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开场镜头的10种典型手法
电影开场镜头的10种典型手法
一部电影能否在一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和观众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开场镜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电影开场镜头的10种典型手法,欢迎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电影若只如初见,对于任何电影来说,开场镜头就好像打开光影世界大门的钥匙,引领观众开启电影之旅。对于导演和制作人员来说,开长镜头必然经过深思熟虑,有时候它可以是整个电影故事的开端,有时候它也可以是整个电影故事的末尾,启承转折,柳暗花明。
首尾呼应
这应该是最司空见惯也最简单粗暴的开场镜头手法。电影史上经典的首尾呼应电影数不胜数。早期有著名西部片导演约翰·福特的传世之作《搜索者》,影片以一位女性为视角打开大门的门廊镜头为开始,以约翰·韦恩饰演的主角埃森落寞的走出大门的门廊镜头为结束,两个镜头前后呼应,并形成巨大的落差,诠释了男主角埃森在经历复仇之旅的孤独内心。影片对于门廊镜头的划时代应用也成为后来电影人争枯信清相学习模仿的对象。到了21世纪,一部来自科恩兄弟的《醉乡民谣》对首尾呼应的手法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醉乡民谣》所呈现出来的开头即是结尾结尾即是开头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必将成为下一个经典。
镜头对准主角
又一个在现代几乎被泛滥式使用的开场镜头手法,这种手法的好处在于可以第一时间拉近观众和电影的距离,让观众和主角一开始就面对面,加强观众对电影的代入感。另外,把镜头对准主角也有利于电影故事的自然展开,总领全篇。
而对于此类手法最常见的应用莫过于以某个著名人物为主角的记传体剧情长片。电影史上最经典的对准主角的开场镜头之一莫过于由马丁·西科塞斯执导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愤怒的公牛》。影片的一开场便以一个几乎静止的镜头来展示这位由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意大利裔传奇拳击手杰克·拉莫塔,并在构图中刻意的把主角放在画面的左侧,加上在黑白光影中都可以清晰感受到的昏暗灯光,一个拳击手在擂台上肆意的挥舞,为影片打下了悲情英雄的基调。同样出彩的还有来自韩国导演奉俊昊的《母亲》,影片的开场由金惠子饰演的母亲在一片长满枯黄野草的偏僻荒凉的无人区有气无力的跳着不知名的舞蹈,展示了这位母亲孤寂无力的坦中苍白内心和对于美好生活的一丝幻想。
镜头对准暗示物
一切物语皆情语。几乎所有的观众在看到电影开长镜头的一瞬间,都会在心里开始思考这部电影接下来将要讲诉的故事和揭示的寓意。而将镜头对准某样事物,某种景色,或者回环曲折的描述某样物体的全貌,就是为了刺激观众去思考,或者给观众留下一丝疑问。这算是开场镜头比较高明的手法,因而实际应用起来也往往能够达到奇效,尤其在一些心理惊悚类电影中有着出色的应用。
典型的如《搏击俱乐部》,影片一开场便用一个长镜头不停地给观众展示着某种不知名的物体,让观众感到不解,直到镜头的结尾观众才恍然大悟这是从内之外的微观人体,用来展示主角惊恐的面部表情。而到了诺兰手里,在诺兰的多部电影如《致命魔术》和《记忆碎片》中,都会选取故事中某个带有线索性质和暗示意味的事物作为影片的开场,而观众也会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慢慢了解这些线索和暗示所隐藏的故事内涵。
定场镜头
在影片的开场使用定场镜头,好处多多。一方面定场镜头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一方面定场镜头通常都有宽阔的远景,镜头感和画面感十足,对观众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定场镜头还能够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全片定下基调。
电影史上有很多经典的电影都用定场镜头作为影片的开场,典型的如《现代启示录》中对于残酷越南战场的描绘,尘土飞扬中一片茂密的热带雨林没前,忽然间火光冲天,伴随着直升机轰鸣的螺旋桨,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了战火滔天的战场中。《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同样使用了定场镜头并结合航拍技术交待了故事的发声地点里昂。
倒叙
