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相关讯息 > 永华公司第一部电影

永华公司第一部电影

发布时间:2022-06-05 22:30:15

A. 香港电影发展史,要从民国开始,越详细越好

1940年代,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著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编剧,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年年初,香港电影业处於完全停顿的状态。”12其实自1945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於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电影业直至1946年才开始正式复苏。
“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14但其实自1946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於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於1948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1940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15由於战后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而此时的粤语片为了迎合普罗大众,为市民提供廉价娱乐,故推出不少粗糙滥造的粤话片,这些作品被称为“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於1952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16而在
“七日鲜”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香港电影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电影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香港电影之发展。
粤语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著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
而同时“其实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欢迎的莫过於国语武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龙门客栈》和《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60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1967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色情电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制了不少情欲电影,色情电影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
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1977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杭州拉开帷幕。《神话》、《千里走单骑》、《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张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风格各异的影片入围本届百花奖。

港片首度同内地影片同台争夺“金鸡”“百花”,这是否会成为下了多届“多黄蛋”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奖制度的有益促进,暂且难知。不过,这次金鸡百花电影节对香港电影敞开大门,或许意味着香港与内地电影已经实现了从形式上的合作,逐渐迈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纪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开内地电影大门之后,港产片如潮水般涌进内地。虽然不乏武打片,但枪战片很快成为主流,港产片的火爆场面给内地观众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这段鼎盛时期,香港年产影片300余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虽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绝佳票房收入,但是绝大部分影片最终闯进内地,并受到内地观众的广泛热捧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脱颖而出。

80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的走红,主要得益于内地的文化短缺。这种短缺并非一味指内地影视作品的数量,而是内地影视作品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经不住港片的冲击。但是,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内地电影逐渐站稳了脚跟,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电影也慢慢收复了市场。而另一方面,香港电影人因为对内地经济腾飞带来的广阔电影商机“垂涎欲滴”,在影片中开始有意无意地添加些“内地元素”,以博取内地观众的好感。当内地观众对港产片那种打打杀杀开始感到腻烦的时候,香港电影人就不得不认真琢磨内地观众的口味。而这种兼顾内地观众“口感”的制作风格,必然导致香港本土观众的流失。但是,相对于内地数亿观众的广阔市场,谁还在乎过去的那种小打小闹呢?

还有,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港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无间道》里我们看到了陈道明,《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宝国。另一方面,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冯小刚,也努力试图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中就有刘德华、金城武以及刘若英。

这么看来,香港票房收入的减少,应该是两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同时说明,香港电影已进入“后港片时代”。在“后港片时代”,从表面看香港本土艺人数量断档现象相当突出,目前仍旧为成龙、刘德华等寥寥几棵常青树艰苦把持。但是我们似乎不必为此过分忧心,因为越来越多的香港艺人开始了他们的“北漂”生涯,投身于内地发展。梁家辉就曾出演过《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杰在最近的电视剧《红色记忆》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尽管起先观众质疑声不断,但魏俊杰的出色表演最终还是为观众所接受。
“后港片时代”是香港电影发展史的一个标志,但绝对不是香港电影产业的末日,起码以国内这个广阔的电影大市场来看,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经过阵痛之后,总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而这或许应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状态。再说,尽管表面看来香港本土电影似乎少了,但实则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带动了整个内地电影产业的进步,内地电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希望合用!

