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血戰鋼鋸嶺丨信仰的力量你看見了嗎
1.省察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意義。西域某乙曾反問:經過省察,人生就有意義了嗎?也許省察後的結論恰恰是人生根本就沒有意義。
於是西域某乙說,也許省察本身是有意義的。如賊入空室,雖然一無所得,但畢竟從此心安。
2.信仰
人類是否具備省察能力,這是一個問題。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尤其是人類在思考生命終價值的時候,上帝就笑得尤其厲害了。
於是,很多人聰明人放棄了對生命的思考,他們把生命的價值交給了上帝來引領。這是非常高明的方法。
當然,上帝只是個代名詞,他可能是孔子,他可能是孟子,他可能是佛陀或者真主。他可能是克里希那穆提那樣的智者,他也可能是受千萬人尊重的國之領袖。
總之,當你把自己活著的價值無條件地交給一個外在的人或者神來引領時,這就叫做信仰。
如果一定要說人生是有意義的,我認為人生的意義恰恰來源於有信仰。
以信仰作為引領,它為人生提供了一個模板。雖然你的人生還沒有結束,甚至才剛剛開始,但是在信仰這個模板里,你的人生的意義早已經被定格。
有時候我贊嘆信仰。因為你在覺悟者的引領之下,你可以直接活得就像一位覺悟者,最終也成長為一個一模一樣的覺悟者。
有時候我又鄙視信仰。因為當你落入信仰這塊模板的時候,它意味著你失去了自我省察的機會。你可能跌落到無知的陷阱,萬劫不復。
正是因為這種矛盾,關於信仰的討論,我遲遲做不出結論。
3,血戰鋼鋸嶺
電影血戰鋼鋸嶺演繹了一位基督徒信仰的堅定。
當看完這部血腥的影片後,我忽然笑了。我心生感慨,也許,第二次世界大戰僅僅是上帝導演的用於考驗戴斯蒙德對上帝信仰的一出好戲。
在槍林彈雨烈火硝煙的鋼鋸嶺上,美軍與日軍正在進行著血腥的相互屠殺。這是戰場,這是殺人之地。但戴斯蒙德卻拒絕殺人,他只想救人。因為他是基督徒,他牢記上帝的訓誡,不可以殺人。在他的信仰里,殺人是重罪,而救人是善行,是會得到上帝贊美的。
於是,鋼鋸嶺是地獄,同時又是信仰的考場。信仰和現實的激烈沖突在鋼鋸嶺上演。
請你務必相信,信仰和現實之間一定會發生激烈沖突。如果信仰與現實發生不了沖突,那麼信仰就毫無存在的理由,也毫無存在的空間。就像伊甸園里的亞當和夏娃不可能信仰上帝一樣。就像生在西方極樂世界裡面的信徒不可能再渴望往生一樣。
對戴斯蒙德來說,上帝似乎一直處心積慮地在測試這他的這位信徒的信仰是否堅定,於是沖突不斷。
上帝用巧妙的方式告訴戴斯蒙德,不可以殺人。
然後上帝襲擊了珍珠港,用來測試戴斯蒙德的反應。
戴斯蒙德上當了,他要去參軍。參軍不就是去殺人嗎?
於是,上帝讓戴斯蒙德的上級軍官發給他一支槍,這次戴斯蒙德沒上當,他拒絕了。
上帝讓戴斯蒙德一見鍾情的柔情萬種的愛人去勸說他,你只需要把槍拿上,你不必用它,瞧,這多像毒蛇的語言。好在戴斯蒙德依然沒有上當。
上帝只好把戴斯蒙德送到槍林彈雨,死人如麻的鋼鋸嶺上。
這次,戴斯蒙德算是回到了他信仰的戰場上,他不但沒有殺人,他倒是救下了75名戰友,還救下了幾名敵人,但敵人沒有活下來。
戴斯蒙德成功了,他心安理得的活了86歲。我也相信,他信仰的模板賦予他生命的意義,他一定是上了天堂。
但是,鋼鋸嶺上數以萬計的死者呢?他們是因為沒有信仰才死去的嗎?被烈火焚燒的肉體里沒有靈魂嗎?他們從生到死的意義又何在?是美軍殺人更有意義?還是日軍殺人更有意義?
如果說日軍沒有信仰,你是不會相信的,在鋼鋸嶺戰爭失敗之際,日軍將領從容切腹自盡。
如果說美軍沒有信仰,你也是不會相信的。他們在鋼鋸嶺上浴血奮戰,視死如歸。
敵我雙方都是一意孤行者。他們都有信仰的力量在推動,唯一不同的是他們信仰的不是上帝,他們不信仰不可以殺人的那句神的訓誡。
那種信仰導致的一意孤行,到底是生命的境界,還是給生命添亂的執念?
在那萬千種不同的信仰版本里,我們該信誰?