一般意义上,开场镜头所要描述的都是电影故事的开端,不过就好像文学中记叙文叙事手法有倒叙一说一样,电影的开场镜头也存在着倒叙。影片会刻意地截取故事发展中期的某一个片段放在开场,至于以后的故事这慢慢过渡到这个片段,并交待该片段的后续故事,颇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味。这种手法的好处在于可以丰富影片的故事结构,创造更多的戏剧冲突和张力,另外也有利于调动观众的思维,使观众不至于因为剧情简单易懂而感到乏味。其中,诺兰的《盗梦空间》便是这一手法的典型代表。《盗梦空间》的开场镜头直接跳到了整个影片故事的末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男主角在海滩上昏迷之后被发现,并被带到了其盗梦对象的面前。接下来画风一变镜头一转,则正式开始影片的故事。观众脑海中一直都留有悬念,而这种悬念随着故事的层层推进慢慢被揭开。
“走向太空”
太空题材电影可以算是世界电影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不仅因为太空题材电影促进了电影工业技术的发展,更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延伸了人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太空题材电影的出现也促使了电影开场镜头的变革,不仅很多太空题材电影如《星球大战》、《地心引力》等在开场时把镜头对准未知的太空,描绘地球之外的壮阔宇宙,其中在现在看来仍然有巨大意义的莫过于罗伯特·泽米吉斯1997年的《超时空接触》,影片的开场以地球为索引,依次以太阳为中心点依次从太阳系延伸到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何其深邃而辽阔!而在很多非太空题材电影中也会使用开场镜头来描绘太空,比如艾曼纽尔·卢贝兹基的'摄影代表作《生命之树》。《生命之树》毋庸置疑是一部思考生命探寻生活意义的佳作,影片的开场镜头由太空中闪耀变换的光团逐步过渡到小女孩的单纯视角,镜头有致敬库布里克神作《2001太空漫游》的意味,更将影片对于生命生活的思索由地球拔高到宇宙的视角,完成了由人生观到世界观到宇宙观的转换,一下子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黑白镜头
还记得侯孝贤导演《刺客聂隐娘》开场的那个黑白镜头吗?通过这个镜头可以看出侯孝贤导演在镜头语言方面的非凡创造力,黑白镜头一方面给观众一种复古的情调,一方面又渲染了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一方面又展示了舒淇饰演的刺客聂隐娘高超的刺杀本领,一方面色调上的变化也隐晦地暗示出聂隐娘孤苍白的内心世界。基本上开场黑白镜头的好处全部在《刺客聂隐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历史感,渲染气氛,角色表达,引起观众共鸣。
静止镜头
不太常用也不太常见的开场镜头手法,毕竟相对于运动镜头,静止镜头在镜头语言的表达上有很多的局限性。选择用静止镜头,即固定摄影机进行拍摄,通常意义上都和电影故事的需要撇不开关系。对于那种生活化题材贴近现实的电影来说,静止镜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静止镜头所独有的纪录片质感和化繁就简的叙事风格,在描述平凡人物方面有着奇效。《横道世之介》便是一个有利证据,影片的开场的三分多钟全部由几个静止镜头组成,相对于镜头的静止是人群的走动,交通工具的运行,而主角便在这种动静结合中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与影片简单自然质朴的风格相得益彰。
长镜头
选择长镜头作为开场镜头,这大概是电影史上用得最频繁也是经典频出的手法,没有之一。提到长镜头,不得不说传奇导演奥逊·威尔斯1958年的《历劫佳人》,被誉为影史上最经典的长镜头之一,也是影史上最伟大的开场长镜头,没有之一。开头长达3分20秒的长镜头无论是对于光影的调度,还是对于镜头语言的拓展,都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性。另外,侯孝贤导演1998年的《海上花》中开场的长镜头同样美轮美奂,从服装到布景,从灯光到镜头。2015年萨姆·门德斯导演的《007:幽灵党》虽然整体观影效果不如上一部《007:大破天幕杀机》,不过影片开场长达十多分钟的长镜头也是节奏紧凑,行云流水,让人血脉喷张。
黑屏
来自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上帝”斯坦利·库布里切克的《2001太空漫游》,关于《2001太空漫游》开场的黑屏,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种黑屏是当时时代的产物,黑屏的时间刚好是观众入场的时间,有人认为这是导演库布里切克刻意而为之,把黑屏巧妙地和影片的主题结合在一起。不管你相信哪种说法,都无法妨碍在后来发行的《2001太空漫游》各种版本的电影中都保留了这段黑屏。
;2. 影视制作中镜头的运用技巧
1、镜头推拉技巧
镜头的推拉技巧是一组在技术上相反的技巧,在非线性编辑中往往可以使用其中的一个而实现另一个的技巧。推镜头相当于我们沿着物体的直线直接向物体不断走进观 看,而拉镜头则是摄像机不断地离开拍摄物体。当然这两种技巧都可以通过变焦距的镜头来实现这种技巧效果。推镜头在拍摄中起的作用重点是突出介绍在后面的影 片中出现的起重要俄人物或者物体,这是推镜头最普通的作用。它可以使观众的视线逐渐接近被拍摄对象,是逐渐把观众的观察同整体引向局部。在推地过程中,画 面所包含的内容逐渐减少,也就是说,镜头的运动摈弃了画面中多余的东西,突出重点,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某一个部分。
