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辛亥革命最有价值的片段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带领“先锋”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督署。督署卫兵进行顽抗,革命军枪弹齐发,击毙卫队管带,冲入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等找不到张鸣歧,便放火焚烧督署衙门,然后冲杀出来,正碰上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林文听说李部内有同志,便上前高呼:“我等皆汉人,当同心戮力,共除异族,恢复汉疆,不用打!不用打!”话未讲完,被敌人一枪击中,当场牺牲。刘元栋、林尹发等5人也相继中弹。黄兴被打断右手中食二指第一节,便以断指继续射击。随后,黄兴将所部分为三路:川、闽及南洋党人往攻督练公所;徐维扬率花县党人40人攻小北门;黄兴自率方声洞、朱执信等出南大门,接应防营。攻督练公所的一路途遇防勇,绕路攻龙王庙。喻培伦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左手执号筒,右手拿手枪,奋勇当先,投掷炸弹。战至半夜,终因众寡不敌,全身多处受伤,率众退至高阳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垒,向敌射击。后因敌放火,他们才被迫突围,喻培伦被俘遇害。往小北门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军。经过一夜作战,打死打伤敌人多名。最后,张鸣岐放火烧街,徐维扬率部突围,被敌逮捕。黄兴所率一部行至双门底后,与温带雄所率计划进攻水师行合的巡防营相遇。温部为入城方便,没有缠带白巾,方声洞见无记号,便开枪射击,温带雄应声倒下。对方立即发枪还击,方声洞牺牲。战至最后,只剩黄兴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起义失败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因而也称为黄花岗起义。”
做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请你无论如何也不要忘了这些为了推翻帝制,创立民主共和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们,如果没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中国人民还不知要在黑暗的封建统治下被奴役多长时间,更没有今天的共和国和我们幸福,快乐,自由的生活!所以我个人认为辛亥革命最有价值的片段是应该“黄花岗起义”。另付八个大字:“烈士英灵,浩气长存”
B. 辛亥革命电影简介,大概250字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期间,黄兴、黎元洪、隆裕太后、袁世凯、汪精卫、宋教仁、秋瑾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
C. 推荐几部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电影,谢谢~~
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电影:《辛亥革命》、《宋家皇朝》、《十月围城》。
1、《辛亥革命》是由张黎和成龙执导,赵文瑄、李冰冰、陈冲、孙淳、房祖名、胡歌、余少群、杜宇航等主演的革命战争片。
该片讲述了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的故事。[2]该片于2011年9月23日在中国内地公映。
2、《宋家皇朝》(又名《宋氏三姐妹》)是由张婉婷导演,罗启锐编剧,张曼玉、杨紫琼、邬君梅主演的历史爱情电影,于1997年5月1日公映。
电影以20世纪上半叶曾左右中国政治和经济大局的宋查理家族故事为主轴,通过描写宋家三姐妹不同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从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的中华民国历史。
3、电影《十月围城》由陈德森导演,陈可辛监制,甄子丹、谢霆锋、王学圻、梁家辉、李宇春、范冰冰、黎明等主演 。
该片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影片于2009年12月18日上映。
(3)辛亥革命打仗电影片段扩展阅读:
《宋家皇朝》荣获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合拍故事片,配乐由日本著名作曲家喜多郎创作,获得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和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音乐奖。
在1999年,剧本叫《十月维城》,是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维(预告片也是从维多利亚港时光倒流)。陈德森给一个编剧苏照彬看剧本。苏照彬觉得这还是一个动作片,用“围”比“维”好,围像一个包围的围,于是就变成了现在的《十月围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十月围城
D. 电影《辛亥革命》有哪些看点
