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是出自哪里的
“不负如来不负卿”出自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歌。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全诗如下:
美人不是母胎生, 应是桃花树长成,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目前,若将此心以学道, 即生成佛有何难?
结尽同心缔尽缘, 此生虽短意缠绵,与卿再世相逢日, 玉树临风一少年。
不观生灭与无常, 但逐轮回向死亡,绝顶聪明矜世智, 叹他于此总茫茫。
山头野马性难驯, 机陷犹堪制彼身,自叹神通空具足, 不能调伏枕边人。
欲倚绿窗伴卿卿, 颇悔今生误道行。有心持钵丛林去, 又负美人一片情。
静坐修观法眼开, 祈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 不请情人却自来。
入山投谒得道僧, 求教上师说因明。争奈相思无拘检, 意马心猿到卿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两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注:原文为藏文,此诗为曾缄先生翻译为汉语)
不负如来不负卿网上多传源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也作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意思: 如果动情了,就负了如来(佛法);如果不动情,就辜负了“她”(爱情)。
仓央嘉措(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
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㈡ 为什么网上流传的仓央嘉措的诗都是伪作,有没有真正的仓央嘉措的诗,推荐几首
电影《非诚勿扰2》上映后,25岁的张心蔚连续几夜被“油腻腻的短信诗”轰炸,这些短信都是以“你见或不见”开头,在网上,人们称它为“见与不见体”,源头正是影片中川川在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上念的那首诗。人们传播这首诗以及片尾曲《最好不相见》的同时,还加上了“仓央嘉措”几个字。其实该片只有前几四句和六世喇嘛有关。张心蔚通过《武林外传》知道仓央嘉措的。电视里,无双念了首“仓央嘉措”的诗:那一世,我翻遍万座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与你相遇。实际上,这也和仓央嘉措无关,而是97年朱哲琴演唱的歌曲《信徒》的歌词。正是这些误会,带动了近几年内地的“仓央嘉措热”。而由于他一生当中的各种谜团,人们想象着他的离经叛道,放荡不羁,推测着他各种的死亡版本,他成为旅游,畅销书选题里一个“遥远神秘的意境符号”,甚至是品味的象征,西藏,大和尚,情诗,都是“小资们”向往的,于是带有禅意,或出现西藏文化符号的诗句,都被一股脑地称为仓的作品。只要那句话安上仓的名字就能流行。而电视,电影,音乐等传播媒介,则将“仓”推向更广大的受众群体。网上“仓央嘉措”爱情诗歌一再转载,10年,新出版或再版的仓央嘉措图书出现了十种左右。尽管其中有明显常识性错误,非仓央嘉措作品也被收入其中,进行了二次错误传播。这些以诗传小说为主要形式的公开出版物,大多是书商炒作和挣钱的工具。
关于活佛仓央嘉措,普遍说法是这样的:生于1683年,15岁坐床,24岁被押解北京途中去世,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关于他流传最广的还是那些“情诗”,和夜出布达拉宫在八廊黄房子会情人的传说。300年后,黄房子变成了以他诗中“玛吉阿米”为名的一家餐吧,并在北京开了分店。另外他还出现在西藏旅游手册上,流行歌曲,出版商畅销书的选题里。
