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ps想把图片做成旧电影胶片怎么弄
建议使用光影魔术手。。。搜下很容易吓到 有现成的模板 做起来其实就是矩形工具和图层的运用
2. 我这里有几部老电影胶片,有要的吗
这么老的胶片具有收藏价值,但是一般人没有收藏条件,因为虽然胶片一直在盒子里不见光,但是温度湿度达不到要求也会损害胶片。所以还是自己留着吧,好好珍藏。
3. 家里有一箱七十年代的电影胶卷值多少钱
得看情况。如果是未拍摄的电影胶卷,则是不值钱,未拍摄的胶卷保质期一般3~5年,70年的东西毫无疑问过期20多30年,甚至能不能成像都是个问题。如果是拍摄之后的电影拷贝胶卷,则要看片子,拷贝存世稀缺的片子则价值高,发行拷贝特别多的片子不怎么值钱,电影胶片只是一个载体,具体看片子的稀缺性,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胶卷保存妥当,没有发霉、内容播放没问题。像淘宝就有很多老电影胶卷拷贝,20多块钱一盘到一两百一盘都有,还是看片子本身决定价格,看片子,看片子,看片子。
4. 新中国时期,老电影,早期彩色片
啊哈,你是不是也看了央6的流金岁月啊,我也看了,在后面的主持人访问金迪时候,有提到,彩色胶片最先是拼凑出来的,一大半是人家苏联用剩下的,后来送电影局审核时候,电影局想把这部电影作为建国10周年的献礼影片,于是就又出新胶片拍摄先前拼凑的那部分,颜色看起来我觉得好怪的啊~~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到的那种油画一样,我觉得还挺美的~~~~~~~呵呵
那字幕的话我也想了半天,最上面的应该是藏文,下面一排,我觉得应该是拉丁文,俄文不是这个样子,我从字幕里面有看到一些与英文单词差不多,意思也一样,英文有些就是从拉丁文里演变来的,字幕里最明显的就是村子这个单词~~
5. 怎么把视频做成电影胶片效果
制作老胶片电影的效果是编辑视频中常见的特效,可以用会声会影制作这种效果的方法,如下回答:
一、找胶片视频素材
方法一:在素材网站上找视频滚动胶片素材,下载(如图一)。但是现在大多数素材网站都需要收费,只推荐给有预算的用户。
图 7:编辑视频效果
以上就是介绍的会声会影制作老式胶片电影的方法,可以看出,会声会影的操作非常简单,界面简洁好上手,但效果可以媲美专业级的视频编辑软件。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关于会声会影软件的内容,如怎么把照片做成视频,可以到会声会影的中文官网下载试用哦。
6. 旧的电影片现在值钱吗,就是胶片的那种
旧的电影片真是不好说。
首先,想要值钱,需要是珍藏版或者是有收藏价值;
其次,电影片是不太适合长期保存的,胶片也是会老化的,这样价值会大打折扣;
最后,除非遇到电影发烧友,这样的人或许会花大价钱买胶片,否则现在都已经在电脑上存储,胶片没有太大价值;
总之,看你是什么样的胶片电影。
7. 老胶片电影为何画面有黑点和黑线不停的闪烁
电影胶片是一幅一幅画面洗印在一长条胶片上。放映时胶片要在电影放映机上的多个滚轮及传动机构上划过,卷片时胶片之间也会因摩擦造成划痕。老胶片上还留有灰尘脏污,粘有小飞虫的遗体。放电影是在1秒钟内,连续闪停24幅画面。如果这些划痕是连续的,那么在银幕上会出现竖的线条。下面胶片上,仔细看红线所指的一个斑点。它只出现在一幅画面上,前后几幅画面上没有,放映时这个斑点会一闪而过。如果每一幅画面的斑点位置不一样,放映时看到划痕和斑点不停的闪烁。
8. 老电影胶片那种效果是为什么 有人知道么
特效多的片子 看数字
文艺、剧情类的 看胶片
胶片版:画质会随着放映次数增多而衰减,拷贝放映场次一多,就会被划伤,画面上会有黑雨丝;影片受到多次高温烘烤,画面会褪色,片基翘曲就会导致失焦。看起来胶片版的画质不会超过2K的主流数字版。
不过,胶片电影的优势在于硕大的画面能造成的强烈震撼感和胶片特有的质感、色彩风格和景深效果,也会有偏好者。
9. 原来老电影胶片放映的颜色怎么都是红色的
电影胶片 (FILM)
1。电影胶片 制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总称。 2。电影 一般影片的通称,与“MOVIE”和“CINEMA”同义。
电影胶片是将感光乳剂涂布在透明柔韧的片基上制成的感光材料,包括电影摄影用的负片、印拷贝用的正片、复制用的中间片和录音用的声带片等。这些胶片的结构大体相同,都由能感光的卤化银明胶乳剂层和支持它的片基层两大部分组成。
电影问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纤维酯制造的,其成分与火药棉近似,极易燃烧。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后便逐渐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几经改进,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较好。50年代以后,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产。
