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5篇
《了不起的蓋茨比 》奠定了菲氏在現代美國文學的地位,被譽為美國「爵士時代」的象徵和」迷茫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剛剛完成。美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一躍超過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一大強國,出現經濟空前繁盛的景象,全國各地一派欣欣向榮,小汽車、電燈、電話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人們覺得不會再打仗了,是時候盡情享樂了,年輕的一代更是覺得進入了一個歡樂絢麗的新時代,他們開始放棄傳統的道德標准,信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整日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經濟的繁榮代價是社會的世風日下。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故事通過主人公尼克的視角講述了蓋茨比的故事,為了愛追求金錢,以金錢博取愛,最終死於他人槍下。小說通過蓋茨比追求愛情夢想的破滅,表現了年青一代「美國夢」的破滅這一主題。
蓋茨比就是一個追逐美國夢的年輕人,早期美國夢意味著: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而在一戰結束後美國夢卻在悄悄變味,其背後的動力成了對財富的渴求。蓋茨比為了能得到心愛的姑娘不惜鋌而走險販賣私酒以此獲得巨額財富,從此開始整日笙歌艷舞,沒日沒夜的在心愛的姑娘黛西附近宴請賓客只為引起黛西的注意,這讓我想起了當年周幽王為博妃子褒姒一笑而點燃烽火台的事。由此可見,在當時經濟蓬勃發展的美國,拜金主義與攀比之風空前繁盛著:社會各階層的人不擇手段賺錢,有錢人花錢如流水、窮人貸款消費盲目攀比。於是經濟越發呈現繁榮的景象,殊不知這虛假的繁榮最終導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並最終引發二戰。
女主人公黛西也是人性墮落的代表。黛西身為交際花每日晚上都有軍人來自己家中參加宴會,而黛西跟隨蓋茨比的原因則是因為蓋茨比欺騙她說他很有錢,隨後蓋茨比離開之後黛西便立馬開始尋找新的歸宿,有錢有勢的湯姆成了他的丈夫,而帶到多年之後蓋茨比腰纏滿貫的回來的時候,黛西又決定跟隨蓋茨比,後來黛西撞死了人,湯姆獻計利用蓋茨比對黛西的愛嫁禍於蓋茨比,黛西又從了湯姆。黛西如一棵牆頭草一般左右搖擺著,哪一方對自己有便跟隨哪一方。這也反映了當時美國女性拜金的普遍心態,用美貌博得男人的愛,用金錢衡量包括愛的一切事物,生活不加檢點、奢靡腐 敗,以玩樂作為活著的目標,將男性視為自己的錢包,也就是說,她們追逐愛情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金錢。
湯姆則是花心男人與不擇手段的典型代表,湯姆在與黛西結婚後不久便找到了一個情_,兩人秘密交往數年,等到蓋茨比回來要帶走黛西的時候卻又緊緊抓住黛西不放,這可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佔有欲與面子而已。但故事最後黛西竟然陰差陽錯撞死了湯姆的情_ ,湯姆立馬裝作完全不認識情_ 的樣子,還幫助黛西出謀劃策嫁禍蓋茨比,最終蓋茨比被殺死,而這兩人馬上遠走高飛消失不見,連蓋茨比的葬禮都未參加。湯姆成為那個時期上流社會男性的典型代表,用錢來處理一切事物,在外面花天酒地,四處尋找情_ ,並帶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心態,在自私心膨脹到極點的時候可以干出殺人一類的事,人性竟至於墮落到如此地步!
