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列國圖志電影天堂

列國圖志電影天堂

發布時間:2022-12-09 20:53:43

『壹』 求雨傘的歷史,古代用草或竹葉編制的傘的圖片

戰國古傘骨架初現原形[組圖]
http://news3.xinhuanet.com/photo/2006-04/04/content_4380281_1.htm

http://news.21tx.com/2006/04/06/12238.html

是誰發明的雨傘?對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芸。有的說,埃及人最早使用雨傘,早在公元前1200年,埃及(Egypt)的貴族們外出旅遊時常常要奴隸(slave)為他們撐太陽傘(parasol)。羅馬人用傘遮擋地中海地區的陽光。在中國,傘是公元前1000年由魯班的妻子發明的,傘被稱作「能移動的房屋」。
在英國,在18世紀才開始使用雨傘。佰納斯 傘一度是女性的專用品,表示女人對愛情的態度。把傘豎起來,表示對愛情遙堅貞不渝;左手拿著撐開的傘,表示「我現在沒有空閑時間」。把傘慢慢晃動,表示沒有信心或不信任;把傘靠在右肩,表示不想再見到你。

到了19世紀男人開始使用傘。

由於英國多雨傘是英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傳統的英國生活方式的象徵,成為倫敦商人和官員必之物,英國人的象徵——約翰牛就手中拿著雨傘。在文學作品、電影中也是不可缺少之物。英國於1969年建立傘博物館。傘還有多種用途。傘有時被當作武器。1978年,一們被流放的保加利亞(Bulgaria)人在滑鐵盧大橋上被刺客用傘尖刺傷,中毒身亡。有的傘柄可以噴灑胡椒粉,用來制止惡狗追咬。有的傘柄里有燈光可照明探路。

英國有一種催淚傘,若遇到歹徒,一按傘柄即可噴出催淚瓦斯(tear gas),把歹徒驅跑。傘也能預示人的運氣。如果傘掉在地上,不要自己揀起來,否則壞運氣就會到來。如果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打開傘,那就意味你把雨帶來。不要在屋裡撐開傘,也不要把傘放在床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的國家,從發明之日到現在至少也有 3500 多年的歷史,當時被人們稱之為「簦」。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4000年前,一個孩子頭頂一片大荷葉,冒雨行走,雨珠從凸面的荷葉斜邊上滾下來,這啟發人們發明了傘。"頭頂荷葉,這種現象有可能使人從中受到啟發以至創造發明出傘,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模仿成人頭戴頭笠之類的天真童稚,這與孩子們腰揣木頭手槍,騎著一匹竹馬沒有多大分別。即使退一步,頭頂荷葉的啟示當在情理之中,但"4000年前"雲雲,又從何說起呢?其實,關於傘的發明,民間有種種傳說。流傳較廣而又有文字記載的還是那位神通廣大的"魯班先師"。據說魯班在鄉間為百姓做活,媳婦雲氏每天往返送飯,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魯班在沿途設計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內暫避一陣。亭子雖好,總不便多設,而且春天孩兒臉,一日變三變,夏季雷陣雨,說來就來,以至"迅雷不及掩耳"。雲氏突發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魯班聽了媳婦的話,茅塞頓開。這位本領高強、無所不能的中國發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一塊布,安上活動骨架,裝上把兒。於是世界上第一把"傘"就這樣問世了。而據《玉屑》記載,傘是魯班的媳婦為關心終日在外勞作的丈夫而發明的。看來,若要申請專利,還是魯班夫婦倆人共享比較合理,這傘的發明,是他們夫妻恩愛、相互關心的產物。
魯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巧匠,同時代的孔老夫子,周遊列國,難免碰上日曬雨淋,於是在他出行的車上便製作了一種固定的傘,既可遮風避雨也可遮陽避暑。這種隨車固定的"傘",在1989年發行的J162《孔子誕生2540周年》紀念郵票第二枚"周遊列國"上便可一睹風采。

