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跨过鸭绿江简介
电影以彭德怀的视角,按时间顺序,讲述了第一到第五次战役的经过,你可以大概了解这五次战役的经过。
第一次战役入朝作战。第二次战役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西线,三十九军收复平壤,三十八军一战封神,14个小时急行军72.5公里,血战龙源里、三所里,让彭老总写下“三十八军万岁”的嘉奖。松骨峰阻击战,魏巍写下《谁是最可爱的人》。
东线,全歼“北极熊团”。长津湖,“冰雕连”。
“我爱亲人和祖国,我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第三次战役,占领汉城,并停止追击。李奇微上线。
第四次战役,美军进攻,我们防守。第五十军守汉江。军长曾泽生称:“我们尽力了,我们能在兄弟部队面前抬头了。”原来五十军是起义部队。
第五次战役,互有攻防,全军覆没?六十三军铁源阻击战。“我们九千人,一把芝麻撒下去,二百多个小阵地,他美国佬就得一个一个拔!”
战后,彭总对燃烧弹后的战士:“不,这是我见过最整齐的军容,最盛大的军威!”
总之,(真实成分我没有能力分辨),更像纪录片,大概可以当一个极简——史来从总体上了解一下那段历史,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由于悲剧更有感染性,记住了三十八军,五十军,六十三军,对三十九军印象稍差,之后才了解它那么能
『贰』 松骨峰战役我军血战8小时剩7人,斯大林流泪:这是支伟大的部队
松骨峰战役,一场八小时的血战,我军以牺牲一百余人的代价,成功阻击美军五百多名。战场上,战士们血肉之躯筑起防线,与敌人对抗,场面惨烈至极。仅剩七名伤痕累累的战士坚守阵地,斯大林听闻此事,泪流满面,赞誉这是支伟大的部队。这场战役,是无数英雄儿女用生命与血汗铸就的丰碑。
松骨峰,一座普通的山岗,见证了一场悲壮的战斗。在七十年前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激烈对抗。战役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火焰燃烧阵地,敌尸堆积如山,鲜血染红山岗。战士们以机枪、步枪、手榴弹等简陋装备,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战斗中,战士们表现出的英勇与无畏,令人动容。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面对美军的攻击,他们选择主动撤退,诱敌深入,成功截断了美军的逃跑路线。在松骨峰,第38军第113师与美军展开了激战。为了完成任务,第112师335团紧急前往松骨峰,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惨烈的阻击战。这场战斗中,三连战士们用血肉之躯,与敌人进行了殊死对抗。
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势,三连战士们勇敢地坚守阵地,面对敌人的五波攻击,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将这段距离构筑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在炮弹洗地的密集攻击下,他们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消灭了五百多名敌军,为志愿军主力部队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令人震惊,三连仅剩七名战士幸存。他们在焦黑的阵地上,坚守阵地,直到胜利的号角声传来,他们才终于取得了胜利。松骨峰战役,不仅展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也是对中国民族气节的传承。
多年后,硝烟散尽的松骨峰上种满了松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如松树和柏树在寒风中不会凋敝,中国人民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依然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斗志。这场战役,是中国从战争中走来,无数英雄儿女用生命铸就的丰碑,是中国民族气节的象征。
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不忘过去,珍惜和平,向先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与牺牲,我们才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国正气长存,让我们共同传承这份民族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叁』 《跨过鸭绿江》首播:动用超4万人次群演,子弹打了8万多发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了一段所谓美军摄影师拍摄的长津湖战役时的视频。视频中,几名美军旁边是被冻僵了的志愿军战士。稍微熟悉散如毕抗美援朝战争的朋友都知道,视频所表现的就是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的“冰雕连”。
12月27日晚黄金档,这部电视剧会在央视一套与大家见面。熟悉CCTV-1黄金档电视剧播出的朋友们都知道,这部电视剧的分量是非常重的。
