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篇
觀後感 ,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 文章 。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下面我給大家整理看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看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
生於船,死於船, 1900 是他獨有的名字,鋼琴是他終生的伴侶,大海是他靈感的源泉,寬廣的大海賦予了他活力、 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徹的心靈,他的手隨著波濤的搖曳盡情演奏,心卻神遊大地,無所不往,他便是這樣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鋼琴師。 1997 年導演 朱塞佩 · 多納托雷將這位賦予傳奇色彩的鋼琴師的一生搬上了電影熒幕,也造就了一段電影史上的經典,傳奇的海上鋼琴師有太多的別於常人的地方,這也讓觀者能夠無限的思索 、探尋,以至於 反思 人生應該如何生活。
人生應該如何棲居?人應該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影片《海上鋼琴師》沒有給我們最終的答案,盡管如此,它卻指引我們去思考這一切。 1900 的人生是一場喜劇,也是一場悲劇,上帝賜予了他天才的靈感以及一雙無可媲美的靈巧雙手,大海與他融為一體,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鍵上馳騁,演奏出無限的樂曲,你會認為他是上天的寵兒,但他卻是一名社會的棄兒,從小成長與船上,養父丹尼因他 沒有任何出生證明文件,害怕被人搶走,以至於不允許他離開船半步,他沒有做為社會存在的證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過客, 1900 僅是他們記憶中的一瞬,隨著他們的遠行而淡忘, 1900 僅有一位朋友 小號手麥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歲月使得他們互相依存,但這微薄的依存是無法證明 1900 的存在的,以至於與世界隔閡,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試圖下船,卻又退卻了,理由很簡單,卻很真實,因為那無限蔓延的城市讓他看不到盡頭,下船之後他不知該走向何方,這種茫然的恐懼圍繞著他,終究釀成與弗吉尼亞號共赴大海的慘劇。
1900 的樂曲不應在凡世,應該留於天堂,他的音樂才華不僅使他的名字流傳於弗吉尼亞號上,也驚動了當時物慾橫流的世界,爵士樂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戰,在波濤洶涌的郵輪上,一場較量無可避免,這不僅是名利之心與純凈心靈的較量,還是凡世樂音向天堂之聲的沖擊,事實證明,純潔的心靈才能譜寫動人音符,挑戰者在嘲諷聲中狼狽地逃離, 1900 的音樂也因此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錢的誘惑也隨之而來,然而正如 1900 能在樂隊演出中喊出的:「 Fuck the regulations! 」,將規定拋之於腦後,面對社會的誘惑,他只回應了一句:「音樂是不能和演奏者分離的」,將已將錄制好的樂曲奪走,選擇了孤獨的音樂,放棄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回答,他鞭笞了當時的拜金主義思想和對權勢的狂熱,引出了埋藏於人內心深處的吶喊,純凈的心靈容不得玷污!
麥克斯曾試圖用財富以及名利勸說 1900 下船,而 1900 做了真實的回答:「 陸上的人喜歡尋根究底,虛度很多的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你們不停到處去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 我並不羨慕」。這是何等淡然的心態,以至於不由得拷問自己,當我面臨如此抉擇之時,是否能這樣取捨,存在於社會聯系之中的我們有多少不願為而又不得不為之的東西,驅使著這一切的終究是我們內心的觀念,坦然承認,我們無法做到像 1900 那般的豁達,因為我們始終被社會這個大鏈子所牽引著,這是無法迴避的,盡管我們無法拋棄一切的世俗觀念,但我們還是能做到守住內心的那一份凈土的,我認同理解 1900 的人生觀、價值觀,但這一切並不是屬於我的,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有著太多的不同點,追求名利而不狂熱,嚮往財富而不痴迷,永遠也不要做權勢的奴僕,我想這樣才會是一個比較現實的觀念吧。
我與 1900 不同,我自小不具備音樂才華,唯有對繪畫情有獨鍾,對藝術的認同感或許是我們的共通之處。我憧憬過用藝術改變我的人生,我知道 1900 不會如此,盡管他的才華足以讓他的人生轉變,在他眼中的人生不過是走一條路,住 一棟房子,一塊地,選擇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 方法 死去,然而對我而言,這種觀念過於消極,人生是有所選擇的,也是絢麗多彩的,每一片家園,每一處風景都值得我們寄予感情,有所流連,人生有其理想,盡管來去匆匆,但充滿意義,以至於在我們離開人世時,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摯的淚痕。
1900 是社會的棄兒,但他也有過家,弗吉尼亞號就是他溫暖的家,而大海,則代表了他的生命的歸屬,他沒有家庭,但不足以讓他失去愛情,丟掉愛的資格,世界不曾證明他來過人世,但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麥克斯的記憶之中就足夠了,因為友誼是能夠跨越生死的鴻溝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亞號沉沒於大海,伴隨著 1900 內心深處的琴弦聲,天堂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應該會有琴聲吧。沒關系的,只要有鋼琴就好,一場生離死別,不屬於社會的天堂之聲終究魂歸天堂。
一切都已經結束,但一切又都沒開始過,因為 1900 不曾屬於這個世界,琴聲停止響動,他走得不留痕跡,但「天堂之音」卻曾響徹過。
看海上鋼琴師觀後感2
單位同事熱情的授之以魚,讓我很快的如願以償,看到了兒子極力推薦的義大利影片《海上鋼琴師》。
電影講述了一個天才鋼琴師從出生到死亡始終沒有踏上過陸地的傳奇 故事 。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存在似乎歸之於大海。嚴格講是屬於那艘能承載兩千人的維多利亞號巨輪。是浩瀚的大海給了他靈感,讓他無師自通地成為出色的鋼琴師,88個琴鍵在他的手中似水般流淌,令前來挑戰的爵士樂鼻祖謝利也目瞪口呆;也是深邃的大海教會他對世界細微而深入的觀察。
1900是個天生的鋼琴家,也是個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陸地的,因為一個連死亡時都能面帶笑容悠然自得講著左右手笑話的人是不會害怕任何事情的。他是在追求生活存在的意義,大海、維多利亞號就是他的世界,鋼琴就是他的人生,離開這任何一項,他將無法正常呼吸,1900告別時曾說過,我的世界就是在這艘船上,我可以用88個鍵彈奏像大海一樣無限寬廣的音樂,在這里我能看到天邊的盡頭。沒有盡頭的世界畢竟比不了船上那樣簡單的生活。換句話講,1900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吧。
六噸半的TNT埋葬了偉大而又無人知曉的1900。他的朋友小號手邁爾斯曾說過:你其實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這一小步始終沒有踏出。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竟不敢冒險,這也是我看了片子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為之惋惜之所在。如果從非藝術的角度講,1900人生的價值不應這樣地消盡,他應該出現在另一條船上,或是沖破心中的樊籬,到岸上給更多的人帶去美的享受,這樣人生也許會更加光鮮奪目!
《海上鋼琴師》最經典的地方應該是它的配樂。劇情與音樂配合的天衣無縫。空闊的舞廳里鋼琴隨著海浪飄動,琴技比試時的激烈彈奏,愛情到來時的迷惑,不需要多餘的對白,音樂足以完美演繹出其中的精髓。無論是激情四溢的,還是感傷懷悲的都深深打動著我……在餐廳的那一場隨著海浪拍動而進行的華爾茲鋼琴舞,讓人大開眼界;與爵士樂大師謝利的琴鍵上的較量將整個片子推上了高潮。美侖美奐!驚嘆不已!
