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生》讲的是什么
路遥的成名作《人生》是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主要讲述了:农村青年高加林高中毕业,当了3年的民办教师后,被人顶替回村务农,而后因自己叔叔下属“暗中操作”得到机会到县城工作,最终因感情问题被揭发是因“走后门”才进入县城工作,于是被谴回农村……
01 农村青年高加林,极度渴望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高加林,生于农村,父母一直供他到高中毕业,因没有考上大学,在村里教了三年书,随着村支书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加林的教书工作被顶替了下来。
加林虽然生于农村,但因读书多,见的世面也多,他一直不满足于一辈子像父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他坚信总有一天可以走出农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而唯一可以实现梦想的通道,是通过做民办教师,几年后或许可以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然后再努力争取做其他更好的工作。
而随着民办教师的被下,他所有的幻想和希望也随之破灭……
02 痛苦时期,“村花”巧珍走进他的世界,给予他心灵上的抚慰
巧珍,是村里“赚钱能手”刘立本的二女儿,是有名的“村花”,川道里的“头梢子”,家里提亲的踏破门槛。
然而多年来她却一直暗恋高加林,时刻关注着他,却没有寻到表白的机会。
直到有一天,加林的父亲让加林去县城的集市卖蒸馍,因加林不好意思开不了口,提着蒸馍往回走的路上,遇到早在那里等他的巧珍。
巧珍将一筐蒸馍重新提到县城,送给了她姨家,自己则垫钱把蒸馍的钱给了加林。
也正是这一次,巧珍得以向加林表白,加林则冲动的亲了她……
在被免去教师资格极度痛苦的时候,巧珍的及时出现,给加林精神上带来了莫大的安慰。
然而,加林一方面贪恋着巧珍朴实甜蜜的爱情,另一方面他也为“如果和巧珍在一起,那他一辈子将永远走不出农村”而倍感焦灼……
03 为了更高远的前途,抛弃巧珍,选择和干部女儿黄亚萍恋爱
黄亚萍,是加林的高中同学,父亲是县委常委。高中时,黄亚萍就欣赏加林与众不同的气质,他们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
虽然亚萍喜欢加林,但生性清高的她绝不可能接受到农村生活。
所以随着高中毕业,亚萍到广播站当播音员,加林回了农村教书,他们就再也没什么交集。
直到有一天加林的叔叔,从新疆部队调回县里工作。加林叔叔的下属通过“暗中操作”给加林在县里谋了一份通讯干事的工作。
做采访,写稿子正是加林的强项,于是加林的才华得到了绽放,名扬县里。
黄亚萍也通过播放加林的稿子,知道了加林已经离开农村到了县城。
此后,黄亚萍昔日对加林的爱恋,又重新被点燃。为了追寻自己想要的现代爱情,黄亚萍主动断绝了与同是高中同学张克南的恋情。辗转投入到这个更有男子汉气概的加林怀抱。
而加林之所以忍着伤痛和巧珍断绝关系,选择和亚萍在一起的最主要原因是:亚萍的父亲要调回南京,如果他和亚萍在一起,就可以顺势离开小县城,挑战更广阔的天地。
04 “抢走”克南女朋友,被克南母亲揭发举报,重回农村
克南母亲是县药材公司副经理,与克南的“窝囊”不同,克南母亲睚呲必报,得理绝不饶人。
面对儿子被甩,怒火冲天的克南母亲,一封信递到了地纪委,揭发加林“走后门”参加工作的事。
经纪委核实,常委会很快做出决定:撤销加林的工作和城市户口,谴回原所在大队。
尽管黄亚萍竭尽全力想保住加林不回农村,但随着文件的下发,一切已经无能为力。
他们的爱情也随着加林重回农村,戛然而止。
回村的路上,加林感到万般的痛苦和难受,他想到了巧珍,如果巧珍在,她那火一样热烈和水一样温柔的爱,会把他所有的苦恼冲洗掉。
可惜,他心爱的巧珍永远不会再出现在他身边了,在他抛弃她不久,巧珍就心灰意冷的嫁给了他人。
可怜的巧珍永远都是爱着加林的,因为村里要加一名教师,她哭哭啼啼求姐姐的公公也就是村支书,重新为加林安排了教书的工作……
其实,高加林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受命运摆布的人。
他的悲剧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进步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使活在“十字路口”的青年无法走向正轨,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能;
另一方面,现实无法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一个人可以有追求,但不能盲目追求实际还不能得到的东西。
㈡ 路遥的《人生》究竟表达了什么
如果我是高加林,依然不知道如何选择。造化弄人,到头来一切回归原点,高加林还是那个高加林,可是他该爱的人,他真爱的人,却永远失去了呀。
决定我们生活的是我们的选择。再美的彩虹桥也会消失,而生活却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生活戏弄了他一圈之后又转回原点。农民,或者社员,都不过是这场闹剧的短暂情节,他也许还会回去当老师,可是丢失的,却是这场闹剧带给他最大的恩赐。巧珍,是一块金子。
也许每个女人心里都活着一个巧珍,她或许自卑,却依然满藏热烈而细腻纯真的感情。她对加林全部的付出和理解是基于那浓烈的无法自拔的纯粹的感情。无论是他在所谓的成功与失败,风光与落魄之间怎样挣扎徘徊,她单纯的心思,她与生俱来的对爱人的洞察力,她真心实意的感情,都会驱使她去接受那些,无论她是否有所担心,但是却能让爱人快乐的选择。比如,放他高飞,比如给他自由。
也许每个女心里都有这样一个黄亚萍,她们通晓风月,娇生惯养,清高幼稚,又时而现实俗气。现实可以击败她们的爱情,却也可以唤起她们的爱情。追求看得到的利益,就好比是克南门当户对真心实意触手可及的爱与关心,却又无法忽视疯狂而热烈的感情突如其来的转机。可以现实,却终于还是会在爱情面前变得盲目,再任性的女孩子,有时也会妥协到难以置信的地步。没有命运对高加林的这番折腾,亚萍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为了挽回而说出"放弃一切,去做农民"这样的话吧。没有这番折腾,嫁给爱她的克南,本来就是最好的选择。女人的爱是可以培养的。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我想这也适合我现在的心境。