众所周知,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70周年。在之前已经有一些相关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播出了,如比较著名的电影《金刚川》,另外还有评价不错,但宣传度不高的电视剧《战火熔炉》(电影版是《英雄连》)等。
其实本来在今年上映的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有不少,不过因为疫情因素影响了拍摄,只能是在之后跟大家见面了。
其中令人非常橡含期待的一部电影便是《长津湖》,这部电影应该会在2021年上映。此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狙击手张桃芳的事迹为原型,张艺谋导演的《最冷的枪》也非常值得期待。
不冲芹过这些已经上映的或未及上映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电视剧一般都将视角放在了某一场战役、某一位英雄人物或者是某一支志愿军的小部队上,以宏大视角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暂时还没有与大家见面。
其实我们也知道,早在多年前国内便拍摄了一部宏大视角的电视剧《抗美援朝》。但是因为诸多原因的存在,这部影视剧一直未能播出。
而如今随着《跨过鸭绿江》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完成及播出,这一块的空白总算是填补上了。对于这种题材的电视剧,大众的期待度也是非常高的。
从目前报道的消息来看,《跨过鸭绿江》这部电视剧是在今年8月开拍的,到正式播出其实只有4个月的时间。从制作周期来说,还是比较紧张的。
因为电视剧的内容宏大,因此是从战略层面、战役层面和战斗层面来分别展开的,各自聚焦了统帅层、志愿军将领和基层的干部、战士,然后由三个层面再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给大家展现出一个立体的抗美援朝战争来。
大家如果看过同类型电视剧的话,其实并不会陌生,毕竟之前无论是红军题材、抗战题材还是解放战争题材都有相似的作品。
在《跨过鸭绿江》电视剧具体的拍摄原则上,按照之前的报道是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即在大的布局筹划上是极其严肃的,而在基层人物的刻画与细节上则不拘泥于固有模式。
这一类电视剧与我们之前看过的《金刚川》、《战火熔炉》之类的影视作品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它的重点其实不单单在于战斗场面,有相当多的情节会在谋划布局和决策上。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中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较多,再加上相关的影视作品及书籍并不算太多。因此若非专门关注过的朋友们对这些决策相对了解外,绝大多数朋友其实并不太熟悉。
比如战前出兵的决策,我们是如何定下来的;运动战五次战役的部署是如何实施的;阵地战时期坑道工事和“零敲牛皮糖”战术又是怎样实践的。
其实对大部分朋友来说,想要全面了解这些并不是很轻松。尤其是一些战役之间的过度,如果不搞清楚的话,实际上是不好理解的。
如今《跨过鸭绿江》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其实便将很多决策和部署都凝结到一起了,对于大家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到底是如何打的,其实有极大的帮助。
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太喜欢看文字和纪录片的朋友来说,通过严肃题材的电视剧去了解这些,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不过既然是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战争场面又是必不可少的。
《跨过鸭绿江》这部电视剧的制作周期虽然比较紧张,但在战争效果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据央视军事报道:
这部电视剧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等5个省市,由5个组同时拍摄。为了追求冰雪作战的效果,剧组是在黑龙江牡丹江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中实地进行拍摄的。
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段视频其实就是剧组拍摄花絮中的一段,所展现的是1950年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上,志愿军9兵团战士们因御寒衣服单薄,而冻死在阵地上的场景。
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志愿军9兵团一共打出了3个“冰雕连”。而除了整建制牺牲的战士们外,几乎每一支参战部队都有因冻伤而大量牺牲、减员的情况。
9兵团上海籍烈士宋阿毛留有这样一首绝笔诗: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在当年的长津湖战场上,是零下40度的极寒环境。从将近40摄氏度的炎热到零度左右的寒冷,相信绝大部分朋友都体会过。但从零度的寒冷到零下40度,这之间又跨越了40度,那又该是怎样一番感受?
我们都知道美军的御寒衣物、保暖条件以及热量供应远超我9兵团,但在那种严寒环境下,即便是美军陆战第1师都出现了超过7000人的冻伤,而身着华东棉衣、暴露在冰天雪地、每天仅有一两个冻土豆充饥的志愿军战士们要承受多大的严寒之苦?
