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南地区最高苗文化区是
万盛区苗族属"红头苗"主要分布在关坝镇、青年镇、南天乡等地,如今人口约3000人。长期以来,苗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苗族文化。它尽管受川黔湘三省地情、物情、民情的影响以及巴渝文化、川黔文化、夜郎文化的参透,但却保留了浓郁的万盛地方特色,其形式和内容也随着历史环境、宗教信仰、风欲习惯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和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区委、区府旅游带动战略的实施,旅游文化--这种方兴未艾,融汇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特点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现像扑面而来,在发展旅游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去年,我们提出了构建万盛旅游文化新格局的设想。把具有地域的独特性又有民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的苗族文化、夜郎文化、漂流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苗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提练作为构建万盛旅游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区组四大班子及社会力量的关心和支持下,万盛苗族文化正以崭新的面貌向我们走来。去年我们成功地举力了"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首届重庆万盛苗族踩山会暨旅游漂流节,使苗族文化这朵旅游文化中的奇葩,斐声区外,在发展旅游事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苗族节日
和我国其他地区苗族一样,万盛区苗族因地域不同、文化差异等原因,其节日呈现出多维模式、异采纷呈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母猪鬼节":打母猪,一般是在秋收后举行,母猪老了,不出卖,打死祭菩萨。母猪生第一胎,第一个猪仔必须喂到母猪死,称为"圈门猪",也有以母猪最后一胎第一个独仔为"圈门猪"的,但是必须向"顶天立地"(祖先神位)禀报、许愿。打杀煮食母猪全过程,均须关门闭户进行。
(二)"顶天立地":是苗民堂屋内左侧中部竖署一长竹笋(或杉木竿),从地到屋顶,在离地约两米高处,粘贴或扎缚纸钱,此处则为祖先之灵位。逢年过节或婚丧大事,必以酒食祭礼,秋收吃新米前,必先祭祀"顶天立地",才能煮食。祖父或父亲(不包括祖母、母亲)去世后,家中需另插立新竿,表示"换代"。
苗民中凡有医术,行医的必在堂屋正中设置药王神位,供奉药王菩萨,在三月初和九月初九隆重祭祀。
此外,在每年春节的除夕,必供奉猪头(一个)、公鸡(一只)、刀头(长方形的保肋肉1块)、香烛(3柱)、长钱(长串纸钱、计3数)祭奠,以祈求人畜平安家庭兴旺。
(三)"若琐"(汉语谓"砍火星节"),常在每年农历八、九月间举行。具体时间各家族不一,这一活动只限于某一家族范围,不同于"踩山坪"。它易于举行,延续至今,不过规模较小。主要是为了驱除邪魔病灾,祝祷全家吉祥如意,主要内容是家族唱歌、跳芦笙舞或说、唱表演。
除此之外,还有爬坡节,爬山节、牛节、踩山会等节。其中踩山会是苗族同胞保留下来的最完整最盛大的节日。
二、婚葬习俗
婚恋习俗--过去,苗族青年男女求爱、定有、大都在"踩山坪"。同时,从恋爱到结婚有约日子、恋爱、说亲、对歌、盘结、定亲、合八字、聘礼、洗脚、打花脸、婚礼撵媳妇等众多而有序的习俗,现普遍的做法是:
