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拉深孔电影在哪看
《科拉深孔》电影观看地址在豆瓣电影。
导演:阿森尼·苏亨。主演:米莱纳拉·德罗维奇,Maksim,Ragin,尼基塔·德俞班诺夫,瓦季姆·德姆乔格,伊利亚·伊林尼赫,Vi。
故事聚焦在一支研究团队,他们被派到科拉深孔(KolaSuperdeepBorehole)去调查源自于深处的奇怪声音,他们却发现超乎他们所有想像的东西。更糟的是,他们可能无意间将躲藏在深处的东西给释放了出来。
科拉超深钻孔介绍
是前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开始的一项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SG-3在1989年达到12263米,截止目前,以垂深计算,这个钻孔仍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
然而,其井深记录在2008年和2011年被在卡塔尔的阿肖辛油井(12289米)和俄罗斯在库页岛的OdoptuOP-11油井(12345米)打破,目前排名世界第三。科拉超深井SG-3是世界上最深的参数井。由科学研发中心“NEDRA”钻成。
② 有一个关于洞穴的影片~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英国电影《暗袭》
年 代: 2005
地 区: 英国 (更多...)
片 长: 99 分钟
导 演: Neil Marshall
编 剧: Neil Marshall
类 型: 冒险 / 惊栗 / 恐怖
别 名: 暗袭
【剧 情】六名女子相约进行一次洞穴探险之旅,她们来到一个深不可测的岩洞中,然而就在她们进入洞中不久,突然发生的崩塌封住了地洞的入口,让她们断绝了和外界的联系,六名女子在无边而未知的黑暗中开始寻找生机,但是很快,她们就意识到,在这个不知道多少万年前形成的、距地面数英里的古老岩洞里,她们并不是唯一的生物…
(《The Descent》),英国拍的一部很刺激的恐怖片。绝对是那种压抑你的神经但又让你欲罢不能的电影,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直到影片结束,你也会问:“就这样结束了吗?”
刚开始看的时候不知道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也不知道故事梗概。影片的开头表现的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暧昧的眼神交流让我以为这是一部很平淡的爱情剧,然后那个男人和他的老婆还有女儿开车回家,发生车祸,男人和他们的女儿死了,女人活了下来,然后我才知道原来此女才是主角。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撞车的场面真是出人意料,过程让人印象深刻。
从女主角在医院里做梦开始,我才知道这是一部恐怖片。
继续讲影片:一年后,女主角和她的五个女朋友们一起去一个神秘的洞穴探险玩,进去后险象环生:先是入口被堵住了,然后一个同伴腿摔断了,然后她们迷失了方向,在地底,在黑暗中。
开始绝望了。
接下来,终于开始影片的高潮部分:黑暗地底下的不明生物出现了!这种生物外形像人,皮肤很白,没有毛发,目盲,听觉敏锐,行动迅速,凶残,嗜血。这些生物向六个女人发起了攻击,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影片充分展现了那些女人比地底生物更加凶残以及她们是如何大肆残杀那些地底生物的。虽然女人们很猛,但陆续死掉了几个,其中有一个是直接被同伴杀死的,还有一个是间接被同伴杀死的。女人和不明生物、女人和女人们彼此杀来杀去,最后女的只剩下了一个,就是片头出现过的女主角了。在影片接近结尾处,所有的观众都被导演玩了一把:女主角终于找到出去的路了,观众和她一起欢呼,和她一起喜极而泣,但马上,无情的导演把镜头拉回了黑暗的地底:告诉我们女主角刚才在做梦而已。实在是fuck啊……影片的结尾很让人压抑,因为女主角仍然呆在地底,找不到出去的路,没有食物、没有光、没有同伴,只有无数隐藏在黑暗中随时会攻击她的地底生物。
这是一部时刻让人感到绝望直到最后也是绝望的影片,结尾很好,耐人回味,让人浮想联翩、心有余悸。没有人知道女主角究竟有没有逃离地底,是否活着回到了城市,一切都是未知数了。但结尾没有显示女主角被不明生物干掉了,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怀有希望的。
暗袭》是今年英国主打的惊悚巨作,讲述了以莎拉为首的六个英国女子到美国一个荒无人烟的山洞探险,继而受到不明生物袭击的故事。英国的惊悚片我看到并不多,印象里只有《death watch》(《勾魂谷》)和《dog solider》(《触目惊森》),但两部都是颇具水准的作品,而《暗袭》就是由《触目惊森》的原班人马再度出击的作品。
通过对两部电影的比较,我总结出导演兼编剧Neil Marshall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是喜欢用大量的血浆,例如此片里那个深不见底的血池,产生极强的视觉震撼力,当然这也不算稀奇,如果有钱的话做个血海深仇也没人来管你。