这样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很多战士们因冻饿牺牲了,很多战士们因冻伤残废了,甚至连好多武器也在严寒环境下打不响,炸不响,但我们的志愿军依然在血战,很多部队即便战斗到仅剩几十个人、几个人,甚至是一个人、两个人,也依然要打下去。
想要突破我们的阵地,除非这个阵地上的所有志愿军战士已经全部战死、已经全部冻得站不起来了!
这种精神和战斗意志,可以说在人类军事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所以我们说,冰雪长津湖,同样也是冰血长津湖!
在之前的电视剧《三八线》、《彭德怀元帅》、《战火熔炉》中我们都看到过志愿军冰雪战士的情节,而在《跨过鸭绿江》中,同样有这些勇士们的身影。
英雄事迹的再现,我们从来不怕少,而是太嫌少了。
近年来不断有人抹黑英烈事迹,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继承英烈的精神,更要将英烈事迹多多地宣传,让更多人知道,这样才会让那些蝇营狗苟之辈的勾当不会得逞。
作为2020年底央视一套的重头大戏,我们自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在电视上看到先烈们当年的不易,这绝对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而根据目前公开的一些片花,《跨过鸭绿江》这部电视剧中,除了有冰雪长津湖外,还有鏖战飞虎山、血战松骨峰、坚守上甘岭等战役战斗。 在电视剧中,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等英烈形象也均有再现。
我们可以想一想,除了纪录片之外,关于这些英烈的影视作品还有多少?
其实真没有多少!
我们经常讨论的抗美援朝经典影视作品还是多年前的《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现在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多了,大家自然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好作品来展现当年志愿军的事迹。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是一次烈度极高的战争,我们的对手不仅有绝对制空权、制海权,即便在地面火力上也超过我们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
美军的一次团级规模的进攻,在一天时间内往往就要消耗上万枚重炮弹;而志愿军在运动战时期,机动炮兵部队一共打出的炮弹也不过20127发。
为了展现战争的残酷,《跨过鸭绿江》这部电视剧设置超过30000个炸点、子弹点13000多个、人身中弹5000多个。因此从目前片花所展现的效果来看,场面可以说是非常火爆。
因涉及多个战役、战斗场景,这部电视剧动用了4万多人次群演、有400多个场景、375个有名字的角色、打了8万余发子弹。
为了更好地展现战争场面,《跨过鸭绿江》有一个500多人的美术置景团队,还自制道具飞机4架,自制道具坦克、装甲车、 汽车 9辆,自制各类道具枪械1000余支。
总的来说,这部电视剧虽然拍摄周期比较短,但下的功夫还是很大的。而从题材上来说,更是独一无二的。
能在2020年的岁尾看到这一部电视剧上映,真的是非常令人高兴。
我们期待这部电视剧能让更多人了解抗美援朝,同时也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好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出现。只有不忘英雄,不忘那段艰辛而伟大的 历史 ,我们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肆』 抗美援朝战士这个小小举动,让一屋子“战斗英雄”避开了美军轰炸
郭兴运的牺牲,换来了南朝鲜军俘虏对于武陵桥周围布防的供述。张魁印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因为地处后方,关键的武陵桥敌军只有一个连驻防。
以多打少啊,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张魁印的心里,这个任务已经是手拿把攥了。
一直有一种说法,38军的突击部队一路上没有和后方进行过联系,让包括彭德怀总指挥在内的总部首长们紧张了一晚上。
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攻占暮滩里之后,张魁印立即向总部发出了准时赶到武陵桥的电报,裤橘基随即按时发起了对武陵桥的攻击——事实与传说的差别就是志愿军总部担心的时间是一晚上还是半晚上而已。
对张魁印来说,唯一的悬念是协防的美军在武陵桥旁部署了两具大功率探照灯,给潜水炸桥的中国侦察兵构成了巨大威胁。张魁印马上布置神枪手摸到射程内连续射击,将探照灯打灭。 敌军在夜暗中狂叫“探照灯!探照灯”的声音,通过 满健 的演绎,成为了电影《奇袭》的经典。
奇袭武陵桥的战斗取得了极佳的效果,志愿军发起总攻之际,南朝鲜军忽然发现后路被断,面对前方潮水一样冲锋上来的志愿军步兵,南朝鲜军第二军团一天之内就崩溃了,德川落入我军手中。
第二军团后来被恢复,但在五次战役中再次被打崩,恨铁不成钢的李奇微恼怒地取消了该军团的番号。南朝鲜军刘载兴中将气急了,竟然去踢美军司令部的门,在美韩关系中难得地硬气了一把。
第二军团的覆灭,让美军西集团和东集团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还在东京吃生鱼寿司的麦克阿瑟猛然惊醒,意识到志愿军从这个缺口涌进来,会轻易切胡谨断美军东西两集团的补给线。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结果,没了炮弹和汽油,难道让美国兵拿大刀和中国人拼命吗?
