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八月电影为什么是黑白
因为八月电影讲述的是过去所以是黑白的。八月全片以黑白色调的影像呈现,整个黑白色调下的故事更像是一场梦,是一场压缩记忆的梦,它让我们感受到夏天可短可长。小雷眼中的许多事情不是十分清晰而是带有一些模糊的碎片,这是对于八月这个时间点的暧昧处理。在这段时间里,小雷游离在大人世界之外,他总是在父辈交谈或者吃饭将要结束时进入镜头画面。
八月电影赏析
八月全片以黑白色调的影像呈现,这种处理方式在国内外很多电影里都很常见。张大磊选择用黑白影像呈现八月的故事极为冒险,八月的故事发生在夏天,抛弃彩色的运用,观众无法直接进入故事。但是张大磊将你所能感受到的夏天通过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他淡化了所有可能产生的热切情绪,让一切发生如同流水,举重若轻。
整个黑白色调下的故事更像是一场梦,是一场压缩记忆的梦,它让我们感受到夏天可短可长。影片结尾的部分将录像带中的影像处理成全片唯一出现的彩色,这是对梦转成现实的映照。父亲远在他处拍摄影片的经历,是属于成人世界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是国企改制之后对于体制对于社会的妥协,是对于当下社会世故的一种反思。
⑵ 金马奖《八月》,黑白电影,真有那么好看吗
一张老旧的照片
文/梦里诗书
《八月》如同一张被封存已久的老照片,而导演张大磊所做的正是吹去了照片上的浮尘,让我们回望了对一个特定年代淳朴的回忆,但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能真正的去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展开,符号化的堆砌也显得平庸空洞,这使那黑白的影像中所让人感受到的只是一份浅白的情怀。
电影以一座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为时代背景,一家人平凡的生活,因改革时代浪潮的袭来而被一步步的打破,但难得的是《八月》虽然在不断的营造张力,可一切又都是以一种含蓄平稳的手法徐徐道来,这种着点于生活,透过生活点滴的凝聚不断发酵感情,在舒缓中饱含已情感的方式,不经让人感觉到了一种与小津安二郎电影的异曲同工之妙,而这样的作品作为一位导演的处女作来说,无疑更是让人尤为钦佩。
黑白色调贯穿全片,用彩色以点睛的拍摄手法,虽然确实起到了电影预想达到的效果,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个呈现时代,以孩子为视角的夏日往事,黑白基调的运用其实并没有感染到我,这并不是一部如同《辛德勒的名单》或者是《塔洛》那样让人真正有感黑白色彩能更为深层次营造氛围的作品,单以生活流为主所构建的故事,色彩的缺位,自觉不仅会使本就含蓄平淡的日常变的冰冷死气,也破坏了电影本尤为出色的摄影之美。
在回到电影剧情上来看,《八月》以一个面临小升初的小孩晓雷的视角去展开,但作为主人公的晓雷并没有真正在这部电影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并不夸张的说即便这个故事并不以晓雷为视角去审视,它也是可以成立的,电影并没有真正去站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审视一切,而过于散乱的剧情架构,更是让人在电影时长过半后仍旧难以去把握到重心,虽然无从否认其确在几场情感戏上的拿捏非常到位,但是这种吉光片羽式的佳句,仍旧无法让人形成真正触及内心的共鸣。
对电影犹如一张老旧照片的形容其实并非绝对的褒义,《八月》虽能让人回望于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但却并没有真正带人走进那个时代,它只是如同一张老旧的照片一样勾起了人们些许的情怀,但当你用尽一部电影的时长所看到的只是一张照片,当情怀散去后又何尝不会觉得乏善可陈。
⑶ 请帮我写一个电影《八月》影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荣奈野(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437895/
早已耳闻《八月》的情怀
确实如此
通过小雷的视角
我也看到自己的童年
并不是说一样的事情、人物
而是
在不一样的事情、人物里
有相似的感受
小时候的氛围
小时候的视线所及
我觉得自己重温了一遍
“专属于童年的感受”
影片里有一段
小雷站在的父亲身旁看父亲剪辑
小雷问:这是什么
父亲回答:这是电影。
感动,于我是泪点
对于我来说,晚辈走进长辈的世界
或者是长辈体验晚辈的(精神)世界
都是很奇妙的事情
会让我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共通
影片的结尾
我是喜欢的
但是觉得有些突然
有些急着结束的感觉
而我还想看下去
⑷ 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八月》:1994年的夏天你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