滿了希望的孩子。他也是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我們要像他學習,做一個堅強、富有愛心、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這樣,可以更快樂。
我明白了做人必須對生活、生命、世界充滿了希望,不然就會生活在悲痛之中,永遠也不會快樂起來;做人要對任何都抱有希望;也要堅強,如果不堅強,對任何都抱有希望又不行;而且失敗了,受到了挫折也不行;也要富有愛心讓你幫助過的人也堅強、對任何都抱有希望起來。
《天堂的顏色》讓我明白了很多!
我曾經看過許許多多的電影,只有這次看的《天堂的顏色》讓我感觸最深,只有這部電影讓我淚如雨下。
這部電影講述了主人公穆罕墨德,他是個盲童。有一天,他放學了,他的父親沒有來接他,他看著同學們一個個的走了,有些難過。突然,他聽見了鳥兒從樹上掉下來的叫聲,辨別鳥兒掉下來的地方,並將它送回家。父親便想拋棄他。其中有幾個鏡頭深深地牽動著我的心。在穆罕墨德被送到盲人木匠師傅家的第一天,在後院有這樣一段對話——穆罕墨德說:你知道,沒有人喜歡我。他們都因為我是個瞎子而離開我。我們的老師說上帝更愛盲人,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告訴他,如果上帝真的愛我們的話,就不會讓我們成為瞎子了,以致於讓我們看不見他。老師回答說:上帝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可以感覺到他,你以通過你的手指來感受到他。
最令我感動的是,在穆罕墨德剛掉了急流一剎那,我一直在想他父親究竟會不會去救他呢,他會不會就這樣放棄呢?在他猶豫的那一刻,就在我以為他不會去救時,他最後還是撲下水中,奮不顧身地救回他的兒子。也許,到了這個時刻,他的父親終於發現,他的兒子對他的重要性了,可惜,他已死在沙灘上了。
我相信,穆罕墨德進了天堂,他終於」看「到了天堂的顏色。不知道最後他是否明白,神把他的眼鏡蒙住,是為了讓他更好地感覺神的存在,用不一樣的方式去感受天堂的顏色,用耳朵去聆聽,用雙手去觸摸。心是與耳朵、雙手連在一起的,如果心」失明「了,那麼一切就真正看不見了。
每個人都有著父母的愛,這部電影里的父親,他沒有去珍惜兒子,當兒子真正的離開了他,他才發現他的兒子在他心裡有多麼重要!
;❸ 電影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電影《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前幾天看了伊朗電影《小鞋子》覺得非常好,看了幾遍還是有一種意由末盡的感覺。所以又在網上搜了部伊朗電影《天堂的顏色》看了起來。伊朗電影帶給人淳樸的氣息,《天堂的顏色》也不例外。電影開始的時候我本來是看不下去了的,因為裡面出現不少殘疾少兒,這讓我看了很難受。怕導演拍的只是要人去同情的內容,還好不是......是生活?是未來?還是......總之給我的感覺是——人間是有愛的......
故事是圍繞著一個名叫穆罕默德的盲孩而展開。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驚訝於他的名字與阿拉伯人的先知一樣,似乎從某個側面反映出導演的一些情感,或許是祝福,或許是憐憫。他因自身的殘疾,只能被送往離家很遠的特殊寄宿學校學習,待放假之時,父親勉為其難只好將穆罕默德帶回鄉下給奶奶與妹妹們照顧,因為自己即將臨近的再婚,為了擺脫穆罕默德這一障礙與包袱,父親不惜無情地將穆罕默德送去學木匠,也因此讓無比疼愛穆罕默德的奶奶痛心疾首一病不起。奶奶死後,再婚的事也隨之告吹,父親只好將穆罕默德帶回,卻不料在回來的路上經歷了一場災難,穆罕默德被沖入湍急的河水中。
通過一個盲孩無奈的殘疾與苦難的經歷,體現出人性中最為自私一面的惡劣與醜陋性,以至於在被無限放大與具體化後,最終形成了一種難以挽回與彌補的悔意與遺憾。其實,我並不覺得片中的父親就是完全的壞人,這部電影只是顯示了人性的掙扎。小孩在這復雜灰暗的人性面前顯露出他的純凈與無助。影片的拍攝顯露了導演的才華和技能,在拍攝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導演絲毫沒有疏忽對影片美感的營造,暖色調和冷色調分別反映了小孩的心境變化,其中也不乏自然美景的烘托,真的是一部非常美的電影,並且這份美麗顯得貼切而真實,讓我覺得伊朗也是個非常美麗的國度。它告訴我們再貧瘠的土壤只要有心也會生長出美麗的花朵,伊朗這樣政教合一的國家或許情況不比曾經的阿富汗強多少,但是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文化、仍有這樣有才的電影人在耕耘,我們的國家是不是要學點什麼呢?看來,殘疾有可能是這個世界的本質。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
穆罕默德雖然看不見,但他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通過自己在學習上的認真與刻苦,可以讓同齡的正常人自愧不如,讓老師大加贊賞。除了身體上這一無法改變的殘忍事實,可以說他比同齡的人都要更加的優秀與卓越,但這偏偏就是穆罕默德最為致命的缺點。(讀後感www.creditsailing.com)當穆罕默德被父親送去當學徒後,當著同為盲人木匠的面,穆罕默德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按照老師對於上帝的定義,穆罕默德隨時隨地不斷地用觸覺與聽覺去感知周圍的一切,除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奇妙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在苦苦探尋著上帝的蹤跡與存在。
他希望有朝一日能與上帝碰面,並質問上帝對於自己的不公。這除了是一種宗教信仰之外,它其實也是對生活的希望與訴求。每個人都是無法選擇出身,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是命中註定無法改變的事實,只能學會接受與妥協,但只要積極樂觀的面對人生,依舊可以體會到生活的美好。看著出沒在身邊的弱勢群體,很多人都會對他們的不幸充滿了憐憫與同情,卻無法實實在在的體會到在他們生活的過程中時常會涌現出來的那份徹底的絕望與痛楚。但看完這部電影,我相信通過穆罕默德至少會讓很多人對身邊的弱勢群體有更加全面與深刻的認知與了解,也會對他們傾注更多的關愛與真心。
