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村里放电影怎么下通知
在村里放电影的通知可以通过村委会的大喇叭进行广播,或者在村庄显著位置张贴海报或公告,以告知村民电影放映的时间、地点和详情。
以下是一个示例通知:
标题:村里放电影通知
时间:xxxx年xx月xx日晚上7点
地点:村文化广场
电影名称:《xxx》
如有降雨,将另行通知,请注意天气预报和村庄通知。
观看时请携带小板凳和零食,但请保持地面卫生,观看结束后请带走垃圾。
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村委会。
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期待与您在文化广场见面!
注意:以上仅为示例,实际通知可能因地区和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❷ 农村看电影的场景你还记得吗
记忆中的露天电影
说起农村看电影,那热闹场景没经历过是想象不到的。小时候农村也没有什么 娱乐 ,那时大家也没有打工,年轻人都在家里。看大戏,看电影是非常开心的大事。
一听说哪里放电影,心中早早的期待着,数着日子。电影都是露天的,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银幕要么挂的墙上,要么挂在埋好的两个树桩上,两个大音箱,一个老式放映机,一台汽油发电机。我们那里除了村里(那时叫大队)每年放两场电影外,其它放映机会就是逢庙会或有人许愿还愿,再就是条件稍好些喜欢热闹的家庭逢儿女结婚,生小孩等大喜事也会放电影。只要说哪里要放电影,附近各湾子甚至附近村的人都会背着椅子凳子早早的赶去,特别夏天一路上从下午天四五点开始,卖货担的,走亲戚的,送礼的,看电影的,陆陆续续都不断人。有时得跑挺远路,记得我看电影最远都跑十几里地。
每场电影通常最少也几百人,人多的时侯附近树上土堆上都是人。银幕早早的挂上,日头还高,就有纷纷到场者去占有利位置,把椅子登子早去占着,卖货者在外圈,摆着各种小摊卖各种食物,小玩具,等等货物。孩子们前串后串跑来跑去,甚是欢乐,年轻男青年三五成群到处寻找哪里有钟意的姑娘。。。。。。叫卖声,打闹声,聊天声,喊人找孩子声,音响放出的歌曲声。。。。。。一片吵杂。
天黑下来,电影才能开始,这时整个场地不知觉中人坐着的站着的挤满了人。随着放映员对片,调试结束,电影也就即将开演,银幕图像声音出现,场地顿时也就安静下来,虽然也有些交流声,但终究会压低分贝,渐渐的淹没在电影声中,大家也都静静地看着电影。远看去,外围的卖货摊的灯笼星点的点缀着电影场上,还别有一番景致。
记得那时电影经常放,《少林寺》,《侠女十三妹》《醉拳》《湘西剿匪记》《神偷》。。。。。。也非常丰富。
看露天电影最不和谐的就是,偶儿会有年轻人打架,那时我还小,听说有人打架就怕。再就是没带凳子的,会抽人草垛的草,挽成草把席地坐。人多了还真把人草垛草拽去不少,碰到脾气不好的,还会骂人的。
散场后大家跟着各路手电筒光亮各回各家,路上大人聊着电影的内容,年轻人讨论别家姑娘,孩子们有人依然嬉闹,有的都在爸妈怀里睡着了,犹由未尽。
太阳还老高,我就和其他小伙伴们搬着小板凳早早地来到我们村部门口了。村里的一遍又一遍地在喊:“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晚大队门口有电影!今晚大队门口有电影!!都快来看啊!高兴的拿上手电筒叫上小伙伴们一起去。
还有那个时候主要放抗日战争的电源有:《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嗄》、还有《少林寺》……大半夜放完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回来走在路上还是有点吓人的哈哈。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还真是童年的那一段回忆好啊!现在也体会不到那种儿时放电影的快了的回忆了!