㈢ 求《高考1977》的电影观后感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有点名不符实。所谓《高考1977》,主要角色当然应该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但实际上,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两个父亲。一个是孙海影扮演的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一个是赵有亮扮演的历史反革命陈甫德。从性格和气质上说,这两个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但却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当然,老迟最后转变了。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看到老迟亲自开着农场拖拉机送知青赶考的场景,我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前面这句鲁迅曾经讲过的话。影片开始,思想僵化的老迟像是飘浮在历史天空中毫无生命气息的一粒尘埃,而到影片最后,他终于向着人性的光辉敞开了胸怀。相比之下,陈甫德的形象就显得苍白了许多,这个肩负着历史十字架,却极富自我牺牲的父亲形,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结尾不知所终。对此我曾不无遗憾地说,这个人物的结局,不应该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号,而应该是一记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的惊叹号。
与这两个父亲息息相关的,是那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永远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
而陈甫德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也许这是出于陈甫德的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犯科的下三烂,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
与两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农场中那个整天哇啦哇啦叫唤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了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个组织权威的象征,是中国集权时代话语霸权的独特符号。从大喇叭里传出的是组织权威的声音,它可以随时随地昂首阔步地闯入每个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响,所有个人空间立刻四分五裂,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也会在组织强大的声浪中土崩瓦解。
了望塔也以另一种方式喻示着组织的无所不在,它高高在上,以一种上帝的视线,将每个人的生活一览无余。对知青而言,大喇叭和了望塔是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而对老迟来讲,却是他行使权力、塑造威严的权杖,他可以在麦克风前为所欲为,用自己的声音笼罩着整个农场。影片就是从这样一种角度,揭示出那个年代个人与体制的紧张而又微妙关系。
与两个父亲比较起来。影片对知青群像的刻画又要显得更薄弱一些。但是即便如此,在这个知青群像里仍有一个最后死于非命的小根宝,带给人一种深刻的触动。小根宝这个人物代表那一代知青中一种最为绝望的生存状态。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抛开书本闹革命,与真正的老三届相比,他们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动荡耗费殆尽,一俟高考恢复,命运的大门洞开之际,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机会来了,可他们却无力抓住。最后只能用死于非命让自己与那个黑暗的时代一起永远地沉沦下去。
与小根 宝的悲剧相比,主人公潘友志身上则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情怀。事实上在当年的知青当中,像潘志友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一度都追求完美的人格,为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但是历史却跟这群热血青年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当社会现实面对突如其来的历史性转折的时候,他过去许下的诺言立刻就变得毫无意义。
这个时候,是继续坚守自己的承诺,还是顺应历史的大潮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个两难问题是他们在那样一个历史关头所遭遇的最为严峻的挑战。留下还是离开?是遵守自己对老迟的承诺,还是以毁约为代价来换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在影片中,他最终选择了留在农场。对于这种选择,也许有人觉得他不太识时务,也许有人觉得他是在逆潮流而动。可是,他毕竟坚守了自己的信仰,饯行了自己的承诺。你尽可以说他是一个荒唐时代的牺牲品,但至少与今天大量擅长见风使舵的聪明人相比,他们那一代人的心理要更为健康许多。
㈣ 电影《人生》中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事
你看的是这个改编的吗?
《人生》,中篇小说,是著名作家路遥的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