故事中很多其他的小配角也反映了美國當時的社會現狀:湯姆情_的丈夫代表著美國的無產階級窮人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任富人擺布;蓋茨比的父親則在兒子死後,為兒子擁有如此大的房子與如此多的財產而驕傲,似乎忘了兒子已經死去這一事件:沃爾夫山姆在蓋茨比生前只想著蓋茨比的錢,在蓋茨比死後裝聾作啞,讓人感到當時美國社會的冷漠與自私。
敘述者尼克則是一個旁觀者,他不是這人格墮落中的一員,他以他的視角講述了這發生在美國最繁華的東部的故事,故事的最後,尼克看清了東部的鬼影重重,世態炎涼,踏上了前往中西部的路途。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菲茨傑拉德在憑借其另一本小說《人間天堂》出名時還不滿24歲,菲茨傑拉德一夜之間成為了美國文壇一顆耀眼的新星。一個星期後,他與澤爾達在紐約結了婚。菲茨傑拉德和澤爾達年輕,迷人,擁有金錢和名望,是一對令人艷羨的金童玉女。他們活躍於紐約的社交界,縱情地享受愛情、年輕的生命以及成功的歡樂,過著夜夜笙歌、觥籌交錯的生活,後來又長年在歐洲居住。但由於講究排場,揮霍無度,他們的生活漸漸捉襟見肘。澤爾達因精神病多次發作被送進精神病院,菲茨傑拉德也染上了酗酒的惡習。1940年12月21日,菲茨傑拉德因為心臟病突發死於洛杉磯,年僅44歲。
這真的是莫大的諷刺。
菲茨傑拉德曾經這樣形容歐美的三個國家:法國是一片土地,英國是一個民族,而美國是一顆赤子之心。世界各地的人都懷抱著一顆赤子之心來到美國追逐自己心目中的美國夢,但到了最後無非是追逐更多的金錢罷了,在這經濟繁榮卻充滿功利的社會中慢慢迷失自我。所以,黯然神傷的故事總是發生在最為絢麗的時代。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我一句話,我至今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那些優越的條件。」——《了不起的蓋茨比》
不知有多少人是因為村上春樹才讀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我只是其中的一個。但是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電影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是我最喜歡的美國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擔任男主角,村上多次在他的作品裡提到過菲茨傑拉德和《了不起的蓋茨比》,如果沒記錯的話,第一次知道菲茨傑拉德是因為讀《挪威的森林》,後來好奇,就決定看一遍《了不起的蓋茨比》菲茨傑拉德用了第一人稱內聚焦的敘事方式,通過尼克的回憶來講故事,他既是_ 者,又是旁觀者。
作為_ 者,他是蓋茨比的鄰居,是黛西的遠房表哥,是湯姆的舊相識,他和喬丹交往,參加蓋茨比的奢華派對,幫蓋茨比搭起與黛西重聚的橋梁,他目睹湯姆與蓋茨比之間的沖突,知道茉特爾出事的真相,他處理蓋茨比的後事„„作為旁觀者,他從不識蓋茨比到成為蓋茨比的送殯人,這短短日子裡的經歷令他最終看透了他接觸過的那些人,看清了他所生存的那個「黃金」年代的美國社會„„
我們通過尼克進入故事,以他的角度來觀察、分析和思考,通常運用第一人稱內聚焦這種敘事手法都會令人讀得如臨其境,真實感極強。
真實到連故事裡每個人所嚮往和追求的似乎都是應該被理解的真實,包括蓋茨比。雖然蓋茨比追求的是一個看似虛無的夢想,但他需要的同樣也是一種真實,一個黛西,一段他自以為暫停的愛情。可是實與虛又好像是一體的,黛西是真實的,而蓋茨比苦苦追求的愛情夢想卻如他豪宅對岸的小綠燈一般虛無縹緲,黛西無情的離開,蓋茨比的被害,葬禮的冷清„„蓋茨比的苦心經營最終換來的是一場空,他追求的夢只是一個短暫而美麗的氣泡。
通過尼克之口來講蓋茨比的故事是最合適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尼克和蓋茨比是同一種人。因為蓋茨比死後,尼克還一直以為黛西會回來,至少會打個電話,還以為昔日參加蓋茨比派對的「朋友」會來參加葬禮,直到最後沒接到黛西一個電話,直到在五號路遇見湯姆以後,尼克才漸漸領悟到些什麼。在尼克心中,蓋茨比始終都了不起,他既是當初搞奢華派對的富豪蓋茨比,也是最後活在他心中的追夢赤子蓋茨比。