幼年时,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精神文明建设极度落后的情况下,电影放映员绝对是神圣受追捧的职业,听母亲说,在八十年代,孩子们一听说哪里有电影,都成群结队,不顾辛苦,走上十几里去看电影。直到我童年时,村里放电影,街上还得坐的满满的,小孩子都爬到树上去,等到电影散场,大家讨论着剧情,拿着马扎,领着孩子,三三两两回家去。这个画面和在家门口躺在凉席上看星星的场景一样,印在我的脑海,至今依旧清晰。那个时代,在长辈眼里是苦难,在孩童眼里却是无忧无虑撒欢奔跑的童年。据说,现在村里一个月放一次电影,据说,看的人寥寥。今天,已经二十五岁的我,和母亲一起,搬着板凳来看电影。第一部,经典的抗战片,第二部,接地气的民间小调。不知为何,这场景让我想到了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那是个男孩的成长史,而村里的电影,伴随了我的成长。我站在巨大的幕布旁,看着电影里的嬉笑怒骂,听着观影群众的窃窃私语。夜渐深了,天上的云彩还是一块一块的,初秋的夜微微凉,我的思绪飘呀飘,飘到了小时候,去捏一捏那个小女孩红扑扑的脸。夜晚的小精灵们,睡吧。
60年代末70年代初看过的电影
有:南征北战、地道战、红日……不管刮风下雨都在露天放映,一听说有电影,太阳老高就去等着。一点都不夸张的说,十里八乡的都来看,那场面宏大、壮观。
印象最深的那次是演动画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十五六里路步行走去,吃罢午饭我们一帮小伙伴们就走了,可是天黑后我们等了好久好久还不放映,那时没有手表,感觉时间很慢很慢,
后来知道了是从县城向这里导片子,其实是一部片子三个地方同一晚上放映,县城首先开始,放完第一本后有人骑摩托车送往第二场地,第二场地演完再送往第三场地。第二本,第三本依次类推。当然了,中间也免不了等场!
我们看的是最后一站,回到家时天已是微明了,不过,还是很性奋。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滋有味,那个时候每年还能看个三两场电影,
现在已是十多年没看电影了,有时村子里也演电影,可惜以没了那时的性趣,更没了那股热情!
别了我的童年,别了我的天真烂漫!别了我那想学好学而终究也没有机会去读书的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儿时的我看电影是最期盼记忆最深刻的事。能够看上电影是一种享受。家在农村,那时候家里没有电灯,电视,人们的 娱乐 方式就是看电影,看戏。村里大约一个月会放一次电影,如果村里要放电影了,有人知道了就会兴奋的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不大会儿整个村子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心情像过年般高兴,盼望着天快点黑,奶奶晚饭也做得比平常早一些。吃完饭我搬着小板凳到放电影的地方找个好位置,先占住,还和小伙伴配合轮流值班看守防止位子给被占。天刚扫黑,父老乡亲都出来了,还有一些邻村的人也来了,集中在一起,场地上的人一个挨着一个,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有时候银幕的后面也坐满了人,在人们喜悦的等待中,电影开始了。有时候村干部还会借换片的空档儿,向村民发通知,讲生产注意事项等。记忆最深刻的电影是《地道战》、《地雷战》、《少林寺》《喜盈门》戏剧电影《朝阳沟》《包青天》等。看电影的场面,热闹,有趣,真的难忘,记忆犹新,如在眼前。
小时候看电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记得最早的一次看电影是坐在父亲的肩膀上,看的。那是在我们村原来的老学校操场的东南角,当时候刚开始都是用投影仪照上银幕上的一个个的画像,画像上的女生,像个新媳妇,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心里 好害怕的!
那时候看电影也不知道什么片名,也不知道说了什么。后来看电影就能记得了。有南斯拉夫的《桥》,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地道战》,《地雷战》,《苦菜花》,《卖花姑娘》,《火车司机的儿子》,《海霞》,《战友》,《奇袭白虎团》《小兵张嘎》,《大浪淘沙》,《闪闪的红星》,《沙家浜》,《红灯记》,《艳阳天》,《金光大道》,《磐石湾》,《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智取威虎山》,《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闹天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南征北战》《车轮滚滚》,《龙江颂》,《海港》,《杜鹃山》,《小花》,《知音》,《血战台儿庄》……
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 娱乐 ,一年有几次电影到村里。当银幕竖起来了,孩子们都忙着占位置,护地方,电影开放的时候,可以说是家家闭户,露天电影场是人山人海。前面的人坐着,后面的人站着,最后面的人站在板凳上。
那时候,只要听说哪里有电影,村里的小伙伴都会 成群结队的前往,有的十多里路,每当电影快结束的时候,人们都是争先恐后地往回跑。
一路上孩子们学着电影里的台词,有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到了家门口,用脚踢自家的大门,用电影里日本鬼子的话说“他妈的,给老子开门,死啦死啦的”……
儿时的往事,不是随风而去,却是永远的记忆!