B. 港片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时候

1955年,作为右派机构的“港九电影戏剧界自由总会”成立后,中联电影公司开始在政治上遭受更多的压力。该总会将香港电影界划分为了“左”与“右”两个派别,中联属于“左”派,这种情况使得中联影业在利益广阔的东南亚和西方“唐人街”市场遭受了灭顶之灾,随即它在香港影坛则苦苦挣扎到了1967年,终于无法再禁受重大的经济压力而宣告解体。 可以说五十年代的香港影坛,正是文艺电影当道的黄金年代,虽然时不时会有一些神鬼志怪类的“武侠”片面市,但是往往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掀不起什么波澜。此时间,以粤语片老将吴楚帆与新星红线女、白燕、容小意等人挂帅的文艺阵营威风八面,几乎将香港影迷们的所有视线全部聚焦在他(她)们身上。这其中的例外似乎也只有当年的功夫之王关德兴一人了,以他所牵头的一系列<黄飞鸿>模式的“民初”功夫戏,显然也在香港影坛站稳了脚跟,正是他所引领起的功夫电影潮流,才得以令当年一干铁骨铮铮的武夫们发迹,从当时的文艺浪潮里分割出一块较为微薄的票房肥肉。 关德兴(1906——1996)本身则“出行”于戏曲舞台,从小扎在戏班里唱练坐打,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艺名叫“新靓就”。1933年,他开始转行拍摄粤语电影,当1936年广州出版的《优游》娱乐杂志,以他的肖像做封面时,他依然是作为粤剧明星而闻名于世的。而自从他在电影中与“黄飞鸿”这个传奇人物结缘之后,他的名字几乎就已经成为了“黄飞鸿”的代名词,自此在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当中,关德兴在电影电视上饰演“黄飞鸿”的角色就已经达到了90次。在关德兴所饰演的“黄飞鸿”系列武侠电影中,应该当数1956年的系列电影最为出色一些。在1956年5月上映的<黄飞鸿铁鸡斗蜈蚣>中,关德兴不仅展现了自己精湛的“舞狮”技艺,而且还耍出了较为罕见的“蜈蚣舞”。真是让当时的影迷们大开了一回眼界。而在随后公映的<黄飞鸿七狮斗金龙>之中,关师傅则继续展现自己的南派狮王的无穷魅力。一直到同年间推出的<黄飞鸿擂台比武>推出后,人们才得以从“南狮”之中抽出眼界,领略到了关师傅在擂台上展现硬桥硬马式拳脚功夫的精彩。 虽然粤语长片霸占了绝大多数院线的放映档期,但是国语电影在香港的空前发展,显然也已经为当时如日中天的粤语片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内地的大批移民涌入了香港,香港本地文化开始与内地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融合与交流。随即由内地文化界与工商界所发起的复兴“国粹”运动,开始把香港大部分影迷的视线向国语电影上引导。就在这样的前提与背景下,国语片在香港开始逐渐被奉行为主流的片种之一,在一些知名的内地影业公司相继都在香港整合开埠之后,一副由国语电影大发展为行进主题的大帷幕,既被缓缓拉开了。 1955年,原本香港电影界的巨头“永华电影公司”开始陷入了财务危机,因而随即没落了下来,星马“国泰机构”的娱乐业大亨陆运涛开始出手,他决定全盘接收“永华”原有的电影厂房以及所有的电影器材,决心大举入主国语电影市场的争夺,拍摄国语片。1956年,“国际电影懋业公司”在香港成立,他们以香港文艺电影皇后林黛所出演的<金莲花>做为创业作品,在当时的香港电影界掀起了新一轮的文艺热潮,而他们自身也成为了后来居上的国语制片业新霸主。 1950-1960年

C. 电影《清宫秘史》何时被封杀的

1951年3月11日《人民日报》上电影《清宫秘史》的广告称:“永华公司,赫赫无比,荣誉伟构,绝代超华,古装宫闱,历史巨片。群星云集,演员数千,众力合作,摄制年余。”3月17日,电影开始在北京上映,3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亚群的《对〈清宫秘史〉的看法》一文,认为光绪“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皇帝”,“在历史发展的意义上说,光绪是有他一定限度的进步性的”,对影片持肯定意见。但电影受到时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江青的指责,她“在中宣部部务会议上说这部电影‘很坏’,应该公开批判”(孟犁野《〈清宫秘史〉悬疑新解》,载《大众电影》2002年第7期),当时未得到响应。5月3日,《清宫秘史》被有关部门通知停映。

