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不不對等的愛情電影天堂

不不對等的愛情電影天堂

發布時間:2022-07-14 10:17:34

① 天堂的眼睛讀後感

宋祖德投資並擔任導演、男主角的電影《天堂的眼睛》,2005年8月上映,我是2009年才在「新浪電影」上看到的。我所在的小地方沒有電影院,看電影只能通過互聯網,這樣既好也不好:不好的是大片新片,不管你如何做宣傳,我們都得等到別人看過很久、而且完全忘記了影片宣傳的內容以後才能看到;好的是在互聯網上看能夠看到網友一句話兩句話的「影評」,這些影評非常直接,往往是真實的「讀後感」。《天堂的眼睛》後面就有不少跟帖,但這回的跟帖似乎大部分與影片無關,更多的倒是攻擊「宋大嘴」的。有一個跟帖卻有意思,他說宋祖德在這部影片中,有許三多的影子。

我喜歡《天堂的眼睛》,因為它具備了讓人們喜歡的三個理由。

一是影片好玩的商業性。商業性的幾個元素,美女、金錢、愛情、庸俗等它都有,重要的暴力、追逐、肉體卻沒有,這使它看上去不像是商業片,但我們又時刻可以感受到它的商業性,這一點很好玩,編劇和導演分寸把握得很好。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本來宋祖德就是要把它拍成商業片的,從節奏上就可以看出來,一環接一環,枝杈很少,但是故事的原形更接近文藝片:醜陋的男主角、美麗的女主角,癩蛤蟆要吃天鵝肉,本來不是商業片宋祖德卻成功地拍成了商業片。另外這個片子的低成本也好玩,從影片的場地,演員的服裝、道具等來看,很明顯宋祖德摳得不錯。劇中有場戲,說的是黃聖依扮演的女主角在國外的海邊思念男主角,一看到這里我就發笑,那是任何一處海邊都有的景色,而且幾乎可以肯定,黃聖依就是在廣東的某處海邊偽裝成國外海邊的樣子。與國內某些大片、大導演相比,宋祖德以近乎粗製濫造的低成本,拍出一部還過得去、還行、還不錯的商業片,這一點上他是成功的。

二是影片濃厚的文學性。一個有著電影情結、或說是電影院情結的小人物,懷揣著他在電影院工作的父親留給他的唯一遺物:一部叫做《成功之路》的電影拷貝,因為在一次跑龍套的演出中,結識了女主角,從此對女主角念念不忘。因緣巧合,兩個人因為一場首映禮多年後又走到一起,小人物不斷的付出,最終不但走上了自己的成功之路,而且「抱得美人歸」。這個故事緊緊扣住了電影這個主題,其它如電影院、電影院工作者、明星、攝制組、投資人、娛記,一切都圍繞著主題而展開,應該說故事是完整的。影片的文學性主要表現在有「寫人」:宋祖德扮演的男主角,不是憑空而來的,他是電影院工作者的兒子,所以從小就喜歡電影。他所在的那個小縣城電影院拆掉了,所以跑出來打工。他總是帶著《成功之路》,但他並不是一心嚮往著成功。他雖然丑,可是有內秀,到電影院打工後,「是金子總要發光的」,他這塊金子靠自己發光、被退休的電影院經理看中,聘任當上了經理,從此走向成功之路。雖然本片標記是「愛情片」,但從男主角的個人經歷來看,這是通過故事寫人,故事是第二性的,人是第一性的,這就是純文學。影片的文學性其次是場景:男主角和經理「樊叔」在破舊的天台上喝酒很文學。不是破敗的背景就是文學的,富麗堂皇同樣也是,可是我們更喜歡日常生活中的,它跟老百姓近。男主角騎自行車送片接片,也是很生活化的,生活化就很文學。不知道是低成本導致了本片的文學性,還是本來文學性的東西,就可以是低成本的。反正我喜歡這樣的味道,喜歡跟老百姓近的東西,因為我們是老百姓,在這樣的場景中可以看到自己窘迫的平凡歲月。

三是影片強烈的對比性。對比性主要集中在男、女演員外貌的不對等性上。幾個女演員都不錯,男演員都不行,尤其是宋祖德,長得真難看,吊腳眼、凸肚子、矮胖胖。影片一開場,宋祖德扮演跑龍套的,穿著古裝戲服,那樣子給人的感覺,即便你和他素昧平生,明明往日無冤近日無讎,可你真忍不住想朝他肉堆堆的臉上踩幾腳、再踩幾腳。就是後來他成功了,穿上西服了,那樣子也像是在演個跑龍套的,什麼衣服到了宋祖德身上就變了味。遺憾的是漂亮的女主角缺少漂亮的服裝來配,黃聖依最好的一次就是在電影院穿吊帶服和宋祖德的對手戲。要是本片女演員多幾套性感的衣服來搭男演員,那就更能襯出男演員的猥瑣和卑鄙,也能更有沖突性。