说自己是老兵,因为满健此前参加了入朝之后的第一次战役。他回忆,在部队即将入朝的时候,宣传队的80人中,只保留了30名年轻力壮的,其余“老弱病残”则都被精简在了辑安。
满健属于文艺兵,他们本是非战斗人员,但战斗打响后,前面战斗越打越激烈,很快便要求后方各部门迅速抽调人员加入战勤工作。所谓战勤,指的是执行抢救伤员、看管俘虏、运送弹药等二线任务,一旦前线吃紧,他们也要补入战斗序列。满健也被选中了,他和一名女兵、一位老兵组成战斗小组,由那名老兵带领上了前线。
“第一仗您怕不怕?”我问满老。
“第一次上战场是强渡清川江,子弹从头顶上嗖嗖飞过去,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是,当时清川江岸边全是我军的部队,呐喊着在暗夜中一起向前冲去,我在中间也感觉不到害怕了,也跟着呐喊往前冲。“满老道,”过江之后,我们一口气往前冲,竟然跑了20几里,冲到一个小村镇里,实在跑不动了,黑暗中我看到路边上似乎有个台阶,便坐在那里,想缓缓神。 这时候,一辆我军卡车从我们面前驶过,车灯照到我,我借着灯光向旁边一看,冷不丁看到,我身后坐的不是台阶,而是一名美国兵的尸体,已经冻硬了! ”
112师突破清川江后,一直打到飞虎山,在那里和增援上来的敌军打成了胶着之势。
女战士也多编入了战勤人员的序列,把伤员抬下火线,而满健他们则直接冲到火线上把伤员背下来,有时,背下来的则是烈士遗体。
据说,阵亡比例最高的,便是第一次上战场的新兵,因为他们还不了解什么是战场,而战场不会给他们后悔的机会。满健是幸运的,他回忆突破清川江后,看到江的对岸敌军掩体都被前面的部队炸塌,阵地上的敌军非死即逃,已经没有力量阻击后续的志愿军了。
这次作战,因为满健积极勇敢地完成任务,那名伍大带领他们的老战士汇报了他的作战表现,当第二次战役部队进攻德川的时候,满健已经被委任为一个战勤小组的组长了。
虽然被樱花树下的温柔消磨了锐气,作为一名沙场老将,麦克阿瑟的战争嗅觉还是灵敏的,看到德川陷落,他几乎立即明白了胜利已成泡影。尽管搞不明白志愿军从哪里杀出来的,但依然果断下令西线美军,也是主力的第八集团军各部迅速向顺川、价川方向全速撤退。而已经抄到美军背后的志愿军部队则抢先一步控制了三所里、龙源里、书堂站等一个个隘口,对试图突围的美军迎头痛击。
仓促中美军试图以土耳其旅填塞南朝鲜第二军团留下的大缺口,结果该旅几乎全军覆没,大批西亚官兵成了中国人的俘虏。
志愿军在150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发起了全线攻击。
这一仗造就了松骨峰的血战,也造就了38军“万岁军”的威名,还有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实话说,几十年后恐怕颇有一些人会觉得,万岁军的得名多少有一些宣传的意味吧——仗打得不错,总要竖个典型。而也就是在这次志愿军老战士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对这一战有了新的认识。这并不仅仅因为老兵们有更加真切的叙述,还有搜集素战时珍贵材后得出的结论。
