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相关讯息 > 电影的音乐赏析

电影的音乐赏析

发布时间:2022-05-30 07:35:17

A. 千与千寻影片从音乐方面赏析

《幽灵公主》制作公映后,宫崎骏原本以此部作品完成后即宣告封笔。但1999年底,宫崎骏却意外复出,主导制作了动漫巨作《千与千寻》。音乐仍旧由久石让创作。在《千与千寻》里,自然的矛盾与人类的迷失,成为被反复诉诸的议题。主人公千寻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辗转里,见证着身边的一幕幕失落的影像。他与他们,都在不断攀爬的人生旅途中被世界所遗忘,丢掉了记忆,丢掉了名字,忘记了回家的道路。
以单纯的眼光看,影片是关于千寻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神奇经验。但事实上,它却是一则关于整个人类的精神寓言。人类在苦苦追寻生存出路的时候,却都无不意外地迷失在歧途,开始在精神流失的过程里丧失希望。要寻找回真正的自我,做最后的救赎,只能寄希望于千寻那样纯洁而无邪的童心。纷争,欺骗,贪婪,懒惰,利用,自私,虚伪……成人世界里的一切丑陋的侧面,都在孩子那洁净的心灵面前黯然失色。

久石让在《千与千寻》的音乐创作中,淡却了早前的轻佻,反而是渐渐压缓了节奏,以最简单的音符、最繁复多变的弦乐篇章去诠释小女孩千寻的情感世界。钢琴,往往是以独白的形式独立于交响空间里,给人以一种取自于复杂世界里最孤独的心灵感(听歌)受。虽是细腻的抒情,但琴键之音却已没有了宫氏动画中的童趣色彩,反而是哀气十足。如其中的一章one summer day,曲调上原本是追随着《天空之城》做点题式的独白,但却在一派古典气息里被编配得老气横秋,让人在冥想中逐渐催生了年华老去的失落意境。

影片中的音乐与《幽灵公主》相仿,越发具有成人味道,想来久石让的音乐创作似乎也象千寻一样,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成长,逐渐开始变得老气横秋。很多人对此不太习惯,都在怀念那个纯真而跳跃的《龙猫》时代,都在怀念那个时候的久石让。但是,我们没有发觉,我们自己的心灵也已经不再单纯,也不再信奉梦想,也随着那淡淡的少年回忆的影像在短短的瞬间变得衰老。《千与千寻》的音乐与画面,其实就象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一样,辗转来去,一点一点地寻回我们曾经失落的东西。久石让的音乐仍旧是充满关怀的,永远都是,就象是你心脏被刺痛的那一刹那,突然抚慰过来的一只手掌。很温暖,很人性。

相比于《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的音乐元素更为丰富,表现手法也更为老练,显示了久石让扎实精致的一贯风格,再次展现了久石让以简单琴音捕捉复杂情感的独到功力,优雅而美丽的琴音里不时随着剧情坠入调皮、可爱、奇趣、踌躇、犹疑、不安、感伤的思路,并随时与掌握惊险奇异冒险历程的管弦乐交互融合。与前作更为不同的是,《千与千寻》对古典音乐的追随显得特别鲜明了一些,很多章节已经成为音乐舞台上被反复改编演绎的新宠。而本片最为流行的,则是传统日本民谣风格的主题歌《与你同在》,这是木村弓所创作并自己亲自演唱的,而不是久石让的手笔,难怪其曲风与影片的大多配乐风格有着那么明显的出入。

木村弓早年一直在美国留学,学习的专业可不是演唱,而是钢琴课程。回国后,由于脊椎意外受伤,使她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击。可是她却没有放弃自己,也没有对人生失望,而是依靠歌声重新站了起来。现在总在各个公益演出与伤残理事会的活动中出现的她,有着与千寻一样美好而单纯的品质。难怪她的声音会被宫崎骏所青睐,《千与千寻》的命题不就是人生跌倒之后重新找回自我的艰辛历程吗?