本片的主角無疑是宋祖德扮演的吳明,但這個人物也有不適合的地方,他應該是做多於說的,像呂方和周海媚以前的一部電視劇中呂方那樣。但宋祖德太愛說了,說得太多了,有內心獨白蠻好了,可他還要解釋、反復解釋,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這就使人物的形象不夠深厚,不夠內斂,缺少張力,有過於暴露的嫌疑,損害了人物的感染力。本片編劇鄧原,再次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功底。看完影片後我的第一個舉動就是查找編劇,因為這樣一部亂七八糟的影片,本來十有八九註定是要失敗的,之所以能夠走上成功之路,我覺得編劇之功佔了很大的原因。說到影片的名字叫做《天堂的眼睛》,比較瞎胡鬧,還不如改成「知音體」:《癩蛤蟆愛上天鵝,前途未卜的命運啊,他為什麼這么傻?全因為天堂里那雙關注的眼睛》。

看過《天堂的眼睛》,我至少相信了,宋祖德是會演戲的。

沒看過,網路找的。

② 找歐美文藝浪漫愛情電影,像暮光之城 成為簡奧斯丁 簡愛 傲慢與偏見 八月迷情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些都看過

《和莎莫的500天》小文藝,小清新,很好的愛情電影
《戀戀筆記本》比較感人,還不錯
《兩小無猜》也叫敢愛就來,男女主角的愛情很大膽
《分手信》
《蘋果酒屋的法則》很溫馨的電影
《怦然心動》
《伊麗莎白鎮》男主角很帥
《遠距離愛情》
《飛越未來》愛情戲並不是很多,只有一部分,不過電影很好
《贖罪》
《遺願清單》講兩個老頭子的電影,畫面相當優美
《漫長的婚約》
《雨人》不是愛情,是兄弟情
《傾城佳話》凱奇舊作,還算不錯
《當哈利遇到莎莉》
《穿越時空愛上你》梅格瑞恩與休傑克曼
《時間旅行者的妻子》喜歡電影里的草地……還是莊稼
《如果能再愛一次》有些小科幻色彩的愛情電影
《燃情歲月》
《附註:我愛你》痛失愛人後的自強
《蒂凡尼早餐》赫本最經典銀幕形象,PL
《羅馬假日》羅馬一天的浪漫
《一夜風流》劇情和名字截然相反,別誤解了
《宛如天堂》《情歸阿拉巴馬》兩部瑞茜的電影,有點喜劇色彩,還不錯
《徵婚啟事》
《陽光小美女》
《陽光清洗》
《許願池艷遇》
《閏年》
《親親老爸/三個新娘一個老爸》浪漫的吉他求愛,很不錯
《伴你高飛》
《好好先生》
《冒牌老爸》親情電影,也很溫馨

先寫這些,會慢慢補充

③ 愛情心理各類情況分析

在愛情中的人們,在心理上往往退化到嬰孩時期
我有什麼需要,不用開口,爸媽就應該知道,而得到照顧最好的辦法就是哭鬧,但在成人的世界裡,這樣方式行得通嗎?一個人從小成長的背景,常會深深地影響他日後被什麼樣的人吸引,以及日後親密關系的建立與維護。不管曾經受過多少傷,當愛情來臨時,就是最好的醫治和療傷機會,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天下最好的治療者是自己的愛人。
深度心理學
一個人從小成長的背景,常會深深地影響他日後被什麼樣的人吸引,以及日後親密關系的建立與維護。不管曾經受過多少傷,當愛情來臨時,就是最好的醫治和療傷機會,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天下最好的治療者是自己的愛人。但是,因為信任、不設防,所以在愛情中也是傷上加傷最危險的時候。當人的感情被觸動時,就進入了一個非理性的潛意識過程;愛情關系其實很像母親與嬰孩的關系,彼此戀慕、含情對視,都想把最好的獻給對方,不在一起時會焦慮、不安,彷彿「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愛的關系今與昔
唯有在戀愛中,人的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時得滿足:一是無條件被人接納;二是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別心裡愈空虛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賴對方來支撐你脆弱的自我價值感。
不知不覺地,期望對方能隨時隨地無條件接納你、隨時隨地把你擺在第一位;心理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日後對伴侶的要求愈是加倍;過去受的傷,要從現在愛的關系中加倍討回。例如過去在家中被忽視的,現在會不知不覺地要求伴侶不斷給你注意力;過去被管得太厲害的,現在會要求伴侶信任你,給你空間。彼此互許終身之後,你會覺得:為什麼我所要的,你卻不給我?
深度心理學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在剪不斷,理還亂之錯綜復雜的愛情關系中,找出一些頭緒,讓我們在分析處理問題時,掌握較正確的方向。
所謂移情作用就是把對過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轉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從一些重要人物身上獲得卻未能如願的情感需求,希望從目前的關系中得到滿足。 很多人因為從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匱乏,一旦得到相關的滿足,不管人時地是否合宜,就掉進愛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個女兒,從小在家中常被忽視,有次與家人外出走丟了,父親卻渾然不覺。她從小自尊心低落,覺得自己是個丑小鴨,渴望得到父親珍愛,卻未能如願。上研究所時,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滿有慈父形像的教授開始注意她,欣賞她時,她就覺得無可救葯地愛上了這位教授,本無心要破壞別人家庭,卻不知不覺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許多外遇的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每個人都情有可原,他們不是十惡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滿了人性的軟弱。