看海上鋼琴師觀後感3
《海上鋼琴師》是朱佩賽·多納托雷導演《個人回憶三部曲》中的得意之作。
影片所講述的是一個天才鋼琴家1900孤寂的一生。
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
直到1900死去的那一刻,這個世界也沒有為他留下任何的痕跡,沒有國籍,沒有出生登記,或許令人欣慰的只是那張粘合好的音樂碟。
1900從未踏足陸地,相比於那些執著於未知之地,利益之地的維珍尼亞號上的乘客,真正所反映出的是1900所代表的純潔心靈與這個社會的格格不入。
如果說《海上鋼琴師》是朱佩賽·多納托雷導演對與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認知。
那麼在影片中,美國便是這種充滿利益與誘惑的混沌社會的具體反映。
似乎所有的乘客從歐洲遠到而來,直至為映入他們眼中的自由女神而驚呼,摘下禮帽,大肆的搖臂,只為迎接那充滿可能性的美好未來。
影片中的美國承載了大多人的夢想,諸如片中出現的小偷,1900說他總是會第一個發現美國,越是落魄的人越是充滿期待。
而1900背道而馳。
而整部影片對於1900的刻畫則大多深入內心,導演將觀眾帶入了一個自我封閉的純潔世界。
似乎是對這種心靈的美好希冀,但最後1900的與船共沉,又使人覺得這似乎更像是導演對於這個時代之中純潔與美好的消逝,所表現出的深深的無奈。
正如1900的名字,他所處的時代是這個沒落時期的開始。
他將自己拘束在這艘船上,其實是對廣闊世界的恐懼。
正如他自己所說「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這樣的幾句台詞,發人憐憫。
這是一部盪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整部影片充滿了極端的浪漫主義色彩。
故事的一開始,Max的回憶,便將整部影片的發展套路凌駕於現實之上。
現實中絕不會有1900這樣的人物,但1900又是人們心中良知共性的結合,是人們內心深處純潔的寫照。
但這種產物卻又與現實社會相抵觸,這樣兩種極端的反差,構造了整部影片藝術基底。
影片的音樂絕對是一大特色,由埃尼奧·莫里康內大師所譜寫的樂曲,再一次打動了觀眾。
與影片基調的完美結合,使得整部影片在藝術表現力上得到了質的飛躍。
與其他的電影音樂不同的是,片中的音樂不僅是藝術表現的輔助,更是故事情節的直接參與者。
幾次的演奏,從與Max共度的順風鋼琴,到拋開樂隊的個人演奏,再到與爵士樂鼻祖Jelly Roll Morton的飆琴大戰,對於女孩的痴情彈奏,以至於最後炸船時內心模擬的悅耳聲音。
每一次彈琴都融入到劇情發展之中,成為一條主線,同時也成為了影片中最為精彩的部分。
在鏡頭的使用上,影片出現了大量的對比蒙太奇鏡頭。
比如在到達紐約碼頭時,乘客們的熙熙攘攘與大廳中1900孤寂身影的對比。
一個熱鬧,一個安靜,這樣的反差發人深思。
在飆琴的一段中,1900的瘋狂的彈奏,觀眾沉迷其中,假發掉了也不知道,還有煙頭掉在自己褲子上燒起來了也不知道,以至於最後的驚呼,形成了一靜一動的效果。
另外,影片通過鏡頭的快速變焦來表現主體的變化,省去了繁瑣的獨白,讓觀眾通過直接的視覺效果更真切的體會當時的場景 ,也是影片的特色所在。
在光線與色彩的使用上,導演在自然光的基礎上加上了一些人工光線來渲染藝術效果,這同時也增添了影片的浪漫主義色彩,與整體風格和諧統一。
片中大抵表現的是1900內心的憂郁,以至於影片從頭到尾都是一股冷色調,顯得凝重而哀傷。
但就影片的細節上來說,個人認為在某些方面的處理上還存在缺陷。
片中與爵士樂鼻祖Jelly Roll Morton飆琴的一段無疑是精彩的。
1900勝利了,但他的勝利來自與他高超的技巧與手法。
我認為,假使1900能通過鍵盤上彈奏的音符來引起眾人內心的反思,來喚醒人們心中沉埋的單純,便會使得這段戲在精彩的同時還能更貼近於影片主題。
這是我對於1900的理解,一個沒有根而終身漂流在海上的男人,獨特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使得他處在一個獨立的世界裡。
他與這個社會只有一段很短的距離——一塊甲板;他與這個社會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一個世界!
他用音樂解讀一生,音樂是他對人生的感悟。
看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
似水流年,總是無法挽留那些蒼白又靜美的片段,被光陰掩埋的故事,想用心去珍藏,便偶感瞬間記載下的文字。
希望這字里行間留下的蛛絲馬跡,能讓時間回復,穿過歲月的斷層,回到過去——曾經感動心靈的瞬間。
《海上鋼琴師》改編自義大利小說名家Aless Baricco的獨白劇。
不明身份的孩子,黑人水手的純良,深夜琴聲的美妙,以及遊客們的痴迷,似乎一切的一切的`劇情,隨著緘默的大海在潮起潮落的間隙,都充滿的暖色調的悲哀。
在海上所發生的一切,用極端浪漫主義手法講述了主角1900傳奇的一生。
而主角1900本身有股很特殊的靜態美,好似獨立於喧囂之外的透明體,充滿才華,有顆脆弱又敏感的心,卻怕被人發現。
這樣的一個男子,在彈鋼琴時的畫面,竟是如此的賞心悅目:氣質優雅,目光飛揚,雙手如蝶,曼妙飛舞。
這樣的男子,會令人眩暈,接著,便沉醉於他的音樂中。
影片中鋼琴是極佳的音樂背景鋪墊,在《海上鋼琴師》的劇情中更顯現張力。
音樂在節奏的調節、力度的控制、聲部的均衡、音色的運用,都達到了極佳的水平。
劇情中,音樂動靜分明,張馳有致,演奏技巧令人嘆為觀止,慢奏時,弱音通透得溫馨靜雅,顫音細密得絲絲入扣,細節纖毫無遺,快奏時,韻律綺麗,節奏鮮明,跳躍感極為活潑,彈跳感觸手可及。
翻過樂章的華服,細細的品味這個男子,干凈,純粹。
他一生看盡海上潮起潮落,透明的寂寞,隱隱的憂郁,孤獨的浪漫。
他可以掌控鋼琴上黑白的琴鍵,卻無法掌控城市裡交錯的街道。
他疏離人世,帶著對音樂深深的眷戀與純凈得近乎蒼白的浪漫,活在與世隔絕的輪船里,滄桑孤獨。
他說,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所以虛度了許多光陰。
1900一個人在船上空彈著鋼琴。
他說,希望天堂也有鋼琴。
然後,那個鮮活的、用音樂築起的生命坍塌了。
最後,古樸的街道,定格了這段故事的結束。
看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涌動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滿腦子的思緒卻不知從何整理,《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讓我欲罷不能欲言又止的電影。
看完影片之後,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可是1900真的孤獨嗎?後來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的流動的音符。他其實不孤獨,他讓我們孤獨,沒有天才的華麗沒有天生的不俗沒有特立獨行的資本,沒有充盈的內在沒有在這個世界得到認可和滿足,所以我們孤獨;我們從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飄忽,所以我們孤獨。
作為這世上存在的一個人,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稱號和身份。出生的時候父母為我們取了一生的代號即名字,我們要上戶口登記注冊,等到十八歲了要去辦理身份證;我們在學校是學生,工作了又要評職稱,我們被別人介紹時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我呢?當這些東西都被去除之後,我們還是我們嗎?我們還能找到自己嗎?1900是一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孩子,他不屬於哪個國家也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資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跡,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他的存在,他也沒有一座存放他遺體的墓穴,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真真實實地活過,他用什麼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覺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他藐視規則,藐視這個社會認可的規則,他害怕上岸其實是拒絕上岸,藐視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於外界對自身的認可,他可以輕易打敗爵士樂的開山祖師並對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華賺取無數的名利但是他拒絕音樂與自身的分離,他可以用音樂去探究所有人的心靈,可以在音樂里去旅行,可以尋覓到自己的愛情,但是他沒有常人那樣去要去追,他輕輕地將這些丟進了大海,他將邁向陸地的腳收回。