不过熟悉古典音乐的朋友,应该不会对《与你同在》的曲调陌生。歌曲的和声部分,明显是取自于帕赫贝尔的《卡农》,除了拍子上有点变化之外,基本属同宗。在《千与千寻》所出品的电影原声中,特别收录了这个主题歌,而且后来还特别制作了交响音乐版。人们都说,这个曲子虽然与久石让无关,却有着与久石让一样的情怀,当然,也有着帕赫贝尔那不可磨灭的古典身影。

B.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怎么写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音乐鉴赏论文“……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事实上我从未离开你,即便在我狂野不羁的日子里,我也承诺不离开你……” 电影《贝隆夫人》主题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唱出了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贝隆辛酸曲折、辉煌传奇的一生。从穷裁缝的私生女到15岁的舞女,从高级交际花到总统夫人,艾薇塔33载的短暂一生记录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7月26日是艾薇塔逝世纪念日,当麦当娜倾情演绎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缓缓响起时,“贝隆夫人”的传奇一生如电影般展现面前,人们不禁流下了热泪…… Evita(艾薇塔)是阿根廷前总统贝隆的夫人,她出生贫寒,做过舞女和影视演员,她靠姿色和手腕成为贝隆夫人后,为阿根廷的社会、劳工、医疗,妇女平等,单身母亲权利等方面均作出过卓越的贡献,逝世时年仅33岁。 贝隆夫人的传奇经历一向是剧作家非常感兴趣的题材,1976年,韦伯首先推出了由朱丽叶·科文顿(Julie Covington)演唱的单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随着这首歌的轰动,由寇姆韦尔金森加盟的唱片随即发行,而且不出意料地广受欢迎。1978年,在万千音乐剧迷的企盼下,《贝隆夫人》在伦敦爱德华王子剧院正式上演,创下了连演八年的惊人纪录。次年9月,它又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拉开了英国音乐剧攻陷百老汇的序幕。 电影《贝隆夫人》(Evita)(电影英文译作《艾薇塔》是1996年由麦当娜、班德拉斯和普莱斯主演的电影版本,其中移植了舞台剧的所有歌曲。这部由美国拍摄的电影由于描写了贝隆夫人早年的风尘生涯,在开拍时就遭到了阿根廷群众的强烈抗议和坚决抵制,再加上导演挑选以性感出位的表演而闻名的歌星麦当娜来出演阿根廷的国母,更是屡遭非议。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麦当娜的演出风格无损于她对角色的精当把握,也不会遏制她的艺术天分和敬业精神,尽管韦伯为适应麦当娜的音域特地把《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降了几度,但她的演绎自然贴切,歌声真切感人,不但在拍摄时感动了全体摄制组,还使了整个阿根廷完全接受了麦当娜扮演的这个角色,为这种名曲增添了新的光彩。麦当娜因此获得当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实非侥幸。对于这样一部带有韦伯音乐剧色彩的电影来说,实在没有不收藏的理由。 据说,当年麦当娜为能出演女主角,写了四页亲笔信给导演,并专门学习声乐三个月,光在录音棚就录了四个月,49音乐就录了四百多个小时,果然是精品。她在阿根廷拍外景时,面对抗议浪潮,她付出几倍于他人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甚至阿根廷总统也被她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借总统府阳台。拍摄当天,当她出现在阳台,演唱“别为我哭泣阿根廷”时,4000群众演员和摄制人员都被深深的感动,以至人们都疯狂了,在电影中可以见到这一真实感人的场面。(这不是群众演员的“高超演技”)。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这首歌曲我听了多个版本,麦当娜,伊莲佩姬,沙拉布莱蔓,还有超女张靓影演唱的(正是由于听了她的这首歌曲的演绎,把我吸引到超女PK中,成为“凉粉”)。但是我感觉麦当娜把韦伯的这首歌曲演绎的最为到位,尽管其他两位佩姬和布莱蔓都是韦伯歌剧《艾薇塔》不同时期的不二的主角。 我不仅欣赏了精彩演出,而且也在这部音乐影片里,也了解到是一位出色的歌手,里面的演唱都是他亲身而为,影片而名声大震的演唱才华在影片中得以完全的展现