廣角及望遠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機有廣角及望遠鏡頭,用望遠鏡頭對准某一對象時,此對象變大,而其它對象就變成模糊的背景。
這就像肚子餓時去市場買東西會買得特別多,因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當你吃飽後,需求又不一樣了。食物像被廣角鏡頭溶回背景中,但吃飽後你口渴了,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遠鏡頭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變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這個新的對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滿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許期望一個慈父般的伴侶,但當你被照顧、被關注的需求滿足後,你很可能產生一個新的心理需求,開始要求獨立、自主。人是會成長會改變的,沖突於是產生。
我們剛開始從愛情關系中可以得到滿足,但因為我們的心理需求會隨人生情況而改變,所以,兩人結婚以後還要不斷適應,不斷學習才好。
造成情人間強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尋。 按照心理學大師楊格的理論,每個人都身具「顯性」與「隱性」(或稱「影子」)人格。換言之,每人除了表現外在眾人所見之「顯性人格」外,還有個正好相反,潛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覺型」。通常,「分析型」者著重邏輯思考與客觀評斷,但是當他在強調與表現「理性」 時,便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細膩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壓抑到潛意識深處,變成隱性的「影子人格」。
「顯性人格」的形成與先天因素有極大的關系,但也受到後天因素的影響。例如,男性成長過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於色」,「好漢打落牙和血吞」,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份便被深深壓抑到潛意識中變成「影子人格」。
當先天人格成份中「陽剛」「分析」特性較強的男孩去念理工,畢業後又在要求一絲不苟,毫無變通的環境中工作(例如美國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而身具「陰柔」「感性」特質的女孩去念人文,學成後又在文藝界工作,此時男女先天加上後天的差異就變得更大了。

急驚風與慢郎中
上帝是最有幽默感的,就像他在自然界中創造磁鐵「異性相吸」的現象,研究人間愛情關系時,我們也常見「急驚風」與「慢郎中」,「外向」者與「內向」者,「活潑的」與「穩重的」,「分析型」與「感性型」之間,彼此強烈相吸的現象。
當一個人遇見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異性時,心中常會有歡喜雀躍的感覺,因為對方彰顯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潛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質。例如,當 「分析型」的男性與「感性型」的女性相遇時,彼此常會充滿新鮮歡愉。她豐盈流暢的情意,往往會挑動他長久壓抑心底感性部份的人格。與她在一起時,他那被深埋陰暗地窖的「影子人格」開始見到陽光,感受一股從外注入,活潑新鮮的生命力,使他深受吸引,覺得自己好似脫胎換骨一般,受桎梏的心靈,頓時得以自由釋放。這個異性相吸,彼此各得一線生命契機,使自己塵封枯萎的「影子人格」重見天日,得到露水滋潤,與自己「顯性人格」整合,發展出一個較完全,較成熟人格之過程,我把它稱為「完整之我」的追尋。
人要發展出一個「完整之我」是個非常艱巨,要付上慘痛代價的過程,所以慈愛又幽默的上帝就讓這些異性相吸,一見鍾情的男女在蜜月期中,先預嘗了愛情天堂的甜蜜滋味,然後才讓他們閉著眼睛心甘情願地進入「磨合期」,在艱苦的「曠野」之中,讓兩人彼此在個性上「鐵杵磨成綉花針」,繼續發展「完整之我」。
在磨合期中,過去對方最吸引你的特質,現在卻成為讓你最受不了之處。過去你欣賞他的沉靜,理智,現在卻是沉默愚昧,不解風情。過去愛他的自信果斷給你安全感,現在卻成了自我中心,事事都要主宰。
如果正好相反,過去女方愛上的是他的細膩溫柔,那麼進入磨合期中,她很可能就要抱怨他缺乏男子氣概。同理,如果過去男方被她的情感豐盈,活潑伶俐所吸引,現在就巴不得她停止「歇斯底里」,嘮叨不停。在蜜月期中,人人都以為找到了完美的夢中人,在磨合期中卻發覺自己過去瞎了眼才會愛上這個對象。
在磨合期中,我們都想努力改造對方,要對方變得完美,像自己心中所訂之「理想形象」(Imago)一樣,這是親密關系中痛苦最大的來源。