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面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死亡作為人生的最後歸宿,對於個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存在主義者都是悲觀者,在他們眼裡,人生是一場悲劇。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場悲劇,是他自己能預料到的悲劇。「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的選擇我無所適從。漫漫無盡,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樣過?我無法遺棄這艘船,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
我喜歡閉上眼睛,反反復復地聽1900幫助好友克服暈船時彈奏的鋼琴曲,想像著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隨著海浪起伏搖擺。那時的音樂是可以將人吞噬的,讓你忘乎所以讓你自由自在,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讓你無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飛翔,能感受到旋轉,能感受到跳躍,就想初春的遠行,夏日的沖浪。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為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數時候其實是孤獨的,是我們心裡無處安放的孤獨,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的孤獨。1900是孤獨的,所以他選擇一輩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們呢?我們沒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讓我們來安放我們的孤獨,讓我們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一切,所以我們比1900更孤獨更可憐。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再繁華再喧鬧,我都只是一個人彷彿置身孤島,這時我那麼孤獨但卻沒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這個城市越來越鄙棄孤獨,它不允許你孤獨它不給你時間孤獨,它讓你覺得孤獨是可恥的,它要讓你融入外面喧囂的海洋戀愛的洪流,它要你和別人一樣,上岸,走同一條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你拒絕融入,那麼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著陸地是那樣的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
看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篇相關文章:
★ 海上鋼琴師的觀後感範文5篇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篇
★ 《海上鋼琴師》電影觀後感精選5篇
★ 《海上鋼琴師》800字觀後感5篇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心得5篇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範文5篇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作文5篇
★ 看《海上鋼琴師》有感優秀範文5篇
★ 關於海上鋼琴師電影觀後感作文5篇
★ 海上鋼琴師觀後心得體會5篇
Ⅱ 找一部似乎叫做天堂站的電影
割腕者的天堂
Ⅲ 求電影《天堂的顏色》、《死亡詩社》、《鄉村老師》、《音樂之聲》、《心靈訪客》等教育類電影。
《BLACK 黑色》 印度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
《偉大的辯手》 講的是 辯論 告訴你並激發你 講話!真理是不可能被反對的!
《小孩不笨2》 新加坡的 父母與孩子之間那微妙的距離可能會使雙方陷入無盡的苦洞!
Ⅳ 勵志電影《聽見天堂》
勵志電影推薦《聽見天堂》
影片簡介
《聽見天堂》講述1970年代時候從小熱愛電影小男主角米可因為一場意外讓永遠必須與黑暗為伍當時義大利政府規定10歲只能到「盲人特殊學校」就讀然而盲人學校教育就將盲生也訓練成”對社會有用人”學習作接線生或紡織工等等制式化工作可人生腳步難道只能照著別人安排前進嗎?米可並沒有輕易屈服放棄夢想這一切挫折直到學校找到一台老舊教學錄音機開始轉變…盲童學校一群孩子米可導演下開始錄制一出絕妙15個王子從噴火龍手中解救公主廣播故事甚至還一起手牽手偷溜出去看電影 ”盲人怎麼能夠擁有夢想”?校長壓制下米可幾乎被迫退學而卻老師暗暗鼓勵下米可用耳朵當成另一扇靈魂窗戶於一個嶄新世界為而展開…導演克里斯汀諾波東尼根據義大利國寶級音效大師_米可曼卡西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真摯動人溫暖敘事娓娓道出這則充滿夢想與勇氣感人故事……
角色介紹
【聽見天堂】是根據義大利聞名盲眼電影音效大師──米可曼卡西(Mirco Mencacci)的經歷改編而成。米可在八歲時因意外而逐漸失去了視力,然而他並沒有放棄自己,反而尋找出他對聲音獨特的敏銳天賦,逐漸引領他在以炫麗的視覺藝術著稱的電影產業里,成為一位專業的音效師與音樂家。【聽見天堂】除了真實題材,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更融入了70年代義大利動盪的社會狀態,自由意識型態的高漲與社會運動的興起,學生與勞工湧上了街頭抗議所有不合理的政策,就如同米可在盲人學校里對既有體制的奮力抗爭,透過【聽見天堂】傳遞著一個共通的理念:不論處在何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有勇敢去追求夢想的權利。
米可曼卡西曾經和許多聞名的義大利大師級導演,例如【春光乍泄】的導演安東尼奧尼、【人間有情天】的導演南尼莫瑞提合作,至今已參與過340部電影的聲音工程規劃,並於1990年在羅馬設立聲音後制公司SAM,開始為許多聞名的義大利電影進行聲音設計,馬可圖里歐喬達納的6小時史詩巨作【燦爛時光】,以及佛森歐茲帕特的【外欲】、【他的秘密生活】皆是出自他的細膩聽覺。
米可曼卡西持續專注於對聲音實驗的興趣,目前正在他的出生地托斯卡尼籌備設立『義大利聲音基金會』,積極推動各項聲音的研究以及向大眾介紹美妙的聲音世界。
影片花絮
電影緣起
一部關於夢想與勇氣的電影
【聽見天堂】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與義大利音效大師米可曼卡西是長久以來的工作夥伴,在一次電影拍攝過程的閑中,米可聊到他在一所與世隔絕的非凡學校長大,在70年代的義大利,失去視力就代表著失去一切的希望,只能學習成為一名電話接線生或編織工,但學童為了獲得校方對視障者的尊重與實踐自我夢想的權利,而不斷地向學校進行抗爭…。
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馬上被這個故事所觸動,希望可以將這個關於夢想與創造力,在坦然面對身體上的`缺陷並建立起自我認同後,進而向社會既有體制抗爭的美麗故事轉化成電影,因此一部關於夢想與勇氣的動人電影就此誕生。
電影選角
【聽見天堂】的電影感人之處,除了電影的劇情將米可在生命受挫時仍不放棄希望的勇氣,以真實而不煽情的方式詮釋出來之外,更在於整部電影拍攝的過程。從一開始籌拍這部電影,導演就希望電影里的部分演員是由真實生活中的盲童擔任演出,因為他們面對著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障礙,他們就是電影當中的角色。