电影《辛亥**》在拍摄时就引发网上一股又一股的忐忑,估计导演和制片人应该更各怀鬼胎。原因在于前边有两个庞大的参照物——《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二者以史无前例的全明星阵容、给朝廷送生日蛋糕的必中主旋律题材猎取了惊人的票房,创造了自己的一套主旋律商业化模式,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辛亥**》,同样是讲史,同样是主旋律片,但是要照着模子去走《建国》和《建党》的路子,显然是很危险的。俗话说,事不过三;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对《建国》和《建党》模式失去兴趣的情况下,《辛亥》究竟如何玩出新意呢?说实话,在之前的报道中突出强化成龙导演+主演的主导地位后,还真对这部片子不抱什么希望,尤其在临近上映时竟然曝光被电影局删得干干净净的成龙李冰冰的激情床戏,彻底让我看扁了这部片子:如果一部严肃的主旋律历史剧要靠床戏镜头来博眼球时,是不是意味着自己首先唱衰了自己的实力和品质?因为这一般是烂俗商业片的炒作手法。
怀着忐忑心情看了首场,竟然在片尾有这样一个强烈的念头——这部片子比《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好看。“好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不用忙着全天候数星星了。虽然影片之前号称有70余明星参与拍片,但片中其实也就成龙、赵文瑄、孙淳、李冰冰、胡歌、房祖名、姜武、陈冲等有限的几个人出镜较多。比起《建国》和《建党》来,这根本就不叫群星灿烂,观众不再专注于谁谁演了这部片子,不用数星星了反而有利于专心咀嚼影片的情节和每一个镜头。于是感觉上片子比较立体,没有《建国》《建党》那样拥挤不堪满满当当。如果说《建党》《建国》像纪录片,而《辛亥》则更有故事性和人物性格冲突,更像故事片。
其次,《辛亥》也面临着像《建国》和《建党》那样的繁杂的历史事件表述,总体来说《辛亥》并没有单一的用真实事件表现人物,也没有让事件如同截取片段一样散乱的出现,算得上及格。片子结构上略显松散一些,相对还算完整,小错不断、大错没犯。例如比较恰当地对林觉民和黄兴感情世界做了特写,虽有刻意之处,但却很感人,更加衬托出反清斗争的残酷和牺牲精神。尤其是林觉民就义时的大义凛然和那封感人肺腑的《与妻书》:“我们有幸结为夫妻,可又如此不幸生不逢时。我不忍独善其身,能够为国捐躯,百死不辞。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如果你不能忘掉我,就到梦里来寻我吧。”历史细节得到很好的还原,栩栩如生,这确实是个妙笔。
第三,孙淳饰演的袁世凯是最成功的一个角色。影片用细腻的情节,充分还原了一世奸雄袁世凯窃国的整个过程。孙淳把一个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的袁世凯演绎得干净利落,入木三分。在孙中山、黄兴和袁世凯这三个主要角色中,孙淳的表演形神兼备,一举一动让人拍手叫绝,也契合袁世凯留给后世的印象。
当然,《辛亥》的硬伤同样很明显。也可体现为三点:
首先,作为一个武家出生为功夫影片做出杰出贡献的巨星,成龙舍弃看家本事,扎扎实实的在电影中扮演一个不花哨的**者实属难得,而大体尊重历史的表达方式也让观众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不过,不管是港人对历史的了解深浅也好,还是作为画面语言的表达,影片在处理清廷和袁世凯的部分时有些过于的丑化现象,或者说度的拿捏不够准确,以致人物也好,戏份也罢显得过于扁平,甚至有些滑稽。这对讲求剧情和人物性格立体的当下观众来说,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其次,作为一部客观表现历史的电影,在表述的过程中又套用了情节叙述的方式,缩小了整个历史过程的格局,以致整部影片缺乏主旋律电影惯有的大气、深刻。没有鲜明的观点,即便再客观,史实讲述再完整,依旧显得空洞,更何况影片的格局被人为的缩小了,人物的精神与品德又未能在拔高的同时落地,很难让人产生共鸣感。同样的硬伤,还在于用以往动作片里个人英雄主义方式去表现历史人物黄兴,虽然黄兴在这场**中是个伟大的实干家,但是他仍是谋略多于蛮干,事事顾全大局,成龙式的个人主义并不适合表现历史人物黄兴。还有一点,黄兴在辛亥**时才30多岁,年壮气盛,而成龙演的黄兴已尽显老态,已近老年黄兴在“兴风作浪”。事实上,黄兴1916年死时也才42岁。
第三,尤其要说的就是黄兴成龙和徐宗汉李冰冰之间的爱情戏。一方面显得有些过多,俨然战争版的《云水谣》,历史剧差点拍成了爱情片。另一方面是显得多余,和林觉民的《与妻书》细节相比,黄兴和徐宗汉的爱情故事就像是硬塞进来的,幸亏把那部分床戏一点不留地给咔嚓掉了,要不然真倒了胃口祸害了整部片子。作为成龙出演的第100部片子,为了给老成面子让他在主旋律里多露两手,也不必如此牵强上床戏;而且还有一段武打,分明成龙范儿。
100年前那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谈不上有一个漂亮的开头,以武昌起义第一枪来看,这件事的偶然触发性实在明显(当然偶然中包含着必然);它更谈不上有一个光明的结局,前仆后继的死难,形成了南北割据而日后杀机四伏的僵持局面。就这个事件本身前后的故事性看来,是编导面前一个棘手的难题。再就电影所涉及的事件在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来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建国”同日而语(虽然官方态度一向承认该事件和自身历史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但是毕竟亲疏有别内外有序),所以《辛亥》不可能如《建国》《建党》那样得到官方不遗余力的扶持,而在中国,官方的态度对一部主旋律电影的命运有着重要的特殊影响力。作为让人担心的一部主旋律献礼片,《辛亥》与《建国》《建党》相比,有着诸多亮点,且用了一些有效的新手法,能拍成这样,宜属基本合格。