❹ 觀《天堂的顏色》有感
暑假作業里,老師讓我們看電影《天堂的顏色》,我看了後,感觸很深。
主要內容是這樣的:穆罕是一位盲童,他十分熱愛大自然,經常用聽覺去感知,親近大自然。有一次,他聽到小鳥的求救聲,就用石頭趕走小貓,把雛鳥送回了鳥窩。由於他父親不想繼續照顧他,便把他送到鄉下和奶奶一起生活。而且忙於辦理自己的婚事,想甩掉他這個大油瓶,又把他送到盲人雕刻家那兒學一技之長。從此,穆罕經常獨自來到河邊,親聽啄木鳥的聲音,在大自然的熏陶中,他才能忘記痛苦。自從,他的離開,奶奶也一病不起,去世了。他爸爸的婚事也泡湯了。最後,他爸爸決定接他回家。在回家途中,他和爸爸一起過木橋,不料,走到一半,橋就斷了,他不幸被水流沖走。那個時候,我真擔心,他父親不會去救他。雖然他爸爸遲疑了一會,但他終究還是跳下急湍的河流中,去救自己的孩子。當他爸爸找到他時,一束光芒照耀在他身上,那就是天堂的顏色。
看完這以後,我的感觸很深:我們要像穆罕學習,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小動物。即使身體殘缺,也要學會堅強。生命是脆弱的,如同花兒一般,很容易在暴風雨中被摧殘;但他又是那麼的堅強,即使在暴風雨中也不肯低頭。
今天,我在老師的推薦下,觀看了一部電影,它叫《天堂的顏色》。這部影片使我久久不能平靜。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雷墨曼,是一個殘疾人。雖然他眼睛瞎了,但是他一直心懷感恩,開朗地活著,他總是懷著一顆充滿童真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當他給奶奶自己的禮物時,還讓奶奶閉上眼,這給我一陣濃濃的快樂的氣息。影片開始的時候,是一片漆黑的,原來在盲童的世界是一片漆黑,這些盲孩中,墨曼是最努力、最用功的,他想爭取爸爸的愛,認為他只要乖就能找到上帝。然而,這個故事卻沒有這么簡單,就在墨曼盡情享受著回家的快樂時,他深愛著的爸爸居然計劃丟掉他這個拖油瓶。
這怎麼會這樣子的呢?原來學校放假三個月,爸爸又要再婚,身上所有的.錢早就不夠養活他們兩個人了。墨曼的爸爸便找到了一個盲人工匠,把他丟在那兒,打算從此不再來找他。後來他的生活質量又開始下降,本來幸福的婚姻卻被變成不吉利的前兆,他的未婚妻被迫與他分開,太想念墨曼的奶奶病死在床上,他沒有辦法,只好接回了墨曼,可是他們在趕路的時候,木橋斷了,他爸爸跳進河中去救墨曼,可惜,他已死在沙灘······
最令我感動的是正是那最後一瞬間,就在影片最後的時刻,墨曼的手指竟然發出了金色的光茫,多麼耀眼的光茫!,這不正是告訴我們要珍惜生命,去熱愛生命,去領悟生命,生命是多麼美好,愛也那麼地重要——千萬不要到最後才正真懂得愛的真諦。墨曼的爸爸以為他兒子是盲的,他就不愛他了,其實那神聖無比的愛就是那上帝啊!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一生,珍惜才會擁有,感恩才會長久!
❺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範文5篇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天堂是什麼顏色的?我看到片名就有一個疑問。天空是水晶般的透明,是天空般的湛藍,還是像彩虹那樣的斑斕?我無法判斷。《天空的顏色》這本書讓我吃驚才地發現主人公穆罕 默德想要知道天空的顏色的願望。因為他是個是個盲童!
穆罕 穆德在盲人學校上學,寄宿制的學校,只有放假才回家。很快到了暑假,所有的孩子都被父母接走,只有小穆罕 穆德始終在等待,他的爸爸還沒有來接她。大概過了一兩天吧,他的爸爸才來到學校。
穆罕 穆德伸出小手摸索著攙著父親的手,抽噎著說:「我以為你不會來了。」我們永遠不知道,對於一個孩子,我們可以輕易地填滿他們的世界,而又可以輕易地毀滅整個世界。穆罕 穆德需要的是爸爸的手,僅此而已。
相聚的歡樂令人動容,但在山林空谷中傳來如讖語般的迴音中,穆罕 穆德幾乎本能地預知父親要把他遺棄。他對著同樣是盲人的木匠,哭了。
木匠問:「你為什麼哭呢?」
穆罕 穆德說:「你知道,沒有人喜歡我。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我們的老師說上帝更愛盲人,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告訴他,如果上帝真的愛我們的話,就不會讓我們成為瞎子,讓我們看不見他。」老師說:「上帝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可以用你的手指來感受到他。現在我回去尋找上帝直到我的手可以感覺到他,然後告訴他我心中所有的秘密……」
他爸爸是個可憐的人,他悲訴上帝的不公讓他承擔不幸的命運,他的內心在煎熬著。他帶穆罕 穆德去了危險的工作地點,卻設置了他活動的范圍,他愛穆罕 穆德,卻因為生活所逼想拋棄他。這個慈愛的奶奶辛勞一生,穆罕 穆德說奶奶的手很美,像貴婦人的手一樣,又白又軟。他沒有明亮的雙眼,可是他的心,明亮過一切為世俗污濁的雙眼。也許在他心裡,只有在他奶奶那兒,和妹妹一起玩耍才是最快樂的吧。
影片結尾,可憐的小穆罕 穆德向著金色的陽光伸出手。那抹金黃是天堂的顏色嗎?他的爸爸跪在身旁,似乎在請求寬恕,是誰拯救了誰?穆罕 穆德用他純真的心拯救了他的爸爸?不!是穆罕 穆德拯救了所有人。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範文
我看過許許多多耐人尋味的電影,有《天堂的孩子》、《小孩不笨》、《白氣球》、《生命的圓圈》、《麻雀之歌》……其中,今天我看的《天堂的顏色》最令我耿耿於懷,難己忘記,小男孩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盤旋。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八歲的墨曼,從小視障,家人也對他不理不睬。上帝也捉弄他。母親去世後,墨曼留下了童年的陰影。貪心的父親為了娶一個後媽,於是他把墨曼送到木匠那當學徒工。為此年滿得病的外婆在風雨中尋找外孫,結果病情加重,不久就不醒人世了。婚事也沒有一點進展,父親在接他回家的路上,不幸橋斷了。墨曼掉進了波濤洶涌的河流中,父親沒有成功救到墨曼,到了岸上發現墨曼己經跟上帝見面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十分感動,裡面的每一個鏡頭都觸動人心。其中的一個鏡頭讓我感動不以,墨曼通過聽聲音發現了小鳥身在何處,還發現貓,並且把貓趕走,他找到小鳥,墨曼又抓了一隻青蛙,把小鳥送回它的家中之後還把抓到的青蛙喂給小鳥吃。