也因此,本片最大的挑戰即是如何將一般演員與視障演員融合在電影中,視障演員的加入,提高了製作上的困難度,也賦予影片更深一層的意涵。選角的過程大約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劇組巡迴義大利全國,發現一些充滿天份的孩童,不只是他們的自然表演,而且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充分顯現出他們對生命的熱情與決心。
在漫長的集體表演訓練中,視障孩童學習如何在電影中演出,一般孩童則學習視障孩童的動作,最後,一種不可思議的協調感在電影當中完美的展現出來。這種奇妙的化學變化來自於成功的建立起溝通的管道,小演員們可以自由的發表意見,自由展現原創且獨特的表演方式,而且最後他們都變成非常好的朋友。
;Ⅳ 哪位大神有《天堂電影院》百度雲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朱塞佩·托納多雷導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11thbxspbM0_51QVW2OE-w
Ⅵ 誰有電影《天堂之門》
鏈接: https://pan..com/s/1m__ROnrrzwLIx5526xRlKQ
Ⅶ 一生必看的44部經典勵志電影
一生必看的44部經典勵志電影如下:
必看勵志電影第1至15部:《喜劇之王》、《猜火車》、《當幸福來敲門》、《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勇敢的心》、《洛奇》、《美國往事》、《楚門的世界》、《天堂電影院》、《無主之城》、《音樂之聲》、《希德勒的名單》、《時尚女魔頭》、《天使愛美麗》。
必看勵志電影第16至30部:《美麗心靈》、《奔騰年代》、《畢業生》、《面對巨人》、《我是山姆》、《海上鋼琴師》、《幸福終點站》、《雨人》、《心靈捕手》、《聞香識女人》、《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放牛班的春天》、《飛越瘋人院》、《告別昨日》、《百萬美元寶貝》。
必看勵志電影第31至44部:《律政俏佳人》、《一球成名》、《憤怒的公牛》、《黑暗中的舞者》、《風雨哈佛路》、《追夢女孩》、《死亡詩社》、《光榮之路》、《印式英語》、《歌舞青春》、《永不妥協》、《殺死一隻知更鳥》、《千鈞一發》、《火的戰車》。
《當幸福來敲門》介紹
電影來源真實,故事就是取材美國著名黑人投資專家Chris Gardner的人生經歷。有趣的是,Chris Gardner本人也在影片最後客串了一個幾秒鍾的角色,就是最後一個場景中與威爾·史密斯點頭示意的那位西裝革履的黑人。
Ⅷ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1900是社會的棄兒,但他也有過家,弗吉尼亞號就是他溫暖的家,而大海,則代表了他的生命的歸屬,他沒有家庭,但不足以讓他失去愛情,丟掉愛的資格,世界不曾證明他來過人世,但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麥克斯的記憶之中就足夠了,因為友誼是能夠跨越生死的鴻溝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亞號沉沒於大海,伴隨著1900內心深處的琴弦聲,天堂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應該會有琴聲吧。沒關系的,只要有鋼琴就好,一場生離死別,不屬於社會的天堂之聲終究魂歸天堂。
音樂,是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不用解釋,就能打動人們的心弦。與生俱來的天賦,造就了這位海上鋼琴師。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鋼琴領域才華橫溢的天才。而一場震耳欲聾的爆炸場面,不僅僅讓我們震驚和深感遺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跡。天妒英才,用在這位海上鋼琴師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適與否?但人們總說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麼,總會還給你些什麼,就當關上了一扇門時,他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如此看來,上帝也是方圓有度的。
一切都已經結束,但一切又都沒開始過,因為1900不曾屬於這個世界,琴聲停止響動,他走得不留痕跡,但「天堂之音」卻曾響徹過。
中午吃過飯,找到《海上鋼琴師》,用電視看跟影院後果差未幾,很美的片子!我喜歡整部影片洋溢的鋼琴聲,讓我恍如置身其中。
我愛好像一九零零那樣天馬行空,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我一點不感到他的生活又多悲慘。他是個孤兒,誕生在船上,畢生也沒下過船,沒有身份。在人們眼裡,他能夠用他出色的琴技換來良多錢,過著人們眼裡奢華的生活。但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只是屬於自己世界中的樂曲,他不屬於海洋,他已經離不開這艘船了,即便取捨逝世亡,他也絕不在乎。結局看似悲涼,但我能感觸到他當時的心情,炸船那一刻他有了歸屬,回歸到屬於他的世界――大陸。
固然終局不是我想看到的樣子,要麼下船過著他不想要的生涯,要麼跟著破船一起沉入海底,至始至終他都忠於本人的抉擇。電影中有一段他坐在鋼琴前隨著鋼琴到處挪動的鏡頭,太歡樂!太美了!在船身激烈搖擺的進程中,他沉迷在美好的樂曲中,不被當時的情景嚇到,好像這只是一場游戲。他身上要多童真有多童真,音樂細胞與生俱來的充斥他全部身材,一個純潔的人物!
很多人無奈懂得他的行動,他完整可以馳名世界,賺許多的錢,有享不盡的富貴,但他就是那麼動搖,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曉得自己屬於哪裡。我信服他的執著!
以前一直聽說海上鋼琴師是一部非常不錯的片子,我只認為再怎麼好,也不會撬動人的心靈。最近比較有空,就翻出來一口氣看完了,類似於此的片子,都必須要安靜的看,並且一氣呵成。看完後,非常感嘆!
導演能將兩種世界的人刻畫的如此的細膩,太傳神了。剛剛聽說海上鋼琴師,猜想劇情也就是某個人在艱苦的環境下面成名了,也就是一種勵志片。但是,該片不是,該片似乎是要凈化人的心靈。太多的追求,太多的奢望,只會讓最初的純真消失的無影無蹤。
Max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他被應聘到豪輪上面,他也跟著豪輪生活了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他的思想永遠還是在陸地上,因為他已經被感染。但是,對於1900,他是那樣的干凈,一層不染,無人能勸說他。他應該也在為自己登上那塊陸地,曾經千百次的尋找理由,他終於選找到了一個理由,也就是那個女孩的父親告訴他的。站在陸地上聽海,海的聲音是另外的感覺。就在他准備登岸以後,他卻被他內心的恐懼給戰勝了。他的生活方式是在海上面,海是他的搖籃,他重來沒有聽過海水述說生命的博大,他也沒有聽過海水的低吼。對他來講,海水永遠都唱搖籃曲。在讓他接受另外的一個世界的時候,他選擇了退卻。
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方式,他孤獨,他寂靜,他可以讀懂每個人的心思。也讓他的音樂達到了巔峰。這就是他所有的追求。假如他真的上了岸,那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他還能PK過鋼琴大師么?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一張舊相,一片流年. 今天終於下來看了它. 真的很好看. 很喜歡裡面的曲子. 奔放,柔情.
個人的感情因素完全都能在曲子里體現出來, 真的很不錯. 難怪它得了99年的最佳配樂獎.
Tim Roth.
Lie to me里的主演. 一直都非常喜歡他. 他有一股很強的個人魅力. 也許是那股痞性~
再就是結局.
又是一部讓人很揪心的結局. max 最後還是尊重 TD的選擇, 讓他與船同沉.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結局讓我實在難受.
我是那種不能看著朋友在我眼前掛掉而我還能那麼轉身離開的人. 更何況在那種那麼平淡是環境中.
我覺得,要換做是我是max, 我綁也要把TD綁走.
但是這又會違背TD的意願. 這種生離死別什麼的是最不能接受的了.
這種類型的戲真的很好看. 很合我胃口. 演員很好. 劇本又能把人物刻畫的很鮮明.
就像一首元素豐富的音樂加上一隻素質很高的耳機.
所有細節都呈現的很清楚但是又不會失去整體感.
讓人不禁會沉浸其中. 心情隨著劇情跌宕起伏.
好吧. 寥寥草草寫了一篇不算觀後感的觀後感. 我不怎麼會寫這東西.
只是覺得好. 有必要記下些什麼. 就寫了.
