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是什么
《歌女红牡丹》采用的是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腊盘发声方法,因而,它实际上应该称作是中国第一部“腊盘
发声”的有声片。
电影自问世之初实际上就一直伴随着有声的实验。爱迪生最初发明电影的动机就是以他已发明成功的留声机为主题,试图创造出一种能够与之配合的活动画面。这种“留声机电影”在电影史上也留下过几段“有声电影”的片段。1926年8月,美国华纳公司推出了第一部有声电影——只有音乐片段的《唐璜》;随后,国外的有声短片即传入了中国。至1929年,上海夏令配柯影戏院安装了美国光学发声的放映机,放映了美国有声片《飞行将军》,国外的有声电影开始大举进入中国。
就在国外有声电影正式登陆中国的同时,中国的民族电影企业也开始纷纷研究、摄制自己的有声电影。1929年,天一公司最早开始了有声电影的摄制,其次年年初完成的第一部有声短片《钟声》因遭遇火灾被毁,未能与观众见面。同年,由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办的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公司都开始摄制自己的有声电影。
明星公司摄制的第一部有声片是由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洪深编剧的《歌女红牡丹》。影片讲述的是女歌手红牡丹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后,不仅备受凌辱,艺术生涯也走向衰落。但当丈夫卖掉女儿,又因失手杀人入狱后,红牡丹忍辱负重,克尽妇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并终使其幡然悔悟。影片由张石川亲任导演,并由胡蝶、王献斋、夏佩珍、龚稼农等著名影星组成了强大的演员阵容,志在一举成功。影片于1930年中旬开拍,至年底摄制完成,1931年1月,先于明星大戏院试映,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从而成为中国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
有声电影有“腊盘发声”和“片上发声”两种技术,也称为“机械录音”法和“光学录音”法。前者是将声音刻录在唱盘上,放映时与影片同步播放,为电影配音;这也是从《唐璜》到《爵士歌王》等早期国外有声电影普遍采用的方法。后者则是今天普遍应用的在胶片上录制声音的技术。由于成本和技术水平的原因,《歌女红牡丹》采用的是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腊盘发声方法,因而,它实际上应该称作是中国第一部“腊盘发声”的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是在法国百代唱片协助下摄制的。片中除录制了全部对白之外,并利用“有声”的优势,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四段京剧片段(由梅兰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轰动效应,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以歌唱家生活为题材如出一辙。影片在拍摄中采用的是先按照默片的方法拍摄,然后由演员按照银幕上的口型录制台词。由于经验不足,前后经过5次试验方才拍竣,共耗资12万元。影片公映后盛况空前,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了轰动,并发行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但严格地说,《歌女红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声片”,因其只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起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余周围的事都是“悄然无声”的。这当然也是初期有声电影的通病。同时,由于影片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身心的毒害,与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吻合,也成为30年代的进步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与《歌女红牡丹》同时开拍的“友联”公司第一部有声片《虞美人》也是采用的腊盘发声技术。但与《歌女红牡丹》相反,《虞美人》是先把声音录好唱片,然后演员在现场按照放出来的声音进行表演,其难度明显较“明星”的做法更大,常令演员顾此失彼,白白浪费胶片。《虞美人》描写了一对儿戏剧演员演出《霸王别姬》时发生在幕前幕后的故事,它稍晚于《歌女红牡丹》,于1931年5月公演,并以一鸣有声电影公司的名义推出。
腊盘发声的有声片在技术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胶片一旦发生局部断毁,其后的剧情就难以再和声音相吻合。因而,在这两部影片上演的当年,一些电影公司也开始试制“片上发声”的有声片。它们是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公司合制的《雨过天青》和天一公司拍摄的《歌场春色》。这两部影片都是租用国外的设备,并由外国人参与协助制作完成的。其中《雨过天青》首先于1931年6月3日在虹口大戏院试映。由于该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设备,并赴日本拍摄,不久后即遭到观众的抵制。同年10月,《歌场春色》在新光大戏院首映,成为第一部在中国本土摄制的片上发声的有声片。
⑵ 有声电影的介绍
有声电影即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画面,又能同时听到剧中人的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的一种影片。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蜡盘(即唱片)发音,后改进为片上发音。这一放映模式的出现对电影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⑶ 有声电影的简介
有声电影是指有声音同步播映的电影,和无声电影相对。1900年,第一部有声电影在巴黎放映,十年之后可靠的同步声音技术才逐渐成熟并可以商用。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声电影在纽约公映。1927年10月,第一部有声故事片爵士歌手发行,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大享盛名。
1930年代早期,有声电影成为一个全球现象。在美国,有声电影使好莱坞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和商业中心之一欧洲很多电影制作人和批评家对新的技术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过多的对白会削弱无声电影特殊的美感。在日本,流行电影通常是无声电影加现场表演,因此有声电影发展缓慢。在印度,声音成为该国电影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早期电影只有画面,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拍摄和放映无声影片的运转速率为每秒16格画幅。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