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殘疾兒童,他們有的缺少父母愛,有的被拋棄,也有的身殘志不殘,挑戰命運。我們也要尊重這些殘疾兒童。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看了《天堂的顏色》之後,裡面的每一個鏡頭都深深地打動著我的心,其中有幾個鏡頭,讓我感觸特別深:
第一個是墨蔓在等父親期間,把一隻小鳥救回巢中的情景。在這個鏡頭中有什麼打動了我呢?首先,墨蔓是一個眼睛看不見的小男孩,他通過聽聲音就可以發現小鳥身在何處,還通過聲音發現貓,把貓趕走,這讓我覺得他的聽力超級好。其次,這個情景讓我覺得墨蔓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他自己身體都不便,但是他依然努力地把小鳥送回到它的家中,那一刻他的笑容,讓人覺得特別的真誠,特別的動人。
第二個鏡頭是回墨蔓到家後,去找他奶奶,把禮物送給奶奶和妹妹們的情景。首先,從剛開始看的時候,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不那麼開朗的人,以為他是一個心裡充滿悲傷,丟失了作為一個孩子應有的心態和行為的人,以為他會不愛與人交談,甚至對家裡人都會如此,但是在這個鏡頭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很開朗的人,給奶奶禮物時會先讓奶奶閉上眼睛,這讓我覺得他的那份童心仍舊保持有,這個情景改變了我原來的看法;其次,這個情景讓我覺得他的家人還是很愛他,很喜歡他的,並沒有嫌棄他,從他回來時,他的奶奶和妹妹們興奮的表情和行為中可以看出,不過並不包括他的爸爸。
第三個鏡頭是墨蔓鬧著要去上妹妹的小學情景,十分感人。還有他到了學校後的事情。雖然他用的是盲文,但在同學讀課文的時候,他幫同學糾正了很多讀錯的字。從這可以看出墨蔓雖然是個盲童,但他依然十分熱愛學習,而且十分刻苦的學習。這點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第四個鏡頭是墨蔓剛去到那個盲人木匠—阿里法帖敏家中時,他哭著和阿里法帖敏的對話的情景。墨蔓的這段話,可以說是他一直以來藏在心中的話。他的這一段話,讓人聽了覺得很難過,同時也讓人覺得他並不像表面看的那樣,什麼都不明白,他只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埋在心裡。從這段話中,我也終於想明白了為什麼他在大自然中,經常用手去摸一些東西,不斷地摸和聽,好像在思考什麼問題的樣子,他的這種行為原來是想尋找上帝,感受到上帝,然後告訴上帝他的秘密。
第五個鏡頭是墨蔓從馬上掉下河中的情景。為什麼這個情景也會讓我印象那麼深刻呢?因為在墨蔓剛掉下馬的那一刻,我一直在想他父親究竟會不會去救他呢,他父親一直以為他是一個累贅,他會不會就這樣放棄他呢?在他猶豫的那一刻,就在我以為他不會去救時,他最後還是撲下水中,極力想救回他的兒子。也許,到了這個時刻,他的父親終於發現,他的兒子對他的重要性了。
除了以上這些外,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情景。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更加了解了盲人的世界,同時,也讓我們更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幸福。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前幾天,我觀看了《天堂的顏色》這部電影,裡面的每一個鏡頭,無不時使我感動,裡面的主人公一穆罕默徳,是個盲童,在盲童刻苦地學習,看到這么多孩子失明,看不見,我不由地心酸。
穆罕默徳放假時,別的孩子早早地被親人接會了家,唯有他一個人還在等,在等的過程,他有他超凡的聽力,聽見一隻小鳥悲慘的叫聲,他好像聽得懂動物的語言,知道小鳥正在求助誰來幫它他立刻跑到先所在的一片小樹林里,去一塊滿是落葉的地方尋找小鳥,他正在做一件正常人都有可能做不到的事,何況他是個盲人,這就是在大海撈針,他又聽見一隻正在尋找小鳥的貓,想要把小鳥吃掉,穆罕默徳拿起一塊石頭,極其精準地扔到貓的面前,貓嚇得落荒而逃。
最終他找到了小鳥,摸著它那還沒成熟的羽毛,他拿起小鳥,抱住樹,往上爬,他要把小鳥放回鳥巢!有幾次他差點摔下來,我屏息凝神地看著他,穆罕默徳經過一番努力,終於爬上了樹,他用手尋找著鳥巢,去感受著鳥巢的位置,最終不子小鳥送回了家。
這盲童是多麼堅強的生活著,雖然他看不見,但他可以用耳朵與傾聽世界,用腳去跑遍世界,用手去創造世界!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前幾天看了伊朗電影《小鞋子》覺得非常好,看了幾遍還是有一種意由末盡的感覺。所以又在網上搜了部伊朗電影《天堂的顏色》看了起來。伊朗電影帶給人淳樸的氣息,《天堂的顏色》也不例外。電影開始的時候我本來是看不下去了的,因為裡面出現不少殘疾少兒,這讓我看了很難受。怕導演拍的只是要人去同情的內容,還好不是。是生活? 是未來?還是。總之給我的感覺是——人間是有愛的。
故事是圍繞著一個名叫的盲孩而展開。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驚訝於他的名字與阿拉伯人的先知一樣,似乎從某個側面反映出導演的一些情感,或許是祝福,或許是憐憫。他因自身的殘疾,只能被送往離家很遠的特殊寄宿學校學習,待放假之時,父親勉為其難只好將帶回鄉下給奶奶與妹妹們照顧,因為自己即將臨近的再婚,為了擺脫這一障礙與包袱,父親不惜無情地將送去學木匠,也因此讓無比疼愛的奶奶痛心疾首一病不起。奶奶死後,再婚的事也隨之告吹,父親只好將帶回,卻不料在回來的路上經歷了一場災難,被沖入湍急的河水中。
通過一個盲孩無奈的殘疾與苦難的經歷,體現出人性中最為自私一面的惡劣與醜陋性,以至於在被無限放大與具體化後,最終形成了一種難以挽回與彌補的悔意與遺憾。其實,我並不覺得片中的父親就是完全的壞人,這部電影只是顯示了人性的掙扎。小孩在這復雜灰暗的人性面前顯露出他的純凈與無助。 影片的拍攝顯露了導演的才華和技能,在拍攝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導演絲毫沒有疏忽對影片美感的營造,暖色調和冷色調分別反映了小孩的心境變化,其中也不乏自然美景的烘托,真的是一部非常美的電影,並且這份美麗顯得貼切而真實,讓我覺得伊朗也是個非常美麗的國度。它告訴我們再貧瘠的土壤只要有心也會生長出美麗的花朵,伊朗這樣政教合一的國家或許情況不比曾經的阿富汗強多少,但是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文化、仍有這樣有才的電影人在耕耘,我們的國家是不是要學點什麼呢?看來,殘疾有可能是這個世界的本質。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
