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京剧霸王别姬唱词
京剧霸王别姬唱词:
(八侍女随虞姬上)
虞姬(唱)——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受风霜与劳碌,年复年年。恨只恨无道秦把生灵涂炭,只害得众百姓困苦颠连。
(大王回营啊!)
项羽(唱)——枪挑了汉营中数员上将,纵英勇怎提防十面埋藏,传将令休出兵各归营帐。
(马僮牵马下)
虞姬(白)——大王!
项羽(白)——这一番连累你多受惊慌。
虞姬(白)——大王,今日出战,胜负如何?
项羽(白)——枪挑了汉营数员上将,怎奈敌众我寡,难以取胜。此乃天亡我楚,非战之罪也。
虞姬(白)——兵家胜负,乃是常情,何足挂虑?备得有酒,与大王对饮几杯,以消烦闷。
项羽(白)——有劳妃子!
虞姬(回头吩咐侍女)——上酒。
项羽(唱)——今日里败阵归心神不定。
虞姬(唱)——劝大王休愁闷且放宽心。
项羽(唱)——怎奈他十面敌难以取胜。
虞姬(唱)——且忍耐守阵地等候救兵。
项羽(唱)——无奈何饮琼浆消愁解闷。
虞姬(白)——大王——
(唱)——自古道兵家胜负乃是常情。
(项羽叹气)
虞姬(白)——大王身体乏了,帐内歇息片刻如何?
项羽(白)——妃子,你要惊醒了。
虞姬(白)——妾妃遵命。
虞姬(转对侍从)——尔等也歇息去吧。
众侍从(白)——是
虞姬(白)——啊,大王睡稳帐中,我不免到帐外闲步一回。
(出帐)
虞姬(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
(叹一声,白)——云敛清空,冰轮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
(忽听得众将士齐叹——“苦哇!”)
虞姬(白)——月色虽好,只是四野皆是悲愁之声,令人可惨。只因秦王无道,以致兵戈四起,群雄逐鹿,涂炭生灵,使那些无罪黎民,远别爹娘,抛妻弃子,怎地叫人不恨。正是千古英雄争何事,赢得沙场战俘寒。
(画外传来将士吟唱——“家中撇得双亲在,妻儿老小依靠谁……”)
项羽(唱)——十数载恩情爱相亲相倚,眼见得孤与你就要分离。
(营外乌骓马嘶)
虞姬(白)——好在这垓下之地,高冈绝岩,不易攻入,候得机会,再图破围求救,也还不迟……备得有酒,再与大王对饮几杯。
项羽(白)——如此,酒——来——
虞姬(白)——大王,请——
(两人移步桌前,斟酒)
虞姬(白)——大王请!
项羽(白)——妃子请!
项羽(白)——想俺项羽乎!
(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白)——大王慷慨悲歌,使人泪下。待妾妃歌舞一回,聊以解忧如何?
项羽(白)——如此有劳妃子!
虞姬(白)——如此妾妃出丑了!
(虞姬下,未几,持双剑复上,背对项羽抹泪……半晌,暗喊了一声“罢”,转身为项王舞剑)
虞姬(唱)——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愁舞婆娑。赢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刹那,宽心饮酒宝帐坐。
项羽(白)——有劳妃子。
(虞姬一曲舞毕)
近侍甲(急上,白)——启奏大王,敌军四面来攻,特来报知。
项羽(白)——吩咐众将四面迎敌!
近侍甲(白)——遵旨。
(近侍甲退下,近侍乙急上)
近侍乙(白)——启禀大王八千子弟兵俱已散尽!
项羽(白)——何等!
近侍乙(白)——遵旨!
(近侍乙退下)
项羽(转对虞姬,白)——妃子,快快随孤杀出重围!
虞姬(白)——大王啊,此番出战,倘能闯出重围,请退往江东,再图复兴楚国,拯救黎民。妾妃若是同行,岂不牵累大王杀敌?也罢!愿以君王腰间宝剑,自刎于君前。
项羽(急问)——怎么!
虞姬(白)——免你牵挂。
项羽(急白)——妃子,你,你,你,不可寻此短见啊!
虞姬(白)——大王啊!
(唱)——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妾妃何聊生。
项羽(白)——哇呀呀!妃子,不可寻此短见啊!
(虞姬欲夺其腰间宝剑,项羽转身避开)
项羽(白)——不可寻此短见!
(虞姬再索宝剑,项羽再次避开)
项羽(白)——妃子你,不可寻此短见!
(虞姬第三次索要宝剑,项羽又复避开)
项羽(白)——妃子,不可寻此短见啊!
虞姬(指向帐门处,白)——汉兵,他,他,他,他杀进来了!
项羽(不知有假,转身看去,白)——待孤看来……
(待他方一回头,虞姬即抽出他腰间宝剑……未几,项羽意识到受骗,忽一低头,惊见腰间抽空的剑鞘——)
项羽(猛回头向虞姬,惊呼)——啊!这——
(话未出口,已见虞姬自刎于前,项羽顿足不已)
项羽(痛悔,叹)——哎呀!