蓋茨比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的了不起在於他無所顧忌地愛著黛西多年,他的心是純粹的。雖然蓋茨比經過多年的奮斗,進入了上流社會的圈子,他從來不為金錢、權力與榮譽所動,事業上的建構是為了與黛西更接近。不幸的是,他的一生以悲劇結束,包括他夢寐以求的愛情。
盛夏八月,閑來無事,不如手捧一本書細細品讀。
最近在讀《了不起的蓋茨比》,一個霸權建立破曉時分的故事。那是百餘年前的北美大陸,經濟發展的火車疾駛向前;機器的摩擦轟鳴,卻也過多地掩飾了一時的人心。這本書,便是那段歷史點滴的印記。
究其然是一個人的悲劇,還是整個社會的悲劇,也許並不重要。酒天花地的派對,奢靡豪華的住處,五彩絢麗的衣衫,只是為了他心中摯愛的黛茜。回想初見之時,年輕美麗,一段草樣的年華;荏苒而逝,奈何命運弄人,心中的摯愛已然他人的紅顏知己。愛得愈深,傷得愈切;不幹現實,沉浸於夙願的美好,卻模糊了前行的視野。無力的槍聲,所有的夢想與美好,不堪一擊地破滅,散於風中,了無蹤跡。
蓋茨比,他了不起,因為他因時度勢的魄力,更因為他追尋美好的情愫。他沒有做錯什麼,卻也只得這人去樓空。一個夢想,如何極盡,唾手可得,卻也如何之遠,難以達到。在人人追求物質的時代,真實的情感那般一觸即潰。浮華眾生,沾染了銅臭氣味,失卻了是一顆至真純凈的內心。不留一片凈土,那個時代,註定要湮沒無畏的追夢者。
文中最後一句寫道:「我們繼續奮力前行,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後推,直至回到往昔的那段歲月。」
心中不禁一搐。習慣了爭權奪勢,習慣了勾心鬥角,人們,究竟幸福嗎?浮躁的世界,寸步難行的時代,掩飾了流俗,口口聲聲追憶似水般的年華。這,難道就是我們可以做的嗎?
「日復一日,興奮之情被漸漸吞噬。」現實,抹殺了太多如真似幻的意象。那些似空中樓閣一般的美好,與空洞的人群已然漸行漸遠。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我們該何去何從?
蓋茨比的選擇是前者。縱然現實殘酷,命運無常,他的形象依然偉大;單純的難以阻擋的愛,左右了他的是是非非,也使之以一種壯美的勢態劃過一個過往時代的蒼穹。悄然而逝,少有人注視其光芒。穿越了百年,正是這縷光,給那個昏暗的時代留下了一個值得留憶的故事。
即使逆水行舟,在現實的洪流中,依然印記一個追夢無悔的背影。那個值得悲憫的時代,這些動人的文字,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
蓋茨比的了不起在於他對夢想的執著追求有錢的生活,這是他和黛西在戀愛時在心中許下的。他對她的愛是任何人無法替代的,她像一個信仰,一個夢想,讓蓋茨比在不斷追逐,也在成長。
蓋茨比是令人同情的,他熱情大方的款待來參加宴會的各種人,但卻被人各種誣陷造謠杜撰無中生有的人生經歷,即使提起他的名字,也僅僅只在酒杯碰撞聲中聽到的那一聲響。
蓋茨比是令人敬仰的,他對自己的要求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自律,堅強,有孝心,有目標。所以蓋茨比能獲得一大筆財富是完全正當的。因為能堅持做這一點小事情,我覺得是了不起的。
蓋茨比的結局是可悲的,以為了不起的人身邊的朋友滿天下,可實際是真正的知己屈指可數,生前的那些朋友全部變成了路人,過客。正如那位對蓋茨比生命有重要意義的人所說「我們要明白,講交情要在人活著的時候講,人死就沒有交情了,」他意味深長地說,「我自己的原則是,人死我就什麼都不管了。」人,都是可悲的,自私的,可憐的毛毛蟲。
這個時代的人過得是紙醉金迷、尋歡作樂的勢利生活,在這個世界裡,輕歌曼舞盡日不息,聲色犬馬終年無休。這是諷刺。
一切又都是因為自私冷漠和思維混亂。他們是自私冷漠的人,他們把東西打碎,毀掉別人的生活,然後龜縮到金錢、巨大的冷漠或者隨便什麼讓他們蠅營狗苟地相處的東西裡面,讓別人來清理他們留下的殘局……
《了不起的蓋茨比》描述的故事發生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故事是以尼克的視角展開的。尼克從他的中西部故鄉來到紐約。他住所的旁邊,是書中主人公蓋茨比的豪宅。在他的這所豪宅里,蓋茨比每晚都會舉辦一場盛大的宴會。在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與蓋茨比相識了。