4.三類信仰模板
在我看來,信仰的內核大抵有三種。
一種是引導大眾追求普世的價值觀念,以行善棄惡來完成一生生命的價值追求,本質指向完善人格。
比如說善良公正。
比如說忠誠擔當責任。
比如說為人民服務。
比如說慈愛仁愛。
比如說仁義禮智孝弟。
二種是引導懺悔罪業清洗靈魂,以神的庇佑往生天堂,本質指向死後來生。
比如天主基督。
比如西方極樂。
比如天仙地仙。
三種是引導覺察生命的真相。本質指向以理性成就了無掛礙的生命存在。
比如王陽明的良知良能。
比如釋迦牟尼拈花一笑。
比如老子的道法自然。
當然這第三類版本的信仰,有時顯得已不再像信仰了,就象中國的禪宗,他是徹底的無神論者,是真正的實踐論者。許多時候,引領者不再是外在的任何人或者神,引領者,很可能就是自己的一顆赤裸的真心。
4 .堅定的追隨
真正的信仰,意味著謙卑,意味著你心甘情願的接受引領。引領你走出痛苦,引領你活出生命旳意義。
雖然,你並不一定清楚是什麼在引領你。
信仰的前提一定是你深陷痛苦,你需要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如果你沒有痛苦,那麼你可能不需要信仰,或者你的信仰僅僅是擺設。
生老病死,是人類內心深處迴避不了的痛苦。許多人可以理解老病死的痛苦,但他理解不了生的痛苦。而許多信仰正是為解決「生"的痛苦而存在的。
人類是可以認識到有生必有死的動物。既然一定會死,而自己目前又真實地活著,這種無可奈何的活著,其意義何在呢?於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造成人類對「生」的無比苦惱。於是便有了可供信仰和追隨的先哲聖人。
在沒有聖人的時代,這種苦惱,人類靠自己無法解決,於是人類的大腦創造了虛擬的解決方式,那就是宗教式的信仰。
人類用自己的大腦創造了神,再讓神來作為自己生命的引領者。這很矛盾,但宗教信仰就是如此。
無論你選定了哪種信仰,人或者神,你都需要堅定的追隨。對於你選定的引領者,你除了信任他,別無選擇。只有淺薄的人才妄自尊大,以為憑借著他對金錢權力女色的追逐足以解決存在的意義。
5.遠山
血戰鋼鋸嶺影片的一開始。
那是16年前,戴斯蒙德和他的兄弟一起去爬家鄉弗吉尼亞州藍嶺山脈上的一座小山去眺望。那是兩個天真無邪的孩子。
後來,戴斯蒙德成人了,他和她一見鍾情的愛人再次登上這座小山頂,甜蜜擁吻。
再後來,戴斯蒙德加入軍隊,踏上鋼鋸嶺去考驗他的信仰。
我始終覺得這些山嶺在電影中具有象徵意義。
仁者樂山。作為充滿生命智慧的人,總有一種征服遠山的慾望。
但他們並不是為了征服遠山,他們是想登上高處去看世界的盡頭,他們想看清未知的真相。
翻過一座山,又見一座山,山外有山。
其實,最終我們都會明白,在山的背面什麼都沒有。
而立在山頂上的,只有你和你的信仰,他們也許能構成你作為生命存在的全部意義。
㈡ 《血戰鋼鋸嶺》:信仰能改變什麼 天堂電影小組 電影
信仰能改變什麼
文/夢里詩書
如果沒有真實色彩的基色,那麼其實《血戰鋼鋸嶺》看起來更像是一部以戰爭為引誇張的布教電影,但一切因其真實而不同,那源於信仰的堅守在修羅鼻地獄中誕生的生命奇跡,不僅對反戰以深刻的著點,更作出了對信仰真摯的詮釋。
一個不願拿槍上戰場的士兵卻在戰後榮獲榮譽勛章的故事,乍聽起來不經令人感覺尤為荒誕,但梅爾·吉布森卻以此為切入,將那段本已被塵封於歷史的傳奇,化作了這部感人至深的《血戰鋼鋸嶺》。因出於對宗教虔誠的信仰和過往所留下的陰影,電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拒絕觸碰任何武器,卻又因對祖國的一腔熱血報名參軍,遇上了這樣的士兵,相信所有人都會如電影中他的上司那樣啼笑皆非,在軟硬兼施勸其離開軍隊無果後,也只能讓他作為一名如其所願的醫療兵上了戰場。
就前段鋪墊來說,電影為了營造親情、愛情、友情,又要突顯男主戴斯蒙德信仰的堅定,不免耗費了過多的時間,使觀感上稍顯冗長,但隨著戰爭的來臨,透過登陸沖繩時看著敗陣下來的殘軍到直面戰爭的作戰,電影也開始發力,步步為營的將戰爭的殘酷無情以極佳的渲染,一部好的戰爭佳作,永遠不在於有著多麼宏大的場面,更不是讓人去熱血沸騰,而恰正如這部電影所呈現的觀感,為人如坐針氈感受著在戰爭面前個人的渺小與人性的泯滅,而這時的戴斯蒙德宛若一道微弱卻又永不熄滅的微光,照亮驅散已戰爭的陰霾。
真實的奇跡遠比電影本身來的更為震撼,當不經令人質疑於一個並非刀槍不入的血肉之軀如何穿梭自如於戰場,挽救著一個又一個生命時,翻開歷史的真相戴斯蒙德所挽救的生命甚遠比電影中報出的數字還要更多,正是這種真實和梅爾·吉布森對於這一故事出色的還原,使電影所塑造的並不再是何般主旋律化的美式英雄,亦遠非僅止步於宗教的范疇,電影的意義更遠超於梅爾·吉布森昔日的《勇敢的心》,對生命的尊崇與敬畏,構築了其最為有力的深度。
信仰能改變什麼?即便在今日看來,源於宗教的信仰,其實尚遠不能阻擋戰爭慘劇的發生,但當電影結尾處,在已然年邁真實的戴斯蒙德·道斯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對信仰的執念,讓人感概或許信仰的力量並不能照亮整個世界的陰暗,但其卻能完成個體靈魂的升華,願戰爭不起,和平永固。
㈢ 血戰鋼鋸嶺的簡介是什麼
血戰鋼鋸嶺的劇情簡介· · · · ·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作為邪惡軸心重要成員的日本,其囂張態勢已成強弩之末。是年,決定戰局走向的沖繩島戰役拉開序幕,成千上萬鬥志昂揚的美國大兵被派往沖繩,等待他們的則是敵軍重兵防守、凶險異常的鋼鋸嶺。在這群人中間,卻有一個不願拿起武器的軍醫。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魯·加菲爾德 Andrew Garfield 飾),來自美國的弗吉尼亞。太平洋爆發之際,瘦弱的戴斯蒙德志願成為救死扶傷的軍醫而應征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終不願拿起槍支操練,為此寧願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軍事法庭。幾經周折,戴斯蒙德最終和戰友來到了鋼鋸嶺。槍林彈雨,轉瞬之間無數人應聲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僅憑一己之力拯救了數十條瀕死的生命……
本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鏈接: https://pan..com/s/1rJ7TqPLTpEgTpjxgdkC_gQ
㈣ 《血戰鋼鋸嶺》丨你絕對不能再錯過這部即將載入影史的戰爭片了!