(众侍女扶虞姬下)
(1)尚小云京剧老电影全集扩展阅读: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是京剧相当重要的戏码之一。此剧原名《楚汉争》,根据昆曲《千金记》和《史记·项羽本纪》编写而成。总共四本。1918年,由杨小楼、尚小云在北京首演。1922年2月15日,杨小楼与梅兰芳合作。齐如山、吴震修对《楚汉争》进行修改,更名为《霸王别姬》。
❷ 尚小云的爱国故事
尚小云,男,京剧旦角。名德泉,字绮霞;行二。祖籍河北南宫县,1900年生于北京市安定门内,法通寺草场大院。尚可喜后裔,属汉人旗籍。还是四大名旦之一。四大名旦分别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幼年曾随李春福学老生,是为“把手徒弟”。1907年进入“三乐社”科班(后改名“正乐社”),艺名“三锡”,先习武生,又学花脸。其后因师辈们见其扮相秀丽、英俊,逐让他改学旦行,师从青衣名家孙怡云,便改艺名为“小云”。1912年在广和楼公演,尚小云的戏很受欢迎,1914年被评为“第一童伶”。世人称尚小云、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为“正乐三杰”。
16岁出科先后受教于戴韵芳、陈德霖、路三宝、王瑶卿等名师,艺事突飞猛进。尚小云早年习武生,对杨小楼的艺术十分仰慕,后来他把“杨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化,用在自己的旦角戏里,使其表演刚劲、挺拔,于旦角的妩媚多姿中又见阳刚之美。特别适于表演巾帼英雄人物。至此尚小云成为同辈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侠为特色的佼佼者。1918年尚小云自组“重庆社”,不断排演新剧目,以巾帼英雄人物为居多。如《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墨黛》、《双阳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侠》、《虎乳飞仙传》、《红绡》、《峨嵋剑》等等,都是他首创演出,又成为他的独有剧目。 “尚派”代表作以巾帼英雄、侠女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尚先生也根据剧情需要采取“文戏武唱”的办法,以求火爆,并增进视觉上的美感。比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出塞后换乘烈马之时,就使用了串“鹞子翻身”、“趟马”疾驰,俯冲“圆场”等属于武功技巧的动作。这都极为符合人物的特色情景,提高了可视性。因此尚先生培育后辈时就力求既专又博。
1927年,由北京《顺天时报》发起选举名伶,尚小云以新编剧《摩登伽女》被选为“四大名旦”。
1937年创办“荣春社”。不惜家产办学,培养了“荣”、“春”、“长”、“喜”两科学生,以及三个儿子。尚小云治艺严谨,无论对己对人要求十分严格,但在生活中对人十分热情,慷慨仗义,倾囊相赠。“荣春社”共培养学生200余名,遍布全国,在京剧演出和京剧教育岗位上发挥重大作用。
1950年建立“尚小云京剧团”,任团长兼主演。1955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一届委员会常委委员,并连任二、三、四届常委委员。 1956年任北京市文联常委理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副主任。1959年移居西安,任陕西省艺术学校艺术总指导,陕西省剧协常委理事。并出任庆祝建国十周年赴京献礼演出团团长。1960年出任中苏友好协会陕西分会理事。全国文教群英会陕西省赴京代表团副团长。1962年,拍摄艺术片《尚小云舞台艺术》,录制《失子惊疯》和《昭君出塞》两部影片。1964年受聘于陕西省京剧院,担任该院首任院长(当时陕京是全国五大京剧团体之一)。
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迫害冲击。1976年4月19日在西安逝世(逝世于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享年76岁。
较著名的亲传弟子有张蝶芬、赵晓岚、雪艳琴、张君秋(后自创“张派”)、孙荣蕙(天津)、杨荣环(天津)、尚长麟(次子)、李喜鸿(北京)、孙明珠(陕西,学生,未拜师)、王紫苓(天津,主攻荀派,尚派戏演出不多)、董玉苓(北京)、李翔(北京)、包启瑜(内蒙古)、周百穗(贵州)、童葆苓(北京)、尚慧敏(长孙女、佳木斯)、段丽君(成都)等,再传弟子有马博敏(上海)、李莉(天津)、鞠小苏(山东)、周利(重庆)、王玲玉、王长君(天津)等。长子尚长春攻武生,幼子尚长荣攻花脸,女婿任志秋攻旦角。女尚秀琴未从艺。
出生:1900年1月7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七日
逝世:1976年4月19日,农历丙辰年三月二十日
--------------------------------------------------------------------------------
科班院校
富连成社 顾问
--------------------------------------------------------------------------------
活动年表
70条事件 | 全部展开 »
1900年,出生。
1916年10月6日,农历丙辰年九月初十日:荀慧生出师 »
1917年,农历丁巳年:朱幼芬组班 »
1919年9月9日,农历己未年闰七月十六日:荀慧生首次在上海天蟾舞台以《花田错》打炮 »
1921年,农历辛酉年:余叔岩加入双庆社 »
1922年,农历壬戌年:马连良搭尚小云的玉华社 »
1922年12月16日,农历壬戌年十月廿八日:中和园1922年12月16日演出 »
1922年12月23日,农历壬戌年十一月初六日:中和园1922年12月23日演出 »
1923年,农历癸亥年:尚小云、马连良参加双庆社 »
1923年1月10日,农历壬戌年十一月廿四日:中和园1923年1月10日演出 »
1923年1月14日,农历壬戌年十一月廿八日:中和园1923年1月14日演出 »
1923年1月31日,农历壬戌年十二月十五日:中和园1923年1月31日演出 »
1923年2月23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八日,11时:1923年春节黎元洪总统府堂会第一天 »
1923年2月24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九日,15时:1923年春节黎元洪总统府堂会第二天 »
