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乡情散文欣赏
时光苟延残喘,无可奈何。无可奈何的又岂止是时光?
距离会阻断却不会泯灭。南北方的差距已让我措手不及,措手不及到让我吃一碗面都会感到幸福。我不知道我在怀念什么,是门前的小花园?是阳台上晒太阳伸懒腰的猫儿?是满树的柿子儿枣儿?是那并不整洁的柏油马路?是一个挨着一个的柴火垛?是那到了秋季会落叶的树?对,我想他们。
怀念多于相见。我再也见不到她的春秋。那春:万物复苏,小草调皮地从泥土里探出头来;各种鲜花争先恐后地开着,像是要参加春的集会似得;值得一提的是那清鲜的油菜花,置身于黄色海洋,那种异样的清香还是别有景致的;不知道为什么河边总是有那么多的歪脖子树,或许是小时候就遭到孩子们的压迫吧。远处跑来几个刚放学的孩子,毫不费力的爬上那棵歪脖子柳树,折下一柳枝,稍拧两下,抽出里面的芯木,稍一加工变成了可吹奏的柳笛,他们欢快的吹着蹦跳着消失在薄暮中。那秋:硕果累累。姊妹多的家庭孩子们通常会围在一起等爷爷去切分那一份月饼,然后各自拿自己认为大的那一个。干枯的小手捧着月饼,用牙齿一点点地咂进嘴里,我相信这是世间最幸福的表情。在秋天,就是这么容易让人满足。在树林里挖一个简易的灶台,几个小伙伴有的那拿番薯,有的拨弄灶携裤台,有的捡柴火。在这样的分工协作下,黑乎乎的烧番薯便出厂了。尽管脸上手上都被画上了黑妆,他们仍笑着享受着。
不胜唏嘘,以为见多了的人,处多了的事,走多了的路,看多了的云,倘若割舍,定不会不舍。以为无比有意义的事,到达之后才发现不尽然。昆德拉言:“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我以为那人那事那路那云我会割舍返隐戚,并没有。
我只是,想家了。
五一小长假,从蜗居的小县城带妻儿回乡下老家。说是老家,其实只剩下几间老房子了,亲人都已移居新疆。平日和儿子说起我的童年,儿子很是向往,一脸的嫉妒。现在正好有了时间,儿子也十岁了,应该能真的理解我的童年了吧,坐车,一路颠簸,回家。
我出生的村子叫台车岭,是一座顶部较为平坦的独岭,三面环山,要想去我们村子,必须爬山。不足丈许的小径,蜿蜒而上,算是大路,重载的马车上山就需人力帮忙抬车。我怀疑是因为抬车实在不易,所以老人们才写为台车的吧,也算是一种心理的慰藉。
虽说快要立夏,但这儿却刚刚看到春的脚步,只有零星小花点缀在枯草间,荒凉中透着期盼。
“爸----,这是啥树?爸----”
儿子攀爬在小路边的小断崖上,指着一处荆棘喊我。
“下来,那边危险!”
妻子大叫着,蹒跚的过去保护。高跟鞋却别在碎石中了,一脸的幽怨。
呵呵,穿高跟鞋就想爬山?做梦去吧你。
“嘿嘿,你就省省吧,我过去看看。”
帮她处理好了鞋子,我就和儿子攀爬而上。她就时不时的惊呼,让我注意儿子的安全。
“爸,你说的毛个个呢?”
“你刚才指的不是吗?可是现在还没有开花。”
儿子一脸的失落,继续着他的探险。
毛个个,一种荆条的花,金黄,脆甜!六一前后,开的漫山遍野!这时的山野就是我们的乐园。猪头、鸡爪、狗爪、马奶头、羊奶头、老鸹眼……呵呵,这些都不是真的肉食,而是野外生长的植物。小蒜,和大蒜差不多,剥了皮,叶绿根白,晶莹剔透。羊胡子,林林总总,香辣无比,采摘回家,用油一炝,满屋子都是香的……
沿羊肠小路缓缓而上,转过山脊,就看见村庄了。处处残垣破壁,但那中熟悉的热烈却扑面而来。人都有恋旧心理,况且这儿的一草一木还时时的出现在梦中呢。在这依山势而行的老路上缓缓行走,就像在生命的长河中漫溯,一切都清晰,一如昨天。
“快点呀,我还要去老屋掏鸟窝呢!”