由於傘在社會學上的衍生意義,在中國古代,傘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權勢的象徵,這在《左傳》"備物典冊"《晉書輿服志》中有明確記載,而且等級森嚴。傘的用料、色彩、尺寸就象頭上的烏紗,身上的朝服一樣,也是區分官職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種標志。如漢代規定:食粟二千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黑傘,三品以上的官員用青傘,而宋代則天子用紅黃二色,庶僚一律用青色等。因此古時皇帝或高官出巡時乘座的轎子或車子都張著傘蓋,以示"庇蔭百姓"。因此這種傘又稱"涼傘"、"羅傘"、"萬民傘",書面語又稱"華蓋"。T151秦始皇陵銅車馬,T131千里走單騎中的"華蓋",都是用傘人身份的標志。這種以傘入儀仗,氣勢最為恢宏、表現最為充分的可能要數台灣省發行的"明人出警入蹕圖"。二個五連張還外加局部放大圖。僅入蹕圖第二枚,紅、綠、黃、蘭、白五頂"羅傘",異彩紛呈,在"出警圖"第三、第五枚中,既有左、右對稱暫時收攏,扛在肩上的,又有居中張開正在行進中的,沸沸揚揚,浩浩盪盪,可謂顯赫。正因為傘有象徵榮華富貴的作用,所以東方民間婚禮迎娶中亦有打傘的習俗。這在澳門、朝鮮發行的民間婚禮郵票中有著生動的描繪。

傘在當代藝術作品中,賦予社會學或政治象徵意義的首推文革中劉春華創作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在畫上烏雲蔽日,山雨欲來,毛澤東手執雨傘,踏著氤氳的山路走來。該畫自1968年7月1日隨"兩報一刊"發往全國,並印成彩色單張和搬上郵票,成為世界美術史上印數最多(累計9億多張)流傳最廣的美術作品。1995年10月,中國嘉德拍賣公司以605萬元人民幣拍出該畫原作,再次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傘,不僅是一種古老的生活用品,也不只是官府的儀仗裝飾,還是戲曲、歌舞、雜技藝術中常用的道具。台灣省1983年發行的《白蛇傳》郵票,第一枚反映的就是"西湖借傘"的情景,正是這把傘,一借一還便衍生出許仙和白娘子之間的曲曲折折的愛情故事。而直接以傘為中心道具的民族民間藝術,中外郵票都多有反映。

我國特55《中國民間舞蹈》(第三組)中的"黎族三月三"描繪的便是一對黎族青年男女共撐一把傘,親密無間愛意纏綿載歌載舞,生動反映了黎族三月三民族風情,那種濃郁的鄉土氣息,民間風俗撲面而來。而越南在1962年、1972年發行的民間舞蹈的郵票中,分別都有一枚以"傘舞"為題的郵票;新加坡1986年發行的民間舞蹈中亦有一枚"蘇門達臘民間傘舞";這些以傘為中心道具的民間藝術,搬上各國名片,極富動感與美感。由柳洪平創建。

傘之家族
現如今,傘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僅為遮風墚雨所用,它的家族可謂子孫繁衍,款式眾多。有置於案頭、茶幾上的燈罩傘,有直徑達兩米多的海濱浴場遮陽傘,有飛行員必備的降落傘,有折疊自如的自動傘,還有用於用於裝飾的小小的彩色傘 ……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傘的樣式、功能的追求也在不斷求新,因而一些多功能、新樣式的傘也不斷被發明出來。如日本現在已出現了一種十分別致的傘,傘柄上裝有收音機,傘一撐開,就可以聽到優美的音樂。另外,日本人還針對通常的傘不能避免鞋子被雨淋濕的情況,發明了一種鞋傘。這種傘立於鞋尖,下雨進撐開就可以防止鞋子和腳被雨淋濕,但在傘不撐開時,它在鞋子的頭部卻是一種裝飾。國外還有一種帶香味的傘,傘一撐開,芬芳濃郁,可以想像得到,在雨中打著這種傘,心情是何等舒暢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那時已經用傘表示身份。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傘」這個詞。以前一直只有陽傘,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傘面,才製成雨傘。1750年,英國的漢威到外國旅行後帶了一把傘面回倫敦,轟動一時。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區的金屬拉絲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有了此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物的起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的國家,從發 明之日到現在至少也有 3500 多年的歷史。
事物的演變歷史: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 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 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1959.html

『貳』 我想迅雷下載 東周列國 春秋篇和戰國篇,請問那位有啊。是否可以提供。非常感謝啊!!!!

