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手机电影 > 马克思是哪个电影

马克思是哪个电影

发布时间:2022-09-18 21:09:30

㈠ 电影主角叫马克斯,讲2154年故事的影片叫什么名字

极乐空间

《极乐空间》是一部美国动作科幻片,由《第九区》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执导,好莱坞影星马特·达蒙与朱迪·福斯特领衔主演,该片于2013年9月5日在中国公映。《极乐空间》延续了《第九区》的风格,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依然钟情于将科幻和政治寓意相结合。故事讲述马特·达蒙扮演一位向统治规则发起挑战的贫民。他因为在工作中被高辐射只剩五天可活,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能偷渡到“极乐空间”。

㈡ 男的叫马克思 女的叫妮娜的一部电影 关于女的男朋友被打死了然后男的保护她

男主叫麦克斯 不是马克思 孤胆保镖

㈢ 《玛丽和马克思》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玛丽和马克思》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电影的画面怪诞却纯真。这是一部讲述笔友之间20多年友情的影片,同时这也是导演的半自传式的影片。故事取材于导演本人的生活,在导演的生活中,他也有一个交往了20多年的笔友。 我们跟随着一封封信,进入了一场关于友情、自我和对自我的剖析之旅:

1976年,8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瘪脸蒜鼻,雀斑点点,额头还有块胶布样的丑陋胎记。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一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焦虑,无法辨识人的表情,不能通过脸孔表达情绪,也没有朋友的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

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这期间,玛丽与马克思的人生各自起伏,马克思的焦虑症曾几次达到崩溃边缘,玛丽也差点跟黯淡的人生说再见。故事充满了黑色而怪诞的幽默感,很有些英伦喜剧的味道。

八岁的玛丽和四十四岁的马克思,同样孤独,所不同的是玛丽以一种不经世事的童稚的心灵憧憬着能打破这种孤独,而马克思则是一种历经风雨洞悉世事的颓废的心态刻意回避着这个世界。玛丽有一只从来不会下蛋的鸡“伊斯”。

而马克思则有一系列怎么也养不活的金鱼“亨利”,在没有朋友的日子里,唯一能和他们交流的就是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玛丽渴望爱情,对爱情充满了幻想,但是她却怎么也得不到,即便是偶然得到也最终无奈失去,而马克思天生自闭,对爱情麻木不仁,有时却偏偏有女人青眼有加这个对人类表情完全缺乏辨识度,需要看“表情指南”才能分清楚什么代表高兴、什么意味着愤怒的肥胖中年犹太大叔,却有着孩子般的一颗赤子之心。

他对玛丽的所有奇怪问题都竭尽所能真诚作答,虽然很多时候答案比问题更疯狂,甚至完全不合时宜。我特别喜欢他在信中谈论他无聊生活中那些毫不起眼全无意义的小事,比如他的一周晚饭食谱(全是拗口的希伯来语犹太名字),邻居老太太闻起来像咳嗽糖浆混合尿液的味道。

还有他不信上帝也还坚持戴着的那顶保暖犹太小帽。而那些对常人来说改变命运惊天动地的大事,包括重病、中奖、死亡,都被他一笔带过,羽毛般似乎毫无份量。看看,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怪人!这种戏剧化的人生故事在愉悦心灵的同时却又折磨着人的精神。玛丽能得到一些东西,比如爱情,但是却最终无法把握;马克思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却有时又会有一些好运,比如女人的吻和中奖的彩票。

但这些都无法叫他快乐,他需要的不是这些。需要的得不到,得到的不是最需要的,这就是人生的无奈。但正如马克思信中所述,他与玛丽的友谊正是基于一种“不完美”的残缺之上,这使他终于能超越“伤害、混惑、背叛、不适、苦恼和气喘”,给予一位朋友人生中最真挚的心灵拥抱。

《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很简单,简单到没有多少台词,以朴实无华甚至看起来有些“拙劣”的影像表现出来,却能深深地打动人。在今天这个世界,生活物资越来越丰富,但是奇怪的是我们的生存难度却越来越大,实现自我难,创造价值难,社会公信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淡漠,有时真的使我们无所适从。在处理马克思的故事段落时,导演倾向于更多的借题嘲讽,大量旁白贯穿始终,把悲剧触及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美国社会阶层。