儿子走出老远,看我慢腾腾的样子,就猴急的催促了。呵呵,儿子哪掏过鸟窝,麻雀都没见过几只!童心顽劣,我幼时常跟在哥哥身后,屁颠屁颠。
“嗯---”
回答儿子的声音,自己都能听出悠远。
幼时,和哥哥掏鸟窝,摔断手臂,用布条吊了多半个月!记得少时,家乡的鸟挺多的,喜漏陵鹊、斑鸠、老鹰、寒鸦……最多的就是麻雀,能落满了院墙。春天时节,常在屋檐柳条中做窝。幼时没啥可玩的,也不知伤害生命的痛,就常常偷偷的掏出小鸟来玩。大鸟就在周围焦急的转圈,时而俯冲下来拼命,叽叽喳喳的,现在都能感受出那时大鸟的愤怒与无奈。那时的我们却是不管的。一窝三四个,有的刚孵出来,红红的一团肉,眼睛就和鱼眼差不多,实在太难看就当石头丢着玩,最后的结果自是一团肉泥;有的纯粹还是未孵化的蛋,烂了,一地黄白,还有刚有雏形的幼鸟;马上出窝的最好,嘴部鹅黄,羽毛蓬松,像一个小绒球!不管咋样,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一地的鸡毛、碎草和小鸟的尸体。老人们看见就追着打,母亲就盈着泪水收拾这一地的忧伤……
“不,不掏鸟窝,看看就好!掏鸟窝,我就揍你!”我大声的叫了回去,把儿子吓得直点头。
“鸟,只有飞翔在蓝天里才好看!”摸了摸儿子的头,我轻轻的说。
这是忏悔,儿子能明白吗?
“好好说不行呀?”
拉着儿子的小手,妻子就瞪我。
近了,我的故乡,生我养我的故乡!
脚步自然加快,就像幼时因贪玩而错过回家时间的样子,急切而忐忑。太阳已经落山,只有家才是温暖的归宿,而心中却怕爸爸的皮鞭。我现在的心情就是如此!
故乡是温暖的,就像母亲的怀抱,不管你走多远,走累了,就想在母亲臂弯里小憩。
故乡是威严的,就像父亲的眼神,不管你做多好,做完了,就得接受父亲严肃的批判。
故乡!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回来了!
每年我都会回到故里宅院,住上一段时间,生活一应用品都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那里。刚回来那会,也许很久也没人来打扫,满目蓬蒿遮院,打开门窗,霉味扑面。清扫、打扮过后,小院仍是那么清新、可人。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住在这里,回忆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回味那些缠绕心中缕缕的梦,倒出一些数不清的记忆,倾撒一地碎念。
故里宅院侵透着我无数思恋,那是我亲手搭建的小窝。那年,实行私建公住,我便自筹资金圆了我的住房梦,这里曾留下了我的心酸苦累,也留下了我的快乐梦幻。许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不忍卖掉这处宅院,这里有我不舍的情缘。
喜欢山间小路的幽静,喜欢山村夜色的安逸,住得久了,呼吸一口这里的清新空气都是一种享受。真的好喜欢这里,儿时童年的梦幻、青春年少的憧憬、荷塘柳下的情韵,不离不弃的故里,录入了我许多故事,空灵祥和的故里,让我留恋。
几声鸡鸣、几声犬吠,和着老妈妈几声唠叨,漂浮在山村夜空。昏黄的灯影,摇曳着劳作疲惫的小山村渐入梦乡。我喜欢这样的夜晚,宁静的小山村,恬然祥和的氛围,是大自然给予山村最美的馈赠。空山鸟语悟道,明月清泉浴魂,自然和谐的故里,让我倾心。
远山锁雾,月色朦胧,小巷人静、街柳醉摆,斑驳陆离,夜韵朦胧,似羞涩少女,笼上诱人轻纱。独步溪边,品尝着家乡月夜的韵味,柔柔的月光,潺潺的流水,悠悠的漫步,默默地体味着山村夜色的美,大自然恩赐奇妙绝伦的山村月夜,神秘莫测的故里,让我痴迷。
幽静松林的旖旎,嬉戏溪水的情韵,欢声笑语的山村,辛勤劳作的村民,启迪我的智慧,关爱我的成长。故里小山村,是我心中的乡情。
山水田野的景致,甜美诱人的气息,自然祥和的山村,勤劳善良的乡邻,蕴育我的人生,感染我的灵魂,故里小山村,是我心中的最爱。
我非常喜欢陶渊明那首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在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的写意,让我无限感怀。不再为五斗米折腰的时候,我会选择相伴故里小山村,享受这里的田园生活。
