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相关讯息 > 电影三峡好人音乐深度解析

电影三峡好人音乐深度解析

发布时间:2022-06-07 07:30:53

1. 三峡好人影评

沿江溯水而上,两岸都是青山,绵延百里。峡谷间,若隐若现藏着一些不大的灰色的城。家乡的县城是其中之一,贾樟柯作品《三峡好人》里的奉节城也是其中之一。这绵延百里的群山中,没有两座大山有着相同的线条,这些城自然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土,但在山与水的掩映里,这或大或小的城,却又有着太多的相似。当《三峡好人》里沉默的奉节城、带着些许凝滞的人与物、拆迁中的断垣残壁与满地疮痍一一展现于屏幕之上时,一切陌生又熟悉。于我而言,《三峡好人》所叙述的首先是真实,(接近)纪录的真实;然后才是虚假——当赵涛饰演的沈红在奉节苦寻丈夫后,两人旋即又在三峡大坝前共舞一曲——对于峡谷外的人(包括贾樟柯)而言,这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剪辑,于我却是实实在在的时空,距离数百里的、物理的时间与空间。于此,《三峡好人》的纪录、或者以纪录手法所营造的真,此刻不自觉就流露出其间的虚构。

当虚构的味道散发开来,故事立刻就显现出无所不在的刻意来。音乐。那些初听上去似乎舒缓又厚重的配乐,与流逝的江水意象所重叠,不期然将情绪与氛围导向一种凝重的情境;这种情境,也许是作为创作者的贾樟柯所追求的,但其实我们已经有过太多的耳濡目染。相对于贾樟柯所发现的、所表现的这独一无二的山与水、人与事,这看似华丽的音乐或者运用其实很老套(或许也是我生在其中也身在其中,这山水这特质早已渗入骨髓,直觉都能体会到其间的落差)。摄影也感染有同样的症结。那些缓慢而克制的移动,那些总是由物到人的入场,无一不暴露着创作者刻意的追求,或者刻意体现的品位。在这种隐隐的刻意里,故事中一些华彩细节,例如摄影机掠过铁丝上悬挂的数块手表、断垣残壁奇观里所包围着的人、以及三两场超现实场景……都因为这种暴露出来的刻意而削弱了它们本来浑然天成的表现力。

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使存在着这些明显的败笔,也无碍《三峡好人》成为一部极具份量的作品。那么症结从何而来呢?我觉得首先是作者主体所受的先天限制,出生于山西的贾樟柯对于奉节这块土地显然还缺乏足够的、深入的体认,无论他是否把握住了这一时空此在的脉搏,他始终是一个外来者,这决定了他的感受和视角。无论其中烙有多少属于贾樟柯的个人记忆或者时代记忆,这一城市于他始终缺少一种切肤之感。贾樟柯无疑又是聪明的,他选择了一个极特别的时机,并以一个外来者的姿态切入这一城市。韩三明和赵涛所饰演的角色,都是峡谷以外世界的外来者,他们在这座城中的所历,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贾樟柯的所见所得,我把他视为一种浮光掠影的观察,体现在外必然就是镜头下那些炫目的、毁灭与新生里的奇观式景象。

这种奇观式的景象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对于电影作者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作为只存在于特定时空中的真实奇观。这些奇观的组成大致有二:首先是三峡的山水奇观,然后是这一空间下的奉节城内外处于拆迁与重建中的建筑。前者是自然的也是颇具本土意味的;后者则是处于某种矛盾状态下的人为景观,其间包含了冲突与融合(虹桥)、毁灭与记忆(废弃建筑)。在这个真实的空间以外,包裹它们的则是更大的时间,一个真实的、我们所处身的时代,以三峡大坝的建设为标记。这个堪称世界奇观的水利工程,无论褒贬为何,它都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未来必然会被历史所铭记的时刻。借助于这一厚重的大时代背景,以强有力的影像所纪录下的人物命运,也因此被提升到一个宏大的层面。无论持何种创作观的导演,这一时空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贾樟柯是聪明的,同时还是幸运的。