拍摄时使用两种感光性能不同的底片,一种摄取画面,一种记录声迹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使声迹和画面合印在一条正片上,制成影片拷贝放映时,放映机附有还音装置,在映出画面的同时,能使声迹还原为声音
随着技术发展,有声电影的制作渐渐形成可能,但初期有声电影对大众来说是个全新的玩意儿,许多大片厂并不看好这块市场,深怕会流失已固定的观众群,此时华纳兄弟的电影公司正面临倒闭危机,因此他们将有声电影当作赌注,拍摄爵士歌手,没想到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因为广受观众欢迎其他电影公司也群起效仿,自此有声电影的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电影摄制过程中大部分工序已以磁性录音取代感光录音。电影由无声发展为有声时,为了保证还音质量,拍摄和放映的运转速率从原来每秒16格画幅改进为每秒24格画幅。由于有声电影的产生,电影由无声期的纯视觉艺术发展为视听结合的艺术。 1910年8月27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项发明:有声电影。一些经过挑选的观众被邀请到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的爱迪生实验室,观看把留声机的声音和电影摄影机上的图像联系起来的电影机。
其他人也曾想过发明有声电影机,但无一成功。爱迪生的贡献在于他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同时记录下来,而这一点,其他人是无法做到的。通过运用一台既可留声又可摄影的机器,爱迪生可以让演员在拍摄过程中自由地来回走动,而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爱迪生耗费了两年精力,才研制成功有声电影机。
1927年10月6日,纽约的观众在观看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乐歌手》(一译《爵士歌王》)时,突然听到主角开口说了话:“等一下,等一下,你们还什么也没听到呢。”这一句话,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大享盛名。
根据资料来看,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片是华纳公司1928年7月6日的《纽约之光》。
1936年,卓别林出品了他的最后一部无声片《摩登时代》,标志着无声片的寿终正寝。 所谓的默片在其鼎盛时代也常常有音乐或者声效相伴,1926年8月,由约翰.巴利摩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新的发明很快就跟来了,1927年10月华纳公司的《爵士歌王》敲响了默片的丧钟。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5mm默片的满画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像电视画面),1927年最早的声音印在胶片上时是1.21:1 。
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在30年代,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 电影工业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很快,就开始经历彩色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⑷ 有声电影的早期电影
1926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拍摄了用唱片来配唱的由J.巴里摩尔主演的歌剧片《唐璜》(A.克罗斯兰导演)。
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罗斯兰导演、A.乔生主演的有歌唱、对白、声响的《爵士歌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1928年7月6日华纳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自此,有声电影全面推开。至1930年,除卓别林继续拍摄了几部无声片外,全部故事片均为有声片。
在导演中间最先适应有声片制作并拍摄出富于创造性影片的有:R.马莫里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观镜头的《化身博士》(1932),L.迈尔斯东的《西线无战事》(1930)和《头版新闻》(1931)、刘别谦的《爱情的检阅》(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K.维多的《哈利路亚》(1930)。卓别林也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片《城市之光》(1931)。
好莱坞的制片公司是1912年开始相继建立的。随着1928年雷电华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形成了美国电影业的8家大公司。它们包括5家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组建于1914)、20世纪福斯(始建于1915,合并于1935)、米高梅(合并于1924)、华纳兄弟(1923)和雷电华(1928);3家较小的公司,即环球(1912)、哥伦比亚(1924)和联美(1919)。 1927年10月6日,阿尔·乔尔森在今天开始上演的一部有声电影《爵士乐歌星》中担任主角,声音稍微有些呆板,不如电话传送的清晰。演员的动作与他们的语言脱节。声音没有像在广播里那样抑扬顿挫。但不管怎样说,这是一次首创。
《爵士乐歌星》的情节部分地反映了乔尔森真实的一生。像他所扮演的主人公一样,乔尔森出身一个犹太家庭,这个家对爵士歌手的职业是很不满意的。乔尔森同父母的疏远及随后到来的飞黄腾达是这部影片的紧张和动人之处。他扮演黑人,深情地演唱了圣歌《柯尔·尼德里》和《妈妈》。沃纳·厄兰和龙金妮亚·贝瑟尔分别扮演父亲和母亲。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的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在新光大戏院公开上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此问世。
1931年6月21日,又试映了我国第一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雨过天晴》。