雖然看不見,但他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通過自己在學習上的認真與刻苦,可以讓同齡的正常人自愧不如, 讓老師大加贊賞。除了身體上這一無法改變的殘忍事實,可以說他比同齡的人都要更加的優秀與卓越,但這偏偏就是最為致命的缺點。當被父親送去當學徒後,當著同為盲人木匠的面,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按照老師對於上帝的定義,隨時隨地不斷地用觸覺與聽覺去感知周圍的一切,除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奇妙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在苦苦探尋著上帝的蹤跡與存在。
❻ 《天堂的顏色》是哪個國家的電影,導演是誰
伊朗電影《天堂的顏色》(又譯《太陽是我的眼睛》)
編劇/導演:馬吉德·馬吉地
主演:侯塞因·馬赫社伯、莫赫森·拉美薩尼
該片細膩地刻畫了一個盲童無色卻多姿的世界。導演是伊朗最著名的電影導演之一。他的上一部作品《小鞋子》在國內曾引起過不小的反響。本片在視聽語言上有頗多煞費心思的精緻之處,尤其是對盲童手的再三表現以及他對天籟之聲的敏感直覺,都傾注了導演的人道主義情懷。本片曾獲得2000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優秀電影作品。
這部影片充滿濃郁的伊朗民族特色,畫面純美如畫,節奏明快流暢,人物內心世界的展現徐徐有序而又跌盪起伏,在內斂中伸張著人文情懷的張力。影片最感人的情節是奶奶安祥長逝與遠在他方的盲孩子心靈感應的那一場。在昏暗的光色中,奶奶突然眼睛一亮,這時遠方出現了朦朧的山霧,盲孩子站在山埡口,那雙看不見的眼睛彷彿在捕捉著什麼,在幽冥中彷彿劃過一道道智慧的靈光,那是奶奶對他生命的祈禱。詩一樣的電影語言,把這對患難相依的祖孫倆那種聖潔的溫情展現得如此美麗而傷感,的確感人肺腑。
❼ 電影《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天堂的顏色》是一部講述孩子的影片,在鄉下,視力有障礙的穆罕 默德找到了童年時的快樂但是它在吸引兒童的同時,也能引起成年人的共鳴。以下是我整理的電影《天堂的顏色》觀後感範文,歡迎參考閱讀!
天堂是什麼顏色的?我看到片名就有一個疑問。天空是水晶般的透明,是天空般的湛藍,還是像彩虹那樣的斑斕?我無法判斷。《天空的顏色》這本書讓我吃驚才地發現主人公穆罕 默德想要知道天空的顏色的願望。因為他是個是個盲童!
穆罕 穆德在盲人學校上學,寄宿制的學校,只有放假才回家。很快到了暑假,所有的孩子都被父母接走,只有小穆罕 穆德始終在等待,他的爸爸還沒有來接她。大概過了一兩天吧,他的爸爸才來到學校。
穆罕 穆德伸出小手摸索著攙著父親的手,抽噎著說:「我以為你不會來了。」我們永遠不知道,對於一個孩子,我們可以輕易地填滿他們的世界,而又可以輕易地毀滅整個世界。穆罕 穆德需要的是爸爸的手,僅此而已。
相聚的歡樂令人動容,但在山林空谷中傳來如讖語般的迴音中,穆罕 穆德幾乎本能地預知父親要把他遺棄。他對著同樣是盲人的木匠,哭了。
木匠問:「你為什麼哭呢?」
穆罕 穆德說:「你知道,沒有人喜歡我。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我們的老師說上帝更愛盲人,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告訴他,如果上帝真的愛我們的話,就不會讓我們成為瞎子,讓我們看不見他。」老師說:「上帝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可以用你的手指來感受到他。現在我回去尋找上帝直到我的手可以感覺到他,然後告訴他我心中所有的秘密……」
他爸爸是個可憐的人,他悲訴上帝的不公讓他承擔不幸的命運,他的內心在煎熬著。他帶穆罕 穆德去了危險的工作地點,卻設置了他活動的范圍,他愛穆罕 穆德,卻因為生活所逼想拋棄他。這個慈愛的奶奶辛勞一生,穆罕 穆德說奶奶的手很美,像貴婦人的手一樣,又白又軟。他沒有明亮的雙眼,可是他的心,明亮過一切為世俗污濁的雙眼。也許在他心裡,只有在他奶奶那兒,和妹妹一起玩耍才是最快樂的吧。
影片結尾,可憐的小穆罕 穆德向著金色的陽光伸出手。那抹金黃是天堂的顏色嗎?他的爸爸跪在身旁,似乎在請求寬恕,是誰拯救了誰?穆罕 穆德用他純真的心拯救了他的爸爸?不!是穆罕 穆德拯救了所有人。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幸,幸福的人看不到他人的不幸,就像不幸的人看不到他人的幸福。我想像著上帝站在高高的雲端看著人類,是該嘲笑還是心酸?可上帝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但又從來不在……
這是一部伊朗的電影,質朴的人物,簡單的畫面,平時的故事,卻喚起了我心靈最深處的感動。天堂是什麼顏色?或許,我從來就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即使想了,也無從知道答案。直到看了電影《天堂的顏色》,我明白了,在盲童內心世界裡,天堂的顏色是五彩斑斕的顏色,是可以用耳朵傾聽的顏色,是可以用手觸摸的顏色。
八歲的墨曼對自己的那個黑暗世界有著特別的感觸。雖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似乎他比看得見的人看到的更多。因為他把世界縮小到自己的手裡,用雙手去感知世界。丁冬的溪流,細膩的沙石,掠過的微風,只比他高一片葉子的小樹,充滿知識的特殊課本,奶奶潔白而美麗的手,妹妹微笑的臉龐……他用雙手感知著所有的一切。