用变焦距镜头也可以实现这种效果,就是从短焦距逐渐向长焦距推动,使得观众看到物体的细微部分,可以突出要表现内容的关键。推镜头也可以展示巨大的空间。
拉镜头和推镜头正好相反。这是摄像机不断地远离被拍摄对象,也可以用变焦距镜头来拍摄(从长焦距逐渐调至短焦距部分)。作用是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表现主体 人物或者景物在环境中的位置。拍摄机器向后移动,逐渐扩大视野范围,可以在同一个镜头内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也是为了镜头之间的衔接需要,比如前一个 是一个场景中的特写镜头,而后一个是另一个场景中的镜头,这样两个镜头通过这种方法衔接起来就显得自然多了。
镜头的推拉和变焦距的推拉效果是不同 的。比如,在推镜头技巧上,使用变焦距镜头的方法等于把原来的主体一部分放大了来看。在屏幕上的效果是景物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场景无变化,只是原来的画 面放大了。在拍摄场景无变化的主体,要求连续不摇晃地以任意速度接近被拍摄物体的情况下,比较适合使用变焦距镜头来实现这一镜头效果。而移动镜头的推镜头 等于接近被拍摄物体来观察。在画面里的效果是场景中的
物体向后移动,场景大小有变化。这在拍摄狭窄的走廊或者室内景物的时候效果十分明显。移动摄像机和使 用变焦距镜头来实现镜头的推拉效果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因此我们在拍摄构思中需要明确的意识,不能简单的将两者互相替换。
2、摇镜头技巧
这种镜头技巧是法国摄影师狄克逊在1896年首创的拍摄技巧,也是根据人的视觉习惯加以发挥的。用摇镜头技巧时摄像机的位置不动,只是镜头变动拍摄的方向,这非常类似与我们站着不动,而转动头来观看事物一样。摇镜头分为好几类,可以左右摇,也可以上下摇,也可以斜摇或者与移镜头混合在一起。摇镜头的作用使得观众对所要表现的场景进行逐一的展示,缓慢的摇镜头技巧,也能造成拉长时间、空间效果和给人表示一种印象的感觉。
摇镜头把内容表现得有头有尾,一气呵成,因而要求开头和结尾的镜头画面目的很明确,从一定被拍摄目标摇起,结束到一定的被拍摄目标上并且两个镜头之间一系列的过程也应该是被表现的内容,用长焦距镜头远离被拍摄体遥拍,也可以造成横移或者升降的效果。
摇镜头的运动速度一定要均匀,起幅先停滞片刻,然后逐渐加速,匀速,减速,再停滞,落幅要缓慢。
3、移镜头技巧
这种镜头技巧是法国摄影师普洛米澳于1896年在威尼斯的游艇中受到的启发,设想用“移动的电影摄 影机来拍摄,使不动的物体发生运动”,于是在电影中他首创了“横移镜头”,即是把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向轨道的一侧拍摄的镜头。 这种镜头的作用是为了表现场景中的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把一些事物连贯起来加以表现。移镜头和摇镜头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表现场景 中的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画面上给人的视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摇镜头是摄像机的位置不动,拍摄角度和被拍摄物体的角度在变化,适合于拍摄远距离的 物体。而移镜头则不同,是拍摄角度不变,摄像机本身位置移动,与被拍摄物体的角度无变化,适合于拍摄距离较近的物体和主体。 移动拍摄多为动态构图。当被拍摄物体呈现静态效果的时候,摄像机移动,使景物从画面中依次划过,造成巡视或者展示的视觉效果;被拍摄物体呈现动态时,摄像 机伴随移动,形成跟随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创造特定的情绪和气氛。 移动镜头时除了借助于铺设在轨道上的移动车外,还可以用其他的移动工具,如高空摄影中的飞机,表现旷野时候的火车汽车等。其运动按照移动方向大致可以分为 横向移动和纵深移动。在摄像机不动的条件下,改变焦距或者移动后景中的被拍摄体,也都能获得移镜头的效果。
4、跟镜头技巧
指摄像 机跟随着运动的被拍摄物体拍摄,有推拉摇移升降旋转等形式。跟拍使处于动态中的主体在画面中保持不变,而前后景可能在不断的变换。这种拍摄技巧即可以突出 运动中的主体,又可以交代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使物体的运动保持连贯,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
5、升降镜头
