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法国微电影《盲人调音师》 是有什么寓意么
开头的声音是女主角的自杀,因为邻居看到了调音师,女主角不会杀人,否则邻居一定觉得蹊跷,一定会报警,从片子也能看出邻居本身就怀疑老太太,老太太应该发现了男主是假盲人,但鉴于杀了他也会暴露(再加上被音乐感动),老太太只能自杀。在这个社会,不停的伪装才能活下去。男主角最后没死,音乐到最后字幕都继续弹奏着....导演却告诉了我们整个人类的灭亡。
人人伪装,能够更好的活下去,却也是堕落的开始。男主没死,以后还可以以此为生,导演是想说明一个更大层面的悲剧,社会需要伪装才能活下去,导演画出了一副巨大的末日图画。
至于男主为什么不反抗,其实不是入戏过深的问题,一开始门就被反锁好几下,反抗不一定成功,不如继续伪装。这也说明了,伪装是不可避免的,伪装是在这个社会最优化的选择。
(1)弹钢琴的唯美微电影扩展阅读
影片开始就大量采用特写、近景镜头,但是还是基本表现出男主所处的环境,并且男主没有穿衣服,我认为会有起到触发观众好奇心的作用,并且使用特写镜头不会对接下来的故事有剧透。
影片陈述方法多数使用男主心理旁白。开头过后,心理旁白直接陈述在努力十五年以后钢琴大赛失败,从此男主被失败所纠缠,可以知道男主的心理素质并不好。镜头切到餐厅,男主大口吃糖暗示男主贪欲大,而且是瞬间的快乐,并不长久。
影片除去片头片尾大概在十分钟左右,男主和老板的谈话占到影片五分钟,所以传递的信息量比较大。男主说“人们认为失去会让我们变的更感性”并且男主在工作时小费更多,人们更友善。当老板反骂男主流氓时,男主说“自从音乐大赛以后我再也没弹过钢琴。”我认为是男主无法成为男主并且是在努力十五年以后,于是成为一个弱智来得到关爱和重视,并且是在极大的侥幸心理下完成的。
到了故事主线,老妇人刚开始不愿意开门。男主还是用我是盲人来博取同情心,迫使老妇人开门。进门以后,老妇人至少锁了三四道门锁。背景音乐开始变化,暗示事情即将发生。男主在客厅滑倒,男主看到尸体,背景音乐更快。
在钢琴边上,老妇人明显有个推的动作,男主自然坐在钢琴上,这时给了老妇人脸一个特写,带有怀疑和不安,这时男主对尸体有个发呆过程。老妇人取下男主墨镜,可能已经发现男主的隐形眼镜。
然后开始男主的内心独白,老妇人举枪站在男主身后,最后三句“快点说点什么吧?”把故事推向高潮,因为男主已经接近崩溃,只能无奈弹起钢琴。影片在男主钢琴声中结束,结局在开头已经陈述。
2. 法国微电影《调音师》短小精悍,看完你有何感悟你注意到了哪些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
法国悬疑、惊悚微电影《调音师》于2011年上映,总时长仅14分钟,却收获了广泛好评,最终荣获“第37届法国凯撒奖-最佳短片”。影片剧情紧凑,情节设计精巧,引人入胜。以下是对《调音师》的剧情简介和深度解析,以及电影中的细思极恐的细节分析。
剧情简介:影片讲述了一个曾经在钢琴大赛中失败、经历挫折的天才钢琴师,因一蹶不振而成为了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他选择假盲,因为这样能让人们误以为他弹奏得更好,耳朵更发达,同时还能享受到更多正常人所没有的福利,如更多小费、更友好的对待等。利用自己的“盲人”身份,他得以“名正言顺”地窥探他人隐私,了解主人的私密生活。
电影的高潮出现在他应邀请去为男主人的钢琴调音时。在进入屋内后,他不慎跌倒,手触碰到湿漉漉的液体,抬头发现了一个血淋淋的尸体坐在沙发上。这一幕让他大吃一惊,但因为自己是“盲人”,不应被吓到,于是他试图装作淡定,假装什么也没看见。女主人快速帮他处理情况,他则继续“装盲”,最终逃离了现场。
电影的结局看似开放式,但通过深入分析,可以推断出主人公的结局。首先,他口袋中的日程本会被女主人发现,她不可能忽视这一不寻常的物品。其次,他目睹了凶案现场,却未采取任何反抗行动,这表明他缺乏血性和决断力。再次,他跌倒时,地板上的血迹足以让他察觉到情况的严重性。此外,女主人在带他换衣服时故意推了他一把,他能够准确地找到钢琴和凳子的位置,这暗示了他并非真正的盲人。最后,影片开头便以一声射钉枪的响声开始,预示了故事的走向。
细思极恐的细节包括:服务员欺骗了一个“瞎子”,他选择假盲不仅欺骗了他人,也欺骗了自己;他被领导知晓假盲后,领导虽有愤怒但并未阻止,揭示了社会对这种行为的容忍度;他面对女主人时卸下防备,甚至主动向她透露隐私,这让人深思人性的复杂性;他在向领导讲述泰姬陵的故事时,自以为演技高超,实则漏洞百出,展现了他内心的虚伪。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人性中的脆弱、虚伪与道德的沦丧。他因为一次钢琴比赛的失败而选择了逃避,装作盲人,以换取他人的同情与关注。然而,他的行为不仅背叛了自己,也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他偷窥他人隐私、利用“盲人”身份满足私欲的行为,不仅反映出他内心的自私与冷漠,也揭示了社会中对弱势群体的误读与误解。