一个不知爱情为何物,缺乏足够认知能力的人,很有可能会被歧视,边缘化,而且马克思在离开家庭后,主动放弃了宗教式的精神追求,否认了上帝的存在。那在外人看来,这个古怪的中年人,只能是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他没有精神支柱,对人生的得失也并无所谓,变成了一个“透明人”,丧失了社会价值。。他们是那种最卑微的小人物,是世俗眼中的失败者,可是他们有自己的热爱、执着与渴望,哪怕只有他们彼此知道。都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其实只是他们的可爱未曾有人关注。借助科技手段,我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的同时,心灵的空间却越来越狭窄,狭窄到我们有时都不得不蜷缩在网络之中,如同玛丽一样瞪着一双无辜的眼睛偷窥着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一定程度上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就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尽管那是上个世纪的事情,所不同的是彼此用写信交流感情,而现在我们是用网络编织神话。特别是每个人都彼此浓缩成为一个手机号或QQ号时,心与心的距离实际上是更加被放大了,我们甚至连玛丽与马克思之间的书信维系的那种期待和专注都丧失了。当我们不停的变换着个性签名以表明自己的网络存在的时候,玛丽滴在纸上的泪水显得如钻石般稀有而弥足珍贵。

《玛丽和马克思》很有些蒂姆.伯顿的影像风格,荒诞夸张,于灰暗色调中透射着幽幽的人文关怀。影片描写玛丽和澳大利亚是灰褐色,一转到马克思所在的纽约就变了阴郁的暗黑色,一如马克思那阴沉忧郁的心情,整部影片除了这两种色调之外,就是那一点点少的可怜的红色,女人的嘴唇和一些饰物、马克思帽子上的红缨、以及自由女神(自由女神也长着一张马克思般丑陋的脸)手中的火把。

甚至连玛丽额上的胎记也仅仅是令人生厌的“屎黄”色,这些为数不多的红色,点缀着影片那单调的画面,也是在影片并不愉快的氛围中留给我们的一丝暖意。在这营垒分明的色彩之下,营造的却是两个同样孤独阴郁的世界,当这两个世界开始有接触时,那自由女神手上鲜红的火炬也似乎预示着一个温暖的开始和一个无奈的结局。

影片中有很多的死亡故事,而且这些死亡都是非正常死亡,玛丽的爷爷是喝氨水死亡、爸爸是被海水冲走、妈妈是误喝防腐剂毙命、马克思的母亲是开枪自杀,甚至包括马克思的邻居艾维也是以一种极其无厘头的方式挂掉的,这种死亡一直延续到两位主角身上,玛丽在备受爱情和友情的折磨和打击之下也曾一度套上了上吊的绳索。所有这些死亡看起来都像是对人生和这个世界的极端嘲弄,而且这些死亡单独去看,每一个都是天才般的令人捧腹的看点,但是放在整个影片之中,在旁白那平静而深沉的娓娓道来之下,却又显得那么忧伤和无奈。

和所有的自闭症患者一样,马克思某些方面是个蠢货,而在另一些方面却是一个天才,他有着超强的计算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又无时不对人的行为存在着费解,就像他无法理解女人印在他脸上的唇印,这一切都让他抓狂,外界的任何一个小的变化都会刺激他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从来都不像他的外表一样平静,他帽子上的红缨就是他心情好坏的晴雨表。一半是天才一半是蠢才的马克思,在丑陋的外表和怪异的行为之下,却有一颗无私而博大的心灵,他成了年轻的玛丽的唯一的精神寄托,一直伴随着她长大成人。

马克思让我想起了《飞屋环游记》种的老卡尔,那种调彻人生的悲剧宿命感,让我感到心悸;到美剧《外科医生格雷》中的,有一个患病的老者这样描述自己倒计时的人生:“所有的里程碑都过去了,毕业典礼、结婚生子、退休……剩余的生命里再也没有新的里程碑,只有一步步逼近死亡。”终有一天,每个人都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再改善自己的将来,人生已再无悬念而言。这是人才真正会明白自己挥霍和错过的东西是什么。

只是当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最终交接而银幕上两个不同世界的色彩最终调和时,影片留给我们的又是另外一场平静的死亡,所幸忘年交的两个主角头上的红缨和发夹在这残酷无奈的境遇之中依然闪着醒目的光彩,那或许就预示着人生的希望和意义吧。在影片那堪称经典的旁白之下,人生的残酷和无奈在黑白的画面上被尽情戏谑之后,却又如涓涓细流一般,变得意味隽永,发人深省。

最感人的,是马克思的回信,总是他的回信: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完美,你是有缺点的,我也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只能适应;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这样的包容与原谅,我想,就是“爱”的核心了吧。

我们欣赏一个人的优点总是容易的:美丽的容貌、健硕的体魄、雄厚的经济力、智慧的头脑、令人羡慕的背景……这一切永远都是被用来提升自身价值的砝码;但包容缺点,比如马克思肥胖的身躯和不够频繁的联络频率,又比如玛丽将马克思当病例对待的人格侵犯,却需要最真挚的理解和关爱。这样的理解不可能是轻佻的口头敷衍,也不会是有所目的的姿态,那是玛丽寄出的半瓶眼泪,那是马克思的全套“诺布利特偶”。

