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黑镜第四季开播,黑镜系列为何这么受欢迎
《黑镜》(英语:BlackMirror)是查理·布鲁克创立的一部电视剧。按布鲁克的原话,本剧的内容和结构是“每集都有不同的演员、不同的背景,甚至一个不同的现实。但都是关于我们当今的生活方式的-如果我们愚蠢,十分钟之后就会是这样。”也许正是精彩的剧情,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黑镜子》是一部3集的迷你剧,由CharlieBrooker一手打造。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不同的演员、不同的故事背景、甚至是不同的现实社会,但都围绕我们当今的生活展开。如果说科技是毒品,它的确也会让人上瘾,那么它带来的副作用是什么?《黑镜子》正是把镜头聚焦在欢乐和不安之间的区域。在过去10年间,在我们有机会和时间思考和质问之前,科技就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家庭、每张桌子、每个手掌之间都有一个屏幕、一个监视器、一部智能手机,一面反映时下现实的黑镜子。我们膜拜谷歌和苹果,Facebook比我们的父母更了解我们自己。我们能够访问全球所有的资讯,但我们脑子里却装不下超过140字的微博。该剧是《TheTwilightZone》和《TheUnexpected》的融合,聚焦我们对当今社会的不安全感,以尖锐、悬疑、讽刺的故事形态娓娓道来。如果我们的世界变成这样会如何?
从预告可以看到,由Dewitt饰演的母亲因一次女儿走失而选择在女儿回来后参加了一项医疗项目,即能帮助其实时了解女儿的行动轨迹。也许这种控制可以让母亲感到安心、让母亲觉得这是作为好父母的表现,然而在《黑镜》这样一部剧里它要呈现给观众的绝对不会是这般美好的东西,至于是什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总结:悬幻的剧情吸引着观众,让观众期待他们的结局,这就是黑镜系列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㈡ 推荐几部让人可以落泪的电影
你敏感什么,就看哪类电影,敏感动物,就看动物伤感片,例如《忠犬八公》,《向日葵与幼犬的七天》
敏感人性,就看《辛德勒的名单》,《红河谷》,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逃学威龙3》,《黑天鹅》,《检察官外传》,《熔炉》,《韩公主》,《素媛》,《孤儿怨》,《黑镜系列》,《机器人总动员》,《狗十三》等等
敏感生活,可以看赵本山老师的《落叶归根》,《猎谎者》,《遗愿清单》,《普拉达女王》,《裁缝》,《最爽的一天》,《沙漠之花》等等
㈢ 黑镜评分系统是哪一集
第三季第一集——评分的社会
《黑镜》是一部科幻迷你剧,虽然是科幻类型,但又映射现实,有点现实主义的感觉。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像在看一个系列的电影一样。当初播放第一季时,就因为该剧极具讽刺意味的题材备受关注。从2011年到现在,已经出到第三季了。《黑镜》的每一集虽然没有剧情上的关联,可是反映的主题基本一致,都是把故事的背景设定在近未来的某个时代,假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将来的某一天科技会对人类的社会引起怎样的改变,让人们反思科技发展带来便利的背后又有哪些负面的作用,让我们在利用科技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到自己该怎样权衡利弊,避免受到负面影响。
㈣ 《黑镜》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第十放映室》里对电影《神奇侠侣》有这样一句评价 : 神奇侠侣中有且仅有一个看点,这个看点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将其拉长成为一部电影,绝不足以支撑起90分钟的电影情节,于是导演只好附加一些无所谓的戏剧冲突,只为了拼命炫耀那个唯一的看点。
这段话用在黑镜身上,刚刚好。
㈤ 《黑镜》现实版你看懂了什么
第一个故事讲得是为了营救一位亲民的公主,首相需要亲自上演一出人兽play,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件事很荒唐,不管是当事人首相还是他的智囊,普通的观众也只把这件事当做一出闹剧观看,毕竟一国元首,直播这种28禁的东西,脸都丢到大洋彼岸了。第二个故事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很喜欢 讲的是未来的我们可能是因为能源危机等,只能通过人力发电,所以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就是不挺的去登自行车,然后获取对应的虚拟货币。吃的都是培养出来的水果,住的地方只能容下一张床,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除了吃的,其他看到或者玩的都是二维动画影像。而且每天观看节目。
㈥ ,Netflix上线《黑镜》第五,《黑镜》嫁给Netflix后,终于彻底凉凉了吗
首先,《黑镜》第五季确实是转移到了流媒体大亨Netflix(网飞)旗下;其次,《黑镜》第五季制作水准远不如前四季,着实已经“凉凉”,可二者有什么关系呢?