故乡,一个温暖的字眼,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故乡的点滴故事,时不时的这些故事画面像微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播放。
一次和朋友闲聊谈起了家乡冬天烤火用的火桶,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吧?呵呵,这算得上我们独特的发明。故乡位于湘西山区,由于冬天寒冷,山区林木繁多,烧制木炭比较方便,所以家家户户都喜欢用木炭取火 ,于是木制火桶也就因此诞生了。
一个长方形的大木头箱子,里面用一层木栅栏隔开,下面放置火盆,里面燃烧着木炭,坐在里边很舒服,用一床棉被挡风,暖气都被围在火桶里边了。一家人围坐在火桶的方形条边上,脚放在火桶里取暖,然后嗑瓜子,看电视,聊天,打扑克,真是很开心,那温馨的场面这一辈子也忘不了。人少就干脆窝在火桶里边睡觉,对了,还可以把红薯和土豆、花生、板栗埋进木炭的热灰里边煨熟,吃起来那个香呦,比山珍海味还香甜。我二姐最喜欢窝在火桶里打瞌睡了,每次睡觉之前都要躺在里面睡个舒服,全身烤得暖呵呵的才肯上床去睡觉,要是谁把她吵醒了,还得挨骂呢,嘻嘻。
老爸很疼我,为了方便我写作业,做了一块活动木板架在火桶上,这样我就可以搬个小板凳坐在里边写作业了,全身热乎乎的。有时候我把书皮套在小说的外面,偷偷看小说,有一次看得正入迷呢,却被老爸当场抓住,气得他把书一下子扔到院子里去了,当时吓得我头也不敢抬,兴亏有老妈护着我,才少了一顿揍。火桶是暗红色的.,老爸空闲的时候买来油漆仔仔细细的刷了个遍,这才光彩照人。之后那油漆的光亮一直萦绕在梦中,令我牵肠挂肚,温暖的火光却一直照亮我的心。
过年去大山里的姨妈家里过年,没有汽车的时候要走两个小时崎岖的山路才能到达姨妈家。走累了,就在路边的石头上坐下来休息一下,看看路边的风景,一片原生态的森林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头,时而有野兔和山鸡从草丛里窜过,肥肥的,可爱极了。野兔胆子挺大,竟敢停留在不远的地方回头好奇的张望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口渴了,不用自带矿泉水,这山间就有一股清冽的山泉水解渴,井边有好客的乡亲摆放的木瓢,可以用来勺水喝。夏天,清凉甘甜的井水喝到肚里,甭提多凉爽了,整个人精神百倍,疲倦一扫而空。
不时有山里人背着土特产从大山里走出来,他们是到外面的镇子上去赶集的,卖了钱换些生活用品。他们走惯了山路,不曾觉得累,也不用休息,健步如飞,天黑之前还要赶着回家干农活呢。也有那牧童牵着牛儿来放养,牛儿怡然自得的吃着草,牧童就在一旁玩耍嬉戏。歇息够了,我们继续前行,终于看到村口的那颗大松树了,每次经过这棵松树,妈妈都叫我作三个揖,她说松树公公会保佑我长命百岁的。
姨妈家的房子是用山上的杉树做的,共有上下两层,冬暖夏凉,整个楼房的木板都用桐油漆了一遍,姨父说桐油能够防潮、防虫,所以隔个几年又会重新漆一遍,经过风吹日晒,房屋已经呈现出一种古铜色。楼上的阁楼很通风,姨父在哪里养了一窝蜜蜂 。说起姨父来还真是挺能干的,他是大队的干部,能读会写,会养蜂,会做米糖和麦芽糖。小时候我最爱吃那白白糯糯的米糖了,还有那黄黄的麦芽糖可以拉扯的很长很长,亮晶晶的,嚼起来很有韧劲。姨父家里还种了花生、紫薯、和板栗,那些紫薯很甜很粉。
有一次我们去摘板栗,高高的板栗树上结满了开了口的板栗。板栗外面是一层带刺的壳,用棍子一敲,板栗就掉下来了,我没摘过,直接用手去捡板栗,谁知道那壳扎手,哎呦,那个疼,眼泪水都出来了。表姐和表哥都笑话我,他们给我一个特制的夹子,用来夹板栗,这样就不会扎手了。姨妈家的板栗很大一颗,除了留一些自己吃,其余的都拿去集市上卖掉。
背着满满一背篓的战利品回家,我们把板栗,花生、红薯扔进火坑里用材灰埋起来,带壳的板栗发出一声声爆响,噼里啪啦的像放鞭炮。姨妈家的火坑和我们家烤火的火桶不一样,她们直接在地上挖出一个四四方方的坑洞,烧的是材火,山里的木材特别多。大家围着火坑吃着香香的板栗,红薯、和花生,有时候还有烤鸡蛋和土豆,别提多开心了。
过年的时候,就在厨房的火坑上面挂上自己家里杀的猪肉熏烤腊肉,切成五六斤一块抹上盐,风干后用铁丝穿起来挂在火坑上面用橘皮、茶壳,木屑熏烤十几日,烤得直冒油,烤的黄黄的,香香的土制腊肉就制好了,可以放上几个月也不会坏的。
