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长城》
《长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与“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
张艺谋的《长城》我是看了首映的,一直想写一下感受,但始终没有提笔。今天和群里的人争论《长城》有没有传播中华文化,让我重燃热情,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就电影本身而言,及格分数,但一点都不能再高了。故事层面,因为有好几个好莱坞大牌编剧,因此故事上的起转承合和许多好莱坞流水线上的大片并无二致。外来的小人物偶然到了一个新的陌生地方,这个地方美好文明,有令人神往的种种,最重要的是,有令人倾心的妹子。恰好这个地方又遇到重大危机,外来者依靠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帮助这个异世界度过危机,和妹子产生情愫。相同的故事结构在不同的文化作品中都有。在好莱坞,都可以列出一箩筐了。但即使是这样的故事设定,最后的高潮仍略显仓储,作为怪兽片,最后的大战没有之前的效果好。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
故事上我想张艺谋可能没有掌控力,毕竟他从来都不易掌握故事著称。他喜欢喝擅长的是“搞装修”,在故事的框架下,炮制自己喜欢的场面。老谋子这点确实厉害,有一次和一位美国著名的政治学教授聊天,他说自己非常喜欢一部中国电影,但他不记得这部电影的名字是什么。我让他描述一下,当他说道漂亮的树林和鲜红的棉袄时,我知道他说的是《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对色彩和画面的敏感确实是他的长项。尽管《英雄》和《十面埋伏》有很多问题,但是对色彩的大胆使用,确实出色,以至于很多国外影评人对这两部作品称赞有加。这一次,张艺谋还是一样的做着他擅长的事。五军五种鲜明颜色,加上自己最擅长的团体操表演。行军敲鼓时恍惚间,以为自己对着IMAX银幕在看奥运会开幕式。但这次的视觉冲击确实不如之前,甚至是《满城尽带黄金甲》,所以在搞装修层面,这次也没有新境界。
至于特效,我很怀疑,《长城》是否真的是由他所宣传的那样,由维塔制作的特效。因为除了很少几个特写之外,饕餮做的很模糊。开场和结尾的大战,即使在IMAX的大屏幕上,看起来还没有《指环王》的大战中,各种怪兽清晰。整体效果还不如16年前的《指环王》。所以不管是不是外包,特效并不是非常出色的。
由于故事层面,知觉层面都不出彩,因此影片整体中规中矩,但整个观影过程中,有一段是让我很震动。就是赵牧阳用秦腔的唱腔吟唱的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四句诗,配上当时放的孔明灯。我突然在想,就冲着这四句诗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银幕上出现,《长城》这部片子就拍得值。如果说张艺谋在搞装修的过程中,一直试图突出中国文化,那么我觉得,大红大紫的配色不是中华文化的神髓,各种有特色的兵器以及火药指南针也都不是中华文化的神髓,团体操表演更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就在于王昌龄的四句诗以及唱这四句诗的方式中。
前段时间,2016年的维密大秀是中国风,可是很多人看完都说,中国风就是大红大紫龙凤祥云吗?可是回想起来,我们如果要在服饰上考虑,什么是中国文化,自己能想到的不就是这些。想想我们自己各种传统节日的打扮,不正是这些吗?几部影视剧中,设计没有大红大紫龙凤祥云,立马有人站出来说,抄袭日本服饰。此时,我们可能得扪心自问,我们从来引以为傲的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到底有哪些?