尽管技术层面的原因使这些影像并不那么清晰,但这一切让我们知道,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油画并非虚构,真实的战场上中国人的战绩更加辉煌。
我们曾经打出如此精彩的胜利,万岁军名不虚传。
这一战给当地永远留下了 “鞭笞者山谷” 的诨名。尽管美军第八集团军大量官兵最后终于觅路逃出,但他们的重型装备几乎都丢在了志愿军的包围圈中,失去了重炮和坦克的掩护,美军便成了没牙的老虎,只能一路放弃平壤等重镇,向南溃退。
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被巴顿称为“牛仔小子”的沃克中将在后撤途中翻车身亡,不过他在最后时刻下达的一条命令倒是很有价值——他请求美国空军迅速出动,炸毁包围圈中被中国军队缴获的各种车辆、火炮乃至飞机。
这一行动十分奏效,志愿军总部很痛惜地写下报告,称缴获的车辆“十不存一”,否则,如果出现志愿军开着霞飞或者谢尔曼坦克追击美军的情景,美国人的面子就太不堪了。
然而,这样的轰炸也给正在执行战勤任务的满健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战勤任务本身就险象环生。满健曾向笔者回忆一次送弹药上前线的情景:“我们的车伤员下来,得知前线弹药奇缺,立即装满一车弹药,我押车往上送。走到隘口,一个流动哨告诉我们停车,刚才离去时两边的山头都在我们手中,现在右边的山头已经失守了,前面已经是封锁线。我一听,感到如果弹药送不上去,左边的山头只怕也会失守,便和司机商量怎么办。我们一想,情况紧急,现在已经是黄昏,这个封锁线只有一百多米,冲一下几秒钟就过去了……”
就这样,两个人一辆车,开到最大油门,猛冲封锁线而去。大概没料到中国人会打得这么直接,美军机枪手的枪口稍微高了一点,一排子弹正打在 汽车 左侧路边的山崖上,飞蹦起来的碎石打进了驾驶室。
“低一点,我们就完了。”满健道。
不过,这车弹药来的太及时了。战事紧急,车子停下来不及等分配弹药,各部派来接弹药的人员已经把车给围上了,如同抢劫一样夺了弹药就走。
阵地终于稳住了,没有被敌军突破。
而敌军紧急赶来的轰炸机,给满健带来更大的考验。当时他奉命带几名卫生兵护送一百多名伤病员后撤,眼看敌机肆虐,他果断将伤员藏进了一所幸存的朝鲜房屋中。此前,满健从前线向下抢伤员,已经数日未眠,安顿好伤员后,便坐在门洞里,准备打个盹。
或许因为过于疲劳,满健的打盹一下便睡得深沉。好不容易睁开眼睛,却听到一个大嗓门在高声喊叫,还有几名伤病员也在躁动地叫着什么。
这是怎么回事?南朝鲜的特务来了?
满健下意识地左右寻觅,却只看到屋外不远处一架美军飞机正在斜飞而过,飞行员还在微微侧着头,仿佛在寻找目
第二次战役过后,38军继续向前,一直打到平壤以南。休整的时候有两名政治保卫干部来找满健。
那个时候志愿军官兵内部有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治干部来谈话。”一进去,本来也认识,算是半熟人,对方却把脸一板,告诉满健 “要老实,对问题想清楚了再回答” 。这种气氛让没有过这种经历的满健不免心里打鼓。
于是对方便问你某某日在干什么,某某日在做什么……满健一一作答,也想不出来当时自己做过什么违反纪律的事情。
忽然,保卫干部把桌子一拍,大声叫道——就是你了!
满健愣了——什么事情就是我了?我怎么了?