苗族男女结婚,论岁不论辈,只要年龄相当,不论长辈、小辈均可;有女先许舅家,舅家男孩太大或太小不同意,始可许他人议婚。媒人去女方提亲必须在双月,做到"三回九转"始能定亲。新娘出嫁要提前开哭声,先请年纪大的长辈妇女引哭。迎娶新娘,要以盐,米开道。男方需去5人(父或母1人,长辈夫妇2人,充当陪拜人的新郎的弟或侄1人,以及新郎本人,其他人员包括女方送亲人多少不限),加上迎接回来的新娘共6人,成双。去进,要准备好鸡、肉等熟食品,将新娘迎至中途(不分路远近),要"回车马",以熟食品祭祀祖先,父或母与长辈尝食后,再继续前行,至新郎家院坝,举行"迎风接驾"仪式,先置放一长桌,设茶点,男方一长辈站靠里一方,以苗语致欢迎词。女方长辈站靠外一方,致贺词、祝祷词,两侧站亲友。致词后围桌行走一圈,入中堂,女方父亲出迎,又站在长桌两方,互相致词,再重入中堂。新娘不能入中堂,只能从侧面进入新房。叩拜天地中,父母以及新婚夫妇对拜时,新娘不出面,由去迎亲的新郎的弟或侄(即陪拜人)代表新娘与新郎共同行礼,送亲人返回,新郎必须新自放鞭炮欢送。婚后三天,新婚夫妇去女家"回门"
结婚时,不准未出嫁的大姑娘坐新床。
丧葬习俗--就万盛苗族而言,尽管今日他们已同本地的汉族一样普遍实行土葬仪式与众不同,其死亡分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用不同的葬法和仪式,老人寿终正寝称"白喜",根椐死者生前的喜爱,或杀牛、或杀马等牲畜,并吹芦笙、唢呐等,举行隆重的葬礼。安葬这天,丧家忌荤,不煮熟食,将祭奠的牛、马、羊肉分为若干块,挂于门外,帮助众人自带小锅、碗、筷煮吃。这些习俗,自始至终都似一面镜子反映着苗族历史文化的每一个侧面。苗族对人生意义的解释也主要集中体现在丧葬习俗上,他们在丧葬中与死者取得联系,对祖宗对话,接受关于生产生活、社会组织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教育,以此启以后人尊老敬老,团结友爱,珍惜生命等。
三、风味饮食
苗族喜食酸辣味,家家户户有酸菜、酸汤和酸辣子。喜吃酸腊肉、香肠、血豆腐之类。也喜吃糯食,如在苗家作客,偶尔,他们也会给珍贵的客人送上一两个雪白的糯米粑,以示对客人的可亲与尊重,有的苗家甚至把糯米粑当成他们走亲访友、馈赠佳宾的高级礼品。苗民普遍嗜好饮酒,多饮由大米、小麦、高梁等混酿的咂酒,咂酒以高梁为主,制作简单,饮用时味道醇香甘甜,饮酒方式独特。
四、苗族文化
苗族服饰--苗族服饰集美术和工艺为一体,是苗家的艺术精品,颇具民族特色,尤其是女装较浓重。我区苗族服饰曾多次参加市以上展览,受到好评,女装一般由头饰、衬衣、围腰组成。头饰极为丰富,用丝织品或彩布缠头,数围形似圆盘大帽,外沿是镶有图案的花布,扎成小花,缀以翠珠。衬衣多为白色,腰系刺绣和蜡染的大套小围腰,围腰图案设计精美,做工精湛。苗家妇女腰间通常围有花边或红边的拆叠围裙。除衣服外,妇女常佩戴刺绣工艺品,如手帕、香包等。男子装束则变遍简单、淡雅,与青、白、黑为主。
工艺品--苗家手工艺品主要有刺绣,挑花、织花、蜡染和银饰等。苗族刺绣除了美艳实用外,更多地反映的是苗族古代战争史的章节以及日常生活蓝图,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其技艺是将几种工艺结合到一起,先蜡染再挑花或刺绣,此外,还有苗族竹雕。苗民们擅长用蓝竹根部做材料,雕刻出各种工艺品,栩栩如生。
五、苗族歌舞
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万盛苗族同胞对歌舞情有独钟,从男女表达爱慕,缔结婚姻,接待宾客,走亲访友,霄葬祭祀等等,都少不了歌舞,歌舞,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与劳动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苗族歌谣--是万盛苗族口头文学中最丰富的组成部分,内容主要有民歌、情歌、婚嫁歌、丧葬歌等。其中民歌是最为丰富的一种,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紧密结合音乐,且唱且舞相随。既有名式严整,以七言四句为主的苗家民歌、神歌、婚嫁歌,又有七言两句为主的兰花对歌,还有不规划句式、多段式、分段式事更为自由的情歌。
