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铁道游击队评价怎么样(要影评!)
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电影《铁道游击队》应该算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电影中的优秀作品。尤其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那首琵琶弹唱的主题曲,成为了影视剧中的经典曲目至今传唱。
② 电影《铁道游击队》主要内容
链接: https://pan..com/s/1sE0f3EHUPGDv5GvoBk4o8A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山东临城枣庄一带活跃着一支铁道游击队,他们专门在交通线上打击敌人,牵制敌人兵力,被老百姓称为飞虎队。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军运更加的繁忙。敌军企图消灭飞虎队,飞虎队经常在铁道上出击,搞得敌人寸步难行。1945年,抗战胜利,飞虎队又有了新的任务同时。飞虎队打击企图北窜的蒋匪军,救出芳林嫂,逮住了逃跑的小林和他的残兵败将。铁道游击队更加壮大了。
③ 铁道游击队又叫什么有没有与之相关的电影电视剧
铁道游击队是八路军正式番号,成立时称“鲁南军区铁道大队”,由于这支队伍作战英勇,神出鬼没,老百姓又称之为“飞虎队”。长期活跃在山东地区南部队伍人数最多时有300多人多为穷苦百姓、铁路工人、煤矿工人组成。于1940年成立1945年解散后被编入华东野战军。
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有:
198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电视剧《铁道游击队》是一部由冯笑执导的抗战剧。该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鲁南地区的铁道游击队员和八路军在党的领导下,深入日寇白区,机智勇敢地开展对敌斗争的传奇故事。
剧情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南部枣庄矿区以刘洪、王强为首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不堪日寇的欺压和蹂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秘密建立起一支短小精悍的游击队,他们飞车搞机枪、血染洋行、智打票车、夜袭临城、打冈村。
伪警备团被歼灭,孙玉田击毙团长后带走了白菊花。而暗藏在警备团的松尾和小野等29名日军却侥幸逃脱。松尾不甘失败,他纠结地方土豪劣绅王雅铭实施武装暴动,他利用筷子帮会,在铁道线上,与铁道游击队展开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较量。
(3)电影铁道游击队是哪个年代的电影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刘洪演员: 赵恒煊
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兼铁路局局长 刘洪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撼动的,他是铁道游击队的创始人,绝对的核心人物。可以说铁道游击队的发展很大成分依赖于刘洪的个人性格魅力,铁道游击队的成员对刘洪是发自内心的敬佩和爱护。
2、芳林嫂演员: 史兰芽
机智勇敢又具有坚定的斗争信念却不乏温柔的女性形象。她在刘洪的影响以及多次与敌斗争中不断进步成熟,在妇女当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支持配合了铁道游击队的各种行动,特别是打探消息、巡查追踪敌特等,为铁道游击队提供了很多情报。
④ 铁道游击队有哪些值得重新回味的细节
老版《铁道游击队》电影在1956年全国上映,领衔主演的的都是我们很熟悉的老艺术家,其中有秦怡和曹会渠。电影主要讲述了山东枣庄以及临城附近的游击队队员们共同抗日的故事。而且这部电影中有很多细节都值得我们重新去回味。
其次,电影中人物的性格设定和身份设定很统一,没有反转剧情,而且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是游击队员们在有计谋的李正和勇敢无畏的刘洪带领下,一次次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也让我们看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本质。
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属最后的湖上化妆突围。后来听说这个片段没有在微山湖拍摄,因为导演感觉取景不是很理想,所以把大部队拉到了太湖,拍摄了那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导演的用心,让观众对这部影片久久不能忘怀。
⑤ 铁道游击队原型
亲,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根据题主描述的问题来看,《铁道游击队》原型本身就是真实的故事,首先他是又同名小说《铁道游击队》改编而来,这部小说本身又是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山东枣庄,八路军刘洪就是原来的铁道大队的队长刘金山和洪振海。
《铁道游击队》是很早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伴随着很多人的童年走过来,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时时都会浮现出这些英勇的铁道战士。特别是那首电影主题曲更是激起了很多人的心潮澎湃。
