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部外国冤案,其中有一个情节:冤枉坐牢的电影,最后沉冤得雪的时候
飓风。
㈡ 有一部美国老师电影,其中有一个片段是他让学生撕书,最后他走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站在课桌上,这部电影的
死亡诗社
外文名 Dead Poets Society
又译为 春风化雨;暴雨骄阳,
出品公司:博伟影视公司,试金石电影公司
上映时间:1989年6月2日
导 演: 彼得·威尔
主 演: 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罗伯特·肖恩·莱纳德
是由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以及罗伯特·肖恩·莱纳德主演的一部励志电影,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思想希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电影剧情
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Keating)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拉丁文:carpe diem,英文:seize the day),并以该原则行事。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的生命的真谛。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另译:古人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但不久后,学校发现这个小组,校方对基廷老师教育方法十分反对。
基廷的学生尼尔(Neil)热爱表演,并在一次演出上大获成功。但他父亲坚决反对,并将他带回家决定第二天让其转学。尼尔极度痛苦却无法倾诉,在当晚自杀了。小组成员之一卡梅隆(Cameron)出卖了他们。校方逼小组成员在声明上签字,将责任推卸与基廷身上,将他开除出学校。在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们站立在桌上,并说著"哦,船长,我的船长!",以表达老师传达给他们的信念会在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着。
㈢ 1942这部电影怎么样啊
《1942》难得的将一部苦难史全景式的展现出来,引起大众反思,让更多人知悉那段历史,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正面作用。但本文只讨论电影本身。
电影由一户财主家被劫开始,以时间线记录财主一家人的逃荒经历,中间辅以教徒,外国记者,省政府主席,蒋委员长等人的看法或态度。这样的安排意图以逃荒的饥民展现1942年发生的故事,以政府的做法反映发生灾难的深层原因。两条线层层递进,相得益彰。当然,这很大一部分得归功于原著小说。
影片为了审查的通过巧妙的没有安排XX党的出现,可是问题也出在这儿,我们所看过的所有这个年代的片子里不可能不出现那个家伙,所以觉得很别扭,观影体验上很奇怪,你总是觉得他会出现,可是他却一直都没来,所以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到影片本身。
影片用了大量的冷色调,大量的雪景,大全景,一切都在营造着悲凉的氛围。可是你说它在催泪,他却偏弄出些幽默的镜头,你说他不催泪,他却尽往苦了整,这样的设计其实并不适合于用在这种严肃题材的电影,它更适合用在爱情片上,所谓泪中带笑大都是形容纠结的爱情的。小说因为故事完整,篇幅没有局限,所以需要这样的安排来增强阅读体验,不能让读者一路哭到底,哭到一半就撕书了。电影由于时长限制,观众需要一种整体的感觉,味道过多并不见得有多高明。
影片艺术效果的营造也是值得吐槽的地方,我不知道为什么国产的电影和电视剧在表现那段时期的故事时,那么喜欢用飞机仍炮弹来渲染好与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仍也就罢了,可是为什么那么大的炮弹爆炸后地上连个坑都没有,为什么那么大的炮弹爆炸半径只有米尺见方。还有人物的化妆,饥寒交迫仍壮实如牛,久经饥饿仍肥硕如初,这样的细节还是考究些好。
张国立父子的表演是全片的亮点,特别是张默,将那个愚钝而憨厚的形象演的很到位。将来拿个男配角奖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全片糟糕的地方还有配乐,拍这么惨的历史,靠配乐添油加醋实在是画蛇添足,煽情大可不必,如导演所说的,就是想让人见证一段历史,可是加上配乐让人哭又怎么说呢,哭了更痛快?
当然,总体来说,《1942》是一部好电影,要是单纯的只是纪录片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