終止惡性互動
人要如何才能在磨合期中少吃苦頭,通過考驗呢?唯一的辦法,是了解並遵循上帝所創造的心理定律,放棄使對方變成完美的幻想,不要定睛在對方身上,而回頭重新專注在自己「顯性」與「隱性」人格之整合與成長。換句話說,「感性型」的不再逼「理性型」的也要和她一樣善用詩詞表達豐盈的情感,而專注擴展 (Stretch)自身的影子人格,讓自己也能擅長邏輯思考;「急驚風」型的,學習去容忍「慢郎中」的慢,同時學習讓自己欣賞並享受影子人格中的輕松自然。
最有意思的,是當你觀察一些感情好的老夫老妻時,你會發現,當一個人放棄改變對方時,對方竟然會愈來愈被影響,不知不覺中兩人變得愈來愈像。
舉個例子來說,有對夫妻,太太是「組織型」,非常有條理,先生卻是「瀟灑型」,凡事大而化之,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當初兩人相識時,太太欣賞先生輕松自在,平穩幽默,好象天下沒有甚麼事能讓他驚慌失措。太太因成長於一個父母要求完美的家庭,常被對自己過高的期許壓得喘不過氣來。剛交往時,緊張兮兮的她只要跟他在一起,就覺得有安全感,可以放鬆下來。而先生從沒遇見過一個女孩子這么有條不紊,做每件事的效率都不知比他高出幾倍,因而對她欣賞得不得了。
婚後問題來了,太太愈有條理,先生愈亂,太太愈要糾正,先生就愈胡塗。例如,先生每次連自己皮夾放哪裡都不知道,而太太愈受不了,愈要他收好,先生就愈不去留意,愈常丟三忘四,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要處理這類惡性互動的關鍵,往往在於「過度負責」(Over-functioning)的一方在對方犯錯或達不到自己標准時要學會去面對,忍受自己內心的焦慮,讓對方為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
果真,先生這個毛病一直不改,直到有一天她痛下決心不再管這事。先生出差到機場時,竟找不到機票,這下不但要自掏腰包,還要付高好幾倍的價錢,結果連這平日毫不在乎的先生都心痛了。這次教訓之後,先生才開始警惕,慢慢有了改變。

④ 213老師留的假期作業,讓寫電影觀後感,我實在不想看,大家幫幫忙,幫從網上找些觀後感,共7部電影,觀後

1995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肖申克的救贖》是《阿甘正傳》最大的競爭對手,如果說《阿甘》是一個夢 (這是一個黑色幽默的夢, 不要當真),那麼《救贖》就是一種生活。生活比夢簡單,但生活遠比夢境殘酷。而這兩部片子也的確是有很多可比之處,他們也有緣湊在了一個奧斯卡年度。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當一片羽毛緩緩飄盪的時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優美的圓舞曲,因為不管拿到的是什麼,巧克力永遠都是可口的。《阿甘正傳》展現給我們的也永遠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也會讓我們時刻為生活的美好的而滿足。
忙著去活或是忙著去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贖》把生命變成了一種殘酷的選擇。肖申克的救贖是我們簡單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東西。相信自己,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於自己的輝煌,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雖然最後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條路,但是這條追尋的過程中卻是充滿坎坷。
他們都是極為優秀的影片,至少他們都是那種讓你看完以後就絕對不會忘記的影片,而且每次看完都會有不同於前一次的感覺和感受。在兩部同樣經典的影片面前,奧斯卡的評委們選擇了《阿甘》,也就讓它的影響力和觀眾接受程度遠遠的超過了他的競爭對手。但是埋在土裡的金子終究是要發光的,這些年來,《肖申克的救贖》卻開始了奮起直追,受關注的程度並不比《阿甘》少,而且很多人開始為他鳴不平。而我則能夠充分理解為什麼奧斯卡會選擇《阿甘正傳》?