过年的前几天,家家户户要捣糍粑,用自家上好的糯米放到锅上用大木屉蒸熟,然后抬到石臼里用一根大木棒使劲捯饬,就是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汉轮流上阵,也是个费力气的活。寒冬腊月,大家打着光膀子轮番上阵,喊着号子,嗨呦!嗨呦!全身直冒热气,那场面真是一副最美的写真照片,男子汉的力量美都展现了出来,可惜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条件,不能用相机记录下来。通常要耗费一天时间,糍粑才能做好,等糍粑做好了,女人们也把饭菜做好了,男人们围着桌子喝酒吃肉,兴高采烈的谈论一年的丰收,女人孩子也高兴的穿上新衣去放鞭炮了。
刚出炉的糍粑热热乎乎,可以直接入口,又香又糯,好吃极了。放硬了以后可以泡在水缸里储存很久,只要经常换水就行了。还要做一个磨盘大的糍粑,用绳子穿起来挂在墙上,这是庆祝丰收的意思。吃的时候用刀切一块下来煮熟就行了,当然糍粑有很多种吃法,可以烧烤、油炸、放白菜猪油煮着吃、也可以撒上白糖吃,或者是包上霉豆腐和酸菜、萝卜。不管哪种吃法都深受大家喜欢,所以过年做糍粑的风俗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
表哥结婚的时候,我也去了,他们是按当地的风俗习惯拜堂成亲的。我记得那年下着大雪,表哥带着未过门的新嫂子和我一起去集市上买生活用品 。当时下起了大雪,林子里一片雪白,那一片片厚如棉絮的白雪让我们都不忍心留下脚印。雪很大,松树枝挂满了雪花,很美,见过雾凇吗?美的触目惊心,虽然没有相机,没能留下最美的照片,但是那一副最美的图画让我过目不忘。我们三个人童心大发,打起了雪仗,玩累了就往雪地上一躺,仿佛天是被,雪地是柔软的席梦思。
强烈的白光让我眯起了双眼,真惬意啊,正在享受的时候,忽然从树上飘落一层雪花,落在我的脑门上,脖子上,凉丝丝的,睁眼一瞧,原来是调皮的表哥摇落了树枝上的雪花。要结婚的人了,还这么顽皮,我说回去告诉姨妈去,表哥笑嘻嘻的说:“好妹妹,不告状的话,回头到了集市上我帮你买新衣服穿,怎么样啊?”我气鼓鼓的说,今天就放你一马。到了集市,果然热闹非凡,我第一次逛这种小镇上的集市,做买卖的,买东西的都是农村人,大家讨价还价,热火朝天。集市不大,就是一条街道两边摆满吃的、穿的、用的,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价格便宜。表哥没有食言,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和一双雨鞋,因为我的鞋子被雪水打湿了。逛完集市,买了该买的东西,我们回家了,一路上依然嬉笑打骂,闹个不停。
第二天是结婚的大好日子,我和娶亲的队伍走了很长很长的山路才来到新娘子的家,这个家也是木头房子搭建的。吃了早饭,长长的队伍出发了,因为要赶在中午之前拜堂成亲,大家都急急忙忙的赶路,生怕错过拜堂的好时辰。在鞭炮声中,队伍穿过村口的水井,回到姨妈的村子。井边栽种了两棵柿子树,这两棵柿子树总是结满又大又甜的柿子,让人眼馋。
新郎倌和新娘子牵着一条打着同心结的红绸走到堂屋,向两位老人三拜九叩,这是我第一次看中式婚礼。新郎官和新娘穿的都是中式礼服,只见新郎官头戴礼帽,新娘子头盖红帕头,我恍惚回到了清朝。在大家的喝彩声中,主持人开始举行仪式,三叩首,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双方就算礼成。
我们簇拥着新娘子回到洞房,新郎官满面春风,新娘子则是娇羞动人。洞房布置得很喜庆,大红的喜字贴满了墙壁和衣柜,墙上和地上都用新的塑料布蒙了一层,花花绿绿的很好看。双人床上整整齐齐的叠放着陪嫁的被子,十几床红的,绿的,花的整整齐齐的码放在一起,手工刺绣被面上绣着龙凤图案,预示着百年好合。床中间洒满了红枣、花生,意思是早生贵子,民间都有这风俗。铺床的大嫂都是家庭和睦,生过几个孩子的,新娘子坐在床上静静地等待着新郎,而新郎这个时候敬酒去了。等新郎回来的时候,大伙还要闹洞房呢。大人闹,孩子吵着要吃糖,真是把耳朵都吵聋了,不大的房子挤满了看热闹的人。新婚就是图个热闹,越闹越好,没办法,就这样新娘子还不能生气。俗话说新婚三天无大小,无论是大人小孩都能开新娘子的玩笑。
婚礼结束,我拿着姨妈送的板栗、腊肉和糍粑回家了。记得我背着重重的背蒌爬了两个小时的山路,再坐公共汽车回到家中的时候,我哇地哭了,坐在地上直撒泼,老妈望着我任性的样子哭笑不得:“你这个傻丫头,这么点苦都受不了,将来怎么嫁的出去哊?”说完我就破涕而笑了,嘿嘿,不过是撒撒娇而已麽?