1923年2月25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12时:1923年春节黎元洪总统府堂会第三天 »
1923年8月15日,农历癸亥年七月初四日:广德楼1923年8月15日演出 »
1923年9月7日,农历癸亥年七月廿七日:广德楼1923年9月7日演出 »
1923年10月17日,农历癸亥年九月初八日:广德楼1923年10月17日演出 »
1923年12月7日,农历癸亥年十月三十日:尚小云首演《红绡》 »
1924年,农历甲子年:袁瑞麟首次登台演出 »
1924年1月25日,农历癸亥年十二月二十日:尚小云首演《张敞画眉》 »
1925年,农历乙丑年:马连良搭尚小云的协庆社 »
1925年,农历乙丑年,秋:姚玉芙商请言菊朋与梅兰芳合作未果 »
1925年6月,农历乙丑年:言菊朋搭双庆社 »
1925年6月11日,农历乙丑年闰四月廿一日,晚:1925年6月11日广德楼演出 »
1925年6月13日,农历乙丑年闰四月廿三日,晚:1925年6月13日广德楼演出 »
1925年6月14日,农历乙丑年闰四月廿四日,晚:1925年6月14日广德楼演出 »
1925年6月22日,农历乙丑年五月初二日,晚:1925年6月22日广德楼演出 »
1925年8月8日,农历乙丑年六月十九日:协庆社在中和戏院打泡 »
1925年9月12日,农历乙丑年七月廿五日:尚小云首演《林四娘》 »
1925年10月9日,农历乙丑年八月廿二日,晚:尚小云首演《贞女歼仇》 »
1925年11月15日,农历乙丑年九月廿九日:尚小云首演新编《玉堂春》 »
1925年12月3日,农历乙丑年十月十八日:言菊朋自协庆社辞班 »
1925年12月4日,农历乙丑年十月十九日,晚:1929年12月4日三庆园演出 »
1925年12月17日,农历乙丑年十一月初二日,晚:1925年12月17日三庆园演出 »
1925年12月20日,农历乙丑年十一月初五日:1925年12月20日三庆园演出 »
1926年,农历丙寅年:时慧宝搭协庆社 »
1926年1月28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十五日:1926年1月28日吉祥园演出 »
1926年5月28日,农历丙寅年四月十七日:1926年5月28日吉祥园演出 »
1927年7月23日,农历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顺天时报》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结果揭晓 »
1928年1月13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
1929年,农历己巳年:尚小云邀时慧宝赴沪未成行 »
1930年11月18日,农历庚午年九月廿八日:为辽、陕、平筹赈义务戏第二天 »
1931年,农历辛未年:四大名旦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
1931年6月9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一天 »
1931年6月1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
1931年6月11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 »
1933年,农历癸酉年:尚小云收赵啸澜为徒 »
1933年10月,农历癸酉年:方荣翔拜尚小云为师 »
1934年,农历甲戌年:李世芳拜尚小云为师 »
1934年,农历甲戌年:洪鬘影拜尚小云为师 »
1935年11月20日,农历乙亥年十月廿五日:尚小云收张德蕙为徒 »
1936年,农历丙子年:长庆社解散 »
1936年3月26日,农历丙子年三月初四日:汉口光明大戏院开台 »
1937年,农历丁丑年:尚小云重修第一舞台 »
1938年,农历戊寅年:宋玉茹拜尚小云为师 »
1938年2月16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杨小楼接三 »
1938年2月27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杨小楼送圣仪式 »
1938年2月28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九日:杨小楼大殓举行 »
1938年3月16日,农历戊寅年二月十五日:荣春社正式成立 »
1938年9月14日,农历戊寅年闰七月廿一日:北京伶界救济黄河水灾义务戏 »
1939年1月27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初八日:尚小云收李慧君为徒 »
1943年6月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时:余叔岩丧礼举行 »
1943年6月2日,农历癸未年四月三十日,9时:余叔岩发引 »
1948年5月2日,农历戊子年三月廿四日:荣春社正式解散 »
1949年,农历己丑年,秋:程砚秋收尚长麟为徒 »
1949年8月,农历己丑年:杨宝森、尚小云合作赴津演出 »
1956年9月1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一天 »
1956年9月2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八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二天 »
1956年9月3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九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三天 »
1956年9月4日,农历丙申年七月三十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四天 »
1976年4月19日,病逝。
❸ 尚小云的代表剧目有哪些
尚小云的代表剧目有:
《楚汉争》、《墨黛》、《长坂坡》、《汉明妃》、《梁红玉》、《朱砂痣》、《昭君出塞》、《乾坤福寿镜》、《五花洞》、《娟娟》、《詹淑娟》、《别窑》、《兰蕙奇冤》、《绿衣女侠》、《千里驹》。
《五龙祚》、《红绡》、《祭塔》、《卓文君》、《黎素娘》、《取金陵》、《秦良玉》、《龙女牧羊》、《宇宙锋》、《林四娘》、《谢小娥》、《金山寺》、《摩登伽女》。