《美麗人生》: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
他用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裡,為兒子,營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訴兒子,所有的殘酷只不過是一場游戲,游戲的獎勵是一輛嶄新的坦克。於是,他的兒子便有了足夠的勇氣,熬過那段水火的歲月,最後,當他坐上盟軍的坦克時,他的幸福無可言語,而那種幸福,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交換的。他不放棄任何機會為他風雨中的家庭製造哪怕是點滴的歡欣,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危險在廣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他趁著做侍者的機會,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首曾經響在他們定情之夜的歌曲,飄過沉沉迷霧的阻擋,在黑夜裡,給他的妻子帶去安慰,也讓他們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氣,共同經歷灰暗的時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晚,他將兒子安頓在一個鐵箱子里,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注視著他,於是,他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游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然後,槍聲響起,他去了,而他的兒子與妻子終於獲得解放,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確實,在這一場浩劫當中,他們贏了,因為,他們有一個英雄的丈夫與父親,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麗人生》是一部相當浪漫的電影,猶太青年基度到一個義大利小鎮上准備以開書店為生,在那裡,他遇見了美麗的姑娘多拉,然後,是一系列充滿了智慧、滑稽、陰錯陽差、浪漫的輕松片段,終於,基度與多拉終成眷屬,鏡頭一轉,他們從房間里追著他們的兒子來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羨慕,基度用自行車載著美麗的妻子,車框里坐著機靈的兒子,他們飛馳而過,而街道上,卻已經出現了納粹的鐵絲網。
沒有什麼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當基度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之時,他的猶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營,而他的妻子,本來並不用去集中營,卻毅然的隨他們跳上了火車。最真摯的愛情,有時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語,連執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縱身一躍,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當中,演多拉的演員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種很克制的平靜,當她在集中營里聽到孩子將要被殺掉的消息時,她的臉上沒有任何錶情,只是站在樓梯上,由著後面的人群在她身上沖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遠。後來,她被派去挑揀死難者的衣服,那種小心翼翼,不敢也不願發現兒子衣服的感覺很到位。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最深沉的愛,其實,是很平靜的,能夠撕心裂肺哭出來的,往往也是釋然的開始。
最後,基度的兒子和多拉在陽光下抱在一起,他大聲喊叫著,我們贏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已經死去。電影響起旁白,以基度兒子的語氣,聽聲音,他也已經步入老年,那麼,這部電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憶。在他的回憶里,他的父親,依舊是那樣鮮活,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葯、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 忠犬八公的故事》:嚴格說來,《忠犬八公》不算個故事片,甚至不能說這樣的講述算個故事。情節十分簡單,最離譜的是,好不容易領略了久違的李察吉爾,丫卻「嘎嘣」死了。
記得有句梁家輝的台詞:「我是個普通的男人,僅僅有史泰龍的肌肉、李察吉爾的相貌而已」,這句話叫一個懵懂的男青年不無嫉妒的開始留心李察吉爾這個名字,在隨後看到的《風月俏佳人》里,也似乎並不覺得他有多帥,在之後漫長的歲月里,即使偶爾在hbo中瞄到他的角色,也並無在意。對於我這樣的偽小資來說,知道他曾經是偶像派,就已足夠。
十餘年後,《忠犬八公》里再見李察吉爾,一個印象:老。也許是馬齒漸長,竟竊有兔死狐悲之意。伴隨著這樣的一種尷尬悱惻的情懷,一路看下去,已然是淚濕青衫。乖乖不得了,我也真是老了。
片子很安靜,音樂簡單而迴旋。一個小鎮、一個車站、幾個人、一條狗,和一段橫跨三代的時光。八公沒有做任何了不起的事跡,沒有救人與火災,沒有與猛獸搏鬥,沒有兢兢業業的工作,也沒有善解人意體貼入微。它甚至不屑於去撿球,在美女狗的挑逗面前也沒坐懷不亂。這樣平凡的一條狗,僅僅是和主人惺惺相惜,僅僅是狗馴養天性的泛濫而已了。
如果這算愛,只能說是條件反射。在八公的眼中,恐怕不可能出現片尾yy的那段人狗重逢。它的等待,更不可能是出自堅定的浪漫主義信念。我們可以負責任講科學的說,它僅僅是慣性使然,在條件反射的等待而已。可你不能在解構了這些之後安心洗洗睡了,憑什麼它的故事廣為傳頌,直到被改變成電影,憑什麼是它而不是我的塑像在遙遠的某地被人贊嘆著呢?
如果你也同樣,前半段微笑、後半段含淚看完的這部片子,那麼答案就不言而喻。你在人狗和諧相處、互相牽掛的那種氛圍中,感受到的久違的溫情,就是答案。在那個過去的好時光里,人與人之間不缺乏愛,奶當然更是放心的。影片的討巧之處在於,人與人情感的部分被一筆帶過,展示的都是人狗之間的情愫。在這種最樸素、最無功利性動機的關系中,這種普世的、宏大的情感,打動著更大的人群,撼動著心靈的更深處。