第三次重溫了《海上鋼琴師》。不論第幾次看,它都是我心目中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
在所有我曾讀到過看到過的故事裡面,許久沒有一個人如1900般讓我充滿了迫切的沖動,想要去理解他,懂得他,感知他。
他手指劃過鍵盤流淌出來的音樂,深情,動人,一如他不曾出口的情感表達。他慵懶典雅的身姿,孩童般純凈的天使面龐,清澈純凈的藍眼睛······當這樣的聲音鑽進耳朵,這樣的畫面印入眼簾,總是禁
不住心裡的激盪,大雨滂沱。不是難過,是深深的疼惜。是一種幸好遇見的慶幸與榮幸。
1900被遺棄在弗吉尼亞號游輪的頭等艙里,一個黑人煤礦工在一架鋼琴上發現了他。
因為是新世紀的第一天,養父丹尼給他起名叫1900。由於沒有相關的出生證明,丹尼擔心他被人抱走,所以1900從來沒有離開過船艙。他就在這船一樣大的搖籃里長大,他不知道海的盡頭還有其他世界。就像他單純地以為「媽媽」是一匹馬,一匹跑得很快的馬,一匹好馬。盡管如此,有養父丹尼的疼愛與照顧,1900的世界是溫情的。
可就在1900八歲的時候,唯一能夠給他庇佑的養父意外去世。懵懂中,年幼的他便經歷了生離死別。
丹尼的葬禮上,迷茫無措的1900聽見遠處隱約傳來一陣動人心魄的聲音。身邊的一個亞洲女人告訴他,這是音樂。就此註定,他此生將與音樂結下深深的不解之緣。
兩個鍾頭陪主人公1900度過了一生,又是一部經典。
主人公1900從船上一出生便被拋棄成為孤兒,由好心的燒煤工丹尼收養。童年時一次意外丹尼喪生,1900再次成為孤兒。不經意的接觸鋼琴,讓人驚訝的發現原來他竟是無師自通的天才,此後他便開始了一生的鋼琴生涯。
1900一輩子沒下過這艘船,他也曾經決定離開,當站在甲板上看見所謂大城市那無窮無盡的房屋街道,他迷惑了,他說:「鋼琴鍵有限,但是創造出的音樂無限,如果鍵無限,那就創造不出音樂。那座大城市一眼望去看不見盡頭,盡頭在哪裡?—世界的盡頭?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
整部電影感覺處處是經典,每個鏡頭都恰到好處,細節處理不多不少,剛剛好。
1900和麥克斯在隨狂風暴雨搖擺的船上彈奏鋼琴的那一幕,在腦海深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在輕快的鋼琴曲下,兩人似乎與鋼琴融為一體,優美而流暢在大廳滑行,宛如美妙少女穿著溜冰鞋伴隨著悠揚的歌曲翩翩起舞,浪漫至極!
接受挑戰的那一場也印象深刻,前兩場比賽不知是有意無意發揮平平,甚至在對手錶演時竟然感動的流淚。最後一場開始前,1900向朋友要來一支煙放在鋼琴上,說了一句話:「你自取其辱!」接下來狂風驟雨般彈奏出《群峰亂舞》,震驚在座所有人。一曲完畢,1900將煙的一頭按在琴弦上,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經過1900激情澎湃演奏琴弦因高頻率震動而發熱,竟將煙點燃了······
中午吃過飯,找到《海上鋼琴師》,用電視看和影院效果差不多,很美的片子!我喜歡整部影片彌漫的鋼琴聲,讓我彷彿置身其中。
我喜歡像一九零零那樣天馬行空,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我一點不覺得他的生活又多悲慘。他是個孤兒,出生在船上,一生也沒下過船,沒有身份。在人們眼裡,他可以用他卓越的琴技換來很多錢,過著人們眼裡豪華的生活。但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只是屬於自己世界中的樂曲,他不屬於陸地,他已經離不開這艘船了,即使選擇死亡,他也毫不在乎。結局看似凄涼,但我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心境,炸船那一刻他有了歸屬,回歸到屬於他的世界一一海洋。
雖然結局不是我想看到的樣子,要麼下船過著他不想要的生活,要麼隨著破船一起沉入海底,至始至終他都忠於自己的選擇。片子中有一段他坐在鋼琴前隨著鋼琴四處移動的鏡頭,太歡快!太美了!在船身劇烈搖晃的過程中,他沉浸在美妙的樂曲中,沒有被當時的情景嚇到,彷彿這只是一場游戲。他身上要多童真有多童真,音樂細胞與生俱來的充滿他整個身體,一個純粹的人物!
很多人無法理解他的行為,他完全可以聞名世界,賺很多的錢,有享不盡的富貴,但他就是那麼堅定,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知道自己屬於哪裡。我佩服他的執著!
不知為什麼,他留給我的印象,始終是那個在風中形銷骨立的樣子。
不是穿著禮服演奏,不是坐在滾動的鋼琴前滑過大廳,不是那個站在廢墟當中仰頭看著他的朋友,談著關於兩只右臂的問題。
他其實孤獨的站在霧中,四周空無一物,他戴著帽子,穿馬夾,站在那裡,安靜的,憂傷的,讓心靈從他的眼睛裡流淌出來……
他望著你,但其實他看的並不是你,他朝你微笑,可那笑也不是為你,可是,他卻一瞬間就了解的你的所思所感。他哼著鋼琴,手放在那些並不存在的琴鍵上,那段關於你的.樂章就從他的眼睛流淌出來…是的,就是他的眼睛貫穿始終的目光,一如他那樣久久的站立於濃霧之中,一如他的憂傷像霧一樣環繞在他的四周,一如他的孤獨像皎潔的珍珠一樣在夜裡發出光茫……
他註定了就是孤立於世的,給你執筆的權利,你也不會往他身上加一點點俗世的幸福,因為他已經如此完美的完成了他的人生,像一部完整的作品,無法再被添加或刪剪,即使是他如稀世珍寶般無法被復制的遺憾,以及象牙般光潔無暇的純望,都是他翅膀上的羽毛,被他細細梳理。
他還是走了,從一開始就被他目光註定的孤獨離去,在十九世紀的石板路上,在永遠無法消散的濃霧的包圍中,轉過他的目光,轉過他側臉留下的弧線,一步一步,沒有再留戀的,輕輕踏上雲端……
城市太大,沒有盡頭……他說。
我再也不去陸地了……他說......
海總是載滿了回憶的,無論它是快樂的,希望或不堪回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海上鋼琴師》美得讓人心疼的故事就是那美麗的雲之裳。
這是一個關於大海、輪船、鋼琴、陸地、孤獨、友情與天才交織的故事。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這名出生在輪船上的孤兒,是天生的鋼琴大師,他一生從來沒有下過船,能夠在別人因暈船而吐得一踏糊塗的時候閑庭信步。他生世凄涼卻用鋼琴征服所有人,他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卻不以為意,他能選擇與船共亡卻不能為了深愛的女人登上一次陸地。托納托雷想通過他暗示什麼呢?我看到的是選擇。他一直對陸地懷有矛盾的情感,他嚮往它,又不肯觸及它,但是直到那一天他決定離開,他突然發現,外面的世界對他如此陌生,以至於不知何去何從,對自己所能做的感到迷茫,對未知的感到害怕。他只能留在船上,即使,最後一起被炸葯炸飛。因為他說:「陸地沒有盡頭。」這種沒有盡頭的感覺讓他害怕,鋼琴的琴鍵是有盡頭的,這讓他覺得安穩。
佛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沙是一部好的電影,一花是一曲好的音樂。音樂就是電影世界里的天堂。因為我們站在音樂的天堂俯瞰上帝眼中的世界,所以只有一世的我們才得以享受幾生的愛恨情仇。這整部電影與音樂緊密結合、血脈相連,宛如一對雙生花。
上周和宿舍的一起把《海上鋼琴師》看完了,這過去整整一周了,心裡還是為電影情節耿耿與懷。
我們都說這部電影影響了我們的睡眠,每天躺在床上的時候就開始想1900為什麼執著的就是不選擇離開大海呢?這么一個天才選擇一個有界的輪船生活一輩子,鋼琴是他的一生,不對,大海是他的一生,也不對,那麼1900的一生到底是什麼?