D. 香港电影功夫片中导演界的伯乐是罗维,先后起用了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创建了自己的公司罗维电影公司

很讽刺的是罗维生前曾经说过,这几个人都是他发掘的,但他们真正大红大紫却都是在离开他之后,由此看来看人的眼光罗维是有的,但不会用,所以发挥不了他们最大的优势,也就留不住人才。
罗维(1918年-1996年),出生于中国江苏,1948年移居香港,香港电影导演、演员。毕业于北京中学。
早年曾加入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任导演及编剧,并任邵氏及嘉禾电影执导。后进永华影业公司出演《清宫秘史》(饰袁世凯)《爱的俘虏》等十多部影片。1957年组建四维公司,执导《多情河》等。1961年参加电懋公司执导《无语问苍天》。1965年进入邵氏兄弟影业公司执导《鳄鱼河》。1970年执导《五虎屠龙》、《影子神鞭》、《冰天侠女》后转入嘉禾公司任主导演。1996年1月20因心脏衰竭,在香港去世。1997年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授予终身成就奖。
罗维导演的电影超过五十部,最为人所属识的罗维电影包括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及《精武门》,以及成龙初出道时之多部电影。1963年的在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拍武侠片《金箭盟》;1965年加入邵氏影业,拍摄《金菩萨》、《铁观音》之流的女性间谍片。后来,罗维搭档郑佩佩拍武侠片《毒龙潭》、《龙门金剑》终于成就“百万导演”。1975年,罗维跟邹文怀、何冠昌另立山头,创建罗维影业公司。

