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彩色的二战战争记录片怎么拍下来的
和黑白的纪录片拍摄方法一致,取决于拍摄者距离战场有多近。相关纪录片可见2001年的《战地摄影师》(War Photographer)。下为详述:
先说彩色胶片的成因:
早在1850年,就有人(Levi Hill)宣称通过某种有关银板照相法的技术(即Hillotype)获得了彩色成像(注1,见图)。然而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大规模的运用,所以如今我们认可的与摄影摄像有直接关系的,是美国Agfa-Ansco公司发明的 Colorol技术,这是一种快速的可以直接得到色彩本色的技术,不再像以往那样繁琐复杂。直到1935年以后,由于曼内斯和戈多夫斯基对自己作品色调(短片《海军》)的严重不满,柯达才得以大力发展并完善这一技术(注2)。
也即是说,在Colorol技术出现之后,如曼内斯和戈多夫斯基这样拍摄短片的发烧友就已经确实存在了,而这个时间,是1928年。
再说战地纪录片的拍摄:
在彩色成像技术出现之前(即1830年),人们意识到影视带来的冲击与既往各种视觉表达并不相同,继而产生了战地摄影(War photography)这一全新的拍摄领域,期间较为出名的媒体是伦敦新闻画报,通过将照片还原成木刻雕版后在印刷出来,他们甚至首次拍摄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场景。但由于达盖尔银版法的局限,人们只能拍摄静态而非是动态,直到1874年,法国人发明了电影摄影机为止。
不过随着战地摄影行业的发展,各国都有意识的开始控制这一行业对外宣传上的影响力,所以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随军记者出现之前,各国部队中的通讯兵更多的在担负基础的图文报道。而在随军记者出现之后,他们所做的还包括了对战地摄影摄像的拍摄和后期影像资料的甄选和宣传上。在中国,负责这方面纪录的是中国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现为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
此类记者的代表,无疑是如1913年出生的罗伯特·卡帕,在对他的描述中,是用‘开辟’这种词语,因为在战地记者被国际认可如红十字会般受到保护之前,他们总是要一手抓镜头,一手抓枪杆的。而卡帕最知名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拍的不够好,就说明你(距离战场)还不够近。”
至于早期硕大无比的电影摄影机,只会让这些战地记者、摄影师们出现很高的死亡率(注3)。
题外话
在早期的一些战报或侦查视频中,有一些用军用或私人飞机拍摄的视频,当然也有侦查气球和其他如军用鸟类等各州手段。其中飞机和气球是可能拍摄彩色胶片的,而一些单帧的照片会处于某些目的被独立提取出来通过染色制作成彩色胶片并被冲洗成照片使用。目前这种方法仍然被采用,因为人们发现彩色比黑白更易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所以彩色修复也成为了如今早期彩色战地纪录片的一大重要来源。
注1:这应该是最易被找到的一张图片,常被用于灵异文章中。
㈡ 这年头拍一部战争电影,究竟有多难
大约二十年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看了部关于中途岛海战的纪录片,决定把这段历史拍成电影。
打动他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年美国以弱敌强的故事很有趣复杂,二是飞行员驾驶俯冲式轰炸机在最低点投弹的搏命时刻——他一直想再现这种英勇场面。
《无耻混蛋》中割头皮的布拉德·皮特
恐怖片——你知道电影里,纳粹搞过多少邪恶实验吗?去年的僵尸片《霸主》属于“甭管怎么胡编把锅甩给希特勒就对了”之范例。
邪典片——你知道有多少部片名带“纳粹”或“希特勒”,本质上只是变着法蹂躏大波妹的剥削电影吗?哦对了,想拍“手撕鬼子”的出门右转去横店。
我们故意把战俘营里的故事(不包括蹂躏大波妹那种!)放到最后,这其实是个很重要的类型,但本身又跟其他战争片有所区别,就不展开说了。
无论《大逃亡》、《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还是《桂河大桥》,这些经典片都借拘禁讲自由,借屈辱讲尊严,借文化冲突讨论人性,早已跳出了“囚笼”和“战场”这些设定。
㈢ 电影战争片是如何拍摄的
无论是大规模群演加烟火效果。还是特效绿背合成。无疑都是钱堆出来的。
㈣ 怎么在家拍二战电影
1939年爆发,1945年终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7000万人丧生,二战不仅建立了世界新秩序,也留下了人类最惨痛的回忆。而围绕二战的历史,也诞生了无数电影经典。传统的二战电影往往有宏大场面(如:《拯救大兵瑞恩》)、塑造复杂的战争英雄(如:《巴顿将军》),并借极端的战争环境来反思人性(如:《辛德勒的名单》)。以下,我们就来为您盘点历久弥新的二战片有哪几种拍法呢?