豆瓣120不解釋,IMDB更不用說。
個人年度觀影前三,今年看過最棒的戰爭片。
《血戰鋼鋸嶺》註定會載入影史。
錯過了能夠在電影院觀看《勇敢的心》和《啟示》的機會(好吧,雖然這兩部我真的還沒看,雖然它們真的如雷貫耳)。但梅爾吉布森自2006《啟示》後,十年磨一劍的《血戰鋼鋸嶺》,我知道必須必須必須去電影院看了。
而電影真的沒讓我失望,下半場的戰爭場面看完,我只想說,卧槽!你的血漿快濺到我身上了!
很難用語言形容觀影中情緒和心情,只感覺很熱血!很燃情!很震撼!
可能這是戰爭影片中最真實還原戰場的一部電影!
至少在我目前看過的電影中,還未能如此真實地感覺到槍林彈雨的現場帶給人的壓抑。
影片中,正面被爆頭濺射出來的血漿,被手雷炸丟了雙腿血肉模糊的畫面,被噴火槍燒著全身的日本兵的慘叫和奔走,子彈打穿身體崩裂的皮膚,還有炮火轟炸中亂飛的軀體……
你能想到,你想像不到的場面,在《血戰鋼鋸嶺》中都真實地展現無遺,在某一個瞬間,甚至感覺到原來臨近死亡的那一刻,生命原來如此渺小而卑微。
如煉獄一般的場面血腥得讓人感覺恐懼而緊張,甚至連喘息的空隙都覺得壓抑。
論場面,論手法,梅爾吉布森都創造了一部影史級別的影片。《血戰鋼鋸嶺》戰爭場面中隨便攆出一分鍾就可以甩國產電視劇好幾臉。
可能這也是我見過最平庸的美國個人英雄主義電影!
《蜘蛛俠》里的彼得在此片中飾演了這個不碰機槍的醫護兵德斯蒙德。
其實開始很難想像那麼瘦小的「蜘蛛俠」怎麼能夠撐起一部抗戰英雄的影片,而直到電影到了戰場的時間段,原來這部電影是最適合他的。
在影片中,他的舉動和表情都特別憨厚,特別笑起來簡直痴呆到不行。
開始階段,像一貫好萊塢的影片風格,這種小人物英雄都會被各種奚落、嘲諷和排擠,而他只堅持自己對個體生命的信仰。
如果你覺得後面這個小人物醫護兵會有多麼誇張地爆發個人英雄主義,一次扛好幾個傷兵,槍林彈雨狂奔而毫發無損,並沒有。
他就是像平常人一樣一個傷兵一個傷兵地救,口裡叨念著,讓我再救一個,讓我再救一個……
當然,如果只是講戰爭真實場面和個人英雄主義的話,《血戰鋼鋸嶺》也很難算得上是經典的電影。
能成為被傳頌的影片,必然也會有它的細膩的劇情和正義的思想。
《血戰鋼鋸嶺》里所表露的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對反戰主義和和平主義呼籲,對戰爭殘酷的揭示,它都做到了。
除此之外,影片前一個小時的背景交代,有德斯蒙德和多羅茜之間愛情的溫情浪漫,也有德斯蒙德在生活和愛情中的幽默風趣;有對德斯蒙德童年暴力家庭的的憐惜,也有對他父親走不出戰爭創傷的同情。
很多人說前一個小時劇情背景交代的太冗長太無聊,但正是這么多平淡生活的交代,才能和後面的戰爭場面形成強烈的對比。只有對德斯蒙德的成長環境,才能讓我信服在鋼鋸嶺上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聖經中強調,奪走一個人的性命,在上帝看來是最惡劣的事情。
雖然影片中,德斯蒙德對不肯持槍的信仰過於固執,但對他來說,這種固執是對生命的尊敬,最好的表達方式。
而且,女主怎麼會突然這么美!美的像油畫里的人一樣!特別是開場護士服的那個裝扮,簡直迷死人了!(不好意思嚴肅的影評中不小心想到了女主烈焰一般的紅唇……)
影片讓我想起了李安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從細微的角度詮釋戰爭的殘酷,那種壓抑並無法讓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但《血戰鋼鋸嶺》是毫無掩飾地展現戰爭的現實,全片熱血而沸騰。
《血戰鋼鋸嶺》沒有用3D真的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如果3D的方式呈現,可能很能在光線上達到清晰的效果。
而我在想如果《血戰鋼鋸嶺》也拍成120幀的畫面,我想會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更加讓人震撼,而且前半小時的畫面也會更加美麗。
看到一個對戰爭片很棒的衡量標准,「優秀的戰爭片,不會美化現場,不會粉飾死亡,不會醜化敵人,不會無視常識,最重要的,不會宣揚戰爭。」
這些,《血戰鋼鋸嶺》都做到了!