E. 在香港电影圈有哪些令人捧腹的巧合事件

演过《吃耳光的人》的严俊,被著名制片人尔光打了两耳光
事情比较曲折,且听季小末慢慢道来。先说尔光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导演尔冬升的父亲,也是大名鼎鼎的配角秦沛(勤奋的配角)、大名鼎鼎的武侠小生姜大卫的继父。这起“尔光打吃耳光的人的耳光”事件另两名主角,是李翰祥和林黛。好嘛,全是大腕。
《吃耳光的人》早就在1953年拍好了,但到1958年初才上映,为了避那两耳光的讳还改了个名字叫《笑声泪痕》。电影由李翰祥编剧、严俊导演、严俊和林黛主演,当时李翰祥还只是严俊的副导演,而严俊正和林黛热恋。小气吝啬的严俊和性子火爆的林黛吵架不断,很快李丽华就插足进来(她本来是要嫁给陶金的,不料被陶金的朋友设计分开,这一戏剧性的桥段改写了很多人的一生),1957年严李二人结婚。1955年李翰祥独立执导第一部电影,次年经尔光促成加盟邵氏(尔光也是李翰祥1952年签为永华基本演员的经办人)。徒弟翅膀硬了,师傅自有话说。严俊嘱咐李翰祥不可用林黛,原因不是严俊爱林黛,而是恨——他们正在吵得不可开交。李翰祥在邵氏的第一部电影《水仙》没有用林黛(而是火烧少林寺的军阀石友三的女儿石英),觉得已经给够严俊面子,到第二部《窈窕淑女》即采用林黛为主演。这就是吃耳光事件的导火索。1956年的一天,邵氏剪接大师王朝曦(15年后还和朱牧、屠梅卿合组过三羊影业公司,三人都属羊嘛,但没有任何两人是同年)和妻子余婉菲(程小东父亲程刚的前妻)生的儿子摆满月酒,影坛各界名流都来捧场,主事的是热心肠尔光。李翰祥一见严俊就热心地打招呼,不料严俊始终对他冷嘲热讽、极尽奚落之能事。李翰祥强颜欢笑地说,“您叫我第一部别用林黛,我也照办了嘛”,就是这句话让严俊老羞成怒,声音越说越响,搞得李翰祥不知如何下台。尔光听了他诉说之后,去向严俊敬酒。借着酒劲,平时开惯了玩笑的两位爷(尔爷和严二爷)越说越上脸,冲着严俊几句不干不净的话,尔光一阵连珠炮,“尔光是你叫的?你用得着我尔爷,用不着我尔光。妈拉臭*,我替你跑前跑后,替你背黑锅的时候忘了?小林黛自杀的时候,你他妈跪在地下求我尔爷的时候你忘了?”这番话说得一堂宾主目瞪口呆,正有人要上前去拉开他们,没想到尔光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啪啪打了严俊两个大嘴巴子……真有如在演电影。悻悻离开的严俊,马上就去附近警局起诉尔光。原被告加上两名证人在警局里呆了一个多小时,等他们出来之后,严俊和尔光在警局门口有说有笑地握着手不放,大有重修旧好、马上就要合作一部新戏的意思……
电影公司的老板一做编导,离公司关门就不远了
1957年袁仰安一导《阿Q正传》,由他任总经理的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就改组。这部电影没有得到国内支持,影片尚未完成袁仰安便离开长城,另组新新影业公司。很快《阿Q正传》获得香港第一个国际影帝:新人关山(关之琳之父)获瑞士洛迦诺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长城于1949年由张善琨和袁仰安成立,1950年张善琨被迫离开后改组为新长城,全面左转)
若不是李祖永喜欢做编剧,二战后香港第一家大型电影公司永华也不会那么快关门。在永华债台高筑的后期,老板李祖永喜欢上了写剧本,先是把他自己年轻时候的真事写成《爱的俘虏》(1951),男主角是和他一样胖的罗维。后来他在家里写《一刻春宵》(1952),片厂打好灯光之后足足等了四个钟头,夜里两点半才由司机送来几张稿纸。好嘛,老板要过瘾,大伙儿也只好傻等。其时永华的经济情况已经坏到了家,每天都要靠老板娘典当私房首饰来付剧杂费。(巧了,永华也是在张善琨的协助下于1947年创立,两年后张善琨被迫离开,他可真擅长为他人做嫁衣)
电懋总经理钟启文是由李祖永送到美国去留学的,回来后永华被债主国泰机构接管,钟启文投了新主。钟启文后来也发了导演瘾,为其绯闻女友丁皓导了一部《一段情》(1962),被电懋其他女明星向新加坡总公司联名告了一状,这段情、这段总经理的任期也就到此为止(后来丁皓在美国自杀了)。事情远没结束,国泰机构董事长陆运涛在罢免钟启文后亲自任电懋总经理,由“遥控”改为“直辖”,并和台湾影界展开大规模合作,想一改电懋在和邵氏竞争中的颓势。不料陆运涛在台湾出席亚太影展时飞机掉了下来,这一摔机,改写了整个香港电影史。
1965年电懋改组为国泰机构。1970年国泰总经理杨曼怡一喊“开麦啦”,国泰就彻底关门大吉。
台湾中影的总经理龚弘,于1963年上任。后来他不仅编剧,还替导演分场、画镜头,最后导了一部《李娃传》,1972年中影就把他换了下来。
电影公司的老板一做编导,公司就要大祸临头。不过这始终是句玩笑话,第一影业机构的黄卓汉(下文介绍)、永盛的向华胜,就曾亲自导演过数部电影(虽然几年后向华胜因为生病而淡出了影坛)。但是门外汉想越俎代庖做导演的事,还是要冒一定的风险。

F. 奥黛丽赫本同时代的还有哪些很出名的艺人尤其是中国以及亚洲地区

陈思思,她有中国的赫本之称哦。

1954年陈思思考入长城影业公司,在石慧主演的《鸣凤》中扮演婉儿,后来相继出演了《云海玉弓缘》《双枪黄英姑》等电影。她在《三笑》中传神地饰演了秋香一角,以其俊美的扮相,潇洒自如的表演获得了观众的喜爱,成就了她电影事业的高峰,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一线明星,和夏梦、石慧并称长城影业公司“三公主”。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曾一度息影,1978年又复出拍摄了《密杀令》,曾被《长城画报》评选为香港大明星之一。陈思思从影十余年,主演影片三十余部。

G. 鲁迅《呐喊》中《白光》全解析

鲁迅短篇小说,作于1922年,收在小说集《呐喊》中。作品刻画了一个因科举考试落榜而发疯而死的应试者形象,深刻揭露了旧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二)