《黑镜》第五季口碑“断崖式”的崩塌,和属于哪个流媒体有什么关系呢?羊毛出在羊身上,《黑镜》口碑崩塌的问题还得从《黑镜》自己找起。
在《黑镜》的前四季里,基本上会埋好充足却又丝毫不刻意的伏笔,之后再来个大反转。这样的反转既不会让观众觉得突兀,更会让我们有一股“恍然大悟”的味道。
而第五季呢?反转的伏笔不是太刻意就是太唐突,有些地方甚至连逻辑都不对劲。作为一部科幻剧,也就勉勉强强及格罢了。
不得不替《黑镜》感到惋惜,心中的神剧就这样崩塌了......
㈦ 《黑镜:潘达斯奈基》与其他同类悬疑片比有哪些亮点
Stephen由于小时候的创伤一直觉得是自己或者是爸爸害死了妈妈,但是我觉得母亲这个形象很有可能是父亲虚化出来的,每次开头都会出现邻居隔壁家的狗在抛院子里花池地下的土,父亲便很生气地叫,第一幕场景的时候父亲说“it the death of us” 我在想会不会有一种可能是父亲把母亲埋在了花池底下?那为什么又要种上花呢?并不是因为埋在了花的底下,而是因为不安而掩人耳目种上了花。
而当我在回顾第二遍的时候,终于发现为什么要一直重复给“Look Door,Get Keys”镜头,当我意识到时,不禁鸡皮疙瘩都出来了,正是拿到了父亲秘密房间的钥匙,Stephen才发现了自己被控制,自己被实验的事实。
㈧ 《黑镜》这部剧讲了什么
当然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屁孩建议在老司机的陪同下观看,我保证你看完后会思考人生。我这人一般只说实话,从不玩虚的。
这部英国电视剧从首相强奸一头猪开始,到键盘侠用指尖杀人结束。目前一共出了13集,每集都是独立故事,人物,场景包括剧情。当然你也可以不按套路来,随意点开任何一集,这完全没问题,就跟看一部电影一样一样的。这些故事大部分描述的是未来世界,讽刺的则是即将迈向未来的当今社会。娱乐,新闻媒体,社交,家庭伦理,犯罪惩罚等等。每一个故事都有刺痛人的点,而每一个故事都有可能成为现实,甚至已经成为现实?!至于剧情,请自行搜索,我又不欠你的,难不成你还想让我把链接也给你贴上来?洗洗睡吧,骚年。
㈨ 有人看了电影《黑镜子》吗能说说你有什么感想
用“凌乱”来形容看完《黑镜》的心情,我想并不为过。记得第一季的时候,一气看完三集,压抑的有些喘不过气。它引起的不仅仅是反思,更多的是一种直指人心的触动。
两季归结来说,只有三个主题:1、政客与真实(第一季第一集国歌,第二季第三集沃多时刻)。2、真人秀与人性(第一季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第二季第二集白熊)。3、爱情与性(第一季第三集你的全部历史,第二季第一集马上回来)。
1、政客与真实
《国歌》描述的故事有些骇人听闻——为了营救公主,首相必须答应绑匪的要求与猪发生性关系。首相的一举一动都在绑匪的监视之下,最后只好妥协,讽刺的是,在完成绑匪要求的同时,公主早已得到释放,而全部民众只关注于现场直播。最后,绑匪自杀。首相依旧微笑出席公众场合。
两集拥有共同的两个心理前提,一是一致认定政客就是伪善和具欺骗性的;二是大众的娱乐心理。
《国歌》里绑匪的最大要求无疑是真实,政客智囊千方百计令首相免于受辱,均被识破。而绑匪却玩了两个花样,一是送断指威胁首相;二是提前释放公主。颇有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意味。