㈤ 對於電影《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應該如何評價
如何評價梅爾·吉本森導演的電影《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故事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他因為在沖繩島戰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勛章,同時也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在戰場上拒絕殺戮的醫療兵?
電影的結尾,出現了真實故事裡的原型人物,配上大氣磅礴的音樂,電影的主題和情感進一步升華。盡管這種做法非常傳統,但梅爾·吉布森用極為老練的手法將這個主旋律故事講的激動人心,壯懷激烈。
㈥ 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5篇
電影《血戰鋼鋸嶺》 觀後感
我觀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觀影中我震撼不已,觀影後我難以忘懷。
這部電影為我們描述了戰爭的烽火歲月:二戰時美軍與日軍在沖繩島上展開激烈的戰斗。美軍雖然裝備精良,可日軍擁有100多米高的鋼鋸嶺,它成了阻礙美軍進攻的天然屏障,於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拉鋸戰開始了。美軍進行了數次沖鋒,但都無功而返……
多斯,一個信仰__的青年,他不顧父親的勸阻,像許多美國青年一樣,懷著滿腔的熱血參了軍。與眾不同的是,他參軍不是為了殺人,而是拯救戰場上的生命,多斯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他相信殺生是罪過,所以他堅決不碰槍,這讓旁人感到不可思議,也讓我驚訝:一個即將奔赴戰場的士兵,怎能不拿槍?這更使得教官惱火萬分,多斯也被戰友嘲諷為「傻瓜多斯」。此後他竟然寧可冒著被軍事法庭審判的危險,也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在一番周折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個臨時軍醫,我不禁疑問:就他那身板能頂住戰火嗎?!
多斯的第一場戰斗開始了,幾天後他所在的隊伍登了島,在黎明發起了沖鋒。在艦炮的掩護下,一群英勇無畏的士兵爬向了鋼鋸嶺。剛上嶺,他們便遭到了猛烈的攻擊,有的士兵還沒來得及找掩體,就在「噠噠噠」的機槍聲中倒下了。炮火中,血肉橫飛,除了槍炮聲、轟鳴聲,就只能聽到士兵的凄慘叫聲,這讓我看得驚心動魄,暗想:這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哪!而這冷酷無情的戰爭機器,卻輕而易舉地奪去了他們的生命!
在慘烈的戰斗中,多斯也目睹了生命的消逝。他親眼看著最好的朋友倒下,那一刻,多斯的眼裡現出了淚光,他被熏黑的臉忍不住地抽搐著。雖然很恐懼,但多斯還是鼓起勇氣,沖到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救助傷員。看到戰友的痛苦呻吟,多斯心痛不已,含著淚為他們治療,心中默默地祈禱。亂石嶙峋中,屍橫遍野。多斯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搶救自己的戰友!在日軍強勁的反擊攻勢下,美軍迫不得已地撤退了,留下了多斯與被拋棄的傷員,我真為身處險境的他捏了把汗!
在一片狼藉里,多斯還在搜尋傷員。他用生命 編織 成保護網,把一個個戰友送下了鋼鋸嶺。好幾次他險些被敵人發現,雖然自己也負傷了,但他還在想:讓我再多救一個!
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將平常嘲笑他的戰友送下了山崖;讓我再多救一個,他把昔日看不起自己的軍官送出了敵人的魔爪;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從死神懷里搶下了70多條生命!看到這兒,我不能自已,感動地流下了眼淚!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這么一個普通人的信念頑強、堅韌的使人難以置信。
戰斗勝利了!多斯也體力不支了。在廢墟中,他被驚詫不已的戰友們救下了鋼鋸嶺。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也許是堅強與虔誠塑造了多斯,又或許,是多斯證明了堅強與虔誠。
我思考著:在生活里,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看似難以逾越的鋼鋸嶺,也有很多的煩惱,但是如果擁有了多斯的精神,我相信再大的挑戰也只能是過眼煙雲,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因為與之相比,生活中的小困難又算得了什麼?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能救下這么多人,也許因為我是個‘傻瓜’吧,但我總相信,我能再多救一個!」90多歲的老人多斯笑著說。在這平和而堅定的敘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影片講述了一位參與了沖繩島戰役軍醫的 故事 。戴斯蒙德·道斯,幼年與兄長哈爾打鬧時,抄起一塊板磚打傷了哥哥的頭,之後信仰力大增,在與蘿西·舒特相戀後響應號召參軍,戴斯蒙德·道斯堅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絕拿槍的他卻堅持著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頭,他酗酒的父親拉下老臉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軍事法庭繼續自己的下半生,在鋼鋸嶺一戰中憑一己之力救死無數,包括之前對他侮辱的士兵與他意見相反的長官,還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較重要的一條在於尊重,尊重每個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個人應該做的。尊重,說起來很簡單,但究竟什麼是尊重?從影片中來說,尊重是救治曾經對自己拳腳相加的戰友,成功幫助他們逃離戰場、是救治曾經想要把自己從軍營里哄走的下士、是舉槍忍住沖動沒有殺死從小就開始酗酒打罵母親的父親。