我現在還是想不明白他心裡的那個信念到底是什麼,居然能讓這么單純的人一直堅守自己的信念,沒有人能改變他的生活,一直都沒有,就算是死亡。1900從小生活在船上,「爸爸」用他自己的方式教導這個天才小孩,可是沒有人知道從來沒有碰過鋼琴的1900可以彈出讓人感動的音樂,這又是為什麼?單純是觸不可及的,我們這些在復雜的社會中浪盪了20年的人來說確實想不明白到底為什麼
1900也有愛情,他的愛情更是單純的想讓人發笑,他沒有去勇敢的為愛而改變,但這是我欣賞的,自己的生活就要自己決定,既然性格決定生活,就不能刻意的改變,否則還是自己的生活么,對吧!
看完電影,有點沉重,電影的整個基調都有點沉悶 ,但是本人很喜歡裡面的風格,顏色基本是黑、灰、卡其為主,看著裡面的人物穿著帥氣經典的風衣,看著船上古典風格的家裝,彷彿回到了那個年代,那個充滿夢想的時代,但是1900的夢想是什麼,應該說沒有夢想。
不知道是說1900是逃避現實,還是說他活得純粹。這樣的結果和他的出生、經歷有關系,如果他一生下來就有父母,有親人,結果就不會這樣。那樣就會學著為別人活,就會變得勇敢,變得博愛,正是因為他一直只是為自己活,也只有為自己活,才會這樣。曾經他也有過為了那女孩到陸地上去,但是最後他還是退縮了,愛情都不能打敗恐懼,友情更加不可能讓他改變。
世界是一直在改變的,1900害怕改變,不管和平還是戰爭,都和他無關,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己的音樂里,最後只能孤獨的死去。也正是這種純粹,才會有這么純粹的音樂,這是在世俗中的人所達不到的境界。
也許如果1900到了陸地上,可能就再也彈不出那樣的曲子了!
在音樂上一直是個「白痴」,但是,這並不會成為我理解本片的障礙。甚至有的時候還會隨著音樂的節奏而動,或許,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就像1900從沒接觸過鋼琴卻會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樂一樣。
生在海上,長在海上,死在海上,這就是1900的一生。他從未離開過船半步,從未踏上陸地,雖然,愛情的力量曾經讓他心動……但是,他最終選擇了回來,回到這屬於他的甲板上,因為他不屬於這世界,這世界不屬於他。
當看到1900走到樓梯一半又回來時,我懸著的一顆心放下了。說真的,我還是很高興的。世界不屬於她的,又何必勉強呢?船上他很孤獨,但起碼他還有鋼琴,還有一個演繹自己心中音樂的環境。當他一踏上陸地,他或許將更孤獨。鋼琴還有,沒錯,但,那是上帝的。
多走幾步,到陸地上去,他或許真的會像他朋友所說的那樣獲得成功,因為他有那麼好的天賦。但他選擇「浪費」上帝的禮物,因為,那是……。
很好的一部電影,看完後感觸頗深,奈何筆拙,只能將內心的感受表達至此……
《海上鋼琴師》的男主人公1900,從出生到離開這個世界都沒有離開過大海,他簡直是一個天才,沒有人知道他高超的技藝師出何人,他的曲子是那麼純粹,根本不需要用大海外面的世界所證明,他從未踏足陸地,他的眼睛與思緒好像走了全世界,對於陸地世界的一切風土習俗都了如指掌,簡直是一件神奇的事!
他的雙手生來註定會為世界音樂史留下一筆,即使不曾擁有認可的姓名,官方數據甚至沒有登記過他的存在。而他也並沒有為此不公所辯解和證明什麼,不需要所謂的巡演讓自己大紫大紅,給有幸乘坐此船的乘客進行演奏,效果便足以說明他不俗的成就了,況且他也沒有真正在乎過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在大海上,他從不會吝嗇自己的曲子,戰亂中同樣不安穩的大海,是他用自己的曲子撫慰那些受到創傷的人們,陪伴他們最後一程。
才華但卻沒有名垂青史的記載,彷彿從未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悲哀嗎?可惜嗎?我想結果都不重要了吧!重要的從來不是他人的看法和結果的好壞,關鍵在於這個事本身,當事人的選擇最重要。或許他並不屬於這里,他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回到了他應該去的地方,那裡也有大海,鋼琴,摯友與喝彩的觀眾。
想想給我一個陸地生活的人的一點小小啟示:便是專注於自己,專注做事,不要讓慾望和這個世界的喧囂擾亂本心吧!沒有人不想純粹,但純粹始終如一卻很難。
這部電影對我的影響算是比較大的,在我的人生觀念形成中有可能已寫下濃重的一筆。
當然,這里展現的是一種不尋常的極端人生模式,或者說向大家展示了一種觀念、一個可能性,刺激大家思考。但並不一定要去效仿。對每個人來說,人生就這么一次,無法假設、不能重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段獨特的旅程,人生的選擇沒有高下優劣之分,也無須與其他人比較,重要的還是在於自己要好好用心享受人生旅程。
但就跟其他好電影一樣,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打動我們,也在於它所展現的是一種好的事物、好的觀念、好的生活方式,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我們不一定要像一九〇〇那樣生活,最後的結局對於他來說也許是最好的,但是這個結局過於決然,我們作為旁觀者不免會覺得惋惜,也做不到。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背後的心性、觀念與品質,卻值得我們好好琢磨,進而反思自己的人生。
把視界再放寬些,好的藝術、哲學,乃至真、善、美等所有好的價值觀,都能滋潤人心,引人潛思,把人導向一種更平和的生活態度;接觸、感染得多了,好的元素就會在內心逐漸積淀下來,充盈內心,在心裡打造一份穩如磐石的錨,能幫助自己以不變應萬變,從容應對這滾滾紅塵、滔滔濁世。
《海上鋼琴師》是一部盪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以回憶和現實交叉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一位名為1900的鋼琴天才在一艘遠洋客輪上的傳奇一生。那無處不在的鋼琴聲將觀眾帶入1900的心靈深處。影片採用浪漫主義風格,以嫻熟大氣的拍攝手法,時而氣勢磅礴,時而溫柔抒情的音樂,以及演員出色的表演,成功打造了這部經典影片。
但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我相信99%的人會被這個電影里頭這種情節打動。這個片子拍攝起來既磅礴大氣,而又低沉深婉。有好多地方通過優美的音樂來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這部電影在音樂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電影配樂史上,它現在經常被當做一部教材來使用。
這部片子它獲得一種巨大成功還在於這里邊對於人生價值,社會內涵的一種變現。其實,看了這部電影,你就會有體會,象徵著我們人生過程中一種儉朴淡薄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是不就追求過分的慾望。這個船象徵著我們理想當中淳樸的人生觀。陸地象徵著無邊無際的慾望。1900堅守著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被物慾所俘虜。而這部電影最後,1900和弗吉尼亞號一起沉到海底象徵著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對這種樸素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種基本堅守。這個電影的最大隱喻應該是我們人生在世的時候,你可以被一些無窮的慾望所沉迷,但是千萬不要忘記在合適的時候,回歸自己的心靈。在自己心靈里放著一艘像弗吉尼亞號這樣的船。在適當的時候,我能不被物慾所迷失,能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舟當中。
Ⅸ 哪裡有天堂電影院電影原聲配樂及插曲下載
專輯名稱: 天堂電影院電影原聲大碟 / Cinema Paradiso Soundtrack
演唱歌手: Ennio Morricone
專輯類別: Soundtrack
出版年月: 2001
專輯介紹:
義大利,法國 1988
《天堂電影院》的導演是擅長將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加以浪漫化新包裝的吉賽貝.托納多雷(Giuseppe Tornatore),本片是他奪得「戛納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大獎的代表作,可謂成績斐然。本片以義大利西西里島詹卡多村莊中一家電影院為故事舞台,描述小孩子多多與「天堂電影院」的放映師艾費多發展出來橫跨數十年的一段忘年之交的感情,並旁及義大利人民對電影態度的感情變化,最後「天堂電影院」要拆卸了,大家回到小鎮來給它送終。本片堪稱是一封由影迷所寫的「情書」,曾廣泛引起全球電影愛好者的共鳴,今年更推出加長了40分鍾的導演完整版重新推出上映,再版發行的原聲帶也由16首增加為17首。在這里更是收入了著名男高音Josh Groban為其配唱的主題歌曲!
