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三棵泡桐最后结局那一段摇滚乐叫什么名字
Thirteen Princess Trees ??
青春的刀子--我看《十三棵泡桐》
十三棵泡桐,吕乐的电影,吕乐曾经是张艺谋的摄影师,后来改行当导演了,之前他的作品我只看过《美人草》。何大草的原著《刀子和刀子》我没有看过,但想像应比电影更具说服力。毕竟,我看的这个版本,删减了很多关键镜头,略显突兀不够自然。有机会一定找原著来看一遍。
残酷青春,似乎永远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乐此不疲的主题。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娄烨的《苏州河》,张元的《北京杂种》等等。日本和台湾都擅长此类电影,但都又是另外一种风格。中国的残酷青春,似乎总带着一些政治寓意和时代印记。于是乎,常常免不了遭遇无法公映的“禁片”的厄运。
在迅雷上看到《十三棵泡桐》的介绍,说什么是大陆首部校园暴力电影,我一笑而过,宣传的时候为什么总要带着这些符号来吸引眼球呢?
删减版到底删了那些镜头?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看过完整版的网友列举了以下几点:(删减版的受害者可以参照一下)
1、珠珠暗恋刘风,为刘风吃醋怄气的镜头;
2、刘风爸爸在知道孩子没有参加考试以后痛打刘风到满脸是血……
2、小任老师下课后把刘风叫到办公室,在刘风的小腹部隔着衣服闻了一分钟,晚上自杀了;他教的最后一堂课就是讲君子如何排忧解难,讲到屈原……原来他自己是不能排忧的……
4、包京生劫持阿利以后,珠珠和刘风跑去找小宋老师,等了半天才敲开小宋老师的宿舍门,小宋老师衣着不整,刘风在门缝里看到床下有陶陶的球鞋……随后她的眼前费拉斯起着骆驼慢慢走过……
看多了残酷青春,已经熟谙此类电影惯用元素。
a--同性暧昧--朱珠对风子的同性情感(其实也可理解为纯洁的姐妹友谊,毕竟什么也没发生。但至于纯洁到吃醋吗,似是导演有意?)
b--师生恋--宋小豆老师和陶陶同学的不伦之恋。(这个词听上去够可怕的,不伦那!不过此类素材似也不算少的了!)
c--单亲家庭--很奇怪:电影告诉我们,似乎成长在单亲之家的孩子都是有缺陷的?
d--自杀--语文老师的跳楼事件,删减版是没有的,大陆的电影审查制度还要这样敏感到什么时候,以致毁灭了很多优秀电影并扼杀了许多天才导演?
e--家庭暴力--何风同学的老爸可真是下得了手?是他保安的职业病?把女儿打得满脸淌血,于心何忍啊?我真的很怀疑:是不是你亲生的啊?
f--校园暴力--主要体现在问题学生包京生身上,打架斗殴,甚至把刀劫持,虽然我很同情你的遭遇,但做事要用脑子啊,你不被学校开除才怪呢?
电影获了东京电影节的奖,评委看到的绝对是完整版的,删减版肯定是逊色了不少。不过影片中出现阿拉伯勇士费拉斯骑着骆驼经过的几个场面还是非常喜欢。特别加上一段充满异域风情的中东音乐,好像配乐是刘索拉做的。
电影一开始,风子就对我们说:勇士菲拉斯为了向人证明他的诚实和勇气,把一把刀子插在自己的脚背上。我觉得那把刀子夜刺穿了我的身体,把我的全身都烧烫了。所以费拉斯是风子成长的勇气和坚定的象征,每当她受伤的时候他总会慢悠悠地经过,无言中安慰和温暖降临。
刀子伴随着风子的整个青春岁月,而风子最终扔掉了刀子,似乎是在向她的青春告别,成长的路途是这样无奈艰辛,她失去了那么多珍贵的东西,但最终又得到了什么?是变成一个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个吗?
而电影里其他的孩子,如包京生陶陶阿利,又何尝不是如此?经历青春时代的蜕变,残酷在生命里刻下印记,这些都不是他们意料之中的,却是注定要在这样的年代经历的。如此的残酷青春,虽不是真实普遍存在的故事,却一定是折射了现实世界,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案例吧。
名字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