C. 对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电影音乐赏析

刚才听到的片断是从《野蛮女友》DVD里取出来的一段电影原声…… 当全智贤的钢琴声在大学阶梯课室里响起的时候,满脸尴尬的车太贤情不自禁穿过人群,将准备以久的玫瑰送给全智贤。这时满场一片喝彩鼓掌之声。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轮唱”,是一种纯以模仿手法构成的复调音乐形式。其特点是同样的旋律被一个或多个声部重复,同一调或相关调彼此在时间上重合,也就是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用同度或八度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
卡农曲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于是那耳边的音乐又有了新的含义——象征着永恒的爱情。听着卡农曲,仿佛眼前就会出现一对跳舞的恋人,他们在舞池里旋转、欢笑,眼中只有彼此的存在。他们跳了一曲又一曲,仿佛要跳到地老天荒,跳到永恒中去,而他们之间的爱情也随着他们的舞步无限延续。
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直达灵魂---对我来说,每次聆听卡农,感受是同样地刻骨铭心,尽管我已经听了它不下数百遍,一遍又一遍地听,让自己沉醉,然后莫名感伤,接着沉默,思绪开始发呆,沉溺在感动之中。
帕海贝尔(-1706),德国著名作曲家,是巴赫的老师。帕卡贝尔擅长演奏风琴,作为德国十七世纪后期的著名作曲家,尤以此曲饮誉至今。 帕海贝尔穷毕生精力所写的教会音乐,在今天已少有人听。人们谈到巴洛克时期著名的作曲家时,他很少被排上名。即使提到,也多半仅是说他是“数字低音时代”的管风琴大师而已,事实上他的作品曾对巴赫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跟他所写的那些教会音乐堂皇钜作比较,卡农曲长仅五分钟,是微不足道的小品。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使帕海贝尔留名后世的正是这首卡农。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
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这首乐曲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D. 求《这个杀手不太冷》的音乐赏析 求下面几点内容啊。

这是一个孤独的杀手里昂在拯救一个问题少女后发生的一系列情感变化的故事。片中以温情与凄美的节奏为主,偶尔兼具小小的轻松愉悦,让我们在一片伤感下也会感到些许生活的小幸福。
综观整个电影,背景音乐几乎没有停过,占大部分的是对气氛进行渲染的效果音效,这种音效是画外的非叙事性音效,但它与画面结合得非常紧凑,几乎成了叙事内音效的一部分。从这里的音效可以不断的了解故事所阐释的情怀以及故事所发展的方向。比如片头,微妙的恐怖感的音效,作为故事发生的悬念展开,一阵枪响狂扫过后,继续这个音效,时缓时快的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直至杀手出场。还有,伴随变态警察男人的出场时是带着神秘的诡秘音效,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而真正起到传统意义上“背景音乐”作用的,是绵延的小提琴声,它在必要时刻的出现

让整个声音环节达到一次次的高潮,成为影片里重要的提示点。当玛蒂达在父母被杀时回家前,这样的音乐就开始,还有后来里昂决定自己一个人去帮马蒂娜杀人的时候,带着忧伤与紧张的感觉,以及最后里昂被杀前等等,这样的音乐以段落的形式贯穿全片。

影片有2个主题音乐,第一主题音乐是《shape of my heart》,片中前部分就是借此展开

女主角马蒂娜和男主角里昂的人物的,有里昂千篇一律的杀手生活伴随主题曲,简单又详细的展现了他的职业特征和生活习惯。还有变态警察杀了第一个人,主题音乐也一并渐强的响起,杀了马蒂娜妈妈时达到最高点,直至变态拉开窗帘准备杀她爸爸时才减缓下来,他看了手中的表,在一个手势中巧妙地彻底结束这段音乐;而第二主题曲便是贯穿全片的相同音符的段落式的音乐,比如马蒂娜与里昂玩的生死游戏,在一声枪响后结束,女孩用生命获得两人的游戏胜利。很多时候,这样的主题音乐在片中不断地展现,一步步继续着故事的发生,一步步深入角色内心。我们在这里所听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音乐而已,带着一分情感的故事是很真实的动人。