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在藏语中,仓央嘉措的诗原文是“仓央嘉措古鲁”,是道歌的意思。藏语里是没有“仓央嘉措情歌的”。但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说,在当时的出版环境里,“道歌”可能产生“与宗教迷信相关”的误解,所以决定以“情歌”作标题。龙冬则反对将仓央嘉措的诗解毒为“情诗”,“仓央嘉措生活的那个时代,是西藏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最风云变幻,复杂的时代。找情人,怎么可能,格鲁派是戒律严明的教派。”龙冬认为,翻译仓央嘉措的诗应该回归藏文本身,“他写的不是政治诗,也不是宗教诗,而是一个有社会冷暖感知的人写的作品”。
这位寂寞的诗人,面目模糊的六世喇嘛,在300年后接受着人们的朝拜,想象和消费。在布达拉宫,仓央嘉措的塑像前,导游会停下来为游客讲一讲他的传奇。但在降边嘉措的印象中,仓央嘉措的雕像前没有酥油灯,也很少有人敬献哈达,他的像,只是一具普通的泥塑。
1930年藏学家于道泉的汉英对照本《第六代喇嘛仓央嘉措情歌》第一次将他的诗翻译成藏文以外的文字。39年,在藏委员会曾缄又将仓央嘉措的诗翻译成七言绝句,较为知名的“不负如来不负卿”即出自这个版本。56年仓央嘉措还登上过《人民文学》杂志。进入90年代,仓央嘉措开始向大众普及。
㈢ 藏文“索南”是什么意思
“索南” 一般是藏族的人名中用到的。
索朗或索南(索娜)=福德
=========================================================================
另外给你补充些其他名字:
我最喜欢的是 加措(嘉措)【因为我高中喜欢过一个藏族男孩,叫洛桑益西嘉措】
“嘉”在藏文中释义一般为广阔、广大的意思,“措”也即是大海的意思,嘉措合意为心胸广阔的像大海一样,或者也有飞鸿腾达的释义,也有大智慧的含义。在西藏有好多人名带嘉措。“仓央嘉措”,藏语意思为“音律之海”。
多吉(多杰)=金刚
强巴=弥勒佛
甲央(加洋)=文殊菩萨
扎西=吉祥
次旦(才旦)=寿命永固
次仁(才让)=长寿
桑吉(桑杰)=佛,觉悟
卓玛=度母
顿珠(丹珠)=事业有成
单增(丹增)=持法
卓嘎=白度母
白玛=莲花
旺母=自在女
仁增=持明
伦珠=天成
洛桑(罗桑)=心地善良
诺布(罗布)=宝贝
贡布(贡保)=护法神,祜主
德吉=平安幸福
央金=妙音天女
拉姆=天女,女天神
平措=吉祥圆满
格桑=善劫,好运
梅朵=花
朗噶=藏历30日生人
尼玛=日曜日(星期日)生人,太阳
达哇=月曜日(星期一)生人,月亮
米玛=火曜日(星期二)生人,火星
拉巴=水曜日(星期三)生人,水星
普布=木曜日(星期四)生人,木星
巴桑=金曜日(星期五)生人,金星
边巴=土曜日(星期六)生人,土星
土登=佛教
丹巴=教法
益西=智慧
嘉措(江措)=大海
德勒(德琴)=大吉大利
欧珠=事随人愿,如意成就
杰布(加布)=王
群培(曲培)=弘法,兴教
占堆=降妖除魔,克敌制胜
曲礼=传法
格勒(格列)=吉祥美妙
阿旺=语自在
坚村(吉村 坚赞 坚参)=胜幢
绛曲(江曲 绛秋)=菩提
㈣ 藏婚结局是什么
网上只连载到央宗死了,卓嘎留在家乡,嘉措带着天天回到拉萨,重遇好好,又开始新一番的纠结。
故事简介:
这是两个女人的故事,卓嘎和好好,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一个宽容、博大,在传统的婚姻制度下,一个人用心温暖着五个男人粗犷的胸膛,并把他们紧紧地系在家里,以此积蓄和延续家庭的力量。一个任性、随意,只生活在自己的想象和欲求中。
背景介绍:
真实反映西藏传统婚俗的爱情小说,定义海拔3700米的爱情,西藏女作家多吉卓嘎倾心创作的情感经典。这是一部既真实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佳作,这是一段现代情感与传统观念融合的心灵历程记录,这是一幅多角度反映西藏人文风情的画卷……
(4)男孩嘉措是哪个电影扩展阅读:
书中的主人公有着两种完全背离的思维方式,她们分别在讲述两个不同的故事,因为故事中人物的交集,使她们不得不相遇,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说成是一种打扰,因为她们谁也不可能因为对方而改变自己。而她们在自我坚守中的接触必将会导致矛盾的产生和激化,悲剧也不可避免地发生。
㈤ 不丹活佛是干什么的
不丹活佛,一般指宗萨仁波切,是藏传佛教导师,世界著名的电影导演。