真实的时空背景、虚构的情节与人物,这种结构故事的技巧正是现实主义创作观的反映,即并非如实反映生活真实甚至本质真实,而是作者的想象与虚构,一种个人化的想象与虚构,这是导演贾樟柯在《三峡好人》里的体现的作者风格所在。但有趣的是,前面我所提到的沈红与丈夫在三峡大坝前共舞这一情节,是作者不自觉所暴露出来的虚构之处。正是得益于这一失败的细节,故事此前以记录手法所营造出来的表层真实被巧妙地撕开一条缝隙,从而展示了一个更深刻的理念,即完美的、无懈可击的世界不过是艺术家对现象世界的组织与缝合。但这种消解的解构手法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追求是有冲突的,因此具备了偶然性,当然要被视为导演的失控之处。

与这种偶然的失控性质相类似,如前所述故事所暴露出来的那些刻意之处:音乐、摄影、背景等等,其实也没有过多损害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这些形式上略显刻意的东西大致都能包含进虚构主题之中,而现实主义处理是允许某种程度的虚构的。再者,这些失当之处是作者在处理形式/内容上未能有效把握或者平衡的东西,但这种把握或者平衡所处理的素材本身就是一组对立的东西(真与假、毁灭与新生等等),这些对立的事物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冲突,故事张力正来源于此,而这种矛盾的张力是能够弥补处理时的失衡的。为什么说贾樟柯还是幸运的,原因就在于此,他真的选择/发现了一个绝妙的素材。

从整体来看《三峡好人》的叙事,具有明显的双重曝光特征——即两个元素间的对话与质疑。首先在视角上是一种切入,在外来者与本地人之间有一种对立与审视的意味;在背景上,有着自然与人文之间清晰的对立和融合、同时包含了毁灭与记忆、破坏与重构的建筑;在人物之上,则包含着寻找与告别的两种行为,对应的则是稳定与动荡的内心映照;在人物关系之上,则是分与合的平行对应;更琐碎的,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其中又包含了男女之别等等。在更大的范畴之上,则是两种时空的相遇,这应该就是故事的主题或者意义所在。无论我的家乡还是奉节城,在时间长河里,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轨迹,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远溯千年,同时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它们相对又是封闭的。在这种封闭的空间里,它们有了自成轨迹的缓慢的发展历程。三峡大坝的兴建导致所涉地区的移民、搬迁,就像一股突如其来的巨大力量冲入了峡谷内封闭的时空,打破即成轨迹,不仅改变了山、江、河,也改变了城,还改变了人。我们把这种力量视作一个外来的时空,在这一刻,两个时空交汇形成一个凝滞的瞬间,断垣残壁就是时空相遇、碰撞时留下的痕迹。与这种巨大力量的进入比较,外来者(韩三明与沈红)的进入自然不会改变这座城市多少,但借助两人追寻与告别的足迹,贾樟柯(也是外来者)迅速摄下了这个痕迹——湮灭与新生的现在时——一个永恒的瞬间,不被保留,无可复制。这种外来时空与既存时空的相遇与碰撞,某种意义上也象征了自然时空与社会时空的冲突与融合。

在时间这个厚重的大主题之下,我们就能发现贾樟柯作为创作者才华尽显的一些细节所在。在故事里,很多情节都出现了流行歌曲,有数年前或者数十年前的,还有当下最流行的。当这些流行曲出现在同一场景里,它们代表着主人各自的时代,在同一场合意味着两种时空的劈面相逢,对应的也是时间的大主题。“浪奔,浪流…”以及小马哥这些细节大概还是贾樟柯当年染目耳濡的记忆,这种个人记忆、时代记忆于此巧妙地融绘进来,将电影打上导演独一无二的个人印记,大时代中有小时代,现在时里又有过去时,运用之妙不落窠臼,比起那些大气磅礴实则俗套之极的配乐有着天壤之别。还是镜头在房间里掠过铁丝上悬挂的数块手表,其间所浓缩的时间意象,也是主题强有力的表达。但必须细究的是,这一场面在生活中出现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是否为了表达而舍弃了必要的含蓄。