「上帝是最愛盲人的。因為上帝自己也看不見」,所以上帝才讓墨曼和他一樣用手去感受世界。雖然墨曼看不見,但他對對整個世界充滿了渴望、熱愛與眷戀。美麗的心靈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孤獨的',因為他們用愛在為這個世界塗上顏色——天堂的顏色。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想想自己的生活,感到慚愧與不安。我們眼睛能看,耳朵能聞,但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究竟發現了多少、感受了多少呢?可能連墨曼也不如。他用自己敏感的手指去觸摸上帝的印記、天堂的顏色。而我們卻是如此的忙碌和漠然,以至於忽略了身邊世界的絢麗色彩、美妙聲音和那無數的感動細節。墨曼的眼睛雖然瞎了,但他的心靈是明亮的。
電影中,有幾個畫面深深觸動了我:
1、盲童學校放暑假了,所有的孩子都被家長接回家了,除了墨曼。兩天後,父親終於來了,墨曼哭著用自己的小手微微顫抖地撫摸著父親的手說:「我還以為你不來了呢……」,雖然等來了父親,可就像老師說的那樣,兩天的等待讓他受的苦比他一年受的苦還多。
2、在回家的公交車上,所有看得見的人都昏昏欲睡,對眼前的美景熟視無睹。唯獨墨曼,喜悅而激動地伸出小手去捕捉微風「我終於抓到你了。」並用期待的心情指著窗外問爸爸:「那是什麼?」 「樹木、森林。」 爸爸漫不經心的回答,但卻遮不住墨曼的好奇。「再遠方呢?」「還是森林。」……
3、回到家,墨曼用自己的小手撫摸著親人的臉龐,他撫摸到了妹妹的笑容和奶奶的慈愛。
4、父親將墨曼視為尋找幸福的絆腳石而將他送去了木匠家,無奈而絕望的墨曼向盲人木匠說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
「沒有人愛我了,連我的奶奶也不愛我;他們都不要我了,因為我瞎了;如果我沒瞎,我就會跟其他人一樣,上家鄉的學校,但現在我必須到很遠的地方上盲人學校;老師說過上帝更愛盲人,因為盲人看不見;但我問老師,如果是這樣,上帝就不會讓我們瞎,讓我們看不到他;老師說上帝是看不到的,但他無處不在,你只能感覺他,如今我伸手到處找他,我要告訴他所有的事,甚至是我心底的全部秘密。」
昨天,看了一部伊朗的電影,片名為《天堂的顏色》,講訴的是一個盲童的故事。
盲童,墨曼,在城裡的盲人學校里上學。在學校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努力的爬樹把摔落的幼鳥放回鳥巢,很小的一件事情卻讓我感動很久,放假的時候他父親是最後一個來接他,他坐在凳子上充滿著期待,回鄉下奶奶家的時候,一路上,他把手一直伸在窗外,想抓住什麼……耳邊一直伴著各種鳥鳴聲。他在河邊用手摸著河底的石頭的時候,在田野上撫摸著花瓣,麥穗的時候,他聽說啄木鳥叫的時候……他的嘴裡念叨的就是學的文字了。他把城裡人認為的垃圾收集起來,帶回家當禮物送給奶奶,妹妹們的時候,他的心情,給他們所帶來的喜悅……送給奶奶的發卡,妹妹的項鏈和梳子。看到這我再一次感到鼻子酸酸的。後來,父親把他送到了一個盲人木匠那。整個畫面的鵝毛飛舞與奶奶的傷心融為一體。
在木匠開始教他任木料的時候,他哭了。
木匠:「為什麼哭啊?想家了阿?」
墨曼:「不是的。」
「沒有人愛我了,奶奶也不要我。他們都不要我了,因為我瞎了。如果我沒有瞎,就可以跟大家一樣,上家鄉的小學,而我現在只能上盲人學校,到很遠的地方。老師說,神更愛盲人,因為盲人看不見。但我跟老師說,如果是那樣,神不會讓我們瞎,看不到它。老師回答說,神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只能感覺他。你可以用『手指'』看到『』他『。如今我伸手到處找神,直到我的手——摸到他,我要告訴他所有的事,甚至我心底全部的秘密。」
之後,墨曼就跟著木匠學手藝。而奶奶因為思念憂郁而死。兩個妹妹也沒有了往日的歡笑。父親想把墨曼領回來。回來的路上,由於漲潮,在過一座木橋的時候,橋的坍塌使墨曼和他騎的馬一起掉進洶涌而下的潮水……看到這我的眼眶濕潤了——
狼狽不堪的父親,抱著不省人事的墨曼失聲痛哭……
陽光照在墨曼的手上,他的指尖動了,我想他是他感覺到上帝的存在,是真正的感覺到他,是真的把他心裡的秘密全部都告訴了上帝——
電影的開始,是一片長達一兩分鍾漆黑的屏幕,和右上角幾行變換的伊朗字母:「以上帝之名,你既是可見又是不可見的,我只需要您,我只呼喚您的名……」
主人公穆罕 默德是一個盲童,在一家盲人學校里接受教育。學校放暑假了,同學的父母陸陸續續地來接自己的孩子回家,可是穆罕 默德等了好久,依然獨自一人。他的父親其實已經站在十米開外的地方注視著他,面容疲憊,表情陰沉,眼神復雜。這個不幸的中年喪妻的挖煤男人,為了能再娶一個女人,為了能讓自己的晚年有個依靠,不得不考慮如何安置自己的這個盲兒子。然而學校不是慈善機構,無法答應他的請求,於是他帶著穆罕 默德來到了奶奶家。在車子上,穆罕 默德把手伸出車窗,這時鏡頭給了他的手一個特寫,一片羽毛隨風而逝,他的手變幻著各種姿勢,「我想抓住風。」他說。而背景,是一片快速移動的綠色森林。在沉悶得令人昏昏欲睡的車子上,這個鏡頭無疑有點發人深思,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在另一些人心目中,也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鄉間的景色的確非常優美怡人,蒼翠的群山,碧綠的麥田,色彩繽紛的花海,清澈的溪流……這些,雖然穆罕 默德看不見,但我們相信,他的心感受到了。他用手觸摸到了奶奶和妹妹的臉,親手種下的小樹,尖銳的麥芒,植物的葉片,以及清涼的海水,細膩的沙子……而他的耳朵,也聽到了許多微妙的聲響。在這里,穆罕 默德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值得一提的是,這里出現了一個慢鏡頭,飛躍的母雞,揮灑的稻穀,飛舞的鵝毛,看似平常的鄉間生活此刻卻充滿了無限詩意。尤其是傳遞雞蛋的那一幕,讓人感嘆拍攝手法細膩的同時也讓人感覺到,他們傳遞的不只是雞蛋,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或許,不僅是盲人,大自然,應該也是所有人的天堂。