童年的故事真是说不完道不尽,家乡的点滴早已汇成一条涓涓细流,经常流淌在我的梦里,永无止境。
明镜 的月亮悬在天空,溶溶的月色使我感到心旷神怡,望着深蓝的天空,我陷入沉思。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望月遐思,对月咏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万籁俱寂的深夜,蓦然醒来,望着一轮明月,缠绵而渺远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李白的《静夜思》,寥寥20个字,拨动了多少客居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送婵娟。”
苏东坡把自己悲欢离合的凄凉感伤情绪,和月的阴情圆缺作比,盼望与自己远方的亲人共赏明月,更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望着明月,我优游遐思,幻想的翅膀飞啊,飞啊……蓦地,一颗星星闪烁着星光,把我从梦幻中拉回现实来。
大地像一张硕大无比的宣纸,溶溶月光透过枝叶,在宣纸上留下斑驳参差的黑影……
……
这里所说的乡,不仅仅是故乡的乡,也是乡村的乡。
对于我们这些住惯城市的人来说,一提乡村脑海里就浮现出蓝天、白云、牛羊,田野、蜿蜒的小河、朴实的笑脸这些灵动的画面。
乡村给我的感觉是陌生而亲切的。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小时候也曾随母亲回过几次老家,记忆中的乡村就是袅袅的炊烟,空旷的田野,清晨响亮的鸡鸣声和黄昏此起彼伏的羊叫声。还记得小时候去姥姥家,那时交通还不便利,我和母亲坐一天的火车,然后再倒三个小时的汽车才来到大姨家。大姨家是姥姥家的中转站,我们需要在大姨家住一晚才能去姥姥家。冬天的乡村很早就安静下来了,我们下车的时候已经是伸手不见五指,远远的听到几户人家的犬吠声,路边的土房里透出微弱的亮光。大姨夫接我们到家里时,孩子们已经都睡了。母亲和大姨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低声交谈着,而我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了。
第二天清晨,我被大姨呼呼地拉风匣声吵醒。这时,满屋已经飘荡着烧柴火的烟雾味和小米粥的香味了。吃过早饭,大姨夫套着骡子车,拉着我和母亲向着姥姥家的方向“驶”去。
正逢岁末年关,村里的孩子们追逐着点着零星的小鞭炮,不时传来“砰”的一声响。村边的井口旁结着厚厚的一层冰,几个孩子拿着布条做的小鞭子抽着陀螺,还有两个孩子在滑着冰车。村庄里屋顶的烟囱上冒着白色的烟雾,那是村人们在炸麻花,馓子,压粉条,蒸馍馍……一片繁忙的景象。
出了村子,要过一条大河,河水已经结冰了。大姨夫把骡子的四只蹄子上包上布,防止打滑,又给我和母亲的身上围上厚厚的被子,然后开始坐在骡子车前面赶车,他挥舞着手中的皮鞭,“啪啪”的抽在骡子的身上”,嘴里还“嘚嘚…”地吆喝着,高大地骡子打着响鼻,口中喷着白雾,向着前方飞奔而去......
那些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得冷,快到姥姥家时,我的两只小脚已经冻得麻木了,听妈妈说我被冻得哭着喊:爸爸,快来救救我呀!爸爸,快来救救我呀!… 这时前面依稀出现一个魁梧的身影,原来是老爷来接我们了。老爷穿着肥大的皮袄,带着厚厚的皮帽子,把我背在后背上朝着村口走去,我顿时觉得温暖多了。
姥姥家养着很多牲畜,有大黑狗,小花猫,大肥猪,一匹红棕色鬃毛飘逸的马,还有一群羊和几只下蛋的鸡。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的。那匹马太过高大,让我望而却步,是三舅的专属,喂马饮马都是三舅一手操作,我只敢远远的观望;大肥猪在猪圈里养着,只能没事干隔着猪圈看看;小花猫跑得太快,刚摸到她那柔软的毛,就一个箭步窜上了房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条大黑狗了,我常常从堂地窗户上的猫洞里把麻花嚼碎了喂它,而它则把两只狗蹄蹄搭在窗台上时刻等待着我的恩赐。妈妈还在奇怪,怎么给我端了一盘麻花一会就没有了,原来都进了狗肚子里,哈哈。这只大黑狗和我的感情最好了,每当有村里有人来家串门时我就给他们看狗,我把大黑狗的眼睛用手蒙住,等人们进了家以后,我才松开,大黑狗还以为我和它闹着玩呢。许多年以后,我都上高中了,再回到姥姥家时,它还依然记得我,还在院子中央和我摇尾巴呢!