電影本身並沒有治癒的功效,它不是葯。但它可以作為麻醉品使用,就好比海洛因。如果它能喚醒你對過去的美好回憶,感覺的心靈的悸動,那你就不能否定它的功效。那個人人都熟識的小鎮,那個互相關照惦念著的人際關系,那個沒有電腦游戲沒有互聯網沖擊的時代,那個沒有高樓大廈壓抑著的空間,那個烏托邦般的世外桃源……那時的人,不必擔心生活的節奏太快,永遠有和家人相處的時間;那時的街角、鄉黨、車站、花壇,不會經常消失或者變了模樣,不管人或狗永遠都找的著。
那麼熒屏前豬頭豬腦的你,傻笑著又抹著眼淚的你,被喚醒的不就是這種懷念嗎?你在電影中人的生活里感受著自己的貧瘠,在電影中狗的眼睛裡感受著自己的孤單。《忠犬八公》的意義,不就是在提醒,你早就缺失了的東西嗎?
難怪,李察吉爾自己說,在看了這個電影劇本之後一哭再哭。對於這個經過大起大落、在最繁華的劇場里風光過又消沉過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故事更能引起他的同感,更勾引他心底對平靜生活、相濡以沫的留戀呢?理查老矣,戚戚我心。
如果愛僅僅是狗狗般的條件反射,願這種條件反射永不退化,永遠滋潤著我們乾渴的心田。
《海上鋼琴師》:看完影片之後,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可是1900真的孤獨嗎?後來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的流動的音符。他其實不孤獨,他讓我們孤獨,沒有天才的華麗沒有天生的不俗沒有特立獨行的資本,沒有充盈的內在沒有在這個世界得到認可和滿足,所以我們孤獨;我們從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飄忽,所以我們孤獨。
作為這世上存在的一個人,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稱號和身份。出生的時候父母為我們取了一生的代號即名字,我們要上戶口登記注冊,等到十八歲了要去辦理身份證;我們在學校是學生,工作了又要評職稱,我們被別人介紹時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我呢?當這些東西都被去除之後,我們還是我們嗎?我們還能找到自己嗎?1900是一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孩子,他不屬於哪個國家也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資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跡,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他的存在,他也沒有一座存放他遺體的墓穴,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真真實實地活過,他用什麼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覺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他藐視規則,藐視這個社會認可的規則,他害怕上岸其實是拒絕上岸,藐視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於外界對自身的認可,他可以輕易打敗爵士樂的開山祖師並對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華賺取無數的名利但是他拒絕音樂與自身的分離,他可以用音樂去探究所有人的心靈,可以在音樂里去旅行,可以尋覓到自己的愛情,但是他沒有常人那樣去要去追,他輕輕地將這些丟進了大海,他將邁向陸地的腳收回。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面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死亡作為人生的最後歸宿,對於個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所以存在主義者都是悲觀者,在他們眼裡,人生是一場悲劇。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場悲劇,是他自己能預料到的悲劇。「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的選擇我無所適從。漫漫無盡,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樣過?我無法遺棄這艘船,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
我喜歡閉上眼睛,反反復復地聽1900幫助好友克服暈船時彈奏的鋼琴曲,想像著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隨著海浪起伏搖擺。那時的音樂是可以將人吞噬的,讓你忘乎所以讓你自由自在,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讓你無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飛翔,能感受到旋轉,能感受到跳躍,就想初春的遠行,夏日的沖浪。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為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數時候其實是孤獨的,是我們心裡無處安放的孤獨,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的孤獨。1900是孤獨的,所以他選擇一輩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們呢?我們沒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讓我們來安放我們的孤獨,讓我們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一切,所以我們比1900更孤獨更可憐。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再繁華再喧鬧,我都只是一個人彷彿置身孤島,這時我那麼孤獨但卻沒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這個城市越來越鄙棄孤獨,它不允許你孤獨它不給你時間孤獨,它讓你覺得孤獨是可恥的,它要讓你融入外面喧囂的海洋戀愛的洪流,它要你和別人一樣,上岸,走同一條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你拒絕融入,那麼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著陸地是那樣的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譯得很巧妙,單是讀著都漾出善意的笑。樸素流暢的影片,連顏色都很節省,盡是飽和度很接近的灰,讓眼睛保存著氣力幫助嘴角表露快樂或悲傷。