是当今世界公认最创新、最具创意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一,曾任贝托鲁奇电影《LittleBuddha》(《小活佛》)的顾问,并编写和执导了两部佛教主题的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和《旅行者与魔法师》。2016年出版新作《八万四千问》。
(5)男孩嘉措是哪个电影扩展阅读:
宗萨钦哲仁波切
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具创意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灵大师。
他,曾是国际影展的获奖导演,他亲自执导的两部影片《高山上的世界杯》、《旅行者和魔法师》在世界各大国际电影节好评如潮。他本人也被《亚洲周刊》、《纽约时报》、《伦敦晚报》誉为“亚洲最会说故事的导演”、“当今最红的新秀导演天才之一”。
他,宗萨钦哲仁波切所著《正见》一书由胡因梦与李连杰连袂推荐,在中国精英群体中引发热潮。他的新书《人间是剧场》、《朝圣》获得读者好评。2016年出版新作《八万四千问》 [3] ,是四年来首部作品,被读者认为是他的新代表作。
活佛转世制度
活佛转世制度是西藏宗教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以灵魂转世说为根据,为解决宗教首领继承问题而产生的宗教制度。
它初创于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噶玛支派。该支派的首领都松钦巴公元1193年逝世时,遗嘱弟子“将转世再来”。弟子们认定噶玛拔希为其师的转世灵童,经寺庙10年培养,正式以该派首领身份活动,成为西藏第一位转世活佛。
格鲁派(黄教)采用活佛转世制度始于16世纪中叶,公元1542年,格鲁派的哲蚌寺寺主根敦嘉措逝世,哲蚌寺正式寻找他的转世灵童,并于1544年认定堆垅这个地方的贵族子弟索南嘉措为根敦嘉措的转世灵童。
公元1546年,年仅4岁的索南嘉措被迎接到哲蚌寺接替根敦嘉措的法位。公元1578年,蒙古俺答汗赠索南嘉措“达赖喇嘛”的尊号后,格鲁派(黄教)追认宗喀巴的弟子中年纪最小、创建并担任扎什伦布寺寺主的根敦珠巴为一世达赖,追认曾任哲蚌寺寺主的根敦嘉措为二世达赖,而索南嘉措便成为三世达赖,达赖活佛系统从此建立,相传至今的是十四世。
班禅活佛转世系统始于罗桑曲结,罗桑曲结是四世和五世达赖喇嘛的师父,公元1645年他被蒙古固始汗赠以“班禅”的尊号后,格鲁派(黄教)确认他为四世班禅,追认宗喀巴的门徒克主杰为一世班禅,索南却朗为二世班禅,罗桑顿珠为三世班禅。
㈥ 藏族对男子的称呼。“卓玛”是藏族对女子的称呼,那对男子怎么称呼
藏族对男子的称呼是“扎西”,这个只是一个大概的称谓,就好像我们招呼人为“帅哥”、“美女”一样。
藏族的习俗:
婚丧习俗;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
饮食习惯;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服饰特色;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民族禁忌;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
民族礼仪;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㈦ 谁能告诉我几部关于西藏的电影和小说
《冈拉梅朵》
影片讲述了一个即将成为新娘的藏族女孩成了家喻户晓的歌手,只因她把一首传统的民歌“冈拉梅朵”唱得神奇而飘逸,而冈拉梅朵又恰好是她自己的名字。不过她却在婚礼的当晚消失了。60年以后,一个汉族女歌星安羽再次唱红了这首歌,但她在一次演出时突然失声,随后也消失了。失声的安羽被梦里一个神秘的歌声指引,只身前往神湖纳木措寻找声音。路上,安羽结识了藏族乐手阿扎。阿扎曾许下愿要买下拉萨的“冈拉梅朵”酒吧,只因这里是当初他爷爷结识自己的心上人冈拉梅朵的地方。爷爷为这位女孩画了一幅画像,如今这幅画传到了阿扎手里,他要把它挂在酒吧的墙上。
一路上阿扎和安羽冲突不断,但也因为这些冲突他们逐渐相爱了。就在快到神湖的时候,阿扎得知“冈拉梅朵”酒吧将被转卖,于是放弃行程返回拉萨。安羽独自一人来到神湖。在神湖,安羽惊奇地发现,阿扎爷爷寻找了一生的心上人——画中少女冈拉梅朵就在这里,她就是当年唱红《冈拉梅朵》后失踪的新娘,已改名叫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