这 种镜头技巧是指摄像机上下运动拍摄的画面,是一种从多视点表现场景的方法,其变化的技巧有垂直方向,斜向升降和不规则升降。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摄像机的高度和仰俯角度,会给观众造成丰富的视觉感受,如巧妙的利用则能增强空间深度的幻觉,产生高度感,升降镜头在速度和节奏方面如果运动适当,则可以创造性 地表达一个情节的情调。它常常在用来展示事件的发展规律或处于场景中上下运动的主体运动的主观情绪。如果能在实际的拍摄中与镜头表现的其他技巧结合运用的 话,能够表现变化多端的视觉效果。
6、镜头甩技巧
这种技巧对摄像师的要求比较高,是指一个画面结束后不停机,镜头急速“摇转”向另一个方 向,从而将镜头的画面改变为另一个内容,而中间在摇转过程中所拍摄下来的内容变得模糊不清楚。这也与人们的视觉习惯是十分类似的,这就非常类似于我们观察 事物时突然将头转向另一个事物,可以强调空间的转换和同一时间内在不同场景中所发生的并列情景。
甩镜头的另一种方法是专门拍摄一段向所需方向甩出的流动影像镜头,再剪辑到前后两个镜头之间。甩镜头所产生的效果是极快速度的节奏,可以造成突然的过渡。剪辑的`时候,对于甩的方向、速度和快慢、过程的长度,应该与前后镜头的动作及其方向、速度相适应。
7、旋转镜头
被拍摄主体或背景呈旋转效果的画面,常用的拍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沿着镜头光轴仰角旋转拍摄;
二、摄像机超360度快速环摇拍摄;
三、被拍摄主体与拍摄几乎处于一轴盘上作360度的旋转拍摄;
四、摄像机在不动的条件下,将胶片或者磁带上的影像或照片旋转,倒置或转到360度圆的任意角度进行拍摄,可以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运动。另外还可以运用旋转的运载工具拍摄,也可以获得旋转的效果。这种镜头技巧往往被用来表现人物在旋转中的主观视线或者眩晕感,或者以此来烘托情绪,渲染气氛。
8、晃动镜头技巧
这种镜头在实际拍摄中用的不是很多,但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技巧往往能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和主观情绪。晃动镜头技巧是指拍摄过程中摄像机机身做上下左右前后 摇摆的拍摄。常用作主观镜头,如在表现醉酒、精神恍惚、头晕或者造成乘船、乘车摇晃颠簸等效果,创造特定的艺术效果。我们如果仔细观看过张艺谋的影片《有 话好好说》的话,我们肯定对此深有体会。这种技巧在实际的拍摄中所需要多大的摇摆幅度与频率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的,拍摄的时候手持摄像机或者肩扛效果比较好。在上面我们讲述的这些镜头技巧是实际的拍摄中不是孤立的,往往也是千变万化的,并且可以相互结合,构成丰富多彩的综合运动镜头效果。
但我们要采用镜头表现技 巧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拍摄的时候镜头运动应该保持匀速、平稳,稳定果断。切忌无目的的滥用镜头技巧,无故停顿或者上下左右前后晃动,这样不但影响内容的表达,而且使得观众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镜头运动的方向、速度,还要考虑到的就是前后镜头节奏和速度的一致性。
3. 详解:电影《盗梦空间》的镜头运用及拍摄手法……
环球制片厂第12号棚戒备森严,摄制组正在一堂超现实的布景中准备拍摄一条镜头。一间天花板很高、墙壁为黑色的巨大洞室被细细的白色格子线划分为若干区域。100多只高空灯悬于空中,下面是一层柔光布和一层muslin,投下的光中性、干净、不带阴影。演员Cillian Murphy跪在地板上。一声Action令下,两台摄影机开动,一台捕捉场面的是变形35毫米,另一台记录动作的则是65毫米。突然,地板上出现一条裂缝,一大块奇形怪状的布景掉下来,Murphy和场景一起陷入地洞。一时尘土飞扬,只听导演Chris Nolan大喊一声Cut。不多会,液压机将塌陷的地板送回原位,准备拍第二条。
这是影片Inception拍摄中引入注目的一刻,Nolan与Wally Pfister,ASC的最新合作。本片亦由Nolan撰写剧本,故事将梦境的体验推向极致:有人能侵入别人的梦乡,并让许多人连通起来做同一个梦,可以人造、篡改梦境以操纵做梦的人。主角Dom Cobb(Leo DiCaprio)盗梦以牟利,他在公司间谍这行里成绩斐然,成为了国际通缉犯。
和Nolan与Pfister以前的作品一样,他们的出发点仍然是摄影的写实。“归根结底,我们在做梦的时候,觉得梦是真实的,这也是片中的一句台词,”拍摄结束时Nolan说道,“这一点对摄影、对这部影片的方方面面都十分重要。我们不想让梦境段落体现出画蛇添足的超现实感。我想让这些段落和真实的世界一样牢靠。所以我们的方法是让梦像真的一样。”
“有时候人物不知道他们看到的是梦,所以真实和梦之间的视觉衔接必须是无痕迹的,除非某些特定的点,我们想让观众知道这之间的区别,”Pfister说,“多数情况下影片里的超现实感是来自环境,而不是摄影技巧。通过保持一种写实感,我们相信在需要的时候,能创造一种奇异或不安的微妙感觉,而不需要将观众带出故事。”
他们对The Dark Knight里混用变形35毫米和15孔65毫米(译注:指IMAX)的效果很满意,所以这次还想试试在Inception的某些段落中再用某种大幅底片。“我们一直都对高清晰度和高画质的格式很感兴趣,”Nolan说,“我们决定用变形35毫米作为主要的胶片格式,因为这毕竟是最好用的一种,摄影机非常轻,效率很高,我们也有很多经验。但我们也决定在某些大场面和形式化强的场景里用大幅底片来拍。”
