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八十年代的戏曲有哪些
一、六七十年代样板戏
代表性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
二、1980年代戏曲电影
1. 《白蛇传》(京剧) - 上海电影制片厂
2. 《屠夫状元》(眉户剧) - 西安电影制片厂
3. 《花墙会》(天沔花鼓戏) - 珠江电影制片厂
4. 《盗御马》(京剧) - 昆明电影制片厂
5. 《姚期》(京剧) - 同年拍摄
三、1981年戏曲电影
1. 《白奶奶醉酒》(河南越调) - 长春电影制片厂
2. 《桃李梅》(吉剧) - 长春电影制片厂
3. 《红娘》(京剧) - 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4. 《杨三姐告状》(评剧) - 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5. 《李慧娘》(京剧) - 上海电影制片厂
四、1982年戏曲电影
1. 《西施泪》(婺剧) - 长春电影制片厂
2. 《升官记》(京剧) - 北京电影制片厂、湖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3. 《清宫怨》(北京曲剧) - 新闻纪录电影制片
4. 《洛阳桥》(豫剧) - 西安电影制片厂
5. 《四姑娘》(川剧) - 峨眉电影制片厂
五、1983年戏曲电影
1. 《火焰山》(京剧) - 长春电影制片厂
2. 《三打陶三春》(京剧) - 长缺芦春电影制片厂
3. 《邻里风波》(评剧) - 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4. 《吕布与貂蝉》(京剧) - 八一电影制片厂
5. 《哪吒》(河北梆子) - 北京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六、1984年戏曲电影
1. 《佘赛花》(晋剧) - 长春电影制片厂
2. 《五女拜寿》(越剧) - 长春电影制片厂
3. 《三全其美》(豫剧) - 北京电影制片厂
4. 《岳云》(京剧) - 北京电影制片厂
5. 《杜鹃女》(黄梅戏) - 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七、1985年戏曲电影
1. 《花枪缘》(豫剧) - 西安电影制片厂
八、1986年戏曲电影
1. 《母老虎上轿》(黄梅戏) - 长春电影制片厂
2. 《芙蓉女》(豫剧) - 北京电影制片厂
3. 《朱门玉碎》(黄梅戏) - 北京电影制片厂
4. 《棒打薄情郎》(豫剧) - 北京电影制片厂、河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九、1987年戏曲电影
1. 《斩花堂》(上党梆子) - 长春电影制片厂
2. 《千古一帝》(秦腔) - 西安电影制片厂
Ⅱ 杜鹃山演柯香是杨春霞,请问演李石坚的是哪位
京剧电影《杜鹃山》虽然相比较八个样板戏问世晚一些,但由于其精良的制作、演员高水准的演出,在当时也称得上是家喻户晓,毫不逊色八个样板戏。
《杜鹃山》诞生于1963年,当时宁夏京剧团赶赴东北演出,观看了沈阳评剧院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杜鹃山》。感觉更适合用京剧的形式来表演,不久,李鸣盛、李丽芳主演了《杜鹃山》。
于此同时,北京京剧团也对它产生了兴趣,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赵燕侠联袂出演,隆重推出《杜鹃山》。就连“四大须生”之一的京剧泰斗马连良大师,也在剧中配演了“郑老万”一角,可见其阵容强大。
后来,文化部指示长春电影制片厂派员赴宁夏,将《杜鹃山》搬上银幕。决定由北京上海合作,成立了由王树元、黎中城、汪曾祺、杨毓敏4人组成的创作小组,负责《杜鹃山》剧本的创作。后来多方招选演员,主演都基本确定,唯独女一号柯湘一角久悬不决。
后来上海京剧团的杨春霞被通知“星期一立即去北京报到”,并要她作好长期离开上海的准备。杨春霞一头雾水,但又不敢问,当然问也白问。后来时任国务院文化组成员的于会泳(后任文化部长)告知她被确定为《杜鹃山》柯湘的主演。
1972年,《杜鹃山》正式推出,风靡全国。导演谢铁骊,杨春霞、马永安、李咏、刘桂欣等主演。
其中李石坚的扮演者为李宝春先生,祖父李桂春,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京剧老生李少春大师,也是本人最喜欢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李宝春九岁在祖父李桂春指导下练功,十岁进入京剧泰斗马连良任校长的北京市戏曲学校学习,攻文武老生。坐科八年,受到很多的京剧名家的教导,1969年毕业。1972年,在样板戏《杜鹃山》中饰演李石坚。
1980年代中期后移民美国,1990年代初到台湾工作,直到现在。
我是雪中风车来回答这个问题。京剧大师李少春先生的儿子李宝春扮演的李石坚。不过他在《杜鹃山》这部戏里演员表里所用的名字叫“李咏”。