玛丽终于找到了马克思。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一个是沐浴在澳大利亚阳光下的女孩,一个是生活在纽约阴冷公寓中的宅男,本来他们的生活是没有产生交集的可能,但当他们意外的成为笔友,彼此的每一次倾诉与倾听,就成为他们生命之河的航标。这种淳朴的依恋温暖了玛丽的前半生和马克思的后半生。

所以,当那一大一小两只手终于握在一起时,那挂在马克思胸前的小册子和天花板上每一封被熨的服服帖帖的信件时,感动依旧,屏幕前的我再也忍不住泪光涟涟。那并非爱情,不是亲情,却远远超越友情。它很难用文字描述,也超乎逻辑无法重复,那是两颗心抛弃一切年龄、样貌、身份、种族、性别、信仰、国籍、文化之后,终于坦诚相对一秒钟霎那燃烧的最夺目光芒。

如果没有马克思,玛丽并不坎坷的一生或许也不为人所知,反之亦然。因为和马克思有年龄上的差距,玛丽对世界的憧憬和好奇才得以袒露,但未曾想马克思却是个性格和知识结构都残缺的怪人。也只有这样,两个人才会成为二十年的笔友,在人生的关键点上期待对方的支持,假如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一帆风顺,也就无需再找个看不见的朋友了。

一个本该煽情的笔友故事,由于个人的不幸而相互化解,导演Elliot始终保持着一种“失意者的乐观”,把自己对友情的感悟透入到粘土人里。打字机键盘上的“M”,是导演在影片中设立巧妙的一把“钥匙”。二人的姓氏首字成为了一个纽带,马克思一度无法原谅玛丽,亲手把它掐断。

善良的玛丽心中太过于依靠马克思,没有了这把钥匙,生活就失去了光彩,甚至于丈夫也离他而去。影片在两人突然断交时,出现了一个转折点,揭示出每个人心中的依恋和脆弱,马克思和玛丽如此,观众也一样。在影片中除了玛丽和马科斯,还有不少性格分明的配角,他们的外形、癖好被故意夸张放大,其实就是生活中的平凡者。乞丐、房东、父母、邻居…被漫画家辛辣的笔触捕捉出来,捏成小人置于银幕上,燃起观众似曾相识的共鸣。

Elliot总是对生命充满感慨,之前的《裸体哈维的一生》,更类似于传统的默片,主人公最后以逃跑终局,有一些卓别林“流浪汉夏尔洛”的味道。《玛丽与马克思》中加入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剖析,用内外景的反差营造了马克思的疏离感,层层叠叠的纽约市模型下,封闭孤独,符合都市人群的切身体会。即便马克思的命运,是一种过于夸张、敏感的极端状态,但他自身的朴实品质和对友情的珍视,还是闪烁着普通人的原始光芒。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难能珍贵的朋友,一个也好两个也罢,他们都是你生命的财富。就像马克思一样,在临终的时候能舒服的躺在沙发上,一抬头就能看见整个天花板的书信,没有比这种爱更能安抚人心了;

玛丽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历程终于握住了马克思的手,虽然此时马克思已经去天堂看守他的巧克力了,但一直以来,他们的心比握在一起的手还近。生命里本来就有那么多的遗憾,或许是半瓶眼泪的寄托,或许是一块巧克力的分享,这点滴的纯真就足够了。它足够将矫情世故壁垒打到,成我们所有人心畔间最后的一代女亮光,一丝温暖……

丹斯电影节的董事杰弗里•杰尔莫表示:“这是一部讲述两种人生、两种生活的影。这两个主角在生理上都有一点障碍,艾略特用黏土为我们描绘了两幅肖像作品。影片中充满了不期而遇的感动、笑料以及迫使我们思考的情节。配乐也是亮点——马克思第一次给玛丽回信时伴随打字机节奏快步回旋的交响乐,玛丽在半清醒状态下被悲伤的黑幕包围,希区柯克老电影《擒凶记》中那首经典的《Que Sera Sera》随之忧伤环绕,还有结尾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低吟,都动人至深。

相信,观众在看到影片之后,会对Elliot的工作报以热烈的掌声的,因为他制作出了一部耐人寻味、意味隽永的影片。

记住,这世界怪诞而疯狂、让人困惑,但好在我们还拥有友情。

㈣ Love  yourself first—7月经典电影《玛丽与马克思》

    《玛丽与马克思》是一部在09年由澳大利亚制作的动画电影,整部电影灰色基调,不多的彩色出现在女孩头上的发卡和马克思帽子上的红色毛球,在那个冷漠孤独的社会,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

  8岁的玛丽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妈妈是个酒鬼,爸爸是流水线的一个工人,由于额头上屎黄色胎记,从小玛丽就没有朋友,经常受到小伙伴的嘲笑,自卑而且孤独。一次偶然的机会机会写信给美国纽约的马克思,并成为笔友。马克思是一位独居的44岁中年人,被认为患有亚斯伯格症,也就是精神不健全,同样没有朋友,渴望秩序规律的生活。虽然年龄相差很多,但却成为了彼此唯一的好朋友。

      虽然有误会,有中断,但最终他们都明白了: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们自己,我们不接受自己,无法正式自己,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最终我们接受了自己,我们懂得了love yourself first,正视自己的不完美,才是走向更好的自己!