说起小时候农村看电影的事情,一下就激起了我怀念儿童时的情景。
我小时候的农村,非常落后与贫穷,没有通电,照明全靠点煤油灯。即使晚上再黑,也只有那么一星点光明。我们家兄妹多,衣服破烂,母亲每天晚上补衣服就成了日常营生。这样一点点光亮,也就成了全家人体面的期盼。那时的煤油,也是实行供应,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有很多晚上只能黑着静坐。这样大人们互相窜窜门,邻居互相诉诉白日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们这些孩童,放了学的晚上,就真的反了天了,不是成群玩打仗,就是玩捉迷臧。一直玩到十一点多,也不情愿回家睡觉,我就常被兄长叫回,有时还要挨揍。
那时农村演场电影,是非常稀少的事,能看看电影,真的是一种享受。那时看电影是要买票的,用的电是发电机发的。我们家贫穷,买不起电影票。可我就想看电影,只好要么瞅机会往里蹓,要么等电影快完时把门人不管了进去看看也满足,我们那时叫作解放。后来 社会 逐步发展,农村也送上了电,演电影也就不再卖票,我们那时叫作公演。可演电影的次数很少,电影片子也少,从县电影公司调片,往往一部电影要在各村轮演。我们就天天在盼,一旦说村里要演电影,晚饭也就顾不上吃饱,早早搬上橙子去占空。我最爱看的是打仗的片子,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步行十几里出村去看电影,一部电影只要附近演,百看不厌。我们常常模仿电影中的情景,自导自演,玩个尽兴。那时的电影,简直成了我们快乐的全部。
随着科学的进步,电视逐渐取代了电影,现在农村即使也会来演场电影,有时观看的也只三五人。手机的智能化,又在逐步取代电视。我们这一代的经历,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童话。生活越来越幸福了,可由不得常思念童年的往事,也许怀念过去也是一种幸福。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电影就是在村子里的村委会场地看的是主要好像是于荣光,抓小孩子那个电影具体名字我还记不起来了,播放电影的师傅还是村长请来的,每天下午5点多就会把放电影的设备架好,拉一块布,小时候还特别爱看放电影设备发出来的光是五颜六色的光,那时候觉得这东西太高级了。小时候村上的人都特别爱看,每天都是晚上7点多播放,我们小孩子都是早早的在家吃完了饭然后一家家互相招呼一起去村委会看电影,大人去的时候都带一个小凳子,有的是坐在院子门口的大石头上,我们小孩子就比较方便了,直接骑到墙头上,村上的孩子也多,每天晚上都能再那墙头上骑一排在那聚精会神的看。有的家离村委会近的直接端着碗出来一边吃一边看。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之一,莫过于看大屏幕电影
❸ 你还记得70.80年代农村放电影的经历吗
夏天: 一地瓜子壳、腿腿蚊子包、人人自带凳、足足几村人、影幕正反看、老少眼直盯、青年轧热闹、趁机找对象、看到桃色境、心跳手不正、起哄吹叫子、吓跑大姑娘、中间暂休时、忙着找茅坑、小孩手中抱、头无着落靠、大人只管己、继续等下续、一部心酸泪、哭得哒哒涕、一部喜闹剧、笑声满天飞……,电影结束,下次再回!!![笑哭]
我是1976年10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的,那个时期的乡下文化大多是电影。隔三差五的周边的村庄都有放电影的,影片大多都是看过的,为了消磨时间,我们男女知青结伴而行。农村那时放电影就像过年一样,有的连续放二三天,外村的来看电影,就像是走亲戚。放电影前,早早就把凳子放在银幕前,特别是孩子们的高兴劲,很有意思。
那时的文化主要还是匮乏。
看一场露天电影,在农村人眼里,远远胜过现在人看春晚,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最高精神享受!
农村的电影生活是从知道要放电影时开始的,一个村要放电影了,都是提前通知的,从这时开始,村子里就开始沸腾了,大人小孩奔走相告,无论是否已经得到消息都要告诉一番。大人们开始紧锣密鼓地把自己家的活忙活完好静心地看电影,孩子们开始设计准备自己看电影时吃的小食品,当然不是买而是自己到山里采。
放电影当天,大队要派一挂马车到公社里把放映设备和放映员接到村子里,这时孩子们就成群地围在放映地了,带着好奇心看着这些设备;成年人就老早地帮着放映员架设银幕,银幕最初是窄的,后来变成宽银幕了;待到黄昏时分,全村的男女老少、全家的老小,就纷纷的从四面八方向放映场聚集。不过,因为当时 社会 治安不好,家里要留一个看家的,一般都是老年人。
那个时代电影片子少,还是黑白的,经常重复放映,那也百看不厌,甚至电影的台词都能背下来。
那时农村放电影,是一个社交大平台,通过看电影,全村百姓在沟通交流,小伙伴们在加深感情,年轻人通过看电影谈成恋爱的也不在少数。当然,因为拥挤了、挡视线了、踩脚了等等,口角的、打人甚至打群架的也时有发生,不过这也不影响人民对看电影的迷恋程度,因为很多人都是步行十里八村跟着放映员看电影的。
那个时候看电影不只是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是过来人的一种永恒记忆,美好的!