李咏这个名字可是有来头的,是Jq给改的。 后来李宝春又将原来的名字恢复了过来。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李宝春先生去了美国,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在街上卖冰淇淋。 是台湾著名实业家辜振甫先生的女儿慕名专程到美国将其接到了台湾继续从事京剧艺术。现在李宝春先生的两个儿子也在台湾,专门从事京剧艺术。
杨春霞版本的《杜鹃山》并非是舞台剧,而是电影版本的样板戏,是于1974年元旦上映的。在电影中,杨春霞主要柯湘,马永安饰演雷刚,而李石坚这个角色则是由著名京剧大师李少春的儿子李宝春饰演的。
李宝春是京剧老生演员,1950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68岁了。李宝春出身于梨园世家,他的祖父李桂春、外祖父侯月亭、父亲李少春、母亲侯玉兰全都是京剧演员。
李宝春自幼就接受京剧艺术的熏陶,10岁进去北京市戏曲学院学习李派老生,兼学武生。除了祖森吵脊父、父亲的倾心教导外,他还经常受马连良、王少楼、杨菊芬、马长礼等名师的指点。
在上世纪70年代,李宝春参与样板戏电影《杜鹃山》的拍摄,当时他以“李咏”这个名字出现在演职员表上。样板戏电影的力量何其强大,一点也不亚于样板戏现场,因为电影的传播力更广。
很快,李宝春此渗饰演的李石坚这一人物形象,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因为那几年就这么几出电影,只能来回的看。
当然,由于样碰者板戏是继承京剧和引进欧洲艺术的精髓,其唱腔唱段以及故事剧情都是顶尖级的,所以大家也都是百看不厌。
李宝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加入中国京剧院,经常与袁世海、杨春霞等名家合作演出。在八十年代中期因某些事情移居美国,到了1990年至台湾工作至今。
在1997年的时候,李宝春找到一家基金会成立了台北新剧团,是民间京剧团体,目前李宝春在团里担任团长,也经常与大陆的很多京剧演员合作演出。
叫李永还。后来江青给改名叫李永孩。演技很好。
Ⅲ 杜鹃山的影片评价
现代京剧《杜鹃山》的风风雨雨
杨春霞、马永安主演的《杜鹃山》,虽在所谓“八个样板戏”之后问世,但称得上是现代京剧中的一出“骨子老戏”。它诞生于1963年,最初由宁夏京剧团移植于同名评剧。
宁夏京剧团远在西北,但主要演员出自北京(原总政京剧团),也是名角荟萃。1963年春天,该团赴东北巡演期间,观摩了沈阳评剧院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杜鹃山》,为其内容的传奇色彩所动,觉得更适于用京剧艺术表现。不久,由殷元和、孙秋田执导,李鸣盛、李丽芳主演,移植上演了《杜鹃山》。
同时,《杜鹃山》也引起北京京剧团的兴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赵燕侠挂帅出征,隆重推出《杜鹃山》。“四大须生”之一的京剧泰斗马连良,在剧中配演“郑老万”一角,以绿叶扶红花,可见其阵容强大。
1964年,全国第一届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在北京举行,两个《杜鹃山》一起参加,双双引起轰动。相比之下,有过军旅历练的李鸣盛、李丽芳,演出带来一股刚劲朴实之风,似乎更得好评,裘盛戎就由衷称赞李鸣盛比他演得棒许多。
周恩来总理观看了宁夏京剧团的演出,给予高度评价。会演结束不久,文化部指示长春电影制片厂派员赴宁夏,将《杜鹃山》搬上银幕。经过一番紧张排练,剧组赶往长春,但途经北京时,由于江青急调李丽芳到上海主演《海港的早晨》(后改名《海港》),文化部通知“暂缓拍摄”。
转眼碰到“文革”,《杜鹃山》停演。
1968年左右,北京京剧团《沙家浜》的编剧汪曾祺接到指令:脱离原话剧改编《杜鹃山》,由此出现了一个《杜撰山》,后觉不妥又改名《杜泉山》。
《杜泉山》仍由裘盛戎主演,他精心设计了主要唱段,遗憾的是这一稿未获通过,裘盛戎自此失去登台的机会,不久饮恨去世。
恰在这一期间,上海的王树元(原话剧编剧)、黎中城(后任上海京剧院院长)也在改编《杜泉山》。于是,中央有关部门决定京沪合作,成立了由王树元、黎中城、汪曾祺、杨毓敏4人组成的创作组,在汪曾祺的《杜泉山》上加工整理。我那里是中学生,在国庆汇演一类戏剧广告里,就见过《杜泉山》。
1970年,剧本定稿,恢复《杜鹃山》剧名,但主要人物贺湘、乌豆、温七九子更名为柯湘、雷刚、温其久。随后多方遴选演员,主演基本敲定,唯柯湘一角久悬不决。
1971年5月一个周末,上海京剧团的杨春霞演完《海港》回家吃饭,突然接到团里“星期一立即去北京报到”的电话,并嘱她作好长期离开上海的准备。当杨春霞登上飞机时,时任国务院文化组成员的于会泳(后任文化部部长)已在机舱,告知她被确定为《杜鹃山》柯湘的主演。
1972年,《杜鹃山》正式推出,风靡大江南北。
毛泽东主席观看之后,觉得唱腔音域太宽,有些地方定音太高,演唱难度大,建议再搞出一套低唱腔设计,以便于民间传唱。因此,《杜鹃山》破例有了两套唱腔。
周恩来总理一直关心《杜鹃山》的改编和演出,常安排《杜鹃山》招待外宾。记得,曾从报纸上看过《杜鹃山》远赴阿尔及利亚访问演出的消息。
1974年,《杜鹃山》拍成影片在全国播映,不少老戏迷赞许它“京剧味”更浓。
——长江日报1997年9月12日《长江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