(3)尚小云京剧老电影全集扩展阅读:
尚小云高劲圆亮的唱腔艺术和矫健优美的武功技艺,开创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的“尚派”表演艺术;他加工旧剧,编创新戏,关注普通人特别是妇女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意义,他的艺术实践体现的思想的进步,具有艺术变革的时代意义。
他热爱中国共产党,追求思想进步,以高尚的情怀和品格铸就了“尚派”艺术的内在精神;他心底无私,不遗余力,为京剧艺术培养了大批后继人才;他不畏艰辛,无怨无悔,扎根西北,为京剧艺术服务人民大众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❹ 历史上尚小云是谁
尚小云是公认为四大名旦之一,誉满 天下 ,是现代中国京剧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 历史 上尚小云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尚小云的简介
尚小云(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原名尚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他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其代表总有《三娘教子》、《战蒲关》、《秦良玉》等。
尚小云的生平简介
因家道中落,尚小云年仅7岁时就投身梨园。1908年,他转入了三乐社科班学戏,初习武生,花脸,后改旦角。1912年三乐社在广和楼公演,尚小云的戏很受欢迎。1913年李际良掌三乐社,更名正乐社,演于民乐舞台。1914年冬,尚小云与孙菊仙配《三娘教子》、《战蒲关》,声名渐起,被评为“第一童伶”。世人称尚小云、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为“正乐三杰”。16岁出科后,他先后与孙菊仙合演《三娘教子》、《战蒲关》,与王瑶卿合演《乾坤福寿镜》,与杨小楼合演《湘江会》、《楚汉争》等戏,与余叔岩、谭小培、王又宸、马连良等多人合作演出。
尚小云出科前后,先后受教于张芷荃、戴韵芳、陈德霖、路三宝、王瑶卿等名师,艺事突飞猛进。他的昆曲戏由李寿山传授,尤以《昭君出塞》、《风筝误》等戏最见功力。尚小云早年习武生,对杨小楼的艺术十分仰慕,后来他把“杨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化,用在自己的旦角戏里,使其表演刚劲、挺拔,于旦角的妩媚多姿中又见阳刚之美。特别适于表演巾帼英雄人物。至此尚小云成为同辈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侠为特色的佼佼者。1918年尚小云自组“重庆社”,不断排演新剧目,以巾帼英雄人物为居多。如《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墨黛》、《双阳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侠》、《虎乳飞仙传》、《红绡》、《峨嵋剑》等等,都是他首创演出,又成为他的独有剧目。“尚派”代表作以巾帼英雄、侠女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尚先生也根据剧情需要采取“文戏武唱”的 办法 ,以求火爆,并增进视觉上的美感。比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出塞后换乘烈马之时,就使用了串“鹞子翻身”、“趟马”疾驰,俯冲“圆场”等属于武功技巧的动作。这都极为符合人物的特色情景,提高了可视性。
尚小云先生的尚派风格是以阳刚见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做功表演上,强调一种力度,大开大阖,大起大落,强调一种顿挫,棱角分明的表演。另一方面是他的唱腔高亢刚健,气力充沛,一气呵成,在演唱上他善于运用立音、颤音、顿字和一种“节节高”的唱法,形成了尚派的独特风格。他的表演充满激情,强调气势,这方面也是尚派的一个很大的特色。值得提出的是,尚先生的艺术在刚的同时又讲究刚柔相济,刚中带柔,柔中带媚。刚则至刚,柔则至柔。
1937年创办“荣春社”。不惜家产办学,培养了“荣”、“春”、“长”、“喜”两科学生,以及三个儿子,他培育后辈时力求既专又博。尚小云治艺严谨,无论对己对人要求十分严格,但在生活中对人十分热情,慷慨仗义,倾囊相赠。“荣春社”共培养学生200余名,遍布全国,在京剧演出和京剧 教育 岗位上发挥重大作用。
1962年,拍摄艺术片《尚小云舞台艺术》,录制《失子惊疯》和《昭君出塞》两部影片。
尚小云的艺术特色
铁嗓钢喉,高劲圆亮
尚小云出科以后,先后从孙怡云、张芷荃学戏,又得益于陈德霖。并从王瑶卿、路三宝学花旦戏,随李寿山、陆金桂等学昆曲。所从师者,均为老成典型。因而早年即为文武昆乱不挡的出色旦角,而尤以其青衣戏最为观众认可,被公认为“青衣正宗”。
尚小云天赋极佳。其嗓音宽亮,扮相俊美,身材适宜。尤以中气充沛、调门高亢、久唱不衰为难能可贵。由于其声高劲圆亮,以刚为主,很适宜传统青衣的唱法,是以早年初搭各班,以“二祭”——《祭江》、《祭塔》及《玉堂春》、《探母》等唱工剧青衣戏享名于时,故有“铁嗓钢喉”之誉。
青衣一行,传统上多演“贞节烈女”,其唱法不仅要求清亮娇脆,还须有阳刚喷薄之音。自胡喜禄开创阴柔一路唱法以后,阳刚一路渐有不敌之势。而孙怡云、陈德霖等均准老派,以阳刚为胜。尤其是陈德霖,继承了阳刚一派的优点,同时讲究刚柔兼济,开创了青衣一行新的演唱格局。
尚小云在演唱上,直接继承了阳刚一派的传统,早期恪守传统青衣“口紧字松”的唱法,其后受陈德霖影响,于刚健中辅以婀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发音上抗下坠,对比鲜明,注重气势,给人纵横捭阖、拔险攻坚的刚劲之美,传统青衣“节节高”的唱法,在他能举重若轻。尚小云在唱工中,不但不像后来旦角每每减少词句,有时还按老派唱法增多唱词。 如《玉堂春》,一般在“惊动乡约和地保”后面,即接“拉拉扯扯到了公庭”,他却接上“一旁又来了两个官人,一个拉来一个扯”,然后才接“拉拉扯扯”一句。
与四大名旦中其他几位一样,尚小云在京剧旦行各领域都有所涉足,无论青衣、花旦、刀马甚至武旦,都能胜任愉快;但他的不同之处,是并不致力于打破这些行当的表演界限,而是在每一个特殊环境下,都以不同的行当适应表演的需要。在《探母》中,尚小云早年演公主,后来又演太后,他都恪守行当规范,公主以旗装花衫应工,而太后则完全是青衣典型。又如《全部红鬃烈马》,尚小云在《武家坡》演王宝钏,在《大登殿》则演代战,亦是青衣、花衫分明,决不含混。