有声电影有“腊盘发声”和“片上发声”两种技术。前者是将声音刻录在唱盘上,放映时与影片同步播放,为电影配音;这也是世界上有声电影最初问世时采用的方法。诞生于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美国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后者则是今天普遍应用的在胶片上录制声音的技术。由于成本和技术水平的原因,《歌女红牡丹》采用的是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腊盘发声方法,因而,它实际上应该称作是中国第一部“腊盘发声”的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写女歌手红牡丹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后,不仅备受凌辱,艺术生涯也走向衰落。但当丈夫卖掉女儿,又因失手杀人入狱后,红牡丹却忍辱负重,恪尽妇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戏曲艺人的生活悲欢,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身心的迫害。除了对白之外,片中利用“有声”的优势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剧片段(由梅兰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轰动效应。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以歌唱家生活为题材如出一辙。影片于1930年中旬开拍,前后经过5次试验,至年底拍竣,耗资12万元旧币,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戏院试映,3月15日于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时盛况空前,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了轰动,发行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但严格地说,《歌女红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声片”,因其只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起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它周围事物都是静悄悄的。这当然也是初期有声电影的通病。
与这部影片同时开拍的另一部有声片是“友联”公司摄制的《虞美人》。它同样采用腊盘发声技术,描写了一对儿戏剧演员演出《霸王别姬》一剧的幕前幕后。两部影片在技术上稍有不同。《歌女红牡丹》是影片拍完后让演员看着画面对口型配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后期配音。《虞美人》则是先把声音录好唱片,然后演员在现场按照放出来的声音表演。两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于《歌女红牡丹》,于1931年5月上演。
腊盘发声的有声片在技术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胶片一旦发生局部断毁,其后的剧情就难以再和声音相吻合,甚至会出现银幕上男人在张口,扩音器里传出来的却是女声的笑剧。因而,在这两部影片上演的当年,一些电影公司也开始试制“片上发声”的有声片。它们是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公司合制的《雨过天晴》和天一公司拍摄的《歌场春色》。这两部影片都是租用国外的设备,并由外国人参与协助制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过天晴》于 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戏院试映。由于该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设备,并赴日本拍摄,不久后即遭到观众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制的录音设备拍摄了《春潮》一片,成为中国第一部用国产录音设备制作的片上发声的有声电影。
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在有声电影问世后,许多电影公司仍然在继续摄制无声片,这形成了中国早期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长期并存的特殊现象。直至1936年,无声片才终于停止拍摄,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得以彻底完成。 大观楼影院始建于1905年,在这之前,它还有大亨茶园和马思远茶楼两个前身。1931年,它放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当时,它的第一任经理任景丰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的诞生。
上世纪30年代,大观楼第一次实现了男女同座;
1931年,它放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40年代,它是第一家购买法国百代公司35毫米固定座式放映机的影院;
1948年,它放映了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
60年代,它第一次放映了宽银幕电影;
1961年,它改建成北京惟一一家立体电影院;
1986年,它率先建成了超大银幕影院。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大观楼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
⑸ 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 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1930年底,中国第一部蜡盘发声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摄制成功。《歌女红牡 丹》由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百代东方公司收 音、民众国产有声电影公司出品。编剧:洪深(化名庄正平),导演:张石川
这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胡蝶、王吉亭、龚稼农主演。
《歌女红牡丹》于1931年1月完成制作工作,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影片采用国语对白,穿插了四段京剧片段,轰动一时。南洋片商以以高出默片十余倍的价格购买了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放映版权,使电影明星一下子“身(声)价百倍”。
⑹ 什么是有声电影
观众在看到画面形象的同时还能听到剧中人的对话、旁白和音乐等音响的一种影片。区别于早期的“无声电影”。
⑺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的什么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故事片是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采用蜡盘发音的方法,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影片讲述一歌女嫁给一个无赖,受尽折磨和痛苦,但毫无怨言终于感动了丈夫。为拍摄本片明星公司历时3年,耗资甚巨。公映后全国震动,波及南洋。菲律宾片商以高于一般无声片十数倍的价格买下了其拷贝。