為本片配樂的埃尼.莫里康(Ennio Morricone)出生於羅馬,一家三代都是音樂愛好者。他在羅馬近郊的聖塔西西里音樂學院主修和聲及作曲,經過電視和劇場的實務經驗後,於60年代進入電影界。因為替大學同學塞吉奧.李昂尼(Sergio Leone)執導的「義大利粉西部片」配樂而一舉成名。近三十年,莫里康被尊稱為「歐洲電影音樂領航者」, 配樂的影視作品超過300部。本片的配樂展示了他的深厚功力,情感濃厚感染力強。片中的愛情主題曲由其子安德立譜寫,創下父子作曲家共同為一部電影創作的紀錄。
這部電影配樂除了Ennio Morricone的作品外,其中的track 6.9.中的Love theme,是莫里克奈之子Andrea Morricone的作品,這首曲子是全片最感人的主題旋律.故事的背景是一個單純保守的時代,那時候銀幕上的每一段激情擁吻,男歡女愛都被當作洪水猛獸般的刪除,但多多對此總是充滿好奇,偷偷的從放映師阿佛列德那裡留下許多這些被剪掉的」傷風敗俗」的片段,後來一場大火奪走了阿佛列德的雙眼,也奪走了新天堂戲院,戲院後來得以重建,失明的阿佛列德仍然繼續他的工作,並且成為多多青澀少年時期的良師益友.長大成人的多多離鄉背景多年,事業有成,但感情仍舊十分飄泊,而且與家鄉的人事物漸行漸遠.許久不曾再重返家鄉的多多一日接到家鄉的來信,要他回去一趟,因為阿佛列德過世了,但留給他一樣東西,於是多多再度回到闊別己久的故鄉,鄉音無改,但人事已非,連新天堂戲院也拆除了.阿佛列德留給多多的是一卷古老的影片,多多獨自一人包下一間戲院放映,才發現這整卷影片正是他當時千方百計想要留下的每一個吻,當時每一部電影遺失了的激情與愛,在喪禮上不曾掉過眼淚的多多,獨自一人在戲院中哭了起來,我想許多觀眾也是,這一首Love theme在無華的外表下,卻描寫出人性內心最深刻的感動與懷念,夾雜了驚喜與遺憾,追思與感慨,令人一時千頭萬緒,百感交集.
Maturity,Projection For Two的主題旋律可以說是少年多多的主題,同時也刻劃了多多一段刻骨銘心的年少情深,只是這段感情終究沒有結果,但是那一百個夜晚的痴心守候,那一個伴隨著小雨落在臉上的吻,卻從此在多多的心上烙印了下來,日後多多在感情上彷佛再也找不到停靠的港口.
Cinema Paradiso是新天堂戲院的主題,恬適淡雅,正如片名<天堂電影院>,平凡小鎮的純朴居民,在這里渡過無數美好的時光與令人懷念的歲月,就像一位忠實的朋友,靜靜的陪伴著小鎮居民走過數十年的滄海桑田與悲歡離合,但在From American Sex Appeal To The First Fellini里,這個主題又變的愉悅甜美,輕松自在,彷佛看到一老一少在單車上怡然自得的身影,是很迷人的一段變奏曲.另一個較為小品的主題旋律Childhood and Manhood,質感自然簡朴,十分甜美,平凡小鎮雖然與世無爭,卻也生機勃勃,充滿朝氣.
Ennio Morricone以返璞歸真的色調,結構單純卻真情至性的音樂配器與編曲,以四段不同質感卻又相互呼應的主題,深刻的詮釋出一股懷舊的思緒與情懷,除了戲院失火一段略嫌單調外,其餘每一段音樂無不直探人心,余韻纏綿,悠然神往之間,依俙也勾起你生命中一些感動的時刻與溫馨的片段,在你心中回盪不己.
專輯曲目:
01.Cinema Paradiso
02.Maturity
03.While Thinking About Her Again
04.Chilhood and Manhood
05.Cinema On Fire
06.Love Theme
07.After The Destruction
08.First Youth
09.Love Theme For Nata
10.Visit To The Cinema
11.Four Interludes
12.Runaway , Search and Return
13.Projection For Two
14.From American Sex Appeal To The First Fellini
15.ToTo and Alfredo
16.For Elena
17.Cinema Paradiso
18.cinema paradiso-Josh Groban
下載地址:
http://www.verycd.com/topics/11713/
==============================
薩瓦特利·卡西歐Salvatore Cascio
男,生於1979年11月8日,義大利巴勒莫
星座: 天蠍座
生平:
義大利電影演員,其在《天堂電影院》中扮演的幼年托托已成為影史上的經典形象。
Ⅹ 《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5篇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售賞過後的感觸。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5篇,歡迎借鑒參考。
《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5篇(一)
有幸在運河影評院觀看了《聽見天堂》。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名叫米可的義大利男孩,因為一次意外事故,眼睛只能看見物體模糊的影子。根據法律規定,米可只好進了盲人學校。盲人學校的校長堅信自己的教育方法——只讓學生學習紡織和接線,因為他認為,盲人不會獲得自由。一次關禁閉,米可意外地發現了一台舊錄音機,在唐老師的點撥下,他把興趣轉向了錄音。後來,米可提出在校慶大典上表演錄音話劇,得到了夥伴的支持,幾經波折,在校慶那天,向父母們展現出了一個神奇的聲音世界。
「千里馬常有,然伯樂不常有。」唐老師那句「人有五個感官,你不過是眼睛看不見了,為什麼要放棄別的器官呢?」就是因為唐老師的這句話讓米可重新點燃了生活的希望,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夢想。
小時候的我,有許許多多夢想,但,大多都隨著時光流逝而漸漸消失。而米卡沒有放棄夢想。他堅持他努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做一位聲音剪輯員!