尚派唱腔的特点,讲究攻坚碰硬,都以实音、真力转折,决不稍懈;同时又以板头的变化运用,打破唱腔的固定节奏,展示唱腔的丰富内涵;又以斩钉截铁的断和错综有力的顿挫,使唱腔错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简约、坚实整齐中呈现峭险之处,显得力透纸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处,则表现为酣畅淋漓,满纸云烟,和专尚纤巧者不同。
文武兼善,面面俱到
尚小云初学老生,继之以武生、花脸,最后才改旦角。尤以武生,既有在科班时的基础,后又有和杨小楼同班、同台的经历,体会极为深切。是以尚小云在其近六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每以文武兼擅驰名。
尚派的做工身段,如跑圆场等,能越跑越圆,有前激后荡之势。起落准确,跬步不失。 舞蹈 身段,如《御碑亭》中表现孟月华回家途中遇雨,泥泞难行,尚小云用了三个滑步:先是前栽,表现在泥泞中快行难以站稳;接着是后仰,脚下一滑,几乎坐地;最后终于失去平衡,两腿前伸从舞台一角滑向另一角。三步紧紧相连,被称为“尚氏三滑步”,在舞蹈艺术中而有真实生活的感受,至今脍炙人口。
尚小云的武工,在四大名旦中独树一帜,最为人称道。每举手投足间,矫健非常。其《湘江会》、《战金山》以及后来编演的《秦良玉》等戏的开打,在美观中又别有一种威猛气概。其扎靠戏,与杨小楼、钱金福等有同样的优点:旗不乱、靠不掀、翎子不倒,在京剧武打表演中具有典范性。其晚年演出《双阳公主》,在这些地方更显老成典型。
尚小云与杨小楼数度合作《湘江会》,而在起打中相得益彰,就足见他的功力。旦角武打身段,不像净行及武生,站“大蹲裆式”,只是两腿略拱的“女骑马式”,蹲式幅度小,易摇晃或站不住。而尚小云在《湘江会》对枪打完“大扫琉璃灯”以后的掏翎挫腰骑马式亮相,却如锦?花墩,纹丝不动,极见精彩。
《秦良玉》一剧,范宝亭饰闯塌天,被挑下马后就地两滚,动作飞快;而尚小云扮演的秦良玉,要在锣鼓中立即将之刺死。这一身段不仅要快,还要分清一个在马上,一个已坠马,其间分寸颇难把握。而尚、范二人此处如惊蛇入壑,丝丝入扣,火炽而惊险。
舞蹈是京剧旦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表演手段。尚小云在其新编剧中,也作了可贵的探索。如《红绡》、《林四娘》中的剑舞,《婕妤当熊》中的扇舞,《云?娘》中的即席跳舞作歌等,都是。尤以《摩登伽女》中首创化用“苏格兰舞”及夏威夷“呼啦舞”,为 拓展 京剧表演手段做出了巨大贡献。
尚小云除本行旦角以外,在反串戏及乔装戏中,都展示了其文武全才、各行皆能的艺术功底。如其反串《八蜡庙》黄天霸,按武生演法,一丝不苟。又如演《翠屏山》石秀,《酒楼耍刀》及《杀僧》两场,酒气熏蒸,满面煞气。在“花梆子”中耍六合刀,敏锐绝伦,纵身几个“蹦子”,抡刀下劈,其气势之 迅捷 ,便是一般专演小生者,亦要为之退避三舍。
❺ 四大名旦中梅兰芳、 苟慧生、陈砚秋、尚小云、谁没有艺术影片
苟慧生。
“四大名旦”中,梅兰芳有幸拍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生死恨》,建国后又陆续拍了《宇宙锋》、《断桥》、《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洛神》、《游园惊梦》等;程砚秋仅拍了《荒山泪》;尚小云拍了《昭君出塞》和《失子惊疯》,唯独荀慧生没有来得及在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这就成为人们在学习和鉴赏荀派艺术时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形的很大缺憾
❻ 有关京剧之类的电影
01 《玉堂春》 (张君秋、俞振飞主演 1949年拍摄)
02 《梅龙镇》 (张君秋、马连良主演 1949年拍摄)
03 《霸王别姬》 (梅兰芳、刘连荣主演 1956年拍摄)
04 《贵妃醉酒》 (梅兰芳、萧长华、俞振飞主演 1956年拍摄)
05 《荒山泪》 (程砚秋主演 1956年拍摄)
06 《宋士杰》 (周信芳、童芷苓、李玉茹主演 1956年拍摄)
07 《群英会·借东风》 (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等主演 1957年拍摄 )
08 《杨门女将》 (杨秋玲、王晶华主演 1960年拍摄)
09 《宋江杀惜》 (周信芳、赵晓岚主演 1961年拍摄)
10 《失子惊疯》 (尚小云主演 1962年拍摄)
11 《野猪林》 (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主演 1962年拍摄)
12 《武松》 (盖叫天主演 1963年拍摄)
13 《尤三姐》 (童芷苓主演 1963年拍摄)
14 《红灯记》 (刘长瑜、高玉倩主演 1970年拍摄)
15 《杜鹃山》 (杨春霞、马永安主演 1971年拍摄)
16 《古城会》 (高盛麟、袁世海主演 1976年拍摄)
17 《姚期》 (裘世戒主演 1980年拍摄)
18 《铁弓缘》 (关肃霜主演 1979年拍摄)
19 《李慧娘》 (胡芝风主演 1981年拍摄)
20 《徐九经升官记》 (朱世慧主演 1982年拍摄)
❼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尚小云专辑》免费在线听mp3音频资源,求百度网盘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尚小云专辑》免费在线听mp3音频网络网盘资源
链接: https://pan..com/s/18FZtpG1VXnOydS8v_Dzmww
❽ 我要戏剧电影的全集目录。。。。。不管是京剧还是什么别的剧种,只要拍成老电影就算。
早起默片(就是无声电影)《定军山》《长坂坡》《青石山》《艳阳楼》《金钱豹》等,均为京剧短片,是由任庆泰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分别由当时的“伶界大王”谭鑫培和京剧俞派创始人俞菊生主演,后期梅兰芳大师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剧《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兰从军》《西施》“羽舞”、《霸王别姬》“剑舞”、《上元夫人》“拂尘舞”等和昆曲《春香闹学》等等。