白光为中国四五十年代著名影星、歌星;原名史永芬,1921年生于北平。因见电影院投射机的一道白光而得艺名“白光”。白光因演出:《荡妇心》、《一代妖姬》、《玫瑰花开》、而走红,被称为中国“一代妖姬”。除了演戏,白光还是一位极负盛名的歌星,以其磁性的低音风靡歌坛,感性缠绵,别树一帜。她主唱过不少电影歌曲,其中以《叹十声》、《东山一把青》、《祝福》较为著名。其他歌曲如《魂萦旧梦》、《等著你回来》、《如果没有你》均也脍炙人口,至今已成为国语时代曲的经典。白光在1950年代初退出歌影坛,隐居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1999年8月27日,白光因结肠癌在吉隆坡病逝,享年78岁。

评价

在40年代以妖艳的形像、慵懒的歌声,被称为一代妖姬,名气不在周璇之下。她敢于向大牌歌星挑战,演唱并出唱片,足见她的自信。她那低沉略带沙哑的嗓音,在大上海站住了脚。和周璇一样,她也几乎是每片必唱的,梦幻般的歌声迷住了众多听众, 白光唱歌演戏都有她独特的个性。表演上豁得出去,襟怀也算坦诚。尤其是那把低沉柔又带懒慵韵味的磁性嗓音确实教歌迷如痴如醉,加上她那一口标准的京片儿,咬字吐词极富感情,更夹着一种放浪形骸的味道,教喜欢听她的歌的人们永难忘怀。

生平

学生时代她曾参加北平沙龙剧团,演出过曹禹的名剧《日出》。和她同台演出的有张瑞芳(饰陈白露),石挥(饰潘经理)等,她在剧中扮演小东西。从影以后,改用艺名白光。白光先后拍摄过二十多部影片,成名作是《桃李争春》,和陈云裳演对手戏。白光在剧中演反派,一鸣惊人。香港永华公司后来重拍此片,改名为《春雷》。

白光自己比较满意的影片是《十三号凶宅》。这部影片由中电三厂在北平拍摄,男主角是谢添。白光在片中兼饰四角,过足了戏痛。使白光引为骄做的另一部影片《荡妇心》,是根据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改编的。这是第一部在香港西片院线上映的华人影片,连香港总督也前往捧场。

白光亦影亦歌,年青时曾和李香兰同拜一师(日本声乐家三浦环)研习声乐。白光唱歌别具魅力,博得不少歌迷的喜爱,成为40年代上海歌坛的七大歌星之一(其他六位是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李香兰、吴莺音)。白光每片必歌。在影片《桃李争春》、《十三号凶宅》、《悬崖勒马》、《626间谍网》中她都亮出了自己的歌喉。1948年,白光和龚秋霞联袂主演了一部歌唱片《柳浪闻莺》,白光在该片中一共演唱了七支歌。龚秋霞是女高音,白光

H. 永华公司的第一部电影是

满成近代黄金假

I. 解放前的影艺界名人

乐蒂
“古典美人”乐蒂小姐(1937-1968)以31岁的芳华离世,她从影的15年间,共计参演过44部电影。虽然短暂了些,但凭借着她独一无二的古典韵味及精湛演技,影坛至今仍无人能取代其特殊的成就及地位;与世长辞几十年后,仍能令无数老中青影迷心心念念魂牵梦萦的魅力,可谓永不停格的一则传奇。

夏梦
有“上帝杰作”之美誉的夏梦,曾经是长城电影公司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与石慧及陈思思合称“长城三公主”。在中国内地观众最早看到的香港电影中,夏梦主演的《抢新郎》《董小婉》和《故园春梦》无疑成为了代表作。而与今天的香港女影星相比,美丽高贵且多才多艺的夏梦至今无人能敌。

蓝苹
在三十年代,一个年轻女演员开始在上海崭露头角,她先后主演了几部进步电影,但她自己却经历了被捕和婚变等戏剧性的变故,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后,她做了一个改变她一生、也改变几十年中国现代史的决定:去延安。
她在做女演员的时候叫蓝苹,她去了延安后叫江青。她在1981年1月25日被判死缓时,估计许多现在读到这篇文章的小朋友们,都还没有出生。
蓝苹给世人留下了《自由神》、《都市风光》、《狼山喋血记》、《联华交响曲》、《王老五》五部电影,在过去几十年里的中国,只有极少数人可以看到这些电影.