影片含有一种对立结构,即真与假的对立。主要有三种人物角色,错综复杂,相互交织。首先是首相为首的政客团体,其次是看这场“好戏”的民众,最后是绑匪,毋宁说绑匪代表了一部分清醒的观察者,观察着其他角色的行为。顺带一提的是公主这个角色,虽说只是打酱油的过场,其中也有值得玩味的心理,特别是大众对于公主的态度,君主立宪的国家,皇室只是个空架子,却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戴。所以,首相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才显得十分棘手。
政客的假,当然绝非个人意愿,首相起初坚决拒绝,只是迫于政治压力才不得不妥协,不啻于逼良为娼;皇室的假,则是历史遗留问题。而另一个侧面,当摄影机转向民众时,我们看到的是幸灾乐祸,其中当然也不乏对公主的同情。这种大众的娱乐心理,真实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同时这一切都看在绑匪的眼中,面对虚假,可以讽刺抨击,面对真实,则显得无力了,最后选择自杀是作为一个清晰的观察者必然的结果。对于观影体验来说,最虐心的过程无疑是从看戏的大众过渡到清晰的观察者的过程。
②《沃多时刻》的角度则更为明确些:一个普通演员被卷入政治事件后的所作所为。
真实无疑是主角詹米最核心的诉求。影片开篇就有所体现,扮演沃多的詹米对自己的身份并不认同。在随后的故事发展中,詹米不只一次的提到对政治不感兴趣。扮演一个对政治有所言论,甚至参加竞选的角色,无疑与他对真实的诉求产生矛盾。与女政客的一夕温存,无疑让詹米感受到了真实。
詹米对女政客的追求也许可以等同于他对真实的追求。在受到拒绝,男政客公布其真实身份后,终于忍无可忍,语无伦次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大众的娱乐心理再次出现,网上疯传,投票支持沃多竞选。詹米心里无疑对于沃多这个角色有一份责任。在受到女政客的质问下,幡然醒悟,决定做回真实的自我,此时的詹米对真实无疑有了更多的认识。为时已晚,沃多形象得以推向全球,并继续发挥着煽动力量。导演无疑有两层担忧,一是虚拟形象下的责任意识,二是图像的煽动力量。至于大众心理,早已无力吐槽。
③总的来说,在这个主题下探讨的是一种真和假的对立,这种对立并非绝对,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而我们于这几种角色中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2.真人秀与人性
①《一千五百万的价值》,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蹬脚踏车积攒点数以换取所需。唯一的希望的通过选秀,登上舞台,得到评委认可便可飞上枝头变凤凰,摆脱苦逼生活。故事开始于一段恋情,黑人小伙爱上白人女孩,用哥哥的点数供女孩选秀,女孩成功过关,却被迫出演成人节目。黑人小伙义愤填膺,省吃俭用积攒点数,自己登上选秀舞台。随后用玻璃顶住自己的脖子,说出自己想说的一切,受到大众的认同。评委发现商机,让小伙有了自己的节目。
这种过程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真人秀节目,又有多少人想要通过所谓达人秀,或者梦想秀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不管什么秀,秀的内容总是关键。真人秀秀的什么呢?才艺?技巧?个性?抑或是人性呢?