鏈接:https://pan..com/s/1fIQQKLh0FDcUMhZbjurFOg

提取碼:dy4i

《東周列國·春秋篇》是1996年央視電視劇製作中心出品的大型歷史電視劇。由沈好放導演,王繪春、世忠弘、張永強、魏慶環、魏金虎等主演。

該劇通過精心收集考證,復原了兩千多年來廣為流傳的有關春秋時期的典故及成語故事,如:千金一笑、唇亡齒寒、趙氏孤兒、一鳴驚人、卧薪嘗膽、孔夫子高山仰止、伍子胥過昭關等。

『叄』 求 列國圖志之中國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列國圖志之中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qt0M7zDvoiMkyDgPckHwJw

提取碼:fm37

《列國圖志之中國》是CassianHarrison導演的一部紀錄片電影。當今中國有十三億個故事。

觀眾將加入種糧農戶,他們正在耕種祖先已耕耘了十八個世紀的土地;少林武僧,他們正在傳授有五百年歷史的修為功夫。

『肆』 高中生作文素材

下面的例子很多都是高中課本里學過篇目的,但都不俗,而且我覺得他的很多評論特別好,可以作文例證分析,希望你喜歡...

2、《我與地壇(節選)》(史鐵生)
寫作在內容、思想、形式和寫作行為本身進行解剖,為寫下去(活下去)尋找理由。「我從雙腿殘疾的那天,開始想到寫作。孰料這殘疾死心塌地一輩子都不想離開我,這樣,它便每時每刻都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活著?——這可能就是我的寫作動機。就是說,要為活著找到充分的理由。」
◆2002年,史鐵生獲得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那段授獎詞也許是對他最精當的概括:「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
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由史鐵生的小說《命若琴弦》的電影《邊走邊唱》,電影中有一句經典的台詞貫穿始終:「千弦斷,天眼開。」這句話的背景是盲人琴師的師傅說過,彈斷的第1000根琴弦能帶來光明。盲人對於光明的渴望,殘疾了雙腿的人對於行走的渴望,從來不會停止,在史鐵的作品裡,我們始終能夠讀到這樣的渴望,他從來沒有掩飾過。

3、《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
◆夢想是生命的織錦;人到了沒有夢想的時候,也就是生命力完全衰竭的時候。沒有夢想的生活是黯淡的、貧乏的、空虛的生活。對生活的熱情期望、勇敢追求和執著信念,作為青春的遺產留在心中。所以,人一定要有夢想,並且要為之不斷努力。從美國追求平等權利的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到我國古代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再到近代革命的先軀孫中山先生的「以天下為己任」都告訴我們,成功背後都有夢想的支撐。
◆國家的興衰安危,牽動著每個愛國者的心。國難當頭,觸龍挺身而出——說趙太後。觸龍針對趙太後的心理狀態採用了一整套「迂迴戰術」,動之以情,喻之以理,最終說服了趙太後。很多人贊嘆觸龍高超的勸說藝術,若止於此,僅得皮毛耳!透過那高超的勸說藝術,我們還應看到觸龍那種以滿腔的熱情和主人翁的態度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為國排憂解難的精神。憑著這種精神,他讓太後懂得了「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道理。這才是最終打動太後的原因,也才是我們學習此文的最大收獲。 因「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才有了屈原的路漫漫而上下求索;才有了蘇武牧羊的動人故事;才有了班超的投筆從戎,岳飛的精忠報國;才有了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月干膽兩昆侖」…… 懂得了「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我們才能教育我們的子女、學生,當個人利益和祖國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要擺正個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要舍私利而全大局,聽從祖國的召喚。