在影片中有着各种音乐音效的表示,例如有声音源,马蒂娜家的姐姐跳健美操时候的电视里的音乐,与里昂在家的安静的环境音成对比介绍两者潜存的关系。这时电话响起,主题音乐响起。配上里昂此时在家生活的画面,使二者联系一起。更多音乐巧妙与细节的运用之处,全面的展现人物特征。比如里昂去看电影,《singing in the rain》的有声音源在这里浪漫的展现杀手可爱。还有间断式的不同音乐,在片中也突出的展现人物性格,里昂问小女孩姓名时,小女孩说里昂是杀手很酷时,里昂不同意小女孩让他教她杀人的请求时,真人实验后,小女孩要焚烧白粉,简单的音乐响起,里昂为之震撼。这些都很轻松愉悦的简短的配乐,让观众在沉闷是一种小小的放松,更是影片音乐细节致胜之处。主题曲的适当运用也是全片的经典,在结尾处的不断重复,当里昂开始最后逃离的时候,清晰的间断的音乐响起。音乐减慢,光明出现第二次,在这里还进行了消声处理。那钢琴声如同一股股清泉滴滴答答地落在人的心坎上,而莱昂倒下时落在地上,声音虽然被隐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那清脆的钢琴声所爆发出的情感力量。钢琴在片中也以不同的方式阐释着人物内心的想法。里昂看到小女孩留下自己去找仇人的字条,简单的几个钢琴键盘,敲出了此时里昂的微妙情感和事情发展的势态。当里昂杀了警署的2个坏蛋警察后,与马蒂娜相拥瞬间,柔美的钢琴曲奏响,两双鞋的对比,展现两个人现在的感情状况,加上音乐的效果,让这种说不清的感情一目了然。

虽然是悲剧,在黑色笼罩下是我们看到的最柔美的光明,导演也在这样的黑暗中追求着自己的美丽,对生命的热爱,对情感的追逐,对世界的呐喊……音乐,只是柔美的篇章,是黑暗触不到的光明,而我们追随音乐的种子,那是一份执着的信念,好像里昂最好的朋友,那株绿色的植物,其实,偶尔,我们也被阳光滋润——在冲破黑暗之后