夢想,要去努力實現。
《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5篇(二)
前些天看了一直想看的電影《聽見天堂》,這是一部義大利的影片,雖然我不懂義大利語,但絲毫不影響我看原語言版本,我可以從屏幕上的中文字幕去理解故事情節。以前一直覺得天堂是用眼睛看到的,看完電影才知道原來天堂也可以用耳朵來「聽」。
故事主要講的是主人公米克在他十歲那一年,趁家裡大人不在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玩起了家中的獵,但是卻不小心摔倒,誤扣了扳機而導致獵走火造成了終生遺憾。從那以後,米克陷入了巨大的黑暗中,這一度讓米克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因為米克一直有個當電影大師的夢想。
「告訴你一個秘密,我注意到音樂家在彈奏時,他們會把眼睛閉上,為什麼?這樣可以感受更強烈的音樂,音符會蛻變,變得更有力量,音樂彷彿變成具體的觸感。你有五個感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這是影片中對米克影響最大的一段話。也正是聽了這些話以後,米克開始正視自己已經是一個盲人的事實,然後開始去改變,努力開始新的生活。感動我的是米克哪怕失去了光明卻始終存在對自由的渴望、對生活的嚮往。他的眼睛是盲了,但是他無時無刻不充滿了活力,充滿了想像力與創造力,誰都沒有權利剝奪他表達自我的自由。在我看來,這種改變與適應是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對抗精神,也是一種對未來無限可能的探究精神。而對於我們這些健全的人來說,大部分人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對生活的勇氣,碌碌無為,也因此丟掉了創造的能力。
西方人常說,上帝在關上你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是的,缺陷也是另一種美。早晨迎著朝陽開始新的一天,耀眼的陽光、藍色的天空、黑色的柏油路……我能清晰的看到這么多東西,但是我似乎從來沒想過這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因為當我們擁有時,往往忘記了珍惜跟感動。
人無完人,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陷,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後天某種原因造成的。有缺陷的人都比較自卑,事實上,只要你有勇氣與毅力,正視自己,努力拚搏,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斷臂的維也納依然楚楚動人,折翼的天使更加美麗。缺陷是一筆財富,既然無法改變,我們就換個角度去欣賞它,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包容它,接納它。缺陷也是生命的另一種賜予,肯定它,相信它,用缺陷來造就自我的另一種完美。有時候失去一樣東西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好與壞的界定只是我們對待事情的態度。就像殘疾與否沒有區別,只有有夢想的人跟沒有夢想的人。
輕輕的閉上雙眼,打開耳朵,用心聆聽,你會聽到來自天堂的聲音,溫暖而有力。
《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5篇(三)
今晚看了《聽見天堂》。看之前,我瀏覽了一下電影簡介。本認定是一部勵志片,也醞釀好了「悲憤」的情緒去看。而看著看著,我卻發現這些純系個人偏見。這更是一部有趣的童年故事片。除此之外,如《海上鋼琴師》一樣,是一部要用心去聽的電影。
本片取材於義大利一位著名電影音效師的真實故事。劇情簡單,說的是主人公米可在十歲時的一場意外,致使雙目失明,而後在父母師友的關愛下漸漸挖掘出在電影音效製作方面的天賦。
電影氣氛舒緩,善於捕捉細膩的情節。故事人物的每一寸感想,通過意象唯美的畫面、和諧的配樂層層剝筍。
「褐色,就如樹皮,摸起來有點粗糙。我喜歡藍色,就像踩著單車時,微風拂過臉頰的感覺……藍色,也是大海的顏色。」米可憧憬的是心靈的自由。
失明是悲慘的。而這部電影卻不用這個去鋪開話題,賺取觀眾的眼淚。童趣是這部電影的基調。因為有愛,就有晴朗的天空,再大的悲哀不過是一時遮蔽的烏雲罷了。
這也是本片格調不俗一面,不刻意製造悲傷氣氛,讓人一哭到底。而是告訴你什麼是夢想、勇氣和愛。
童趣在整部影片中無處不在,米克一進學校就跟小夥伴打架,和同伴偷偷溜進校長室偷錄音帶,學黃蜂的嗡嗡叫聲,騎單車去劇院「聽」電影,組織一群同學進行音頻劇的創作……無不讓人回憶起生氣勃勃的童年。
雖是盲人,可他們那顆心卻無比清
朗,他們執著於自己的興趣,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彼此關愛。不屈服於陳腐的校規。否則,這個世界只可能多了一個編織工,而少了一位電影音效大師。
如我,很多人童年夢想,隨著童年的逝去而完全褪色。也許,夢想不在乎大小與時限,而在於熱情和勇氣,也算是生活的一種態度吧。
讓人感動的是,唐老師付出的關愛。他能夠寬容米可的任性,並時時鼓勵著他,逐漸使他內心生長出一股力量。
「米可,無論你到什麼地方,一定要堅信自己身上的天賦……」叔本華說,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人格完善過程。(這里的人格,是一個更廣泛的意義,例如關愛、寬容、誠信等等在內)。也許,電影想告訴人的就是這些。開頭提到這是要用心去聽的電影。(我坐在最後排,聲音特別大啊:)。通過一個個婉妙的音符將人物內心一層層傳遞給觀眾。
《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5篇(四)
觀看了《聽見天堂》這部電影,我深有感觸。故事主要講的是主人公米可在他十歲那一年,因為好奇,玩起了家中的獵,結果不小心摔倒,誤扣了扳機而導致走火,從此,米可便只能與五彩繽紛的世界永遠告別,只能在特殊學校讀書。
人們常說:上帝關上了你的一道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米可無意間用雙手摸到了錄音機。漸漸地,他明白了錄音機的功能,也喜歡上了這個「神奇的小盒子」,並用它來領略這個多彩的世界。經過老師的幫助,米可最終成為了著名的電影音效大師。
是呀,正如電影里的唐老師所說:人有五個感官,為何只選擇其中一個?失去了雙眼,還可以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大腦去思考。有些名人,像愛迪生,他兒時雖然生活艱苦,甚至被學校老師稱為「低能兒」,但是經過不懈的努力,他依然研究出了多項發明。
通過這部電影,也讓我想到了自己。我們身心健全,生活的也無憂無慮。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也許會嘲笑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所缺陷的人。其實,他們和我們沒什麼兩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諷刺、嘲笑他們呢?只要肯花功夫,肯努力,任何人都有追求夢想,取得成功的權利!
《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5篇(五)
看完《聽見天堂》這部電影,我的感觸很深,陷入了沉思。
《聽見天堂》是真人實事改編,講述了一個男孩米可出生於托斯卡尼,從小就熱愛電影,可因為一次意外眼睛失明,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特殊學校就讀。然而在唐老師的幫助下,他的心態和生活開始轉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開啟。然而主張盲人不該擁有夢想的校長打斷了米可的夢想。雖然並不被校長認同,但米可仍為著夢想而努力,他的熱情逐漸感染周圍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自己的夢想與能力。雖然米可是盲人,但是他以一個盲人的身份,用聲音演繹生活,最終成為聞名全歐洲的聲音剪接師。
影片中我最敬佩唐老師。當米可無法適應自己是個盲人的事實時,唐老師告訴他,「人有五個感官,你不過是眼睛看不見了,為什麼要放棄別的感官呢?」;在米可屢次被校長打擊時,唐老師總是適時地出現,並肯定他。而他最後決定做他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而不是服從於校長。
而我心中又有一股憤怒。片中,在校長的眼中,孩子們就該好好地走大人們已經規定好了的路,而當他無法改變米可的時候,就把米可趕出學校,不要讓他帶「壞」了別的盲人孩子。雖然他同為盲人,但他在與唐老師的對話當中大聲呵斥「因為他們是瞎子!」說明他早已經被當時黑暗的社會吞沒了。
當時的社會使盲人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特殊學校就讀,否則就算是犯法,這就是對盲人的不公平與歧視,義大利直到1975年經過數年的壓力後才通過律法廢除盲人學校,這才讓盲人能進入一般學校就讀。而還有社會中許多這種類似的對殘疾人的不公平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