4、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忠於轉危為安。
◆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於字里行間


◆燭之武「夜縋而出」,隻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出來。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傢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裡,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燭之武:迂迴曲折,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說服秦伯退兵,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古代如此,現代亦然。
◆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燭之武就是這樣的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
◆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准備, 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麼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麼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瞭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後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燭之武的閃光處——「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林則徐) 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 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須發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沉穩與敏銳,對鄭國的最樸素的愛又加固了他的沉穩與敏銳。他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於在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的閃亮時刻。 「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只是這機遇來得太遲了一點兒,而且是冒著亡國的危險。但如果不是秦晉圍鄭,燭之武恐怕真得「駢死於槽櫪之間」,湮滅於歷史的風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那些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象燭之武這樣的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脊樑!讓我們以古人為鏡來勉勵自己吧!

5、《勾踐滅吳》(《國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顏邁為頌揚蒲松齡堅韌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對聯。上聯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渡過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擊敗秦軍主力的史實;下聯則記述

了越王勾踐在失敗後卧薪嘗膽,處心積慮,務求報仇雪恥,終於達到目的的故事。
◆(勾踐)他不是什麼復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膽有識的政治家。因為他胸懷大志,才能夠處變不驚。因為他知人善會,才能夠充分發揮文種的聰明才智。因為他不忘國恥,要成就大業,才能夠忍辱負重、卧薪嘗膽、卑事仇敵而面無溫色,撫慰百姓而痛切自責。在「十年生聚」的溫歲月里,他明白了許多道理,因而善於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發奮圖強,最後滅吳雪恥的故事,針對這段歷史,李白在自己的《越中覽古》一詩中寫到:「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越中覽古》它以獨具匠心地敘述當時越國全勝而歸的喜慶場面,寫得非常熱鬧。勾踐卧薪嘗膽,圖謀雪恥,忍辱負重了十七年,一旦滅吳,舉國歡騰,其心情可想而知。當年死戰的六千勇士如今衣錦還鄉,昔日的宮殿里一下子滿是如花似玉的宮女——這又讓人想起那些為打敗吳軍而於敵陣前一起自刎的三百勇士,想起當年與勾踐同卧薪同忍辱的越王夫人。我們甚至還可以想像當時笙鼓齊鳴、上下歡騰,到處都是歡聲笑語,到處都是歡樂的海洋。這場景實在令人激動不已,而勾踐志得意滿的驕縱形象也隱約於其中。寫到這里,詩人筆鋒突然一轉——「只今惟有鷓鴣飛」。鷓鴣,越地之野雞。而今,一切成敗榮辱都已化作煙雲,只有不知世間情愁的野雞飛過,強烈的對照,意味自長。

6、《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看過《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時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進諫國君而被紂王剖心致死,像這樣悲慘的結局足以使諫臣望而卻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雙全的忠臣義士,為了國家的前途而勇於進諫,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時代游刃有餘的生存。
◆鄒忌:善思、善諫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於從生活的點滴中提煉出治國的道理,可見,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國家。 善諫。勸諫別人講究技巧,不直切主題,而巧設情景,從個人生活小事說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由近及遠,委婉地讓齊王接受他的意見。同時,他的善諫還體現在他針對不同的勸諫對象採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齊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偉志向,了解他喜隱語的特點,所以,勸諫中採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達,做到了良葯蜜口利於病,忠言順耳利於聽。 齊王:善聽、善做的明君。 善聽。鄒忌的勸諫,聽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迅速採取行動從善如流。 善做。聽後,一「諾的表白,立即三賞的表現。
◆「人貴在自知」是中國的一句古語,意思是:客觀、辯證地看待自己是難能可貴的。齊國的謀臣鄒忌就是這樣的一位賢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與徐公相比卻還不及,妻子偏愛他,妾怕他,客人有求於他,都說他比徐公美,鄒忌由此想到什麼,他是如何做的呢?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葯」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
◆我國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葯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確實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於行,然而,我們知道現在有一種葯,並不苦,叫「糖衣片」,那麼,有沒有不逆耳卻又利於行的忠言呢?難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嗎?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為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一切。能傾聽逆耳之言,採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並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聰明一點的,為了坐穩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聖君,有賢臣,使政治穩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徵,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鄒忌與齊威王了。

