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怎么看待电影《喜宴》的结局
《喜宴》是1993年上映的影片,是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那时李安还没有现在名气大,《断背山》也是后来才出;那时赵文瑄也年轻,在影片中有清新的感觉,后来的薛绍美是美了些,却少了这时的青春跳跃;那时的归亚蕾功底也深厚,眼神到底还是比后来温柔些,那时国内的同性电影很少,观众能否接受这样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伟同和赛门的恋人生活稳定而甜蜜,却经不住父母的劝婚逼婚,不得已与房客薇薇假结婚,谁知各种阴差阳错,薇薇怀上了伟同的孩子,赛门和伟同的关系眼看要画上句号。薇薇给出了一个大团圆方案,留下孩子,独自抚养,让赛门与伟同复合,让赛门成为孩子的第二个爸爸。
『贰』 如何评价李安的《喜宴》这部电影
《喜宴》这部片子被定义为“剧情,喜剧,爱情,家庭。从结局看,算是几个人皆大欢喜,该得到的都已得到,该承认的都已承认,不能接受的也必须接受,同样,该丧失的也早已丧失。作为观众,却并不觉得这是个喜剧的体验。也许观影时看到种种无奈,种种妥协,那种并不讨喜的“喜悦”,和并不惨痛的“悲辛”,没有大起大合,却也如鲠在喉,让人生出世事难料、不过如此苟且之心。
『叁』 经典评鉴:你也许并没有看懂《喜宴》
在电影界,李安的《喜宴》无疑是一部里程碑作品,这部1993年的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同性婚姻的敏感议题,赵文瑄的精湛演绎,凭借英语优势,让李安慧眼识珠,成为了他事业的转折点(赵文瑄在李安的电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米切尔·利希滕斯坦饰演的赛门,如同一颗隐藏的宝石,他的存在不仅仅是剧情的点缀,更是影片深层寓意的有力揭示(赛门角色在李安电影中具有重要伏笔)</。
电影的结尾处,诸如老张神秘的身份和婚礼门牌号的暗示,都巧妙地揭示了主角伟同的真实身份,而高父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无奈,以及赛门与老张之间微妙的关系,构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情感高潮(高父的观念与现实的碰撞形成故事高潮)</。影片中的冲突,无论是关于责任、爱情还是传统与现代的抉择,至今仍触动着观众的内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喜宴》通过婚礼这一日常生活场景,巧妙地展现了两代人观念的碰撞,没有刻意的猎奇和渲染,比如安检口高父那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的抬手动作,看似和谐的"大团圆"实则隐藏着深深的悲剧。李安对于结尾中喜剧性的误读感到痛心,因为这不仅是家庭问题的回避,更是妥协后扭曲的亲情纠葛(李安对喜剧性结尾的解读揭示了影片的悲剧本质)</。在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喜宴》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章,它见证了导演和角色的成长,以及李安作为编剧和导演的双重才华。
尽管过去了28年,《喜宴》所触及的议题至今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它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社会变迁中人们对爱情、家庭和身份认同的持续探索。这部电影的深度和影响力,使得每一次重看都像是新的发现之旅。
『肆』 《喜宴》这部老电影,你看过吗
而在电影里我最记忆犹新的一个人却是女艺术家葳葳,她是一个为了追逐艺术敢于一个人在海外流浪的女子,她为了一张绿卡答应伟同参与喜宴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可是却在明知对方性取向的前提下义无反顾的爱上了这个本不该爱的男人,甚至怀上了他的孩子。她是个坚强而又深情的好女人,从一开始的角色扮演到后来的假戏真做她把一个女人对丈夫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只可惜她连一个嫉妒同性的机会都没有,她没钱没有家人她无可奈何却又无法改变现状,所以她只有背对着伟同哭泣,即使是在选择在打掉孩子的路上她也只能流着两行清泪,可是当眼泪拭去过后她却依然选择做一个年轻的母亲。站在女人的立场我同情她,我在想如果伟同的性取向正常那该有多好,只可惜现实永远比想象要残酷许多。
伟同的父亲是电影起伏的一条主线,他戎马一生可是面对儿子的同性取向他也只能用结尾的一句我看,我听,我了解无奈草草收场,这变成了他和赛门(伟同的同性爱人)两个人保留的秘密。最特别的是李安在最后特意设计了一个伟同父亲经过安检时举起双手的情节,这个画面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但是却辛辣的影射出旧文化在遭遇新文化时所能做的就是毫无保留的举起双手。
最后一场在看到三个年轻人目送老两口互相搀扶离开的背影时,我内心有一种说不上的情绪在捅着心脏某处最柔软的地方,我感到人到老年时的力不从心,我想起自己的父母,又担心自己有一天会站在他们站的位置上目送自己父母的背影,那种景象哪怕多想一次我都会感到又像是被尖刀掠过一次。
李安唯一的一次露脸还是一句“这就是五千年中国被压抑的性解放”,他的话固然没错,可是当性发展到今天,我才忽然觉得原来最初的压抑未必不是一种美好。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囚禁个体几千年的伦理建制,其间叫人咀嚼玩味的问号俯拾皆是。但李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所显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颠覆任何道德价值观的思想锐度,而是其气定神闲的叙事能力。
『伍』 喜宴电影剧情
年届33岁的高伟同,在纽约从事房地产生意,身为台湾人,与美国年轻医生赛门维持着同性恋情。然而,他隐藏起这段关系,以避免父母的担忧。高伟同的父亲是国民党退役师长,出生在大陆的大家庭,深信传宗接代,时常催促儿子尽快结婚,好抱孙子。
伟同的一处旧房子租给了上海来的画家顾威威,她因经济困难和没有绿卡,只能秘密打工以求生计。赛门提议,他们可以进行一次假结婚,既安抚高家父母,又能帮助威威度过难关。得知儿子即将结婚,台北的双亲决定飞往纽约,于是,他们匆忙整理家中的生活,准备迎接亲人的到来。
尽管高家父母对这个美丽大方的"儿媳妇"充满满意,但婚礼实际只是一场市政府的结婚公证。在那场中国餐馆的补行喜宴上,陈老板,曾是高父的司机,提议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让高父的面子得到满足。在热闹的喜宴后,威威意外怀孕,使得事情复杂化。赛门在早餐时揭穿了真相,导致高父中风,伟同不得不向母亲坦白与赛门的关系,母亲请求保守秘密,避免父亲受刺激。
威威决定结束假象,她退回礼物,高母却坚持让她为高家生下孩子。经过深思,威威决定留下孩子,自己抚养。在赛门生日那天,高父与他散步并送上了生日礼物,这让高父意识到,他早就洞悉了真相,但他选择宽容,同意保守秘密。最后,伟同、威威和赛门决定共同承担即将出生的孩子,赛门欣然接受这个角色。
在机场,高家二老离开纽约,留下的是彼此心中未言的秘密。相册中,最后一页是他们三人穿着结婚礼服的合影,画面温馨又耐人寻味。伟同、威威和赛门看着他们离去,各自带着这份秘密,为故事画上温馨的句号。
本片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其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令同志与非同志都能接受编导的说法,将一椿可能的悲剧变成喜剧,世故得来皆大欢喜。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