到了1930年出现第一部有声电影后的拍摄的戏曲电影就是有声的了。主要有京剧《四郎探母》《周瑜归天》《霸王别姬》《林冲夜奔》《斩经堂》《三娘教子》,费穆导演的京剧电影《古中国之歌》包括有《水淹七军》《朱仙镇》和《王宝钏》等戏,比较著名的还有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电影《生死恨》。
1949建国年只有一部越剧电影《越剧精华》包含有《楼台会》《贩马记》《双看相》《卖婆记》等折子戏。
1954年的有汉剧《宇宙锋》、桂剧《拾玉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锡剧《双推磨》、淮剧《蓝桥会》和京剧《盖叫天的舞台艺术》(含《白水滩》《七雄聚义》《茂州庙》《劈山救母》《英雄义》《武松》)
1955-1959年的有评剧《秦香莲》《三勘蝴蝶梦》、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曲剧《陈三两》、川剧《杜十娘》、晋剧《打金枝》、锡剧《庵堂相会》《庵堂认母》,蒲剧《窦娥冤》、扬剧《上金山》《百岁挂帅》、闽剧《炼印》、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和京剧《洛神》《荒山泪》《群英会》《借东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含昆曲《断桥》和京剧《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
1960-1969年有昆曲《游园惊梦》、淮北梆子《寇准背靴》、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昆曲《墙头马上》、京剧《杨门女将》《穆桂英大战洪湖》《野猪林》《尤三姐》《武松》《铡美案》《传枪记》《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含《徐策跑城》《下书杀惜》)《尚小云舞台艺术》(含《昭君出塞》《失子惊疯》)、越剧《红楼梦》《碧玉簪》《毛子佩闯官》《柳毅传书》,汉剧《齐王求将》,评剧《花为媒》,楚剧《双教子》,锡剧《双珠凤》等,还有一些现代新戏。
1970-1975年,均为新戏、样板戏
1976年公开发行的戏曲电影有河北梆子《宝莲灯》京剧《打孟良》《打焦赞》《打韩昌》等,还有一些拍摄但未公开发行的如京剧《闹天宫》《二堂舍子》《长坂坡》《斩黄袍》《盗魂铃》《三岔口》《辕门斩子》《红娘》《空城计》《白蟒台》《孔明吊孝》《罗成叫关》《武松打店》等
1977年有京剧《苗岭风雷》,1979年吉剧《燕青卖线》《包公赔情》,京剧《铁弓缘》,豫剧《七品芝麻官》,昆曲《西园记》。1980年京剧《白蛇传》《盗御马》,豫剧《包青天》、越调剧《诸葛亮吊孝》。1981年有河南越调《包公误》《智收姜维》,京剧《红娘》《李慧娘》,秦腔《三娘教子》等。1982年有豫剧《背靴访帅》,曲剧《风雪配》《清官怨》,京剧《升官记》等。1983年豫剧《程咬金照镜子》《樊梨花》,京剧《白蛇传》《吕布与貂蝉》《真假美猴王》等。1984年豫剧《风雨情缘》,越剧《五女拜寿》,黄梅戏《龙女》,晋剧《三关点帅》等。直到近年,均不断有传统戏或者现代戏搬上荧幕。近期还有戏曲《清风亭》《桃花庵》上演,也取得了很大的反响。
这些还只是大概,还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戏曲电影史的话,建议你买一本高小健的《中国戏曲电影史》,一定对你有很大帮助的。
❾ 京剧名人故事尚小云
铁嗓钢喉,高劲圆亮
尚小云出科以后,先后从孙怡云、张芷荃学戏,又得益于陈德霖。并从王瑶卿、路三宝学花旦戏,随李寿山、陆金桂等学昆曲。所从师者,均为老成典型。因而早年即为文武昆乱不挡的出色旦角,而尤以其青衣戏最为观众认可,被公认为“青衣正宗”。
尚小云天赋极佳。其嗓音宽亮,扮相俊美,身材适宜。尤以中气充沛、调门高亢、久唱不衰为难能可贵。由于其声高劲圆亮,以刚为主,很适宜传统青衣的唱法,是以早年初搭各班,以“二祭”——《祭江》、《祭塔》及《玉堂春》、《探母》等唱工剧青衣戏享名于时,故有“铁嗓钢喉”之誉。
青衣一行,传统上多演“贞节烈女”,其唱法不仅要求清亮娇脆,还须有阳刚喷薄之音。自胡喜禄开创阴柔一路唱法以后,阳刚一路渐有不敌之势。而孙怡云、陈德霖等均准老派,以阳刚为胜。尤其是陈德霖,继承了阳刚一派的优点,同时讲究刚柔兼济,开创了青衣一行新的演唱格局。
尚小云在演唱上,直接继承了阳刚一派的传统,早期恪守传统青衣“口
尚小云珍贵剧照 (10张)
紧字松”的唱法,其后受陈德霖影响,于刚健中辅以婀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发音上抗下坠,对比鲜明,注重气势,给人纵横捭阖、拔险攻坚的刚劲之美,传统青衣“节节高”的唱法,在他能举重若轻。尚小云在唱工中,不但不像后来旦角每每减少词句,有时还按老派唱法增多唱词。 如《玉堂春》,一般在“惊动乡约和地保”后面,即接“拉拉扯扯到了公庭”,他却接上“一旁又来了两个官人,一个拉来一个扯”,然后才接“拉拉扯扯”一句。
与四大名旦中其他几位一样,尚小云在京剧旦行各领域都有所涉足,无论青衣、花旦、刀马甚至武旦,都能胜任愉快;但他的不同之处,是并不致力于打破这些行当的表演界限,而是在每一个特殊环境下,都以不同的行当适应表演的需要。在《探母》中,尚小云早年演公主,后来又演太后,他都恪守行当规范,公主以旗装花衫应工,而太后则完全是青衣典型。又如《全部红鬃烈马》,尚小云在《武家坡》演王宝钏,在《大登殿》则演代战,亦是青衣、花衫分明,决不含混。
尚派唱腔的特点,讲究攻坚碰硬,都以实音、真力转折,决不稍懈;同时又以板头的变化运用,打破唱腔的固定节奏,展示唱腔的丰富内涵;又以斩钉截铁的断和错综有力的顿挫,使唱腔错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简约、坚实整齐中呈现峭险之处,显得力透纸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处,则表现为酣畅淋漓,满纸云烟,和专尚纤巧者不同。
文武兼善,面面俱到
尚小云初学老生,继之以武生、花脸,最后才改旦角。尤以武生,既有在科班时的基础,后又有和杨小楼同班、同台的经历,体会极为深切。是以尚小云在其近六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每以文武兼擅驰名。
尚派的做工身段,如跑圆场等,能越跑越圆,有前激后荡之势。起落准确,跬步不失。舞蹈身段,如《御碑亭》中表现孟月华回家途中遇雨,泥泞难行,尚小云用了三个滑步:先是前栽,表现在泥泞中快行难以站稳;接着是后仰,脚下一滑,几乎坐地;最后终于失去平衡,两腿前伸从舞台一角滑向另一角。三步紧紧相连,被称为“尚氏三滑步”,在舞蹈艺术中而有真实生活的感受,至今脍炙人口。