《铁道游击队》这部小说最早在1953年由刘知侠完成写作,3年后于1956年就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成为同名电影,当时就非常轰动,基本是一夜红遍大江南北。
笔者小的时候就看过这个片子,如今这个片子已经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了,如此宏大的片子更加详实地表现了这部小说的更多细节。
⑥ 电影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摄制,由赵明执导,曹会渠、秦怡等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鲁南铁路沿线有一支铁道游击队,他们破坏日军铁路运输,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⑦ 永远怀念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红色经典电影都有哪些
《铁道游击队》、《开国大典》、《集结号》等等。
总之,红色经典文化是值得中国人民的重视的,并且它不仅仅存在于《铁道游击队》、《开国大典》和《集结号》之中,还有更多的红色经典电影等待着我们的感受。
⑧ 电影《铁道游击队》主要内容50字左右
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临城枣庄的一支铁道游击队在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的带领下,活跃在铁路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的故事。
《铁道游击队》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赵明执导,曹会渠、秦怡等主演的剧情片,于1956年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评
该片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影片,它情节曲折惊险,险象环生,紧扣观众心弦,同时也有相当强的抒情性,表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影片的细节设计的机智幽默与剧情的紧张展开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摄影和美工的创造也各具特色,较好地展示了环境和人物风貌。
⑨ 《铁道游击队》是何时拍摄的
《铁道游击队》“翻拍”史
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铁道游击队》第一次将刘知侠同名原著搬上银屏,同时刘知侠本人还担任了该片编剧。该片由赵明导演,曹会渠、秦怡等人主演。影片中,导演的处理朴素而又生动,细节设计的机智幽默与剧情的紧张展开有机结合,摄影和美工的创造也各具特色,较好展示了环境和人物风貌。
1957年,本片在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日报联合举办的国产片评选中列入该年度最受欢迎的十部影片之一。
198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12集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这部电视剧本身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反倒是其中的主题曲成为传唱一时的佳作。
1995年由谢洪执导演的《飞虎队》也是《铁道游击队》家族中的一员,这部影片汇聚了众多的著名演员,其中有刘威、李雪健、陈小艺、张丰毅、王志文、潘长江等人。 电影以老洪、王强参加游击队与日伪军作斗争为主线,以他们最终舍身炸临城作为结局,浓缩了铁道游击队的故事。但是这部影片在上映之后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倒是被称为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警匪片”。
导演王新民让《铁道游击队》变得更“武侠”
时间:2005年10月18日08:18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已家喻户晓。日前,该故事再次被翻拍成35集电视连续剧,并在众多电视台播出取得收视第一的成绩。该剧由曾经导演《侠客行》、《连城诀》《燕子李三》等剧的著名导演王新民执导。
本报记者昨天电话采访了王新民,他就读者关注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
让战争片呈现出武侠色彩
“铁道游击队”这一题材,1956年有轰动一时的同名电影,上世纪90年代有名为《飞虎队》的电视剧。那么,再次翻拍是否能够出新意?是否能超越观众心目中的那些经典作品呢? 对于这些问题,导演王新民显得相当自信。他说,作为动作导演出身,他一直以来都想做一部反映战争的动作片,《铁道游击队》刚好符合自己的要求。“其实电影带给我的压力不小,毕竟它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但是这种压力也是动力,翻拍也意味着能够把这些老观众吸引回来。” 说到出“新意”的问题,王新民导演十分自信。他表示,为该剧加入武侠元素,应当是最吸引观众的一大卖点。“观众在新版《铁》中可以看到非常刺激的打斗场面,动作的部分也十分精彩,我要做的就是让战争片呈现出真正的战斗的感觉。”那么,加入武侠元素会不会让观众觉得很假呢?王导指出,“铁道游击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动作元素的注入,无疑会为观众带来很大的看点。
人物不再是高大全