《三峡好人》中还有数场超现实场景,从表现的角度看跟整体的现实色彩并无矛盾。在现实主义作品里,这样的处理也并不少见,而且时常带来令人震惊的效果,例如今村昌平《我要复仇》里两个同时发生、但分属不同场景的人物出现在同一空间,表意之强令人过目不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场景并不适合诠释,它追求的就是天外飞仙的超现实效果,《三峡好人》的这几场当然具有同样的用途,但整体效果不算突出。这种手法,真实与虚构之间必须要泾渭分明,这样其间的反差才能迸发强大的张力。但《三峡好人》的许多场景过于刻意,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制造出一种过渡,从而削弱了超现实的梦幻特质,使两者之间的反差变得不再明晰,有些刻意求工的味道。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三峡大坝前共舞一场,斧凿痕迹太浓。但这场戏另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通过时空的转换来打破真实局限,将时代背景由奉节城的拆迁引涉至三峡大坝的兴建,由局部到整体,由个人到时代,多少也算是不落俗套的转换。

总的来说,《三峡好人》是无限接近杰作的作品,问题在于不是做得不够,而是有些多了。通常所谓大师的作品,不仅要求深度,也要求广度,常常会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出现。举个例子,比如《三峡好人》里面,那个模仿小马哥的小流氓横死一节,看上去着实令人感动,但现在回头看,似乎又显多余,更像是为了体现大师们必备的怜悯与关怀而不自觉为之。另外,故事里还可以看出贾樟柯还是很在意情节的起承转合,这显然也是成为大师(尤其是艺术片)的一种妨碍。(嗯嗯,这样说起来,当时《三峡好人》公映,采取与《大波与铁甲》同时上映的市场策略,显然也有些标榜与刻意的味道。)

2.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

剧情介绍:

三明的老婆是花钱从四川买来的,两人结婚生子后,公安将三明老婆拯救出来,遣返回四川。但在这几年,两人已有了感情,三明决定来四川寻找老婆。

一位35岁左右的妇女来四川是为找老公,老公多年前离开家乡来四川做生意,在找寻老公的过程中,她决定和老公离婚。

一个山西汉子(由贾樟柯的表弟扮演)到四川寻找跑掉的媳妇。他的媳妇是买来的,生下孩子后,被救回了四川。另一个山西女人( 赵涛扮演) 到四川寻找打工多年,失去音信的丈夫。结果,前者那段不合法的婚姻,只好作罢。而后者那段合法的婚姻,在女人找到丈夫,看到他的第一眼时,却被舍弃了。

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一句话评论:

很多外国人仍觉得中国是个贫困的国度,因此贾樟柯的片子拍得越真实,给人的震撼越大———我们自己看了都觉得苦得讲不出话,怎么能指望从小吃牛排长大的意大利人搞清楚状况呢,他们看到那些连面包都吃不上的工人,无论如何也会动一点恻隐之心的。

—— 影评人张小北

画面美丽、故事出众。我们非常感动,非常吃惊。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特别的电影。

—— 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凯瑟琳·德纳芙

《三峡好人》其实是在讲述生命与社会里慢慢流淌的东西,是时间,也是空间,人被它左右着,并悄悄地改变着。

—— 孙孟晋

幕后制作:

导演阐述

有一天闯入一间无人的房间,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满尘土的物品,似乎突然发现了静物的秘密,那些长年不变的摆设,桌子上布满灰尘的器物,窗台上的酒瓶,墙上的饰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种忧伤的诗意。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

这部电影拍摄于古老的奉节县城,这里因为三峡水利工程的进行而发生着巨大的动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两千年历史的旧县城在两年之内拆掉并将永远沉没于水底。

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我慢慢感觉到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

镜头前一批又一批劳动者来来去去,他们如静物般沉默无语的表情让我肃然起敬。

关于剧情

贾樟柯说:“电影的素材,来源于一次三峡之行的灵感爆发,从有了想法,到整理出故事梗概,再到送审,前后短短11天。如果说以前的电影作品是一种慢慢释放,那这次完全是生命的突然燃烧,现在想来都让我心潮澎湃。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老城奉节很快就要被淹没了! 那是一座有狂欢气息的县城,那里的人特别有激情,喜欢交朋友喜欢外地人。比如我在当地遇到一个13 岁的小男孩,他整天不停唱流行歌,《红高粱》和《老鼠爱大米》,非常热情。他们很贫穷,但他们就像被石头压着的草一样,没有穿破石头,自己就蹿出来了。

以前我的电影人物都是‘窒息而死’,苟且地生活下去,而这部电影里的人物都是狂欢而死的。过去我描写的基本上是人面对生存时的压力,从根源看生命。而这次我截取了生命的一个片段。在生命的每个片段,生命都是要延续下去,都是很有活力的。虽然视角变了,但从总体来说,三峡地区还是悲情的,那么少的资源,那么苦的生活,但是近距离地看他们的每一天,每个人都是茁壮的、狂欢的。