7、《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有一則寓言故事這樣說:太陽和北風比賽,看誰能讓一個過路人脫掉衣服。北風颳起刺骨的寒風,企圖刮掉人們身上的衣服,但人們卻將衣服裹得越來越緊。太陽用柔和的陽光溫暖人,天氣漸漸暖和了。人們也就把衣服脫了。批評也要像太陽那樣,用溫和的態度、暖心的話語,讓對方心悅誠服,而不應用強制的手段,生硬的話語,俗話說:「良言一語三春暖,惡言一句六月寒。」講究點說話的藝術,讓話語像三春的太陽溫暖人心,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觸龍說趙太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文章由遠及近,層層深入,從

冰凍三尺到堅冰消融,從溪流潺潺到波濤洶涌,可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趙太後即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趙威後。《戰國策?齊策》的《趙威後問齊使》一文中,趙威後先問收成,後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認為她是先卑賤而後尊貴,而趙威後答曰:「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舌頭」真有這么大的作用嗎?《戰國策》里的觸龍就是運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趙太後的。
◆評說燭之武、鄒忌、觸龍的游說藝術 ——燭之武,鄭國之「老」百姓也,其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鄒忌,齊國之美男子也,其「美」僅次於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說服齊王廣納群諫名揚天下。觸龍,老朽矣,世間皆知老婦人因嘮叨而著名,不料觸龍爺爺竟也大發嘮叨,迂迴包抄,曉之以理,使得趙太後將其愛子長安君「恣觸龍之所使之」。
◆每當看到有些人用公車接孩子時,每當看到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備受寵愛時,每當聽到有些父母為給孩子安排一個好的工作,謀一個「好」的前程東奔西忙,不惜以權謀私,貪贓枉法時,總會想起發生在戰國時期趙威後與左師觸龍之間的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耳邊想起觸龍的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8、《勸學》(荀子)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這都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他對儒家的復古保守傾向有所揚棄,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進步。
◆環境的影響與習俗的熏陶。荀子認為,人所處的環境與風俗對人性也有巨大的影響,他舉例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勸學》)因此,荀子十分強調社會風氣與習俗的重要性,他說「習俗移志,安久移質」《儒效》),即認為社會習俗與風氣不但可以改變人們的思想,甚至由於人們安於所習而可能變化其本性,即所謂的「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儒效》)
◆他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入,學思精通則知之明, "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認為思是學與行之間的關鍵,學不思者則不明。因此,他認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學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斷能力。"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積"的過程是漸進的過程,因為知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斷培養與提高的過程。荀子認為用心專一, "鍥而不舍"是進學修德的有效方法。學習是積累過程,需要有恆心。所謂"善假於物,即善於學會利用前人己經積累的知識和工具,才能學有成效、學有創新的意思。

