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导演和制片人谁更有话语权
在整部电影的拍摄中,权力最大的不是导演,而是制片人。
导演比较大腕。招到大导演拍片是很不容易的事。一般都是导演统筹,制片人负责找资源,我们公司的导演就比较厉害了,除了总导演,还和全国500名知名导演签约,全球的业务都接。我国和好莱坞是制片人中心制,关键时刻都得听制片人的,因此影片的开头是制片人在前的。
什么是制片人
总的来说,制片人是电影生产过程的总负责人,他是把故事的想法制作成完整的电影的人。电影制作完成后,有责任将电影连接到上映途径,可以在电影院和视频平台上看到。
举个例子,如果我是烯酸制片人的话,有一天晚上我做了梦,然后我觉得这个梦的剧本很棒,把这个梦变成电影,搬到大屏幕上给观众看。
然后,我把这个梦想补充成完整的故事,找编剧把这个故事写成分场大纲,把大纲写成完整的剧本,同时也去找拍这个剧的导演、演员、工作人员和场所。我租了相关设备,计算了详细的预算。我必须带着项目方案去找金主的父亲。也就是说,每个开头都会出现的角色、制作人。
电影拍摄完成后,必须兼顾配音、剪辑、宣传和后期制作。完成这一系列的事情,直到电影制作完成,最后找到发行公司宣传发行。从诞生到在线,整个过程都需要制片人自己做。
② 你如何看待中国编剧在电影和电视剧制作中没有话语权
就目前的工业状态而言,不但编剧没有话语权,各工种都没有真正独属于各自领域的话语权。这涉及到一个工业的问题。因为工业总和一个更妖娆的词汇发生着关系,叫职业化。
③ 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塑造和争夺话语权
这样啊的是
④ 中国电影发行制度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发行方对院线可以这么强势
中国电影的发行体制,正走在从计划时代的统一指令统一发放向市场经济下的自由售卖逐步转变,但目前尚未实现(渠道)产品的多元化,即无论你在哪家(院线)影院,
以此格局反观电影市场,梳理五大,这就是一个竞争太不充分的市场,而且略有封闭不自信,游戏规则不透明,玩的还是上个世纪的古董倒爷招,还处在工业化初期的圈地格局(电影名snatch)。如果问我如何增强发行方的话语权或是说提高发行业水平质素,最简单的方法,开门做生意,向传统学习,那些被充分验证的sales channel strategy就是阶段性的灵丹妙药。
⑤ 中国编剧在剧组的话语权如何
中国编剧在剧组没话语权而且薪酬还低,除场务、群演外编剧成了剧组最底层。
在中国娱乐圈大环境下,编剧渐渐成了剧组中除场务、群演以外最底层。由于资本、平台与明星的话语权过大,使得编剧的话语权越来越低,对剧本的控制力更是不断减弱。至于那些跟组编剧,几乎形同虚设,剧本说被改就被改,自己甚至都不知情。
对比来看,无论是好莱坞还是近邻的影视大国,编剧从来都不是被忽略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在剧的前期招商和宣传阶段,编剧都是证明该剧优质的显性条件,是金字招牌,而在影视行业草莽生长的中国,恰恰相反。
⑥ 如何看待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之争
可以从经济的角度上看
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充当定价者和标准制定者的角色,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控制初级制成品和原料价格、以及国际汇率、结算方式的方式,压榨发展中国家
而发展中国家处于产业链的底层,只能输出原料和初级制成品,即便进行了产业升级,也会被发达国家以技术、环保等各种借口加以打压
发达国家需要维持既有地位,发展中国家希望改变
那么最终就体现为大家在国际组织中争夺话语权和定价权
⑦ 王岩说导演话语权其实并没有那么大,那为何出名的是导演
这是因为一部电影的好坏就必须要依赖于导演的拍摄功力。因为想要将故事剧情浓缩成为两个小时的电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在这种时刻导演内心的构思以及想法都会成为电影好坏的成败。这就是为什么导演在拍摄的时候会有着非常大的话语权,但是在电影投资或者是角色选拔上导演的话语权并不如出品人或者是制片人的话语权大。这主要是因为出品人或者是制片人掌握着整个电影投资的全部成本开支。所以在这种时候,导演必须要和制片人或者是出品人打好关系。不然的话,导演很有可能会在拍摄过程中受制于人。
不过我们看到这些年有很多的草根导演拍摄出了很多优秀的小成本电影。这些导演也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念,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有的时候导演也可以不必受制于商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