凌波
凌波原名君海棠,英文名Ivy,福建省人,香港黄梅调歌唱电影的代表人物。十四岁以「小娟」的艺名开始演出厦语(即闽南语)电影,外销台湾及东南亚各地。
凌波於1962年开始演出国语片,大部份均是反串男装演出的黄梅调电影,她亦因此成为此类电影的代表人物。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七仙女》(1963)、《花木兰》(1964)、《宋宫秘史》(1965)、《西厢记》(1965)、《鱼美人》(1965)、《三笑》(1969)等等,其中以《梁山伯与祝英台》最著名。此片在台湾上映时轰动全岛,连映数月不辍,凌波因此荣获第二届金马奖「最佳演技特别奖」。据说由於凌波是以女扮男装演出,不便领取「最佳男主角奖」,於是评审当局巧立「最佳演技特别奖」名目以赠。时至今日,台湾传媒提到凌波,无不以「梁兄哥」呼之,可见《梁山伯与祝英台》余威犹在。
凌波也拍过不少非黄梅调电影,著名的有:《万古流芳》(1965)、《烽火万里情》(1967)、《明日之歌》(1967)、《哑巴与新娘》(1971)等等,此外,凌波亦曾以《花木兰》及《烽火万里情》两部电影荣登金马奖影后宝座。
七十年代凌波淡出影坛,1989年举家移民加拿大至今。

李丽华
河北省人,香港国语影坛的中流柢柱,有「影坛长青树」的美誉。父母均为京剧名伶,李丽华因而深受薰陶,曾随名伶章遏云学艺。1940年从影,拍过一百二十多部电影,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例如:《假凤虚凰》(1946)、《误佳期》(1951)、《小凤仙》(1953)、《雪里红》(1956)、《杨贵妃》(1962)、《武则天》(1963)、《□惜姣》(1963)等等,又凭《故都春梦》(1966)及《扬子江风云》(1969)两部电影荣膺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李丽华多部作品中,以《小凤仙》最为人熟悉。据说李丽华为其角色小凤仙设计了多套戏服,该批戏服在电影上映后竟然广受观众欢迎,竞相仿造,一度成为东南亚的流行服饰,号称「小凤仙装」,传为影坛佳话。
李丽华1973年退出影坛,移居美国。夫婿严俊也是国语片的著名演员兼导演。

胡蝶
胡蝶的表演生涯一直从二十年代末延续到六十年代,然而,她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三、四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她把一个忍受丈夫虐待与压榨而毫无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几分愚昧的女性刻画得相当成功。在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受到好评。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艺术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饰演有着不同生活道路的双胞胎姐妹大宝、二宝,把两个身份悬殊、性格各异的女性刻画得非常成功。这部影片三十年代在国内打破国产影片有史以来上座率的最高纪录,后来到东南亚、日本、西欧诸国演出,也大获好评。胡蝶饰演过娘姨、慈母、女教师、女演员、娼妓、舞女、阔小姐、劳动妇女、工厂女工等多种角色,她的气质富丽华贵、雅致脱俗,表演上温良敦厚、娇美风雅,一度被观众评为“电影皇后”,胡蝶横跨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成为三、四十年代我国最优秀的演员之一。

林黛
林黛,原名程月如,英文名Linda,香港历史上最著名的国语片女演员。1934年出生于桂林,原籍广西宾阳,1949年随母来港定居,翌年被星探发掘,加入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成为基本演员。1951年,转投永华电影公司,拍摄了第一部作品《翠翠》(1953),一炮而红,成为当时两大电影公司电懋和邵氏的争夺对象。 林黛拍了很多等风格、形式截然不同的电影。其中《金莲花》、《貂蝉》、《千娇百媚》及《不了情》几部电影更令她四度成为亚洲影后。林黛曾与多位圈中人恋爱,1961年与曾任云南省长龙云的儿子龙绳勋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但后来林黛与丈夫感情破裂,1964年7月17日,林黛在寓所服食过量安眠药兼吸入煤气自杀,失救而死,年仅三十岁。当时她尚有两部电影《宝莲灯》(1965)及《蓝与黑》上、下集(1966)未及完 成。这两部电影也成为林黛的最后遗作。
主要作品:
《金莲花》(1957)
《情场如战场》(1957)
《貂蝉》(1958)
《云裳艳后》(1959)