总结,《调音师》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短片,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层次的探讨。它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如何选择面对与成长。影片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现了复杂的人性与深刻的道德思考,令人深思。
3. 一部国外的微电影,讲的是一个盲人钢琴师的故事,名字想不起来,只记得一幕“他在弹钢琴的时候,有个人站
调音师 L'accordeur(2010)
导演:Olivier Treiner
编剧:Olivier Treiner
主演: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Danièle Lebrun/格莱高利·嘉德波瓦/Emeline Gue
类型:剧情/悬疑/惊悚/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上映日期:2011-02-21
片长:14分钟
又名:钢琴调音师 / The Piano Tuner
4. 微电影绽放观后感
今天我们学校要求观看《绽放》这部感人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盲人月明的一生成功事迹,她的事迹深深地感激着我们每个人,深深地启发着我们每一个人。
主人公月明是一位美貌如玉,心地善良的姑娘,也是拥有天赋的音乐天才——弹钢琴。我们好几次看到月明全神贯注地弹钢王琴的时候,不知不觉地进入美妙的声音世界。我们其实知道自己听不见声音,但心灵上似乎感受着从未听见过一个奇妙的曲子。月明虽然失去光明,但拥有一个深奥的心灵——眼睛,她同样把心灵深处的声音传给每一个人听,好得多么醉人。
我们本来认为月明有超群的音乐天才会有一丝希望。因月明的失明,社会上有关部门都不愿招收她,这样月明到处碰壁。虽然社会对盲姑娘的绝情,但月明从未一次自暴自弃,心灰意冷,坚信自己的愿望始终会实现。
我觉得社会上一些聋人找工作跟盲人月明差不多到处碰壁,一些聋人在社会上参加工作时为何放弃一丝希望呢?为何因社会的不公平而感到愤怒呢?由于心理产生种种的缺陷,所以他们很容易放弃一丝希望,坚持不下去了。想找一份好工作也难找,不如从基本认真做起,不怕累不怕苦;想获得加价对自己的赞赏就不如给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付诸行动;想为自己未来的日子打算不如从现在开始以梦想奋斗下去了,坚持不懈,坚定方向。
令我们没想到的是盲月明被有个音乐学院愿意招收她担任音乐老师。有一句话:“成功是人往往经历着不少挫折去勇气克服的来源。”若没有这样过程的话,就不会有成功。盲月明有因失明而感到自卑,但有自己的梦想而去实现。
她说我们虽然是聋人,但不能因社会上存在一些的鄙视而失掉自信力,除了置身于物以外,我们要有一颗快乐自信的心。就这样,她的自信越来越强大,通往梦想之路奋斗下去,去实现它。
5. 求一个微电影赏析
《调音师》:微电影,大世界
文∕杀手里昂Leon
这是2010年的一部时长只有十三分钟的微电影。电影中出场人物寥寥无几,场面平淡无奇,没有豪华的明星,没有炫耀的镜头,但就是这样一部短小精悍的微电影带给观众的震撼绝不亚于130分钟的好莱坞大片带给我们的感官刺激。
影片最为人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导演对于影片悬念的设置和恐怖氛围的营造上。为了增加影片的悬念,导演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将影片的结局提前预设在影片的开头,自始至终将观众的心悬在半空之中。影片开头,伴随着字幕的出现,优美的钢琴声在幽暗的空气中飘荡,一位盲人似的男子赤裸上身,只穿一条短裤在弹着钢琴,对于这种打扮的钢琴演奏观众不禁产生好奇和想象。而对于那两位听众,则显得更为神秘莫测。
如果按照影片的色调来结构影片的话,那么本片可以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影片的前半段色调明朗鲜亮,节奏轻快,对白睿智活泼,又不乏哲理意味,特别是“泰姬陵”的故事在哀伤中却充满了淡淡的浪漫气息。而影片后半段的色调则明显灰暗沉重,幽暗的光线,封闭的空间压抑得让人窒息,与前半段明朗鲜亮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影片的前半段只是交代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为影片的剧情发展做好铺垫的话,那么影片的后半段才真正是悬念迭起,故事的高潮之所在。
