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柴可夫斯基的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
个人重要履历
1864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
1867年,《第一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
1870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莫斯科初次演出。
1877年,芭蕾舞剧《天鹅湖》首演。
1879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首演。
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首演。
1888年,《第五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
1890年,创作歌剧《黑桃皇后》。
1892年,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首演。
1893年,创作《第六交响曲》;同年11月6日,逝世。
与梅克夫人的友谊
1876年,富孀梅克夫人经鲁宾斯坦介绍认识了柴可夫斯基,决定从经济上帮助这位受贫穷困扰的作曲家。此后14年,梅克夫人一直给柴可夫斯基以经济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 。
1879年,柴可夫斯基在布赖洛夫散步时,突遇梅克夫人,但没有说话。1890年,梅克夫人向在第比利斯的柴可夫斯基写信宣告停止提供资助,断绝了两人的友谊。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⑵ 寻:柴可夫斯基的“船歌” 有关资料
1876年,柴可夫斯基应彼得堡《小说家》月刊发行人贝纳德的约请,每个月为《小说家》的音乐附刊写一首钢琴曲。贝纳德按照十二个月令的时序,选定了十二首诗,提供给柴可夫斯基,作为十二个曲子的标题。其中六月用了普列谢耶夫的一首诗: 走向河岸——那里的波涛将喷溅到你的脚跟, 神秘的忧郁的星星会照耀着我们。 柴可夫斯基根据这首诗,写成了一首船歌。全曲分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同一个主题,旋律深情婉转,略带忧伤,象一首浪漫曲。虽然没有用6/8拍子,但4/4拍子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形象。中段速度转快,节奏也活跃起来,并从小调转入了大调,从四拍子过渡到三拍子,写出了“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形象;歌声桨声,溶成一片,还可以听到浪花飞溅的音响。第三段的旋律,在每个乐节的收尾,加进了陪衬的声部,原来的“独唱”,变成了“二重唱”;歌声此起彼落,表现得更为气韵生动。最后,小船渐渐离去,波浪轻微的拍击声消失在远方。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副题为“性格描绘十二幅”。全曲由十二首附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这些诗篇又与十二个月的季节特点相关联,故乐曲以“四季”为名。其中第六首《船歌》和第十一首《雪橇》最为流行,第三首《云雀之歌》及第十二首《圣诞节》也常单独演奏。
1、《壁炉边》January—At the Fire Side
不太快,用琶音造成幻想气氛。阴沉忧郁的旋律和徐缓单调的节奏把人们带进孤寂愁苦的寒冬之夜。
“在那宁静安逸的角落,已经笼罩着朦胧的夜色,壁炉里的微火即将熄灭,蜡烛里的微光还在摇曳闪烁……”——普希金
2、《狂欢节》February—Carnival
三段体,俄罗斯舞曲节奏的主题。欢快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带有纯朴明快的双拍子舞曲特征,表现了狂欢节欢腾热烈的气氛。
“在欢腾的狂欢节,酒筵多么丰盛……”——普.维亚杰姆斯基
3、《云雀之歌》March—Song of the Lark
旋律轻捷灵巧,展现云雀欢唱的春日情景。
“鲜花在田野上随风摇晃,到处一片明媚的阳光。春日的云雀在尽情鸣啭,蔚蓝的天空回荡着动听的歌唱……”——阿.马伊科夫
4、《松雪草》April—Snow Drop
节奏自在,情绪柔和。表现初春的憧憬和梦幻。
“淡青、鲜嫩的松雪草啊!初春残雪偎在你身旁。……往昔的忧愁苦恼,只剩下最后几滴泪珠儿还在流淌,来日的幸福,将给你带来新颖的幻想……”——阿.马伊科夫
5、《白夜》May—White Nights