回忆起少时看电影,那是非常兴奋的事。当年我村有验军,又是公社驻地,看电影的次数各外多。当着到部队的放影车驶来,那心情别提多高兴了。经常不吃饭就直奔放影场,早早的等待着电影的播放。今天想来还存在时的感觉。
71年的,那时家里都没有电视 ,村里放电影成了一件大事,喇叭通知时间,很早就搬个小凳子去占地方,那时候村里放电影真是热闹,几乎全村的人都过来看电影,不爱看的也过来凑热闹,邻村的年轻人也登着自行车 过来乘机看有没有好姑娘。[笑]
那时候虽然落后,穷!但是人都很单纯,过的很快乐,没有现在的车贷,房贷的工作压力,没有现在的人心叵测……
现在的到底怎么了,生活条件这么好,可是人每天都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压力、攀比、嘲笑是现在人都有的素质。吃的好东西比以前多了,用的也都是现代化了,但唯一就是病人比以前多了,也更年轻化,可怕的癌症却成常态了!
这是现在人共同的话题,回忆以前很有感触,但是只能在记忆当中!
我是古稀老人,亲历五十年前的农村文化生活,如果有电影看,就是特别快乐!
那时候的人民公社,除了广播站让农村家家都有广播音箱之外,还有电影院或者放影队。电影院看电影,大部分是免费的,节假日全天轮番播放最新的影片,就需要花两毛钱买电影票入场。其他时间只有夜晚放一两场电影看看。
放影队,就是去各个建设工程的工地或者生产大队放电影,全部都是免费的。例如,大型水库建设工程,一般都是几万人,按照人民公社为施工团,分别驻扎在周围山头上,每天晚上,各个公社的放影队播放各种电影,那可是非常热闹的地方!
再例如,电影队轮流到各个生产大队放电影,都是免费的,一般都是当时的热播片。播放正片之前,首先播放半小时左右的科普宣传政策讲解的节目。
还例如,驻军营地,普遍都有电影队或者电影院,经常免费为人民播放电影;周围的各个人民公社电影队,也去驻军营地慰问放电影,就是当地军民联欢晚会;
还有大型的国防施工现场,一般都是施工工期很长,人员很多的五湖四海的民兵,周围的各县电影队轮流来放电影慰问一下 ,几乎天天看电影。
特别庆幸的是,看过电影《洪湖赤卫队》之后,湖北省歌舞团《洪湖赤卫队》剧团来到我们这里,现场演出《洪湖赤卫队》,他们都是明星啊!
电影院
小时候家在三线厂,每个月一次的电影放映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欢乐!放映前都会提前通知,最兴奋的就是孩子,每个人都从家里抱着小板凳,甚至拿着块砖头到影院前的空地上占位子,厂医院的一侧院墙就是放映的幕布,每次放映完,大家都意犹未尽,兴高采烈的讨论着回家去[呲牙][呲牙][呲牙]
我七十年代在新疆托克逊县伊拉湖乡(原称前进公社)下乡当知青时,条件差看一场电影要跨一至三个大队,路途远,我就到老乡家借用毛驴(关系好才给借)骑着毛驴去看电影(看电影人多没有座的椅子,我就骑着驴看)电影基本上都是样板戏和抗日、援朝的老电影……
❹ 小时候农村放电影正片之前放加片,你还能说出一部加片名字吗
一般都是《新闻简报》和动画片,如《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等等。最后才放 电影正片啊!谢谢!
主要是新闻简报纪录片。科教片!防止病虫害,施肥,农药,土地改良,下雨,刮风,干旱的形成!
是那部电影,我就不清楚了,我只知道在电影正片开放之前,播放员都会按照国家政策或者地方政策,推荐播放一些农业或者工业宣传广告,同时有时也会插播一点国家新闻等。
小时看电影在正片开始之前都要加放(新闻简报),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部(世界未解之谜)。
记得是先演一些新闻记录片,大多都是“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然后才演“正片”。
《农业学大寨》
一般放正片儿之前放夹片儿,都是些国家新闻农业知识,还有儿童故事片儿,那时候放电影儿在大街上,佳片儿也是在召集人,人们都陆陆续续全来了,这时,就开始放正片儿了,不记得加天儿的名字,有好多佳片儿都没名字
问:小时候农村放电影正片之前放夹片,你能说出一部夹片的名字吗?