当调琴师进入老妇人的房门时,随着关闭房门时的短暂定格镜头,好戏才刚刚开始。昏暗的光线,幽闭的空间,当调琴师意外的卷入这起谋杀案之中时,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处遁形,只有假戏真做,继续把自己的盲人角色扮演下去。然而,这次一旦被识破,便会危及生命。从此,调琴师的命运便与观众那颗紧张的心紧紧的系在一起。其实,一部好的惊悚片没必要非得搞得很血腥很暴力,也不需要那种虚张声势,轻浮虚夸的表面造势。在这里,导演通过调琴师的内心独白,镜头的调度来设置悬念,营造影片的惊悚氛围。而片中“日程本”这一简单的道具成为营造影片悬念与惊悚气氛的重要物件。盲人怎么可能会有日程本?通过调音师的这一疏忽,更是增加了观众对于其命运的担忧。片中有一短暂的镜头有点令人不寒而栗:调音师一边弹着钢琴一边担心老妇人会从他口袋中翻出那本日程本,而在同一个镜头的另一边老妇人在墙上的影子好像是在翻调音师的衣服。随着缓慢而又清脆的脚步声,镜头移动到调音师的脚下,这时老妇人的脚步停住,站在调音师的背后,紧张的气氛凝聚在空气中,一触即爆。在男主角激烈的内心独白之后,琴声想起,导演这时又运用了摇镜头,将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一层一层的剥离给观众。透过墙上的那面镜子,观众不禁会为调音师的命运捏一把汗,然而,影片就在这时以调音师优美的钢琴声谢幕。
或许,本片最高明之处便是影片开放式结局的设置。导演并没有将调音师的生死明确的告知观众,而是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让观众自己去遐想。影片开头那戛然而止的“砰”的一声到底是枪声还是开门声,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观众自己的判断。一部优秀的影片,观众肯定不会只看一遍,而是一遍一遍的反复揣摩,在看完影片之后还会饶有余味的回味影片中的种种细节,镜头。
当我们试图去欺骗他人时,我们自己可能也已经陷入了别人设置的陷阱里面。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聪明。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正常人,却要装成盲人来为别人调琴。然而,他的这一欺骗行为却博得了别人更多的同情,订单比之前翻了一番。并且,伪装成一个盲人,顾客在自己面前都摘掉了虚伪的面具,毫无顾忌的在自己面前穿着内衣跳舞,做面膜。这个社会的信任感只是建立在比自己弱势的群体身上。而餐馆的服务员却因为调音师是个“盲人”而少找零钱。社会的冷漠,欺骗,虚伪都借助调音师那黑黑的墨镜放大出来。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仅仅十三分钟的影片里,所反映的信息量确是如此之丰富。微电影,也可以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大世界。
(影评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6. 调音师结局解析(从影片的视听语言解析结局之谜)
文 六衡 字数:3726 建议用时:6分钟
看过印度版《调音师》的朋友们,一定要记着看看原法语版的13分钟的微电影《调音师》,和改编后的印度版相比,法语版无论是从电影的主题还是视听语言,以及设置的悬念和印度版相比都更高一筹!
毕竟,这是一部仅仅凭着13分钟的电影叙事和视听呈现,就被二十多万网友打出了92分的高分短片!同时,这部短片还获得了2011年卢纹(Leuven)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并在豆瓣最高短片中排名第三。
那么这部短片究竟是因为什么获得如此成功呢?很多人看完短片都在疑问,男主最后被杀了吗?
下面六衡将结合电影的视听语言来说说自己对电影的结局、电影悬念的设置和电影的主题三个方面的理解。
六衡的理解 : 必死无疑!尽管导演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但导演已经通过至少3个方面细节暗示了调音师的结局。
细节1:调音师的自我独白
“ 在我演奏期间她不会杀我 !”此时的调音师仍在战战兢兢得弹着钢琴,而房主太太拿着钉枪站在他的身后。
此前的调音师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满客户联系方式的笔记本可能已经暴露,而这个是房主太太识别他“装瞎”的关键所在。之所以会有这样不合情理的内心独白,是因为此时的他已经很慌乱,大脑已经失去了判别的能力!