真誠的電影總是能牢牢抓著你,聲色具備的100多分鍾後,靈魂才還給自己,任由你品評褒貶,它卻矜持孤傲的站在一邊,冷眼旁觀事不關己。憤怒的咆哮、感動的涕零,發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看似沒始沒終的循環,催化劑是電影。此時的我反芻般回味著那個100多分鍾。沒有奪人的漂亮演員,沒有花哨的特技拼湊,幾個稚氣未脫的「問題」孩子,一位已經禿頭的老師,再加上干凈簡單的音樂,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稜角銼的溫和……克雷芒馬修是一位熱愛音樂的鄉間教師,任命到一所再教育學校任教——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問題學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亂暴躁。這里的校長老師愁雲慘淡,臉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線條,謾罵和體罰是師生之間唯一的交流。可愛的新學監無何奈何的看著學生惡作劇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發現孩子漂亮的嗓音。很自然,難得的共鳴,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復了清澈干凈,師生在歡娛的五線譜上學會了理解、寬容和愛。
很寬泛的主題,但是,消沉灰暗到積極明朗的轉變由不得我無動於衷。反復回放著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動的感恩,馬修離職時窗口飄飛的載滿孩子幼稚字體和深沉思念的紙飛機,一張張象被時間氧化變黃的舊照片。他們是應該相互感謝的,孩子們幫助馬修迎來了「自己的創作春天」,料想更是讓他收獲了看到他們改變的成就感;孩子們該感謝這樣一位伯樂,挖掘出美麗的歌聲,還有比歌聲更美的嶄新的自己。音樂的確功不可沒,簡單的跌宕成就了劇烈的變化。若是馬修換做畫家、球手,或者其他什麼職位呢,孩子們應該也會很美,愛,才是至根本的語言。或者之前出現或者合作中生成,漸漸就成了依靠信賴,顏色似乎都清新起來。
電影中總是成就讓人側目的感動,因為現實中的貧瘠,所以讓我在這里口乾舌燥樂此不疲的絮叨。寫這段文字時,一直放著電影音樂,還是會輕易陷入宛如天籟的合唱中,一段簡單的快樂,陶醉了他們,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怦然心動》:一連看了兩遍《怦然心動》,真的是怦然心動。一對小孩,一棵樹,特別簡單的故事,講得盪氣回腸。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女生十來歲就有超脫的自省意識,審視自己愛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一旦觸及她的自尊,立刻決定放棄這個男生。我們文化里的「愛」,似乎都要低到塵埃里,舍棄自尊才叫愛,犯賤當真愛。
《怦然心動》是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很豐富。主講小孩早戀,其實這部電影里還講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尊重,勤勞,怎麼看待貧窮,怎麼接納殘障的家人,怎麼維護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父母吵架之後,立刻對孩子說:「我們會解決好,不是你的錯。」然後輪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還是相愛的,讓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會覺得:「我覺得媽媽很不容易,我覺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這個家庭里,我很幸運。」相愛的父母勝過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動》里小女生跑回來哭,說男生當著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媽媽說:「真的嗎?我看你需要和他談一談。」男生再三敲門,媽媽只是有禮而抱歉的說:「她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她把自己鎖在卧室里。」男生來自一個鄙視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區分出來,看待他如同一個常人。
繼續說《怦然心動》。我很羨慕美國文化里的這種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險精神,浪漫精神,敢於與眾不同,智慧有擔當,有實現夢想的腳踏實地的能力,生機勃勃,有愛,也會愛,有健康的體魄和靈魂。我們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還是傻而天真,迷糊,樂觀,感情豐富這一型,等男主角來憐愛。一句話概括,美國這種女主角是樹,開花的樹,沒有男主角也會生長得很好;我們的女主角是花,是殘缺的花,有些還帶著悲劇性的身世和身體,等著男人來拯救。
很多人講,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糾結等等。我覺得電影講了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發育不對等。很好理解,小學生總是女生成績比男生好。女生早慧,男生懵懂,於是女生往往先喜歡上男生。男生開竅,女生已經開始思考。所以,他們倆顯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質的落差。最後,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後做出了決定,勇於忤逆父親,做出了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最後,我覺得我們和美國故事最大不同的一點是:他們不做「糾結」,無論分分合合,都是乾乾脆脆。我們吧,無論什麼劇情,主要做的就是「糾結」,心裡愛但是不敢說,說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愛,愛了但是沒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沒緣分……明明是扭曲,還老說這叫「戲劇張力」,或者「命中註定」。