刚拍电影时我还年轻,觉得眼前的生活不是生命的本质,所以会去寻找。现在,我觉得生命的本质没有变化,但我会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怎么说呢?譬如在这部电影开场,长江里的一艘船,慢慢开着。然后镜头拉进,我很仔细地拍摄每一个人,一共拍摄了80 多个,有人在说闲话、有的人在打牌,有的人在看手机短信,有的人在算卦。众生相看上去没有什么痛苦,但是镜头一收,其实那是一条很孤独的小船,在长江上漂流着。”

关于剧中演员

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有女儿的男人,还有一个有丈夫的女人。和我表弟搭戏的女演员,是一个小卖部的女老板。我们在奉节县城拍戏时,天很热,总去她那个冷饮摊买饮料喝。她见人就笑,没有不笑的时候。但我一直被她笑容背后的苦涩底色所吸引,那种底色,就是她的经历。我请她来演,大家都觉得特别不靠谱。因为角色的经历和复杂——她被卖给人家做老婆,生了孩子,被解救出来后,去跑船,船老板的老婆瘫痪了,她跟船老板有了关系?到了拍摄现场,我给她讲剧情,她还在笑,摄影机开的时候,她还在笑,但开始拍摄的时候,她马上不笑了,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当地一个76 岁的旅店老板,他一个在山麓上走,就像一个民国人在走。他永远戴一顶礼帽,衣着整洁,见人就作揖,说话用古语。从解放战争到现在,那个地方的生生死死,他都见过。拍戏时,我们让他站在县城的高处,在夜色中看着即将消失的县城。他根本不用演,本人就有很多历史讯息,特别好。

赵涛的表演在片中的表演特别好,甚至这是赵涛所有电影里演得最好的一部。她以前一直演少女,这次演中年妇女。她的造型被我们做得特别狠,她被拔光了眉毛,画成中年妇女的纹眉,有一道浓浓的黑印。头发也扎成一个大圈,很老气,整个人看起来老了10 岁。

关于剧中爱情

以前我拍摄的爱情都是顾虑重重的爱情,到现在为止还是如此。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人没有爱情,或者说,没有得到爱情。我觉得没有让人爽的爱情,这可能跟我从中学到现在看到的所有爱情有关。在中学,不能谈恋爱,在大学,爱情是一瞬间、单方面的。

在我电影里,感情也是刹那间的快乐。可能在生活里,爱情不一定是这样,但在我精神世界里,它就是这样的。

“大巧若拙”的叙事手法

本片讲述手法简单朴实,将叙事重点放在故事的每一个小细节上,却又饱含了寓意。

主线条由两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一个是山西煤矿工人韩山明,为了能再次看到自己十六年前跟被拐卖到山西的妻子所生的女儿,他凭着一纸发黄的地址到奉节去寻找妻女;一个普通的护士,独自一人找寻两年来音讯杳无的丈夫。故事在他们的寻找之路上展开。

随着叙事重心的转变影片共分烟、酒、茶、糖四大部分,贾樟柯说这四件东西都是中国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代表了中国人的普通生活,但同时又各有蕴意。这些普通元素不断以各种直接或暗示地形式出现,犹如“静物画”,在“静中”传递深意传达感情。

本片仍旧采用方言对白,用朴实的方言传达底层人民被迫离开家园的沉重主题。贾樟柯沿用其一贯坚持的“朴素手法”,不做渲染夜不煽情,只是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点到为止。故事结尾,那些在奉节的拆迁工人,和山西矿工一起背上包袱离开家园,为了生存找寻新的驻足之地。苍凉的歌声中远处有人在三峡高处独走钢丝。这是影片中最后悲壮煽情的一幕,也是唯一的一幕。
花絮:

·影片的片名来自布莱西特的《四川好人》

·本片的英文片名为“静物”。

·贾樟柯同期拍摄的记录片《东》在用观点说话,而《三峡好人》则是用故事阐述观点。

·贾樟柯说:“三峡是一个江湖。来来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码头。”也许正是这个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摄纪录片《东》的同时,拍摄了这部故事片。