调音师不可能永远得弹奏下去,而一旦他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这句独白,只是他的自我欺骗,他仍沉溺在自我的幻想之中! 所以,按常理,音乐肯定会停止,他也肯定会被杀 !
细节2:电影背景音乐的转换
调音师入场时的主旋律音乐在整部影片中,是一条主线,同时承担着很重要的叙事成份。 电影开场,弹琴的音乐即出现,然后以主角独白的方式进行闪回叙事,最后又通过这首音乐回到弹奏现场。
从始至终,主旋律没有更换过。然而,在最后一幅电影画面结束时,黑色字幕出现后,音乐却被悄悄换成一首类似装潢声音的音乐。
这个音乐和上面六衡说的细节1中的独白台词相呼应,意在告知观众, 调音师弹的那首曲子停止了,他被房租太太处理了,房屋太太正在用装潢工具和材料处理现场!
细节3:电影的最后一幅画面
画面定格在一面镜子里的三人画面间。镜子中,房主太太拿着钉枪在调音师背后对着他占据了大幅画面,而右上角处则是房主太太死去的丈夫诡异得坐在沙发上。
最后的画面
有网友从房主太太丈夫安详的死状推测她的 丈夫应该是一名真正的盲人, 这点我是赞成的。否则他不可能如此安详得接受太太的钉枪从自己的左边太阳穴附近穿过。
而此时,房主太太的钉枪则对准调音师的后脑勺。调音师并非真瞎,他是装瞎,但他后脑勺没有眼睛。他此时听到了房主太太高跟鞋扣在地板的声音,但并不知道身后的人在谋划着什么。 同时,他因胆怯和慌乱,以及“迷信”自己的演技,认为只要自己不动,房主太太就会依旧像之前一样“安静”。
所以,调音师很可能和房主太太丈夫一样,被她用钉枪毫无声息的从后脑勺解决掉,最后诡异地坐在钢琴前,就像沙发上的房主太太的丈夫一样!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短片里主角的内心独白,还是背景音乐,或者最后的画面,都能推测出调音师被杀的结局。这是从视听语言中的声音元素和画面信息推测而出,也是导演所作的暗示。
尽管这部短片没有印度长篇版本悬念多,但这里的悬念则更加紧凑,设置得也更巧妙严谨。 尤其是开场的前两分钟的镜头表达。下面结合电影里闪回前两分钟的镜头语言举例说一说。
举例:多处特写镜头的铺垫和暗示
特写1 :钢琴弹奏时的音箱共振,钢琴是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道具,从主角的身份职业,到故事的发展和结局,都和钢琴有关。
特写2 :调音师身体部位的特写,包括裸露的腿部和腰部、局部特写,裸露的肩膀和面部特写。这里面的弹琴时 不合常理的“裸露”都在观众心理设下一层悬念 。
多处特写镜头
举例2:出场的三个人物构图
整部短片以声音入场,有音乐声和主角的独白声,而第一个出现在画面里的人物则是一个侧身坐在沙发上的老年人。
房屋太太丈夫
这是一个中近景镜头,老人处于画面中右侧,视线看向左侧,这里采用了常规的九宫图构图,将人物放置在画面的右侧,同时利用眼神引导观众视线,将我们的视线引导至左侧,也就是接下来调音师弹琴的位置。
镜头随着视线的引导来到主角钢琴师的位置,画面呈现的是肩膀以上的特写镜头,呈中心对称。同时身后有一个只看得见黑色衣服的人物背景。 大多人物特写镜头头顶一般都会进行少量的留白处理,而此处却没有,这一方面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人物紧张的表情上,另一方面则让调音师背后的“黑色背景墙”显得更突出和神秘。
头顶无留白
短片的前两分钟,对整个故事中的悬念设置处理所做的远不止这些,譬如主角的独白台词也是悬念一层扣一层,台词和镜头语言以及画面的配合,让故事的悬念越发引人深入探究,引人深思。这些都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在观众的心有设下层层悬念和谜题。
看到有一个关于这部短片主题的高赞评论:
生活不是失去信仰就寄望于伪装,而自作聪明是另一种自寻短见。
影片中,主角在一次钢琴考试比赛失败之后,他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走向了一条“自我欺骗”之路。他伪装成失明的调音师,以弱者的姿态示人。利用人们对弱者的同情和补偿心理,获取利益。他从身体的“假瞎”,走向了心理的“真瞎”!