E. 可有介绍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
呵呵,楼主可以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来看,有那种模拟战争的,比电视剧好看多了,比较真实。
南昌本地人民凭身份证免费参观的。
F. 讲述辛亥革命时期题材的相关电影有哪些
永不消逝的电波 (1958)
剧情片
故事梗概:永不消逝的电波 (THE UNFAILING RADIO WAVE)
1939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共产党中央为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派电台政委李侠从延安来到上海,与党员女工何兰芬假扮夫妻,开展工作。在艰苦的工作中,李何之间产生了爱情,后经领导批准结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侠不幸被日军逮捕。不久日军怀疑他是重庆国民党派员,将他释放出来。出狱后,国民党地下人员姚苇也误认如此,想拉李侠下水,为国民党工作。李侠深入虎穴,巧取敌人情报,并将敌人的谈判内幕在报上揭露出来。临近解放,敌人疯狂搜捕地下电台,李侠奉命转移。恰在此时,两个紧急的重要情报必须要发出去。李侠承担了任务。他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让妻子带儿子先行转移。当他发完电报,已被敌人包围。他镇静地向延安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号。 影片是根据李白烈士的事迹编成的。主人公乐观、坚毅、有韧性、有激情,虽曾被捕,受尽酷刑,但决不屈服。李侠的形象,正是千万个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化身。编导将一个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故事,置于家庭生活的叙事框架之中,不求情节的惊险,但求平实朴素的色调;不求表面的紧张,而是追求内在的深刻,体现了一种自然、含蓄、深沉、质朴的艺术表现风格。本片1978年曾在南斯拉夫国际电影节上映出,袁霞获最佳女演员奖。
南征北战
故事片(黑白)。上海电影制片厂1952年摄制。
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进攻华东解放 区,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有效歼敌,作 战略后撤。对此,部队与百姓中有好 些人思想不通。为保证战事胜利,高 营长和女村长赵玉敏分别向群众作解 释。敌人误以为解放军不敌败走,集 中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合围解放军。 解放军在大沙河阻击敌人六昼夜,然 后至凤凰山围歼已被包围的国民党李 军长所属七个师。高营长奉命抢占摩 天岭高地,以阻击前来增援的国民党 张军长部,并全歼李部,活捉了李军 长。接着,高营长又率部乘胜追击张 军长部。赵村长率民兵配合主力,断 敌退路。陷于穷途末路的张部企图以 炸毁水坝阻挡解放军,赵玉敏带领游 击队切断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线,保住 了水坝。一场鏖战,全歼张军长所属 部队,生俘张军长等高级将领。 编剧: 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 导演: 成荫、汤晓丹 摄影: 朱今明、顾温厚 美术: 韩尚义 作曲: 葛炎 扮演者 剧中人 扮演者 剧中人 高营长 张瑞芳 赵玉敏 陈 戈 师 长 汤化达 师政委 敌张军长 白 穆 敌 军参谋长 阳 华 敌李军长
冰山上的来客
简介:
1951年,有一股匪特企图从新疆某山口入境。匪首阿曼巴依先派一女特务,利用古兰丹姆与边防战士阿米尔青梅竹马的恋爱关系,冒充流浪多年的古兰丹姆潜入境内,伺机窃取情报,配合匪特行动。
边防军杨排长识破敌人诡计,并顺着这条线索掌握了敌情。匪特失败,又施新招,匪首骗得真古兰丹姆信任,亲自送她回乡,为除后患还派人杀掉了假古兰丹姆。当匪特要借古兰丹姆和阿米尔的婚礼做文章,在当地里应外合偷袭我边防哨所时,杨排长将计就计,周密准备,将匪特一网打尽,并使别离八年的一对恋人得以团聚。
精彩视点
这是一部反映我国新疆边防军民团结战斗,保卫边疆的反特惊险故事片。该片故事曲折复杂,情节扑朔迷离,真假两个古兰丹姆的出现,使影片悬念丛生、引人人胜。与此同时,还穿插了爱情故事与边疆风光,使之浑然一体,产生了迷人的魅力。影片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插曲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抒情色彩广为流传。影片在将惊险故事与抒情格调相结合上,走出了一条新路,深受观众欢迎。该片曾获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小百花奖”的最佳导演
上甘岭
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在坑道里,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