電影最後,道斯成功的獲得了眾人的尊重,在戰爭中受傷的道斯獲得了眾人的救助,炮彈炸飛了他的聖經,他大聲呼喚,士兵把聖經交在他手裡,他把聖經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長的結局,影片在講一個得不到別人尊重甚至被人稱作是瘋子的人,如何堅持本我勿忘初心,贏取別人的尊重,世人也應該心存尊重。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近年來的好萊塢大片里,戰爭題材的重磅作品並不多見,似乎大家把重頭戲都放到種族歧視和同性題材去了,焦點不再是恐怖主義或者戰爭場面的重現。倒回2014年,學院派有典型的老導演操刀作品《美國狙擊手》,同年還有全明星陣容的坦克大片《狂怒》。到了2015年就更少了,頒獎季里只能看到《間諜之橋》這樣的故事片。而2016年初,邁克爾·貝的《危機13小時》與英國的《天空之眼》,典型的代表了美國人和英國人,對於當今戰爭題材的不同偏好與視角。
戰爭場面的縱深感
今年梅爾·吉布森的回歸,似乎預示著傳統題材的電影,又有人回來扛大旗了。實打實的把戰爭場面拍得好看、拍得漂亮、拍得震撼人心,他游刃有餘。《血戰鋼鋸嶺》呈現給觀眾的視覺沖擊,不得不提其中大量的鏡頭,用於對正面戰場的刻畫。電影開篇,慢鏡頭加上平行移動,像畫卷一樣為我們展開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沖繩戰場上,人間煉獄一般的場景。炮火交加,子彈飛馳,肆意的爆裂,與死亡賽跑的士兵,以及遍地的焦土和殘缺的屍體。影片的定調和立意,從導演的第一組鏡頭里,就被明確的樹立了,戰爭就是人類自己創造的人間地獄,充滿了殺戮和死亡,在其中的每個生命似乎都在劫難逃。
如果說在我們的腦海中,如畫卷一般的戰地鏡頭,還停留在《現代啟示錄》的開篇,那場遠景的熱帶雨林中的連環爆炸,這部《血戰鋼鋸嶺》則用了更加近景的鏡頭,展現了沖繩戰場鋼鋸嶺高地上,無數軍艦高射炮齊發後,密集導彈墜地的威力,方寸之間,遍地綻放著爆裂的黑霧和四濺的火花。這個固定鏡頭放置在影片的中段,令觀眾與第一次上戰場的士兵們,目睹同樣壯烈的戰場畫面,彷彿立刻凝固在原地,思緒一片空白,預想著自己爬上高地,在戰火中穿梭的情景,能否有命下來,就要看上天的眷顧了。如此正面、直接的去拍攝戰爭場面,在現如今的電影中,並不多見了,這一次的場景還原,彷彿又勾勒起了我們兒時看戰爭大片的記憶,令人倍感震撼,又印象深刻。
戰場上的地獄與天堂
除了單獨的大全景戰場畫面的表現,影片中,對於戰場上氣氛的烘托也是十分的到位。梅爾·吉布森不僅僅單純的用爆炸和鮮血去表現慘烈,而是完美的把影片宗教的主題,滲透到鏡頭的氛圍當中。電影開篇長幅畫卷一樣展開的殺戮場景,堪稱地獄的投射。這組畫面作為倒敘的開篇,到了影片中段,再一次上演了這段地獄殺場的鏡頭,變得更加冗長繁復,之後還有更多屍橫遍野的悲慘畫面,為觀眾勾勒出戰場上最黑暗的一面。
有地獄就要有天堂,在影片尾聲的最後一組鏡頭里,男主角手握聖經,奄奄一息的躺在擔架里,在空中的索道里飄盪,成為了雲霧之間,那個彷彿置身天堂的人。他在槍林彈雨里穿梭,總計營救了75名傷員,竟然沒有受到任何的致命傷,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你說他沒有神的庇佑,現實又是那麼的令人難以置信。更多的儀式感鏡頭,還有男主角從戰場回來後,站在戶外淋浴下,沖洗滿是鮮血的身體,仰視的鏡頭角度,讓觀眾充滿了觀看英雄洗禮的莊重感。
戰場上的宗教選擇權
西方人的信仰與暴力,常常被拿來當做戲劇沖突的重點。而在戰爭時期,人們已經無力再談及信仰了,價值觀將立刻轉化為保衛國家,守護親人,以及自我防衛,讓自己、戰友、以及更多的人活下去,無論用什麼的手段。欺騙、謀殺,都成為了間諜和行刺等特殊時期的偉大任務,但實質上人們還是進行著人騙人、人殺人的粗暴舉動。如果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在上帝的眼裡,這些都是一樣的劣行。在《血戰鋼鋸嶺》中,男主角:Desmond T. Doss,也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秉承訓誡,無論在世間經歷什麼,都不曾妥協、不違背自己信仰的人。
在2014年的影片《狂怒》里,同樣也沒有離開信仰這個話題。在坦克小隊迎來新成員時,老兵炮彈填裝手第一句問向他的,就是他信哪一種__。而新兵諾曼則是典型的還游離在信仰與現實間的孩子,高射炮手博德乾脆外號就叫做「聖經」,而布拉德·皮特飾演的隊長「戰爸」,最後也不再掩飾自己深知每一句禱告在聖經里的出處。他不是沒有信仰,也不放棄了信仰,而是把一切情感都隱藏起來,偽裝堅強。作為隊長,他從不參與士兵之間的信仰爭論,在戰場上他只相信武力,他的考慮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當炮彈打來時,祈禱並沒有任何的作用,你需要依靠的是你的反應和你的戰友。影片給我們看了一系列真實的個案,面對戰爭時,有人更加需要信仰的寄託,有人則可以隱藏自己的信仰,因為在戰場上,不需要柔軟的個人,要想活下來,你只能把自己變成戰爭機器,也就是殺人機器。