关键的第二点是导演能将黑暗和狭小的空间这两大惊悚因素完美结合。在《触目惊森》中,主人公所在小分队夜间被嗜血的狼人包围在一间森林小屋中无处可逃。在本片中,主人公们被不知名的怪物在一条条狭窄昏暗的石缝里逐一猎杀。作为观众,当我看到主角们惊恐莫名的眼神,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导演所要传达的那种叫做"绝望"的气息,这对于一部惊悚片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成功。
当然影片的缺点也不容忽视。首先,当初我看到影片的宣传海报时,由于光线昏暗误认为六位主角个个都是国色天香的大美人。结果大失所望,与美国惊悚片中那些年轻貌美的姑娘相比,本片中的主角基本都是主妇级别的,个别还有向大妈发展的倾向。
其次,本片中的怪物长得没什么新意,很同意某些网友所说像《指环王》里的咕噜的说法。而且实力实在堪忧,被区区六个英国姑婆杀得损失惨重。如果碰上六个峨嵋派的师太,非得灭族不可。过年过节的,还是老老实实地呆在山洞里一家团圆为好,就不要出来献丑了。
第三,影片的结局被许多网友称赞为有新意,有突破。但是这样的结局方式不正是近期惊悚片的惯用模式吗?(为了大家的观影乐趣,这里不点破),看多了总觉得审美疲劳。
总体而言,《暗袭》作为今年英国惊悚的扛鼎之作,水准已凌驾于许多美国同类作品之上,包括相同题材的《the cave》(《魔窟》)。期待Neil Marshall 2007年自编自导的新作《Doomsday》。
http://www.qiuer.com/n1008c113.shtml
③ 在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万米的水还是液态吗温度多高
在2012年3月26日,著名的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乘坐专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深海潜水器【深海挑战者】号潜入了地球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创造了独自一人深潜的世界纪录。他所到达的深度为35756英尺,约合10898米。
④ 如果人类挖到了地幔会有什么后果
科学家欲完全钻透地壳探寻地球深处的秘密来自海底的信息 通过在海底进行钻探,科学家最近已经接触到了地壳最深处的秘密。但是科学家还在盼望着完全钻透地球,一窥地幔特征的那一天。
或许你认为这种在石头上钻洞的活计,完全可以交给布鲁斯威利斯来干。在电影《世界末日》里,威利斯甚至在一颗威胁地球安全的彗星上钻出了数百米深的一口井。
然而对于许多地质学家而言,这不仅仅是不够深的问题:在过去的40多年中,科学家一直试图钻透地球最表面的那层薄薄的硬壳――地壳,但是他们始终未能如愿。
最近,一组国际合作的科学家首次在东太平洋的洋底钻出了1.5公里深的一口井,由于当地特殊的地质构造,科学家首次完整地获得了一直延伸到地壳深处辉长岩层的岩石样本。他们距离钻透整个地壳,只有几步之遥。
脚下的神秘世界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对头顶的天空充满着好奇心。从柏拉图到伽利略再到哈勃,天文学家对宇宙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认识。尽管人们已经有能力在另一个星球上着陆,但是对于脚下地球的内部结构,人们还知之甚少。
直到20世纪之前,人们对于地球的内部结构还只用想象来填补空白。19世纪的法国小说家凡尔纳在他的《地心游记》里描述了一个中空的地球。这成了小说中知名的硬伤。
到了20世纪初,科学家开始使用地震波作为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工具。这个工具是如此有效,以至于今天它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科学家把地球大致划分成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1957年,美国地质学家沃尔特芒克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十分简单,那就是打一口井,把整个地壳钻透。由于这口井要一直打到莫霍界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上,这个计划被称为“莫霍计划”。
有人认为,“莫霍计划”是地质学家对于20世纪50年代太空计划大发展的一个回应。既然人类已经可以进入太空,甚至准备飞向月球,那么人类脚下的另一片前沿领域也理应得到重视。
“莫霍计划”选择了在洋底而不是在陆地上钻井,原因很简单:洋底的地壳比陆地的地壳薄的多。
在大陆上挖一口贯穿地壳的井,需要向下挖30到50公里。如果你把地点选在了喜马拉雅山脉附近,你可能需要挖80公里。即便只有30公里,目前的钻井技术也很难满足要求。井挖得越深,对钻杆的要求就相应提高;而钻头将无法抵御地壳深处的高温。如果在洋底挖同样的一口井,只要挖大约5公里,就可以抵达地幔。