北方冬天的乡村有一股特殊的味道,这是一种混杂了泥土、麦秸、牛粪的香味;北方冬天的乡村有一种温馨的氛围,那是清晨蔼蔼的炊烟和黄昏牛羊归圈的气息;北方冬天的乡村时刻演绎着令人怦然心动的画卷,那是村人们站在结满冰层的、光秃秃的井口拿着牛皮桶靠着两只双手艰难提水的惊险场景。
还记得姥姥坐在炕头上倚着小方桌在煤油灯下纳着鞋垫的样子;还记得姥爷在半夜为刚出生的小羊羔喂食黄豆的情景;也还记得三舅在锅头边搅着热腾腾的猪食的背影;还有年关接神时院子里那团亮亮的火焰和妈妈带我离开老家时她眼中那亮晶晶的泪珠……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交通方便了,电灯电话都通了,想他们时可以打一通电话就能听到亲人的声音,或者坐着大巴半天就能来到亲人身旁,但是,那些年回老家的岁月、家乡人朴实亲切的脸庞和那些个家乡冬季寒冷而又温馨的画面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在北京生活时间长了,我常常看着穿梭的人群,思考一个问题,我的家乡究竟在何方?
历史课上,老师讲着各个王朝的兴衰,我总觉得对西周、秦朝、大唐有着莫名的亲切,我的老家就在茂陵旁边,西安的名胜古迹我也转过好几遍。陕西这个地方是很多朝代的定都之地。我为我的家乡陕西的悠久历史而自豪,也为我出生在陕西而自豪。据说在新中国选首都的时候,西安仅以一票之差落选,我小时候一直觉得惋惜。
在陕西上了几年学,我转学来了北京。北京,这个繁华的都市,与我以前生活的地方区别太大了。拥挤、忙碌的人群,耸立的高楼让我感到陌生和不安。我渐渐熟悉这里的生活,渐渐融入这里的生活。现在我已经在北京生活了九年了,已经淡忘了小时候的街道,小时候的伙伴。我更习惯生活在北京这片土地上,不再回到家乡去了。现在,我将北京看作我的家乡。在北京,我知道怎么乘坐公交车,怎么换乘地铁,去哪里逛书店,去哪里逛街。在北京,我有朋友,有家人,遇到来北京的外地人,我也可以给别人指路,可是,我对现在的西安一无所知,我来到西安只能像别的旅游者一样,去哪里都需要地图,需要打车,需要别人为我指路。西安,对于我,只是一个陌生的城市,它已经不再是我熟悉的故乡了,也没有我熟悉的人了。
但是,我从来没有身为北京人的自觉。当别人谈起老北京的生活习俗,谈到北京人生活在皇城根下的骄傲,我总是回想起西安的老城墙、街道上混合着油烟和饭菜的香味。我对北京的传统文化并不熟悉,我也不太习惯走在小胡同中。我还保留着一部分在陕西的生活习惯,我爱吃陕西的小吃,陕西的美食,有时候说话还会不自觉地带上陕西腔。
我的家乡究竟是哪里的呢?我有着西安和北京两个地方的生活。在初二的社会实践,我回到了陕西西安。在西安的几天,我感受到了熟悉的火车站,熟悉的陕西话,熟悉的名胜古迹,熟悉的陕西美食。我站在西安城墙上,看着陌生的街道。这里我陌生又熟悉。我好像明白了什么,西安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一直留在我的生命中,现代化的街区我不熟悉,但是这里一直流传的传统文化一直能够引起我的共鸣。
回到北京,我知道西安离我并不遥远,它的文化一直陪伴着我。我习惯北京的生活,我爱北京这片土地,但是西安一直扎根在我心中,我的家乡永远都是我出生的西安。
⑵ 女孩为完成父亲遗愿放弃50万年薪
女孩为完成父亲遗愿放弃50万年薪
女孩为完成父亲遗愿放弃50万年薪,90后侗族姑娘放弃年薪50万的工作,选择完成父亲的遗愿——收集和整理即将失传的侗族文化。女孩为完成父亲遗愿放弃50万年薪。
阿香常常想起父亲生前的那个愿望。
阿香本名叫张国丹,是一位90后,出生于贵州黔东南黎平县三龙侗寨中罗村,于湖南商学院(现湖南工商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做外贸生意。
2015年冬天,父亲意外出事,阿香回到她出生的侗族寨子,打开父亲的电脑文件夹,发现父亲留下大量珍贵侗族大歌影像。她决定留守乡村,继承父亲遗志。母亲曾不解她为什么要放弃大城市的好工作,和她吵过架,把她的东西扔到屋外,以断绝母女关系威胁她回城。
从2018年11月开始,阿香将她的乡村生活和侗族文化拍成短视频,发布在“村姑阿香”抖音号上。截至目前,她收获了113万粉丝,获得858万点赞。
近日,抖音创作者系列微电影《敬自己》上线,其中《追寻张学成》讲述了阿香返乡追寻父亲遗志,最终通过抖音短视频传承侗族大歌的故事。
父亲的遗愿
片名中的“张学成”就是阿香的父亲,是一位赤脚医生,喜欢侗族音乐。
返乡后,阿香通过整理父亲遗物发现,父亲对于侗歌有着深深的感情。他残缺不全的笔记本上写着“我拍摄了很多侗歌,没有拍到的还有很多,就怕我们这一代……就失传了”。其电脑密码也是侗歌的旋律,里面留下了他十几年来记录的大量珍贵的侗族大歌影像。
微电影《追寻张学成》剧照