而在《血戰鋼鋸嶺》中,男主角Doss一直堅持做一位戰地急救人員,而不是持槍殺人的士兵。救人和殺人,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難得的是他有機會堅持自己的信仰,就算在一個看似無法堅持的時代和環境下,他用行動為自己創造出一條,在戰場上同樣雙手占滿鮮血,但是卻可以拯救他人的光輝道路。於是Doss變成了一個特別的存在,更加人性化的存在,他甚至是冷酷戰場上,唯一的暖流和眾人回家的希望。當士兵們看清戰場上的現實,無數人的生命都只是鋪路石,無數個倒下,又會有無數個跟上,直到攻佔高地成功,剩下最後一人為止,他們微弱的生命,都只會掩埋在焦土之下,無人問津。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看完之後不敢相信,覺得好萊塢主旋律真敢吹啊……
上網一查,發現這片子居然大多數都是真的,而且歷史上的戴斯蒙·道斯這人比電影更神,真英雄,也可以說是真二桿子……
道哥這人是標准紅脖子,農民、拜上帝、估計投票只投共和黨。他們家信的是個叫「基督復臨安息日會」(Seventh-Day Aaventists, 根據‘不悔’的回帖修改)的小教會。他確實不肯用武器,但除了第六誡之外更多是因為童年陰影,他爹喝醉了差點斃了他舅舅,道哥看著老爹被警察帶走,發誓絕不碰槍。
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時道哥是船廠工人,確實有資格留在後方,但他還是入伍了;入伍後他確實拒絕碰槍,因為信(shen)仰(jing)被軍法處置,他被定為「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後來成為二戰中唯一一個獲得榮譽勛章的拒服兵役者。(2016-12-09編輯:勛章名字根據評論更正。)
鋼鋸嶺的確是個400尺(一百多米)高的峭壁,美軍登陸後確實在上面掛了個下船用的繩網當樓梯,電影里沒演的是,那繩網是包括道哥在內的三個志願者掛上去的。我猜他們本來想過把這段放在電影里的,所以之前拍了些道哥爬山的片段。
不過這不是最扯的,最扯的部分導演不敢拍。
當時美軍攻上去後被日本人打了下去,電影里那段人海戰術A過去拍得精彩,但其實太小看日本人。根據戰報,日本人在山腹里構建了蜘蛛網一樣的暗道和工事,放美國人上來然後立刻發動,美軍其實是立足未穩、被日本人用火力拍垮的。
全軍潰退後道哥不走,獨自留下救人,開始無敵狀態的表演。包括在火線上包紮、提血漿輸血,從距離日軍陣地只有不到十米的地方拖回來一個傷員。
最扯的是,他竟然在槍林彈雨里忙活了十幾個小時而毫發無傷。事後還有自稱狙擊手的日本俘虜說在鋼鋸嶺見過這個作死的衛生兵但每次沖他開槍子彈都會卡殼。
當時一片混亂,道哥救了多少人沒人知道,他們營長要報一百,道哥自己謙虛說也就五十來個,雙方最後妥協報了七十五人。
第二次攻打鋼鋸嶺前他確實獲准讀經(因為是星期六,我試過理解他們那個教派非要在星期六做禮拜,結果發現自己英文其實不怎麼樣)。而這次美軍成功拿下了鋼鋸嶺,道哥忘了開掛、被手榴彈炸飛。也可能是星期六上班,他們教派的上帝生氣了。
道哥被炸飛之後電影就算結束了,但是,在七十年前,道哥的表演還沒有結束……
在被擔架抬下去的路上,道哥自己滾下擔架,因為發現了另一個傷員,他要把擔架讓給戰友,然後自己走回了急救站,此時他腿上至少有十七塊彈片,路上還被日軍狙擊手打了一槍。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如果,人類不把慾望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尊重放在第一位,那麼我想戰爭也不會發生,影片也只能是架空歷史的題材。但是人就是人,如果本能可以控制的住慾望,大家都可以相互尊重,那麼我想人類一定是進化到最頂端超脫現在的文明了。時間回到二戰時期,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無非是日本侵華、日軍空襲珍珠港、德軍大規模屠殺猶太人還有此片中拍攝的沖繩島戰役。
沖繩島戰役,太平洋戰役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錄戰役,日軍被俘虜或戰死的有10萬人,美軍也有8萬人受傷或身亡。光聽數字也許不太直觀,沒什麼畫面感,工人體育場官方給出的數據是可以容納1.5萬名觀眾,12個工體才足夠容納這些死傷者。12個工體,我仔細想了想,心中不寒而慄。
至於二戰為什麼打響以及從哪打響,我想歷史課本里已經交待的清清楚楚,這部電影里也沒妄圖在兩個小時的時間把這些事交待的清清楚楚,而是講述了一位參與了沖繩島戰役軍醫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與兄長哈爾打鬧時,抄起一塊板磚打傷了哥哥的頭,之後信仰力MAX,在與蘿西·舒特相戀後響應號召參軍,拒絕拿槍的他卻堅持著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頭,他酗酒的父親拉下老臉向上士求情他才不用在軍事法庭繼續自己的下半生,在鋼鋸嶺一戰中憑一己之力救死無數,包括之前對他侮辱的士兵與他意見相反的長官,還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較重要的一條在於尊重,尊重每個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個人應該做的。尊重,說起來很簡單,但究竟什麼是尊重?從影片中來說,尊重是救治曾經對自己拳腳相加的戰友,成功幫助他們逃離戰場、是救治曾經想要把自己從軍營里哄走的下士、是舉槍忍住沖動沒有殺死從小就開始酗酒打罵母親的混球父親。
在孤兒院里的Smitty不解,他的世界只有強者能夠生存,心中充滿了怨恨,他手中傾瀉著的機槍噴出的每一發子彈都是他對這個世界爆發出的不滿,他認為這個世界本應該就是這樣的,因為沒有愛、沒有信仰也沒有尊重,所以他問道斯,你手中的槍為什麼不射向混球父親。