主部是充满甜美幽静之情的琶音,中部变成游戏似的快板。旋律起伏委婉,温存柔润,带有较强的歌唱性,充满悉尼真挚的颂叹之情。
“多么美妙的夜晚,幸福笼罩着一切,谢谢你,夜半亲爱的故乡!从冰冻的王国,从风雪的王国,你的五月飞奔而来,她是多么新鲜清爽!”——阿.费特
6、《船歌》June—Barcarolle
三部曲式,匀称而略有起伏的伴奏如同微波荡漾,舒缓的第一部分主题温和中略带忧郁,使人仿佛看到初夏夜晚的河面上孤寂的小船轻轻地向着远方飘荡。
“走到岸边——那里的波浪啊,将涌来亲吻你的双脚,神秘而忧郁的星辰,将在我们头上闪耀。”——阿.普列谢耶夫
7、《割草人之歌》July—Song of the Reapers
民歌旋律,查尔塔斯舞曲风格。
“肩膀动起来呦!手臂回起来呦!让晌午的熏风,迎面吹过来呦!”——阿.柯里佐夫
8、《收获》August—Harvest
带回旋感的主题犹如一首舞曲,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之情。
“家家户户收秋粮,高高的裸麦倒在地上,成捆的麦子垛成山,夜半牛车搬运忙。”——阿.柯里佐夫
9、《狩猎之歌》September—The Hunting
三部曲式,适中的快板。中间部主题带有进行曲的特点,使人联想到在晨雾缭绕的原野上踏着碎步前进的马队。
“出发时刻号角响,成群猎犬已整装,晨光初照齐上马,骏马奔跳欲沱江。”——普希金
10、《秋之歌》October—Autumn Song
如歌的行板。悠缓缠绵的旋律,蕴含着悲秋的哀伤之情。
“晚秋之园凋零凄凉,枯黄落叶随风飘荡……”——阿.托尔斯泰
11、《雪橇》November—Troika
《平》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主题由中庸的快板和五声音调组成,质朴而宽广,使人联想到车夫哼唱着俄罗斯民歌,赶着三套马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的情景。中间部主题较为活跃,带有歌曲和舞曲的双重特点。在小二度倚音装饰下,生动的模仿了马车铃铛的声响。这一旋律在铃铛声中盘旋跳跃,使乐曲充满生气。
“别在忧愁地向大道上看,也别匆忙地把马车追赶。快让那些悒郁和苦恼,永远从你心头消散。”——尼.涅克拉索夫
12、《圣诞节》December—Christmas
圆舞曲式。栩栩如生的描绘了诗歌中姑娘诙谐的形象。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柴科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古拉·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柴科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与疯狂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梅克夫人通信。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破产而终止时,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在音乐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什么是船歌?著名的“水上之城”威尼斯有一种平底狭长的小船,叫做“贡多拉”。船歌就是起源于贡多拉船工所唱的歌,广泛流行于意大利。十九世纪成为一种人们所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船歌的曲调淳朴流利,优游自在,通常为6/8拍子,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描写船的摇曳晃动。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第二幕中的船歌,是一首典型的威尼斯贡多拉船歌。
船歌除声乐曲外,还有器乐曲。器乐曲中的船歌,是一种抒情小品,和声乐曲的船歌一样,具有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和摇晃动荡的伴奏音型,也常常用6/8拍子写成。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无词歌》中,有三首《威尼斯贡多拉歌曲》,其中第一首《g小调无词歌》是1830年在威尼斯写的。音乐清新流利,优美生动;婉转如歌的曲调和摇曳起伏的节奏贯穿全曲,塑造了水面上轻舟荡漾的音乐形象。
⑶ 求: 柴可夫斯基<伤感圆舞曲>的详细资料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参考资料:http://www.hnst.org/musiclife/person/ckfsj.htm