樓主 這不止5000了 你自己刪刪哈 選自豆瓣網影評和網路 覺得哪一篇不好可以去豆瓣找找其他的 其實老師應該沒有看 就是個形式。。 望採納

⑤ 電影《最美的時候遇見你》結局是什麼意思,沒看明白

電影最後一幕給出的是理想結局,稍早些已經給出了現實結局。

現實中,女主在因男主看球一夜未歸生氣後第二次提出分手並拉著行李箱離開,在抵達火車站廣場回眸時男主沒有跟來,結果真的分了手。

實際上,主要原因在於女主。

女主整個注意力完全陷入了愛情,大學期間對任何事提不起興趣,唯一想做的就是買車票返鄉看男主,要麼就是煲電話暫時替代,更甚至自己說:「即使在一起還是覺得不夠。」如此黏著的女主受不了男主做其他任何事,除了啪啪啪。

探監一般的女主實際上迫使男主在自由與戀愛中間作選擇,第一次男主選擇了戀愛,第二次男主選擇了自由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兩個為人處世的道理:

1、來之難則待之重,來之易則待之輕,人性。(兩人剛開始多番曲折才交往上,故而當時對方都十分珍惜;後來女主各種無處不在,使得男方不以為意。)

2、任何人相處都要保持和利用距離,首先這是為了尊重對方的自由,其次這是為了創造神秘感。

因為兩人剛開始存在著外在距離和心理距離,神秘感十足,女主懷揣著各種猜測與男主互動,雖然不知道下一步會是什麼,但這足以讓兩人興奮,就像影片中投硬幣一樣;可隨著彼此相互了解,距離拉近和消失,兩人在一起變得平平淡淡,甚至因瑣事吵鬧;然而女主一離開家鄉,又被男主強烈地吸引。

女主角得到了男主角,但她其實得不到,所以她一直在追尋,一個人如果把一個人裝在心理發酵太久,這種愛會變質,心裡的渴望,已經不只是你的愛,而是完美的天堂,體驗了太多思念一個人的痛苦,你就會看到通往天堂的路,你要的不是他,而是被拯救,你要的是繼續體驗這種痛來看見幻想中的快樂,一旦得到了,這種幻想就消失了。你的戀人,他承受不起拯救你的責任。

拓展資料:

剛剛看完了這部電影感觸頗深啊…


一開始是因為譚松韻才看這部電影的,其實並沒有他們說的太難看了。


我還是看下來了,很真實,也很現實。最後還是分手了。


我看的時候看到彈幕說,女生太作死,太粘人了。我想說不粘人的女生大概是不愛你吧。蜜汁微笑。


最後他們說結局又在一起了,一開始我也沒看懂,後來想了想,女主在街邊聽到有人唱歌回憶起了往事,她在想如果男主追了出來,結局會不會不一樣。所以,這是想像出來的。


我也在想,如果追出來他們會不會在一起。我覺得不會,因為感覺他們的結局已經註定了。
又覺得可能會在一起。


或許分開才是最好的結局。

電影最後一幕給出的是理想結局,稍早些已經給出了現實結局。現實中,女主在因男主看球一夜未歸生氣後第二次...

沒有在一起。只是給出了理想結局。

⑥ 有什麼好看的愛情電影就和《天堂之吻》 《天使之戀》等差不多的

戀空、戀戀筆記本、初戀這件小事、巴黎寶貝、雛菊、菊花香、春逝、再見我的微笑、觸不到的戀人、愛在日落之前
望採納

⑦ 不對等的愛情第一季

電影天堂看看。

閱讀全文

與不不對等的愛情電影天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鹿可電影網站 瀏覽:55
跟女生看電影怎麼主動 瀏覽:522
為什麼二戰全是美國電影 瀏覽:180
勇敢者游戲1電影高清 瀏覽:319
網上如何看3d電影 瀏覽:824
最新韓國電影哪裡看 瀏覽:422
國外80年代小電影 瀏覽:129
日本街頭搭訕熟熟系列電影 瀏覽:740
陸戰特攻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16
現代十大戰爭片排行榜前十名電影 瀏覽:956
電影解說手機用什麼錄音 瀏覽:218
電影五十八天迅雷下載 瀏覽:656
2021最新國產高清電影 瀏覽:677
開遠電影院在哪裡 瀏覽:701
為什麼日本拍小電影不帶套 瀏覽:305
考研微電影 瀏覽:590
看購還有哪些等電影卡 瀏覽:577
盒子安裝什麼軟體多老電影看 瀏覽:117
浙江電影行業指的是哪裡 瀏覽:279
民國時期上海大光明電影院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