首先排除了IMAX,因为他们决定,大量的手持拍摄会是这部影片的基础。“我们想在一些狭小的地方拍很多手持镜头,要一种纪录感,”Nolan说,“有非常多身体挑战性很强的工作。”
用胶片拍永远是前提。“胶片拥有极高的曝光宽容度和动态范围,给我们无限的创作灵活性,”Pfister说,“我能在同一格画面里欠曝3档和过曝5档,最后在银幕上展现整个范围。我见过的所有数字机器都办不到。所有的数字机都想模拟35毫米胶片,这就是原因。”
在他们寻找最合适的大幅方案期间,他们见了传奇大师Douglas Trumbull(译注:为2001、Blade Runner等片制作过特效),参观了Showscan演示(译注:Trumbull发明的一种65毫米胶片高速拍摄、放映技术)。他们还研究了Super Dimension 70,这是Robert Weisgerber设计的一种系统,能以48fps拍摄并放映。“很奇怪,尽管Super Dimension 70有着超凡的清晰度,但它的画质只比HD好些,”Pfister说,“我们不能用那个。”他们还放了ASC会员Bill Bennett和Kees van Oostrum拍的一段试片,用65毫米拍大景别镜头,用35毫米拍小景别镜头,再组合起来。“我们发现35毫米和65毫米剪在一起很不错,”Pfister说,“大景别镜头的细节丰富,清晰度也好,尽管画面上东西显得小。一见之下我们决定用这种方式。”两人最终决定选用65毫米底片加上35毫米的VistaVision 8孔底片(VistaVision用于航拍,摄影师是Hans Bjerno)(译注:VistaVision是上世纪50年代派拉蒙公司发明的一种画幅比为1.66:1的宽银幕格式,底片在摄影机内横走,采用这种格式的知名影片包括The Searchers和Vertigo,这种格式很快遭弃,但好莱坞有时仍用它拍摄特效镜头)。
和他们以前拍的作品有所不同,他们还决定大量镜头要用高速摄影,Pfister主要用Photo-Sonics 4ER加Panavision镜头来拍,帧率可以达到360fps,以及Photo-Sonics 4E Rotary Prism,帧率可高达1500fps(某些高速摄影场景也用了PanArri 435ESA和Vision Research Phantom HD摄影机)。“我以前拍的东西很少用高速镜头,因为我觉得这天生的不真实,”Nolan说,“但这是Inception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时间关系非常特别。我们希望用高速摄影以及速度的剧变来达到叙事效果,而不仅是为了追求美学效果。”
Pfister早知道他要对付一大堆摄影机、底片格式,以及高速摄影带来的曝光不足,所以他将所用底片限制为两种:Kodak Vision3 500T 5219和250D 5207。“我不喜欢用换底片的方式来达到不同效果,我知道这么做对有些摄影师很有用,但我宁愿调整布光或曝光。我喜欢用相同底片的简单感觉。日外景我们一开始加ND.6或.9,如果光线转暗,就把滤镜拿掉。”
影片制作在六个国家展开,全部拍摄时间92天,最开始在日本,Pfister的工作有赖他的常规班底:摄助Bob Hall和Dan McFadden,灯头Cory Geryak,和灯助Ray Garcia。(英国部分的灯助Ryan Monro也是很重要的合作伙伴)。东京的Imagica、巴黎的LTC,和伦敦、北好莱坞的Technicolor公司负责洗印35毫米;拍摄期间,Technicolor公司位于北好莱坞的洗印厂负责洗印65毫米。(伯班克的Iwerks从65毫米底片缩印制作变形35毫米的毛片)。
日本的两天拍摄日程包括航拍和一些高铁外景,之后剧组移师英国Cardington的一座飞机棚,The Dark Knight和Batman Begins的大部分镜头都是在那里拍的。这里是拍摄剩下镜头的大本营。棚内搭建好了壮观的布景,包括一间可以倾斜30度的宾馆酒吧,以及一座水平放置的电梯。特效指导Chris Corbould负责监工制造。“Chris从Batman Begins起就和我们一起工作了,他绝对是了不起的工程师和艺术家,”Pfister说,“要不是他,真难想象怎么制作这么大规模的一部影片。”
位于Cardington另一处场景是一条宾馆走廊,用于零重力场面的拍摄。这条走廊建了两次,透过摄影机看去两次内景一模一样。第一次,整个走廊像烤肉架一样垂直旋转360度,摄影机望向走廊的底部,不受影响地前进(借助Technocrane完成),或者装在特别设计的轨道系统上,让用陀螺仪固定的摄影机在一条暗藏的沟槽中前后移动(想想Fred Astaire在屋顶跳舞的情形,或者2001中的内景零重力场面)。第二次,走廊竖直站立起来,摄影机装在能够伸缩的Towercam平台上,笔直向上看。演员用威亚吊着在空中表演。在走廊里拍摄的第三种办法是将演员放在推车上,画面上的推车在后期去除。
Nolan希望走廊能不复位就自由旋转。Geryak解释说:“我们找到一家公司,设计了一套滑轮刷系统,供应走廊的动力,我们告诉他们具体要求,于是他们建立了一套旋转木马式的系统,将电力输送到平台上。我们的调光硅箱已经在上面了,这是一种新式的操作方案。我们要平衡电线和硅箱的重量,以免平台上负载不均。”因为要拍高速镜头,需要大量的光,而灯具要弄得十分结实,因为演员可能摔到上面。美术部门设计了很实用的固定装置,每个能装6只150W泛光灯。四周根据环境还装有壁灯和一只底灯,一些1000W的灯泡藏在乳白玻璃后面,光圈值一般是T2.8 1/2。