感光乳剂的主要成分为悬浮于明胶中的卤化银。因明胶不但可使卤化银悬浮、不沉淀,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质,能增加乳剂对光的敏感性,使胶片有较高的感光度以满足拍摄电影的要求。卤化银本身只对400~500毫微米波长的蓝紫光线敏感,拍摄出的影像与人眼所见各种颜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称为色盲片。1873年德国人H.W.沃格尔发现染料可以扩展卤化银的感光范围,于是生产出了既能感蓝紫光也能感绿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后,各类菁染料相继出现,使胶片的感光范围愈来愈向长波方向发展,研制出了对可见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随着感光范围向红外区的发展,红外片也随之诞生。红外片主要用于航空摄影和特技、特殊摄影。拍摄电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为全色片,用于印制黑白电影拷贝的一般均为色盲片。
尽管用全色片摄影时能使各种颜色的层次分明,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多便利,但黑白电影表现出来的影调,只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于是,许多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摄影科技工作者,纷纷对彩色摄影方法进行研究。
摄影史中出现的彩色摄影方法多达数百种,但从原理上讲不外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由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种颜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类是从白光中减去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而得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称为减色法。它们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麦克斯韦提出的视觉三原色理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视觉器官只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光敏感。红绿两敏感单元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黄色感觉;蓝、绿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青色感觉;红、蓝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品红色感觉。因此,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而黄、品红、青分别为蓝、绿、红的补色,称为三补色,也称减原色。
彩色电影的摄制采用的是减色法彩色胶片。最早成功的减色法彩色电影要推1927年问世的特艺色,由于拷贝的制作采用染料转印法,故又称染印法,发明人为H.T.卡尔马斯博士。按照这种方法,用一台比较复杂的分光束摄影机同时拍摄成 3条分别感受红、绿、蓝光的底片,然后从这些底片印制出 3条浮雕模片,分别染以青、品红、黄三补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条空白片上,即成为放映用的彩色拷贝(见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彩色电影胶片都是减色法多层片。这种胶片将分别感受红、绿、蓝三原色光的三层乳剂迭涂在同一片基上,经摄影曝光、冲洗后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见内偶法多层彩色胶片)。
电影胶片的构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此外,还有涂在乳剂层表面、防止外力致伤的保护层,涂在乳剂与片基之间促使两者黏合的底层以及涂在背面起防光晕、防静电和防卷曲的背面层。
希望能帮到你~!!!
10. 老的电影胶片一盒能放几分钟
35毫米电影胶片一盒(圆铁盒)大约9~10分钟,俗称一本。一部90分钟的电影大约9~10本。
16毫米电影胶片一盘,大约20~25分钟,俗称也是一本。一部故事片是一般是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