白虹
尤敏

J. 卢珏的生平

重庆话剧运动正在兴起。经老导演应云卫介绍,他参加了中华剧艺社,担任文书和社务。该社是由应云卫、陈白尘主持的职业剧团,有来自中国电影制片厂的一些著名导演、演员和灯光、舞美等人才。剧社先在重庆,后迁成都。那时剧团几乎要天天演出,一天不演就没有饭吃。尽管生活穷困,精神上倒还觉得充实。后来,卢珏当了场记和舞台管理,除了经常跟应云卫等老导演排戏外,自己也注意学习一些有关的戏剧理论,艺术修养日渐提高。
因为天天在剧场演出,看电影又不花钱,所以,对于那些自己喜欢的片子,有时连看几遍。看完之后,就把每场戏分镜头都重温一次,怎么开头,怎么衔接,怎么渲染剧情,怎么搭配音乐,都默默地背下来。如背不下来,就再去看一遍,直到记清弄懂。对美国四十年代的一些文艺片,如《魂断蓝桥》、《翠堤春晓》等,卢珏至今还能把其中的一些重场戏的镜头背叙出出。由于当时没有什么可参考的电影书籍,唯一的学习方法,就是边看电影边下这种死背硬记、反复琢磨的苦功夫。
卢珏还广泛地涉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探求知识的宝库。许多有关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的书刊杂志,他都找来阅读。凭着勤奋苦学,博闻强记,使他学识日进,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时家贫,靠着父亲在县城里当店员的微薄收入,读了三年私塾。十二岁那年,他离开顺德乡间的母亲和妹妹,随父亲到了广州。尽管生计艰难,父亲仍尽力供他上学。虽然他的数学物理成绩优异,终因家境所困,不得不在中学临近毕业的时候,被迫中途辍学,跟随父亲到上海谋生。当父亲好不容易在一间袜厂找到了工作,十八岁的卢珏也刚刚踏上社会,“八·一三”战事爆发,日寇攻陷上海,父亲只好又把他遣还广州。他刚做了半年的文书,日军又侵占了广州。卢珏逃到了香港,好久都找不到工作。他饱尝了逃亡、失业之苦。
1939年,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靠朋友的介绍,他意外地接触了电影工作。开始,替导演做些抄抄写写的事,后来学做场记。1940年,卢珏随老导演苏怡一起,进了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做场记,参加了苏怡导演的《青年中国》一片的工作。这时,他对电影并未发生兴趣,只不过为了糊口谋生。但他在替老导演陈鲤庭抄写译稿《电影规范》时,接触到了电影理论知识,逐渐认识到电影也是一门学问。沉默寡言、性情温厚的卢珏,受到电影艺术的启蒙和熏陶,对电影有点喜爱了。可是,一年之后他又离开了中国电影制片厂。其原因是,他认为这里环境复杂,自己决无前途;另外,幻想多挣一些钱,再去大学攻读。他靠一位同乡同学的介绍,进了一个叫做中国航空建设协会的团体去当文书。而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工资收入只够吃饭,哪里还能攒钱读书?幻想破灭了。后来,在一些朋友的劝说下,卢珏又回到文艺团体中来。
1946年春,抗战胜利之后,卢珏离开了中华剧艺社,由成都返回上海探望父亲。不久,父亲去世。困窘中经人介绍到上海《新民晚报》做职员,并协助编辑副刊。空暇之时,也常写些短文在报上发表。
第二年秋天,报馆被查封。卢珏随吴祖光到了香港,做他的副导演。先后在大中华公司拍了《风雪夜归人》和《青春》,在永华公司拍了《山河泪》共三部影片。从此,卢珏正式踏上了电影艺术的道路。政治上,他也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满,逐渐自觉地参加了党领导的进步行列。
1949年,卢珏担任著名导演章泯的副导演,在南国公司拍了《结亲》和《冬去春来》两部影片。同时,参加了陈残云、黄谷柳、李门等组织的具有进步倾向的集体评论——《粤语片影评》,写了些评论文章。1950年,又参加了党领导的影业同人合作性质的“五十年代公司”,在王为一导演的影片《火凤凰》中做副导演。此后,龙马公司成立,编导人员有朱石麟、齐闻韶、白沉和卢珏等。卢珏创作的电影剧本《误佳期》由白沉修改后拍成影片,另一部剧作《青春颂》由刘琼修改并担任导演,可是因为港英当局迫害进步影人,卢珏、刘琼等人都在被搜捕驱逐之列,所以此片未能完成。
1952年1月,卢珏由党组织安排从香港回到广州。他先在广东省作协工作,后来拍了一些反映侨乡新貌的纪录片。1954年,卢珏被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副导演,曾参加了《不能走那条路》、《南岛风云》、《李时珍》等片的拍摄。1957年转为导演,开始独立拍片。