说到对经典电影精髓部分的继承,王导指出,在新版电视剧中,他特意保留了老电影中的一些经典场面,并把这些“照搬”在电视剧中。 至于对原作的颠覆方面,王导告诉记者,刘知侠的原小说《铁道游击队》有40多万字,之前的一些影视作品没有一个版本拍出小说的全部内容。同时,以前的作品在人物塑造、打斗场面的设计等方面都较粗糙,那么,新版《铁》刚好就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补充。王导特意指出,仅打斗场面而言,“我们将传统武术和电脑特技制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真实性和欣赏性俱佳的武打风格。” 说到主要人物的塑造,王导表示,以前的作品中,刘洪、王强等人一出场就是一个英雄人物,因为篇幅的限制,观众很难看到他们成长的过程。那么,在新版电视剧中,“这些英雄人物不再像以往那么高大全。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
再次狠狠地“怀旧一把”
记者在采访追看该剧的观众时了解到,不少人在新版《铁道游击队》中看到了连环画似的场景,其中不少几乎是对连环画上的场景的重现。记者就此向导演王新民求证时,他笑言,这的确是故意而为的。 众所周知,上世纪60年代,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在全国十分风行,许多人就是看着这样的连环画长大的。为了通过电视剧狠狠地“怀旧一把”,重拾那一代人当年的激动心情,王新民在拍摄一开始,就给剧组每人买了一本《铁道游击队》的连环画,大家一有空就琢磨当年的场景。于是,电视剧中的许多镜头都是根据这些画面“照搬”上去的。
“心爱的土琵琶”不可替代
翻拍经典作品,新老版本有着纠缠不清的关联。电视剧《铁》也是如此,除了前面提到的“照搬”连环画的经典画面之外,连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也未加改动。 对此,王新民的说法是,这首歌曲的影响太大了,而其他任何一首歌曲都无法替代。对王导来说,保留这首歌曲,也是对经典作品致敬的一种方式。
在火车上表演真功夫
新版《铁》打出的宣传口号是“中国最大的火车戏”,可见其制作人员的自信程度。王新民导演表示,为了拍好火车戏,导演组特意在枣庄搭建了一条10多公里的铁道线,另外,还调来了一整列十几节火车协助拍摄了一个月。“我们不少演员都是演动作戏出身,但在拍摄过程中还是有7个人受了伤。我们这样尽心付出,就是为了给观众呈现出真实自然的打斗场面。我相信我们这个戏是红色经典中最好的一部,而打斗场面一定超过港台武打剧。” 尽管导演在语气间表现十分自信,但是记者在观看火车戏时,发现不少特技镜头看上去却有点“假”,看来,在这方面,制作组以后还需要再下工夫。
⑩ 经典中国老战争电影
下面这60部最经典的革命老电影,你看过几部,又还记得几部呢?
01.《铁道游击队》
电影《铁道游击队》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摄制。主要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鲁南铁路沿线的铁道游击队与日军斗智斗勇的故事。
02.《地道战》
《地道战》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至今为止,《地道战》已创造出共18亿人次观看的纪录。
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03.《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作品,是一部表现我党地下斗争生活的影片。著名演员孙道临在片中扮演的李侠的形象深入人心。
04.《闪闪的红星》
《闪闪的红星》是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1974年上映。该影片讲述了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05.《鸡毛信》
电影《鸡毛信》,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4年。
主要剧情为:抗日战争期间,河北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给八路军送鸡毛信,半道上遇见了日本鬼子和伪军,海娃利用老绵羊的尾巴保住了鸡毛信。
鬼子被海娃引进山里,八路军全歼了敌人;根据鸡毛信里报告的情况,八路军又袭击了一个日本鬼子的据点,活捉了猫眼司令。
06.《冰山上的来客》
该片1963年上映,曾获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小百花奖”的最佳导演奖。
影片从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悬念出发,描绘了边疆地区军民惊险的反特斗争生活,惊险紧张、引人入胜。
07.《地雷战》
196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地雷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武器。抗战时期,地雷大显神威,在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
08.《小兵张嘎》
196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小兵张嘎》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自1961年发表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
小说和电影中的“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
09.《红色娘子军》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60年,著名导演谢晋执导。
影片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用写实的手法突出反映了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成长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