本剧似乎更偏重于人性。女孩展示自己的歌喉,却被成人节目选中,女孩面临抉择,实际上变相展示了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男孩以死相逼,同样有得炒作,有卖点的东西总是有价值的。
想象的真实依旧没有来到,只是更大的虚拟空间。男孩接受了现实,成为既得利益者,用愤世嫉俗愚弄大众。我宁愿相信,男孩是无奈地接受现实,而不是蓄谋已久。
②《白熊》,27分钟的扑朔迷离,14分钟的恍然大悟。我们一如片中女囚,惊慌失措。剧情大致如下:女主一觉醒来,失去记忆,并不知道自己是谁。惊慌失措,看到照片,以为相片中小女孩是自己女儿。发现电视里有白色记号。出门发现有很多人拿手机冲她拍摄,大呼求救,无人应答。突然被有带面具的持枪匪徒追杀,碰上疑似匪徒敌人的2人,被击毙一名,只有两个妹子一起跑往白熊(一个细节为后面做了铺垫,就是,每当提到白熊,女主总会闪出些许回忆,并觉得不能去白熊),到这里,我都以为导演在说人们的冷漠,图像时代的隐患之类的主题,只是到这里,接下来,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一刻,原来这是真人秀现场,随着事实真相一步步清晰,之前想到的主题全部是浮云。女囚一遍遍的经历对她的惩罚,之前是她拍摄小女孩被害过程,现在她一遍遍地经历被人拍摄的滋味。似乎一切都是因果报应。
最讽刺的还是公园的名字:白熊正义公园。这赤裸裸地用正义之名行暴力之实,第一次觉得死刑其实也是一种仁慈。这个主题其实跟《发条橙》所涉及的问题一样:都是如何对待罪犯的问题。这种真人秀太过残忍了些,冷漠的大众就好像逛动物园,参观动物一样看待女囚。人应该有尊严的活,并且有尊严的死去,这是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
③ 真人秀,秀的其实无外乎人性,我们不仅看到主角的心路历程,同时众看客行为同样也是人性的体现。不得不承认黑镜系列直指人心,我们在观察看客行为的同时,不禁反思自己作为看客时的所想所为,是否经得起审视。
3.爱情与性
这绝对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引来无数的争议和辩论。本剧从两个侧面表现了这一话题。
①《你的全部历史》依托于未来科技。在未来的某个时代,人类发明了存贮记忆的工具,把一块小小芯片植入你的大脑,它就能记录你所有的记忆,并且你可以随时回放。这明显是对目前的影像化时代的发展前景预测。
在本剧中引发的问题是性背叛危机。为了取证,剧中提供了方便的操作,只需调出过往的记录,就能看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男主明显嗅觉灵敏,而女主还做贼心虚的删除了一段记录,这更坐实了男主的猜测。男主愤怒的找到奸夫,发生打斗,找出证据。最后,男主无法面对回忆,把芯片取出。
我无意对女主的出轨做过多的指责。更多的想去关注一下性背叛危机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在观影过程中,随着故事发展,若有若无地对女主潜在的性背叛抱有一种怀疑心态,这也正是交往的男女之间心态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过,暧昧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换句话说,就是暧昧无所不在。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性背叛可能性。特别在快餐文化的今天,任何行为都有快餐化的趋势,责任的意义无疑被弱化了。性背叛危机顺理成章地出现于责任意识的弱化之后。婚姻更多的要求无疑是责任,没有责任,婚姻必然缺少支点而无以为继。
科技的改变,对人类意识造成了很大影响。一个小小芯片,似乎打开了一个缺口,人的阴暗面得以暴露在阳光下。
②《马上回来》,一次车祸夺走了玛莎的男友艾什的生命。在朋友的推荐下,玛莎购买了一项服务,可以在电话里扮演艾什与她聊天。不久之后,那个声音告诉她,艾什可以“真正”回到她身边。权衡再三,玛莎还是选择购买,并培育出了克隆艾什,玛莎最后醒悟,把克隆艾什弃置阁楼,而定期让女儿与艾什相处。
实际上在与虚拟艾什相处过程中,玛莎经历了一种异化,对人的依赖转向了对物的依赖。充气娃娃并不能表现人的正常情感,只有性的满足无法满足玛莎的感情需要。爱情的产生有比性冲动更为复杂的过程。
黑镜,照出人性中的阴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