與穆罕 默德相反,他的父親,自始至終一臉愁苦的男人,為了甩掉這個包袱,強行把他送到了一個盲人雕刻家處。穆罕 默德的眼淚滴落在了雕刻家的手背上,「你知道沒有人愛我,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老師說上帝比較疼愛瞎子,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說若真的如此,上帝不會讓我們瞎掉,所以我們見不到上帝。老師回答說,上帝是不可見的,他無所不在,你能感受到他,你用指尖了解他。現在我不停地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為止,告訴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內心的秘密。」穆罕 默德的哭訴讓我們體會到了心痛的感覺,這是一個無辜的孩子的內心絕望而無奈的申訴和質問,而對此,我們卻無能為力,什麼也做不了,我們無法減輕他們的痛苦,甚至我們也不能避免類似痛苦的發生。我們責問上帝為什麼不公,我們甚至懷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有上帝,為什麼他會允許生活中充滿了丑惡與暴行,欺騙與謊言,侵略與戰爭,飢餓與死亡?然而就如某部電影中說的那樣:「生活不是電影,生活遠比電影辛苦得多。」真實的生活中,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即使面對殘酷的現實,我們也要直面人生,勇敢地活下去。
穆罕 默德的父親,這個同樣背負了生活的不幸的男人,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貧困潦倒,甚至還要用他的餘生來照顧一個盲童,他的不滿終於爆發了,他與母親的爭吵終於發生,導致了後者的離家出走。祖母去世了,父親也被退了親,希望破滅,他決定帶穆罕 默德回家。途經一座木橋,木橋不堪重荷,馬匹與人同時落水。就在那一剎那,父親眼中閃過一絲僥幸,他有那麼片刻的猶豫。然而終於他的父性與人性佔了上風,他跳入水中,被湍急的水流沖到了下游。風平浪靜之時,父親從沙灘上醒過來,連滾帶爬地沖向昏迷中的穆罕 默德,把他緊緊抱在懷中,痛哭流涕。天空有鳥群飛過,鏡頭慢慢推到了穆罕 默德的手上,這只手發出了金色的光芒,並且開始慢慢轉動。故事到此為止,音樂響起,字母浮現。
我們無法預知接下來的故事,它可能是一部悲劇,也可能是一部勵志片,不同的人寫下去,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可是,我們無法不為這部影片感動,為它情節簡單卻手法細膩的敘事風格所打動。盡管這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世,但每個人,都有他追求幸福的權利。即使是一個盲童,也能感受到天堂的幸福;他的心,也可以比那些麻木冷漠的正常人,更豐富而健全。
終於一口氣看完了《天堂的顏色》,電影拍得很真實,很感人,墨曼的單純刺痛了我的眼睛。看完後,電影的情節還復現的腦海。下面我就講一下我感觸比較深的鏡頭。
鏡頭一:
墨曼和爸爸坐在回家鄉的車上,墨曼把手伸向車外,問道:「爸爸,外面是什麼?」爸爸說:「樹,森林」。「那前面呢?」「還是森林。」車里的人們在沉睡,孩子面向窗外,風劃過手指的時候他笑了。
在幼小的墨曼心裡,和爸爸一起回家是那麼的開心,那麼興奮,他完全不知道爸爸嫌他是個「拖油瓶」,正想把他送走。在他眼裡,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渴望嚮往大自然,雖然看不見,但他並不悲觀,他用自己的雙手去觸摸世界,感受世界。他把手伸向窗外,去感受自然。雖然眼睛看不見,但他心中是明亮的,與父親形成強烈對比。
鏡頭二:
墨曼回到了家,見到了慈祥的奶奶。「奶奶你過來,閉上眼睛,伸開手,我有東西送給你!」奶奶閉上眼睛,伸開她張滿老繭的手。墨曼在懷里摸索著,掏出一件漂亮的蝴蝶紋的發卡,小心翼翼的放在奶奶的手裡。「喔,它太漂亮了,更適合送給你的姐妹!」「不,這就是送給你的,奶奶,我有別的東西給她們。」奶奶笑著,把發卡別在了衣襟上。兩個漂亮的小女孩跑過來坐在奶奶的身邊,孩子從懷里掏一個瓶蓋做的項鏈送給其中一個,拿出一把塑料梳子送給另一個,她們笑得燦爛如花。墨曼接著摸出兩張皺的照片……
很溫馨的畫面,體現了親人相聚的喜悅,和親情的溫暖。雖然看不見,但墨曼卻收集了十分漂亮的禮物,因為,他在用心感受美。墨曼的心靈是美好的,他會記得給奶奶和自己的姐妹們帶禮物,但他卻沒有給爸爸帶禮物,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應了爸爸的冷酷。
鏡頭三:
「奶奶,我要跟她們去上學!我要去,你讓我去吧,求求你了……」墨曼知道姐妹們都去上學了,而自己卻不能去,哭得傷心極了。奶奶無奈的看著他:「寶貝,別哭了,看見你哭我也會難過的,你就留下來陪奶奶吧,寶貝孩子。」他仍然哭鬧不休,奶奶的眼睛也滲出晶亮的淚水。最後他終於滿足了心願,用他在盲童學校抄寫的課本念出了大段大段的課文。
幼小的墨曼十分渴望能夠走進學校,接受教育,當知道自己不能上學是那麼的傷心,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爭取到了上學的機會,並且流利的念出了大段的課文。但是,他卻看不到別人詫異敬佩的眼神。墨曼用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雖然看不見,可是一樣可以很出色地學習。墨曼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許多像墨曼一樣身殘志堅的任務。像張海迪,像保爾,像鄭振鐸,像桑蘭……也許他們身體殘疾,但他們心靈並不殘疾,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證明自己一樣能為社會做出貢獻。
相反,現實中,更多的人他們擁有健全的四肢,健康的身體,但是,他們卻沒有健全的心靈和意志。在困難面前他們,他們變成了逃兵,變成了縮頭烏龜,這種人應該被社會唾棄。
鏡頭四:
「沒有人愛我,連奶奶也一樣。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我就可以跟別人一樣上學。但現在我必須上盲人學校,就像在世界的另一端一樣。老師說上帝比較疼愛瞎子,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說若真的如此,上帝不會讓我們瞎掉。所以我們見不到上帝。老師回答說,上帝是不可見得,它無所不在,你能感受到它,你用指尖了解他。現在我不停的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為止,告訴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內心的秘密。」
我覺得這是整部電影最感人的鏡頭,墨曼被爸爸送走,他十分傷心,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喪失信息,他仍然相信真主。他沒有喪失信心,仍然用心去尋找希望。多麼堅強與單純的小男孩,相信他一定能得到上帝的垂愛。這幾句話,聽的令人心痛。