·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韩三明是贾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贾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矿工人、《世界》中乡下到北京的劳工,表现这样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戏。

·本片对音乐的选择可圈可点,电影结束后,影片中那个以“发哥”为英雄榜样的“小马哥”的悲剧还在脑海里摇晃,此刻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的这首主题歌,再次在影片中响起,令人倍感悲凉。

·本片在威尼斯选片工作结束以后,因为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关注和坚持,终于在最后一刻完成影片的后期制作,赶上电影节的末班车,最终以“惊喜电影”的身份入围竞赛单元。最终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大奖。

3. 电影《三峡好人》插曲

《三峡好人》中插曲 酒干倘卖无

4. 三峡好人 影评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我个人觉得这个长镜头和《不夜城》刚开始的那个长镜头一样牛逼,绝对应该被写进中国电影史的教科书中。
在这个长镜头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底层流民中国”。我很熟悉这样的场景,也很熟悉场景中的那些人,虽然我是一个北方人,虽然我从没坐过那样的客船,但我在火车上,在客车上,都曾经见过他们。他们背井离乡,他们流离失所,他们命贱如草,他们自娱自乐,然后自生自灭。他们听着或唱着那些烂大街的流行歌曲,他们在露天场所跳交际舞、打麻将,或是去看草台班子的走穴演出。为了寻求活路,他们可能会为50元人民币而卖命,或是去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性命的媒矿打工。而他们的孩子则有多半会“世袭”他们的贫穷,不到十五岁便辍学,然后去中国南方的血汗工厂打工,或是进城当保姆、当小偷、当小姐。。。
我记得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公民的住宅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三峡好人”们显然没有这样的权利意识,也没有这样的好命。他们的住宅被强制拆除,随后我们在影片中会看到有人蜷缩在“垃圾袋”里,有人住在桥洞改造成的房子里,更多的人则是远离家乡。。。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说的就是,其实我们都是“三峡好人”。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生你就不是“三峡好人”,不要以为你是白领你就不是“三峡好人”,不要以为你是所谓的“精英”你就不是“三峡好人”。。。
说到这里,我想起在网上曾看到一篇文章中说有一对“中产夫妻”,两人年收入十几万人民币,拥有两处房产,别人都很羡慕他们,可突如其来的一场病,便将他们的财产全部榨干,他们也因此迅速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所以你真的不要侥幸,你没听过老百姓编的那个顺口溜吗?
“房改就是想把你的钱包掏空,教改就是想把你的父母逼疯,医改就是要为你提前送终”。。。

5. 有哪些在电影中对流行音乐的运用堪称神来之笔

比如《三峡好人》中,小马哥和韩三明两个人交换电话号码的时候,韩三明的手机响起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风靡一时的 《好人一生平安》,结果被小马哥嘲讽道:“还好人呢,现在奉节一个好人也没有了。” 韩三明打给小马哥,响起的却是 《上海滩》 的主题歌,从而完成了对两个人的性格刻画。同时《上海滩》这首歌在《三峡好人》中多次出现,表现得非常好。

6. 三峡好人镜头分析

一部影片,几乎全是长镜头的拍摄,所以,一直以为,贾樟柯的电影是记录片式的电影。

影片一开头,就用了一个惊艳的长镜头,从船头一直拍到船尾,将船上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脏,乱,粗鄙,庸俗,自娱自乐,直到男主人公的出现。

男主人公韩三明从陕西来奉节寻找十六年前买来的妻子麻幺妹,十六年了,当年幺妹走前留下的地址,青石街5号早已因三峡工程而被水淹没。三明没有放弃寻找,终于找到幺妹的大哥,麻大哥。三明说,我只想看看我的孩子。这就是最原始最质朴的人性啊,即便是一眼都没见过,即便已事隔十六年,即便生活贫困,却依然阻断不了人心中割舍不下的骨肉亲情。

三明在船舱里等麻大哥的时候,导演用了一个固定的长镜头,先是一个船工端着面条上来,然后是麻大哥端着面条上来,然后又一个船工,后来又上来一个端着面条的船工挤在已经很拥挤的床上,几和人刺溜刺溜的吃着面条,麻大哥不紧不慢的和三明对着话,一个固定的长镜头将几个船工的生活表现的极为真实和贴切。