後面故事一波三折的情節便也從這里開始展開,蓋茨比向尼克講述到:他年輕時是位少尉軍官,愛上了姑娘黛茜,兩人都分別深愛著對方。但好景不長,他被調到了歐洲,而黛茜也從此嫁給了富家子弟湯姆。當蓋茨比回來的時候,黛茜已經因為金錢,改變了對愛情的認識,舍棄了原本與蓋茨比的那份愛情。他得知這個消息後,悲痛不已。為了挽回與黛茜的那份愛情,他便發誓要成為一位富翁,經過幾年努力,他真的成為了富翁。尼克聽完蓋茨比與黛西的故事,被蓋茨比感動了。正好黛西又是他的表妹,於是他聯系了久未聯系的表妹黛茜,起初黛茜還和蓋茨比熱情的交談著。但後來尼克發現黛西越來越不對勁,可為時已晚,黛茜碾死了丈夫湯姆的情婦,湯姆嫁禍給了蓋茨比,蓋茨比最終被殺,而黛西則是一臉微笑。
這本書告訴我們人是有多面性的,不能光看人的表面。是不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醜陋的自己,我們該怎麼面對他?這讓我困惑不已,以至於現在還在思考。
⑵ 《了不起的蓋茨比》:蓋茨比為什麼了不起
菲茨傑拉德夫婦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的美國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近日在國內上映。這是同名小說第五次被翻拍。以一部大製作影片而言,電影票房算不上出色,卻帶動了原著小說在國內熱銷。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1925年所寫的一部以20世紀20年代的紐約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它奠定了菲茨傑拉德在美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使其成為20世紀20年代「爵士時代」的發言人和「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之一。20世紀末,美國學術界權威在百年英語文學長河中選出100部最優秀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高居第二位。
蓋茨比為何「了不起」,並不能從小說文字獲得直接解釋。這個形容詞甚至可以理解為反諷——用國內一家媒體娛樂版的通俗化標題,這個故事可簡化為「吊絲逆襲一時爽,最終仍是火葬場」。
真正了不起的可能是菲茨傑拉德。蓋茨比濃縮了他一半經歷的影子,而他對「美國夢」破滅的預言,遠超前於他的時代。
「爵士時代」浮華至上
菲茨傑拉德將1919年至1929年命名為「爵士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我們能讀到對這一時代精神面貌最全面生動的寫真。
全書以蓋茨比鄰居尼克的口吻敘事。他住在長島,與鄰居蓋茨比交上了朋友。後者出身貧苦,但雄心勃勃,因販賣私酒暴富。他常在家舉辦豪華宴會炫富,目的是為了吸引5年前的戀人黛茜,贏回她的芳心——他去海外參加一戰時,她利慾熏心嫁給了出身舊貴族家庭的湯姆·布坎南。黛茜與蓋茨比重逢後舊情復燃,但她美麗的軀殼下藏著一個自私、庸俗的靈魂。尤其當湯姆揭露蓋茨比靠違法販賣私酒致富後,面對這樣一個前途岌岌可危的不法之徒,「不管她曾經有過什麼意圖,有過什麼勇氣,現在肯定都煙消雲散了」。黛茜酒後駕駛蓋茨比的車撞死了湯姆的情婦,卻與湯姆一道將禍水引到蓋茨比身上,死者的丈夫槍殺了蓋茨比。
作家對書中人物金錢至上的生活,花費大量筆墨進行描寫。蓋茨比夜夜舉行奢華宴會,來的客人很多他根本不認識。黛茜隨身帶著小金鉛筆,「聲音充滿了金錢」。湯姆與情婦、屬於較下層的威爾遜夫人碰面時,同樣酗酒狂歡,紙醉金迷。
不管屬於哪個階層,這些人都崇尚金錢,追求享樂,也都堅信金錢會讓生活更美好。黛茜和湯姆屬於「上流社會」,被金錢完全同化,對暴發戶卻極度排斥和鄙視。蓋茨比不懂這個道理,他執著追求財富,以為由此就可以重新得到「理想的化身」黛茜,即使獲得了物質上的滿足,也仍然無法逃脫精神上的孤獨與悲苦。
蓋茨比的夢是典型的「美國夢」。他的奮斗體現了美國人尊崇的堅韌、獨立、向上的精神,他的失敗宣告了美國戰後精神的頹廢與衰退。物質文明的高度繁榮帶給人們心靈的荒蕪和扭曲,狂歡享受的表象下隱藏著巨大的精神空虛和迷茫,整個社會精神彷徨痛苦,無路可走。
作家本人:現實版的蓋茨比
菲茨傑拉德的小說絕大多數「介於虛構與自傳之間」,蓋茨比與黛茜身上,就有他與戀人、妻子的影子。
與蓋茨比一樣,菲茨傑拉德出生時家道已衰落,生活貧困。一戰期間,他也在軍隊服役。
18歲時,他與一位富有證券商的千金姞內瓦·金熱戀。但她的父親明確告訴他:窮小子休想娶富家千金。這種屈辱給他打上終身印記。
1918年,他邂逅澤爾達。她是阿拉巴馬最高法院法官的小女兒,精通芭蕾、法語、詩歌。在菲茨傑拉德的熱烈追求下,澤爾達允婚,不過開出條件:如果他能掙到錢讓自己過上習慣的優渥生活,兩人就結婚。