可以說我是含淚看完《天堂的顏色》這部電影的。孩子的心靈猶如春季的花香,融化了冰凍的冬雪,那是一種與世隔絕的純凈之美,孑孑然於世獨立。
《天堂的顏色》講述了盲人兒童穆罕 默德的故事,被寄養在盲人學校的穆罕 默德僅有的幸福應該就是與奶奶和妹妹重逢,在親情溫暖的撫慰下,感受大自然的那一段美好時光了,穆罕 默德跟著奶奶在田野中撫摸著每種植物,感受著植物帶給他的生命的語言,雖然他的世界是黑色的,可是親情以及自然卻帶給了穆罕 默德心靈的色彩,他聆聽鳥的話語,觸摸風的存在,撫摸妹妹臉上的笑容,感受奶奶手掌的溫暖。可惜幸福是短暫的,身為盲人的他卻成了父親的絆腳石而一度被父親拋棄,電影中時不時的透露出穆罕 默德的悲慘命運,在影片剛開始,孩子們在黑暗的教室中聽寫,而聽寫的內容卻是「太陽照亮了大地,大地溫暖了。白天,陽光普照,大地溫暖又明亮。陽光帶來溫暖明亮。」聽寫的內容與現實恰恰相反,因為孩子都是看不見的。他們又怎能感受到陽光帶來的溫暖和明亮。
殘酷的現實,依然無法避免。當木匠問他:「你為什麼哭?是不是想家了?」墨曼說:「沒有人愛我,奶奶也不愛我,他們都不要我,因為我瞎了。如果我沒瞎,就能跟大家一樣,上家鄉的學校,但現在我必須上盲人學校,到很遠的地方。老師說神更愛盲人,因為盲人看不見。但我跟老師說,如果真是這樣,神不會讓我們瞎,看不到他。老師回答說』神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只能感覺他,你可以用手指看到他!『如今我伸手到處找神,直到我的手觸到他了,我要告訴他所有的事。甚至我心底全部的秘密。」最後,墨曼確實能觸摸到神了,雖然他死了,他爸爸的愛終於被喚醒了。
我們的生活周圍也都往往存在著缺少父愛母愛的孩子們,他們因為父母的原因,往往不像正常的孩子一般可以得到完整的愛,有時,甚至得到的是拋棄與毒打。如今我們身邊外來子弟的孩子越來越多,在外闖盪的壓力使得父母們對待孩子也殘酷不堪。在平常教學中,身為班主任的我們也常常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家庭有問題的孩子在學校也會因為被影響而導致心理不健全,犯下錯誤。因此,對於開導父母,讓父母如何學會平等耐心對待孩子們也是我們老師的必修課之一。就像《天堂的顏色》所說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以死為代價的喚醒的父愛。
❽ 伊朗成長電影《天堂的顏色》劇情大致是怎樣的如題 謝謝了
劇情簡介:放暑假了,城鎮里盲童學校的孩子們,都被校門口等候的父母們接回家,准備度過快樂的夏天,但是墨曼卻等不到父親。老師安慰他,爸爸只是趕不上巴士,所以才遲到了。 等了好久,爸爸才終於出現,墨曼興奮地沖上前去,摸著父親的手,掉著眼淚說:我還以為你不要我了...我還以為你不要我了...事實上,爸爸是真的不要墨曼了。 接連面對孩子失明、妻子早逝的悲劇,爸爸不願意再背負苦痛,於是拚命地工作賺了錢,准備迎娶美麗的新娘,展開新生活。但是,他還有個無法逃避的重擔放不下,那就是失明的墨曼。他向盲童學校的校長懇求,讓墨曼留在這兒過暑假,不過卻被拒絕。想到要一輩子照顧失明的兒子,爸爸害怕了,他必須為墨曼另尋出路... 爸爸帶著墨曼回到鄉間老家,那兒有墨曼兩個可愛妹妹,以及最疼愛他的奶奶。在這個綠意盎然、野花散布、鳥語呢喃的美麗世界裡,墨曼用他靈巧的手、聰敏的耳朵,盡情地與大自然接觸,感受風的舞蹈、溪流的歌唱...在他的心中,虛幻的天堂彷彿漸漸有了顏色。 然而,好景不常,即將結親的爸爸不願意讓墨曼再阻礙他的好事(因為女方家十分迷信保守),於是決定將墨曼送給一名盲木匠當學徒。在一個風大的日子,趁著奶奶出門辦事,爸爸帶走了墨曼... 失去了墨曼,家鄉的美景也褪去了顏色,妹妹的笑聲停止了,奶奶哭哭啼啼地要跋山涉水地去把墨曼帶回家,爸爸的心意似乎也被迫稍有改變...墨曼回家的路還有多遠?他要到何時,才能看見天堂真正的顏色?要到何時,才能觸碰到神的慈愛?要到何時,才能得到父親的關懷?
❾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天堂的顏色》這電影告訴我許多深刻的道理,讓我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以下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天堂的顏色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昨天,看了一部伊朗的電影,片名為《天堂的顏色》,講訴的是一個盲童的故事。
盲童,墨曼,在城裡的盲人學校里上學。在學校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努力的爬樹把摔落的幼鳥放回鳥巢,很小的一件事情卻讓我感動很久,放假的時候他父親是最後一個來接他,他坐在凳子上充滿著期待,回鄉下奶奶家的時候,一路上,他把手一直伸在窗外,想抓住什麼……耳邊一直伴著各種鳥鳴聲。他在河邊用手摸著河底的石頭的時候,在田野上撫摸著花瓣,麥穗的時候,他聽說啄木鳥叫的時候……他的嘴裡念叨的就是學的文字了。他把城裡人認為的垃圾收集起來,帶回家當禮物送給奶奶,妹妹們的時候,他的心情,給他們所帶來的喜悅……送給奶奶的發卡,妹妹的項鏈和梳子。看到這我再一次感到鼻子酸酸的。後來,父親把他送到了一個盲人木匠那。整個畫面的鵝毛飛舞與奶奶的傷心融為一體。
在木匠開始教他任木料的時候,他哭了。
木匠:「為什麼哭啊?想家了阿?」
墨曼:「不是的。」
「沒有人愛我了,奶奶也不要我。他們都不要我了,因為我瞎了。如果我沒有瞎,就可以跟大家一樣,上家鄉的小學,而我現在只能上盲人學校,到很遠的地方。老師說,神更愛盲人,因為盲人看不見。但我跟老師說,如果是那樣,神不會讓我們瞎,看不到它。老師回答說,神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只能感覺他。你可以用『手指'』看到『』他『。如今我伸手到處找神,直到我的手——摸到他,我要告訴他所有的事,甚至我心底全部的秘密。」
之後,墨曼就跟著木匠學手藝。而奶奶因為思念憂郁而死。兩個妹妹也沒有了往日的歡笑。父親想把墨曼領回來。回來的路上,由於漲潮,在過一座木橋的時候,橋的坍塌使墨曼和他騎的馬一起掉進洶涌而下的潮水……看到這我的眼眶濕潤了——
狼狽不堪的父親,抱著不省人事的墨曼失聲痛哭……
陽光照在墨曼的手上,他的指尖動了,我想他是他感覺到上帝的存在,是真正的感覺到他,是真的把他心裡的秘密全部都告訴了上帝。