苗族舞蹈--大致分为祭祀舞、农事活动舞,社群交际舞三类。苗族舞蹈风格多样,展示出了苗族人民的朴素、粗犷、善良的性格特点。芦笙舞是苗舞的代表舞蹈,芦笙由吹管(杉老树一节掏空对破相合)、发音管(六根竹管重叠,每管挖一音孔,安上铜片)、套筒(欢香树皮)三部分组成,以绳索联成。芦笙舞舞汇丰富,律动明快,整个动作身体下沉,左右晃动,双膝自屈伸,主要脚上动作变换较多。
我区苗族历史传统的《梭罗舞》、《桶鼓舞》、欢喜舞》、《椿米舞》、《踩调舞》、《楂脚舞》等舞蹈,用芦笙或击鼓作奏,边吹边跳,笙鼓齐鸣,歌情融融,音韵和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出苗家儿女纯朴,粗犷的民族风格和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
九十年代初,我区文艺工作者根据传统的舞蹈素材,编排了《椿悦》、《苗家欢》、《阿哥到茶山》、《梭椤舞》等较为成功的艺术作品,到市里参加调演,受到好评,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区文化部门加大了挖掘、提炼、培植苗族舞蹈的力度,并大胆借鉴外地苗舞的精华,进行了加工,改编,使我区苗族传统舞蹈焕发出勃勃生机,以新颖、优美、壮观的崭新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倍受青睐,首届重庆万盛苗族踩山会中歌舞《苗乡情韵》的创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让人流连忘返,去年以来,我区苗族舞蹈作为重庆市特色文化项目98年应邀参加了"世界旅游日城乡华夏旅游年"庆祝活动,第七届中国电影"百花"奖及"金鸡"奖开幕式迎宾表演。99年春节应邀参加了"山城都市国际旅游节"文艺表演,4月份参加了第四届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表演,受到热烈欢迎。
六、苗族踩山会
万盛区苗族踩山会是区苗族同胞在每年丰收之后举行的一年一度传统的庆典活动。主要活动形式是:一般是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五。据史料记载,这一活动在我区历史久远,由于种种原因,它沉默了半个世纪。直到1989年初,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才得以恢复,至1992年已举办了四届。期间,特别邀请了川黔两省三县区的的苗族和其他民族。踩山会除进行苗家风情表演外,还组织了苗族服饰、苗族工艺展览及展销,组织了其他商贸展览。
为了充分发挥万盛区资源优势,促进对外开放,加强文化交流,加速区经济发展,1998年7月,经与苗族同胞协商,将举办的时间和地点作了调整,以区委区府名义成功地举办了首届重庆万盛苗族踩山会暨旅游漂流节。这是万盛区建区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档次最高的"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地区性文经活动。共举办了文艺表演、商贸展销、招商引资等活动。值行一提的是共举办了开幕式大型文艺节目表演、苗族风情表演、民间文艺大游行、铜鼓滩漂流大赛等10项文体活动。高质量、丰富多彩而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为这次成功的盛会增光添彩,达到了预期目的。
首届重庆万盛苗族踩山会暨旅游漂流节的成功举办,说明了我区传统的苗族踩山会正跳出狭小圈子,逐步走向明天,走向辉煌!
B. 电影乡音在哪里拍的
你好伙伴 乡音暂时不知道在哪拍的,但苗乡情电影。导演:陶明喜 编剧:潘洪波 主演:普超英、陈树青、彭博、章艳... 类型:故事片 题材: 语种:汉语 出品国家:中国,拍摄地选在施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