事后他才知道, 这次谈话原来和二次战役他带的那批伤员有关。
从前线撤下来的这批伤员主要是重伤员,大多是连排级的战斗骨干。战勤人员巧妙地给炕烧了火又很快灭掉,既避免被敌机发现,又让伤员能睡得暖和舒服。在满健等人的精心照顾下,他们已经开始恢复元气。
但是,这些沙场老兵也有沙场老兵的问题,那就是对战场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很多人执拗得要命。
这一次就是这样。一名腰部负伤的连长醒过来一看周围就暴怒起来,他指责护送的人员不懂打仗,把这么多人集中在一个屋子里密度太大,如果敌人投弹,就全报销了。这位连长一说,旁边的几位也跟着附和起来,讲要防空就得疏散,一个屋子放一两个人还差不多。七嘴八舌,越说越激动。
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认为如今这种状态,要防空就要依靠隐蔽,如果贸然出去暴露目标,那和找死无疑。万一被打中,算是大家一起倒霉好了。
双方都是带兵的,身上暖和了就有了吵架的精力,吵着吵着那位连长失去了理智,居然要自己爬出去找隐蔽部。
满老在70年后还记得自己那时的惶恐,对方是战斗英雄还是伤员,自己要照顾好他,不能硬拦着。但听他的……这么冷的天,爬出去肯定就冻死了,这怎么能行?
没办法,当时21岁的满健只好一个一个安抚,但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又有别的伤员以各种理由往外挤,还有的竟然想回部队。
这个时候,满健因为在门口,对周围的环境很清楚。他看到美军的飞机满天飞(为了炸自家装备范登堡也算投入血本了),这个时候出去实在不是好主意。所以他坚决地进行阻止,用身体在门口堵住,防止伤员们出去。
好说歹说没人听,最后他也急了,大声喝止住要往外去的伤员,开始批评他们——你们要是出去,不是把这一屋子的人都暴露啦?你自己要牺牲,还要连累这么多战友!
有意思的是,刚才好好说没人听,现在吼起来倒是镇住了这帮骄兵悍将。终于有个受伤的教导员出来说话了,讲你们看看,人家手脚都好的,在这里陪着咱们,他都不怕,我们怕什么?大不了炸弹来了一起死。
伤员们中很多就是满健这样的战勤人员从火线上背下来的,被这样一说,好像也觉得不好意思,于是慢慢安静下来。满健依然坐在门口,意思是敌人要扫射,我第一个给你们挡着。美军飞机的主要任务是炸公路上的车辆,这里朝鲜的破房子稀疏错落,要是看不出有人,一个一个炸起来也挺麻烦,美国人也没那个闲心。
屋外美军炸弹的爆炸声响成了一片。地面一次次震动中,远处忽然传来一连串的巨响,火光把窗户都照亮了。有人看向那个方向,发出一声惊呼:“隧道……”
那边有一条隧道,轻伤员临时放在了那里,还有一些物资。炸弹爆炸不会燃起这么大的火焰,一定是那里被击中起火了。事后查明,当时有轻伤员出入隧道口被敌机发现,用一排火箭弹炸塌了隧道的入口,我方人员伤亡甚大。
大家慢慢相觑,有人暗叹一声:“小同志救了我们的命啊。”
满健依然不紧不慢地照顾他们,安排人员将这些伤员安全地后送丹东,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自己再上前线。
满健老九十作诗曰:“人生九十龙变虫,回忆丛中觅行踪。忽听有人高声问,谁家丢了老顽童。”这份性格端的难得!