E. 求电影《骆驼祥子》音乐赏析和评论

这部电影以祥子为中心,音乐段落无例外地都是围绕着祥子的喜怒哀乐。我首先为祥子找音色,决定用北京曲艺中的伴奏乐器大三弦为主要音色;它那深沉浑厚的低音最适合于表现祥子憨厚的性格,而且三弦是最能令人联想到旧北京的一种乐器。祥子的主题就用单弦大过门: 这段音乐用三弦一弹,八角鼓一打,听上去节奏错落有致而且富于动力。这个主题如果配上不同乐器的对位旋律,在织体写法上加以变化,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表达不同情绪。总的说来,我认为它符合样子的性格,它的基本节奏能和祥子拉车的画面较好地配合。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外形的节奏上的描写,所以还要对它进行加工和发展,在织体上丰富它,使之每次出现都能按具体情况而达到不同的描写目的,但基本音形一直保留着它的统一性。比如在“牲口似地奔跑”一段,画面上是一辆牲口拉的大车和祥子并行,样子拉着车……车轮陷在泥泞里……他满身大汗地奔跑……。音乐要概括旧社会人力车夫的沉重劳动,所以不能满足于仅仅用节奏来表现外形。现在这段音乐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中间是三弦(加八角鼓)弹主题,下面沉重的低音节奏有规律地反复,上面有两个圆号(平行四度或三度)吹奏一个带有感慨和同情意味的对位旋律。这三个不同因素先后依次进入,使主要乐思(祥子主题)能单独先呈示一遍。虽然这段音乐很短,大概只二十秒,不过含意是深长的,而且也是祥子的音乐主题第一次出现,所以于织体上给它这些配备是必要的。在“婚后拉车”中,三弦上面加上笙的旋律,显得色彩明朗些、情绪愉快些。而在“盼子的喜悦”中加上笛子、筝、琵琶使整个气氛更为活跃;当小提琴在高音区拉出欢快的对位旋律时,情绪就更热烈了。这是祥子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盼望能抱上大胖小子。但是热烈气氛之后紧接着的是回家得知虎妞难产。随后沉重的打击接踵而来。
第一主题主要用三弦描写祥子拉车的生活。第二主题则用弦乐描写他的感情生活。这个主题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格,主要用在他和小福子之间的爱情,可以称之为“抒情主题”。祥子和小福子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深沉的,但是很内在,戏中从未有过表白爱情的场面,所以这个主题也应该是真挚、深沉而含蓄的。我把单弦曲牌《罗江怨》的首句加以改造扩展写成了这个抒情主题,用二胡或其它弦乐器演奏。它的旋律性很强,与前面三弦的节奏性主题成为鲜明的对比。在“雨中拉小福子”这场戏中,这个主题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小福子由于祥子的一再劝说坐在车中,不忍心地看着祥子,大雨劈头盖脑地打过来,但祥子心中却荡漾着一片美好的情意。我认为这是一种朦胧的、下意识的、处于萌芽状态的、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爱。这种微妙的感觉用音乐来表达是最合适的,因为它抽象,能留给人想象的余地。这段音乐的主要乐意是这样的: 这个抒情主题在与小福子有关的场合曾几次出现,但每次情绪都不同。最后一次用在白房子,老妓女告诉祥子:“她已经上吊死了H这个噩耗震动了祥子,他呆住了,……在几声短促而强烈的和弦敲击之后,低音弦乐上的颐音抖动如心悸,板胡在高音区悲痛欲绝地拉出这个主题: 琵琶上急促的滑音象要撕人心肺,旋律的第二句把调式色彩转到悲剧性浓厚的“4”上然后乐队向上冲击,几个和弦上下交错跌宕如相胸顿足呼天抢地,尾音停在一个强烈的不协和和弦的全奏上,最后,低音锣沉重地一击,祥子绝望了,一切都完了!这段音乐很短,前后不到二十秒,但是戏剧性很强,是个悲剧高潮。
这部电影的音乐段落不多,而且都很短,唯一较长的段落是“离别”。虎妞死后,小福子来看祥子,两人默默相对,心中有多少话却说不出来。这番心情也很适合用音乐来表现。我在这段音乐中采用了单弦牌子曲中一个完整的曲牌(“军乐歌”),用三弦弹奏两遍。这个曲牌曾由三弦专家肖剑声同志把谱子介绍过给我(他还借给我许多珍贵的曲艺资料),但我当时缺少“慧眼”没有采用,之后又由本片担任三弦独奏的周润明同志再度介绍给我。他在三弦上弹给我听,我被它那回肠裔气的韵味迷住了。为了充分保持原来的特色,我决心一字不改地移用在此处,第一段只用箫和低音拨弦来陪衬,演奏者吸取了古琴和琵琶的技法极尽抑扬顿挫之能事。三弦的音响断断续续而又余音袅袅,它富于内在的曲调性,但又暗哑地唱不出来,它郁闷而又在心头翻滚……我认为它能极好地描绘出二人满腔心事欲言又止的情景。当祥子从炕上站起来时,音乐进入第二段,情绪开始掀动起来,二胡进入,在高音区拉出抒情主题的如歌旋律;二胡与三弦的重奏一唱一和地互诉衷情……其实剧中人根本没有说一句情话,祥子只是简单地对小福子说:“你等着吧,等我棍好了会来找你的。”话虽平常却蕴藏着无限深情。我的任务就是要把样子那闷头不露的内心活动通过音乐表达出来。
为了概括全片内容,我为片头写了一首叙事体裁的序曲。祥子被大兵裹去后,丢了车,挨了揍,但总算捡到了三匹骆驼;他拉着骆驼朝北京城方向走去,此时有驼铃的音响(效果),稍后,音乐起,这个片头音乐的开始两小节可称之谓“驼铃主题”,由三弦在低音区弹出: 背景是暗淡的木管圆号低音区和声,书鼓及弦乐低音拨弦衬托出节奏的顿挫,钟管模仿驼铃在第四拍上轻击旦止遗二音,画面上是祥子牵着三匹骆驼在野地里跋涉。祥子的一生就象骆驼一样背负重压在人生的旅途上艰苦跋涉,他的性格又象骆驼似地善良憨厚。驼铃主题既可配合画面形象及人物性格,同时又在音乐结构上贯串使用;它是一段说唱音乐的前奏及过门,又是全曲的结束句。当片名《骆驼祥子》出现时(后面都是字幕,祥子继续拉着骆驼朝前走),小提琴在高音区及中音区奏出了京韵大鼓的旋律,仿佛是说唱艺人充满同情地叙述着祥子一生的遭遇: 中段转为激动,象是描绘祥子一次又一次地遇到的挫折,琵琶上的长滑音,象是啃然一声长叹,然后乐队全奏推进到悲剧性高潮。末段结束句用琶琵凄凉地弹奏出无限的感慨:这段音乐在全片结束前的尾声中再次出现,以配合祥子穷途潦倒的画面(前段有变化,用了一段地道的京韵大鼓过门,小提琴在高音区用原前段旋律作自由对位,在曲式结构上是不完全的再现)。琵琶的感慨音调象是为祥子的一生作了总结。全片以驼铃主题开始,又以驼铃主题结束。
我写这部电影音乐的指导思想是音乐服从全片的艺术构思,根据戏的需要来调动音乐各种因素。作为综合艺术(电影)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要发挥音乐本身的特长,又决不能在不需要的时候喧宾夺主突出自己,以致造成破坏整体的恶果。在音乐本身的范围内当然要尽可能照顾到音乐艺术的美学要求,但作为电影音乐,我愿意把最大注意力集中于形象的准确性与鲜明性(更不用说全局性的风格上的一致)努力做到音乐和戏剧溶为一体共同形成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在声画关系上,既照顾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有时一致,有时相反相成;同步或对位),也可能有时更需要努力去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在画面和语言达不到的地方,音乐正好能揭示精神世界中的奥秘。
由于强调北京的地方色彩,我选用了北京曲艺的素材和某些特定乐器。但是我必须把曲艺音乐转化为电影音乐。既要使观众从音乐风格感受到旧北京的生活气息,又不能让观众联想到刘宝全在唱《大西厢》(因为我写的是祥子)关键在于溶化这些素材重新加以创造,使之具有切合电影需要的描写能力。我使用的混合乐队有管弦乐队作为基础,又有几种独奏民族乐器来突出特定的音色。我认为对这部片子说来,这样的乐队编制比单纯用民族乐器更为有利,因为手头掌握了更宽的音域和更厚的幅度便于我自由地运用各种织体来塑造特定的艺术形象。实际上我用的是西洋作曲技巧,但是运用的语言是北京地区的音乐语言。这两者结合的奋斗目标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北京地方色彩。在音乐思维上,有时我也尝试一些用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序曲中吸收了说唱音乐的曲式结构因素及旋律发展手法),但在和声、对位、织体的写法上,只要剧情需要我就不怕让音乐多层次和具有立体感。乐队的全奏用得极少,只在戏剧性强烈时偶尔用一下,因为我不喜欢太满的音响。为了使全片音乐疏密有致,有时故意只用单线条或一件乐器。在音色的分怖和调动音乐各不同因素的作用方面,有时用三弦、琵琶以突出弹拨乐的节奏性、动力性:有时用二胡、板胡、小提琴突出弦乐的抒情性、歌唱性;偶尔用一些笙、笛、筝较明亮的富有民族特点的色彩以点缀欢乐的、活跃的气氛;但是基调是三弦的浑厚深沉的音色。我比较遗憾的是没有能按照原计划充分发挥八角鼓、书鼓等北京特有的节奏乐器的作用。
因为我从未写过混合乐队,不知在配器上有些什么新间题,曾就此请教一些在电影音乐写作上成就卓著的作曲家黎英海、施万春、王酩等同志。