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岭为什么会打不下来。美国的军事研究者们用电脑模拟得出结论,范弗里特如果不攻五圣山,改为攻打西方山谷地,凭借美军强大的机械化装备,共军两个主力师(十五军四十六师和三十八军的一一二师)是抵挡不住的。他们不准备认为上甘岭的失败是输给了中国军人,因为这似乎不是人力能够做得到的,可是二流部队的四十五师可以做得到的,为什么德川、三所里、松骨峰的英雄“万岁军”就做不到?电脑只能模拟常识性的东西,它永远也模拟不出一个民族重新觉醒时所能迸发出的力量。
奇袭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方连长,率领一支侦察队,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深入敌后,炸毁敌人一座公路桥--康平桥,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侦察队在执行这项艰巨的任务时,根据早就掌握了的敌人的行动规律,尾随敌人前进,巧妙地通过敌人的地雷区。当他们往联络地点凤仙岭进发,在穿越公路时,被李伪军运输队所阻,他们化装成美军巡逻队,吓跑了运输队,救出了联络员、朝鲜老大妈阿妈妮,从而与游击队取得了联系。然后,侦察员又化装成李伪军伤兵,夺得了一辆敌人的中吉普,骗得桥头岗哨的信任,搞清了大桥的构造和桥头的设防情况。敌人发现中吉普失踪,立即派部队追寻。在紧急关头,方勇把中吉普开下悬崖坠毁,机智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最后,侦察队在朝鲜女游击队战士朴金玉的帮助下,炸毁了康平桥,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配合大部队,全部消灭了敌人。
《英雄儿女》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著名影片,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团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勇敢作战。刚从医院回部队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杀敌立功的来信给张团长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牲。在全军开展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中,王文清认出该军文工团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原来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被敌人杀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复标收养了他的女儿王芳,此后双方失去了联系。王文清没有立即与王芳相认,而是帮助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后来,当王芳在阵地上为炊事员演出时,敌机突然来袭,她为掩护炊事员而负伤,被送回祖国医治。一个月后,王复标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王芳也伤愈归队,三人在前线团圆。王复标将真情告诉王芳,两位父亲都勉励王芳向哥哥学习,当好革命接班人。
诸如此类,还有:
《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苦菜花》,《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千里跃进大别山》,《白毛女》,《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娘子军》,《烈火金刚》,《鸡毛信》,《冰山上的来客》
G. 求辛亥革命电影故事内容简单囊括
《辛亥革命》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筹拍的献礼片。本片讲述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拯救中国,于1911年发动武装起义的史实,是一部全景展现辛亥革命的电影。影片全景式地展开辛亥革命史诗般场面,生动刻画了孙中山、黄兴、徐宗汉、秋瑾、黎元洪、袁世凯等历史人物。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1895到1910年,秋瑾、徐锡麟等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熊秉坤、金兆龙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统领黎元洪在张振武等革命党人的劝说下,半推半就当上了湖北都督。武昌失守让隆裕太后阵脚大乱,同时向四国银行借款的计划又被海外的孙中山阻挠,隆裕万般无奈下,只得请袁世凯出山。孙中山回国后与黄兴就战与和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汪精卫代表革命党人展开与袁世凯的斡旋。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电告袁世凯只要清帝退位,便可让位与他……孙中山如约退位后与黄兴一起来到汉阳,凭吊这一场为天下求民主与共和的战争中逝去的亡魂……
H. 看过辛亥革命朋友们,求其中最精彩片段~~
写着各省独立的竹筏被推入大河挺振奋人心的
I. 反应辛亥革命时期的影片
《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