「在我心裡他已經死了」道斯這么說,是的,除去信仰還有尊重,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正是這種尊重讓道斯的混球父親也救了他一命,也是他父親最後一次在熒幕前亮相。回想起道斯的父親站在墳墓前的模樣,還有從軍營里消失的模樣,還有打罵道斯母親的模樣,我懷疑這是不是一個人。在道斯的父親最後一次露面時,我只注意到了他的頭發、一戰時的美軍制服還有制服上三顆閃閃發亮的勛章。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也不再是那個混球父親,而是一個怕自己兒子下半輩子都待在軍事法庭里,拉下老臉去求老隊長,邁向老年的落魄中年人。
尊重,再從我糟糕的觀影體驗中表述,是我旁邊那男的一邊用微信發語音,一邊用公放聽對方發來的語音、坐在我後面的情侶若無旁人的打情罵俏、帶著小孩子來觀影的一對老夫妻根本不在意電影中的死人談笑風生、小孩子看見了死人大喊大叫、還有坐在我前邊的大哥從兜里掏出一套煎餅果子吃的正爽,末了還把油乎乎的塑料袋扔在了腳下。
有人會說我願意,你沒權利干涉我的自由。但是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你願意的同時就是在不尊重我,不尊重影廳里的所有人,也成功的讓我把這家影院從心中拉黑,這樣的電影院我再也不會去了,真的不該貪那20塊錢的便宜。電影最後,道斯成功的獲得了眾人的尊重,在戰爭中受傷的道斯獲得了眾人的救助,炮彈炸飛了他的聖經,他大聲呼喚,士兵把聖經交在他手裡,他把聖經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長的結局,影片的全部也不是在說尊重是靠自己爭取來的,而是在講一個得不到別人尊重甚至被人稱作是瘋子的人,如何贏取別人的尊重,世人也應該心存尊重。
想起了《老炮兒》里的劇情,六爺和他兒子之間的感情糾葛,中國和美利堅不一樣,五千年的傳統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改變的,老一輩的家長不懂得尊重,他們信奉的是傳統,打是親罵是愛、子不教父之過、棍棒底下出孝子。就連現在,我已經長大成人了,我爸喝多了叫我過去訓話,他一瞪眼我還不寒而慄,想起他小時候用皮帶抽我時我的慘狀。
所以在要求老一輩向美利堅看齊的時候,自己也要想想老一輩在自己的成長中付出了多少,是不是18歲之後就要求你自己找工作、自己養活自己了。至少我家裡並沒有,到了現在我還只能當個寄生蟲。
影片最後,沒看完道斯老爺子從容的笑我就逃一樣走出了電影院,第一件事就是給我爹打個電話(我的手機在電影院里收不到信號),發現他正在滿世界的找我,甚至給我所有朋友打了電話,這讓我感到很難堪,和朋友抱怨了一番,回家,喝二鍋頭吃花生米的他一臉嚴肅的看著我,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大發雷霆,醉醺醺的他給我的感覺是個獨守空房寂寞的中年人,我跟他笑了笑,也沒提他讓我多丟臉的事,連羽絨服也沒脫下來就迫不及待跟他吐槽我的觀影經歷,於是他也換上了一副笑臉,一邊聽一邊罵。
後來,想起了我奶奶小時候給我講的故事,就是那個小孩站在鏡子前,你對鏡子笑,鏡子里的人也會對你笑。大家都笑了,這個家會越來越好,這個社會越來越好,這個國家越來越好,這個星球也會越來越好。
無信仰者,硬說的話算是道教徒,看不懂信仰,只談尊重。
相關 文章 :
1.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信仰的力量
2. 紅海行動觀後感1000字
3.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讀書筆記
4. 《西遊記女兒國》觀後感600字 西遊記女兒國心得感悟
5. 諾蘭《敦刻爾克》淺談:"撤軍"故事,留下的戰爭疼痛
㈦ 血戰鋼鋸嶺豆瓣
血戰鋼鋸嶺好看嗎?血腥暴力成重頭戲,國內上映只刪了30秒,據說堪比《拯救大兵瑞恩》。目前豆瓣評分8.7分,上基本上都是五星,而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據說真實的男主角人生比電影更傳奇。
由《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導演梅爾·吉布森操刀的戰爭大片《血戰鋼鋸嶺》於12月8日在內地上映。該片在上映前一周,已率先「刷爆」了內地影視圈業內人士的「朋友圈」,有影評人稱,「這是一部不怕劇透的電影。」還有贊嘆稱這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看的戰爭片。
這部影片是梅導繼2006年《啟示》之後十年磨一劍的導演新作,該片根據真實歷史改編,講述二戰時期美國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
據悉,影片為了真實還原二戰時期慘烈的戰爭場景,美術設計團隊放棄使用3D構圖等現代特效技術,而通過人工雕塑等比模型,模擬搭建高模擬度的戰場地貌。拍攝過程中,梅導堅持使用原生態的鏡頭語言,對後期CG技術大做減法,硝煙彌漫,戰火紛飛,殘垣斷壁都是自然原力在視覺效果特大化基礎上的真實體現。
《血戰鋼鋸嶺》於2016年11月04日在美國上映時,被評為限制級的電影,在國內上映只刪減不到30秒,這在國內引進的戰爭電影中實屬罕見。
㈧ 《血戰鋼鋸嶺》這部劇的背後的真實故事是怎樣的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血戰鋼鋸嶺》一部二戰的戰爭片,這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從而讓我敬佩故事,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對日宣戰。全國都沉浸在復仇的狂熱中。小鎮里的年輕人都參軍了,年輕人都上了戰場,他也想去參軍,終於他可以如願以償,而入伍之後他卻提出「不碰武器」,但是作為一名軍人,武器就是生命,他卻拒「生命」於門外,可想而知會受到多麼大的壓力。
㈨ 電影《血戰鋼鋸嶺》經典台詞
台詞是戲劇表演中角色所說的話語。是劇作者用以展示劇情,刻畫人物,體現主題的主要手段。也是劇本構成的基本成分。下面為大家帶來了電影《血戰鋼鋸嶺》經典台詞,歡迎大家參考!