F. 《如果爱》电影的音乐鉴赏

如果爱》,与爱无关

在电影院里一连看了两遍《如果爱》。观众多是情侣,看的时候窃窃私语。也许和他们期待的歌舞片不一样,每一场都有提前离场的观众。

我也有一些失望。论剧情的张力和巧妙,《如果爱》不如《甜蜜蜜》;论剧情的复杂和诙谐,不如《金枝玉叶》;论剧中人的心理刻画,又不如《三更之回家》那样细致。香港导演触碰内地题材,前有张婉婷《北京乐与路》遭遇滑铁卢的前车之鉴,陈可辛这次不能不加倍小心。毕竟,香港导演对内地的情形掌握的有限,很容易就陷入隔靴搔痒,乃至猎奇的套路。好在有大明星作阵,打着当代首部华语歌舞片的旗号,《如果爱》的票房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

其实,《如果爱》只能算是一部插曲多了一些的故事片,打着歌舞片的旗号,未免有些牵强。真正的歌舞片,如《西区故事》、《红磨坊》,情节应该和歌舞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在《如果爱》中,歌舞的段落和故事情节泾渭分明,更多的是一种戏中戏的格局。其他地方出现的歌曲,只能算作是插曲。

张学友的歌声,有百老汇音乐剧的感觉,然而演技却不敢恭维,声调忽高忽低,情绪控制不稳,台词的功底明显不够。池珍熙的戏份过于局限,作为串场的人物,担任见证人的职责,算天使还是凡间的人?导演的处理写意不写意,写实又不像写实,所以很看起来有些别扭。

林见东和孙纳的感情戏应该是片中的重中之重,导演也着实下了气力。可是前面的铺垫毕竟太少,林见东的十年痴情就显得不那么合情合理。戏中戏的框架,加上大量的闪回,对于习惯线性叙事结构的观众来说,也造成一定的欣赏阻碍。