9、魯迅的作品 在生命里與魯迅相遇
(一) 以前曾經有意識疏遠魯迅,以為他遙不可及,不食人間煙火。自從閱讀蕭紅的《魯迅: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之後,對魯迅油然而生沖動。其實魯迅也是一個平凡人,他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一個丈夫,一個兒子,一個父親。 緣於他的平和,緣於他對劉和珍的描寫,他不再是一個神,而是我心目中的朋友。從相遇魯迅,在生命里與魯迅相遇,在心靈里永駐「始終微笑著,態度很和藹」——這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知人論世。不想探究他悲傷的內心世界,也不想捕捉他靈魂深處的叛逆,只想平和地觸摸他的心靈,感知他豐厚的感情世界。 他可以大手筆,手拿銳利的匕首直逼敵人的心臟;也可以風花雪月般地給許廣平寫纏綿悱惻的情書;也可以風情萬種、柔情蜜意地享受家庭的溫馨與浪漫;也可以深情地與兒子海嬰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還可以如慈父般諄諄教誨他的女弟子蕭紅,誨人不倦地指導她完成《生死場》……我靜靜地聆聽他喘息,直到1936年他因肺病離開了人世。 如果我能有幸與魯迅成為朋友,我一定做他的諍友:忠告他少吸煙,多保重身體,精心呵護他的心靈;如果有幸在生命里與她再次相遇,我一定拜他為恩師……
(二) 尊敬的魯迅先生:您好! 我是您忠實的讀者,已經拜讀過您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以及書信,對您由衷地敬佩。請允許我冒昧地尊稱您為恩師,可以嗎? 也許有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頭發長見識短;女人要遵從「三從四德」;學做一個淑女……其實殊不知這世界變化快。女人已經可以支撐半個天!當今的社會「誰說女子不如男」!因為世易時移嘛! 傾聽您的諄諄教誨,在您作品中徜徉,如沐春風,您的忠言好似春風化雨:還是做一條小溪吧!它清澈見底;倘若是爛泥潭,誰知道他有多深呢!您平易近人的態度,深深地感染了我,讓我心懷感恩之心。學會與人為善,深明事理。您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青年必勝於老年。您親自上街替青年人縫補靴子:這讓您有親和力,真是古道柔腸啊!您的人格魅力浸染了我的思想,凈化了我的心靈。與您在生命里相遇,您既是良師,同時又是益友。亦師亦友。多年師生成朋友! 傾注了我全部身心投入地愛一次,閱讀你的著作,讓我飽覽人生百態,讓我綻放智慧之光。大師,魯迅! 大師級作家,就應該具備恢宏的氣概,著作等身,作品經過大浪淘沙,能夠讓人心靈受到震撼。為人師,就應該用人格魅力征服學生;因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腹有詩書氣自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深深地景仰魯迅。在生命的長河裡,有幸與魯迅相遇,您給我的生命注入了鮮活和智慧,讓我飽蘸深情,喚醒沉睡中的國人,砸碎那間鐵屋,掙脫枷鎖,走出禁錮。 我為您吶喊!

10、《裝在套子里的人》(契訶夫)
◆法國思想家帕斯爾說「人只是一隻蘆葦,是宇宙間最脆弱的東西。但人是一隻會思想的蘆葦」。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宇宙間任何一件東西都能置人於死地,然而人卻成了萬物的主宰,這正是因為人有一顆會思想的靈魂,人因為思想而高貴。然而當人的思想被關在一個籠子里而失去了飛翔的自由時,人還是「人」嗎?
◆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契科夫塑造了一個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別里科夫。別里科夫的可悲之處在於,他千方百計地想要隱藏自己,用一層一層的套子,而卻沒有想到,自己的這些隱藏,反而將他醒目地暴露在了眾人的面前,當他已經被異化成套子的時候,這件套子卻又彷彿成了那一撮白色,使得他在別人眼中成了一個異類,被身邊的人所擠壓所排斥,直到期最終走向墳墓——一個永遠的套子。
◆別里科夫是在華連卡的笑聲里走回家,並從此走上人生的不歸之路的,事實上,華連卡的笑沒有一點敵意,就象一個小孩子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而情不自禁地發出笑聲一樣。而在別里科夫看來,那些人所久久期盼的喜劇的高潮終於出現了,很快地,他的從樓梯上