血戰鋼鋸嶺經典台詞:
1. I was dreaming about being a doctor,but…I did't get much school.
我曾經夢想成為一個醫生,不過······我沒怎麼上過學。
2. I can't stay here while all of them go fight for me.
當所有人都在為我戰斗的時候我不能留在這。
3. Do you figure the war is going to fit in with your ideas?
你以為戰爭是你想像的那個樣子?
4. While everydody eles is taking life,I'm gonna be saving it.That's gonna be my way to serve.
別人都在殺人,我在救人。這才是我為國參軍的目的'。
5. You know quite a bit killing does occur in war.
你知道戰場上殺人是再正常不過的。
6. Private Doss does not believe in viollence.
二等兵道斯不崇尚武力。
7. I don't think this is a question of religion. I think this is cowardice.
我不認為這是什麼信仰為題。你就個懦夫。
8. I don't know how I'm gonna live with myself if I don't stay true with what I believe.
如果我不堅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該如何活下去。
9. With the world so set on tearing itself apart,it doesn't seem like such a bad thing to me to want to put a little bit of it back together.
當整個世界分崩離析,我只想一點一點把他拼湊回來,這總歸不是什麼壞事。
血戰鋼鋸嶺劇情簡介:
電影《血戰鋼鋸嶺》是一部戰爭歷史片,梅爾·吉布森導演的第五部片子,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布·雷西、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泰莉莎·帕爾墨和雨果·維文主演。電影血戰鋼鋸嶺劇情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他因為在沖繩島戰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勛章,同時也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在戰場上拒絕殺戮的醫療兵。
電影《血戰鋼鋸嶺》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沖繩戰役,改編自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在這場激烈殘酷的太平洋戰爭中,雙方傷亡人數超過16萬人,數萬名當地平民喪生、受傷或被迫自殺。戴斯蒙德·道斯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赤手空拳救下75人的生命,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勛章。
由奧斯卡最佳導演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主演的二戰題材大片《血戰鋼鋸嶺》發布了孤膽英雄版海報。海報中加菲頑強沖入漫天炮火,孤獨而堅定的背影引發全球影迷的熱烈討論。中文版海報上「唯有孤膽英雄志,槍林彈雨任翔旋」的宣傳語更是充滿了熱血和情懷,讓人對影片的格調非常期待。
血戰鋼鋸嶺演員陣容:
戴斯蒙德·道斯 | 安德魯·加菲爾德
戴斯蒙德·道斯是一名虔誠的軍醫,是一個體格瘦弱,性格內斂的男孩,卻堅決拒絕在戰場上拿起武器。在一次戰斗後,他說服了軍隊讓他穿著制服,但不帶武器,最終他被招入美軍第77步兵師醫療部。在沖繩戰役中,戴斯蒙德不斷冒險把傷員從戰場上拖回進行治療,最後拯救了75條人命。
多蘿西·舒特 | 泰莉莎·帕爾墨
多蘿西·舒特是一名美麗善良的護士,也是戴斯蒙德·道斯的愛人,她與戴斯蒙德一見鍾情,並一起墜入愛河。
霍威爾中士 | 文斯·沃恩
霍威爾中士剛開始總是欺負戴斯蒙德,逼迫戴斯蒙德拿起武器。最後,在戰場被戴斯蒙德救回一命。
湯姆·道斯 | 雨果·維文
戴斯蒙德的父親,是一名在法國服兵役時曾經受傷的一戰退伍老兵,因為好友在戰場的犧牲,走不出悲傷的陰影,長期酗酒並且實施家庭暴力。在自己的兒子參軍入伍之後,努力嘗試獲得戴斯蒙德的諒解。
葛洛佛隊長 | 薩姆·沃辛頓
葛洛佛隊長是戴斯蒙德在軍隊的上司,試圖拿軍事法庭的規定要求拒絕持槍的戴斯蒙德·道斯必須要隨身攜帶武器。
㈩ 電影《血戰鋼鋸嶺》下載最好是百度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FNZsj9c3Cgu9-26UKJTZCw
《血戰鋼鋸嶺》是熙頤影業、麒麟影業出品的戰爭歷史片,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薩姆·沃辛頓、盧克·布雷西、泰莉莎·帕爾墨、雨果·維文、瑞切爾·格里菲斯、文斯·沃恩主演。該片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