1961年,在得到政府资助之后,一群美国科学家开始实施“莫霍计划”。在“莫霍计划”的第一阶段里,他们进行了一组试验性质的钻探,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地方钻了5个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
这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了。1966年,由于美国国会砍掉了对于“莫霍计划”的拨款,这个计划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还没来得及实施,就突然死亡了。但是“莫霍计划的”价值并没有消亡,它为后来的洋底钻探计划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包括应该在何处钻井。“莫霍计划”还促进了一些深海钻探技术的进步。
1968年,美国建造的格洛玛挑战者号(Glomar Challenger)海洋钻探船下水。这艘钻探船是为了美国的“深海钻探计划”建造的。作为“莫霍计划”的后继者,深海钻探计划的目的并不是钻透地壳,而是对全球海底地质情况进行一次大检查。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首次在大西洋底发现了一条巨型的山脉。随后又在世界其他地方发现了类似的洋底山脉,科学家称之为洋中脊。科学家推测说,洋中脊的产生和地壳之下的地幔热对流有关。热对流让洋中脊拱出洋底,并且朝两边扩张。这个理论被称作海底扩张。
格洛玛挑战者号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洋中脊附近钻了许多口井,提取了其中的沉积物和岩石的样本。结果,科学家发现,距离洋中脊越远的样本年龄也就越久远,反之就越年轻。这一坚实的证据支持了海底扩张的理论。后来,海底扩张理论成为了现代地质学中板块学说的一部分。
从海面到岩浆库
“深海钻探计划”及其后续的计划,都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的莫霍计划。它们为科学家了解地壳的演化以及监测地震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把地壳打穿仍然是许多地质学家的愿望。
去年,一组来自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的地质学家道格拉斯威尔森的带领下,乘坐JOIDES 决心号钻探船,来到了东太平洋海域。
他们参与的这项计划称作“综合大洋钻探计划”。这一次,他们试图寻找到洋底地壳最薄弱的地点,并从中挖出尽可能多的信息。
199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地质学家迈克尔帕蒂曾经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洋底地壳如果形成的速度较快,那么那里的地壳就比较薄。而一个较薄的地壳,也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相对容易地钻到地幔。
通过测量洋底的磁场分布,科学家可以找出哪些地区的地壳形成速度更快。在过去的岁月中,地球的磁场曾经发生过多次倒转。科学家已经整理出了一份磁场倒转的时间表。当岩浆从地幔上涌,逐渐冷却形成新的地壳时,它会记录下当时的地球磁场的方向,就像一枚枚凝固在岩石中的指南针。不断向外扩张的洋底地壳就成为了一条记录地球磁场变化的磁带。
通过对照磁场倒转的时间表,科学家就可以发现哪些地点地壳扩张的速度更快。这次,他们选中的地点是中美洲哥斯达黎加以西800英里的东太平洋海域。在这里,地壳每年扩张约20厘米,速度可能超过了今天地球上任何洋中脊的扩张速度。
为了寻找这个地点,科学家花费了3年时间。找到合适的地点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去年下半年,JOIDES 决心号钻探船上的科学家在这里放下了钻杆。然而,这里的岩层硬得出奇,一共有25具碳化钨钻头在钻探过程中损坏。
在钻探计划预定结束时间之前的一周,科学家终于看到了此行需要寻找的目标:辉长岩的岩芯样本。此时,他们已经在船上度过了5个月的钻井生活。
辉长岩是一种颗粒状的岩石,通常由岩浆缓慢冷却形成。科学家起初推测,他们从洋底之下1.5公里处提取到了这些辉长岩,意味着他们钻到了一个曾经的岩浆库――岩浆从地幔上涌,在这里积聚。有些岩浆继续上涌,形成地壳,其余的留在岩浆库里慢慢冷却,形成了他们如今采集到的辉长岩。
但是后来的分析表明,他们取得的标本可能来自一个较小的岩浆库,而不是起初认为的大型岩浆库。但是,这仍然是一个令科学家激动的发现。
这组科学家并没有接触到地质学家梦寐以求的地幔,他们打算明年重返这里,继续进行钻探工作。与此同时,综合大洋钻探计划还有其他的打算。去年底,由日本建造的地球号海洋钻探船即将投入使用。这艘钻探船有能力钻透7公里的海底地壳。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了解到来自地球更深处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