⑷ 请给出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的详细介绍
一八一二序曲
作品完成于1880年10月,是尼古拉·鲁宾斯坦委托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创作的作品,也是柴科夫斯基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之一。作品于1882年8月8日首次演出时,就受到了听众极其热烈的欢迎。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加上乐队宏大的气势以及乐曲末段的钟、鼓和排炮齐鸣的热烈气氛,使当时的听众非常兴奋,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演出中动用了超大规模的乐队,并在结尾处加了一个军乐队,还动用了大炮。这部序曲能为柴科夫斯基赢得声誊并被推为他的代表作品,是作者没有预料到的。
序曲 《一八一二年》 的历史内容是:法国拿破仑于一八一二年调动了上万大军侵入俄国境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逼近莫斯科。 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放弃莫斯科,三十万居民百分之九十撤出莫斯科。 农民们纷纷加入游击队,烧掉了粮食,使拿破仑的侵略军在冰天雪地里饿着肚子作战。拿破仑的军队由于经不起俄军的反攻和游击队的袭击,结果惨遭失败,拿破仑绕道德境才逃回法国。俄国人民以骄傲的心情读着库图佐夫的对军队的文告:“勇敢和胜利的军队!你们终于站在帝国主义的边疆了。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救星,俄罗斯用这个名字来欢迎你们,你们在这次迅速进军中建立起来的不平凡的功绩,使全国人民都感到惊奇,并带来了我们永远的光荣。” 序奏的前半部分是庄严的众赞歌, 用以描写拿破仑侵入俄国境内时群众的苦恼情绪和人民在大难临头时祈求上帝保佑的情景。
旋律选自宗教歌曲《上帝,拯救你的众民》。随后力度加强,速度加快,表现出了俄罗斯人民抗敌热情的高涨。序奏的最后,圆号吹出了骑兵的主题。 音乐的主部主要是描写战斗的,描写了拿破仑军队的逼进。音阶上行下行互相对抗,描写敌对势力的博斗,旋律如旋风,节奏似痉挛。 中段,铜管、木管和弦乐交替奏出了法国《马赛曲》片段,描绘了法军的猖狂与暴虐。 炽烈的战斗平静下来之后,副部主题揭示了俄国战士们思念家乡的心情,俄罗斯的民间旋律展示了士兵们热爱祖国,怀念亲人的心情,也描写了战士们休息时的欢快场面。其后,是另一个俄罗斯民歌为旋律的主题,幽默而热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音乐的展开部和再现部,运用了以上各种音乐材料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马赛曲》已逐渐失去耀武扬威的性格,转入低音区,旋律显得支离破碎,预示着侵略者必将失败的命运,而俄罗斯人民却节节进逼,并最终赢得了胜利。结尾部分极其辉煌壮丽,开始时再现庄严的众赞歌 之后变为谢神曲和凯旋歌。鼓声、钹声和钟声齐鸣,同时出现了活泼而热烈的骑兵主题。接着,低音铜管和低音弦乐奏出俄国国歌的前半部分,并与骑兵主题相结合,伴随着大炮的轰鸣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场面。全曲在欢欣鼓舞、充满胜利喜悦的气氛中结束。
⑸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创作背景和所表达的情感
一、钢琴曲《六月》的创作背景
1875年冬,三十五岁的柴科夫斯基正值创作的盛年。他的作品博得音乐爱好者的一致赞誉。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Nouvelliste)主编M·贝纳德从俄罗斯诗人的诗中选出十二首内容与每个月的节令相关并富于俄罗斯特色的诗歌,准备在1876年新创刊的音乐副刊上,每期刊登一首,于此同时,还要刊登一首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钢琴曲。于是他向柴科夫斯基约稿,并将准备选登的诗寄给柴科夫斯基,请他每月按节令写一首钢琴曲,与诗同时发表。柴科夫斯基嘱咐他的男仆,到了每月的某日提醒他做这件事。每逢应该写这样的一首钢琴曲的那一天,他就坐下来创作,写完就寄给贝纳德。他一共写了十首这样的小曲,只有六月和十一月不能激起他的创作灵感。其中他用《船歌》作为六月的一曲,六月,俄罗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气候宜人,大地一片葱绿,野花散发着芬芳。这一时期,柴科夫斯基的心境较好,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眼望着醉人的美景,动人的旋律油然而生。柴科夫斯基根据诗歌中描写的波光粼粼、水波荡漾的意境,采用“船歌”体裁,并以之命名。这只曲现成为十二曲中最为脍灸人口的曲子之一。