一个超现实的镜头,一个穿越云层的飞碟,将影片从男主人公过渡到女主人公的生活里来。女主人公来奉节寻找已两年没回家的丈夫,而她所知道丈夫的最后信息,仅是一个丈夫曾经工作过的,早在几年前就已破产的工厂和一串早已作废的电话号码。她寻夫的信念似乎很坚定,先找到工厂,未果,又找到丈夫的战友,然后跟着他去了丈夫的工地,经常去的俱乐部,楼顶露天小舞厅,终于在她第二天要离开前见到了丈夫,其实寻找的过程中已经耗尽了她所有的心思,最后见不见到的结果对她来说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影片中第二个超现实的镜头的出现,腾空而起的废弃的大楼,似乎预示着她已经丢下了心理的负担,千里之外来寻夫,其实是想挽回的,但在寻找和等待的过程,她已看清了结果,最后编个理由,说心理喜欢别人了,是想挽回一点最后的自尊吗,然后提出了离婚,丈夫也没怎么挽回,看着她的背影也转身离去,一个怅然,一个决绝。

小马哥是三明在这里交的第一个朋友,年轻,喜欢港片里的周润发,庸俗而粗糙的追求着潮流的一个小混混,小马哥为了五十元钱去收拾一个人,出发前和三明约好晚上回来一起喝酒,三明等了两晚都没等到。第二晚在小酒馆里用了一个运动的长镜头,从三明那桌平移到另一桌,是三个还没卸装的川剧演员,色彩浓郁而热烈,和简陋小酒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马哥终是死在了坍塌的楼房中,送葬的途中,一袭大红色的毯子将他盖住,和始终阴沉潮湿的色调形成了强烈对比,一个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最后生命所有的热烈都迸发在了这袭大红毯子上了。

三明最后见到了曾经的妻子,妻子在离开他的这十几年,生活的也并不好,三明决定带妻子走,三明决定回老家下煤矿,挣钱赎回妻子,临走前和曾经的工友一起喝酒抽烟,镜头中透漏着最平凡的真实,却也掩盖不住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深深的无奈与悲哀。

因为影片的背景城市终年见不到阳光,所以整片给人一种潮湿黏腻的感觉,将要拆迁的破旧楼房,废气的工厂,潮湿的街道,永远散不开的云和雾气,影片结束后,那种黏腻的感觉还一直停留在我的心中,久久的,久久的不能挥发。

7. 求“三峡好人”里面的一段歌曲

三峡好人的背景音乐,可以在《贾樟柯电影音乐作品集》里找。

8. 《三峡好人》讲的什么意思啊

该片讲述了煤矿工人韩三明和女护士沈红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分别寻找已离开自己十六年的前妻和分离两年的丈夫的故事。

《三峡好人》是由贾樟柯执导,赵涛、韩三明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于2006年12月1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剧情简介:

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重庆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男人韩三明(韩三明饰)来自汾阳,是名忠厚老实的煤矿工人,来奉节为寻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前妻是他当年用钱买来的,生完孩子后跑回了奉节。寻找前妻的过程中波折不断,韩三明决定留下来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现。

女人沈红(赵涛饰)来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护士,为寻多日不曾与自己联系的丈夫而来奉节。丈夫与她的夫妻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这点她虽然深知,仍想让丈夫当面给她个说法。赵红的找寻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她。韩三明和赵红虽不认识,却因为要做相对意义上的“拿起”与“舍弃”中做出抉择,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阅读全文

与电影三峡好人音乐深度解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鹿可电影网站 浏览:55
跟女生看电影怎么主动 浏览:522
为什么二战全是美国电影 浏览:180
勇敢者游戏1电影高清 浏览:319
网上如何看3d电影 浏览:824
最新韩国电影哪里看 浏览:422
国外80年代小电影 浏览:129
日本街头搭讪熟熟系列电影 浏览:740
陆战特攻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516
现代十大战争片排行榜前十名电影 浏览:956
电影解说手机用什么录音 浏览:218
电影五十八天迅雷下载 浏览:656
2021最新国产高清电影 浏览:677
开远电影院在哪里 浏览:701
为什么日本拍小电影不带套 浏览:305
考研微电影 浏览:590
看购还有哪些等电影卡 浏览:577
盒子安装什么软件多老电影看 浏览:117
浙江电影行业指的是哪里 浏览:279
民国时期上海大光明电影院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