《羊城暗哨》是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过去,惊险样式的文艺作品非卢珏所好,从未涉猎过,接受任务之后,他便大量阅读这类作品。在电影剧本修改时,卢珏紧紧抓住一点:引人入胜,令人莫测;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果,影片取得成功,受到观众好评。
1958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在广州成立,卢珏调到珠影工作。曾在艺术性纪录片《英雄诗篇》中做总导演。1962至1963年,卢珏完成了他导演的第二部影片《跟踪追击》。在这部影片中,他刻意求新,力图在惊险样式中摒弃神秘主义,着力表现公安人员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影片结构严谨,手法细腻,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十年动乱期间,卢珏也因莫须有的罪名受到审查批判,并下放到干校参加劳动。直到1975年,卢珏被分配去做了一段时间的剪辑和组织剧本等工作之后,才导演了第三部影片——《枫树湾》。这是一部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反映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影片。卢珏在电影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使这部影片在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81年,卢珏又导演了影片《梅岭星火》。这部影片反映陈毅同志在红军长征后于粤赣边区坚持武装斗争的事迹。卢珏怀着深厚的感情,在银幕上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革命斗争的历史风貌和陈毅同志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卢珏的生活是艰苦朴素的,学习是刻苦的。他喜欢买书。他生活中唯一的乐趣,是进行艺术上的探讨和钻研。创作上,他态度严肃,注重生活。1965年,为搞好一部描写援外题材的剧本,他到船厂参加敲锈劳动,致使耳膜受伤;为了了解筑路工程情况和工人的生活,他又冒着数九严寒到铁道兵山地施工现场去观察体验生活。他爱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都记下来。多年来,他的一本本装订得整整齐齐的创作笔记、搜集的素材摘记和剧本手稿,说明了他治学严谨和辛勤耕耘的艺术创作作风。他对后学者的扶掖,也是那样热情诚恳、诲人不倦。凡是跟他合作过的人们,无不为他的勤奋精神和创作态度所感动。
对于以后的打算,卢珏说:“我别无奢望,只想再拍一两部反映广东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片。”他因为在广东工作了二十多年,而这方面的东西很少有人搞,所以很想一试。这仍反映了他对艺术的不断的探求精神。

阅读全文

与永华公司第一部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鹿可电影网站 浏览:55
跟女生看电影怎么主动 浏览:522
为什么二战全是美国电影 浏览:180
勇敢者游戏1电影高清 浏览:319
网上如何看3d电影 浏览:824
最新韩国电影哪里看 浏览:422
国外80年代小电影 浏览:129
日本街头搭讪熟熟系列电影 浏览:740
陆战特攻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516
现代十大战争片排行榜前十名电影 浏览:956
电影解说手机用什么录音 浏览:218
电影五十八天迅雷下载 浏览:656
2021最新国产高清电影 浏览:677
开远电影院在哪里 浏览:701
为什么日本拍小电影不带套 浏览:305
考研微电影 浏览:590
看购还有哪些等电影卡 浏览:577
盒子安装什么软件多老电影看 浏览:117
浙江电影行业指的是哪里 浏览:279
民国时期上海大光明电影院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