侗歌是侗族古老的歌唱艺术,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文化习俗都靠侗歌传承。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它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因此,年长的侗歌歌师在当地深受敬重。阿香想起,自己小时候去邻村玩,别人都争着请她吃饭,后来才知道,别人对她热情是因为父亲自年轻时起就去不同的村寨教侗歌。而自己的奶奶也是三千人的村寨里少数几个会几千首侗歌的老歌师。
这一切令阿香深受感动,她决定放弃广州每年二十多万盈余的收入,留在家乡,继承父亲的遗志。最初做出这个决定时,母亲很不理解,认为她在“混日子”,三天两头劝她回广州赚钱。吵得最凶的一次,母亲把阿香的东西扔到了屋外的院子里,说要断绝母女关系。村民也认为她“疯了,傻了”。
微电影《追寻张学成》剧照
举起手机改变家乡
直到2018年11月,阿香开通抖音帐号@村姑阿香 并上传第一条短视频时,她已经在家乡深耕三年,自己与之前父亲拍摄的侗歌已有四五千首。她将侗族村寨秋收的场景、侗族女孩拿着稻谷走在乡间小路的画面剪成短视频,发在了抖音上。然而开始的一个月只积累了一百多个粉丝,这让一心想传播侗歌文化的阿香有点沮丧。
很快,她意识到症结所在:只有画面,没有让粉丝产生情感投射的线索人物,哪怕拍得再精致也没用。于是,阿香开始调整策略,她雇邻居姐妹做摄影师,把自己嵌进了抖音视频中。
在视频中,她身着侗族服饰,不仅和乡亲们一起唱侗歌,还会介绍侗族的传统美食、教网友侗族的'盘发方法、带网友领略传统的侗族习俗。随着粉丝不断积累,终于,她录制的一部踩石臼做辣椒酱的视频火了。
视频中的阿香,身着民族传统服饰,一脚脚踩在一根木头的一端,木头另一端上的石杵随之一下下落在盛满辣椒的石臼中。
这部视频将侗族人民的生活与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吸引了超过140万网友点赞。大家纷纷留言,“小的时候去外婆家玩过”“我家也有这个,我们老家叫‘对窝’”“衣服很漂亮”。仅一部踩石臼视频,就卖出辣椒3000斤,村里的辣椒都不够卖。另外,稻米、小黄姜等当地特产都成了紧俏商品。
微电影《追寻张学成》剧照
抖音的走红解决了阿香的收入问题。2015年返乡以来,她购买拍摄设备、走访村寨拍摄侗歌视频、照顾家人等,项项都需要开支。通过抖音电商,她不仅重新获得稳定收入,同时带领家人乃至周围族人共同致富。
阿香的母亲也终于不用再催她回大城市打拼,如今她打理着家里的猪和鸡,还有儿女们陪在身边,每天都很开心;阿香的叔叔生病无法干重活,通过阿香视频他做的扁担、凳子、箩筐等打开了销路,不再因病郁闷,生活愈发积极阳光;二妹、三妹还有弟弟,则加入到她承包的200亩果园建设中来,阿香要将其打造成一个综合了琵琶歌、刺绣等侗族文化旅游的体验园。
“抖音不仅让我们改善了生活,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价值感。”阿香说。当地有一位侗歌歌师,以前生活优渥、受人尊敬。2019年,她丈夫突然得胃癌,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为了偿还治病欠下的债务,她的儿子外出打工,没多久也出了意外。很多人觉得她不吉利,便不再请她去唱歌。
阿香作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又在大城市打拼过的女性,她对于侗族文化里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有自己的考量。她特意邀请这位歌师拍视频、到直播间唱歌,有粉丝来山寨游玩带着粉丝去看她。正是在这种认可与鼓励下,歌师逐渐走出了阴霾,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动力。
微电影《追寻张学成》剧照
目前,@村姑阿香 抖音粉丝已突破113万,获赞超过858万。在她的视频中,网友不仅可以看到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珍贵影像,还可以领略到侗族的传统习俗与人们当今的生活状态。
如今,阿香在离村寨车程二十分钟的山上承包了一片200亩的果园。果园里有樱桃树、枇杷树、李子树、桃树、橘子树,第一眼看到,阿香就觉得它是世外桃源的模样。
在这片果园上,母亲管农作物的种植、叔叔帮忙找做体力活的工人、二妹管电商的售后、三妹管财务、弟弟则负责打理所有硬件设施。一家人都处在一种有奔头、有事做的前程里,阿香格外满足。