走廊段落要求特殊的动作节奏,动作指导Tom Struthers和演员紧密协作,判断什么动作能够实现并且安全。“我们有一对用于实现实拍效果的key rig,是得到了2001的启发,还有Kubrick拍摄无重力场面的办法也对我们有启示,”Nolan说,“我很有兴趣将这些想法、技术和哲学融入动作场面中。我激励Tom Struthers、Chris Corbould和Wally的团队将一场动作戏的所有能量集中到一个机位下,这样我们就能用这些卓越的装备进行拍摄了。我想最终的结果是有趣的混合体,超现实、离奇,但拥有惊人的动作节奏。”
“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演员很痛苦,他们要在墙上撞来撞去,”Pfister说,“他们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机起跳。我们有人将手随时放在开关上。”
还有一台精美的布景是宾馆酒吧,里面的重力会突然变化,屋外的天气也会骤变。Corbould团队建的这个场景倾斜30度,窗外是绿幕,后期会用真的街景替换。为了实现布光的变化,Pfister的人将所有装置连到一个调光板上。这个场景一开始的光是日落时分,所以用Molebeam灯加2 1/2 CTS滤光片。用60英尺长的柔光箱装满maxi-brute灯,盖上柔光布,制造阴天的光。“这是摄影技巧和照明体现出超现实的一个场景,但是是故事的一部分,”Pfister说,“仍然是自然主义的手法,所有光源都是有根据的。非同一般的是它变化的方式。结合布景本来的倾斜,创造出一种非常不安的感觉。”
把电梯放平是Nolan的主意,Pfister说,“这样能使我们得到别的方法都做不到的视角。一般的好莱坞电影,这里一定会成为特效密集的场景,但我们的策略是尽可能用摄影机完成,为了真实,结果非常成功。”
在英国拍完后,剧组又在巴黎工作了一周,在摩洛哥工作了两周,才回到洛杉矶拍一个发生在市区的雨中动作段落。Pfister说,最大的挑战是用Condor和超大的旗帜挡住太阳。“Ray Garcia干得很棒,他有层出不穷的办法去挡阳光,让雨显得十分真实,”摄影师说,“有时我正为刺目的阳光偶尔溜进镜头而烦恼,做事效率第一的Chris就会提醒我,反正这是梦。”
有一部分是一列真正大小的火车脱轨在城市大街上飞驰。为了达到这个效果,美工设计师Guy Dyas搭了个假火车头,下面是18个轮子的底盘。Pfister说:“细节很棒,我们用65毫米和超大摇臂拍的这些镜头,还有许多洛杉矶市中心的动作场面。”火车驰近,手持拍摄的Pfister用了很多设备来让画面晃动,但最后他选择了用手直接摇晃。他笑着说:“最简单的办法往往是最好的。”
高速摄影部分,他们经常用到机器最大的帧率。许多场景都是在日光下拍摄,也有几个是用灯光拍的。有一场戏在洛杉矶市中心一家宾馆的三楼拍摄,Cobb向后退,踏入一个装满水的浴缸,他的梦被惊醒。为了提升效果,表现Cobb从梦境回到清醒状态,Nolan要求帧率剧变,达到1000fps,必须用更快的Photo-Sonics摄影机,并且欠曝7档。Geryak说:“拍1000fps我们需要大光圈,但这里要用的镜头只能到4.5。在24fps下测量,我觉得边缘光相当于f/90。做法是窗外架两台Condor,各装两只Arrimax 18K反光碗Par灯,距离Leo不足15英尺。我们还在天花板上安了两只12K Par灯作补光,担任他光替的演员立即汗如雨下!”Pfister说,“镜头很棒,你可以看清每滴水珠,给人一种超越俗世的感觉。”
另一个复杂的镜头是沿着水平轴360度旋转一辆货车。目标帧率是1000fps,Geryak建了一条隧道,被Nolan开玩笑称为“天价隧道”,Geryak解释说,“我们用钢梁搭成一条隧道,有6排每排5只18K的菲涅尔灯,排好围着那辆货车,直直照射。货车就在隧道内旋转,出来的效果像用阳光织成的毯子包裹着一样。我们没有在地面上布光,所以货车在旋转当中交替露出的暗影表明它正在翻筋斗。”
剧组在华纳兄弟公司的摄影棚内搭了一堂日本城堡的内景,拍摄中又将之毁去。这部分胶片和在加州Palos Verdes的Abalone Cove拍的外景镜头组合在一起。还有个段落,一堂冬季山上碉堡的内景建在环球公司摄影棚内。这场戏,碉堡毁灭时地板碎片纷纷落下,为了比较实际地达到这个效果,制作组将这台布景造得比一般的要高,这样地板才能在指定时间碎裂落下,布景四周是绿幕,后期会用落基山的雪景换掉。
“外面既要有足够的绿幕,又要一种日光从窗户射进的感觉,灯具和绿幕之间必须有一段距离,换句话说,绿幕必须超大,”Geryak说,“我们知道实地在Calgary附近,有柔和的环境光,而且太阳在山后面,所以我们弄了十几个20英尺长的柔光箱,可以升可以降。柔光箱经过特殊设置,以便配合不规则三角形窗户的形状。”摄制组将高空灯挂在紧邻窗户外的上方,创造出自然的天光感觉,当地板陷落时光线可以更强烈地涌入。
这个段落的外景在Kaninaskis Country拍摄,那是在加拿大Alberta的Calgary以西的山里。这个山中碉堡我们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真实大小,一个是缩微模型,最终用于爆破。滑雪组的摄影指导Chris Patterson拍摄了十分精彩的滑雪镜头,Pfister说:“看了他的杰出工作,当时我们就震惊了。”