此外,片中有些地方显得多余,如导演聂文暂时离开剧组那场戏,曾志伟饰演的监制和工作人员的那段对话就与剧情关联不大。还有就是一些台词,显得莫名其妙。记者会上,当记者集中询问孙纳的一些情况时,林见东的插话就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你们的问题没有什么建设性的话,我想对我的提问到此为止。”再有聂文发现了孙纳和林见东的感情之后,在戏中戏打了孙纳一巴掌,之后两个人的对话,也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是剧本如此,还是演员的处理问题。

说归说,不管怎样,片中的几处歌舞还是蛮赏心悦目的,那段表现孙纳转变过程的戏,舞蹈演员的服装非常有创意,舞蹈场面和现实的交叉,交待了一个人的转变过程,节省了叙事的气力,又增加了看点。

打动我的地方,不是事先被媒体炒作的金城武在水中流的那滴眼泪,而是被老外制片抛弃后,躺倒在冰面上的孙纳,配着充满憧憬和迷惘的歌声,你能体会到一个女孩被伤害后心碎成一片片的滋味。还有两个人再回到北京以后,录音机里传出的见东的经年录音,虽然老套,却很有杀伤力。最后一场戏中戏,欺骗了很多人,大多数的观众都以为聂文真的死了,看到聂文重新站起,很多人发出失望的叹息声。其实,如果导演真处理成这样的话,就未免太离谱了。总之,论艺术成就,《如果爱》构不成经典,《甜蜜蜜》仍然是陈可辛的最佳作品。

至于《如果爱》的情节是否影射了演艺圈的潜规则,以及影射了谁这样的问题,我没有多大兴趣。倒是觉得,这故事很像是对当下的一个隐喻。一个急着摆脱贫困的国度,会使用种种不良的手段,急功近利的同时,也留下一道道的伤痕。即便是面子建设得再富丽,没有足够的时间累积,总会在某一处露出马脚,就像影片中成名后的孙纳,仍旧会磨牙一样。电影院里的说话声、打电话声都在给这一切做着现实的注脚。
林见东对孙纳说,不要忘了北京。而现实却是,北京,真正的北京在一点点地消逝。老房子、地下室、护城河、小饭馆,破虽破矣,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从这点来看,《如果爱》的故事与爱情无关,倒是不经意间了营造了一个时代的心灵写照——遗忘和记得

G. 怎样去分析一部电影的音乐评析

..........你学这个的竟然问别人...
我觉得应该从画面 故事情节入手,电影音乐解析了应该是影像(主)音乐(辅助)所以电影里的音乐是为了加强电影的感染力!要把音乐看作是一个BUFF!

H. 电影音乐赏析

推荐你买本书,杨宣华 :中外经典影片音乐赏析。

I. 《卧虎藏龙》电影背景音乐的赏析

马友友(yo
yo
ma)
橙色回忆
荷兰
卧虎藏龙
天鹅
耶稣,世人期待的喜悦
如歌的行板
http://www.flamesky.com/music/scan.asp
http://www.6bb.com/MusicData/Special/5163.Html
卧虎藏龙原声音乐
http://www.44mp3.com/Mp3_CD/44mp3_5301.htm
PS:
《卧虎藏龙》里背景音乐大提琴的演奏出自马友友,演绎的十分到位。
个人认为能把大提琴这乐器演奏的如此之好,十分难得。
有空不妨试听一下他的《Short
trip
home》

阅读全文

与电影的音乐赏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预见未来电影在哪里看 浏览:704
曹操解说电影全集 浏览:737
愤怒小鸟电影在线 浏览:614
女性贩毒电影有哪些 浏览:694
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大奖 浏览:414
哪里可以看峨眉电影频道 浏览:121
岗仁波切电影在哪里看 浏览:356
杀老婆电影全集 浏览:135
小新电影最新 浏览:909
乱世佳人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878
最新章若楠电影 浏览:940
这一段时间上映的电影 浏览:14
墓群电影哪里可以 浏览:423
电影如何改变语言 浏览:58
扬州凯德广场有电影院吗 浏览:523
如何写电影作文300字 浏览:362
功夫电影片段日语 浏览:585
五分钟朋友微电影 浏览:560
北京的国际电影节 浏览:549
哪里可以免费观看乐园之夜电影 浏览: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