二、钢琴曲《六月》的艺术特征
《四季》的十二首作品,旋律优美,织体多样,和声丰富,色彩绚丽,每一首乐曲都是一幅五彩缤纷的风俗画,生动地反映出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侧面。有些是描写人民生活的画面(二月——狂欢节,八月——收获,九月——狩猎,十二月——圣诞节),有些是描述还在劳动的俄罗斯农民(七月——割草者之歌,十一月——雪撬),有些是对大自然景色的抒写(三月——云雀之歌,四月——松雪草,五月—白夜),也有的是纯粹的抒情小曲(一月——壁炉旁,六月——船歌,十月——秋之歌)。在这些总的讲有些忧郁伤感的作品里(当然,也有欢快明朗的段落),作曲家根据时令的特点,在几幅诗意的图画里,把对逝去的青春和消磨的生命的惋惜,哲理性地表现出来。其中以盛夏六月《船歌》为代表,抒发了柴科夫斯基的充满明朗乐观、肯定生活的思想感情。船歌在最初时是指意大利水域威尼斯贡杜拉(一种黑色平底、首尾微翘的单桨狭长木船,称“贡杜拉”)船夫的歌曲,贡杜拉船夫所唱的歌曲以及模仿这种歌曲的声乐曲和器乐曲,称为“巴卡罗尔”,意译为“船歌”。最初的船歌音调悠长、优美、抒情,节拍为6/8拍,调式则为小调式,伴奏节奏型模仿船身均匀摇摆和摇桨的动作,富于律动。而柴科夫斯基则按照俄罗斯民族风格,重新处理了船歌体裁,这首船歌没有采用6/8拍子,而是用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平稳的4/4拍子的节奏,来表现俄罗斯自己的平底船均匀划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悠长而甜美的旋律就像一首俄罗斯民歌那样带着淡淡忧郁的表情,刻划出生活在辽阔国土上的俄罗斯人民的宽厚、深沉而诚挚的性格。笔者下文以此为例,谈谈钢琴套曲钢琴曲《六月》的演奏要点和练习方法。
三、钢琴曲《六月》的演奏要点和练习方法
《六月船歌》描绘的是夏日的夜晚,人们坐在小船上在映着月光的湖水中悠闲荡漾之情景。从钢琴演奏的角度来看,若想演奏好这首作品,我认为除了了解相关的创作背景以外,还要强调一些特定的演奏技术。如:Legato(连奏)的演奏技术,具体可理解为基本的钢琴技术和歌唱性的表现方法。对于这一演奏技术的深刻理解,对演奏歌唱性音乐是很有益处的。根据笔者的经验,《六月船歌》虽然不属于那种炫技类的作品,但演奏者必须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深入分析与演奏,去感受柴科夫斯基音乐的内涵。我认为演奏这首作品首先要学会将旋律从心底悠然地唱出来,
(下转第64页)
(上接第55页)
并努力地通过指尖控制键盘,手指尽量贴键,把情深意长的旋律从手指尖“流”出来。
全曲的再现部由反向主题动机开始,并且通过属七和弦形成“承上启下”的作用将首部主题引出(52-53小节)。
再现部同首部无明显差异,只是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对位化的和声织体(56小节)。旋律声部与内声部旋律线条在进行的方向与力度的对比上,犹如两人倾心对话般地相互呼应,主题形象与首部保持统一。强调歌唱性演奏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再现部主题旋律已不再陌生,因此演奏上应强调坐手的中声部,以突出音乐的层次感。特别要注意几处同音换指(65小节),一定要遵照原有指法去演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连奏,从而达到如歌的境界。
再现部之后音乐进入尾声。该段落也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低声部与高声部主要是体现和声的色彩,中声部是通过音阶的级进下行而形成的旋律线。演奏时必须善于区分不同的音色,右手大指触键要深一些,使旋律抒展开,将高声部和弦的上方音用小指弹出明亮的质感(83-91小节,仿佛是夜幕降临时在星光的伴随下小船开始远去。
末尾乐句交替出现主与属两个和弦(92小节),和声语言变得平和起来。并且借用了插部中连续切分的节奏,将船歌的律动又一次浮现。最后,由右手的琶音将主和弦的稳定性在渐弱中做最后陈述(92-99小节)。犹如船儿渐渐远去,在微波的拍打声中消失在迷人的夜空中……
通过上述演奏,《六月船歌》就仿佛潺潺的清泉在时空彼端深遂而善感的心灵中涓涓流淌,带我们展开想像的双翅在梦幻般的世界中遨游。