(7)有声电影片段扩展阅读:
蜡盘发音是在拍摄影片画面的同时用蜡片收音,但这种蜡片不同于普通的唱片,它在收音程序上是先将音波收入卷筒中,再翻入蜡片,不像普通唱片的声音是录在蜡片盘上的。蜡片发音的优点是声音清晰,比当时的片上发音的声浪好;缺点是最忌断片,假如胶片损坏长度达一尺以上,“声”与“影”就会大大脱节了。
片上发音的声片是现在的有声片所采用的方式,把音波收录在影片片基的声带上,技术比较复杂。当时的美国公司拥有这种技术的专利权,影片公司如采用这种技术,要付出相当大的一笔费用,上映时还需要另付版税。
⑻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完整版与不完整版
歌女红牡丹》
1931年3月,由明星公司拍摄的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于上海公映,立时轰动海内外。到了下半年,两部技术上更为成熟的采用片上发音方法的有声片,华光影片公司的《雨过天青》和天一公司的《歌场春色》也呱呱坠地。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中国电影人就完成了有声片的试摄工作,尽管之后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竞争的硝烟还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这毕竟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这部拍摄于1930年的影片,描写的是一京剧名伶红牡丹,嫁了一个吃喝嫖赌、肆意挥霍的恶丈夫。但她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终因染病而倒嗓,名声一落千丈,收入骤减。丈夫遂变本加厉施以虐待,甚至将亲生女儿卖人娼门,以还赌债。红牡丹丈夫卖女后,受良心谴责,最后误失杀人被捕人狱。当女儿由一直追求着红牡丹的富商赎还后,软弱的红牡丹又一次原谅了丈夫。
在影片摄制过程中,作为全片灵魂的胡蝶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失败了,重来, 再失败,再重来。经过6个月的紧张工作, 影片终于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全国轰动,南洋片商纷来,高价购买该片在当地的放映权。
⑼ 美国电影的有声电影
到20年代中期,豪华的电影院已基本上取代了镍币影院。到20年代末期,好莱坞电影为战胜商业无线电广播这样的竞争对手,必须在音响方面来一次革命,于是产生了有声电影。 早期有声电影 1926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拍摄了用唱片来配唱的由J.巴里摩尔主演的歌剧片《唐璜》(A.克罗斯兰导演);1927年10月 6日又首映了由A.克罗斯兰导演、A.乔生主演的有歌唱、对白、声响的《爵士歌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1928年 7月6 日华纳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自此,有声电影全面推开,一年之内半数美国影院安装了音响设备;至1930年,除卓别林继续拍摄了几部无声片外,全部故事片均为有声片。
电影的音响革命恰与美国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同时发生。有声电影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电影市场,观众蜂拥前往观看这种更加“新奇的玩艺儿”,因此尽管经济萧条,电影业表面上却还繁盛。实际上一批批较小的影片公司和影院陆续倒闭,几家大影业公司也要依赖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的支持才能生存发展。此外,有声电影使生产成本提高,影片生产的数量锐减,又因有声片带来的语言障碍大幅度缩小了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在电影业内部,音响的出现冲击了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各个部门,一些不能用于有声片的技术人员都被淘汰了。
在导演中间最先适应有声片制作并拍摄出富于创造性影片的有:马莫里安,R.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观镜头的《化身博士》(1932),迈尔斯东,L.的《西线无战事》(1930)和《头版新闻》(1931),刘别谦的《爱情的检阅》(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维多,K.的《哈利路亚》(1930)。卓别林不久后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片《城市之光》(1931)。
大萧条时期的诸方面因素使好莱坞影片的生产模式和制片公司体制定型下来。好莱坞的制片公司是自1912年开始相继建立的,各公司大多经历了初建、合并、更名、巩固的过程。随着1928年雷电华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1929年美国制片公司体制的结构明确形成。它们包括 5家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组建于1914)、20世纪福克斯(始建于1915,合并于1935)、米高梅(合并于1924)、华纳兄弟(1923)和雷电华(1928);3家较小的公司,即环球(1912)、哥伦比亚(1924)和联美(1919)。这便是通称的“八大公司”。
在整个30年代,尽管电影观众的人数时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其中大多数观众把看电影当作一种逃避和解脱。为了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好莱坞的影片生产从以制片人为中心改变为以制片人为单元的制片模式,各大公司的组织结构大同小异。这种“制片人单元”的模式保证按照既定的配方和规格生产出供应全国影院的合格产品。
⑽ 世界第1部有声电影是什么
1926年开发出一种被称作“维他风”的唱片伴音系统,并利用该系统拍出了第一部带有声音的影片《唐璜》,但这部影片中的声音还只限于一些音乐。次年,华纳又推出了《爵士歌王》,这部影片不仅有音乐,还加入了一部分对白,所以被看作是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电影声音的出现,为电影艺术拓展了新的表现空间,在电影史上无疑是革命性的成果。但在最初阶段,“美国观众争先恐后地来观看这些音乐片,他们对于唱词和歌手嘴唇动作完全一致的现象,感到十分惊奇,但另一方面,这种新的技术却受到卓别林、金?维多、雷内?克莱尔、茂瑙、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无声艺术大师们的贬斥。”因为担心声音的出现会影响到观众对画面和演员表演的关注,威胁到默片时代已经颇有成就的电影的独特艺术品格,这几位默片大师还曾联合发表了一篇有名的反对对白片的宣言《有声电影声明》。而由于当时的录音技术还十分不完善,声音的出现的确从很多方面影响到了电影艺术的发展。比如创作者在片中毫无原则地加入大量声音,使整部片子充斥着无聊唠叨的对白和莫名期妙的音响,结果这些毫无艺术美感可言的声音很快就使观众感到荒谬和厌倦,而且也造成了电影美学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