政治干部找满健谈话,便是这些伤员引起的,他们到达丹东后,集体为满健请功。不过当时战事纷繁,他们也不知道这位“小同志”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是政治部查看记录,才推测出是满健,于是派人前来核实。至于“要老实”云云,纯属政治干部和小同志开玩笑。
根据伤员们的请功申请,加上对满健在第二次战役中的综合表现评定,最终组织上决定给满健记大功一次。
政治部给满健看了伤员写的信,满健问我能不能保留它呢?对方说不能,因为这封信要入档案,你只能看看。战友情谊,满健便把这些来信伤员的名字一一记录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这份纪念品还带来了一个小插曲——运动时代满老也受到冲击,有些过激分子直接将他指责为“美国特务”。打美国鬼子的美国特务实在少见,满老不欲和他们计较,而他们却变本加厉,把满老的家给抄了,抄出了这份名单,如获至宝,硬说是他手下的美国特务名单。
等他们核实一个被骂回来一回,满老终于忍不住了,愤懑地告诉他们: “这些人每一个都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都为祖国流过血!”
满场肃然,不知道“美国特务”满老哪里来的这么多英雄朋友。
说到这次记大功(还有另一次记大功),满老并没有细谈,他说得更多的,是张魁印怎么炸了武陵桥。
如果说第二次战役中美韩军的崩塌如同一局多米诺,武陵桥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块骨牌。也正因为如此,志愿军总部对这次具有特种作战性质的作战十分重视,1958年,在总参二部部长刘少文的关心下,决定根据这次战斗拍摄一部军事教学片。
在当时的38军副军长罗昆山点名之下,“笔杆子”满健被抽调到创作组,与侦察处长魏德才成了主力编剧。在满健的建议下,这个片子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合作,以故事片的形式拍纪录片,引起了很大反响。后来著名的军事电影 《奇袭》 便这样出炉了。
值得一提的是《奇袭》这个电影竟是有两个版本的,第一个版本叫做 《奇袭武陵桥》 ,主要还是军教片,深受部队欢迎,其中有个独特的理念,是“兵演兵,官演官”,所有演员都是志愿军老战士,甚至里面师长的角色干脆把罗昆山副军长抓来客串。
至于电影《奇袭》,则是八一厂看过《奇袭武陵桥》后感到很好,又请专业演员拍了一回,1960年公映,虽然影片不可避免带有那个时代模式化,高大全的人物塑造套路影响,但因为富有传奇性,在那个文化匮乏的时代也深受大家的喜爱。
至于满健自己对这一仗的回忆,除了抢救伤员立功以外,还有一件事便是“浪费了几千斤高粱米”。这件事细问下来原来是这样的——
满老在返回前线后途径三所里战场,只见到处丢弃的美军车辆依然随处可见,成为我军胜利的见证。大家看了都心中畅快,而周围到处都是美军丢弃的各种武器,随手一摸便可以捡到卡宾枪,里面还顶着子弹。满健和战友们捡到卡宾枪便对空鸣枪庆祝,一路捡一路打,高兴极了。而“三反五反”的时候他检讨自己:“那一发子弹值好几斤高粱米,那一晚上,我们肯定浪费了几千斤高粱米……”
快乐之外,也有沉重。
战斗中满健随同战友突入了一个美军放弃的前线指挥所。他回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座被打坏的电台,对面则是一名被我军击毙的美军电台兵。
而进入隐蔽部,确定周围没有敌军抵抗之后,满健注意到里面一张桌子上放满了文件。满健是学过英文的,所以他好奇地拿起来看看,希望能缴获什么有价值的情报。结果发现,这些所谓的“文件”,其实都是美军家属从国内寄来的家信。他有些意外地在这些信件中看到很有一些在封口处有着口红的印迹。
或许是绘画造就的艺术气质,满健忍不住翻读起了这些信件,读后深感触动。
那些带有口红印的信件,都是美国士兵的妻子或情人写来的,而没有口红印的信件,则是他们的父母写来的。
几十年后,谈起这段经历,满健老似乎欲言又止。探寻之下,老人说出了一段或许深藏多年的感慨——读完这些信件之后,他信步走出隐蔽部,向后山一转,忽然看到就在下坡的雪地上,倒着一片美军官兵的尸体,这些尸体几乎都是背部中弹,明显是在奔逃中被我军击中的。
“这里面,不知道有谁,便是那些带口红印书信的收信人呢。”老人的叹息中,忽然带了一丝悲悯。
向前看,残阳如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