尚小云的武工,在四大名旦中独树一帜,最为人称道。每举手投足间,矫健非常。其《湘江会》、《战金山》以及后来编演的《秦良玉》等戏的开打,在美观中又别有一种威猛气概。其扎靠戏,与杨小楼、钱金福等有同样的优点:旗不乱、靠不掀、翎子不倒,在京剧武打表演中具有典范性。其晚年演出《双阳公主》,在这些地方更显老成典型。
尚小云与杨小楼数度合作《湘江会》,而在起打中相得益彰,就足见他的功力。旦角武打身段,不像净行及武生,站“大蹲裆式”,只是两腿略拱的“女骑马式”,蹲式幅度小,易摇晃或站不住。而尚小云在《湘江会》对枪打完“大扫琉璃灯”以后的掏翎挫腰骑马式亮相,却如锦?花墩,纹丝不动,极见精彩。
《秦良玉》一剧,范宝亭饰闯塌天,被挑下马后就地两滚,动作飞快;而尚小云扮演的秦良玉,要在锣鼓中立即将之刺死。这一身段不仅要快,还要分清一个在马上,一个已坠马,其间分寸颇难把握。而尚、范二人此处如惊蛇入壑,丝丝入扣,火炽而惊险。
舞蹈是京剧旦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表演手段。尚小云在其新编剧中,也作了可贵的探索。如《红绡》、《林四娘》中的剑舞,《婕妤当熊》中的扇舞,《云?娘》中的即席跳舞作歌等,都是。尤以《摩登伽女》中首创化用“苏格兰舞”及夏威夷“呼啦舞”,为拓展京剧表演手段做出了巨大贡献。
尚小云除本行旦角以外,在反串戏及乔装戏中,都展示了其文武全才、各行皆能的艺术功底。如其反串《八蜡庙》黄天霸,按武生演法,一丝不苟。又如演《翠屏山》石秀,《酒楼耍刀》及《杀僧》两场,酒气熏蒸,满面煞气。在“花梆子”中耍六合刀,敏锐绝伦,纵身几个“蹦子”,抡刀下劈,其气势之迅捷,便是一般专演小生者,亦要为之退避三舍。
加工旧剧与编创新戏
尚小云打破了以往京剧旦行(青衣)专门讲究“贞女节烈”的道德评判标准,从“烈”之一端引发了“侠”、“义”、“刚”、“健”等内涵,从更广阔的层面关注妇女的生存和生活价值,实际上已隐含了对传统妇女观念的批判,颇具时代意义。尚小云的这一尝试,大大增强了京剧旦角(青衣)一行的表现力,拓展了京剧旦行的表现空间。这是尚小云能够步入四大名旦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作为现代京剧艺术大师的精神基础。此外,他在剧目内容上大胆取少数民族及域外生活为背景,这也是京剧史上的首创,对拓展京剧表现力作了可贵的探索。在新剧的排演中,他大规模使用布景,并参照历史、民族服饰的实物,改革舞台服装及化妆,这也是对舞台的整体形象改革的尝试。
尚小云遵循艺术规律,同时开展了对传统剧目的加工与新编剧目的创作。对于传统戏,尚小云或增头加尾,或连缀折子戏,或删繁剔冗,以使主题突出,情节完整,人物鲜明。他曾改编演出了[3] 《玉堂春》、《十三妹》、《梅玉配》、《涤耻血》、《詹淑娟》、《天河配》、《雷峰塔》、《春秋配》、《乾坤福寿镜》等数十个传统剧目。而对于新编剧目的排演,尚小云根据自己文武并俪、各行皆工的特长精心创造,在唱腔、扮相、表演、布景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造,极大丰富了京剧舞台。
《梁红玉》是尚派名剧。30年代末尚小云根据传统折子戏《战金山》等整理改编,从《玉玲珑》起,到《战金山》结束,名《梁夫人》。1950年前后,又予以加工,易名《梁红玉》。其中《许婚从军》的唱段和《擂鼓助阵》的擂鼓表演尤为精妙。后来,尚小云根据意大利籍清宫画家郎世宁所绘的香妃半身戎装像改进了传统的女靠,使梁红玉的形象更加英俊挺拔。
为了强化我国民族戏曲载歌载舞的特点,在尚小云的保留剧目中,常常采用昆剧的演法,有些场次整个按照昆剧折子戏来演。一些昆剧折子戏经他大幅度加工,成了京剧的常演剧目,而且都已成为尚派名剧,如《梁红玉》的后半出《战金山》,《汉明妃》的后半出《昭君出塞》,就是享誉最盛的艺术精品。
尚派艺术代表作举隅
1962年,尚小云赴山东讲学,这使他留下了一篇《我赴山东教学的讲稿》。其中对京剧艺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颇多精辟之论。比如,在四功五法的表述中,尚小云明确指出五法为“口、手、眼、身、步”,将口法列于京剧表演五法之首。尚小云是程砚秋以外唯一如此明确、系统阐述的京剧艺术大师。
1935年,由李寿民改编的全部《汉明妃》在北京首演。此剧由昆曲《出塞》发展而成。《出塞》是全部《青冢记》的一折。尚小云饰王昭君。在《出塞》中,他大胆采用了“文戏武唱”的方法,载歌载舞,声情并茂,把京剧旦行几乎所有的步法都组织进去了,还吸收了武生的身段动作。全剧充分反映了尚派饱满、强烈、清健、豪放的风格。其表演手段层出不穷,通过种种程式化的舞姿创造了一系列动态画面。他运用了大跨腿、大弓腿、大扬鞭、急搓步和上马时单足颠颤、垛泥、趟马圆场等动作,细致地刻画了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和边塞的荒凉。他塑造了口中曲子、盔上翎子、手里马鞭、身上斗篷的王昭君艺术形象,渲染了“马活人俏”的表演效果,这“马上昭君”的载歌载舞,被誉为一幅幅活的“佳人烈马图”。
尚小云演这出戏,着意于区别“马下昭君”和“马上昭君”的不同点,注意“昭君上马”和“马上昭君”的神形变化。“马上昭君既要有人,又要有马,马是烈马,人是佳人;一身二用,神形兼顾”,真正体现了我国写意戏剧的精神实质。昆剧、京剧舞台上演出《昭君出塞》基本上都是按照尚派路数演出的。
尚派《绿衣女侠》剧照
《乾坤福寿镜》一剧,早年尚小云学自王瑶卿,是尚小云十分喜爱的一出拿手戏。原是清末四喜班珍藏秘本。早年此剧为四大本连台本戏,王瑶卿演时为两本,分两日演完。尚小云删繁就简,改为一本一天演完。尚小云饰演寿春。至上世纪三十代后期开始,则前半部饰胡氏,后半部饰演寿春。《失子惊疯》是此剧中最精彩的一折。尚小云经数十年磨砺,将疯步、水袖功、疯呆的眼神,融为一体。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刻画,更可谓细致入微。大闹桑园一场,胡氏疯态毕现,一番胡闹以后,被寿春阻止。寿春向林鹤说明乃主母成疯经过,此时场上虽是寿春与林鹤站在台中表演,胡氏仅在一旁发呆,但尚小云身形纹丝不动,面目呆滞,眼神却于空茫之际显出一缕思念、想望。寿春与林鹤一大段对白之间,胡氏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全身如铁铸铜浇,唯以木然之眼神表示其内心如海波涛;口中虽无一语,而满台精神俱在。大师所以为大师,良有以也。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尚小云的艺术达到了更高境界,他将《汉明妃》、《梁红玉》、《乾坤福寿镜》、《银屏公主》、《墨黛》等剧目作了精益求精的加工提高。同时,对传统戏《御碑亭》、《虹霓关》、《打渔杀家》、《武家坡》等剧目进行了锲而不舍的精心琢磨。这些剧目,不仅代表着尚派艺术的风格特色,而且与梅、程、荀的传世名作一样,至今仍代表着京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水平。