在《长城》中这点表现格外明显,外国人希望看到的是他们想象中的中国,于是国师给他们他们想要的东西。可是,除了他们想要的,能否给一些真正能体现我们特色的。我想就是王昌龄的这四句诗吧,这四句诗估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背诵。它不仅有悲怆苍凉的画面感,背后更有爱国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价值追求。当我这么说的时候,有人反对,爱国主义和自我牺牲听起来好像是官方的号召一样。我试图说服他,就这两种价值而言,每一种文化里面都会推崇。《血战钢锯岭》也有爱国主义和自我牺牲,为什么人家就很好,我们一谈就是人民日报的号召。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最精髓的价值,可能恰恰是那些世界性的,所有文化中都会具有的价值。此时,绝不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此时一定是“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能经得起各种考验的价值,一定会伴随着时间成为这个民族最宝贵的东西。
但话说回来,所有的人文艺术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价值。而其中价值本身并没有很多,而且彼此之间相互支撑。以爱国主义和自我牺牲为例,许多作品都在表达这个主题,但长久以来,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就成了难事。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不同文化下,不同表达优势。同样的成长故事,好莱坞需要阿拉丁,需要花木兰。我们喜欢《指环王》喜欢《冰与火之歌》。此时,这种世界意义上的价值,需要用不同的具体的方式去表达。这时,才真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前提是表达的是世界的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城》单是这四句诗,就值得鼓励,希望在国外大规模上映以后,效果不要太差吧!
② 张艺谋导演的《长城》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二话不说,先上图,哈哈
后来饕餮攻进城中,为了阻止他们,我们可爱的谋士(刘德华饰)发明创造了这种热气球。
看着是不是特别像孔明灯,看看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多么博大精深,早在几千年钱就懂得了制作孔明灯升空,发明了包括火药在内的四大发明(PS,男主跟同伴就是为了获得火药来到中国滴)。可以说作为中国人我们多么的自豪,所以别总说国产的不好,国外的好多也都是跟我们中国学哒,哈哈。
总体老谋的电影果然是很多中国元素,《长城》这部剧众星云集,场面雄伟,也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不错的科幻电影啦,欢迎大家前去观看,哈哈
③ 观众对电影《长城》的评价褒贬不一,你觉得它值得一看吗
肯定值得看,蛮好看的,基本达到好莱坞的效果了。用文艺片的眼光去要求一部商业片是有毛病!这部电影里最大的亮点应该是目前国产电影里特效最好的一部,可以说是里程碑的意义吧。
④ 张艺谋执导全英文电影《长城》,能否影响海外市场
电影《长城》是由中美合拍的巨制,魔幻题材的电影,这部影片可以说从出品、制作、特效、演员、编剧、故事都事秉承了好莱坞的模式,而且张艺谋导演全程用英语拍摄,加上影片的怪兽饕餮(饕餮,是东方中国独有神秘怪兽),其中的大场面和人性的爆发是非常的精彩的,其画面的美观也是近乎完美的,可以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长城》,绝对能给以海外电影市场之震撼。
⑤ 张艺谋导演的《长城》,你们觉得怎么样
那个周五首映,20点开始限号,我一路赶车,赶上了提前订好的20:20的影片,带着大阵容超震撼的期望进入影厅,而实际效果怎样,我来评一评这部拍摄投资成本最高、明星很多的导演第一合拍片
饕餮的特效还是很不错的。从饕餮出场到饕餮集体围攻,可以吓哭好多宝宝好吗,那一只大饕餮感觉快从屏幕里扑向我,吓死宝宝了
长城万盏孔明灯+秦腔的震撼:殿帅壮烈牺牲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将士们唱响秦腔,一遍遍回荡在空旷的城墙上,悲凉的场景不禁令人眼眶湿润
结局结束的不可思议:干死饕餮老大,全部饕餮就倒了,这样的办法还留到最后,这个干死大boss的方法另我很吃惊
凸显外国人:估计是为了占领国外市场,男主角马特达蒙的光环太耀眼,虽然是想在国外更容易有票房,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并不希望男主是外国人