這是一部伊朗的電影,質朴的人物,簡單的畫面,平時的故事,卻喚起了我心靈最深處的感動。天堂是什麼顏色?或許,我從來就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即使想了,也無從知道答案。直到看了電影《天堂的顏色》,我明白了,在盲童內心世界裡,天堂的顏色是五彩斑斕的顏色,是可以用耳朵傾聽的顏色,是可以用手觸摸的顏色。
八歲的墨曼對自己的那個黑暗世界有著特別的感觸。雖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似乎他比看得見的人看到的更多。因為他把世界縮小到自己的手裡,用雙手去感知世界。丁冬的溪流,細膩的沙石,掠過的微風,只比他高一片葉子的小樹,充滿知識的特殊課本,奶奶潔白而美麗的手,妹妹微笑的臉龐……他用雙手感知著所有的一切。
「上帝是最愛盲人的。因為上帝自己也看不見」,所以上帝才讓墨曼和他一樣用手去感受世界。雖然墨曼看不見,但他對對整個世界充滿了渴望、熱愛與眷戀。美麗的心靈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孤獨的,因為他們用愛在為這個世界塗上顏色——天堂的顏色。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想想自己的生活,感到慚愧與不安。我們眼睛能看,耳朵能聞,但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究竟發現了多少、感受了多少呢?可能連墨曼也不如。他用自己敏感的手指去觸摸上帝的印記、天堂的顏色。而我們卻是如此的忙碌和漠然,以至於忽略了身邊世界的絢麗色彩、美妙聲音和那無數的感動細節。墨曼的眼睛雖然瞎了,但他的心靈是明亮的。
電影中,有幾個畫面深深觸動了我:
1、盲童學校放暑假了,所有的孩子都被家長接回家了,除了墨曼。兩天後,父親終於來了,墨曼哭著用自己的小手微微顫抖地撫摸著父親的手說:「我還以為你不來了呢……」,雖然等來了父親,可就像老師說的那樣,兩天的等待讓他受的苦比他一年受的苦還多。
2、在回家的公交車上,所有看得見的人都昏昏欲睡,對眼前的美景熟視無睹。唯獨墨曼,喜悅而激動地伸出小手去捕捉微風「我終於抓到你了。」並用期待的心情指著窗外問爸爸:「那是什麼?」「樹木、森林。」爸爸漫不經心的回答,但卻遮不住墨曼的好奇。「再遠方呢?」「還是森林。」……
3、回到家,墨曼用自己的小手撫摸著親人的臉龐,他撫摸到了妹妹的笑容和奶奶的.慈愛。
4、父親將墨曼視為尋找幸福的絆腳石而將他送去了木匠家,無奈而絕望的墨曼向盲人木匠說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
「沒有人愛我了,連我的奶奶也不愛我;他們都不要我了,因為我瞎了;如果我沒瞎,我就會跟其他人一樣,上家鄉的學校,但現在我必須到很遠的地方上盲人學校;老師說過上帝更愛盲人,因為盲人看不見;但我問老師,如果是這樣,上帝就不會讓我們瞎,讓我們看不到他;老師說上帝是看不到的,但他無處不在,你只能感覺他,如今我伸手到處找他,我要告訴他所有的事,甚至是我心底的全部秘密。」
墨曼回到了家,見到了慈祥的奶奶。「奶奶你過來,閉上眼睛,伸開手,我有東西送給你!」奶奶閉上眼睛,伸開她張滿老繭的手。墨曼在懷里摸索著,掏出一件漂亮的蝴蝶紋的發卡,小心翼翼的放在奶奶的手裡。「喔,它太漂亮了,更適合送給你的姐妹!」「不,這就是送給你的,奶奶,我有別的東西給她們。」奶奶笑著,把發卡別在了衣襟上。兩個漂亮的小女孩跑過來坐在奶奶的身邊,孩子從懷里掏一個瓶蓋做的項鏈送給其中一個,拿出一把塑料梳子送給另一個,她們笑得燦爛如花。墨曼接著摸出兩張皺的照片……
很溫馨的畫面,體現了親人相聚的喜悅,和親情的溫暖。雖然看不見,但墨曼卻收集了十分漂亮的禮物,因為,他在用心感受美。墨曼的心靈是美好的,他會記得給奶奶和自己的姐妹們帶禮物,但他卻沒有給爸爸帶禮物,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應了爸爸的冷酷。
鏡頭三:
「奶奶,我要跟她們去上學!我要去,你讓我去吧,求求你了……」墨曼知道姐妹們都去上學了,而自己卻不能去,哭得傷心極了。奶奶無奈的看著他:「寶貝,別哭了,看見你哭我也會難過的,你就留下來陪奶奶吧,寶貝孩子。」他仍然哭鬧不休,奶奶的眼睛也滲出晶亮的淚水。最後他終於滿足了心願,用他在盲童學校抄寫的課本念出了大段大段的課文。
幼小的墨曼十分渴望能夠走進學校,接受教育,當知道自己不能上學是那麼的傷心,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爭取到了上學的機會,並且流利的念出了大段的課文。但是,他卻看不到別人詫異敬佩的眼神。墨曼用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雖然看不見,可是一樣可以很出色地學習。墨曼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許多像墨曼一樣身殘志堅的任務。像張海迪,像保爾,像鄭振鐸,像桑蘭……也許他們身體殘疾,但他們心靈並不殘疾,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證明自己一樣能為社會做出貢獻。
相反,現實中,更多的人他們擁有健全的四肢,健康的身體,但是,他們卻沒有健全的心靈和意志。在困難面前他們,他們變成了逃兵,變成了縮頭烏龜,這種人應該被社會唾棄。
鏡頭四:
「沒有人愛我,連奶奶也一樣。他們都因為我是盲人而離開了我,我就可以跟別人一樣上學。但現在我必須上盲人學校,就像在世界的另一端一樣。老師說上帝比較疼愛盲人,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說若真的如此,上帝不會讓我們瞎掉。所以我們見不到上帝。老師回答說,上帝是不可見得,它無所不在,你能感受到它,你用指尖了解他。現在我不停的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為止,告訴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內心的秘密。」
我覺得這是整部電影最感人的鏡頭,墨曼被爸爸送走,他十分傷心,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喪失信息,他仍然相信真主。他沒有喪失信心,仍然用心去尋找希望。多麼堅強與單純的小男孩,相信他一定能得到上帝的垂愛。這幾句話,聽的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