到剪辑阶段,Nolan想玩交叉剪接,所以他要求Pfister给每个不同的景地和梦境都赋予不同的感觉。“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我们希望在色调上有些变化,”Pfister说,“Calgary有一种贫瘠冷酷的感觉,走廊是暖色调,货车则是中性的。即使我们切到很小的景别,即使切到脱离背景的孤立东西上,你也可以马上知道身在何处。这是方便讲故事的一种手法。”
“这部影片十分依赖交叉剪接,”Nolan说,“如果不同场景的外观截然不同,剪辑时你可以十分放松,但Wally和我都不想对画面做太人为的加工。相反,我们想找到每个地方的自然色调。在剧本里,我就想好让不同的行动线索发生在设计和感觉上天生有异的地方。我们要求每个人注意观察,包括美工和声音部门,而Wally将这个原则优雅地溶入摄影中。”
“在布光方面,我认为自己是个自然主义者,”Pfister说,“我不是太风格化。在某些情况下,因为创作的选择或者天然的美,画面最后看上去挺风格化的,但那是很自然形成的。真有意思,Chris和我居然能用这种方式在好莱坞拍大片。
“因为这个原因,我总是尽力保持不让画面显得太过复杂,”这位摄影师续道,“我从来不想看上去照明的痕迹太重——或者说一点照明的痕迹都不要有。秘诀就是尽可能快并简单地工作,同时又不要搞成赶工。我想这要归结为我早年接受的新闻和纪录摄影训练。拍那些东西你要找到自然光下的美。你总是从最简单的方面开始:从什么方向看过去,选择一天中的哪个时间,单光源或多光源。你搞清楚真实生活中什么办法是有效的,然后你就根据自己的品味形成观点。我一直带着这种看法,不仅是实景,连棚景也一样,即使我们有条件去精心雕琢。”
Pfister坚持操作摄影机是他的方法的一部分。“如果是好的摄影,我无法区分好的布光和好的构图,因为它们溶为一体。如果是手持拍摄,我总想亲自操机,因为我可以随时改变想法并作出反应。Chris和我对于捕捉动作有一套不二法门——从后面拍,从前面拍,然后用不同景别把它们连起来。亲自操机使我在素材、剧情、布光和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在这个原则下随机应变。”
Inception的后期涉及若干不同的处理工序。根据后期指导David Hall说,两个Phantom HD镜头加进终剪版本后被送到伦敦的Double Negative公司进行特效处理。65毫米的底片在DKP 70mm Inc.用6K扫描,由该公司总裁David Keighley亲自监督。扫描成的6K文件被送到好莱坞的Technicolor公司,让工作人员从6K数据中提取冲成4K 35毫米,和本来的35毫米相组接。Pfister和老搭档David Orr一起在Technicolor公司完成了所有光学配光工作。除了35毫米和数字拷贝,Inception还会在某些市场以70毫米IMAX格式放映,DKP 70mm Inc.扫描了配好光的35毫米中间正片,然后制作IMAX拷贝。
“传统的光化学处理方式很简单,也很适合我们,”Pfister说,“拍摄时我很小心色平衡和曝光的问题,所以后期不需大动。如果我们想一场戏有更强的对比,我们可以从布光、服装或美术设计上想办法。全部配光我们只用了三个A拷贝,花了一般数字中间片流程所需时间的一半。”
技术指标:
2.40:1
35毫米、65毫米和高清
Panaflex Millennium XL, PFX
System 65 Studio; PanArri
435ESA, 235; Photo-Sonics
4ER, 4E Rotary Prism;
Beaucam; Vision Research
Phantom HD
Panavision Primo, Super High
Speed, C-Series, E-Series,
G-Series, System 65 lenses
Kodak Vision3 500T 5219, 250D 5207
Specialized Digital Intermediate
Printed on Kodak Vision 2383
4. 影视中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之间怎么进行切换那个之后切那个求大神告知
在电影和电视剧制作中,特写、近景、中景、全景和远景的切换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段。以下是对这些景别切换的润色和改写:
1. 从远景切换到中景:
远景用于展示广阔的背景,为观众提供故事发生的环境 context。当剧情需要聚焦于特定角色或事件时,导演会从远景切换到中景,以便更清楚地展现角色之间的互动和情节的发展。
2. 从全景切换到近景:
全景可以展现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为故事的开端或过渡提供视觉上的铺垫。随后,导演可能会切换到近景,以捕捉角色的细微表情和情感变化,从而加深观众对角色内心世界的理解。
3. 从中景切换到特写:
中景是展示人物和部分环境的常用景别,当需要强调某个特定的动作或细节时,导演会从中景切换到特写,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点上,增强视觉冲击力和叙事效果。