滾下來的尷尬場面就將完全地曝露在眾人的眼光里,淹沒在無窮無盡的嘲笑中,這正是別里科夫想要逃避的一切,而他現在的確已無路可逃。在卡夫卡的《變形記》中,被異化成甲殼蟲的格利高爾在生命的最後依然充滿溫情的回想著人間的一切,他知道自己的死對自己和家人都是一種解脫,他對拋棄自己的親人仍然有著無盡的眷戀,可是別里科夫的世界的盡頭彌漫的全是恐懼和絕望。我們以前看到的只是別里科夫作為沙皇的一名忠實的走狗,對他身邊人的思想進行鉗制,卻忽略了身邊的這些人對別里科夫的敵意和冷嘲熱諷也是造成別里科夫的死因,正如魯迅先生的《孔乙已》中那些短衣幫對孔乙已的一次一次的嘲笑最終將其推向死亡的悲慘境地一樣。

11、《邊城》(沈從文)
◆《邊城》描寫的是一種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說也只能描寫一種人生形式。《邊城》所表現的人生形式確實是自然的,這里的人生善良、勤勞,質朴、真實、自然,毫不嬌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這種人生形式是優美的,他們含蓄而毫不伸張,溫情而毫不暴烈,他們的人生是優雅的,安詳的。這種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們有愛、敢愛,愛的深沉,愛的徹底。
◆作者以「邊城」為題用意:「邊」有邊緣的意思,和「中心」相對。邊城的人生形式,和處於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邊城」為題,意在說明這種人生形式的流逝,而與之相對的庸俗、腐化、淺薄、金錢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脹,正在風靡。
◆本文寫於1934年,從湘西農村走出來的沈從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蓋下的傳統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現代文明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看到了質朴真誠的淡退、腐化淺薄的流行,於是寫下這篇文章,表達內心的痛心和推崇傳統美德的心意。 傳統文明是一種封閉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種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去繼承,但農業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美、勤勞、淳樸的可愛的人們,由於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傷孤寂的色彩。 固守傳統還是擁抱現代,怎樣把傳統美德和現代意識更好的結合起來,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也是一個長期困擾人類生存的問題。比如過年吧,我們既希望它象幾十年以前那樣神聖、熱鬧,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現代意識的發展,無論如何,我們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寫的那種過年的味道了。
◆山依然青,水依然綠,人依然那麼美。如果要用兩個字來概括《邊城》,那就是:「美」和「愛」。沈從文說:「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花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邊城》中的「美」是集中通過「愛」來表現的。兩性之愛、兄弟之愛、親子之愛、朋友之愛。這樣的「愛」不僅僅是單方的輸出和容納,更是彼此的一種圓融。她是人類更深遠意義的「愛」。還有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從而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
◆青春的風景原來並不總是陽光明媚,鮮花爛漫,它也有煩惱、苦痛、痴迷、沉醉,也有狂妄、喧囂、爭斗、失落,內心的凄風苦雨一點也不比現實的紛紜復雜遜色。這是成長中的故事,與青春相關的憂傷,它「剪不斷,理還亂」,「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秋雲無覓處」,若有若無,朦朧迷離又纏綿糾結。走過了青春驛站的人們往往如同翠翠的外祖父一樣,固然充滿了善意的關愛,卻總是難以平等地走進青春的內心世界。
◆所有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年輕時總有著這樣那樣的想法和行為,很多年後驀然回首,我們會發覺那些可愛可笑的東西大多已離我們遠去,但它們確實曾經真切地陪伴著我們長大。假如我們用成人的經驗來一刀切,施以倫理化的道德評判,一概以幼稚可笑來作結,甚至於採取漠視、輕蔑的態度,要設定尺度,框限青春的心靈,則實在是愚蠢且殘酷的。「天空不曾留下我的痕跡,但我已飛過。」青春的經歷無論是怎樣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無論充滿了怎樣的悖謬、荒誕和令人心碎的折磨,它都是人生中一筆難得的財富,生命就是在這樣的顛盪與播弄中充實、積淀與升華的。告別那些浮躁、矯飾和焦慮,人就慢慢地走向了生命的成熟。從青春的感傷之霧中走出的翠翠雖然經歷了親人的生離死別,在渡口的朝日殘陽中孤寂而執著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但我們相信,就在這美麗而遺憾的等待中,她的生命將變得更加堅韌和頑強,更能夠承受人生中的風風雨雨。
◆回望青春的風景,讓我們在愛中傾注理解與同情,讓我們寬容青春的心靈跌跌撞撞、歪歪斜斜甚至偶然出軌的前行,讓我們在回望中體驗那逝去的憂傷,那與青春相關的憂傷,看一看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的,尖筍是如何長成竹林的,看一看在大樹倒下的地方又長出了小樹,月光消失的夜晚又亮起了星辰,看一看牧歸的老農點燃的炊煙,看一看海,它是如何忠實地記錄著恐龍的變遷,看一看這個世界,有哪些變或者不變,看一看我們的心靈,該拋棄什麼,堅守什麼。