2021年12月,阿香被认证为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截至目前,她和父亲整理记录的侗歌已经超过2800首。父亲的遗愿终于变成了现实。
放弃年薪50万的工作,选择完成父亲的遗愿——收集和整理即将失传的侗族文化。在面对个人的前途和亲人未完成的愿望,阿香选择了后者。我佩服阿香的勇气,更敬佩她的坚持。
90后侗族姑娘阿香是一位都市白领,父亲意外去世,在料理后事时,在父亲的电脑里发现侗歌的资料和父亲留下的视频,也是父亲生前未完成的事。她顶着家人的反对,坚持留在家乡收集和复原侗歌和侗族语言,完成父亲的遗愿。在阿香的努力下,到目前为止,已经收集侗歌近千余首。
光是选择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完成遗愿就已经是一个很多人无法做出的选择,坚持下来就更不容易。一方面顶着家里人施加的压力,同时还要为侗族文化的修复稿费心力,阿香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放弃,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并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定的成果,阿香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阿香的行为应该被记录下来,为更多人知晓。
在电子产品盛行的信息时代,传统文化仍然需要我们传承下去,而不是成为信息时代的替代品。不管什么时候,传统文化不能被遗忘。阿香是我们的榜样,文化的传承中需要更多像阿香一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为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让更多人领略它的魅力。#女孩放弃50万年薪回乡完成父亲遗愿# #2021抖音创作者系列微电影温情上线#
⑶ 戴颖的人物简介
才女
自编自导自演“民国微电影”
这部名为《断锦》的“民国微电影”改编自戴颖原创的40万字小说, 她担任编剧、主演和制片人,期待还原一个真实的民国故事。“这部电影里,所有的服装、饰品甚至是电报、旧报纸都是我自己做的。”剧中的服装,戴颖很讲究,“女主角的服装由素雅到绚烂,到最后就成了如斯嘉丽一般的‘乱世佳人’;女二号是一位‘洋派淑女’,所以从头到尾她只穿洋装。”
她还曾以图配文的形式,亲自演示了从20世纪初到80年代的世界女性服饰变化,其中包括旗袍从20年代的兴起到60年代的衰落。
淑女
钟爱裙装的90后“女红”高手
“女红”这个词对90后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可出生于1991年的戴颖却是个“女红”高手,针线、纺织、刺绣、缝纫都会,衣柜里很多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很多人都感到奇怪,认为在工业如此发达的时代,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去做这些‘过时’的事,但这是女性的自我修养,和读书写字一样,再正常不过,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虽然因为一些报道引起了争议,但实际上是某些记者缺乏常识,把“洋装”这一历史词汇当成了奇装异服的代名词,并把剧照当成生活中来报道。实际上她只是坚持优雅、庄重的打扮,”穿着端庄是对他人的尊重,这是社交礼仪规范。“
⑷ 芥末90的基本信息
剧名:《芥末90》艺术生三部曲
简介:《别哭,我的青春》是网络红人妖娆哥首次参与的影视作品。这是他携手曾经做客 《鲁 豫有约》的嘉宾、无双臂女孩熊燕拍摄的一部微电影。剧中,养父妖娆爸爸、无双臂的姐姐林晓燕与艺术生林晓影相依为命。父亲在夜场卖艺养活姐妹俩,姐姐通过卖刺绣补贴家用。 妹妹晓影偶遇商人陈先生,从此开始了一段迷失自我的情感之路……
《诺亚方舟》主演:翟雯 姚雅琪 刘少艺
简介:讲述富二代女孩陈果儿,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经历过亲情、友情、爱情重重打击后,对生活失去信心,就在她万念俱灰的那一瞬间,被一个渔夫简单朴实的话语点醒,顿时豁然开朗,开始了新生活……
《微影大梦》主演:范桢 周妍 徐金超
简介:表演系女生夏婉莹不顾母亲反对,从做群众演员、拍微电影开始实现自己的明星
梦想。在小丑演员的鼓励下,更加坚信微影像同样成就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