4. 从远景切换到近景:
这种切换方式可以在展示广阔背景的同时,突然将镜头拉近到某个角色或物体,以突出其在故事中的重要性。这种手法常用于揭示角色的情感变化或推动剧情的发展。
5. 从全景切换到特写:
导演可以通过从全景切换到特写的手法,来展示角色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并在关键时刻放大角色的情感表达。这种切换有助于构建观众对角色的共鸣,同时也能够突出故事中的关键元素。
在实际应用中,导演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和艺术创作的意图,巧妙地运用这些切换手法,以保持故事的连贯性和视觉的吸引力。恰当的景别切换能够提升影视作品的叙事质量和观众的观看体验。
5. 电影中景别运用的效果是怎样的
在电影中,通常使用到的景别有5种:大远景、远景、中景、特写、大特写,弄明白这些景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怎么选用,以及理解它们的功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电影中景别运用的效果是怎样的?
1、大远景
大远景一般用来表达宏大的场面,像连绵的山峦、浩瀚的海洋、无垠的沙漠以及从高空俯瞰的城市等等。它的画面有时幽远辽阔,有时气势磅礴,一般节奏舒缓,易于抒情。
在大远景景别中,画面有较大的空间容量,环境景物是画面内的造型主体,而人物仅仅是画面构成的点缀。画大远景画面的构成则需依靠人物和景物自身的阶、明暗关系、激烈动势、曲线及形体变化来与其它环境造型元素相区别。
这个景别中的表现主体,往往从属于画面内所表现的环境。相比之下,这类画面多是以景为主,以景抒情,以景表意,人物则成为画面中的一个构成元素。景别本身的宏大与主体的微小,使画面周围的场景显得宏伟而威严。
2、远景
远景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远景画面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讲究“远取其势,近取其神”,这一点和绘画是相通的。
远景画面的处理,一般重在“取势”,不细琢细节。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有时人物处于点状,故不能用于直接刻画人物。但却可以表现人物的情绪,因为影视画面是通过画面组接表情达意的,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可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
3、中景
中景是指在有限的环境中表现某一对象的主要部分,能够表现对象的细节,既可以表现主体,又可以交代环境,同时也有利于表现故事情节及对象之间的联系等。
就人像摄影而言,中景是指人的腰腹以上(坐姿)或膝部以上(站姿)的景别,用于表现出人物的动作或姿态,以及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景画面的主体比全景高大、突出,但由于画面容纳景物的量少,所以在交代环境方面明显不足,气势方面相对弱了许多。例如,报纸杂志用的新闻图片多数是中景,因为中景构图不但突出了主体,而且对环境要素也做了适当交代。
4、特写
画面的下边框在成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他被摄对象的局部称为特写镜头。特写镜头被摄对象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
特写镜头提示信息,营造悬念,能细微地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刻画人物,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主要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消失。
演员通过面部把内心活动传给观众,特写镜头无论是人物或其他对象均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
5、大特写
大特写仅仅在景框中包含人物面部的局部,或突出某一拍摄对象的局部。
大特写镜头一个人的头部充满银幕的镜头就被成为特写镜头,如果把摄影机推的更近,让演员的眼睛就充满银幕的镜头就成为大特写镜头。大特写的作用和特写镜头是相同的,只不过在艺术效果上更加强烈。在一些惊愫片中比较常见。
不同的景别传达出相应的情感,应该如何应用、怎么操作,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如果您想了解学习更多影视行业知识,请持续关注鲜蜂教育-梦工厂学苑系列微课程,快速学习干货知识!
好了,看到这里,关于电影中景别运用的效果是怎样的?的内容就全部为大家介绍完了,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到大家,如果大家还有景别方面的问题,可继续关注本站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