    一个人在家,坐在地毯上,抱着半个西瓜,开着暗黄的灯,哭的像只狗,并且久久的不能平静。有时候我们需要朋友,但跟多的时候,要学会和自己和解,做自己的朋友!

㈤ 有个叫马克斯的和一个女孩在家被一群人开枪是什么电影

有个叫马克思的和一个女孩在家被一群人开枪,是美国的电影帕里玛斯

㈥ 谁有《青年马克思》电影,求资源。

链接: https://pan..com/s/1N4izXY5qJZ-JSn3Kk9Eqzg

提取码: 69ap

《青年马克思》是拉乌尔·佩克执导的传记影片,由奥古斯特·迪赫、斯特凡·科纳斯克、薇姬·克里普斯主演,于2017年2月12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映,2018年5月5日在中国上映。该片讲述了1844年,年轻的马克思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㈦ 主人公叫马克思,妮娜是什么电影

孤胆保镖 Schutzengel (2012)
导演: 蒂尔·施威格
编剧: 斯蒂芬·布查特 / 保罗·莫里斯
主演: 蒂尔·施威格 / 卢娜·施威格 / 莫里兹·布雷多 / 卡罗利妮·舒赫 / 赫伯特·克瑙普
类型: 剧情 / 动作 / 犯 罪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 英语 / 俄语 / 土耳其语
上映日期: 2014-06-13(中国大陆) / 2012-09-27(德国)
片长: 132分钟(中国大陆) / 133分钟(德国)

㈧ 电影《青年马克思》主要讲了什么

电影《青年马克思》该片讲述了1844年,年轻的马克思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

马克思自大学毕业后,凭着犀利文笔与非凡思路迅速跃升《莱茵报》总编。然而,因他撰文抨击普鲁士国王导致报纸被迫停刊,随后,他带妻子迁居巴黎。在创办《德法年鉴》期间,马克思结识了家境富裕的德国同乡恩格斯。

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经营纺织工厂,拥有卓越手腕与经济知识。他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后来,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即将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8)马克思是哪个电影扩展阅读

《青年马克思》是拉乌尔·佩克执导的传记影片,由奥古斯特·迪赫、斯特凡·科纳斯克、薇姬·克里普斯主演,于2017年2月12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映,2018年5月5日在中国上映 。

角色信息:

(1)卡尔·马克思,青年革命者。在《莱茵报》因撰文抨击普鲁士被迫停刊后,他和妻女迁居巴黎,生活十分拮据。即便如此,他仍坚持斗争。在巴黎期间,他与恩格斯相识,虽然一开始称对方是“门外汉”,但十分赞赏恩格斯所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二人成为革命同志并结下深厚友情。

(2)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家公子,其父在英国拥有多家纺织厂。但他作为父亲工厂的代理人,对父亲剥削工人阶级的行为极其不满。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的他,深入工人阶级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以此为契机与马克思成为朋友。不仅与马克思互为精神支柱,更为马克思提供了经济支援。

(3)燕妮·冯·韦斯特伦·马克思,出身自德国名门望族,却义无反顾地爱上了马克思这个“无宗教信仰的犹太男孩”。即便婚后的生活再艰苦,她也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她具有非凡的思想境界,对马克思的革命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

(4)玛丽·伯恩斯,来自爱尔兰的纱厂女工,爱憎分明,争强好胜,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在恩格斯父亲的工厂工作时与恩格斯相识,后来与他结为夫妇。帮助恩格斯与正义者同为盟取得联系,对恩格斯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阅读全文

与马克思是哪个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她法国电影西瓜 浏览:952
釜山行电影视频片段 浏览:408
电影古装精彩片段 浏览:620
奥特曼传说c电影全集 浏览:503
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怎么抢 浏览:787
有的女人爱看外国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727
手机电影播放到电视机 浏览:59
大浪淘沙是什么电影 浏览:4
户外求生微电影 浏览:938
经典电影劫狱车场面分析 浏览:216
有哪些外星人的电影 浏览:130
过年电影票房2021 浏览:466
电影无法满足西瓜影音 浏览:41
上海电影发行费用 浏览:422
怎么在抖音上发录制的电影 浏览:136
师傅说微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232
彩色电影片段 浏览:329
妹妹投靠姐姐的微电影 浏览:352
宝龙广场电影大世界 浏览:546
日本刺激恐怖电影片段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