與蓋茨比不同的是,菲茨傑拉德得到了自己的「黛茜」,只是結局同樣算不上美好。
1920年2月,菲茨傑拉德的小說《人間天堂》出版,一炮而紅。他馬上發電報給澤爾達:「書賣得好,速來紐約」。當年4月,他們結婚。
兩人婚後生活豪奢,《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那些紙醉金迷的場景,是他們生活的忠實記錄。靠給雜志寫稿子,菲茨傑拉德的年收入平均有25000美元,當時教師的平均年收入是1299美元。夫婦倆是所有派對的座上賓,高級商店和酒吧的常客。讀者期待從他的作品中一窺上流社會。
不久,兩人感情瀕於破裂。澤爾達難以忍受自己只能作為著名作家的妻子存在。後來,她被診斷有精神分裂症。
1929年美國和全世界都陷入經濟大蕭條,屬於菲茨傑拉德的黃金時代悄然逝去。他在1934年出版的長篇《夜色溫柔》已不復盛名。酗酒、經常拖稿、不合時宜的風格,使得雜志和報社陸續中斷了向他約稿。
1940年12月21日,菲茨傑拉德死於酗酒引起的心臟病突發,年僅44歲,遺留一部未竟之作《最後的大亨》。他死前已經破產。7年之後,澤爾達所在的精神病院意外失火,她被困在頂樓,活活燒死。
兩人最後葬在了一起。他們的墓碑上鐫刻著《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家喻戶曉的結尾:「於是我們繼續奮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後推,直至回到往昔歲月。」
預言美國夢的破滅
許多人對書最深刻的印象,正如對巴茲·魯赫曼導演的同名電影一樣,是奢靡浮華的時代氛圍。但菲茨傑拉德強調的,是這種浮華中已經透出的腐味——販賣私酒、黑幫猖獗、農民背井離鄉湧向東部大城市,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惡果顯露,道德被打上金錢的烙印,物慾橫流、享樂至上……
他寫這本小說是在美國極度繁榮的1925年,這種底色無疑與歌頌享樂的普遍氛圍唱了反調,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小說出版後銷售上的失敗。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兩年後,菲茨傑拉德接受了一次采訪,他在采訪中預言美國在不久的未來將面臨著「全世界的考驗」:「人們都認為我們是這個世界最了不起的人,因為我們最富有,這樣的想法太可笑了。等一等這波繁榮高潮的結束!等一等下個太平洋戰爭或反對歐洲合並糾紛的開始!」那位記者被這番話逗笑了。
1929年10月19日華爾街大崩盤,美國迎來持續5年的嚴重經濟危機。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讀者才意識到這是一部預見性的小說。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屈靈在1951年說,菲茨傑拉德比他同時代的任何人都清楚,美國這個社會體制的嚴酷之處。與他同時代的小說家都開始被遺忘,比如卡貝爾、多斯·柏索斯、斯坦貝克、德萊塞和法萊爾,剩下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也許只有福克納和海明威。
⑶ 如何評價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一部經典電影,小李子功不可沒。電影出色的細節,對原著精髓的精確把控,毫不拖沓的劇情,以及最後令人深思的現實意義,都非常不錯。總有人問,蓋茨比有什麼了不起的,他不就是一個暴發戶嗎?他憑什麼了不起,但是我要說的是在我看來,在那個經濟浮動最為劇烈的年代,蓋茨比能有一份執著的心,有一份真摯的愛,就是了不起的事。因為在那個時代,能保持有這樣一顆心的人能有幾人呢?
一、細節是電影最大的亮點
這部電影看似講述的是蓋茨比悲劇的一生,實際上卻是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一個人,不管你來自哪裡,出生怎樣,只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去不斷的奮斗,你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或者,至少接近於自己的夢想,有夢想,他就了不起,他就很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