以上是我看完电影的感觉,这部集结众多明星的电影看起来感觉时间挺快的,期待以后可以拍出更好的电影。
⑥ 《长城》作为我国首次尝试和好莱坞合作的影片,它在电影史上有什么意义呢
电影《长城》是好莱坞首次与中国深度合作,完全按照按好莱坞工业水准打造的超级大片,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部工业模式下的电影。资料得知,这个故事并不是张艺谋带给好莱坞的,而是好莱坞拿着写了七年的剧本,找到了张艺谋。编剧则是曾经编剧过《谍影重重》系列电影的托尼·吉尔罗伊。最开始传奇影业创始人托马斯·图尔有一个概念性的想法:长城之所以建造的如此宏伟,一定不单单是为了抵御“人类”。2012年,罗异担任传奇影业联合华谊兄弟在中国创办的公司传奇东方的CEO,他来到中国20年,见证了中国电影市场从“零”到全球第二大市场的井喷阶段,这一切仿佛都是为了《长城》蓄力,无论是从电影内容还是市场培养方面。在这个合作的最佳时段,他找到了张艺谋,这位中国当代最具“掌控力”的导演。那时《长城》已经筹备了七年,中途还找过《燃情岁月》的导演爱德华·兹威克,但因为种种原因“夭折”了,递到张艺谋面前的,是一稿“特种部队”打怪兽的典型好莱坞式剧本。
所以在这部电影创作过程中,好莱坞保证资金,投入技术,同时也规定了剧本走向,电影节奏,而张艺谋在其中做的是“带着脚镣跳舞”。同时“借水行船,输出中国文化”又是张艺谋拍摄这部影片的一个动机和理念:“我一直主张我们要有这样的合作,我们借用好莱坞这样的力量和他们喜欢的东西,哪怕是拍一个爆米花的电影,但是我们可以慢慢的,潜移默化的,把中国的一些文化符号传递出去。”所以,当电影导演被好莱坞资本绑架,当导演主题先行试图借助电影输出中国文化符号时,便产下了这样一颗好莱坞类型片与中国文化符号夹杂的不伦不类的怪胎。
钱钟书曾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无痕有味。”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其深刻的主题、导演的艺术理想、人文精神理应通过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逻辑缜密的故事、气韵灵动的画面自然而然的渗透出来,而非如此这般迫不及待、急功近利的呈现出来。我们对这部影片的吐槽,不仅仅是因为影片的糟糕,而更多是出自对于一个曾经有思想、有个性、有才华,被称之为“鬼才”“奇才”的艺术家的失望。坐拥如此充裕的资本、豪华的明星、顶尖的技术,竟然整合出如此平庸的流水线作品,这是绝大部分对张艺谋还怀有期待的观众所不能接受的。《长城》再一次证明任何一个畅销作品,都不可能仅仅是商业算计的分泌物。没有解决更高级的,让全球观众看到“一种活跃的、灵性的、充满幻想和好奇的生活”,那输出文化,就是一句空话。
⑦ 《长城》热映,古代到底怎样攻城与守城的
电视里拍的只是个大概,与真实的情况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当然无论如何在冷兵器时代攻城都是易守难攻的攻坚战,
古代常用的攻城器械。
1、弓箭:一种远距离、高速度的杀伤性器械,相当于现代的枪炮。
在古代战争史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争夺战是古代最为惨烈的一种战争方式。为了更有效地攻城略地,催生出了很多变态的器械,其中重弩便是一种可怕的杀器。重弩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我国的三弓床弩。
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大小如同标枪,射程可达1000米以上,名副其实的大杀器,除了被广泛用于野战外,还可用于城市间的攻防战。
这玩意发射的时候颇为壮观,近距离可直接钉到城墙里面。(古代城墙多为土夯)齐射的时候,数以百计的“标枪”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借此攀缘而上。
2、冲车,也叫“临冲”或“对楼”是一种被装甲起来的攻城塔,即以冲撞的力量破坏城墙、城门。
这玩意说白了就是以硬碰硬,靠自身重量加速度撞击土夯城墙和木质城门,往往在战役快结束时使用。
3、云梯,攻城在古代有多种方法,但多以迅速登城为决胜前提,因此可直接跨越屏障的云梯便孕育而出。
4、投石车
投石车在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是古代战车的一种。上装机枢,弹发石块。因声如雷震,故名霹雳车。
5、抓钩
一端连着绳索,甩到城墙上,士兵便可攀上城墙,不过风险很大,爬到半截,被敌人发现,一刀砍断绳子,人就摔了下去。
⑧ 电影长城放孔明灯那段谁有跪求
抢手版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