他在自欺欺人之中,幻想着自己是奥斯卡影帝。但他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最后遇到了一个比他更了解盲人的房屋太太。
在这个房屋太太的面前,他暴露了自己,并且为此付出了残酷的代价。 这是对他放弃了真实的生活,在自我麻痹中过着心安理得的虚假生活的惩罚。
他是一个懦弱、胆怯的可怜虫,他为了利益,迷失了自我,放弃了自我,这是他悲剧的原因。
那么在短片中是如何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用以表达影片的主题呢? 下面从两点来具说一说 。
1.第一人称叙事,以主角钢琴师内心独白的形式塑造出一个狂妄且胆小自私的人物。
首先他是一个非常狂妄自大的人。 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主要在于能让角色更加真实的走入观众内心,观众的注意力会紧紧跟随着主角的叙事,会因为他的紧张而紧张,因他的窃喜而窃喜。
但同时,因为第一人称,他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他的独白和对自我的评价并不一定就客观,他可能在自我修饰或者夸大自己的弹琴技术。 试想,如果真像他所说的,自己是个“天才”般的人物,那么应该也有足够应付考试的心理素质。然而他并没有,而是被自己的内心的紧张和胆怯打败。同时,这也暴露了他学艺不精和夸夸其谈的性格特征。
主角的紧张
当然,体现他狂妄的细节远不止这些,如为难服务员和等候红绿灯过马路时对身旁老奶奶说的话,都显示出了他的狂妄和自私的一面。
2.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的交叉使用,非常规的构图法。
在主角进入礼堂考试的一幕中,首先以远景作为这个场景的定场镜头,在广角镜头下,钢琴师显得渺小而卑微。下一个镜头是俯拍坐在钢琴前准备演奏的主角,紧接着中近景背影一闪而过,再接着对手部扶凳、擦拭琴键、发白的面部、颤抖的双手进行特写,刻画出了一个紧张而胆怯的人物。
下一场景直接出现的是主角躺在家中的床上的中近景镜头,同样是俯拍的视角,而主角从位于画面中央中心对称的位置,转向右侧的侧身方位。这个场景的布景构图也别出心裁。
主角仰面而躺的枕头是两个黑白钢琴键拼凑在一起的,此时因为主角位于两个枕头中心位置,所以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钢琴键盘。键盘枕头呈倾斜线条,而当主角侧身之时,枕头钢琴琴键分裂两半。此处的“倾斜”和“分裂”都展示了此刻主角内心的状态,表现出钢琴比赛失败对他的重创。
钢琴键盘枕头的倾斜
而下一个摄影机的角度已经从俯拍的垂直角度转向了正面的水平角度。这个画面中,通过演员双手交叉的拒绝式姿态、透过鱼缸拍摄的扭曲变形的眼睛、行单影只困在玻璃鱼缸游来游去的金鱼布景。多方位展现主角的内心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中,扭曲变形的眼睛这点设置非常巧妙。 这样创造性的视觉表现了主角“非正常的状态”,“扭曲变形”暗指主角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和扭曲,他开始处于一种虚幻、自我幻想之中。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的变形和遮掩,也就意味着心灵的扭曲和封闭。 从此处起,暗示主角开始将自己放置一个虚假的世界。为了满足自己的偷窥欲、虚荣心,以弱者的姿态骗取别人的同情获得利益,最后玩火自焚。
扭曲的左眼
在没有遇到这个房主太太前,他洋洋自得,而遇到房主太太这个“高手”后,他因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本身的性格弱点,葬送了性命。 他将自己骗死在自己制造的幻想世界中,沉溺在自我虚构的世界里,失去了识别真实的能力,抵抗的能力。就像那只困在鱼缸里的金鱼,只能在自己的一方玻璃缸里游来游去。
装瞎是他走向自我毁灭的开始,他的不诚信、欺骗、隐藏自我、沉溺于虚无,也在警醒着世人。这样的一个失败的小人物生存经历在情感上也引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这就是这部短片的现实意义。
人不能活在虚无之中,要想改变命运 ,请真实的生活,勇敢地面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获得劳动成果,而不是自欺欺人,凭借小聪明获得一时的小恩小利!
13分钟的微电影《调音师》无论是从剧本结构,还是电影的台词设计,声音元素的运用、镜头的设计剪辑、场景的布置和细节的铺垫等方面,都经过导演和主创人员的巧妙安排和创作,最后呈现出一部精彩的悬疑又富有深刻主题的短片,带给人视听的享受和情感共鸣,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