❿ 京剧艺术的尚小云
尚小云,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生于1900年,卒于1976年,原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汉军旗籍人,为清平南王后裔。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父尚元照,在光绪年间充那王府总管。
1905年其父病故,他与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门下学戏,入北京三乐科班习武生,后因伴相俊美,嗓音畅朗而改从孙怡云学习青衣,他最初青衣开蒙老师是吴顺林,后又师从陈德霖,并向李寿山学习昆曲,还曾向戴韵芳、张芷荃、吴菱仙等老辈青衣学过戏。1912年春他就在北京汾阳会馆和广德楼出台成为当时青衣行年轻的佼佼者。1914年孙菊仙主动提出与尚小云配戏四日,使其声名鹊起,时被称为“第一童伶”。“三乐社”改名“正乐社”以后,尚小云和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一起被称为“正乐三杰”。 1916年尚小云搭入俞振庭组织的春合社,后相继与杨小楼、王瑶卿、谭小培、余叔岩、王又宸、马连良合作。其间在1918年,北京第一舞台新排《楚汉争》,杨小楼扮演楚霸王,虞姬一角的人选费尽周折最终确定由尚小云出演。果然,叱咤风云的楚霸王和美貌多情的虞美人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此后,他又向王瑶卿学戏深造,王派艺术本身的爽朗明快,洒脱大方,以及王瑶卿对京剧的理解和悉心教授对尚小云进一步感悟京剧艺术的实质和萌发创新意愿直到形成传世的“尚派”艺术起了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此时,他意识到了自己在学习青衣唱腔中的痼疾之所在:恪守传统青衣“口紧字松”,重腔不重吐字的绳墨,不免古朴有余,时尚不足。就此,他不仅着力唱腔的钻研和创新,还向王瑶卿学习各种舞台身段、水袖舞蹈动作,充实表演风格。至1927年秋,他组成了自己的协庆社,建班后排演的新剧目很多,期间,他坚持把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大受欢迎,截止到三十年代末,尚小云新编、改编的剧目就有三十余部之多,其中主要有《雷峰塔》、《汉明妃》、《詹淑娟》、《林四娘》、《珍珠扇》、《卓文君》、《峨嵋剑》、《花蕊夫人》、《千里驹》、《鞭打芦花》。尤其是在当时编排了三部取材于外国及少数民族生活的新剧目,即《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国佳人》,这样的眼界和胆识在二三十年代是十分难得的。后来他又创编的新剧目还有《梅玉配》、《兰陵女儿》、《龙女牧羊》等等。
尚小云的演唱高亢圆亮、刚劲婀娜,有穿云裂石之胜,怡神醉心之气。念白韵白醇厚、京白妩媚。做工端庄优美,勇健挺拔,美不胜收。他的动作幅度夸张性强,节奏鲜明,十分火爆,刚烈中富于娇媚,柔情中蕴涵坚贞。有人用“歌舞兼长,刚劲挺拔,清新英爽,洒脱大方”这十六个字来概括尚派艺术的特点,是十分恰当的。尚小云曾将表演归纳为:“媚、美、柔、脆”四个字,并且说“柔是关键,美是要求”。尚派的表演特别突出节奏感,舞蹈性强,蹁跹矫健,婀娜多姿。
尚小云还是一位为戏曲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教育家。1937年创办荣春社,培养“春、荣、长、喜”辈弟子200余人。如徐荣奎、李甫春、马长礼、尚长春、孙瑞春、杨荣环、孙荣蕙、尚长麟、景荣庆、赵荣欣、李荣威、尚长荣、贾寿春、方荣慈、钮荣亮、汪荣汉等。
尚小云为人义胆侠肠,对于培养后一辈人才不遗余力。他经常在后台看台上的戏,每当发现好苗子,就在散戏后对演员说“上家去吧”,然后就回家连夜给人说戏。张君秋刚出道时,尚小云对他非常欣赏,看了他的《女起解》后便把自己的行头和配戏的班子全部让给了他。后张君秋每每回亿起此事时,总是感慨万分。在竞争极其激烈甚至残酷的演艺界中,尚小云能如此无私地提携后辈是非常难得的。他对弟子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尤其注重培养艺德。有一次,他的儿子尚长春演赵云,当时因天忽降大雨,观众都纷纷退场,尚长春上场时已经没有什么观众了,乐队成员也催着终场,于是戏便草草收场。结果一下台,尚小云就对尚长春严加责罚,并令他做五十个“大下场”。之后,他严厉地告诫尚长春说哪怕底下只有一个观众,戏也丝毫不可马虎。
尚小云曾历任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学校艺术顾问等职。
“尚派”弟子不少,如早年的赵啸兰,其后的李世芳、张君秋、吴素秋、毛世来、童葆苓、董玉苓、刘秀荣、谢锐青等,但他们相继根据自己的不同条件有所发挥和变革,真正较全面地继承者并不多,大概算起来,不过孙荣薰、尚长麟、杨荣环、梁秀娟、李翔、孙明珠、鲍绮瑜以及后来的李莉、鞠小苏等人,河北省京剧院的肖月珠和张艳玲同时兼学梅尚两派也有一些成绩,当今的李国静,条件极好,不知有没有成材的机遇和胆识。
我觉得,京剧的确不会,或者说很难再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的辉煌了,但是不景气归不景气,她决不会消亡,至少在我们可以估量和预计的时间范围内。原因如下:
只有不断发展的事物才是不会消亡的,她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各个时期的京剧大师们用他们的努力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京剧艺术。直至今天,很多很多的艺术家们在为此而努力着,传承着。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发展振兴京剧。
经济。京剧的演出经营体制的已经形成了市场化。有着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虽然一场京剧演出的收入远远比不上“超女”的演唱会,但是仍然能够正常的运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