代表影片:《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枪林炮火会形成视觉疲劳,一味的控诉也会使人麻木。因此,有一类二战电影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却散发出夺目的人性光辉。1993年上映的《辛德勒的名单》和2002年问世的《钢琴家》便是主打“温情风”的经典。
《辛德勒的名单》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在二战期间通过贿赂军官大发战争财,德国战败前夕,他却开出了一张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挽救犹太工人的生命。聪明的斯皮尔伯格,并没有使用什么戏剧性的花招与转折,仅仅通过克制而又富有激情的镜头语言,就将情感冲击力升华到最高潮。
《钢琴家》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在叙述这段历史时,无疑是宣泄的。而身为法国大师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拍摄《钢琴家》时,则饱含着深沉和含蓄。一位纳粹军官,因为废墟中的一首钢琴曲,摒弃了对犹太人的成见,一直保护这位钢琴家到战争结束。
代表影片:《美国队长》《X战警:第一战》二战题材也有自己“另类”的一面,为了制作噱头,即使导演编剧们一手编造,公然违背历史,却也能够让影迷津津乐道。超级英雄电影中掺合点二战元素,便是这种做法的典型。
《美国队长》2011年上映的《美国队长》的原型来自于美国二战士兵奥迪·墨菲。1924年6月出生的墨菲1942年报名参军。由于身高仅1米65、体重49公斤,他的努力仅仅换来旁人的冷眼嘲笑。历经周折,墨菲终于加入了陆军。在二战中,墨菲却屡创辉煌战果,曾一人射杀了240名德军,从而被誉为“史上最强士兵”。漫威根据他的事迹改编成了真人大电影,片中,还虚构出了大反派“红骷髅”,他号称是德国纳粹秘密组织“九头蛇”的领导人,面目狰狞可怖,专搞恐怖营生,是希特勒的左膀右臂。
㈤ 战斗片怎么拍摄的
有关爆破场景的都是请教军事专家来搞的
㈥ 美国人怎么拍伊拉克战争电影的
事实上,就像《拆弹部队》一样,都是在伊拉克附近国家拍摄的,而在伊拉克国家内,自然是禁播的,当然,依他们的生活水平看这些片的可能性也不大。总而言之你想问的问题就是怎么拍的,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是在邻近国家比如伊朗拍的,而演员用伊朗人跟用伊拉克人实际上是看不出来的。
希望这个回答你满意,
㈦ 八一电影厂的战争片是怎么拍的好真实
八一电影制片厂本身就是属于咱们国家的军队附属企业,其存在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宣传及传承人民解放军历史为目标。那么既然要宣传和传承人民解放军历史,对于战争场面那自然也可以利用到部队资源来进行实战化拍摄,像当年的大决战系列电影就动用了人民解放军一个师的兵力和装备,那么不用特效的实际拍摄,自然会要比特效拍摄的效果更为真实也更有震撼力了。
㈧ 美国的那种大型科幻战争片是怎么拍的
举个例子,比如变形金刚中,F22被击落的画面,这是电脑特技做出来的,还有汽车爆炸,相撞,或是被掀飞,这些都是用的是真正的汽车,通过一些特技来实现的。现在的电脑特技在美国电影中用的越来越多,这样做出的效果会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