『伍』 找電影(經典,好看,有深度,震撼,感人,隨便佔一樣就行)

有一本書叫「一生中必看得一千部電影」,裡面七十年代後的電影我幾乎都看過,有一些電影太追求藝術造詣,未必很多人喜歡看(我是硬撐著看完的)實際上每年世界各國能出的即叫座又叫好的片子,不會超過七八部。而且大部分都不是美國片,美國電影太商業化,光知道迎合觀眾的胃口。根據我個人的感受給你介紹幾部電影,也許你會喜歡。

1. City of God 這是一部巴西電影,講青少年在罪惡中成長的,非常震撼。另外巴西出的還有: central station, the house of sand 都是很好的電影。

2. Kolya 是捷克電影,其情節和藝術都可以稱得上是一流的。捷克電影很少受到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的約束,(看了捷克作家卡夫卡,米蘭.昆德拉的書就會感受到)捷克出的電影還有:Zelary, Up and down, Divided we fall...都是很值得看的電影。

3. The shore (Bereg) 蘇聯電影,國內翻譯是「岸」這絕對是和「走出非洲」「齊瓦格醫生」「魂斷藍橋」等經典電影齊名的好片子。其導演還出過「Teheran 43」(德黑蘭 43年)也是非常好的。 此外,蘇聯近期出的還有:The Italian, Burnt by the sun...。 The return 藝術手法很好,但情節有點晦澀。

4. Les Destinees, A very long engagement 都是法國片,場面大,值得看,但算不上是一流的,My wife is an actress 是喜劇片,也不錯。 Baise Moi, Irreversible 國內稱為色情片,其實這兩部片子,都是以女子被侮辱作為平台,來表達電影拍攝技巧和藝術展現手法的,很值得一看。

5. The ekators 德國片,故事情節和藝術水平都是一流的。

6. Turtles can fly 土耳其電影,是一部了解庫德族生活的好片子。其導演可能和李安一樣人,在美國,拍的外國事。另外還有一部土耳其電影:Distant 也不錯。

7. Fireworks wednesday, Kandahar, Crimson gold 都是伊朗電影,雖不是一流的,但很清爽,值得回味。

8. 英國和美國這幾年還真沒有出幾部像樣的片子,就不在這里啰嗦了。

閱讀全文

與列國圖志電影天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河谷電影在線看 瀏覽:363
黃百鳴 周潤發 電影 瀏覽:660
陝西話電影 瀏覽:368
怎麼能找到似乎影院的網址 瀏覽:802
好多層餐桌的電影 瀏覽:750
好看的台灣愛情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167
電影什麼想像 瀏覽:354
游戲電影酒店六里橋電話 瀏覽:732
最新電影百度 瀏覽:681
雙世青蛇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129
宜賓市民主路電影院最新上映 瀏覽:388
了凡四訓電影迅雷下載鏈接 瀏覽:273
生活中的瑪麗日本演員是誰 瀏覽:13
類似他是龍語題材電影 瀏覽:503
推薦你看這部電影英文翻譯 瀏覽:465
電影多角度是怎麼拍出來的 瀏覽:617
唐探三電影院圖片 瀏覽:693
史泰龍越戰電影叫什麼 瀏覽:687
波蘭愛情尺寸度片365 DHn 瀏覽:883
美劇巴士官網打不開 瀏覽: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