过去农村放电影,那是县放映队的巡回放映,不是商业放映,所以每放正片之前都可能带有夹片,这些夹片有新闻片,有科教片,还有动画片。
那时夹片里的新闻片就是《新闻简报》,说是新闻,其实也是早就过时的新闻,因为它是随着电影正片而来的,有的电影两三个月才转过一次,有的甚至还长,这新闻也就是几个月以前的新闻了。有一次看《新闻简报》毛主席接见某国政要,还是上一年的事。
科教夹片记得有一部是《猪囊虫》,说的是人和猪共同寄生的绦虫。还有一部是《节柴灶》,说的是烧火做饭修节约柴草锅灶的影片。还有说小麦移栽玉米移栽技术的。
动画片和木偶片还有剪纸片也有很多夹片,《大闹天宫》,
《哪吒闹海》,
《半夜鸡叫》,
还有《红军桥》,
《小螺号》,《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动画木偶夹片。
让说一部,我却说了这么多部,超额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还有的都记不清了。
看正片过瘾,看夹片也很入神的。
回答问题:
小时候农村露天影院放电影的场景,大家还记得吗。
八十年代,露天电影的场景,大家还记得吗?
我是七九年的,八十年代露天电影依然在我心里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过年和放露天电影。那个时候还是放黑白的,电影机器需要2、3个人拉,一到放电影的时候村里广播就会通知。听说要放电影,小孩子们有的早早的拿着板凳去村等。有的饭都不吃,就去等放电影,在那个时候,农村看一场电影很不容易。
现在时代变了,农村也变化大了,都没有来农村放电影了,而去城里看电影现在电影票很贵。很少时间去看,而八十年代放露天电影的那种情景不会在有了?
农村露天电影,我
记忆忧新
曾记得,那些年,我们农村看过露天电影.
顾名思义,露天电影就是在室外看电影。
露天电影,在七十,八十年代流行。
农村放电影,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择生产队场里,学校操场,农民宽敞的大门口。采用放映机,有的是活动影片。
在8o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队,是公社组织的,如果哪个村放电影,其它村的社员也会跑上个三里…五里的路途去看露天电影
网友老伙计:
七十年代的露天电影是我孩时最有情怀的一段美好记忆。
暑假中每逢八一建军节晚上 体育 场必有驻军慰问给当地民众放映露天电影,而且连映二部故事片,那天傍晚我总是兴奋地马虎吃几口饭,嘴中叼着一
饼,肩上扛着长板凳和几个小伙伴去占最佳观影位置,每当布幕上出现闪闪放光芒的八一五角星时,我们就拍手呼喊,肯定是我们小孩最爱看的战争打仗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上甘岭》、《战上海》、《英雄儿女》、《小兵张嘎》、《打击侵略者》、《地下游击队》、《海岸风雷》、《第八个是铜像》、《列宁在十月》等中外电影如数家珍,百看不厌。
加片?哈!要不是你提问,我根本想不起来“加片”这个词组了。一是我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和电影票的涨价,看电影少了,更别提在农村看电影了;二是现在电影院里都是提前放广告,完全想不到加片的概念。不过题主的提问,很快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在老家看电影的一些情形。
“加片”这个词还在我的记忆深处,它就像是一个欢快地从父老乡亲嘴里蹦出的精灵,带着惊喜,却又忽的不见了——我实在想不起来,在农村看电影时,看过哪些加片,只感觉是加演了一部电影。但显然这不是事实。
小时候看电影,主要记住的是情节,而不是片名。我敢肯定的是:那时候电影开演前,绝对没有商业广告。
❺ 你看过乡村放映的露天电影吗其消失原因是什么
小时候家里在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看电影可以说是全村最盛大的文化娱乐活动。只是在田头电线杆上的大音箱上接到“今晚女大台放了电影,请互相转告”的通知后,这一天大家都很期待,孩子比春节更开心,等不及太阳落山了。傍晚,生产队也提前解散,大家都拿着长凳,跑到放映点,孩子们急得脱下几顿饭,等不及了,先来到放映机旁边,抓住好位置,看得更清楚。放映队带来了放映机,还带了发电机,下午,他们很早就提前到场,必须先把放映机安放好,先拉两个长竹竿,拉好窗帘,然后再吃饭。每次调试,他们放一个大声音、好像整个营每个场头都能听到。
“时隔40年回顾”,电影是无与伦比的。由于现在很普通的文化消费,电影的内容不太精彩。但是现在文化生活很丰富。可以选择太多的文化娱乐节目,周围的露天电影好像不太引人注目。
❻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怎样的场面
是一种特别温馨热闹有爱的场面。因为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物资是比较匮乏的,尤其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来说,能够看一场露天电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慰藉,而且能够让他们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场面十分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